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编辑 | 杨锦
美国大模型市场迎来并购潮,巨头接连收编明星独角兽。
最近,谷歌以25亿美元估值变相收购美国大模型明星独角兽Character AI,该公司两位联创重返谷歌,并向谷歌提供其大模型技术的非独家许可,从而获得更多的资金。
这是今年以来,美国大厂发起的第三起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的收购,此前亚马逊、微软以相同方式分别将独角兽Adept AI、Inflection AI收入囊中。
这些动作显示出,美国大厂在通过收购AI初创公司的核心人才和技术,加速完善自身的AI布局。这也表明,美国大模型市场进入整合期,巨大的AI泡沫正在破灭。
不过,这种情况还未在中国普遍出现。虽然诸如阿里、腾讯等大厂同时投资了多家大模型独角兽,但尚未发起收购,背后反映出中美大模型发展的差异。
并购潮加速美国大模型泡沫破裂
此次被谷歌变相收购的Character AI成立于2021年,两位联合创始人都曾是谷歌的软件工程师,担任CEO的Noam Shazeer还是Transformer论文的八位作者之一。
现在他们和Character AI的30多位核心员工回流到谷歌 DeepMind团队,参与Gemini AI项目。除重新雇佣Character AI核心团队,谷歌还将向其支付模型授权费。
外媒此前已曝出,Character AI因融资困难,正在需求Meta或谷歌的收购,马斯克的xAI后来也被曝出是收购方之一,但被马斯克予以否认,最终被谷歌摘下了果实。
不过,Character AI并非破产倒闭,而是继续发展。“这项协议将为CharacterAI提供更多的资金,以继续增长并专注于为全球用户构建个性化的AI产品。”
Character AI的声明表示,随着开源等模型的快速发展,再用巨大的投入去自研模型已无必要。“我们看到更多地利用第三方大语言模型与自身模型相结合的优势,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后训练和提升产品体验上。”
做出相同选择的不止Character AI。今年6月,亚马逊聘请Adept AI创始人加入其AI团队,雇佣了该公司接近66%的员工,并获得其技术授权。
值得一提的是,Adept AI的创始人同样是Transformer论文的作者,他们在2022年4月创办了这家公司,并获得了硅谷大佬里德·霍夫曼、微软、英伟达等投资。
更早的3月,微软宣布向霍夫曼参与创办的Inflection AI支付6.5亿美元,从而获得后者大模型的使用权,并将该公司两名联创等大部分员工纳入麾下。
为何美国大模型在今年迅速进入并购潮?市场研究机构Omdia AI首席分析师苏廉节对搜狐科技表示, 这是因为大模型相当烧钱,而且回报目前还是不明朗,缺乏杀手级应用 。
“除非厂家本身资金雄厚,不然哪怕是技术高超,也会面临资金短缺运维不下去的困境。因此,大模型必须要有应用在背后做支撑。 现在并购虽然说来的早,但是不奇怪,毕竟没有多少家公司能一直不断地烧钱。 ”苏廉节表示。
此次被谷歌收购的Character AI,自成立以来就完全依靠外部融资。在去年获得1.5亿美元的A轮融资并晋身10亿美元独角兽后,资本似乎就对它失去兴趣,传出的谷歌参与的50亿美元估值融资迟迟未落地。
在应用层,虽然Character AI在情感陪伴类产品赛道位居头部,7月日活用户达600万,但订阅用户不到10万。付费规模走不起来,也难以沿用传统的广告模式,Character AI无法建立起合理的商业模式,即还没实现业内常说的PMF。
有硅谷创业者对搜狐科技表示,Character AI这个事其实行业已经预感很久,几个月前就有人在推论Character AI是不是出事了,因为它们的产品体验出现了骤降。
该创业者还提到了监管因素。“Character AI作为行业头部,吃到了很多红利,也砸了很多钱去教育市场,但用户刚需有软色情的需求,监管、媒体都在盯着头部,导致投资人也很难再去推进。”
这些独角兽被收购,凸显了大模型的普遍困境。硅谷创业者朱凌表示,目前美国能够实现PMF的AI项目很少,企业融了很多钱,烧完了就没了,难以形成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
实际上,收购也是美国创投市场的主流。硅谷知名投资人、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此前对搜狐科技提到,美国初创企业80%以上都是收并购退出,而且AI项目的买家越来越多。
对大厂来说,除了投资大模型公司,通过收购初创公司的人才和技术,可以更好完善自身AI布局,尤其对此前AI投入较少、进展较慢的亚马逊来说,无疑是一种更划算的方式。
“这些收购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主要是以拉拢人才为主,因为顶尖的AI人才非常难找。”苏廉节表示。
