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中国加速能源革命 改革再深化

(原标题: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中国加速能源革命)

新华社太原8月19日电(记者柴海亮、王学涛、张栩)走近阳泉,公路两侧山上出现成排的风力发电机,像巨大的灯塔。空气清新,天空湛蓝,与煤炭城市的刻板印象形成鲜明对比。

位于中国中部山西省的阳泉市是有名的无烟煤基地。走进这座城市,人们会看到许多建筑上印有煤炭企业的标志,这里大多数家庭与煤矿有联系。

7月31日拍摄的娘子关发电厂。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阳泉采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清末,随着一条铁路的修通,境内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炭。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的煤炭产区和能源基地,支持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不过随着资源减少和环保节能的需要,曾经闪亮的乌金色正在逐渐褪去。

娘子关发电厂是20世纪60年代依煤而建的工厂,如今已关闭多年。兴盛时,厂里有5000多名工人和家属,现在仅留守50余人管护资产以及为退休人员服务。

这座发电厂是当时全省最大的电厂之一,安装了山西第一台10万千瓦高温高压凝汽式汽轮发电机。那段时间,人们的梦想是进厂当工人。

“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环保政策,娘子关发电厂于2009年关停。”晋能控股集团下属的娘子关发电公司副总经理王永刚说。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3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5.3%,比2022年下降0.7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26.4%,上升0.4个百分点。

2019年,山西省正式获批牵头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煤炭巨头们加快走上绿色转型路。

7月31日,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华钠芯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圆柱电芯制片卷绕机上操控设备运行。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曾是中国重要煤炭企业之一,它已在2020年更名为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不仅从事煤炭生产,还进军到钠离子电池、光伏、高端碳纤维、生物降解等新能源新材料领域。

在山西华钠芯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车间里正在生产钠离子电池。华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总院院长王可琛介绍,钠离子电池安全性高、成本低、耐低温,而且钠的储量比锂丰富,无烟煤还是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上佳原料。

在山西华储光电有限公司新建的光伏产品制造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操作机器生产。曾在阳煤三矿当过10年采煤队长的车琳智,因三矿资源枯竭关闭,选择来到山西华储光电有限公司参加新厂的就业考试。

“考试内容包括光伏组件的基本理论和生产程序。”车琳智说,“这些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自己提前做了功课,虽然没拿高分,但现在已熟悉这个行业。”

7月31日,工人在山西华储光电有限公司新建的光伏产品制造车间忙碌。新华社记者 王学涛 摄

山西华储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表示,他们可能是阳泉历史上第一代不从事煤炭生产,而寻求另一种能源替代的人。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国。中国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稳居世界第一。由于中国对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投资,从2010年到2021年,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成本下降约82%,陆上和海上风电装机成本分别下降约35%和41%。

虽然煤矿仍在生产,但技术在升级,更加安全智能。在华阳二矿地下415米,自动挖煤机取代了工人做最危险的事情。这里明亮干净,工程师们从10公里外的地面调度室里发出采掘命令。

8月1日拍摄的华阳二矿调度指挥中心。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

近日,中国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对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等作出系统部署。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出生在阳泉一个煤矿职工家庭,在娘子关发电厂当了20多年的工程师。在他写的一个有关煤矿的科幻小说中,虚构人物刘欣的父亲患了尘肺病,去世前要求儿子再也不要下矿井。

刘欣大学毕业后,决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让挖煤不再是一件危险的事情,甚至让人们可以在蓝天下挖煤。他引入了煤炭气化技术。

据了解,由于科学家们的努力,包括借鉴航天领域喷射器的设计,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已取得明显进步。

“现在是中国人把科幻小说变成现实的时候了。”王可琛说。车间里一张关于钠电池技术进化示意图上,提到了儒勒·凡尔纳。他在《海底两万里》中首先提出用大海里丰富的钠来生产一种新的强大的电力装置。目前华阳集团生产的钠离子电池已应用到动力型车辆、煤矿应急电源、工商业储能等多个领域。


如何锚定新目标,铸就新伟业,走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要锚定新目标、铸就新伟业、走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锚定新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 我们要根据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制定符合实际、具有前瞻性的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形成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 例如,我们可以制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具体目标,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铸就新伟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 同时,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创新领域集聚。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 再次,走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注重协调发展。 我们要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城市升级,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要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还要注重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能耗和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同时,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例如,我们可以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加快数字化转型,国寿寿险深化科技赋能价值创造

3月24日晚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发布2021年度业绩报告。 报告显示,2021年,该公司实现总保费6183.27亿元,同比增长1.0%;内含价值达.08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2.2%;一年新业务价值为447.80亿元。 三项指标均位居行业第一,公司发展稳中有进。

