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诗书画 看纽约大都会的日本艺术收藏

日本艺术与“完美”有着复杂的关系,但其文化概念“侘寂”则主张残缺之美。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近日对外展出的日本艺术新展以“三绝”(The Three Perfections)为题,呈现了日本艺术的千年流传。“三绝”传承自中国文人艺术,指的是诗歌、书法和绘画,展览关注将这三种独特表达形式相结合的艺术作品。

遗憾的是,曾在日本流传极广被尊为“南画”的艺术形式在当下已趋于式微。

与谢芜村,《寒山拾得图》(局部),1770年代早期

“三绝:玛丽和切尼·考尔斯收藏的日本诗歌、书法和绘画”延续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示日本艺术的传统。2015年,该馆举办了广受欢迎的“发现日本艺术”,以超过200件杰作,涵盖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多种艺术形式,并讲述了博物馆如何在一个多世纪里建立起一流的日本艺术收藏。2017年的“日本竹艺”展也是一场令人瞩目的展览,通过与和服、根付(微型雕塑)、挂轴等多种艺术品的配合展示,呈现了日本竹编艺术。

在此次展览中,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再次以丰富的日本工艺品环绕其主题艺术,意图让观众沉浸在日本文化与美学氛围中,同时尽可能调动观众的各种感官。“当你创作书法时,你会闻到墨香,触摸毛笔,还有精致的漆器盒。这个展览中有许多类似的联系,汇聚了各种感官体验。”展览策展人约翰·T.卡彭特(John T. Carpenter)和莫妮卡·宾西克(Monika Bincsik)说。

小野于通书《源氏物语画帖》(局部)

“诗书画”作为“三绝”的概念来自中国。在古代中国,士大夫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进行自我表达。绘画被认为是“无声的诗”,而诗歌则是“有声的画”。士大夫自幼接受书法的训练,以书法用笔入画。

根据英国艺术史家,汉学家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1974年著作《三绝:中国的绘画、诗歌与书法》的说法,“三绝”这一术语起源于唐代诗人、画家兼书法家郑虔(691年-759),唐玄宗欣赏其才学,曾于其《沧州图》后题“郑虔三绝”四字。

书法在中国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它的艺术性和表达性独立于文字的含义。关于书法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手段,揭示书写者的性格,汉代的儒者扬雄(又作杨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曾写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但直到北宋时期,绘画才真正与诗歌、书法等同,苏轼评价唐代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好友黄庭坚对李公麟作品的评价:“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也揭示了当时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关联。

原在中,《兰亭曲水图》,1829

此次展览,以汉字文化中“诗书画”为线索,展出由考尔斯夫妇(Mary and Cheney Cowles)捐赠(或即将捐赠)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日本绘画和书法珍品,这些作品跨越近千年,展示了书法的力量和复杂性,以及其与绘画图像的创造性结合。

展览的十个展厅都营造了不同的氛围,带领观众进入不同的历史时期,探讨日本美学。例如,其中一个展厅充满了11世纪的诗歌吟诵声,这些声音令人陶醉(且具有催眠效果)。“这声音非常悠扬而宁静。”卡彭特说道,“当诗歌被吟诵出来,会改变其节奏和意义,就像通过书法将其铭刻于作品中一样。”

另一个展厅让观众见证一场诗会,试图将观众带回到那个雅集的时代。还有一个展厅展示了僧侣制作的漆器,这些漆器最初被作为崇拜之物,无数信徒在神道教神社和佛教寺庙中会抚摸这些物品以祈福。“你可以看到人们多年来触摸留下的痕迹。”宾西克说道。

土佐派画,小野于通书《源氏物语画帖》,17世纪早期(一页)

展览试图挖掘女性创作,小野于通(1559/68年-1631年)是安土桃山至江户时代初期最受赞誉的艺术家之一,是精通诗书画琴的才女。小野于通将经典诗歌转化为书法,装饰在土佐派画家(这些画作曾被归于土佐光吉)绘制的《源氏物语》册页上,其夸张的竖笔,是桃山时代(1573-1615)女性书法的最佳范例之一。“我认为她甚至比当时的三位著名的男性书法家更出色。”卡彭特说道。