但这种规避反垄断的变相收购方式,依然受到了监管。微软和亚马逊已受到美国FTC的调查,谷歌的这笔收购或也不例外。
不过,张璐认为,此举可以更快推动AI内部产业应用的整合。“其实是一个好现象,我们很欢迎这样大规模收并购的发生。”
一定程度看,这些明星独角兽被收购,是大厂和投资人达成的最优解,背后投资人也能借此实现退出。
谷歌对Character AI估值25亿美元,意味着其投资人至少将有2.5倍的收益。微软收购Inflection AI后,其第一轮投资人将获得约1.5倍的回报,第二轮投资人回报约1.1倍。
随着AI泡沫加速破裂,这些初创公司自身的命运已然黯淡。
国内发展阶段落后于美国
美国大模型市场并购潮起,反观国内非常平静。
苏廉节认为,这是因为美国大模型浪潮掀起得比较早,大概比中国早个六至九个月,“ 美国结束了以后下一波就是中国了 ”。
此前国内大模型市场已有过零星的收购案,如美团收购光年之外。但这很大程度是创始人王慧文病情所致,并不完全是市场因素。此外,智谱AI曾被爆出全资收购聆心智能。
除此之外,国内尚未出现明星初创公司被收购的情况,反而独角兽公司越来越多,目前形成以月之暗面、百川智能、智谱AI、MiniMax、零一万物、阶跃星辰等为代表的基础大模型+应用双轮驱动的明星独角兽。
从美国被并购的三家独角兽看,都是所谓的双轮驱动公司,且有着AGI的雄心。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它们最终不得不转向大厂怀抱,失去灵魂后也被迫转型,将重心放在应用层面。
Character AI将转向使用Meta的开源模型Llama 3.1,并放弃预训练基础模型和声音模型,专注打造构建个性化的AI产品。Adept AI表示,未来将专注于构建AI代理产品。Inflection AI则从消费者模式转向企业业务,此前投入巨资打造的AI助手Pi宣告放弃。
“双轮驱动下既做模型又做应用,势必会分散精力。”李彦宏曾怒怼这种发展模式:“创业公司精力和资源有限,同时做两件事情和只做一件事情,哪个成功率更高不言自明。”
张璐认为,这其实也反映了中美大模型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更多还是在基础模型创新阶段,而美国大模型格局比较明确,进入到应用创新阶段,美国VC也基本不会再投基础大模型,而是更多关注应用和基础设施。
目前,中国大模型似乎还未出现缺钱的局面,六家独家兽依然还在进行火热的融资暗战,加速跨过200亿的估值门槛。
最新消息显示,零一万物近日已完成数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某国际战投、东南亚财团等投资,意味着本身在做出海业务的零一万物开始拿海外的钱。
稍早前,月之暗面被爆出完成3亿美元融资,腾讯、高榕资本及原股东阿里参与,估值达33亿美元。智谱AI传出获沙特阿美旗下基金4亿美元融资,估值达30亿美元。阶跃星辰在6月传出阿里或参与的新一轮融资,MiniMax则在3月爆出获阿里领投的6亿美元融资。
今年7月底,百川智能确认完成总额50亿元的A轮融资,并将以200亿元估值开启B轮融资。该轮融资既有阿里、腾讯、小米、等头部大厂,还有北京、上海、深圳等国资背景基金,显示“国家队”加速下场。
中国大模型市场还未发生并购的背后,可能也跟中国大厂策略有关。从历史经验来看,相较美国大厂,中国大厂并购意愿总体相对较弱。
据IT桔子报告,在截止今年4月底的最近十年里,11家中美科技巨头并购了62家AI公司,5家中国大厂占比仅三分之一,前五中除字节外,其它都是美国巨头。
“中国科技巨头的AI并购数量和AI投资规模简直不成正比,以BAT为代表的巨头在AI领域的并购意识和意愿比较弱,他们更倾向于做股权投资、生态合作。”该报告提到。
在这波大模型投资潮中,中国大厂也展现出不同的态度。阿里最活跃,几乎押注了全部独角兽;腾讯则投资了其中四家,百度和字节则未出手。这些本身有在做模型研发和落地的大厂,现在就收购初创公司,能否带来更好的协同效应,可能还不明显。
虽然业内共识认为,未来基础大模型仅会由少数企业主导,但这些独角兽都坚信自己将是其中一员。在市场尚未清晰和走投无路之前,没有人会轻易主动下牌桌。
苏廉节判断,中国大模型并购潮也会到来,然后和美国一样,会由大厂主导。他认为,美国大模型相对于中国跑得比较靠前,光是比大模型的跑分不够,还是要将大模型落地到细分领域并提供相对应的服务,现在还是属于蓝海市场的阶段。
“但应用层的竞争也非常激烈,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他表示,无论是边做模型+边做应用,还是单做应用,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则就是靠专攻与深耕,跑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赛道。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相比苹果和谷歌,微软落后了多少?
