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 政策解读 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原标题: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 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解读))

《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7月25日对外发布。《措施》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当天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在现行政策体系基础上,《措施》大幅度扩大支持范围、大幅度优化组织方式、大幅度提升补贴标准,明确了多领域多方面的加力支持政策。

扩大支持范围。设备更新方面,在原有的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等7个领域设备更新和回收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将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扩大到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安全改造。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将个人消费者乘用车置换更新,家电产品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旧房装修、厨卫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的物品材料购置等,一并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范围。

优化组织方式。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不同类型项目的特点,降低资金申报的门槛,有效支持单体规模小但是点多、量大、面广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同时,简化项目申报和审批流程,切实提高办事效率。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直接向地方安排15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地方自主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

提升补贴标准。比如,在汽车报废更新方面,对符合条件的汽车报废更新,将补贴标准由此前的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贴1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贴7000元,分别提高到2万元和1.5万元。在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方面,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中央财政给予设备更新贷款的贴息比例,从1个百分点提高到1.5个百分点。此外,对老旧营运车船报废更新、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等方面的补贴标准,较此前均有大幅度提升。家电产品方面,《措施》提出,对个人消费者购买2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等8类家电产品,给予产品销售价格的15%补贴;对购买1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产品,额外再给予5%的补贴。

“我们在坚持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这次拿出更多真金白银,激励更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赵辰昕说。

一是增规模。此次支持设备更新资金规模将近1500亿元。二是降门槛。针对工业等领域设备更新项目申报门槛较高、中小企业项目难以满足要求等问题,取消了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亿元的要求。三是扩范围。目前我国有约80万台电梯的使用年限超过15年,其中约17万台电梯的使用年限超过20年,后续几年,超期服役的老旧电梯数量还将持续增加。为此,《措施》将老旧电梯等设备更新纳入支持范围。还将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设备更新的支持范围作动态调整。四是简流程。《措施》优化具体办法和流程,将结合不同类型设备更新项目特点,简化项目申报和审批流程。

赵辰昕表示,此次从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拿出的3000亿元左右资金,其中1500亿元左右资金直接下达地方,目的就是更好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释放消费潜力。在具体操作上,将综合各地区常住人口、地区生产总值、汽车和家电保有量等因素测算,合理确定各地区资金分配规模。

据介绍,支持地方消费品以旧换新的1500亿元左右资金,以及支持设备更新的首批约500亿元资金,近日就会下达。同时,将组织新一批设备更新项目申报审核,计划在8月底前,将3000亿元左右资金全部下达。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6日02版)