土佐派画,小野于通书《源氏物语画帖》,17世纪早期

土佐派画,小野于通书《源氏物语画帖》,17世纪早期

在更早的平安时代(794-1185),女性在日本独特的文字系统假名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于假名被称为“女手”。在(传)小大君(平安时代中期女性和歌歌人)的《丽花集》抄录中展现了这一时代女性书法的流畅优雅,并展示了书法家在抄录通俗诗歌时如何打破列式,创造出一种动态的构图。

(传)小大君,《丽花集》,11世纪晚期。释文:“我想知道野樱花是否只是为了颜色。花虽落却风不吹的世界”

17世纪中期的《游女读书图》则附有京都岛原区的花魁藻潮的题字,诗句改编自诗人、学者和书法家藤原定家(1162–1241):“谁在世间,显现色彩,笔端闲趣,流露深意。画中的年轻女子在灯光下读书,她的发髻是改良版的“御所风”。

佚名,《游女读书图》,约 1655–1661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禅宗和茶道也深受书法影响,此次展览中策展人精心布置了用于营造茶道氛围的精美艺术品,展现了日本茶道的一角。卡彭特提到:“在茶会中展示的书法作品对于营造氛围非常重要,有人认为茶道中最重要的器具就是悬挂的书法卷轴。”

禅宗僧侣梦窗疏石(1275-1351)和卖茶翁(本名柴山元昭,1675-1763)的书法大胆而粗犷。这些作品完全用汉字书写,体现了禅宗超越常规以实现精神启蒙的理想,其中渴笔飞白表现出笔触的紧迫感、自发性和自由感。

梦窗疏石是日本镰仓末期至室町时代初期著名佛教临济宗僧人,是日本早期禅宗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僧侣之一,他没有像许多前辈那样前往中国,而是师从于流亡禅师一山一宁(1247-1317)以及一些曾经到过中国的日本高僧。梦窗疏石主要在镰仓活动,直到1333年应天皇邀请迁至京都,并在京都度过余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传达了一个基本的禅宗理念——觉醒可以通过超越物质和眼下的世界来实现。

梦窗疏石,《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14世纪早期

卖茶翁是黄檗禅宗僧侣,在推广中国煎茶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继承中国书法传统,并发展出一种大胆、充满活力且流畅的风格。在这里,他书写了一首由中国唐代诗僧寒山所作的著名诗句——“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卖茶翁,《寒山五言绝句“秋月”》,1760年

寒山的形象,也常出现在日本绘画中,江户时代中期的俳人、画家与谢芜村(1716–1783)以双联画的形式描绘了两位八世纪的禅宗怪杰——右侧是寒山,他手持诗歌的卷轴。另一侧的拾得背对观者,被一顶大竹帽遮挡,他手中的扫帚提醒人们他在寺庙中担任杂役的角色。寒山与拾得象征着禅宗佛教的反传统追求,常常成为绘画和诗歌中的主题。

与谢芜村,《寒山拾得图》,1770年代早期

在这件作品中,与谢芜村运用了粗犷的笔触,以大笔勾勒袍子,展现书法用笔的精湛技艺。对于头发,芜村在湿墨渲染的基础上,使用枯笔,使得头发呈现出凌乱的质感,捕捉到了隐士们不羁的本性。

圆山应举,《龙虎图》,1770年

龙虎作为最受欢迎的中国画题材之一,也被广泛移植到日本。东亚的龙通常被描绘在云雾中,象征着水,体现了在雷暴中显现的动态自然力量。传说龙掌管天界,而虎则被认为统治大地,尽管老虎并非日本本土的动物。

圆山应举,《龙虎图》,1770年

在这幅完全单色的画作中,右侧的画轴上,圆山应举以他著名的柔和水墨层次展现了从云中现身的龙。左侧的画轴上,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老虎的毛发,尽管它怒视着上方的龙,但表现出极少的凶猛之感,这也符合日本对老虎的典型描绘风格。

虽然展览的大部分展品涵盖了久远的历史时期,但也有一些作品展现了20世纪以来传统艺术的发展,带来更为现代的视角。这些书法作品蕴含着一种能量和图形的力量,让人联想到波洛克的画作。它们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促使人们了解这些传统在现代如何继续演变。在欣赏“三绝”的过程中,不仅有机会沉浸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还可以以冥想和沉思的方式暂时逃离纷扰的世界。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8月3日。本文编译自《卫报》和大都会展览网站。


