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陈蔷薇
据乌鲁木齐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220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4%。新疆交出的这份外贸半年报,呈现出新疆各地州市外贸持续稳定增长、外贸增长方式不断向稳向优迈进等特点,揭示出新疆外贸持续向好势头。
7月2日,伊宁海关关员对辖区水产品企业进行现场监管。 朱叶 摄
外贸总量增速显著
今年上半年,喀什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564.3亿元,同比增长67.2%。尤其是第二季度,喀什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312.2亿元,这是该地区季度规模首次突破300亿元,较一季度和去年四季度分别增长23.9%和33%。
“喀什地区上半年外贸稳中求进、向新向好。”喀什海关综合业务处处长王西平说。
上半年,喀什地区外贸进出口值排名全疆第二,其发展趋势是全疆各地外贸发展缩影。
上半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外贸进出口值领跑各地州市,进出口值同比增长102.8%。乌鲁木齐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外贸值分别排名全疆第三、第四,同比增长9.9%、28.6%。
“从数据看,新疆外贸前三强稳定在伊犁州、喀什地区和乌鲁木齐市,具体排名则每次互有上下。”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吾斯曼·吾木尔说,这揭示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三个支点格局已经形成。
除全疆前三强比较稳定外,口岸和腹地地州市外贸发展也呈现“你追我赶”之势。上半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哈密市进出口值增速在全疆最快,分别同比增长212.3%和184.2%。
从这些数据上也能看出,南疆外贸整体呈现较快发展,南北疆外贸进出口贸易额占比进一步缩小。
新疆整体外贸发展呈现出外贸总量增速显著、外贸雁阵格局显现、各地齐头并进快发展局面。
从上半年乌鲁木齐海关发布数据看,除疆内各地州市在外贸发展上取得显著成绩,新疆在对外合作上也延续此前良好势头。
上半年,新疆与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产生贸易往来。稳居前两位的贸易伙伴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45.8%、8.7%。
7月15日,喀什海关关员对香港至喀什直航航班腹舱带货进行监管。 张兆涵 摄
口岸货运量稳定增长
7月17日,经阿拉山口海关检验监管合格后,21.3吨哈萨克斯坦冷冻牛肉从阿拉山口口岸进入我国。这是国内恢复进口的首批哈萨克斯坦冷冻牛肉。
上半年,阿拉山口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1384万吨,同比增长9.5%,保持稳定增长。
阿拉山口正茂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报关部报关员孙超表示,公司今年业务囊括公路、铁路、综合保税区货运代理服务,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目前,今年代理进出口货运量已经超过27万吨。
上半年,阿拉山口铁路口岸货运量增长迅速,通过铁路运输进口大宗商品增多,出口机电产品成为公路口岸主要增长点。
今年以来,随着新疆不断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创新举措不断落地,新疆向西开放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
6月8日,新疆航空口岸首次进口塔吉克斯坦柠檬。
6月6日,红其拉甫口岸首次进口车厘子。
4月,喀什综合保税区首次进口小麦粉。
上半年,新疆航空、铁路、公路口岸从进出口货运量到进出口商品品种,均有新突破。各种物流运输方式进出口“增速”竞相发力。
上半年,新疆公路、水路、铁路和航空运输进出口值分别同比增长14.8%、257.2%、62.4%和18%。
霍尔果斯昊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经理梁浩2020年进入外贸企业,主要做货运代理服务。当时他所在公司只有十几个人,每天只能出口10多辆车。如今,他所在公司业务从货运代理拓展到国际运输和车辆销售,不仅可以直接向中亚及俄罗斯市场销售车辆,还能在海外对出口车辆进行维修保养。
“今年预计代理出口车辆15000余辆,销售车辆1000余辆。”梁浩说。
上半年,新疆口岸监管进出口货运量3933.8万吨,同比增加11.9%。
6月13日,中国出口吉尔吉斯斯坦最大客车订单全部完成交付。夏永涛 摄
外贸主体活力更足
今年,俄罗斯商人加萨诺夫·奥格雷选择在霍尔果斯注册企业,从事汽车出口。他没想到,短短一天就能拿到营业执照。这让他连连为当地营商环境点赞。
“现在俄罗斯市场对中国汽车需求量非常大,我们十分看好市场前景。”加萨诺夫·奥格雷说。
据霍尔果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内新成立企业682户,其中外资企业8户。
上半年,新疆有进出口实绩外贸企业数量同比增加20.7%。
自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以来,新疆自贸试验区贸易值占新疆外贸总值比重逐渐上升。上半年,新疆自贸试验区合计进出口值728.2亿元,占同期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33%。
外贸企业作为外贸行业主体,今年以来在自治区各项政策举措支持下,不断释放活力。
7月12日,阿图什市万疆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出境水果果园及包装厂注册登记证书。这是克州今年首家注册成功的出境水果果园。
该公司出境水果果园共占地5620亩,其中葡萄园5380亩,无花果园240亩,出境水果包装厂300平方米。这意味着,这个果园所产葡萄和无花果具备出口资格。
吐尔尕特海关副关长文学武表示,根据海关优化营商环境16条,吐尔尕特海关便利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出口注册登记备案,支持克州优势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上半年,经营灵活度高、市场适应性强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值同比增长47.6%,占同期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93.3%,外贸生力军作用更加凸显。国有企业进出口值同比增长62.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值同比增长25.3%。
吾斯曼·吾木尔表示,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新疆外贸进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纵观全年发展,在外部需求持续回暖、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等有利因素支撑下,预计新疆外贸下半年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篇关于服装配套的论文
