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这份 新工科怎么建 天大方案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体矩阵推出 “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 专栏,展示教育系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今天, “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 专栏之 “我与教育强国共成长” 系列,一起打开 天津大学 新工科建设的“天大方案”↓↓↓

立德树人

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工程师

天津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

兴学强国的使命

新工科建设的最终目的

是培养有家国情怀的卓越工程师

天津大学团队自主研发的

“海燕”水下滑翔机

是服务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

国之重器之一

在天津大学的课堂上

教师以一次次

刷新世界纪录的“海燕”

作为生动案例

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世界科技发展前沿

与课堂教育相结合

引导学生成长为引领未来的

行业领军者和变革者

将科技史教育融入工学类专业课程

增强学生的社会担当

“海燕”一路“滑翔”

诠释着肯于创新

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

同“海燕”一起成长的

一批又一批年轻人

也将投身到

祖国最需要的事业中去

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科学没有国界

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抓住“爱国奉献”这一天大传统

就是抓住了立德树人的关键

天津大学以工程伦理为抓手

用“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模式

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

实现“有灵魂的工程教育”

交叉融合

重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藩篱

新工科之所以“新”

就在于“学中做、做中学”的

学习模式

目的就是培养出

符合未来需求的卓越工程师

《设计与建造》

是天大面向本科一到四年级学生

全新开设的“新工科”项目制课程

课上,学生按照课程要求

从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

零件制造到系统集成

从无到有做出一辆物流小车

学生背后的强力保障

是一支专门成立的30余人的

指导团队

老师们来自机械、精仪等5个学科

涵盖物流小车涉及到的专业技术

与其他课程不一样

这门课用全过程评价

代替了传统的考试评价

天津大学推动多学院合作搭建起

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等十多个

多学科联合、多方参与的

人才培养平台

并以项目为链条重新设计了课程

把课程内部各模块、知识点

有机串联起来

全力打造以“项目制”为特征的

新课堂

与时俱进

探索新工科时代答案

随着天津大学新工科项目逐步推进

一系列特色鲜明的

教育政策和培养方案已经形成

以“天大方案”为代表的

新工科教育“中国方案”

带动了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催生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

新教改、新质量、新体系和新文化

形成了内涵上实质等效的

全球新工科教育的中国模式

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

助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

工程教育培养体系

项目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特等奖

“天大方案”在全球工程教育变革

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创新

面向国家未来经济发展需要、

未来科技发展、企业需求

国际竞争与机遇

建设可复制和可参考借鉴的

新工科教育模式和体系

获得世界工程教育界高度评价

从浩瀚星空中的气象卫星

到高原大坝上隆隆驶过的

无人碾压机

从万米深海自在遨游的

“海燕”水下滑翔机

到千里诊疗的“妙手”机器人

从不断探测基因奥秘的合成生物学

到全球首个可开源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

“大国重器”

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

落地天大

国家首批未来技术学院

建设单位之一的

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

开全国先河聘请民营企业家

担任学校创业学院院长

站在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上

天津大学以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回应党和国家的要求

助力中国高等工程教育

绘就时代答卷

策划 |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

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天津大学供稿

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

【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我与教育强国共成长】

【教育强国“我”想说】


新工科详细资料大全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基本介绍

发展历程,发展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建设解读,协同育人,各地发展,专业发展,相关专业,

发展历程

2017年2月2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 2017年6月1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2018年3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慧创新行动计画》的通知,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

发展建设

复旦共识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达成了以下共识。 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2.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3.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 4.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 5.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 6.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7.新工科建设需要 *** 部门大力支持。 8.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9.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 10.新工科建设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

天大行动

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1.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 2.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 3.问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 4.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 5.问学校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 6.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 7.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

北京指南

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30余位来自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深入研讨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新机遇、聚焦国家新需求、谋划工程教育新发展,审议通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提出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 1.明确目标要求。 2.更加注重理念引领。 3.更加注重结构最佳化。 4.更加注重模式创新。 5.更加注重质量保障。 6.更加注重分类发展。 7.形成一批示范成果。

