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上的文脉

黄河奔流,生生不息

巍巍太行,壮美天下

五千年文明从这里开始

一叶山西,遍览华夏

走进山西,就如同走进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时时处处感受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脉动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大省

山西不仅有大山大河之形胜

更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宝库

在山西,那些能“品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记忆中回味绵长。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醋更香”,老陈醋醇厚柔和,滋味酸香,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一碟陈醋,便可唤醒山西人刻在骨子里的美味基因;“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充盈着山西人的一天,也承载着山西人的一份乡愁;“面上多彩世界,手中万物乾坤”,拥有千年历史的闻喜花馍,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体现着山西手艺人的灵巧心思与娴熟技艺。

在山西,那些能“带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岁月沉淀中流光溢彩。

被称为“山西三宝”之一的推光漆,古朴雅致、流光溢彩,于掌心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在匠心独运中孕育传承,让平遥推光漆器的魅力不只是一刹花火,而是永久绚烂;绛州澄泥砚质坚莹润、历寒不冰,历经洗礼,最终坚如铁石,折射出的是不断变化的文化轨迹;“介休归来,不看琉璃”,被誉为“中国建筑琉璃之乡”的介休琉璃艺术历经千年风霜岁月,色彩依旧绚丽夺目,在中国非遗文化史上绽放出一朵灿烂的奇葩。

在山西,那些能“欣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新。

稷山高跷走兽,人及兽的造型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气势宏伟,十分壮观;奔腾不息的黄河边上,矫健的舞姿敲响鼓点,晋南威风锣鼓,让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晋剧的唱腔,时而如泉水般涓涓细流,时而又如瀑布般飞流直下,走过近百年风雨的晋剧艺术,如同黄土高原上厚重的黄土,它是山西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戏曲的瑰宝。

182项国家级非遗

942项省级非遗

两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健康

处处都有“非遗”的印记

“地上五千年看山西”绝非虚名

古风古韵让非遗故事感人至深

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

蓄力接棒留住了文化的“根与魂”

当代三晋人用热情擦亮了非遗名片

让它持续不断地“活起来”“火起来”

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

探寻晋风晋韵熏陶下的独特非遗

感受黄河古韵滋养中的悠久文化

见证时代新声引领下的创新相承

策划:黄河新闻网采编中心

视频文案/配音:侯宇馨

视频剪辑:马杰

原标题:屋檐上的文脉 | 给世界来一点山西的“非遗震撼”

(责编:褚嘉琳、刘洋)