这个不是落后的问题,而是发展方向的问题。 一开始微软如日中天的时候,手机市场是由诺基亚和三星这些公司占领。 那个时候,大家的注意力都是在笔记本,或者微缩电脑上。 完全没有想到安卓会横空出世。 那个时候微软的套路是软件收费,然后打击盗版。 没想到安卓是相对开放的,相对免费的。 这样一来导致移动端迅猛发展起来。 可以说,如果安卓和微软一样收费,那么现在也不会发展得那么好。 所以,这是一个发展方向的问题。 微软现在移动端方面追不上,最大的原因是它不擅长相对免费的发展策略。 收费,免费,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 也是两个公司之间距离越来越大的原因。 以后的系统趋势,将是免费,开源,全方位服务支持。 如果继续收费的公司,肯定会淘汰。
我记得微软2000年送给全世界一个礼物,好像是用Excel编写一个小游戏.谁记得怎么编吗?我忘记了...谢谢
从1994年创立后来成为中国收音机第一品牌的“德生”以来,龚虹嘉说他至少创立和投资了15家公司。 既为成功人士提供过健康服务,也做过智能卡之类的高科技。 1998年,他创立的做移动计费的德康与亚信合并,后者在2000年成为第一家到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 2005年,他参与创立的握奇数据又一次在纳斯达克挂牌,却因为不愿与投资银行在发行价上妥协,正式交易被无限期搁置。 现在,2002年成立的从事流媒体开发的富年科技成为龚虹嘉创业生涯的高峰:作为惟一一家亚洲公司被《福布斯》评为全球7家“2004电子先锋”,并入选《财富》2005酷公司。 《财富》杂志“寻找中国的比尔·盖茨”活动中,对富年的评语是:试图营造起一个新的商业生态环境。 另外,龚虹嘉旗下的富信掌景是目前中国最大的3G流媒体门户,海康威视占国内视频监控领域2/3以上份额,握奇是全球TOP10的智能卡应用开发商。 IDG上海联创把他叫做“中国最优秀的天使投资人”。 你觉不觉得龚虹嘉是一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但他自己不这样认为。 “一直觉得自己是主流之外的卑微创业者,不是社会主流所认可的那种成功,不敢妄谈”。 所以但凡接受采访,龚虹嘉只提公司业务,从来拒绝谈起一路创业的艰辛和感悟。 其实,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只等你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问题去激起他的共鸣。 我们似乎找到了这样两个问题:“你是一个成功企业家吗?”,“你怎么看待丁磊?” 边缘到主流 龚虹嘉从1994年正式创立德生收音机开始,经过了三阶段的创业历程。 第一轮是围绕德生所做的一些零散投资。 “那个时候刚有钱,就去尝试青年没钱时候的梦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开个酒店、餐厅,做些生活中很熟悉的东西。 ”龚虹嘉说现在很多演艺明星之类的“大款”赚了钱也会重复这个轨迹。 第二阶段是1998年创立“有点技术含量”的德康,做移动计费,后来跟亚信合并后上市。 2000年互联网泡沫还没破的时候,跟清华同方出来的朋友搞了个基金,做了几家公司。 “那个时候是想做一些有原创技术和核心能力的,类似握奇和德康。 对第一轮创业做出归类和提炼,挑一些有希望的追加投资,遗漏掉的做出弥补。 ” 2002年开始第三波,这一轮龚虹嘉接连布下跟手机电视和流媒体相关的5个棋子,都围绕H.264的编解码技术,在产业环节的不同节点上做事。 “这一轮创业就很清楚了,为什么做,做成什么样,阶段性目标是什么,怎样去利用风险投资。 ”龚虹嘉说:“反观第一轮投资,就没有目标,连怎样评价一个公司的好坏都不懂,真正的土八路。 ” 第三轮创业,龚虹嘉死死铆上了互联网,并且,长期作为投资人的他开始积极利用海外风险投资。 他颇带感激地回忆起1997年的丁磊。 那个时候,龚虹嘉在杭州的德康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正春风得意,不过“杭州最牛的公司”东方通信也看准了移动计费市场,时任董事长的施继清砸了3000万,“不计代价”从德康挖人。 “东信就在马路对面租了1000平方米的写字楼,技术骨干和市场经理以上的人全给挖走了,文档也给带走了,”龚虹嘉说,“生死关头。 ” 当时丁磊正从宁波电信局出来,一个老同志把他介绍给龚虹嘉。 但丁磊觉得德康远离自己的互联网梦想,回绝之后,再经老同志介绍到了广州,在那里创立了一家叫网易的公司。 “但他可能有点内疚,就推荐了另一个小伙子,他的中学同学张涛给德康。 ”龚虹嘉说,“我凭直觉这小伙子有两下子,也是迫于无奈,一夜之间把他提拔成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这个人就是后来挽救德康的最大功臣。 ” 丁磊不惜曲折追逐互联网的信念在后来激起龚虹嘉的共鸣。 即使看着网易起起伏伏、丁磊跌跌撞撞,龚虹嘉却愈发认定互联网和丁磊的意义。 “中国80%以上的创业家,都是靠关系获得一些资源的垄断来达到成功,长久以来,中国的创业家阶层谈来谈去都离不开这些东西。 ”龚虹嘉说,“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纳斯达克,有了海外风险投资,理念和价值观才出现多元化。 ”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创业的时候,看着小很多、你都瞧不上的公司能够轻易获得银行贷款、上市圈钱、从政府那里拿到资助,人的观念就会扭曲。 你会怀疑自己错了,如果你不认同,你就会被边缘化。 ”这就是龚虹嘉在几年前经历的境况。 国内股票很高的时候,龚虹嘉说这样的公司就能把股民骗成这样,“穷困潦倒一生也认了”。 龚虹嘉被骂作疯子,“不懂中国国情”。 从那个时候,龚虹嘉就在一条被他认为是“非主流,边缘化”的道路上行走,充满坎坷,并且孤独。 1999年,网易融到海外风险投资,2000年上市,2002年走过网络泡沫之后开始盈利,2004年丁磊成了中国首富。 龚虹嘉看到这些就热血澎湃,那个当年拒绝他的年轻人为他证明了一些价值。 “网易这些公司后来走出困境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一种相对阳光的做法博得了阳光财富。 不靠收买谁垄断谁,就凭自己的创新能力。 ”龚虹嘉认为,通过互联网的创新,并经过海外资本的嫁接,使边缘的社会价值观慢慢回到了社会主流。 “这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和我们的后代都会沿着这么一种思路去认识和塑造这个世界。 ” 2002年,龚虹嘉逐步淡出在过去创立的其它公司,成立富年科技,引进风险投资,进军移动互联网。 土,自有土的做法 2001年张涛还在亚信的时候,丁磊准备做网络游戏,亲自请张涛到广州,给他一笔安家费,主持《大话西游》。 但张涛没有去。 当时三大门户并未完全走出网络泡沫,张涛对尚处于萌芽期的网游也缺乏信心。 不过亚信的日子也不好过,张涛转过头来找老东家,要跟已离开亚信的龚虹嘉一起干。 龚虹嘉就是在那个时候,“为着这帮兄弟下半辈子还能成就一点事情”,开始筹划富年科技。 这一次“过招”,“土老板”龚虹嘉表现出比拥有上市公司的丁磊更大的魅力,原因在于“张涛跟我干过,尝过甜头”。 这个甜头,指的是龚虹嘉对待草根型创业伙伴的“极为容忍”。 龚虹嘉的一些做法被很多人说成“老土”,甚至被觉得“荒唐”。 他的企业里没有一个海归,没有一个名牌大学的MBA。 他说:我天生就善于跟草根型的人才合作。 1995年在杭州投资德康,是跟一些退休的技术专家一起做,他们在研究所干了半辈子,没做过公司。 第二年出了问题,因为年轻人不能接受老人的管理方式和发展理念。 那时一些跨国公司包括摩托罗拉来谈合作,老头子们很害怕,经历过文革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觉得对方不可能来合作,肯定是“搞我”。 但员工却希望有更好的舞台,这导致第一次分裂。 这次分裂几乎毁掉德康,但龚虹嘉没有放弃对原班底的支持。 2002年开始做H.264的编解码芯片的时候,几个对此热衷的上海交大博士过来跟着龚虹嘉做,但龚不负责日常运作。 没过半年这些博士走光了,他们觉得不可能成功,因为管理太混乱,观念陈旧,对先进、时髦的东西不热衷。 现在,排在全球前五的美国芯片公司都要向龚虹嘉的这家公司购买知识产权,大大出乎博士们的判断。 龚虹嘉创立德生时的合作伙伴梁伟,是一个“决不可能当总经理的那种人,隔了十万八千里”,“见人就只知道谈收音机”。 