2021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预计供给端将发力

文章来源:中指研究院报告要点1.宏观经济:宏观政策不急转弯2.住房政策:“房住不炒”,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3. 财税金融: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3月4日-3月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相继召开,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是本次两会焦点。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与房地产相关的若干关键点进行梳理,分析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房地产行业所面临的新的宏观和政策环境。 1、宏观经济:宏观政策不急转弯【报告原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 经济增速是综合性指标,今年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 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 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 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 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物价水平保持总体平稳。 ——李克强总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表:近几年主要宏观指标对比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中指观点】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表现出较强韧性,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好于预期,各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面完成,GDP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十三五”规划亦圆满收官,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均较好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 2020年以来我国经济走出了一条“V型”曲线,投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突出,而消费恢复力度仍显不足。 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此次将经济发展目标设定在6%以上,一方面,表明今年经济整体运行预期向好,另一方面,6%以上的设定也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当前经济运行恢复情况、当前形势的全面评估,为经济运行提供稳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受去年基数影响,预计全年经济增速表现前高后低的态势较为明显。 图:2017年以来M1和M2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央行,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宏观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中央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低于2020年,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将为经济恢复继续提供必要支持,同时,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宏观环境整体仍将保持稳定,部分阶段性措施或将逐渐退出;2021年1月M2增长9.4%,虽较2020年底有所回落,但整体仍处在较高水平,预计货币政策将温和、平滑回归常态。 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经济面的稳中向好,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今年货币政策将逐渐回归常态,但在当前复杂的内外环境下,经济的发展仍面临较多不确定干扰因素,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整体货币政策不会“急转弯”,也不具备明显收紧的基础,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提升等,均将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提供较大支撑。 2、住房政策:“房住不炒”,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报告原文】◆ 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 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 ——李克强总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表:近三年两会住房相关表述资料来源: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中指观点】房地产市场调控方向:“房住不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房地产调控内容整体延续了往年提法,除了“房住不炒”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房住不炒”总基调不变,短期调控政策仍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整个政策环境的松紧程度仍将体现在因城施策方面。 今年以来部分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延续了去年下半年的热度,项目认筹率高、“打新热”不断、高价地频出,市场情绪出现明显不稳波动,导致调控政策迅速启动。 1月以来,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接连出台楼市新政,从限购、限贷、限售等方面不断加码、补漏洞,土拍规则亦有升级,其中,上海房地产市场以及政策动向在区域内甚至全国均具有明显的风向标意义,这轮政策出台的速度、频次、力度以及范围均显著于其他等级城市;深圳发布了所有二手小区成交参考均价,力度亦明显加大,政府稳房价、稳预期的态度更加彰显。 一线城市的调控政策亦为其他城市提供了“范本”,短期内土地市场热度较高、房价存在较大上涨预期的城市,仍将继续加码调控政策,预计今年房地产市场的“金三银四”,或是热点城市的政策高发期。 租赁住房:增加供给、规范市场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其中重要部分就是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从土地供给、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等方面推动租赁市场发展,中央将“租赁住房”放到了空前高度。 