“闽南建筑”的特色是什么证件?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 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见图1,图2),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杜仙洲,1994)。 \x0d\x0a\x0d\x0a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的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 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 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 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 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x0d\x0a\x0d\x0a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x0d\x0a\x0d\x0a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见图3),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x0d\x0a\x0d\x0a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 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 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 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 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见图4)。 \x0d\x0a\x0d\x0a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见图5)。 \x0d\x0a\x0d\x0a一、具备整体形式美感且丰富变化的砖石墙面\x0d\x0a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 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 第三,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见图6)。 第四,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 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见图7)。 \x0d\x0a\x0d\x0a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 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 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但我个人认为上面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 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见图8)。 \x0d\x0a二、讲究细节的可视性和图象故事的可读性\x0d\x0a谈到墙面,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一些细部特色,而这些细部特色也是服从于整体,但丰富的细节,并没有从视觉整体上影响我们的视线。 闽南民居外墙封墙砖除上规格砖,也有模制砖,这些模制砖砖都有翻制的图案,在整堵墙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用现代构成语言来说是一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应用,就单个砖来说是单独适合纹样,同时在墙上四周加一框线,这框线本身就是连续纹样,俗称花边,花边有时采用另外一种材料,如瓷砖等,以“提”亮整个墙面。 在墙窗之下还有一条青石装饰腰线,这也是工匠们做文章的地方。 细节之美并不只存在墙中间,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红砖花砌柱身,也一些图形纹饰(见图9)。 \x0d\x0a闽南民居砖石墙很注意各种不同类型因素的综合应用,就单个砖(清水砖)而言,它烧制时的黑色条线,可工匠们把它们作几何式排列,就产生另外一种效果,从视觉所见的屋檐上的蓝白花纹,窗洞的窗柱雕花(见图10),边线角隅图案的运用(见图11),都有其特的特到之处,比如边线的运用,除泥塑外,经济稍好的,就利用青石影雕,内容是梅兰竹菊等,也有文字的运用。 当然,由于伊斯兰教曾经在泉州有较大的影响,植物形曲线花纹的痕迹较为明显,可能是受宗教寺庙的影响。 \x0d\x0a闽南民居封墙处理手法,是很有闽南传统特色,它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 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 (见图12)\x0d\x0a\x0d\x0a三、图案内容及所附载的象征隐喻表现出汉文化的传承\x0d\x0a我们可以从闽南建筑中找到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举例说,汉代漆器上有一种云气纹是正如意样子,而闽南山墙把它反过来以适合于屋顶山墙的三角形,同时也喻意“云如意头”。 它通过8象形“吉”,8吉,当然,这是由太极图形衍变而来,在这个骨格中发展为“喜相逢”的图案,以表达喜庆的意味。 雷圭元先生认为方_与圆_为历代图案创造中的基础骨格③,而且_形有合乎“光明”的意境(雷圭元,1977)。 闽南民居的砖石墙图案传承了这类基本骨格,并予以发挥。 _形骨线中的云、火、水、龙、凤在这些图案若隐若现,特别_形图案中的火的纹样,与主题花波浪式翻滚的互补地印证了一种艺术化水火相融的和谐境界。 主题花纹连续重复更是增添形式美感,反映出一种摄人的复数美(见图13)。 \x0d\x0a\x0d\x0a闽南墙饰细部形象方面有楼台人物、巾帼人物、吉寿文字、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图象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象征和隐喻意义,如六角龟喻长寿,八角喻吉祥,圆形喻圆满,钱纹喻财富,莲花喻清白,石榴喻硕果累累,蝙蝠喻福寿,蝴蝶喻美好,这都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比如说,有鱼的形象暗含着年年有余,大象从另一个角度使人联想威武勇猛。 通过图案或纹样的双关是闽南砖石墙的特色之一(见图14)。 \x0d\x0a\x0d\x0a四、因地制宜多种材料的创造性混合应用\x0d\x0a就单一较少装饰的砖墙面,工匠们也找出许多方法来丰富砖墙。 材料上的混合使用,极大程度地丰富墙面的材质,而这种材质的面积、位置、比例及砌法和图案,无不体现出一种美感,这种特色和江南一带水乡的白墙黑瓦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上的对比。 但无论如何变化,以红砖作为基调主色,是闽南的显著特点。 比如出砖入石,它也有演变为“出砖入砖”,审美元素不变,只有材料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增强了统一性,当然对材料的选择更多应该是经济上的考虑而不是审美上的考虑,但它仍然不自主地应用审美原则。 从整体上看,乱石墙和整石墙中结合红砖,这种砖石结构的混用,在墙面上就呈现了一种变化的多样,但这种多样化同时也体现一种共性——闽南民居建筑样式(见图15)。 \x0d\x0a从闽南民居砖石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文脉,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从而在民居外观上体现居住者经济和文化上的身份和地位。 红砖所呈现的红色毕竟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由此可见皇宫式的居住观念,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使闽南人尽可能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在一些细部上如图象和纹样也尽可能借鉴皇室的偏爱,当然,龙与凤的具体形象虽不明显地出现,但却在纹样及图象构成上以一种潜在的结构表现出来。 我们认为这种文脉有着潜藏的文化含义和审美意识,虽然不能说是历代工匠自觉创造的,但却是工匠们无意识或潜意识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认识和再创造,同时这种无形的文脉也表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如象征、隐喻等),他们把握审美规则并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性的特殊含义和表现手法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简单的砖石墙表面,闽南的文化观念被凝固,它从侧面反映着闽南的文化意识、生活意识,随着生活环境及材料的改变,将从另为一方面也影响改变文化观和物质观,虽说精神层面的东西和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是互补的、相互促成的,但一方面的条件改变了,另一方面必然引起变化,我们不能忽略这种变化,如果这种审美潜规则依然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及我们的建筑,那么研究它的重要性就必然会凸现

