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帮忙,有急诊转来的患者。”半夜0点,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住院部骨伤一科的走廊内,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和转运床的滚轮声打破了宁静。
“护士,你知道在哪能联系到护工吗?”病床上,腿部骨折的包伟急忙打听。
“先生,我们不是护士,我们就是您要找的护理员。”一袭白衣的护理员伍增辉向包伟展示身上印有“无陪护病房”字样的臂章。
为避免“一人生病全家忙”,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开展无陪护病房服务,医疗机构可按需聘用数量适宜、培训合格的医疗护理员,为患者提供照护服务,实现无家属陪护或只陪不护。
在伍增辉所在的病房,他和另外3名护理员不仅要照顾包伟,还要负责护理住在病房里的近30名病人。
是护工还是护理员?他们能护理过来这么多病人吗?今年4月刚从职校护理学专业分配到无陪护病房实习的伍增辉,和不少新入职的护理员一样,曾对这份工作有过迷茫。可了解得多了,他便有了答案。
从辛苦活到技术活
“15床呼叫,15床呼叫”……一夜过后,广播里反复提醒刚和伍增辉交班的陈小凤,病房里再次迎来了繁忙的时刻。
“早上好陈老,昨晚睡得好吗?”走进病房,陈小凤热情地跟患者打招呼。谈笑间,她拉起病床上的摇杆,协助老人漱口、洗脸、洗手、刮胡子。而像这样的晨间护理,陈小凤当天上午面对不同的病人重复了8次。
有着5年骨科护理工作经验、曾做过4年护工的陈小凤说:“做护工时,只觉得护理骨科病人是件辛苦活;可有了护理员这个新身份之后,我发现骨科护理是一门技术活。”
据陈小凤回忆,刚接触护理时,连帮病人翻身都困难,那时没人教,只能跟着老护工依葫芦画瓢地学。
如今,成为无陪护病房的护理员,学习“翻身”已经有了规范的流程。“协助骨科患者进行轴位翻身,移位不可拖、拉、推,需将病床托起后再翻转,以免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在每月科室进行“床边培训”中,护士们成了护理员的老师,向他们传授专业的护理技巧。
此外,陈小凤每月还参加两次护理公司组织的技能培训,学习如何施打静脉留置针,如何分辨术后病人身上的引流管等。
和陈小凤一样,自2023年推广“无陪护”试点以来,福州市第二总医院脊柱外科的52岁老护工郑庆章也拥有了一身浅蓝色的新工服,成了科室里的“护理新人”。
每天交班时,他都会收到一张值班护士为他制定的“每日照护处方”。护士会对他进行提问,答题结果纳入由医院护理部、科室和第三方公司共同对护理员进行的考核中。郑庆章坦言:“压力大了,学的东西也多了!”
“‘无陪护’并不是‘无人陪护’。”在伍增辉看来,护工受雇于家属,护理员则大多受聘于医院或护理机构。无陪护病房里的护理员要经过更严格的护理培训。“护理员是无陪护病房里很重要的一份子!”
“招人都难,就先别提技能提升了!”
“相较于护工,无陪护病房里的护理员要成为护士的‘眼睛’‘手脚’。”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教授郑丽维认为,护理员是医疗辅助服务人员,他们既要帮助减轻家属的照护负担,也要辅助护士完成基础护理和康复治疗。
然而,现实中,仍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护理员的技能提升。福建省卫健委发布的一份针对护理员的调研报告显示,福建在岗的医疗护理员平均年龄为5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占比为93.3%。学历低、年龄大等因素制约着行业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
58岁的邱仁培初中毕业后当上了水电工,10年前由于腰伤,转行从事护理工作。“转行时就没有培训,现在进入无陪护病房,想学仍然机会有限。”邱仁培感叹,“目前经过专业培训、执证上岗的护理员太少了,护理行业找工作基本靠老乡介绍。”邱仁培透露,他所在的医院里,有护理员连床头警示标志上的“防压疮”“防VTE”等专有名词的意思都搞不清便上岗。
郑丽维介绍,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后,医院对护理员的资质审核和培训要求均有所提升,护理员需要参加卫健委组织的医疗护理员培训、并获取医疗护理员证后持证上岗。
然而,福建省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这个培训项目从2021年启动至2023年底,仅向5331名医疗护理员发出了培训合格证书。这样的持证队伍规模难以满足全省现有4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132个“无陪护”试点病区的护理人才需求。
“招人都难,就先别提技能提升了!”福建一家护理公司的负责人陆凯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护理公司从福建招聘的护理员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为了保证“无陪护”试点项目的顺利运行,公司要从天津、山西、江西等地调配护理人员,经统一培训后持证上岗。
加大招生和培养力度
在厦门市护理学会监事长张桂兰看来,与传统护工以个人为单位的工作模式不同,无陪护病房内的护理采取动态巡查、集体协作的方式进行,实则为护理从业人员提供了新的职业选择。
张桂兰建议,可加强职业院校和第三方护理机构对护理员的招生和培养力度,设置契合医院和患者需求的培养方案。
多名试点医院负责人提议,将试点医院作为护理员培训基地,从制度设计、临床实训、人员管理等角度进行综合性和规范化人才队伍培训,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护理人才“拆东墙、补西墙”的尴尬。
采访当天适逢病区的手术日,陈小凤手机上的计步显示超3万步。平均负责8名患者,陈小凤坦言,相比于先前一对一的护工工作,工作量是实实在在地增加了。
不过,相较于护工24小时不停歇的工作,护理员工作实行倒班制,工作时长有些缩减。“做‘无陪护’虽然累,但每天工作12小时,晚上有了睡眠的时间。”陈小凤说。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的护理员杨君和陈小凤观点一致。“我们有早、中、晚3个班次,工作时长在8小时左右。下班后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时间。”
“推广‘无陪护’,要惠及参与‘无陪护’的护理员们。”三明市宁化县总医院无陪护办公室主任兰桂华认为,构建以技能为导向、与工作年限挂钩、与劳动付出相适配的护理员工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护理员对“无陪护”的认可度、参与度、贡献度是一个边探索边完善的过程。她期待着“这群在病房里付出的人,能被社会所呵护”。记者|李润钊
北京卫健委有文件住院不让换陪护吗?
