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云纹漆鼎
滴几滴颜料到水面,搅动一下,将扇子旋转着浸入水中后再拿起,一面颇有中国山水意境的“漆扇”就做好了。今年,“漆扇”火爆全国,不论是景区、博物馆,还是网红打卡点,到处都能看到漆扇体验点。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图文、视频的同时,还会加上“非遗”这一前缀,甚至提供相关服务的商铺也会以“非遗”体验作为卖点进行宣传。但实际上,漆扇本身并不是非遗,全国各地传承下来的大漆制作手工艺才是非遗,如金漆镶嵌技术、北京雕漆、云南彝族髹漆等。
大漆,又称天然漆、生漆,是一种纯天然树脂涂料,具有防腐、防潮、耐磨、耐高温等优良特性。《说文解字》里提到:“木汁,可以髹物,象形,漆如水滴而下。”在中国,大漆的使用历史悠久,早在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漆器。
大漆的普遍应用,是在秦汉时期。如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的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墓葬中,共出土漆器186件,有耳杯、圆盒、双耳长盒等。在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出土了一批几案、漆盒、漆勺等漆器制品。
在汉代,大漆用于宫殿、庙宇及高宅大院等建筑物、楼船船体表层、车马外部,以及陵墓棺椁、明器的涂饰。同时,以大漆制作的食器、酒具、礼器和家具也逐渐增多,其他如果盘、盆盂、箱盒等家居用品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唐朝历史学家颜师古说:“以漆饰物谓之髹。”“髹”字作为漆艺的专有动词,可谓中国漆器制造发展至今漆艺的总体概括。我国漆器工艺在明代《髹饰录》中记录的漆工艺表现技法就达497种,如素髹、描金、填漆、螺钿、雕漆、金银平脱、变涂、犀皮等。
漆工艺的发展,为漆器增加了表现美的无限可能。两汉时即出现了针划填金、堆漆、镶嵌等新的技法;唐朝的工艺更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镂刻錾凿,丰富而多样;两宋时期纹饰相对较少,以一色漆为主,但也不乏精美之作;元朝的雕漆同样令人叹为观止;明清时代,斑斓、复饰、纹间、填嵌等繁复雕饰塑造了异彩纷呈的漆器世界。
然而新材料的出现,逐渐取代了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瓷器的大量出现替代了杯盘碗盏等漆器,黄花梨和紫檀的引进又改变了家具使用的格局。近代以来,漆器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退出了日常生活。
漆扇是“大漆工艺”在新时代的“衍生品”,是一种现代创新工艺。与现如今的漆扇体验所呈现出的秒上手、易操作不同,大漆工艺的加工步骤相对来说工序多,生产周期长,工艺难度大,长久以来,一直难以破圈。网红“漆扇”虽称不上非遗,但实实在在地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一项宝贵的非遗技艺。
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工艺有哪些
中国传统工艺在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都是绝妙的一笔,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也曾见证中华民族的兴衰过程。 如今,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迹绝虚的社会中,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却面临着被淘汰的境况。 乌铜走银始创于云南的中国传统通知工艺品乌铜走银,最早出现在清雍正年间。 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 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的工艺繁杂,大致可分为炼制,锻制,錾刻,走银,焊接和组装,抛光打磨,捂黑处理。 相比普通的铜银工艺,乌铜走银的制作技艺要复杂得多,对雕刻、书法、微雕等技艺也都是有要求的。 2011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分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也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乌铜走银的制作工艺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只是因为头顶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大上名号,而是真真正正认可这门工艺艺术。 缂丝简介: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 缂丝的工艺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 缂丝的织造技法为: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押样梭、押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技法众多。 2009年,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扑灰年画简介:扑灰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山东高密地区汉族民间年画中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石印画的崛起,扑灰年画的生意逐步衰弱下来。 