1996年合作握奇数据的人是北京的中专老师,“刚开始不懂管理,一步一步地学”;后来握奇上市纳斯达克,这帮人要15块美元交易,但投资银行坚持12块;“硬是不妥协,最后干脆不上了,就这么犟!” 而“最大的挑战”来自海康威视。 在这之前,这个创业团队从没在公司做过,没有股东的概念。 他们认为对股东就是“交些管理费”,而不应该按照股权分享利润。 龚虹嘉说这不行,他们很惊讶,“几十年都这么干的”。 后来龚虹嘉每个月要到杭州10天,给他们洗脑。 “不能因为到了18岁可以自食其力,就不要父母了,要养他们一辈子!股东就是你们的父母啊!”龚虹嘉说,要说服这些技术人才跟你守在一起而不是出去自立门户,“挑战很大!” 龚虹嘉就是和这样一群人合作,虽然经历重重危机,但都在行业内做到了非常优秀甚至领头羊的位置,比如海康威视,在视频监控领域占据了2/3市场。 龚虹嘉告诉那些不理解的人:可能正是因为这些人,这些公司才能做到这个高度。 “因为他不是最敏锐的,受到的诱惑少,在诱惑上花的精力就少,反而使他能执着地做成一些事情。 这是我这么多年,跟创业人才做结合的蛮深的体会。 ” 跟这些人相处,龚虹嘉是“充分信任他们”,有时到了不被理解的地步。 创立富年时,龚虹嘉看中一个在编解码技术上非常有潜质的年轻人王刚,但王刚提出条件:第一,不上班,只在家里干活;第二,要先给一笔钱保证下半辈子,以冲减掉风险;第三,只签一年合同。 龚虹嘉一口气全答应了,因为凭直觉“这家伙‘有两下子’”,“那我就要跟他做‘有两下子’的事”。 到现在,王刚在富年干了四年;再加上“性格很懦弱”的张涛,这些人把H.264编解码技术的应用做到了世界前沿。 “对待固执而自认为有本事的合作伙伴,如果采取简单的方法肯定会有大的震荡。 ”龚虹嘉用王刚去研究编解码技术,居然不用源程序备份,对他充分信任。 他告诉王刚:“至少在今天,我比你伟大,如果我们没合作好,你去说我的坏话肯定不会有人听,我说你的坏话就肯定有人听,以后你就很难做事了。 反过来,如果我们做成了一点点事,那你整个人生就改写了。 ” 1998年德康跟亚信合并后,龚虹嘉在亚信呆了两年。 第一年做合并部门的总经理,后来做CEO丁健的资深顾问,这是他第一次在大公司里跟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接触。 “他们对我哭笑不得。 做一个东西,我说两百万够了,他们说要两千万。 因为要市场调查、到国外走访,按专业流程走下来就要这么多钱。 但我是凭直觉,凭个人对信息的提炼,再加上跟别人的思想碰撞来做决策。 ”那两年跟亚信引进的大量海归接触,使龚虹嘉对职业经理人和管理工具的“迷信”程度有所下降。 “职业经理人通过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掌握一些方法来做事,可以避免错误,但可能错过时机。 有些基金问我:你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能不能通过学习来提升?我说,这跟人的思维有关系,不是通过学习能够掌握的。 它在商业实践的摸爬滚打中逐渐变成你的本能。 ” 现在,几经洗礼的网易成了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 龚虹嘉觉得这契合了自己的观点。 “丁磊不精通管理、陈天桥没出过国、马化腾没读过MBA,中国最成功的网络公司都是这些土鳖做出来的。 ” 上善若水 “害怕与人争抢,是我骨子里的性格。 ”龚虹嘉说。 10来岁时,正碰上经济短缺,什么东西都要凭票和排队。 “买猪肉凭票,但要买到瘦肉,不仅要排到前几位,还要跟肉匠关系好。 坐公车也要抢。 那时候我就不愿跟人抢,或者跟什么人拉关系。 我父母就说,你长大不会有出息。 ”龚虹嘉说,这种“不争”的性格跟当时文革中形成的权力欲和控制欲很不协调,正是这种潜在因素导致了整个的人生轨迹。 “为什么我的创业伙伴总是‘老土’,就是因为不愿跟人抢。 海归和职业经理人有好看的履历,谁都想要,我怎么抢得过。 ”在十几个创业公司里,龚虹嘉都扮演天使投资人和引路人的角色,一旦公司走上正轨,他就会把管理位置让给别人。 “一旦当一个公司做到被外界看得懂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来争着做,那就放开。 