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 受消费需求释放趋缓、销售人力规模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人身险业保费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行业监管方面,持续推动保险业回归本源,围绕保险产品管理、渠道发展、市场行为、运营服务、公司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控,全面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三大转型、双心双聚、资负联动”战略内核,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贯彻“重价值、强队伍、稳增长、兴 科技 、优服务、防风险”的经营方针,凝心聚力、以韧克难,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公司整体经营保持稳健,市场主导地位更加稳固,运营服务质效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经营评价中,公司连续六年获A级评价。

从年报数据看,在行业发展承压、保费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坚持价值引领,深化转型升级,保持了规模价值“双领先”。 2021年,公司实现保费收入6183.27亿元,同比增长1.0%;续期保费4424.63亿元,同比增长5.8%。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内含价值达.08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2.2%。 受疫情和保险需求释放趋缓等因素的影响,公司实现新单保费1758.64亿元。 首年期交保费为984.10亿元,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416.82亿元。 2021年,公司一年新业务价值为447.80亿元。 长险有效保单数量达3.23亿份,较2020年底增长1.9%。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强化以资产负债管理为引领,坚定执行中长期战略资产配置规划,围绕投资价值链,持续优化配置管理。 2021年,公司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开展战术配置操作,兼顾短期收益稳定、重点风险防范和长期赛道布局。 总投资收益达2140.57亿元,同比增长7.8%;总投资收益率达4.98%。

2021年,公司经营整体稳健,投资表现良好,并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信息更新了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综合以上因素,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9.21亿元,同比增长1.3%。

坚持高质量发展,鼎新改革成果不断巩固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实现寿险业务总保费4813.11亿元,同比增长0.1%; 健康 险业务总保费为1206.09亿元,同比增长4.8%;意外险业务总保费为164.07亿元。 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持续性影响以及严峻复杂的市场环境,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公司持续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多元”销售布局,在强化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加强资源精准配置,聚焦转型突破。 个险板块持续聚焦价值创造,深入推进渠道差异化经营;多元业务板块聚焦专业经营、提质增效、转型创新,整体业务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与个险板块有效协同。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总销售人力约89万人。

个险板块坚持高质量发展,渠道转型不断深入,业务发展整体稳健。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个险板块实现总保费5094.89亿元,其中,续期保费4079.73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首年期交保费822.54亿元,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为415.80亿元。 2021年,个险板块一年新业务价值为429.45亿元,首年年化保费口径新业务价值率为42.2%。

坚持提质稳量的队伍发展策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着力提升队伍质态。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个险销售人力为82.0万人,其中,营销队伍规模为51.9万人,收展队伍规模为30.1万人。 个险板块绩优人群稳定,队伍基础总体稳固。 公司坚持以有效队伍驱动业务发展,积极推进渠道转型。 个险队伍常态化运作4.0体系全面推广实施,推动销售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

多元业务板块坚持专业经营,提质增效,积极拓展银保、团险和 健康 险业务。

银保渠道坚持规模与价值并重的渠道定位,持续推进渠道 健康 发展。 2021年,银保渠道实现总保费493.26亿元,同比增长19.6%。 首年期交保费达161.1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5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达67.43亿元,同比增长35.3%。 续期保费达327.92亿元,同比增长30.6%,占渠道总保费比重达66.48%,同比提升5.59个百分点。 银保渠道持续强化队伍专业化服务支持能力,队伍质态稳步提升。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银保渠道客户经理达2.5万人,季均实动人力保持稳定,人均产能持续增长。

团险渠道坚持统筹规模和效益,各项业务稳步发展。 2021年,团险渠道实现总保费291.62亿元,同比增长1.0%;短期险保费256.94亿元,同比增长2.9%。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团险销售人员为4.5万人,其中高绩效人力较2020年底增长13.0%。

此外,公司大力发展互联网保险业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和线上直销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体验。 公司全面落实中国银保监会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要求,完善集中运营、统一管理的互联网组织和经营体系,丰富场景化、定制化的产品供给。 2021年,公司通过个险、银保、团险等渠道开展的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增长,银保监会监管口径下总保费达349.69亿元,保费规模再创 历史 新高。 未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融合业务,积极 探索 互联网人身险专属业务,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互联网保险服务。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综合金融板块充分发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各成员单位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寿险+”综合金融生态圈,开创综合金融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2021年,在车险综合改革、发展限速的压力下,公司代理中国人寿财产险公司业务实现保费211.07亿元,保单件数同比增长18.0%;公司代理企业年金业务新增首年到账规模及养老保障业务规模为281.97亿元;广发银行代理中国人寿寿险公司银保首年期交保费收入实现平稳发展;国寿广发联名借记卡、信用卡新增发卡122.4万张。 同时,公司从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出发,联合广发银行、财产险公司开展各类客户经营活动,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优质金融保险服务方案。