扑灰年画以色代墨,着色浓重,色彩艳丽,形象富有动感,线条豪放流畅,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多为胖耳大腮,但眉眼巧画不失隽秀感。 从起稿、扑灰后,再加手绘,经落墨、粉脸、开脸、熏脸、涮脸手、乌眼、开眉眼、立眼、点嘴、丝发、上色、涮道、涮花、磕花、描粉画金、耙胡子、罩明油、刷边裁边等一整套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幅扑灰年画。 2006年,高密扑灰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有了政策的扶持,扑灰年画传承仍面临很大的考验。 择业者存在急功近利的的心态,扑灰年画的制作学习时间与经济利益相比较,选择利益为先也就不足为奇了。 枫香染简介:枫香染的最早记载是在宋太祖乾德五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 其制作技艺类似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失蜡法。 枫香染、蜡染通过加温使腊流失而使布上显示画。 而青铜器制作通过加温使腊流失而产生范,再往范中注入溶铜。 有异曲同工之妙。 枫香染采用老枫香树脂加入适量牛油,用文火煎熬后过滤而成的枫香油作封蜡,用毛笔蘸溶解的枫香混合油在自织的白布上描绘图案,再用蓝靛浸染,染色完毕后用沸水脱去油脂,再用清水漂洗、晾干、碾平。 由于印染品的颜色和花纹古朴、雅致,被誉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 宏并枫香染用毛笔和枫香脂、牛油相结合使用,因没有蜡的裂纹,做出来的图案精致、清晰、漂亮。 2008年,枫香染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枫香染的制作技艺经历姿燃多年从未中断,皆源于流行地区民风民俗的需要。 而相较于其他传统工艺坚持「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枫香染的手工艺人更愿意将这门手艺传授给更多人。 传统油纸伞简介:油纸伞的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 相传,最早的伞由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 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 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传统的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 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 油纸伞制作工艺大致要经过削伞骨、绕边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装伞柄、上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上百道工序,相当耗时。 油纸伞,总会让我想到影视剧中白娘子撑伞走过西湖边的场景。 油纸伞不同于其他手工艺品的是,它更偏向日常生活用品,所以工艺美术少有提及到,相关著作学说就更少了。 即使再悠久古老的民族文化也需要传承,更需要后继有人。 大漆工艺简介:大漆是中国最古老的工艺。 大漆又名国漆、生漆、土漆、木漆。 大漆是天然漆。 我国发现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七千多年前,从新石器时代起人们就认识了天然生漆的性能并应用。 民间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说明漆工艺对漆的质量要求之高。 漆工艺的步骤多又复杂,从我国现存唯一的漆工著作《髹(xiu)饰录》中可得知,漆器工艺分为质色,纹口,罩明,描饰,填嵌,阳识,堆起,雕镂,戗划,_斓,复饰,纹间等,这些都是对手工艺人的一大考验。 现代社会对大漆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 过多的割漆会影响漆树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所以在传承古老工艺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生态的保护和与可持续发展。 花丝镶嵌简介: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即将金、银、铜拉成丝,运用各种技法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等装饰品。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可上溯到汉代,从赵家沟古墓群出土的装饰盒等文物中,花丝镶嵌工艺已初露端倪。 花丝镶嵌工艺流程极其复杂,需要经过设计、下料、制胎、描图、划线、做丝、粘丝、焊丝、镪活、洗活、选石、粘嵌、组合、镀金、镀银等多道工序。 由于是手工制作,质材高级,所以每道工序都要由专人操作,匠师把关,一件产品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 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被称为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门追求极致、精妙绝伦的手艺。 