上海博物馆珍藏赴美法俄推出特展

陈洪绶的 《斜倚熏笼图》 堪称明代生活用香的经典之作。战国时期的络纹熏清代透雕鎏金炉商代晚期的小臣系卣

东方网3月20日消息:上海博物馆今年推出三个特展,把中国艺术带到美国、法国、俄罗斯,让中国文化的芳香远播海外。 这三个展览分别是正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刚刚在法国巴黎池努奇博物馆揭幕的“中国芳香:古代中国的香文化”,以及将于下月中旬亮相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上海博物馆藏明代艺术珍品展”。

三大展览中,“中国芳香:古代中国的香文化”展比较特别,这是中国香文化在欧洲最整齐的一次亮相。 展览以时间为顺序展开,通过上海博物馆的91件 (组) 陶瓷、绘画、青铜等,以及巴黎池努奇博物馆的19件亚洲艺术收藏,全面展示战国至清末中国人如何用香与品香,以及香如何融入皇室、庙宇和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

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展品是战国时期的络纹熏。 据考证,这应是一种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熏笼。 有记载显示,早在汉代,熏香已经在贵族中广泛流行,出现了专门用于熏香的熏炉,以及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用来为衣服、被褥熏香的熏笼。 唐以后,熏笼的使用更为盛行,诗人白居易 《后宫词》 中便有“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的诗句。 而许多画家也曾用画笔描绘闺阁、僧道、文人的用香情景。 比如,此次展出的陈洪绶的 《斜倚熏笼图》 堪称明代生活用香的经典之作:美丽的女子斜身倚靠熏笼,裙裾招展,熏笼下放置一鸳鸯形香炉。 古人不仅以诗书画咏香,更发挥聪明才智,打造出各式各样的香具。 展出的一件清代的透雕鎏金炉,便是其中的代表。 这个香具做工十分精美,盖顶饰一狮子,盖面隆起为镂空的缠枝花纹。 这件器物同时运用了错金和鎏金两大工艺,器表经过特殊处理呈现三种不同的颜色。 盖底部有款识“造办处制”,乃是专供内廷和皇家使用的器物。

正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热展的“吉金鉴古:皇室与文人的青铜器收藏”展,共展出横跨商代至今3400多年约180件作品。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柉禁组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天下第一鬲”师趛鬲等齐聚芝加哥向公众展示。 作为中国青铜收藏重镇,上海博物馆则提供了30件古代青铜器和1件清代绘画。 其中,史颂鼎、鲁侯簋、齐侯匜等均为国家级重要文物。 商代晚期的小臣系卣自多年前从海外收购回国后,一直是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常设陈列的重要组成,这是首次出馆展示。 因此,这次展览也被评论界称为美国今年最不容错过的大展之一。

下月中旬,“上海博物馆藏明代艺术珍品展”还将亮相克里姆林宫博物馆。 该展览将精选家具、文房用品、绘画、缂丝、瓷器、漆器、珠宝首饰、陪葬俑等各类文物83组156件,全面介绍和展示明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审美意趣、丧葬习俗以及明代高超的手工艺技术。 展览将重建明代文人书房的真实场景,同时还将展出一组由66件出土陶俑组成的“仪仗队”,为俄罗斯观众带去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加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业内人士指出,文博机构赴海外办展,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动性。

故事中的历史 宣纸上的中国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宣纸对水墨有着神奇的渗透力和吸附力。 宣纸的特性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 不变形,少虫蛀,尤其‘纸寿千年’,宣纸能够有效地抵御时间的侵蚀。 在它泛黄的本色中,我们不仅能穿越时间,与历代的书画家和收藏家神交,和他们唱和,我们还能读到时间的荒芜。 ”

近日,艺术学者、作家、出版人李北山新书《宣纸上的中国》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一个由书法和绘画艺术所构建的乌托邦,一个宣纸上的中国,通过书中一个个故事呈现出来,“它是中国人的心灵家园,是属于我们的世界,有属于我们的独特的美”。

用贝壳和石子想象大海的故事

李北山先后就读于四川大学、香港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现为中国艺术学院特约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特聘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专注于艺术学及媒介学研究。 2013年5月,李北山赴美国参加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短期访问项目,期间到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在那里,他遇到一群当地的六七岁的孩子,“在亚洲馆,一幅巨大的药师佛壁画令他们兴奋不已,他们有的专注地观看,有的因为发现了什么而兴奋地大呼小叫。 ……这群兴奋的孩子使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他们生命中第一次通过艺术接触到一个叫‘中国’的概念。 一个文化的中国更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会投射到不同的事物中,构建一个真实的中国。 艺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映像之一。 ”