今年两会再次提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是继2018年两会提出“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后,时隔两年,再次将“租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之前的“培育”市场到现在的“切实增加”供给,租赁住房已然成为政府大力发展的对象,成为解决大城市住房问题的重要着力点。 租赁住房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为新市民、青年人提供住房保障;另一方面,在稳定城市房地产市场方面,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租赁市场也暴露出一些不良问题,政府监管范围和力度偏弱,租赁住房的供应量不足,供应方、运营方的积极性不高,租赁双方的权益有待获得更好地保障,租赁各个环节亦需要进一步打通,将“灰色地带”透明化。 2020年,住建部发布《住房租赁条例》,另外有20余城细化和完善了租赁相关政策,多维度推动市场的良性发展。 2021年,中央已明确要求重点城市在土地供应计划中单列租赁用地,明确供应比例下限,租赁住房的供应将明显放量;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租赁市场的发展值得期待。 土地供给:增加供给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增加土地供应”,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通知,要求重点城市2021年住宅用地供应“两集中”,公告供应量不得低于近五年平均完成交易量。 重点城市“两集中”供地,客观上将带动土地竞拍热度降低,促使土地市场更加平稳运行,整体上将对企业、地方政府、购房者均产生较大影响。 梳理重点城市近五年住宅用地成交情况,郑州、青岛、济南等城市年均成交住宅用地超100宗,若按一年三次集中出让地块,单次出让地块数量将超40宗,部分城市出让规划建筑面积超400万平方米,出让金超300亿。 单次大规模的集中出让对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投资、营销、融资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天津、济南、福州等城市已发布拟安排三次集中公告的时间,接下来将有更多城市明确时间以及政策细则,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投融资以及营销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集中供地下,企业需要关注部分城市当前中长期库存去化压力较大的问题。 表:2016-2020年重点城市住宅用地成交情况注:重庆覆盖主城区,住宅用地涵盖纯住宅用地和综合用地。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中指·地主城市更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量明显增加2020年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存量住房改造提升,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年底住建部王蒙徽部长发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详细介绍了八大目标任务,同时提出从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提升住房品质五个方面完善住房制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未来五年城市更新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主要任务资料来源: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3万个,超额完成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3.9万个目标。 今年,老旧小区改造数量进一步提升,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较2020年实际完成量增加约1.3万套,由此带来的社区服务规模也将进一步增加。 关于棚改,“十三五”时期,全国新开工改造棚户区超过2100万套,超额完成2000万套目标任务,明显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 “十四五”规划未设新的棚改目标,整体上各城市将结合城市住房实际情况,单独合理安排棚改计划,预计总规模较以往将明显缩减。 2021年2月,住建部确定杭州、亳州、湘潭、柳州、深圳、郑州、内蒙古乌海、青岛、徐州、四川遂宁10城市为2020年棚户区改造工作拟激励支持的城市,棚改仍在持续推进,只是力度在减弱。 3、财税金融: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报告原文】◆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 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 ——李克强总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观点】2020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重墨提及,中央更加重视防范风险,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形成泡沫,提高对资本的约束力。 防范金融风险已经成为2021年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今年将“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报告中亦明确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相关提法力度和口吻均较为严厉。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多次指出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已经成为重点监管对象。 近两年中央不断强调要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去年8月房企“三道红线”出台,12月底银行端的“两道红线”发布,针对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主要对象的措施均有实施,今年以来北上广深杭等热点城市均严查经营贷、消费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接下来或将有更多城市加入强化资金监管行列,预计企业端“三道红线”的试点范围也将继续扩大。 从发展实体经济的角度上看,房地产金融监管不断强化,严控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也将进一步为实体经济导入资金,促进经济的高质量恢复。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十大政策信号