湖南中秋晚会2023节目单表

2023湖南中秋晚会节目单表如下:

1、歌舞《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但愿人长久》,表演:魏巡、靳梦佳、李莎旻子、何亮辰。

2、歌曲《向云端》,演唱:黄绮珊、海洋bo、云南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

3、歌舞《热歌串烧2023》、《躺着真舒服》,表演:时代少年团。

4、歌舞《月光下有好事发生》、《弯弯的月亮》、《好事要发生》,演唱:大张伟。

5、歌舞《一辈子一场梦》,表演:张卫健。

6、戏·舞《回马枪》,表演:张含韵、湖南省湘剧院青年演员。

2023年湖南中秋晚会的晚会形式

中秋的情怀:看檐上月,见心中人。 “屋檐”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意象,从遮风挡雨到文脉赓续,它是漫漫岁月中无言且优雅的守护者。 而十年“中秋之夜”也如“屋檐”一般,是每次月圆佳节时的陪伴也是见证。

晚会就以“屋檐”为视觉关键元素,在主视觉海报中描摹了一幅柔软的月光洒落在夜色中,人们在屋檐之上思念、在月亮之下相见的幸福画面。 紧紧相连的屋檐,更如同浪潮一般,翻涌着人们对至亲至爱之人延绵不绝的思念。

晚会舞美则将“檐上赏月”的意境搬进现场,以“屋檐”作为独特的视觉标识。

可升降的房檐结构、如满月般的圆屏、波光粼粼的水域舞台,在灯光的渲染下,动静结合,营造出“屋檐之上,月下中秋”的诗情画意,打造了一个大气雅致、细节精妙,且充满着强烈东方美学色彩的梦幻舞台。