而别人觉得没什么做头的,或者出了问题,我就上。 ”目前,龚虹嘉惟一担任CEO的公司,是正在创业期的富年科技,而其它公司都只是董事长或董事。 “因为我骨子里不强势,所以习惯这么做,因为我不强势,才导致公司一起来就交给别人,我就能去做更多别的事情。 ” 龚虹嘉后来做成的公司,在当年都不被看好,甚至被指作“很荒唐”。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产收音机都是十二三块钱一台,但索尼三洋这些品牌能卖到上百,当时龚虹嘉觉得洋品牌并没有独有技术,无非是外观和品牌,他也能做出卖上好几十块的收音机。 “90年代初,几十块钱是很吓人的数目,并且每个省都有无线电厂,全国有几十家做收音机的,谁都没去做这个事情。 ”后来,龚虹嘉和创业伙伴投资不到100万做德生,“就按照一般的套路做推广,打品牌,现在50块钱以上的收音机市场我们占了70%。 ” 后来在纳斯达克挂牌的握奇是龚虹嘉在90年代中期投资的,当时很少人知道知能卡,但一般人都知道操作系统是中国公司不能碰的“死亡地带”。 今年8月初,中科院计算所找到富年要在视音频技术上搞合作,首席科学家问:“你怎么在2001年就敢做这个事情?”龚虹嘉说:“等你们觉得可以做的时候,还轮得到我吗?政府投资给你,优秀的科技人才给你,想跟谁合作、想让信产部部长讲话都没问题,那我还能干啥。 ”龚虹嘉给他的投资伙伴约定了三不原则:别人不想做、不愿做、不敢做的东西,才可以去做。 因为“如果大家都看到一个点,你拼不过更优秀的人。 当然,另辟蹊径,也就意味着要忍受更多非议,承担更多的不确定。 ” 龚虹嘉觉得网易的行进路线就具有这样的特征。 就在2001年新浪和搜狐争相在门户内容上肉搏的时候,丁磊绕道而行,反而投入无线业务和网络游戏,这在当时不被看好的领域,经过一年积累就迅速井喷。 而当2004年大批无线运营商涌入之时,网易第一个淡出无线业务。 现在,手握重金的网络巨头不断寻找对象完成一个又一个并购,网易却一直默然。 “这就是上善若水”,龚虹嘉说,“我们就是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在别人都不愿意处的位置。 也可以理解为帮助别人成功,然后再想自己怎样获得更大的成功。 ” 上善若水的法则被龚虹嘉彻底运用到富年科技的运筹之中。 早在2002年创立富年时,2.5G上的流媒体应用还几乎不被人提起,那时缺乏环境为富年的编解码技术提供展示的平台。 龚虹嘉一口气围绕这个产业链设立了5家关联公司,从技术研发的富年科技,到作为手机门户的富信掌景、从事芯片设计的富瀚微、做内容整合的富美视、还参与一家与国内最强势电视媒体有合作的SP。 “别人不相信这个前景,那我们就自己把它做出来,把产业链打通给人家看。 ”龚虹嘉说。 进入到2005年,当3G牌照的发放提上日程、业界巨头竞相入场的时候,富年的移动流媒体技术忽然间得到追捧。 但龚虹嘉并没有将富年技术垄为私有,而是在极大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 包括极端偏执于技术的高通、第一个获得手机牌照的上海文广、正营建2.75G网络的广东移动、以及大的SP搜狐新浪等等,都同时使用富年的技术平台。 “有人指责,说富年有自己的展示和应用平台,为什么还去跟潜在对手合作。 我说,我们是水啊。 ”龚虹嘉说:“水就应该去承载更多的东西,而不是回避和拒绝什么。 能够承载越多的东西,你就越能成为黄金水道,成为事实上的标准。 其实,新浪和搜狐的探讨,上文广和高通的摸索,总能帮助我们去缔造更成功的模式。 因为底层是我嘛,水是我放出来的,我更有能力把握这个通道。 我不着急。 恰巧在采访龚虹嘉的这一天,记者两次听到“上善若水”这个词。 在见龚虹嘉之前,记者和丁磊在网上聊天,如下是一段对话: 《中国企业家》:你认为自己是个企业家吗? 丁磊:我不知道。 《中国企业家》:是什么让你不确定。 丁磊:你们对企业家的认定标准。 《中国企业家》:你对企业家如何定义?我们感觉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可以为“企业家”重新定义。 丁磊:1000个人里面有1000个哈姆雷特,我不想去评价别人怎么样。 做企业,最重要的是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同时也为股东和员工带来利益。 