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沉舰水下考古成果首次集中展出

今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也是甲午沉舰系列水下考古工作开展10周年。不久前,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文物局)和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文物局)主办的“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展览精心挑选出330余件(套)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出水文物和相关展品,第一次系统地将出水于不同地区的五艘沉舰出水文物集中展出。

8月6日,参观者在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摄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走进“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展览序厅,正中央肃穆竖立着一块巨大的“致远舰”铁甲甲板残片,斑驳残缺的铁皮和触目惊心的弹孔仿佛能将人们瞬间带回过去,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深沉与厚重。

展览的第一单元“归去”巧妙地融合了水下文物、史料记载与历史影像,描绘出北洋海军的兴衰史,以及将士们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和气概。展览的第二单元“来兮”则展示了五艘北洋舰艇出水的珍贵文物,其中既有加特林机枪、刀剑、炮弹等武器,也有餐盘、叉子等生活用具,还有船舷、门锁类的沉舰残片。

除了展出“致远”舰加特林机枪、“定远”舰铜铭牌、“来远”舰镀银铜勺等珍贵文物,展览还将部分文物的保存方式进行了呈现,比如置于蒸馏水中脱盐处理的37毫米哈乞开斯炮弹箱等。每一件文物都依据黄海和威海湾两处展示区域将历史叙事和考古文物进行了紧密融合。

在水下考古过程中,针对体量庞大、结构复杂,又处于浊水环境下的沉舰遗址,水下考古工作者既要深入海里进行潜水,又要携带设备进行水下搜索、布方、抽沙、摄影、绘图、提取文物等工作。在这些沉舰的探寻过程中,水下考古研究人员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考古与保护经验,还创造性地探索出一套针对近现代大型金属沉船水下考古的新方法,这些都在展览第三单元“传承”中得以展示。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

(光明日报)


甲午海战经远舰遗址考古收官 子弹等文物500余件

2018年9月26日,辽宁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海战“经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圆满收官。 目前确定“经远舰”残存舰体全长约80米、宽12米,在水下呈倒扣状态,军官舱等重要舱室及舱面武器可能被保存下来。

水下考古清理出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各类遗物标本500余件,包括锅炉、斜桁、舷窗、舱门、铁甲堡衬木等舰体结构,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武器装备,以及锉刀、扳手、旋柄等船载工具。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大连庄河海域搜寻、发现并确认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

这是继“致远舰”后,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1887年底作为“致远舰”僚舰入编北洋水师。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北洋水师损失战舰4艘。

其中“经远舰”受到4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英勇接战,直至最终沉没。 仅有16人幸存,管带林永升及200余名官兵殉国。

水下考古新成果:大连海域发现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

新浪收藏讯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 这是继 “致远舰”之后,我国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悬挂于舰体舷侧的“经”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悬挂于舰体舷侧的“远”字(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1887年底作为“致远舰”的僚舰,入编北洋水师。 著名将领邓世昌、林永升分别出任两舰的管带(舰长)。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北洋水师战败,共损失战舰四艘。 其中“经远舰”受到四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接战,直至最终沉没。 全舰仅有十六人幸存,管带林永升及二百余名官兵捐躯殉国。

带“经远”文字的木质签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甲午海战遗迹是近年来我国水下考古工作重点之一。 本次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采集遗迹数据,结合潜水探摸,结合地方志文献研究,确认了“经远舰”的准确位置。 舰体位于水下12米处的海床上,呈倒扣状态,主体已被海底淤泥覆盖。 第二阶段,水下考古队在舰体外侧进行抽沙作业,逐步揭露出舰体结构,并发掘清理出水文物。 9月15日,考古队员在海床面以下5米处发现悬挂于舰舷外壁的木质髹金“经远”舰名字牌,由此确证沉舰即为经远舰。 遗址中还发现一块木牌,清晰书有“经远”二字。 舰体前端保存了艏柱、锚链、舷板等遗迹,外围发现大量散落的舰体构件。 水下考古清理出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质各类遗物标本500余件,种类十分丰富,包括锅炉、斜桁、舷窗、舱门、铁甲堡衬木等舰体结构,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武器装备,以及锉刀、扳手、旋柄等船载工具。 此外,遗址中还还发现了53毫米格鲁森炮弹、120 毫米炮弹引信等,均不见于“经远舰”出厂档案,推测为海战爆发前紧急添置的武器装备。

出水的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47毫米炮弹等(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经远舰”水下考古成果是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对于近代史、海军发展史、世界海战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同时,“经远舰”是德国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的最早案例之一,它的发现为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与2014年发现的“致远舰”一样,“经远舰”沉舰遗迹是中日甲午海战真实见证,它的发现还原了一段悲壮历史,让我们缅怀英烈,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进而发奋图强。 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督促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落实致远舰、经远舰保护措施,加大日常巡护力度,并继续组织开展黄渤海海域水下考古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最新成果。

现场工作平台(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考古队员下水作业(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水下考古发现甲午海战沉舰甲午海战致远舰经远舰历史身份揭秘

在考古学领域,水下考古的发现往往能够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揭示那些深藏于水底的珍贵历史遗迹。 最近的一次重大发现,便是我国在水下考古工作中确认了甲午海战时期的著名战舰——致远舰和经远舰的历史身份。 这一发现不仅对于我国的考古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大突破。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甲午海战致远舰的考古情况。 致远舰,作为甲午海战中的一艘英雄舰船,其考古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果。 在黄海沉船“丹东一号”被确认为致远舰整整三年之后,其僚舰——经远舰的沉船遗迹也被我国文物考古部门所证实。 据国家文物局消息,2023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在这次调查中,考古队员不仅搜寻、发现,还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另一沉舰——“经远舰”。 这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在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中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致远舰和经远舰都是清朝北洋水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这两艘舰船表现英勇,尤其是致远舰,其管带邓世昌下令冲向敌舰,展现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不幸的是,致远舰在弹药将尽且遭受重创后,最终被敌方击沉,全舰官兵246人为国捐躯。 为了保护这些历史遗迹,国家文物局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并督促相关地方政府落实保护措施,加大日常巡护力度。 同时,国家文物局将继续组织开展黄渤海海域水下考古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最新成果。 这次的水下考古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历史真相,也为今后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让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水下考古成果,让更多沉睡于水底的历史瑰宝重见天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13652.html
董明珠谈董宇辉东方甄选分手 志同道合很重要
巴黎希望租借桑乔 记者 桑乔仍有可能在今年夏窗离开曼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