走马塘古村落的寒窗落破走马塘

千年古村走马塘已经在心中存在了很长时间。 据说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也很多,按记载:自北宋至明清千年以来,这里陈氏家族中前后出过进士76名,任职地方官吏161人,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 这对于任何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说自然有特有的引力——更不要说除了读书,还爱游山玩水与寻幽探古的我了,我希望能在那里找到进士的精神与动力。 走马塘村位于宁波鄞州区茅山镇,地处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东江,离市区说起来也不过20公里。 五一节期间的一天上午,我与妻从江东兴宁桥桥洞下坐约半个多小时的开往茅山的中巴,再坐几分钟的三轮车就到走马塘村了。 走马塘村四周为护村河,成长方形格局,通过平桥与外界联系。 穿过气派巍峨矗立于村口公路边的“中国进士第一村”的新建牌坊,步行不远就到达了走马塘村东南侧的紫来桥。 紫来桥取“紫气东来”之意,已经颇有些年月了,桥下多块刻字的条石与石块在无言叙述着它久远的过去,但桥面也已经是现代的水泥路面,如同一个只穿了蹩脚西服上衣的古人。 从桥头向村中远眺,我没有看到很出色的绵延老房,眼前却多是粗糙的水泥路与一些近年所建设的不甚豪华而普通的农宅。 自古推陈出新,但此时我倒不觉得是周围崛起的一大批新居而使老宅相形见绌,恰恰相反,我觉得在显得朴实和厚重的老宅周围,新的住宅实在是丑陋粗糙,鲜有美感可言,使得整个村子就象一个本该朴素的农家女子却意外的涂上了劣质的口红。 也许是还未开发的原因,也许是岁月沧桑的本然,第一印象之下的古村在我心中不由地产生了一些落差。 带着淡淡的失望从紫来桥进入村内,首先看到的是浙江大学将这里列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基地的石碑,旁边茅草与废品环簇,表明这里确实蕴涵着不少的历史沉淀,但又似乎已经被遗忘。 自紫来桥沿南街穿行不远就到老街了。 老街并不长,大约有二、三十米的样子,为沿街木质二层楼,可以看出这里过去是商业所在。 但与其他具有区域历史商业中心地位的古镇商街不同,规模小而没有什么老字号,估计当时也只是为村中解决日常所需而已。 在老街的木墙板上,一些文革期间的毛主席的语录还依稀可见。 这让我感到村中会有很多旧迹原味保存的同时,也显出了与其他市郊村庄发展的停滞与落后,令人有点难以置信这会是在今天日新月异的宁波。 老街东面就是“遗忠堂”,门口坐了很多闲聊的村民,而两件明代雕造的石鼓也成了休闲的座椅,由此我推测这里就是所谓的“擂鼓墙门”。 院内很是杂乱,放了很多农家的器具杂物,堂上的匾额陈旧却也古朴,但不知道是这里文脉已经断裂,还是如今村里也已经没有什么秀才与老先生的原因,在堂前所挂的76名进士名录的书法很是毛糙,实在不能恭维。 进士之村不应该没有书法功底深的老人呀!不知道是许久没有游人来访了,还是司空见惯了,村民对我的好奇与探幽只是以“没有什么好看的”简单做答。 “遗忠堂”前街道北有小水漕旁一位大嫂正在洗衣、淘菜。 水漕面积不大,但有一块“公禁”污物入池的古碑很值得揣思,我不禁想起了“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的诗句,做人如此,保护环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没有“源头活水来”的地方,只有保护才能让一方水保持清净,否则只能是“挖了填,填了再挖”的徒劳。 走出“遗忠堂”继续向西就到了位于村子西南角临河面水的新陈氏祠堂。 祠堂相对就大一些了,墨墙高耸,“福”字顶悬,门柱上是 “直声振赵宋,忠节耀朱明”对先人赞誉的楹联。 只是门锁紧闭,让我无从瞻仰其中。 祠堂前面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地。 