但由于材料精贵,工艺复杂,价值之高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曲高和寡,想要得到更好的推广,就要走亲民路线,所以我们在电商平台就能看到不少首饰珠宝添加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简介: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可追溯到距今900年中国北宋时期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 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技术含量很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仅有的品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浙江、福建省两地。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主要包括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马腿、架桥屋等重要步骤,其核心技术是搭建拱架。 木拱桥建造设备有:水架柱、天门车,都为木制。 只凭椽靠椽、桁嵌桁,衔接严密,结构稳固,桥底拱而桥面平,其建筑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 2008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多为家族内口传心授,本来掌握这门技艺的工匠就很少,还有部分木匠选择转行从事其他行业,这将导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处于失传的境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被列入非遗名录中,但是传统工艺的传承仍然是一个严峻问题。 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威胁,我们也在感叹着、惋惜着。 但是让所有年轻人立马去学习一两项传统工艺以防传统技艺的消失是不现实的。 传统工艺制作大多复杂繁琐,即使成品精美,价值再高,过程的艰苦就已经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沉着心静,忌浮躁,这是年轻人很难做到的。 传统工艺的受众范围小,传统手工艺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选择从事其他行业换得生活经济来源也是无可厚非。 不少旅游景点将当地的传统工艺融入到景区中,在增添景区的体验项目的同时也提高传统手工艺人的收入。 还有不少中小学课堂,将传统工艺加入到课堂中,让小朋友从小就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实无论是中国传统工艺还是其他的工艺,都需要与时俱进,加以探索,用最合适的方法进行开发利用,让传统工艺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纪录片《寻找手艺》在云南拍摄传统宣纸制作技艺,主角是两位头发发白的婆婆。 这次拍摄是她们最后一次造纸,把家中原材料用完就不做了。 家里还屯着几百张的纸没有卖出。 听到导演要为她们拍摄,婆婆开心地说:「这次我们的照片和名字可以到北京去了」。 这时的弹幕刷满来自各地网友的消息「到四川了」「到广东了」「到悉尼了」「到英国了」??让别人知道,中国远远不止你看到的那些文明!这大概也是传统手工艺人所想要看到的吧!
湖北非遗特色村镇和街区有哪些
湖北首批非遗特色村镇和街区已经出炉了,让古老技艺走进生活,让非遗文化走进景区,荆楚文化清斗祥源远流长,湖北具体有哪些地方上榜,详情见下文,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5月26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公布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名单的通知》,确定以下10个村镇街区为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街区:
武汉市江岸区吉庆民俗街
襄阳市枣阳市琚湾非遗小镇
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
荆销森州市荆州开发区幸福村(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
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
咸宁市赤壁市羊楼洞明清石板街
黄冈市黄梅县五祖镇
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
恩施州恩施市土家女儿城非遗特色街区
潜江市浩口镇
武汉市江岸区吉庆民俗街
吉庆民俗街西接武汉最著名的商业街—江汉路步行街,南临武汉的旅游文化景观大道—中山大道,地理、交通环境优渥。 一批汉派文化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定期在吉庆街进行展演,一批汉派文化非遗传承人逐渐向吉庆街及其周边区域集聚,形成了以吉庆街为核心的汉派非遗文化展示区。
吉庆民俗街集合了楚剧、汉剧、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湖北小曲、武汉杂技、木偶戏、热干面制作技艺、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等大量汉派文化底蕴浓厚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汉绣、湖北大鼓、湖北小曲、湖北渔鼓、湖北道情、湖北皮影戏、武汉相声、武汉剪纸、合记老福庆和牛肉粉制作技艺等数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常驻或经常开展展示交流活动。 如今,“湖北大鼓”“独弦琴”等非遗表演融入街头吹拉弹唱,民间手工艺花车、中庭非遗互动展览也成为重要景观,深受武汉市民和游客喜爱。
襄阳市枣阳市琚湾非遗小镇
建于清代顺治年间的琚湾镇,因琚姓聚居而得名。 这里是运用传统技艺加工制作、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名食“琚湾酸浆面”的发源地,有流传至今深受群众喜爱的龙灯舞、锣鼓、花鼓戏、蚌壳舞、扭秧歌、办故事、打莲响、踩高跷、玩旱船等传统民间文艺。