提要:今年出口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经常项目顺差创纪录,人民币在小幅升值后基本稳定,进口增速明显加快。 需要注意的,外贸出口顺差带来压力;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较快。 建议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继续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的限制;建立战略性资源进口机制。 一、今年前10个月对外贸易状况 今年1—10月,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进口增速下降幅度较大,外贸顺差创历史最高记录。 据海关初步统计,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 1486.1亿美元,已逼近2004年全年1 1547.9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4%;进出口顺差803.7亿美元。 其中出口6144.9亿美元,增长31.1%;进口5341.2亿美元,增长16.7%。 预计全年对外贸易总额将达到1.4万亿美元左右,增长20%以上,进出口顺差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 今年外贸进出口的特点是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进口增速明显放慢。 1—10月,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3.4个百分点,进口增速比去年同期下滑20.5个百分点。 进口增速大幅下滑情况为近几年来所少见,其原因在于,一是国内上游产业投资逐步形成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地区昔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转为“小进大出”。 二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国内投资增速有所回落,机器设备和重要原材料进口增速开始减缓。 1一lO月进口金属加工机床9.6万台,同比下降8.4%;进口铁矿砂2.2亿吨,增长32.2%,考虑到2004年同期100%以上的增长率,铁矿砂的进口增速降幅非常明显。 三是汽车、钢材等部分产品国内产量增加,市场需求回落。 尽管存在配额取消和关税进一步降低等有利于进口的因素,汽车和钢材进口同比仍然大幅下降。 四是今年上半年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很大。 国际游资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驱动下通过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的方式而内流。 正是这个客观存在的升值预期,使得前7个月进口增幅减少而出口增加。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措施的出台,人民币在小幅升值后保持基本稳定,8、9、10三个月进口增速明显加快,当月增速均为23.4%。 二、当前外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贸易大国,一些优势产品的贸易规模很大,但获得的相对利益还不多,对外贸易增长仍主要依靠各种要素的粗放式投入,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比较低。 根据商务部的调查,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尚不到10%。 由于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环节,附加值较低,产业链较短,既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福利的贡献有限,又因大量廉价输出国内亟需的能源资源,降低了我国的安全系数,增加了对外政经依存度,并将大量问题留在国内。 (二)外贸顺差大幅增长带来压力 今年我国贸易顺差有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比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的435亿美元高出两倍以上。 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导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加剧。 同时,由于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国家外汇储备迅速攀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我国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过高。 我方统计,1—9月对美顺差812亿美元,对欧盟顺差490亿美元。 按照美方的统计,中美贸易顺差继2003年1240亿美元、2004年1620亿美元之后,今年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 巨额贸易顺差日益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焦点问题。 中美贸易不平衡,美方有巨大逆差,且迅速增加,这是个老问题。 随着金额的扩大,逆差问题日益被美方化。 压人民币升值、部分议员提议对产品征收27.5%的附加税、指责中国产品加剧美国工人失业,以及对华纺织品设限、彩电反倾销等问题,主要诱因是中美贸易顺差问题。 (三)贸易摩擦问题更为突出 近年来,原产于我国的出口产品一直是国外反倾销措施最大的受害者。 去年我国首次遭遇反补贴调查,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额成倍增长。 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趋多样化,劳工标准问题也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原因之一。 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8月,除242纺织品特别限制外,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44起,涉案金额高达15.4亿美元。 其中,反倾销调查35起,一般保障措施调查4起,特保调查5起。 案件数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涉案金额增长22.5%。 其特点有五个方面。 首先,欧盟今年对我国反倾销调查势头较猛,涉案金额已达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贸易救济调查总涉案金额的60%。 其次,尽管美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数量有所减少,但对我国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案件却日益增多,而且还通过修改反倾销规则等手段加紧在制度层面对我国实施贸易限制。 再次,印度、土耳其、南非、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不断出现摩擦新热点。 今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29起,占案件总数的66%。 其四,7、8两个月,我国接连遭受5起特保调查,其示范效应及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不能轻估。 最后,贸易摩擦逐步从产品、等微观经济层面向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不断延伸。 从数量和金额来看,遭受贸易摩擦的出口产品占我国总出口品的很小部分,但是必须看到,受到摩擦的产品主要是充分市场竞争下的强势产品,都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优势的产品,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遭受贸易摩擦导致的产品出口受阻往往会使过剩的产能转向国内市场,必然使国内市场价格受到冲击,进一步缩小原本已经比较微薄的下游的利润空间,导致这些企业陷入生存危机;同时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冲击对就业等方面都会带来不利的。 例如欧盟对我国化纤布的反倾销直接影响了浙江绍兴、江苏吴江地区相关企业的生存。 而遭遇纺织品服装特保又有可能使相关纺织品、服装企业重新洗牌。 (四)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较快 今年上半年,国家为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先后下调甚至取消电解铝、铁合金、钢材、煤炭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并提高黄磷、硅铁等产品的出口关税。 