正南不远是进士桥,破旧不堪、乱石杂草覆盖下已为时光所废弃,但是我依然觉得这才是古桥,这远比现在经过改造过的紫来桥显得有古韵。 祠堂西南墙楼相连为一东向两层老房,为过去村码头所在。 房子有两根柱子已经被现在的红砖所替代,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但此处境界颇为和谐静谧:绿油油的稻田一望无垠,几条废弃的水泥船侧沉岸边,一块块镂空的拴船石上刻满了时间的印记,树荫下洗衣的村妇一声声击打着石板,几只悠闲觅食的草鸡在踱来踱去,偶尔若干小鸟飞停于树枝头或屋檐坡顶,还有杂草、苔藓……,一切都写意素描出了一个无为的古村头的农意韵味,只是几根电线杆子似乎是田园感觉的败笔。 根据水系的连接,从这里悬帆启航可直达杭甬运河以及更远处,为过去村民进出外面世界的港湾,更是那些进士跳出农门后的起点所在。 面对静止不前的河水,我不禁感慨:“昔日在此人行远,求得功名盼早还。 如今码头已无帆,河畔沧桑沉旧船”。 “先生塘隐先生柳,君子河开君子花”。 绕过祠堂就到了西面护村河——君子河畔。 君子河说起来也是一段普通的南北向水塘,只是因为名字而显得与其他三方的护村河而特殊。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想这里一定隐含着陈姓祖先对后代读书作人的期盼——即“凡从这里走出的陈氏子孙一定要成为堂堂正正的君子”。 看岸边基本上还都是老宅子,于是我们就从小巷走了进去。 小径通幽,曲曲折折,里面很多老房子已经破旧不堪,倾斜而存,有的已经不成样子,框架岌岌可危。 寻觅中,邂逅了很少的住家很少的人,但也幸得他们指点,在这里,也就是祠堂北面一处住宅的东墙,我们看到了走马塘最为精美也最具代表的石窗。 在高大的马头墙下面:石窗雕花镂空,质地古朴,研磨精细,咋一看决不认为是石而成,却似木窗涂了一石质感的涂料。 现在石窗为了保护已经固定住而不能开启,上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了一条很明显的竖向的裂纹,让人遗憾。 走马塘是以石花窗为建筑的亮点的,也是建筑的主要特色所在。 在随后的行走中,我又不时的看到很多的不同的石窗,大都用青石、红石雕作而成,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石窗的图案大都为驱邪、保安、招财、祈福,但是损坏者甚多,一些窗中间的部分石纹已经残缺不全了,让人痛心。 君子河的中间是团桥,此桥不知道有什么来历,但是我想:也许就是四面被河包围的村中有才人的意思吧。 沿河槽边中间道路向村里东走,就到了村子的中心所在——“蟹肝脐”。 蟹肚脐不大,因形如螃蟹的肚脐得名。 池水碧绿河岸弯曲如勺,东南岸边有一棵千年古树,郁郁苍苍,虬枝倾斜向北伸入池中,水中一石柱支持树干,形成了树附石的奇观,倒影相对如天地之间两树石相连。 仔细前看:树身已经中空,长满了杂草与苔藓等植物。 而更令人称奇的是树冠之中还有一侧枝迥然相异,叶子大小形状分明不同,老树之上不知何时又长出的新树,形成了罕见的子母树,如一老妪拄着拐杖而怀抱幼孙。 这棵树虽是走马塘的一个代表,但树是不大的。 古树,水塘,映衬着北面的青瓦黛墙、檐牙高挑的大宅院,我失落的心在这里稍有雀跃,感觉别有江南。 只是蟹肚脐也已经被水泥磨平,埠头的感觉没了,而象个小晒场。 为一时之便将村中的石板道路附上水泥,我觉得是一种伤害。 说实在的,在任何一个古镇,我都很忌讳看到水泥和瓷砖。 面对眼前的画面,我觉得这里的空旷对耕读人而言似乎有一种品性蕴涵其中,那就是“含蓄谦虚”——是追求腹中有华章的陈家前辈对于子孙做学问的暗暗忠告,而且这也一左一右,与并列于村东侧的荷花池所体现的“洁身自好”情操一起构成两大寓意深刻的品格训则。 虽然村子里的大院大都是只有大门而没有锁的,但在池边一家理发店前,却有两块斑驳的大石锁,不知道已经在那里沉睡了多少年了。 我无法推测其最初的功用,也许是为了系舟之用,也许是为了镇宅之用,也许……,但是我觉得其似乎更是为了锁定“含蓄谦虚”和“洁身自好”的读书做人的道理。 也许这是我的多心,但在我看来这真的没有一点一丝的牵强。 从蟹肚脐左侧转门进入高大的大宅故院,很长的房廊,里面空荡荡的,一排近二十间上下两层的楼房,只有几户老人在留守。 