整合线上线下及内外部医疗 健康 资源,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提升 健康 管理服务能力,积极参与 健康 中国建设。 国寿大 健康 平台服务项目持续丰富,系统功能不断升级。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国寿大 健康 平台服务项目数量过百,累计注册用户量较2020年底增长超过35%,位居行业前列。 公司持续构建国寿养老体系,通过国寿大养老基金布局康复、医养、医院、 健康 医疗大数据、 健康 产业园等养老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资源。 2021年,国寿大养老基金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区域加速储备了一批可满足客户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养老 养生 项目。

服务国家大局,投资实体经济累计超2.7万亿

坚持以服务国家大局为己任,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服务 健康 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主动参与多层次 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 公司积极开展各类政策性 健康 保险业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在办200多个大病保险项目,覆盖超过3.5亿人;持续承办400多个 健康 保障委托管理项目,覆盖超过1亿人;在17个省市承办长期护理保险项目61个,覆盖2300万人;在22个省市承办补充医疗保险项目170个,覆盖9100万人。 公司积极融入多层次 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累计在15个省市落地54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承保人数超过1000万。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宗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提升服务质效。 投资实体经济累计超2.7万亿元,2021年新增投资规模近7700亿元。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累计投资超1.4万亿元。

锚定“建设国际一流、负责任寿险公司”的ESG战略目标,将“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植入公司发展理念,搭建气候变化应对体系,制定“保障环境 健康 友好,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总体环境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从绿色投资、绿色销售、绿色运营、绿色办公等多方面找准发力点,绿色投资累计超3000亿元,同比增加4倍,助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绿色投资标准体系建设起步,资产管理子公司推出国内保险资管行业首只ESG债券指数、权益指数。 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优化乡村振兴保险产品供给,继续助力国家重点帮扶地区发展。

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新开发、升级产品160款

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理念,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坚守保险本源,认真落实 健康 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推进保险产品供给端改革,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全面服务 健康 中国建设与自身业务发展紧密结合,持续开展 健康 保险产品优化升级,加大疾病保险、医疗保险等产品在承保人群、保障范围、保障功能等方面的创新研发力度,提供多元化 健康 保障。 积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挥长期风险保障、长期资金运用等方面的优势,在保障范围、保障利益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推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及面向老年客户群体的专项年金保险产品。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开发乡村振兴专属保险产品,积极发挥保险的民生保障作用。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新开发、升级产品160款,其中寿险12款, 健康 险138款,意外险2款,年金险8款;保障型产品共计144款,长期储蓄型产品共计16款。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总投资收益超2140亿元

2021年,国内债券收益率窄幅波动、前高后低,全年利率中枢有所下行;A股市场呈震荡格局,行业分化显著。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资金运用以资产负债管理为引领,坚定执行中长期战略资产配置规划,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开展战术配置操作。 一是把握上半年利率相对高位的窗口期,以利率债为主加大长期限资产配置力度,进一步收窄久期缺口;二是审慎控制公开市场权益风险敞口,降低组合波动,锁定收益;三是加大另类投资模式创新,推进前瞻性行业布局,构建多元投资组合。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总资产达.85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5.0%。 公司投资资产达.29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5.1%。

2021年,公司实现净投资收益1887.70亿元,较2020年增加259.87亿元,同比增长16.0%。 得益于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长久期债券配置力度、联营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贡献提升,2021年净投资收益率达4.38%,较2020年上升4个基点。 全年实现总投资收益2140.57亿元,较2020年增加154.61亿元,同比增长7.8%。 总投资收益率为4.98%。 受权益市场波动影响,考虑当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后,综合投资收益率为4.87%。

数字化转型再上台阶,数据处理能力提升10倍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加速 科技 创新,强化数字驱动,深化 科技 赋能价值创造,加速 科技 与业务融合,持续强化 科技 创新引领支撑作用。

技术创新, 科技 架构全面升级换代。 依托国寿混合云的强大算力和开放兼容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全部核心系统从计算、存储、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分布式架构革新, 科技 支撑能力跨越发展,数据处理能力提升10倍,计算资源弹性扩容时效缩短至分钟级。

敏捷交付, 科技 应变能力大幅提升。 全面深化 科技 产品制,以全量数据、全链条追踪的数字化运营机制,畅通 科技 运作大循环,持续高频推出新功能、新服务, 科技 产品日均迭代优化超过40次,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

智能跃升, 科技 赋能水平显著增强。 国寿物联网覆盖全国, 科技 服务畅达一线,实现全辖12大类、24万电子设备统一管控,构筑线上数字孪生,服务时效同比提升70%。 “国寿物联网——边缘计算、智能感知与数字化呈现”荣获2021年度金融 科技 与数字化转型创新成果。 智慧服务全面深化,智能机器人在销售、服务、运营、财务、风控等领域广泛应用,大数据赋能场景同比增加84%,日均提供智能服务超过500万次。