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当年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5月22日在北京开幕,市场关注已久的政策举措将陆续揭晓。 梳理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透露了十大政策信号:1.不设GDP目标增速经济增速目标是各界最为关注的内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 对于2020年而言,约束性的指标是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曾在《人民日报》发文称,2020年只要达到1.9%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翻番目标即可实现。 GDP方面,2020年只要达到5.7%左右的增长率,便可实现统计意义上的准确达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经济增速为-6.8%,市场认为如果要实现GDP翻番目标难度较大。 所以,市场有两大关注点:一是今年是否还设置GDP增速目标;二是如果设了,目标会是多少?政府工作报告称,今年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 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 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今年不设GDP目标,是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重要决定,体现了务实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当前,一季度经济负增长已是既成事实,海外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持续造成冲击,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 此时硬性设定一个年度增长目标,尤其是追求一个较高的增长目标,很可能会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任务造成干扰;而如果设定一个很低的增长目标,那这个目标的实际指导意义又会比较小。 2.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强化受疫情影响,今年调查失业率有所回升: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 因为疫情影响,政府工作报告对相关指标略有放宽。 具体指标方面,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十六年以来该目标从未缺席,2017-2019年新增城镇就业目标是1100万人,今年这一目标是900万人。 城镇调查失业率涵盖农民工等城镇常住人口,能更全面反映就业状况。 前两年该目标均为5.5%以下,今年是6%。 唐建伟表示,疫情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影响很大。 因此,保就业既是当务之急,也是做好全年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抓手,之前“六稳”和“六保”都将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首要任务。 “就业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保障。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 2019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称,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 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 表述相比去年有所强化。 3.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自疫情发生后的2月起,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常会等先后对财政政策予以指示,财政更加积极有为的基调已经基本确立。 日前财政部长刘昆撰文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大力提质增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有保有压,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4.赤字率首次突破3%2019年赤字率是2.8%,离3%的警戒线还有0.2个百分点。 近期政治局会议称,提高财政赤字率,市场已预期赤字率会突破3%。 政府工作报告称,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 这是赤字率首度突破3%。 去年赤字规模为2.76万亿,今年将增至3.76万亿,国债和新增地方一般债的发行规模将增加。 “2020年疫情导致减收增支的背景下,财政收支平衡可能会承受更大压力。 提升赤字率将缓解财政平衡难题。 ”李超表示。 5.专项债增加1.6万亿专项债于2015年首度发行,当年发行1000亿。 2016年、2017年,其发行量分别扩张到4000亿、8000亿,2018年首度超过1万亿,2019年扩张到2.15万亿。 专项债的大规模发行、使用对稳投资、稳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今年专项债发行规模定为3.75万亿,相比去年增加1.6万亿,增加规模历年最高。 前期财政部已下达2.29万亿的专项债额度,意味着后续还有1.46万亿额度待下达。 从发行来看,截至4月末,专项债发行1.15万亿,完成提前批额度的50%。 6.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特别国债是国债的一种,其专门服务于某项特定政策,支持某特定项目需要,因此被成为特别国债。 在中国国债发展历程中,曾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1998年8月,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所筹资金专项用于补充四大行资本金。 2007年6月,发行2000亿美元的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外汇注资中投公司。 今年是第三次发行特别国债(不含续发)。 政府工作报告称,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 将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目前具体发行方式尚未明确,但1万亿的规模市场能够消化,不需要央行直接购买。 7.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降准降息仍有可能中国货币政策的定调主要有五个范畴: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以后,中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安排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今年报告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 “目前经济环境复杂,很多经济变量现在还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更加灵活性的措施。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 今年仍有降准降息的可能。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后续仍有约100BP的准备金率下降空间(或等幅的其他长期流动性投放措施)。 可能分两次落地,具体时点将匹配财政政策的落地时点,如后续地方专项债大规模发行时点、特别国债的发行时点。 降息方面,“伴随这一轮‘猪通胀’见顶回落,3月和4月CPI同比涨幅快速下行势头将在下半年持续,三季度有望降至‘2时代’,通胀因素对降息的牵制作用将显著削弱。 ”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称,“未来着眼于稳定就业大局、提振短期经济增长动能,6月开始央行降息节奏有可能适度加快,预计当月MLF利率有可能下调10-20个基点。 8.M2和社融增速高于去年,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从2016年开始,社融增速目标首度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年M2和社融增速目标均为13%,2017年二者目标下调至12%。 此后,M2和社融增速未设置具体数量目标:2018年为“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2019年为“M2和社融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 今年则设置为,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央行数据显示,去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8.65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 2019年末社融增速为10.7%业界有时也用M2或者社融除以GDP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宏观杠杆率。 考虑到今年名义GDP增速低于去年,而M2和GDP增速目标高于去年,宏观杠杆率会阶段性升上。 9.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4月17日政治局会议在“六稳”的基础之上,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其中,保市场主体主要是保小微企业。 报告称,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中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直达实体经济意味着绕开了银行,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首度设置小微贷款目标:201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 今年增速目标提高至40%。 “2020年是我国实施普惠金融发展五年规划的最后一年。 疫情发生后,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较大困难,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服务,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称。 10.坚持房住不炒报告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18年下半年楼市进入调整以来,有些城市根据“一城一策”的原则,对调控措施进行了微调。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少数三四线城市进行放松调控的试探。 但只要是涉及放松限购限贷的,都撤回了。 这显示出,房地产调控的基本原则不容挑战。