院子狭仄,几个大的水缸显得引人注目。 也许这原本是厢房,只是后来才隔开的,因为这是东向的。 窗户很旧了,有些已经腐烂,但是上面精致的木刻花纹还是很好看的。 从此院走出,过一小巷,忽听得人声喧闹,在担心误闯人家的踌躇中眼前豁然开朗,两桌人正在觥筹交错,似乎正在举办家族的喜宴。 定睛打量,原来这里就是“赡衮堂”——走马塘最有价值的文物“手绘祖像”就供奉在这里。 在微笑与冒昧中我们轻步走进。 堂内正中上方是“赡衮堂”的巨大匾额,下面据说是贴在壁中的斑驳报帖,但是被橱窗遮掩了,让我不得而见。 十余幅明清时代的工笔画像分列左右。 画像有的为一人,有的为二人,也有的是三人,或着红,或穿蓝,或披黄,人物没有什么特殊感,但是画面细致精美而古朴,感觉很传神。 面对也许还不能称得上历史人物的前贤,耳闻后人酒席上的欢声笑语,我觉得他们一定是很欣慰的。 能永远的俯视后人生活于幸福,这是一种多么伟大而又平凡的福分呀。 芸芸众生经千古,几人世代面儿孙?从“赡衮堂”另一侧出来,我们又到了蟹肚脐西侧的“贻谷堂”,曾是清末老中医陈松涛坐堂号脉之处,是宁波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百年私人诊所。 大门紧闭,穿缝隙而观,里面“涵碧庐”和栽植奇卉灵草的“百草苑”是一片荒寂,草木盎然,杂乱无章,已经完全荒废了。 我不知道“医”在这里为什么没有得到传承与延续:论说中医是可以偏安一隅,而不怕巷子深的。 也许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但这我无法得知。 沿路继续折折前行,就到了最为开阔的村东部中心荷花塘了。 荷花塘面积约千余平方米,此时正荷叶田田,一涵碧绿,塘中央有二条石砌的独板桥,人行其中远看去就象是走在了荷花中间。 据说陈氏以耕读传家,门风极正,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与“刚直不阿”之喻,要求子弟以荷为做人的规范,故在家门前挖这二亩水塘,盛植荷花,我想这就是君子河畔的所谓“君子花”吧。 荷塘边的民居,称之为“中新屋”,大多保留着青砖粉墙飞檐翘角的古典建筑风格,只是中间有一座现代的小楼多少显得不和谐。 中新屋座南朝北正对荷花塘,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走马堂目前最有古韵、规模最大、人气也相对旺的地方,数十户分享五个天井。 也正因为人多的原因,这里有两个小烟杂店可以买点东西。 荷花塘是妻子在整个村子中感觉最好的地方,在岸边还有几处石凳可供人休憩,我们背依老宅,面对荷花在这里停留了好长时间。 从荷花塘出来,妻已经有些疲惫了,但我依然意犹未尽,继续执着北上。 在村子相对偏远的东北面,有一处临河住宅后门我觉得意境很好:石桥边,两门相依;一门在右,连着石板的小巷,转弯即可进入家门或出没于村落中;一门在东,下沿是一个石埠,可以行船到家门,拾阶而回归。 石埠之上,一照壁孑立,上有石窗,虽然已经破了,但是古韵犹在。 此门的显露结合与水陆一处的形式,让我不禁想起“轿自门前进,船从家中过”周庄的张厅,只不过那个是内外分离,而这个则是更直接的”一处两门双路连”了。 另外还有一个慈荫堂也在这次返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大宅院印象。 虽然因为大门紧闭,我与妻没有进去,但是从其门前的树木花草以及建筑外围上众多的精致细部可以看出,这里是一个真正的大宅院。 但令我失落的是:此处却不是哪个陈家的进士所修,而是一个上世纪在上海经商获利的的族人所建。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走马塘的很多老宅的门厅以及屋檐下有燕子栖息。 这一方面让我感到了这里淳朴的民风,但是更给我的是一种对物是人非的社会变迁的感慨:进士世家已成过眼的烟云,此地只剩下了对生活也不甚满意、对当地政府不及时投资深度开发此处旅游资源略有微词抱怨的农民。 这,我从现有走马塘人重复了很多次那不满的“这是个穷地方”的所言所感可以觉察到。 面对如今的走马塘,我感觉实在是很破落与不起眼。 