在大都会博物馆的所见令李北山深受启发,彼时,他对艺术史的热爱与日俱增,“艺术作为一种媒介的观念在我心中生根,但这本书所写,是对中国艺术史上一些经典作品和人物的文化解读,是一个庞大写作体系中的一些片段,一些笔记和重述。 这是一本关于故事的书,这些故事略去的那些思考,其实是在探讨艺术的观看之道。 这些故事本身,亦可让我们得睹艺术之美、文化之魅。 我就像海滩上四处游荡的小孩,捡拾海浪带来的那些精美的贝壳和石子,通过它们推演、想象那些来自大海的故事。 ”

在该书后记中,李北山坦承,山大文学院徐超教授《崧高维岳——蒋维松先生和他的书法篆刻艺术》一书的治学方式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他引导书法艺术的研究回归于人,回归于文字。 他就像艺术的田野中的探索者,但不局限于品种和生长本身,而从地理、环境、土壤、气候诸领域来研究一片麦田,从自然和历史的规律中,从这些与人的相遇中去寻找艺术的规律。 这种‘大艺术观’使我深受启发。 我在这本书中就试图将艺术置于历史文化的时空中加以审视,这是一种超越文化本体的艺术研究理念。 ”“文艺青年刘宏”“愤怒青年赵壹”和“偶像张芝”

李北山的这种艺术研究的理念,使得《宣纸上的中国》脱离开对经典书画的纯粹“技术性分析”“与人的相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和传奇成为重要的叙事内容。 一幅斑斓的画卷就此缓缓打开。 而书中选择的人,选择的事又都身处中国书画史的节点,故而全书行文酣畅,又脉络清晰。

比如书中《非草书》一章,仿佛一部情节曲折的精彩大片,“文艺青年刘宏”“愤怒青年赵壹”“偶像张芝”是电影主角——

汉灵帝刘宏十二岁当皇帝,干了二十一年,累死了。 皇帝当得很糟糕,最著名的事是公开标价卖官鬻爵,还喜欢带宫女在宫中裸奔。 但年轻的皇帝刘宏又是一个文艺青年,喜欢文学创作,尤其喜欢书法——当时汉字的书写正逐渐摆脱实用的范畴,向纯粹审美的境界发展。 这个无能的皇帝以一腔热忱,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形成。 刘宏二十二岁时,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艺术专科学校——鸿都门学。 他把全国善书者数百人集中到这里,并开展大规模的各体书法评比活动。 他还下令进行书法科的考试。 在皇帝的直接助推之下,以审美为目

的的文字书写和从审美角度来欣赏文字书写成为社会上相当普遍的活动。 张芝就是在那个时候成了当时最有名的草书名家,成了“偶像”。 张芝是个书法天才,他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学崔瑗、杜度之法,他青出于蓝,将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以其独创性造就“今草”,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三国时魏国的书法家韦诞称他为“草圣”。 张芝练字,勤奋得惊天地泣鬼神,据说家里做衣服的布帛,在染色前,先让他拿去写字,估计写满了,也能省不少颜料。 他在池塘边练字,把满塘的池水都写黑了。 所谓“临池学书,池水皆墨”。 这也正是“临池”一词的来历。

这个时候,“愤怒青年”赵壹出场了。 作为一个地方小吏,赵壹极有性格,他甚至因为喜欢批评皇帝差点被处死。 正是这个赵壹,因为看不惯当时张芝等人成为“超级偶像”,人人争相模仿的状况,坚持认为写字只是“雕虫小技”,字坏也不妨碍治国,因此专门写了一篇《非草书》来批判,而正是从赵壹的描述中我们知道,当时已经出现了群众性的书法热潮,证明书法已经脱离其实用性,正在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电影落幕,精彩程度令人惊叹,如书中这一章节的结尾所写:“东汉末年,以张芝为代表的草书将书法引向了艺术的圣境,书法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深入人心;在这关头,汉灵帝刘宏不小心推了一把,成就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次历史性狂欢;赵壹则写了反书法反艺术的《非草书》,却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第一篇艺术批评文章,完善了书法艺术的文化认读体系,成为书法理论史上不朽的著作。 就这样,张芝、刘宏、赵壹,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一个昏庸的皇帝,一个碌碌无为的小吏,他们作为中国书法艺术诞生的亲历者,见证了从汉字书写到书法艺术的历史性跨越,给我们留下了这些精彩的故事和宝贵的财富。 ”