但是,受近年来国内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低估、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仍然较快。 以钢铁原料出口为例,今年上半年,我国铁合金出口量达到96.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7%。 其中锰铁出口量同比增长60.42%,硅铁增长28.03%,钨铁增长8.95%,硅钨铁增长4995.69%,钛铁及硅钛铁增长92.38%o生铁出口量达168.7万吨,同比增长845.25%o此外,锰矿、铬矿、焦炭的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19.12%、11.88%、16.24%。 与进口同类产品相比,我国出口的铁合金、生铁、钢坯等资源性初级产品在产品结构、技术含量、产品价格上存在较大差距。 如今年上半年,钢材进口与出口的平均价差达到346.95美元/吨。 我国出口产品效益低下,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出口产品成本存在低估现象。 以钢坯、铁合金为例,的出口价格只反映供求关系,而没有全面体现出资源、环境、安全等成本。 此类产品出口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方面造成的损失,甚至比出口获得的效益要大得多。 (五)石油等原料价格持续走高对我国外贸带来不利影响 由于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重要产油国局势不稳、石油期货投机者的恶意炒作等因素,导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 原油价格走高对我国外贸发展乃至整个增长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除原油外,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也居高不下。 这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同时带来通胀风险。 原料或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半成品、成品或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 如原油价格上涨已带动一些石化产品如乙烯、石脑油、汽油和聚氯乙烯等价格上涨;天然橡胶价格上涨也带动轮胎价格上涨;废钢、焦炭和铁砂等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钢材价格的上涨。 三、汇率机制改革对外贸的影响 从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 人民币汇率调整总的来说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从正面影响来看,首先,人民币汇率调整有利于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扩大内需。 其次,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这次汇率机制改革,会减少企业的一些收益,出口收汇一美元要影响O.16元人民币。 但这种小幅调整,通过提高卖价、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等努力是可以弥补的。 按照现在这种汇率小幅度变化的趋势,今年后期的出口形势不会出现恶化的情况。 第三,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对原料、能源产品的进口。 分行业来看,橡胶、原木、纸浆、毛料、铜矿石、塑料、原油和有色金属等产品进口对汇率比较敏感,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降低人民币进口价格从而带来进口量的增长。 但汇率的升值不会带来制造业产品进口量的显著增加,其原因在于进口替代效应在这些产品上表现突出。 从负面来看,对纺织、家电等传统出口行业会有一定冲击,但影响较为有限。 人民币升值时,出口导向型行业将会遭受出口收入转化成人民币时的汇兑损失,以及由于出口量减少造成的损失。 就行业情况来看,纺织、家电等出口经过国内外市场的竞争,长期依赖出口,且以价格为竞争手段,利润一般都比较低,将面临收入下降的冲击。 其中受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最大的是纺织行业,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 这些行业有的企业利润率只有2%至3%,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这些企业的消化能力有限。 对于纺织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无疑将对纺织企业出口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依靠低附加值产品、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面临倒闭厄运。 四、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外贸的影响 从2004年初开始,我国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改革,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在落实中出现了一些。 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出口退税的分担机制不尽合理。 2004年之前,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改革之后对超基数的部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 虽然新机制是按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负担出口退税的,但这种做法对出口产品的跨地区采购和流动是非常不利的,人为强化了行政区划对商品自由跨境流动的限制。 今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坚持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前提下完善现有机制,并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 把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分担的比例从的7 5:2 5调整为92.5:7.5。 这一改革将大大减轻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化解中央与地方在出口退税问题上的矛盾,将使“出口退税越大、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越大的矛盾将得到有效缓解。 因此,从这一点看,广东、江苏以及其他几个出口退税大省,将从此次新政策调整中受益最为明显。 五、对策建议 (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外贸进出口结构 按照观的要求,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要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并增强国内配套能力。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考虑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我国贸易结构调整与升级应遵循多层次发展、多种模式并存的战略。 一是积极发展适应国内需求升级,立足国内市场,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和部门。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尤其是加快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边际部门的发展,通过有效竞争和资产重组,培育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 同时,调整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技术升级战略和竞争战略。 