可以说这里目前最气派的就是村口新修的“天下第一进士村”的牌坊,也正是这“天下第一进士村”的名声也才不时吸引人来,而其他则相对平常,对一般游人而言魅力也不是很大。 说实在的,此前我还对今年五一期间宁波周边景点介绍中没有点出走马塘感觉奇怪,现在我似乎有些明白了。 以普通者的眼光看,这里目前确实不适合旅游,而今天这里除了我和妻两人,也确实没有别的游人。 天近中午,我们也已经走了大约2个小时,我与妻想找个饭店,特别是那个所谓的“进士饭店”,结果一无所获,我们只能以带来的休闲食品充饥。 事后我想:这里的进士在成为进士之前,不过也是一介贫穷学子而已,不过也是粗茶淡饭,也许也要为一日三餐而读书发愁的,经常上饭店下馆子是很难进士的,也许这就是造就“寒门进士”的基本动力。 因此可见:在人生的长河中,贫穷与落后也未必是坏事,富庶与繁华也未必一定是好事。 至少走马塘正是因为落后,才可以保存了古旧;至少正是因为贫穷,才不断的进士辈出。 “大巧若拙、大匠无名”,名字是一个人一生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珍惜的字词。 就我的名字“春耘”而言,我不仅珍惜,我更作为一种人生过程来笃行实践。 不知道是走马塘最出色的是窗的原因,还是我一贯喜欢说文解字,沉溺于文字游戏的原因。 当走马塘的一切经历过我的脚步(根据村子的格局,我们的整个游走路线基本上是一个封口的“巳”字,出发点就是位于“钩”点的紫来桥位置,然后形成封闭回到了原点),当一切都了然与胸的时候,我心中突然觉得走马塘其实就是陈家最先来此定居的二祖陈轩的一个自我作品,一个自己给自己刻写的印章。 因为我觉得:整个走马塘村其实就是一个“窗”字:四面的绕村河道是窗的四边框,而中间的宅院、街巷与河道、塘池等则勾勒出了中间的窗棂与花纹。 而“轩”与“窗”是相通的。 这是我的猜测,但我想这也是一个对文字有特殊情节文人的共鸣。 因为我觉得就走马塘的上祖------原明州知府陈矜而言,之所以选择葬在鄞县的茅山,是名字的深意与他自觉的命理使然:“鄞”字有“陈”字一半,“茅”字有“矜”的一半,而且有“草”覆其上的,因此到此知府的陈矜一定认为这里就是自己的百年之地,于是没有叶落归根。 父亲的心意儿子一定是知晓的,父子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传承。 于是,陈轩在为父守陵、让父在异乡安命的岁月里,也深思熟虑为自己勾勒了一个命运之字,这个字就是可以代“轩”的“窗”。 甚幸,依父墓茅山而南居,这里天造地设有走马塘可以让其选择。 只是这么多年了,无人理解,无人洞悉其陈轩老人的想法而已。 其实陈轩才是走马塘陈姓的开创者。 而村子的格局决不是此前人们认为的是按照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思维而创意的。 因此在这个角度上,我觉得,走马塘,最应当纪念的应当是规划与创建此村的陈轩,而不是后来居高官、也有好名声的陈禾等后人,尤其对于此村此姓而言。 “寒窗十年读书苦,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走马塘的衰落,我觉得是特殊的原因使然。 这里应当说是出过很多高官的,可是却没有什么真正突出特别的黄金屋般的大宅院留下,不要说与远处的山西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比,就是与其他水乡古村周庄、西塘、同里等相比,也有相当的差距,这不得不让我思索他们的财力问题。 我想这一定是此处进士全为清官的原因:陈家的荷花精神让陈家的进士没有象很多地方跳出农门进龙门的人敛财归乡,以光宗耀祖,奢侈张扬,而使村子中豪宅代出。 可以试想:如果在七十多进士中只要有少数可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这里也许就会出现不止一个象同里古镇因任兰生一样退而思过而构建的精巧绝伦的“退思园”了。 另一方面,也许是其后人都似其上祖陈矜——总可以把异乡当故乡,走出去就一去不复返的缘故。 但也许正是如此,陈姓人才能一直保持着一种农家的清贫,激励着后辈人不断的勤读、走出。 