建设解读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我们将深入系统地开展新工科研究和实践,从理论上创新、从政策上完善、在实践中推进和落实,一步步将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的蓝图变成现实,建立中国模式、制定中国标准、形成中国品牌,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协同育人

我部将拓展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2.0版),适时增加“新工科”专业点;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设定“新工科建设专题”,汇聚企业资源。鼓励部属高校统筹使用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经费;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纳入“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并采用多种渠道提供经费支持。积极争取地方人民 *** 将“新工科”建设列入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发展规划等。

各地发展

河南2018年,河南省多高校新增了169个本科专业。其中,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许昌学院、郑州轻工学院等21所本科院校都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而周口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5所高校则增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河南大学、中原工学院则增加了“信息安全”专业。 广东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招生工作办公室透露,2018年入学的本科生,在大二经过校内二次选拔,通过转专业的方式可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修读新工科专业。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广东地区的双一流高校,“新工科”专业也是2018年招生主打特色。

专业发展

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网际网路和工业智慧型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慧、区块链、虚拟现实、智慧型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是以智慧型制造、云计算、人工智慧、机器人等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相关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 生物制药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机器人工程专业 智慧型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智慧型科学与技术专业 智慧型建造专业 智慧型制造工程专业 智慧型医学工程专业 航空航天工程专业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专业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专业 飞行器适航技术专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如何理解工科教育中的“理科化”倾向?