改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条件,为整合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形成设计、研发、品牌和营销提供支持,促进竞争重点由成本和价格竞争向提高档次、设计水平和品牌竞争转变。 三是根据国家战略,对一些“战略性行业进行扶持,争取在高技术部门实现局部突破。 跟踪国际高技术前沿,实现高技术产业某些领域的重点突破,抢占产业技术的制高点。 四是以服务业开放为契机,加快服务贸易发展。 鼓励我国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稳步地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设计咨询和对外技术援助。 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发展国际第三方物流业务、发展转口、转运业务,使我国成为周边经济体的转口贸易中心、国际采购中心、国际货物调配中心,扩大对外贸易的内涵和外延。 (二)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一是进一步探索建立我进口协调机制的可能性,主要是棉花、石油、大豆以及对国内产业形成重大影响的产品;二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出口协调机制,主要是在国外容易引起贸易报复、贸易摩擦和冲突的产品;三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协调机制,尤其是双边协调机制,如相互反倾销,在对待东亚、东北亚周边国家,应更多通过双边协调机制来处理,而不是硬性反倾销措施;四是在出现重大贸易摩擦并有可能引发争端时,政府部门应快速做出决策,行业组织全力配合,使应对工作的各个环节如搜集情报与数据、总体应对预案策划、多面交涉与游说、媒体宣传报道、司法准备与反制措施等,都要有序而富有效率地进行,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经济安全。 五是提早考虑应对国际摩擦的对策,如设立敏感产品的临时调节税。 针对具体的敏感性商品,在可能遭遇WTO成员的摩擦或对被WTO成员提出磋商的情况下,建议采取临时出口调节税办法,抑制出口数量过快增长,所征调节税完全用于建立该产品同业企业的创新基金。 六是加快行业组织和自律协调机制的改革。 (三)继续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产品出口的限制 继续加强对高能耗、高污染以及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宏观监测,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手段,包括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资源税、污染费等,有效限制这类产品的大量出口。 这些产品出口高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对于能源、原材料的需求矛盾。 因此对该类产品,应继续有针对性的出台一些控制措施,来弥补国内资源、环境的消耗。 (四)建立战略性资源的进口机制 随着我国的,我国对一些战略性资源产品的进口依赖程度将持续提高,过去几年我国进口的快速增长和今年的快速回落,已经并将对一些资源性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产生重大。 应该抓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机会,与相关出口国之间寻求建立稳定的进口机制。 做好资源性产品进口的协调和管理。 在这些产品的进口中,政府要加强引导,行业要做好自律,要联合对外。 要大力推进大宗资源类产品的联合采购机构机制,最大限度地体现我进口规模优势,避免恶性价格竞争,增强我对外谈判的“话语权。 加快实施资源“走出去战略,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掌控海外资源,进一步提高我国进口中权益矿资源比例. (五)建立和完善贸易促进体系,为外经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国际通行做法相比,我国现行贸易促进体系存在着政策不全、体制机制不顺、促进手段不多等。 政府对外贸的促进方式已经落伍,政府对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因此,应改变过去较为单纯的“鼓励出口政策,全盘规划构建贸易促进体系,以求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一是根据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进一步改革外经贸体制,建立统一、稳定、规范和高效的贸易管理和服务促进机制。 加快外经贸法规的修改、完善工作。 政府除了制定贸易政策、实施宏观管理外,应该更多地转向为企业提供贸易促进服务。 二是大力推进国有外经贸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形成外经贸领域多种所有制并存、大中小和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多元经营主体结构。 三是促进产业、企业和贸易有机结合。 政府从扶持为主转变为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在原有扶持政策基础之上,进一步优化贸易环境,简化进出口环节审批程序。 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便捷通关服务,进一步扩大产品免验或便捷检验检疫的范围。 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应对贸易摩擦,维护正常出口秩序的作用。 建立出口信息服务数据库,为企业提供技术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动态、行业发展、技术标准、国别贸易政策等各类信息。
如何看待外贸行业首个 AI 应用落地,能覆盖外贸生意所有环节?将给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外贸行业首个AI应用落地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将为该行业带来诸多变化和机遇。
首先,AI应用的落地将大大提高外贸生意的效率和准确性。 外贸业务涉及众多环节,包括市场调研、供应链管理、订单处理、物流管理等。 传统的人工操作容易出现错误和延误,而AI应用可以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将这些过程优化和加速。 AI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提供更准确的市场预测和需求分析,帮助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并减少风险。 另外,AI可以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物流配送,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减少成本和时间。
其次,AI应用的落地将改变外贸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 AI技术的运用将使得外贸行业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 企业可以通过AI应用提供更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并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此外,AI还能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的市场机会,优化营销策略和销售渠道,提升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这将加剧外贸行业的竞争,促进创新和发展。