我国1997——2004年实施的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及经济背景

财政部网站《改革开放三十年财政政策概要》部分:积极的财政政策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在泰国爆发,迅速席卷东南亚诸国,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冲击。 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的产品过剩与高新技术产品不足并存、城乡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经济结构问题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产生了放大效应。 面对国内外经济和市场形势,在货币政策效应呈递减之势和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为了扩大需求,从1998年7月开始,国家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 一是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投资。 1998年7月,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1000亿元国债,1998年上半年又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至2004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 国债资金主要投向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等方面,截至2004年末,七年累计实际安排国债项目资金8643亿元,并拉动银行贷款和各方面配套资金等逾2万亿元。 二是调整税收政策,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 为了支持外贸出口,分批提高了纺织原料及制品、纺织机械、煤炭、水泥、钢材、船舶和部分机电、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了“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对一般贸易出口收汇实行贴息办法,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有偿使用项目专项资金也正式开始使用;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从1999年起,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至2000年暂停征收;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对涉及房地产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一定的减免;对居民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是增加社会保障、科教等重点领域的支出。 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从1998年起连续五年都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1998年中央财政安排144亿元补助资金和借款,专项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为了加快省级统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中央财政增加转移支付20亿元。 这些措施的出台与实施,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 四是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提高城市居民个人消费能力。 1999年至2002年,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还实施了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月人均基本工资水平翻了一番。 同时,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投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建立“三条保障线”的资金补助,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这些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有力地增强了居民消费能力。 五是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 支持国有企业关闭破产,仅2002年中央财政就拨付关闭破产补助资金129.58亿元,安置职工38万人;积极参与电力、电信两大行业体制改革和民航企业联合重组,支持石油、石化、冶金、有色、汽车等行业的重组和改革,并对重点企业集团实行所得税返还政策;同时,支持“走出去”的外贸发展战略,启动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另外,用部分国债作为财政贴息资金,积极推动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以解决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 六是加大治理乱收费力度,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1997年以来,国家取消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近2000项,降低近500项收费标准。 1998年清理了涉及企业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370多亿元。 七是实行“债转股”。 对部分有市场、有发展前景,但负债过重而陷入困境的大中型重点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银行的债权转为股权,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强企业活力。 1998年至2002年的财政宏观调控,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在扩大投资、刺激消费、鼓励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通货紧缩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社会需求全面回升,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稳健的财政政策 扩大内需取得显著效果后,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贷款规模偏大,电力、煤炭和运输紧张状况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以及中小企业、服务业投入严重不足等新问题,结构问题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 为此,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财政作为重要的调控手段,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适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一是国债投资规模调减调向。 2004年国债发行规模比上年调减300亿元,主要用于农村、社会事业、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引导社会投资和民间资金向上述方向转移,缓解经济局部过热。 二是推后预算内建设性支出的时间。 2004年1—4月,全国基本建设支出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1%,5月,全国财政支出速度也明显放慢,当月支出1721亿元,同比仅增长1.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降幅达15.4%。 另外,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适当放慢了国债项目资金拨付进度。 1—6月,累计下达国债资金预算246.3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08.23亿元,占全国国债专项资金指标的15.64%,对经济局部过热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三是有保有控,在总量适度控制下进行结构性调整。 首先,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对农民种粮实行直接补贴、加大对农民购置良种和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减免农业税。 据统计,全国有28个省份共安排良种补贴资金16亿多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3个粮食主产省区12.4亿元。 其次,加大对就业、社会保障和教科文卫等薄弱环节的支持。 2004年上半年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同比增长了11.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增长19%;全国教育支出增长16.9%;科技支出增长37.8%。 四是深化税制改革,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首先,改革农业税。 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了农业税税率;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同时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对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其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改革增值税。 自2004年7月1日起,在东北地区进行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允许纳入试点范围的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在企业增值税税额中抵扣。 第三,调整个人所得税。 2006年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额由每月800元提高至每月1600元,随后又调高到2000元,并扩大了纳税人自行申报范围。 第四,调整房地产税。 为了加强对房地产业的调控,2006年将个人购房转手交易免征营业税期限延长至5年,并调整规范了土地收支管理政策,完善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政策,调整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政策和征收标准。 第五,改革企业所得税。 2007年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 第六,调整资源税。 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陆续提高了11个省的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 第七,调整消费税。 为了平衡市场供求,调整了消费税政策,适当扩大了征收范围。 第八,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 多次调整了出口退税率,适时取消和降低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部分不鼓励出口的原材料等产品加征出口关税,降低部分资源性产品进口关税。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格局。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1193.html
东方甄选开盘暴跌15% 知名主播董宇辉离职
‘核共享 谁在制造核威胁 凸显北约战略思维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