北京卫健委有文件住院不让换陪护。 中新网北京8月5日北京市卫健委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高小俊5日在发布会上表示,要严格陪护及探视管理,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不探视、不陪护,非定点医疗机构非必需不陪护、不探视。
不陪护的好处
无陪护病房就是无需家属陪护,由护士、护理员对病人实施全方位护理服务。 无陪护病房节约了患者的陪护费,也提高了医院的效益。 能够使基础护理合格率达到100%,无任何差错事故及并发症的发生。 实现了护理工作的回归。 有家属甚至感叹,护理人员比自己家人还周到。
而且,实行无陪护护理的每一个病室都张贴了疼痛评分量表,根据病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疼痛评分,只要病人的疼痛超过3分,护士就要立刻报告医生,必须15分钟内给予解决。 护士与病人朝夕相处,对病人的病情观察细致入微,随时关注病人的饮食睡眠或生命体征变化,并作出及时的处理,确保术后重大并发症发生率为零。
ICU病房为何严禁家属陪护?
,是医院危重症病房的英文缩写,在很多医院ICU属于重症医学科。送入这个病房的病人病情一般都比较危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也随时需要组织抢救。但是有送诊ICU经历的人都知道,病人进入ICU治疗前,医生都会向病人家属宣布一条铁律:即绝不允许家属进病房陪护,家属仅在医院规定的时间内有探视的自由。很多人对这条规定不理解,误认为没有家属陪护,医生对病人做什么家属都不知情。今天,本号君请来了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ICU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强,对ICU严禁家属陪护的问题做一个科普。
郑瑞强医生原因一:
ICU收治的病人病情危重,本身的抵抗力就会降低,同时因为病情危重需要应用许多创伤性的检查和治疗,发生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绝大多数家属因为没有专业医学背景,陪护和探视过程中就会增加感染的机率。
原因二:ICU时刻都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在病人旁边观察、监测病情变化和进行相应的治疗,不需要像普通病房哪样需要家属陪护,有情况时要家属去找医生护士。 ICU有经过培训的专业护理员负责病人的包括吃、喝、拉、撒在内的生活护理,在满足病人生活需要的同时保证病人身上救命的各种管道不出现问题。 ICU病房工作人员完全承担了包括观察病情、调整治疗和各种生活在内的工作,比家属更专业和安全。
原因三:ICU病人往往因为疾病本身危重造成忍耐力明显降低,虽然ICU针对性给予镇静和镇痛治疗尽可能减轻病人痛苦,但家属陪护势和频繁探视必影响病人病人休息、增加病人痛苦,不利于疾病恢复。
原因四:ICU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规定了探视时间,家属可以定时探视安慰病人、同时和医护人员沟通了解病情。
总之,ICU无家属陪护完全满足病人治疗和生活需要,能够减少包括感染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减轻家属负担、不影响家属正常工作和生活。无陪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因素
新生儿因其免疫力低,病情变化迅速,容易引发疾病甚至生命危险,家属对此难以接受,往往引发医患纠纷。
残障及特殊新生儿因各种原因滞留在医院,增加了护理难度和风险。
护理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容易导致身心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护理质量控制。
低年资专科护士临床经验不足,业务水平有限,工作责任心不强,成为护理安全问题的隐患。
护士在业务知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经验方面存在欠缺,增加了护理风险。
基础护理的不落实、三查七对的未严格执行、违反操作规程,是引发护理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扩展资料“无陪病房”,即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全部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承担,杜绝患者家属吃、住在患者身边的现象。 无陪病房的主旨是患者进入病区后所有的医疗、护理和生活上的服务都由医护人员和护理员承担,实行无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让患者在病区有家园般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