一个又一个的人才成为进士而走出了,自然这里也就越来越破落了。 之于今天,我认为这更具有社会的意义:一个出了这么多官的地方却远比那些出了几个富贾的地方要平常的多,要破落的多,这对今日许多为自己营建豪宅、甚至修造豪华坟墓的腐败官吏不更是一种有力的鞭挞与无言的指责吗?作人为官要有荷花的精神,如果能起到这样的昭示,我想走马塘也就在破落中不破落了。 因为这种破落,我觉得更值得尊重与瞻仰。 走出村子,我与妻子站立于牌坊下,看着“中国进士第一村”下的“一清二正勋名振朝纲,四靖三清德望闻乡里”等赞誉的联句,不禁陷入了对走马塘的深思。 走马塘是平常的,这里也许不应当作为“进士第一村”来定位,因为进士只是一个结果;这里应当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一个农家通过读书不断改变自己的村子;这里是陈姓进士萌发希望,奠定人生基础的地方。 因此我对于别人称走马塘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的说法是不认同的,我觉得这里说是“千年古村,一脉相承,世代耕读、田园而乐”似乎更为确切。 此外,与一般的文化古镇相比,我在这里也没有发现什么孔庙或寺庙。 我想当年这里的进士一定都是一代代靠自己在石窗之下勤读而成才的。 这里只有祠堂,而且有几个,我想这里一定是记住了祖先前人的训导,而一辈一辈的自发努力的。 因此,我觉得这从旅游的角度也多少显得尴尬,进士文化其实是成为进士的文化,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的进士也多少显的渺小了。 而又于没有什么称道的读书故事流传,这使得教育的意义也苍白了很多,显得不够有力。 如果这里也能象24孝一样,有76个,或者有几个进士刻苦读书而成才的典型传说就好了,也许有……,但是已经遗忘。 走马观花走马塘,进士世家进士庄。 代代有人读寒窗,成才为官在他乡。 清廉荷花淡淡香,寒窗落破祭祠堂。 进士如今都走光,千年古村已变荒。 从走马塘归来,我觉得作为一个经历过千年科举制度的古村,对于一个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家族,走马塘具有家族传承的典型的标本意义,其家族的精神与教育是很值得深思与研究的。 但现在作为一个建筑旅游意义上的古村落-----我是失望的。 因为我感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浮躁,今日的走马塘也许破落的不仅仅是老宅以及其上的石花窗,逐渐的在失去古香古色,而且也许更重的是在失去一种传统的精神,过去那种“寒窗苦读”的精神在岁月的洗礼下也已经在逐渐变得淡薄,再也难让人体会与感动。 物是人非,有形的古窗的毁坏,固然令人可惜,但那个也许还可以修复,可是那寒窗的精神如果一旦消失,那么也许更令人痛心,更让人感到失落。 不知道走马塘在什么时间会重新得到好的开发,但是我衷心的希望其不论怎样,不要忘了散布其间众多“刻”苦读书 的“寒窗”精神,不要忘了蟹肚脐的“含蓄谦虚”的品格,也不要忘了荷花池的“洁身自好”的操守,因为进士为官固然重要,但是君子河的不变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清香意远,隽永深邃而值得后人体会,而财富名利不论有多少,在历史过程中,对于个人永远只不过是“走马观花”的感觉而已,物质可以传承,但只有精神与思想才值得怀念。 愿走马塘后人永远不要辜负先祖的用心用意,也愿更多的今人——尤其是经历过寒窗耕读而位居高官的曾经的农家子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感悟与启示。 (张春耘写于宁波05年5月6——20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huangtou/38092.html
C罗哭了 C罗笑了
A股爆出两大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