“爱犯傻”的大师顾恺之

正是在如此生动的故事讲述中,《宣纸上的中国》将中国书画史写得蓬勃动人。 我们可以再举其中一篇《顾恺之三绝》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赫赫有名的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

顾恺之对自己的画相当自信。 364年,由晋哀帝布施的南京瓦官寺建成,僧众设会,请当朝的官员文士、王公贵族来捐助,士大夫们捐钱没有超过十万钱的,顾恺之一下子认捐了一百万。 他闭门花了一个月时间,在庙中一面墙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像,画完之后,要点眸子,就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 据说开门的那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很多布施者在这神性的光辉中不能自已,面壁呜咽。 前来观看的人堵塞寺门,挤满了寺院,很快就募到了百万钱。

但有时太自信了,就会犯傻,会吃亏。 据说有一次他要出远门,就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集中起来,放在一个柜子里,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大司马桓玄代为保管。 桓玄没忍住,打开柜子,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箱子原样封好。 过了一阵子,顾恺之回来了,桓玄把柜子还给他,并说,柜子还给你,我可没动。 顾恺之打开一看,画全没了。 他竟然毫不怀疑是被人偷走了,而是恍然大悟:“好画能通神,幻化成仙飞走了。 就像人修炼成仙一样。 太妙了!”

这些生动的故事,都和顾恺之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十分契合,它们都意在说明顾恺之绘画水平之高超,且高超之外,“意在传神”。 这是中国画在写实基础上的第一次飞跃。 由“形象”而“传神”,提出“以形写神”的美学观点,可以看作中国画进入“技近乎道”的境界的标志。 这个“神”,正是中国艺术之魂。