论文压力下的“连环套”,工科老师走向“理科化”,企业融不进“工科课堂”……最近一段时间,“工科理科化”的话题备受教育界、产业界人士关注。 “工科理科化”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显而易见的是,和其他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同,工科人才应当是更贴近产业一线、更具备动手能力。 然而,不少专业人士表示,在当下的大环境下,一些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往往趋同于其他专业,评价“指挥棒”的局限不仅导致了工科老师和学生的“理科化”,也阻碍了我国制造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与工科教育相关的学生、教师和高校管理者,共同探讨如何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探究“工科理科化”现象背后的原因。 工科专业的课程为何少了工科味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而在新工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科专业的课程教学乃至整个学科的评价体系,其中的“新”还需要指挥棒跟上步伐。 陈琦在南方的一所985高校就读建筑学。 在他看来,自己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是可以外出实践的课程。 “许多课程都有外出调研的机会,因此当下我个人对所学的专业是比较满意的。 ” 陈琦认为,在这个专业中动手机会挺多的,经常需要制作相关模型来展现构思;学校的实践机会也不算少,从大三开始,实践在各专业课的课程内容中均有体现。 “在过程中,我更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并将之与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形成属于我自己的思考。 ”然而,因热爱走出去的陈琦仍然感受到了学习成果导向上的限制。 在学习过程中,他对“工科理科化”深有感触。 “当前学习课程更多是在理论层面进行研究与思考,虽然也有一些实践味道比较浓的学习,但真正运用到实践的学习成果几乎没有。 ”陈琦认为,这对于学习应用是很不利的。 “我们应该要在重视论文发表的同时,注重实践创新与落地,真正将理论化为有用的实践。 ”和陈琦的体会相似,在北京某知名高校就读物理类工科专业的大三同学张佳宇表示,自己很喜欢工科的课程,但在课程设置和实践安排上仍有一些困惑。 “前两年感觉学习的专业课程比较散,大二前完全没有接触与我这个专业相关的工科课程,基本都是物理学理论课。 ” 张佳宇表示。 通过采访一些学习工科的大学生,记者发现,对于对工科专业感兴趣、真正有志于从事相关行业的同学来说,一些过于理论的课程安排,时常让他们感到“不够解渴”。 然而,一些专业人士认为,这背后更多的深层原因是工科课程的评价导向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评价考核在新工科改革里是一个难题。 ”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也提到了工科教学评价改革中的“指挥棒”问题。 他为此进行过调研,也跟很多教师座谈过,发现很多学校学院是“各自为政”的,有自己的考核管理体系。 但是新工科改革一门课程,往往涉及的学院、教师“挺多的”。 他以天津大学为例,一位院士主导了一门“设计与建造”课程,涉及6个学院,一门课有三四十个学分,有20多名教师参加这门课的讲授,涉及很多具体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了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的成绩跟保研、考研、奖学金息息相关,而过去那一套完全以分数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不再适合用来考核参与新工科改革的学生。 “新指挥棒”为什么在落地时偏离了方向对于学习工科的大学生们来说,上课只是学习生活的常规部分,而最令他们期待的,就是可以走进实验室、走进产业一线,将学习到的知识、计划中的图纸变为现实。 大三之后,张佳宇欣喜地发现课程中多了很多应用型的课程,这让他非常开心。 “就比如金工实习会让我们焊那种音乐小狗的电路板,大家自己去设计,还可以参加相关的比赛,可以真实地体验到技术工人一天的生活会是怎么样。 ”然而,一段时间过去,他又产生了新的困惑。 “有些实践课教学有个问题,我们需要自己阅读实验指导书,然后自己摸索做试验。 但是实验指导书上有很多内容没有写清楚,老师也不负责教,感觉效率有些低。 很多实验很依赖实验仪器,由于缺乏老师的指导和前期相关练习,不管做多少次实验,我都觉得不是很熟。 ”而某985高校学习核工程相关专业的张宇辰则体会到,自己的专业在大一大二以基础的数学物理课为主的,课后花在数理课的时间也很多。 大三后,由于专业与核学科相关,为避免接触辐射,学校实验很多,但是实践不多。 对于“工科理科化”的问题,他通过自己的体会和对周边同学的观察表示,理科工科思维不同,论文倾向也不同,确实需要不同的评价体系。 “但目前‘工科理科化’,感觉是研究生评价体系妥协的一种结果,研究生人数多,很多是以拿学位找工作为目的的,所以需要简化评价体系,好让人毕业。 ”对此,李家俊也感慨,目前高校对跨学科、跨学院的探索,对如何与产业结合的探索,包括设立未来继续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好好总结和思考。 “这是个重大课题。 最终应让各个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能够让新工科、让工程教育改革更好地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曾经“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评价已不能让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工程教育也是如此,课程中增加实践评价、过程评价或许会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高效和科学。 汕头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包能胜认为,新工科模式下的评价体系构建,首先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也是由教学提出来的原则,即学习效果的评估评价,最终要看学生能“拿出什么东西给我看”,或者说,能拿什么东西给第三方。 “建一个作品集很重要,反思报告也很重要。 作品集指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反思报告反映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所以这是两大重要部分。 ”他说。 从汕头大学工学院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包能胜发现,有没有做过一件作品,对学生来说差异很大。 哪怕是简单的作品,给人的震撼度也远远超过只画设计图,“完成一个作品很难,涉及方方面面”。 学生尽量能够在实践中完成作品,这是汕头大学工学院为了培养高阶能力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但包能胜也承认,学生会犯错,作品不可能完美,也不能用企业的KPI评价标准来。 在他看来,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实践的过程本身,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 “也就是说,对实践过程的评价,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对结果的评价。 ”包能胜说。 有一次,学校请一名加拿大的老师来上一门课,因为学校之前对反思报告要求都不高,在系统里面“就是一段话”。 这位加拿大教师上了大概两个星期的课之后,提供给学校的反思报告就已经有60多页。 包能胜看完了这份报告,忍不住反思起来,“觉得我们对教学的态度确实没那么端正”。 面对这种“一段话”和“60多页”的对比,他感慨,意识到为什么人家的教学质量相对来说会高一些,“确实不太一样,管理体制差异很大”。 是什么“惯性”阻碍了工程人才的培养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也亟待更新。 这不仅仅是中国高校独有的问题,放眼全球,全世界的知名高校都在面向未来对工程人才培养探索新的方向。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介绍,很多海外名校都在把工程和人文教育结合。 这些高校探索基于工程教育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新思路、新路径,包括个性培养、交叉融合、真实场景、开放合作等,着力培养需要适应和驾驭未来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中国大学的改革,有一阵实际上工程教育在培养学生做研究写文章的能力,当然这个是需要的,但是仅仅写文章是不够的,工程人才的培养要着力于培养能力。 经过一些阶段的发展,我们认为现在实际上到了一个融合的阶段,既要培养科学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需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特别是面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杨丹说。 而在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蔺跟荣看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任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和复合化特点,但是大学的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比如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沿袭学术学位的套路培养,以学术学位的标准管理,表现出明显的“学术化”倾向。 同时,蔺跟荣表示,部分高校对实习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较少,部分仿真模拟训练实验室的设备较为陈旧,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速度,导致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蔺跟荣指出,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系统运行存在一定的系统惯性,要改变人才培养方式,建立面向社会需要和满足产业需求的培养体系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也导致诸如“工科理科化”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被解决。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同样表达了对人才培养模式调整速度的忧虑。 “产业的变化比大学的变化快,那么产业最新技术的一些变化,如何映射到人才培养体系里的课程要件要素中来,这需要一个很敏捷的对接体系,高校的响应速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马宏伟说。 作为一所贴近产业一线的高校,马宏伟介绍,学校正在“敏捷对接体系”方面下功夫。 “我们要和一线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团队组织成双师双能型的教师团队,来共同做这件事情。 ”不仅如此,马宏伟坦言,作为一个身在工科40年的“老人”,自己仍有不满意的地方。 “我觉得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工程素质培养的精神所在。 所以我们的探索是把今年招的新一批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全部认真更新。 他们一拿到初步录取通知书,暑假就进校报到,暑假之后就要跟着老师和团队一起进到企业,通过实践确定自己的研究选题。 ”“深入产业,这样的课题才是一线的真问题。 ” 马宏伟说