2013年,琚湾酸浆面制作技艺先后入选襄阳市级和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琚湾镇通过举办“舌尖上的琚湾·千古帝乡——枣阳琚湾酸浆面美食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组织民间文艺传承人进行传统文化汇演,以龙灯舞、锣鼓、花鼓戏、玩蚌壳、扭秧歌、办故事、打莲响、踩高跷、玩旱船为代表的一批传统文艺节目受到了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
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
独具秭归非遗特色的屈原故里非遗小巷建成于2021年1月,开设非遗展馆22间,免费入驻《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等国家、省、市级非遗沉浸式体验项目22项,入驻传承人30名。 巷内670余件非遗传统技艺类手工制品通过现场展览展示、文创研发销售、沉浸式体验等活态传承形式,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
屈原故里非遗小巷开市后,迅速成为宜昌、秭归市民游客的网答搏红打卡地。 作为一个文化旅游特色街巷,先后吸引了央视、湖北卫视、凤凰卫视等20多家电视媒体,及中新社、新华社等6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200多次。 一大批非遗项目、传承人和非遗制品脱颖而出,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荆州市荆州开发区幸福村
(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
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建有大漆文化展厅、楚式漆器技艺展厅、大师漆器作品精品展厅、楚地斫琴生产基地、传统楚式髹饰漆器生产基地、荆作楚生活体验馆等12个场馆。 设有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楚地斫琴、磨鹰风筝、郢城泥陶、淡水贝雕、楚简制作技艺、荆楚刺绣(楚绣、汉绣)、葫芦烙画、雕花剪纸等荆楚非遗工作坊。
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的建设历程,是国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案例,项目从开发区行政村工匠工坊打造,到逐渐成为江汉平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共享平台,不仅为乡村振兴、特色村镇建设增加了动力,更打造出了依托非遗传统资源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高地。 先后被国家、省市列为各类示范、教育基地和重点规划项目。
鄂州市梁子湖区沼山镇
沼山镇文化氛围浓厚,现有张裕钊书法、穿花龙舟、采莲船、玉连环、木雕等非遗资源,桥柯村牌子锣队、桐油村穿花龙舟队、东井村复兴艺术团、鄂州青年楚剧团、梁子湖春蕾楚剧团等13个艺术团队、32个打击乐队。 2021年,沼山镇荣获“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近年来,沼山镇一直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构建“一座文化园、一批农家书屋、一支文艺家队伍、一批文体设施、一个书法协会”的“五个一”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传习交流、非遗展演等活动,传播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技艺,让非遗“活”起来。 此外还以梁子湖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咸宁市赤壁市羊楼洞明清石板街
羊楼洞街区文化遗产极为丰厚,明清石板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全长1250米,现存文物古迹90余项,涉及非遗项目20余项,非遗项目传承场所和经营店铺30余家,代表性非遗项目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茶制作技艺(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赤壁脚盆鼓”,市级非遗项目“羊楼洞油纸花伞制作技艺”“铜壶制作技艺”“木雕”“竹编”“竹木根雕”“铝丝编织”“赤壁鱼糕”“柘坪锣鼓”等10多项。
羊楼洞三面环山、峻岭连绵、土质肥沃、雨量充沛,以种茶、制茶闻名于世。 制茶业“始于宋盛于清”。 它是赤壁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世界茶叶第一古镇的美誉。 2014年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黄冈市黄梅县五祖镇
五祖镇是鄂东新型崛起的旅游名镇,黄梅小调、黄梅花灯会、太极纯功、楹联习俗、黄梅戏、黄梅挑花、禅宗祖师传说、岳家拳、采茶戏、文曲戏十余种非遗文化在这里广为流传。 近年来,五祖镇全力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景区、非遗文化进村组,积极发动引导群众,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激起文化的自信和传承保护的自觉。