钟文芳的事迹年表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六日——值国际和平年之际,他怀着追求人类和平的梦想和对艺术的虔诚,曾孤身骑车漫游全中国,为期两载,行程达两万余公里,行迹踏遍祖国万里河山,凡中华文明胜地,名山大岳,无不留下这位游子的身影。 作为人文精神的化身;作为传播和平文化的使者,他一度被海内外媒体聚焦,引起巨大轰动!一九八八年八月——应中国当代诗人出版基金会之邀,赴京任该会外联部主任。 期时,还主持成立了绿洲青年文学学会,任会长。 邓友梅、贺敬之、臧克家、刘心武、冯牧等文学界知名人士予以热心支持,应邀担任顾问并热情题写贺词。 嗣后,为争取做到以文养文,学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东则朝内南小街开办了以经营文学书籍为主的绿洲书屋,学会顾问贺敬之和臧克家二老分别为书屋题匾。 一九八九年五月——策划的当代著名书画家《唐诗三百首诗书画图卷》圆满完成,并赠日本大内株式会社社长大内先生收藏,为中国当代诗人出版基金会筹得一大笔出版基金。 一九九零年九月——作为北京市政府迎亚运文化活动之一,“钟文芳收藏事迹展” 在京举行。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著名诗人贺敬之(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叶至善、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著名书法家王遐举、佟韦等出席开幕式并观摩了展览。 一九九二年六月——为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发起并亲自起草《倡议书》,联络冰心、杨沫、邓友梅、尹瘦石、周怀民、刘开渠、何海霞、胡洁青、姜昆等三十多位知名人士,在《倡议书》上共同签名,倡议知名人士应率先声援。 文芳 先生关心国家大事,体现出的这种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一时传为佳话。 同年七月——精心策划的百家系列第一长卷《百寿长卷》由文芳先生的忘年好友、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书画 家林凡老 先生携往山东威海,由威海市政府主持建成碑廊,作为一个人文景点供人们参观游览。 同年十一月——《百寿长卷》出版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首发式暨新闻发布会。 总参二部将此书作为新年礼品馈赠给中央领导同志、军界的老前辈以及部队兄弟单位,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九九三年八月——编写的书画普及著作《书画鉴赏指南》完稿并由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国画大师周怀民老 先生题写书名,同年十二月再版。 一九九四年八月——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之邀,主持编辑法书名帖《天下第一帖》并逐篇撰写指导性书法赏析小文,同年十二月出版,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写书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文物专家史树青老先生亲为法帖写序。 一九九五年六月——开始编写历史人物论著《楷书鼻祖——钟繇大事年表》。 一九九六年三月——应家乡政府邀请,“钟文芳骑自行车环游全国暨从事艺术收藏十周年回乡汇报展”在江西举行。 同年八月, 文芳 先生向全球发出“世界名人为维护和平组成广泛大联盟”的倡议,主张“世界和平,名人先行”。 得到联合国秘书长及法国总统、波兰总统与总理、 约旦国王、阿联酋总统、卢森堡首相等几十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国际组织政要的广泛赞同和支持。 一九九七年三月——钟文芳先生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世界息战周”的构想,主张“息战周内一切战乱国家和地区都应无条件息战”,“以给战乱地区以停战思考,提供缓和矛盾的契机,有效地推动世界和平”(据《世界名人与和平报》1997年3月18日)。 2001年9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2年开始,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国际和平日,按照纪念国际和平日活动的惯例,国际和平日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行动。 这正是钟文芳先生提出的“世界息战周”具体体现,并且,9月21日为钟文芳先生的生日。 自世界和平日设立以来,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都举行仪式,提请所有人关注、庆祝和纪念这一日子。 同时,全世界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民间社会和宗教团体也纷纷举行各种活动纪念世界和平日。 同年十月,《当代名人名家百家系列》丛书工程启动,为总策划。 一九九八年十月——百家系列第二部《百梅图》圆满完成,刘海粟、董寿平、关山月、王成喜、王雪涛、梅兰芳、陈大章、孙其峰等皆有作品入集。 一九九九年——为迎接二零零零年千禧龙年,开始策划中华世纪百龙,很快得到乔石、邹家华、程思远、吴阶平、赵朴初、周铁农、王文元、启功、沈鹏、刘炳森等许多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和一大批艺术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二零零零年千禧龙年八月——百家系列第三部《中华世纪百龙》圆满完成并正式出版,中国书协副主 席林岫 教授亲为作序。 二零零一年——开始筹划“中华民族道德文化艺术大赛暨名家书画邀请展”,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国家教育部总督学柳斌、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等分别挥毫寄来题词和作品。 二零零二年十月——“中华民族道德文化艺术大赛暨名家书画邀请展”正式开始运作,并将策划在北京极负盛名的皇家道观丫髻山建造“中华道德艺术碑林”,使书画艺术与道德文明在风景绮旎的仰道圣地流芳百世,为后世子孙留下一方永久性的爱国主义道德教育基地。 二零零四年十月——应国家体育总局、农业部主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邀请,主持“全国三农书画大奖赛”活动,任活动总策划和组委会秘书长,获奖作品展分别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江西省文联展览中心和第五届全国农运会主办地宜春举行,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江西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吴新雄,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运来等,分别出席三地的展览开幕式并宣布开幕,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新华网、新浪网等全国主要媒体进行了报道,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零零六年五月——被中国青年报、搜狐网等主流媒体评选为“中国当代十大旅行家”。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颁奖盛典上向亿万电视观众宣读了组委会给钟文芳的颁奖词:他在重重困境磨难面前,以单腿骑自行车的方式环游了中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虽然行走的每一步都步履艰辛,他却执著而高傲的踏雪寻梅。 他不是一只单翼翱翔天空的雄鹰,他是一只祈祷和平单飞的白鸽。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倩在颁奖盛典上向亿万电视观众宣读了他的获选成果并对其进行采访。 二零零七年十月——国务院推出《残疾人就业条例》,与爱心人士一起创建中慈助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并设立“中慈绿岛”创业平台,以解决弱势群体就业。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联络佛教界和艺术界爱心书人士成立中华禅宗书画院,并创立新的书画运营机制,通过艺术为载体,体行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世之情,体现书画家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参与社会慈善事业。 中央领导同志评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吴官正任江西省委书记时致信 钟文芳 先生,高度评价说:你克服了自身的和外界的种种困难,骑车漫游全国,并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确实难得。 你的事迹说明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人生真谛,说明唯有崇高、勇气、毅力、智慧,才能开辟人生新境界。 在你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青年一代奋发向上的可贵精神,这是我们祖国、民族的希望。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16451.html
公告精选 中国联通上半年净利同比增10.9%;博士眼镜公告提
卤味一哥 证监会出手! 突遭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