流量触达,数字生态效应持续放大。 社交化在线协同体系无缝衔接手机、桌面、大屏及各类数字应用,全方位提升客户、销售人员及公司员工的沟通互动体验。 保险数字生态持续丰富,数字化平台累计开放标准服务3256个,同比增长92%,接入生态应用近千个,与各合作机构开展服务与活动近40万项。

以客户满意为标准,打造高水平、高质量运营服务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以客户为中心,锚定“效率领先、 科技 驱动、价值跃升、体验一流”目标,有效推进运营模式升级,加快向线上化、智能化转型,持续为客户提供“简捷、品质、温暖”的高质量运营服务,客户体验不断提升,客户好评度持续保持高位。

线上服务迅速增长。 升级各类线上服务触点,寿险APP注册用户达1.12亿人,同比提升21%,月均活跃人数同比提升18.1%。 个人保全、理赔e化率分别提升至88.3%、98.7%,电子化通知发送量超7.8亿次,空中客服量同比增长9倍,临柜客户平均等候时长同比大幅下降。

智能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升级、推广智能业务模型,推动个人长险新单服务时效同比提速37.2%,核保、保全、理赔智能审核通过率分别达93.4%、99.1%、73.1%。 拓展互联网智能客服应用场景,机器人服务规模突破7500万次。 联络中心数字化服务模式落地,实现非人工服务占比达88.9%。

客户体验持续提升。 理赔服务有速度、有温度,全年“理赔直付”服务客户超600万人次。 “重疾一日赔”惠及近17万客户,给付金额同比增长32.3%。 为11.7万名临柜困难客户提供了主动上门服务。 场景服务惠及不同客群,于业内率先推出APP尊老模式,推广柜面“坐享”服务等多项适老化服务举措。 聚焦“ 健康 、亲子教育、乐享生活”主题,持续提供“免疫力提升计划”“国寿小画家”“客户节”等多项增值服务。

风险综合评级连续15个季度获评A级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坚持稳健审慎经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控手段不断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在银保监会保险业风险综合评级中,公司连续15个季度被评为A级。

站在新起点,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表示,将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把握战略发展机遇,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保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守保险本源,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保险服务供给能力,积极发挥行业领头作用,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新局面,努力以良好的业绩回报股东和 社会 各界的厚爱与支持。

现在A股中有哪些板块属于“新基建”主题的?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9年核心主题的新基建范围扩大化,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5G:从未来承接的产业规模来看,5G将是新技术中最值得期待的方向,我国重点发展的各大新兴产业,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企业上云、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均需要以5G作为产业支撑。 全球加快布局5G的大环境下,国内5G建设落地速度有望比计划提前。 2)特高压:我国特高压建设潜力依然庞大,当前国家已经规划的各类特高压项目大概在50-60条之间,意味着仍有大约30条已纳入规划线路在未来有望落地,近期国网公布向社会资本开放特高压投资,通过解决资金问题进一步增加特高压持续建设的确定性。 特高压作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我国已顺利实现巴西美丽山二期特高压直流电力工程和核心设备的出口。 我国中长期需求和海外更大的空间将增强设备公司的业绩可持续性。 3)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2019年开工潮投资额增加+通车里程高速增长+货运三年增量计划支撑车辆采购释放+车辆设备相关企业业绩恢复明显增长,四大利好共振,板块将有明显收益。 4)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跨入19年,新一年的补贴政策尚未正式出台,再度给了车企一定的缓冲空间。 而无论政策何时落地以及具体形式,降本扶优的主旋律不会改变,产业链亦将去分担补贴下滑带来的压力,细分领域龙头的优势或将进一步积累,锚定龙头,抓住确定性。 5)大数据中心:目前大数据的应用非常广泛,从资讯分发到视频娱乐,大数据无处不在。 目前大数据已经成为了热门投资方向之一,在资本的大力支持下,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或超过万亿。 在重视数据的今天,大数据行业必定会成为2019年的创业风口。 6)人工智能:看好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将人工智能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之后,未来在融合发展上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基础层方面,建议关注国内服务器、高性能计算企业浪潮信息、中科曙光在算力提供上的市场机会;在应用层方面,建议关注语音、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预测分析等技术在AI+(客服、安防、医疗、汽车、金融等)市场上的应用,覆盖企业中。 7)工业互联网:根据研究机构最新报告,2023年全球工业互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达914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的年复合增长率最高。 随着此前一系列行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工业互联网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助推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19100.html
北馆 书画作品展亮相海淀图书馆 书写大运河
中央批准 卢新宁履新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