2014年,黄梅县以五祖非遗文化旅游区为重点,引进湖北文旅集团,以打造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依托非遗禅文化,新建五祖非遗文化旅游区,东山小镇问梅村、稻田乐园、等20余个重大项目。 东山小镇·问梅村作为五祖景区的核心区,坚持“具有黄梅传统非遗文化底蕴和现代演绎特色的主题文旅小镇”定位,积极打造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亲子研学和商业消费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自2021年10月1日正式开园运营以来,颇受游客好评。
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
长胜街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大革命时期,长胜街成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现存黄麻起义遗址、长胜街革命遗址群、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等革命遗址20处,其中8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宣部授予“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定重点镇、红色旅游名镇。
近年来,长胜街旅游景区还设立了红安绣活、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红安乡土饮食文化、竹编制作技艺、传统酿造技艺、根雕等非遗项目传习所、传承基地、就业工坊,并将这些场所打造成集非遗传承传习、产品售卖、参观旅游于一体,常年开展传承人技艺展示、现场指导、游客体验等活动,激发游客游玩兴趣。
恩施州恩施市土家女儿城非遗特色街区
恩施土家女儿城非遗特色街区涉及非遗项目28项。 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9项:恩施傩戏、南剧、土家族撒叶儿嗬、土家族打溜子(鹤峰围鼓)、土家族摆手舞、江河号子(长江峡江号子)、利川灯歌、制漆技艺(坝漆制作技艺)、恩施扬琴;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4项:恩施土家女儿会、十姊妹歌(哭嫁歌)、吹打乐(建始南乡锣鼓)、穿句子山歌(鹤峰山歌)、五句子山歌(恩施五句子山歌)、滚龙连厢、恩施耍耍、鹤峰柳子戏、巴东堂戏、建始喜花鼓、满堂音、石工号子、竹编技艺、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列入州级非遗代表性名录5项:薅草锣鼓(巴东)、恩施花锣鼓、高腔山歌、恩施傩面具制作工艺、木胎漆器髹饰技艺。
立足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不断探寻文旅融合发展新途径,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组建了一支由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组成的展演队伍,为广大本地市民、外地游客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宾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州市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常态化开展非遗在社区、进校园、进景区、进乡镇展演、研学体验、民乐培训等活动。
潜江市浩口镇
浩口镇现有非遗项目26个,拥有非遗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各类民间文艺骨干132人。 秉承了非遗文化保护的活态传承母体属性,相继建立了“潜江民歌”“高台舞狮”“江汉皮影”等多个非遗重点项目的传习基地,是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全市率先挂牌授予的“非遗传承基地”。 2019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浩口镇组织举办了四届潜江民歌传承保护展演、五届非遗文化拜大年春晚、二届“传统体育健康行”太极拳推广暨传统武术展演活动,每年开展舞龙舞狮展演、“非遗传承人闹元宵”、“百科知识”大讲堂”等活动,成功申报浩口年货、凹粑子、鳝鱼炒饭等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美食市级非遗项目,建立了非遗陈列馆、体验馆,逐步打造“浩口非遗小镇”,通过“非遗+旅游+活动”等形式,助力乡村文化事业全面振兴。
福州南宋凑出土了哪些漆器?在哪里可以欣赏到?
福州是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南宋时期起,这里便有了漆器的制作。 福州不仅拥有从大漆原料加工到大漆工艺制作的完整产业链,而且还是漆器的集散地和漆艺人才的聚集地。 2006年,福州脱胎漆简察隐器的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福州脱胎漆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2年,福州被授予“中没迟国脱胎漆艺之都”的称号。 福州近代百年漆器和当代漆艺设计展于3月13日在朱紫坊33号开幕,为期一个月,共展出313件漆艺佳作。 这些作品包括装饰品、摆件及生活用品,展现了福建省在漆艺术探索与传承中所取得的成果,旨在宣传和弘扬漆艺非遗文化。 展品中既有产业产品,也有艺术家的个人作品,既有传统风格,也有探索性作品。 观众可以在展厅中欣赏到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的漆艺作品。 其中,漆粉盒、团扇等古典质朴的漆拦厅器,在福州的漆艺术研究院将近上万的漆艺术作品中可以找到。 展览以平立剖面图数据化的形式展示了百余件近代(1840-1949)福州外销漆器,并尝试结合传统器型或提炼纹样,呈现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