如果不能同时满足这些,讲什么都是口号。 《中国企业家》:其实你已经回答了我的问题。 丁磊: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推荐你看看《道德经的智慧》,非常不错的书。 暂无评论 IT时代周刊:谁会成为中国互联网下一代英雄 从王志东、丁磊、张朝阳到陈天桥、李彦宏、马云 《IT时代周刊》特约撰稿人/胡 权 刘继业(发自广州、北京) 编者按:中国互联网,一石激起千层浪。 李彦宏刚刚创造了纳市的一个奇迹,马云就证明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巨大价值,尽管充斥着各种疑虑,但我们必须理性分析他们成功的合理性,也必须相信中国互联网点石成金的独到魅力。 从王志东、丁磊、张朝阳,到以陈天桥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知识英雄崛起,如果第一代被称为注意力经济,那么第二代多半是因为商业模式的成功。 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之为网络英雄,并非因为其拥有令人钦羡的财富,而在于他们的智慧和执着,他们没有因为时局困顿而改变自己的追求,这是他们的人生使命。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股市暴涨并非意味公司实力的增强,获得融资也要懂得运用资本来壮大自身。 我们不希望他们昙花一现。 中国互联网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更多的知识英雄将在大潮中涌现。 下一个会是谁呢? 差不多6年前,中国概念第一股中华网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首日以每股20美元开盘一路攀升至每股67美元,成功募集了9600万美元,成为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网络公司。 而6年后,北京时间2005年8月5日晚11点40分,同时标有中国市场和Google技术概念的网络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每股27美元,开盘价每股66美元,当日冲破每股150美元,收于每股122.54美元,成功募集了8660万美元。 历史是惊人地相似,但故事的背景已经迥然不同。 当李彦宏的笑脸还未收敛的时候,8月11日,阿里巴巴与雅虎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已签署合作协议。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获雅虎10亿美元投资,并享有雅虎品牌及技术在中国的独家使用权;雅虎获阿里巴巴40%的经济利益和35%的投票权。 在一年时间里,盛大在纳市上市,全球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MONSTER投资5000万美元收购中华英才网40%股权,全球第一大IT资讯提供商CNET蛰伏中国近5年,收购和控制了包括中关村在线、游戏基地和电脑之家在内的9种媒体与5个网站……还有更多的跃跃欲试的互联网企业,等待着上市、收购和被收购。 中国互联网像刘翔冲线一般,突然爆发! 这样高密度和高曝光率的造星运动让投身于中国互联网的每个人都在思考:下一个是谁?会是我吗?是什么造就了中国互联网英雄的成功? 第一章互联网的中国纪元拉开了帷幕 2005年8月5日,号称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公司网络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当日上涨354%,收于每股122.54美元,创下纳市1999年11月以来首日上市的最高涨幅,同时网络IPO首日涨幅还列入美国股票史的前10位。 人们还没有从网络的“神话”中回过神来,接着又传来了阿里巴巴与雅虎战略合作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