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促改革 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原标题:【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以开放促改革 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以开放促改革 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要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作出明确部署,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以开放促改革 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推出一大批基础性、开创性改革开放举措,更好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最近,自贸试验区货物贸易和人员往来跑出“加速度”。

一列跨越里海、黑海,直达欧洲腹地的中欧班列从陕西自贸试验区开出,比传统海运节省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霍尔果斯,我国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区、中哈合作中心开通22条快速通关查验通道,平均每天1.7万人在这里交易。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以开放促改革 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上半年,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20.8%的外商投资和19.5%的进出口,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扩大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我国陆续建成22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在国家层面累计推广349项制度创新成果。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以开放促改革 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面总结十年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勇做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先锋,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让自贸试验区更好发挥示范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今年以来,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建设加快推进。部分地区加快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上海等地放宽往复式活塞发动机、车用变速箱等62种再制造产品进口,预计每年创造贸易额近5亿元。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入全岛封关运作攻坚期,这几天,一批在境外完成维修的航空发动机返回海口,因为符合船舶、航空器暂时出境维修复入境免关税等试点措施,获得关税减免66.32万元。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以开放促改革 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进一步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国家发布实施自贸试验区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自然人职业资格、专业服务、金融等领域做出开放安排。北京自贸试验区把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从82项增加到122项,新纳入的不仅包括会计、医生等认可度较高的职业,还扩展到电气、化学等细分领域,吸引近400名国际化人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自贸试验区正立足自身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激活发展潜力。聚焦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天津、福建等地开展引领性探索;围绕大宗商品、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浙江、江苏等地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以开放促改革 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目前,自贸试验区首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33条试点措施已经全部落地。这段时间,商务部正在对这些试点成果进行总结评估。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自贸试验区将更好发挥制度创新的“头雁”作用,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充当开路先锋,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探索新路径!


中国改革开放来的重大成就?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 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是我国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1987年提前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 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亿元。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 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国家财力的增加。 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达到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元,达到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 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短缺是当时外汇储备的基本特征,出口创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动力。 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大型公司(企业)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企业由少到多、由弱变强,成为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成就的醒目标志。 根据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强公司名单,我国内地共有22家,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国公司首次进入世界前20强。 二、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重大转变30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的30年,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3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不断呈现新格局的30年。 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30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 1979-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 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 30年来,冶金、能源、纺织、机械、航运等传统工业在改造中实现结构不断调整升级。 2004年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个百分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铜、铅先进熔炼生产工艺的产能达到总产能的70%左右,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已全部淘汰,改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 耗煤低、发电效率高的单机容量30万、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发电机组,并逐步向100万千瓦级发展。 落后棉纺锭和毛纺锭得到大规模压缩,棉纺织设备的大部分机器采用了变频调速、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基本实现了纺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 大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直流输电设备、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船用曲轴等实现国产化,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高达90%。 与此同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30年来的发展,我国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 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比1995年提高3.0个百分点。

关于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 的资料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一至第五部分(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5)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 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6)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 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7)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 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 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 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 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 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8)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9)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 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10)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11)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12)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发展普惠金融。 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1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 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 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 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4)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 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 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1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 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16)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 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 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 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 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17)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 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 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18)完善税收制度。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 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 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19)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 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 中央可通过安排转移支付将部分事权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 对于跨区域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 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为什么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这是中央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考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要决策。

(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立足基本国情、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开放。 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全面推进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这些年,我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冲击,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重要原因。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发展中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新的挑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本质上是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适应形势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革命孕育突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

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一些领域的潜在风险仍然较大,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多方面原因,但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必须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引领其他领域改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其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

同时,改革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迫切需要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互协调、相互支撑。

我们必须坚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协同推进其他各方面改革,努力营造各领域改革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形成强大改革合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扩展资料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今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决定》中一个重大而鲜明的观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用决定性代替基础性,这是我们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围绕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

正是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才使得我们在实践中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我们更要看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和现实针对性。 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市场体系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市场还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我们实施渐进式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条件逐步形成,社会各方面也有了相应共识。 当前,我国仍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权力过大、审批过杂、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二)全面实行科学管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绝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 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各国对发挥政府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发挥好政府作用,要善于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深入研究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举措和问题;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 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

要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要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间来创造财富、发展经济、造福人民。

(三)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是看得见的手,主要是弥补市场失灵。 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要搞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协调配合。

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 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

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 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18465.html
悟空 开启预下载;来电科技高管失联;领克车主发联合声明; 黑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改革再深化丨打造人才新高地 锚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