我国工科教育的现状如何?

我国工科教育的现状规模: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程教育“三分天下有其一”,地位举足轻重¹。 在学总人数占所有本科生的34%、全球工程教育总规模的35%。 质量: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我国已经踏上了从高等工程教育大国迈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支撑了第一制造大国的建设发展。 改革: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速发展,先后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涌现了包括“天大方案”、“华南理工大学F计划” “北大新工科规划”等典型经验。 同时,也在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储能技术学院等,推动工程教育再深化、再出发。 我国工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理科化”:一些工科专业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和论文发表,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些学生缺乏动手操作和创新设计的机会和经验,无法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项目和产品 。 一些教师也缺乏工程一线的经验和视野,无法引导学生解决真问题。 “同质化”:一些工科专业缺乏特色和差异化,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一些课程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过于雷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一些学校也缺乏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和交流,难以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 “评价机制”:一些高校在招聘和考核教师时过于依赖论文数量和质量,而忽视了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实践经验。 一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时过于追求论文的影响因子,而忽视了工程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一些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时过于受到排名和分数的影响,而忽视了工程素养的培养。 我国工科教育可从哪些方面完善 加强实践教学:要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设计的机会和经验,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项目和产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要鼓励教师走出实验室,走向工程一线,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和挑战,引导学生解决真问题。 推进交叉融合: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要加强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和交流,建立有效的联合培养机制,促进科研资源、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 改革评价机制:要建立符合工程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评价考核体制,不仅考察论文数量和质量,还要考察工程能力和实践经验。 要注重工程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追求论文的影响因子,还要追求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职业道德,不仅关注排名和分数,还要关注社会责任和发展前景。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18800.html
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苏林会谈
我想说 尺度已达到B级片了 扫黑片就该这样拍 看了释小龙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