再次,AI应用的落地将为外贸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会。 AI技术在外贸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普及,将会有更多的AI应用在外贸生意的各个环节得以落地。 这可能包括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仓储和物流、虚拟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这些应用都将极大地改变外贸行业的工作方式和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竞争优势。
然而,AI应用的落地也带来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 AI技术涉及大量的数据和隐私信息,如何保护客户和企业的数据安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另外,AI应用的发展还需要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来推动AI技术的落地应用。 因此,外贸企业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与时俱进地推动AI技术的应用。
综上所述,外贸行业首个AI应用的落地将为该行业带来诸多变化和机遇。 它将提高外贸生意的效率和准确性,改变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会。 然而,也需要注意解决相关的问题和挑战,才能实现AI技术在外贸行业的最大价值。 外贸企业需要积极应对这个趋势,积极推动A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求一篇关于<<经济形势的回顾与展望.>>的论文,不少于1500字,
1.1 2001年整体经济运行状况 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和贸易明显减速。 从全球范围来看,估计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1.5%,远低于2000年4.7%的水平,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1%;日本2001年经济的下滑幅度将为0.9%;欧盟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 与世界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经济在国内需求强劲扩张的推动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据权威部门的初步预计,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9.5%,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可以认为,2001年作为“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其各项主要指标已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整体上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 前三个季度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相关,行情)达到119.2点,比2000年提高4.4点;全年实现利润达到或略高于去年的4300亿元,前三个季度财政收入实现242%的增长率,高于名义GDP的增长幅度,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涉外企业所得税的增长速度均在50%以上。 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若干亮点。 亮点之一是多年亏损的煤炭行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 在国家重点监控的14个重点行业中,2000年只有煤炭和军工行业没有实现扭亏。 今年19月份,煤炭全行业实现利润17.2亿元,同比减亏增盈23.4亿元。 房地产投资与消费的迅猛增长是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第二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受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导致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度增长是第三个亮点。 第四个亮点是西大开发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对基本建设投资、最终消费和国际资本流入的增长均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 最后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经济运行抹上浓彩的一笔。 2001年通过一系列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与监管以及市场运行规则的变化从整体上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2001年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之一财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贡献度下降 2001年我国实现GDP7%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的政府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上。 由财政资金支持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前十一个月的增长率为10.4%,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而且政府通过国债资金对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导致前十一个月的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3%,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2001年我国消费需求基本上是平稳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与2000年基本持平,但是与去年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影响而言,2001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12月份,综合描述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和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历了4个月的下挫之后,再次呈现攀升势头,从11月份的96.9点回升至97.1点。 这说明,尽管世界经济前景扑塑迷离,消费者仍然对中国经济的走向保有信心。 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回升,首先应归功于消费者即期收入的增长以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二个因素是总体经济的表现,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三个因素是物价及消费环境的变化。 之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速度加快 2001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重点行业全部盈利,长线产业(煤炭)成功扭亏,垄断行业破冰在即,新兴行业引领大势。 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一个表现是2001年全国14个重点行业实现全行业盈利,尤其是长期亏损的煤炭行业终于扭亏为盈。 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二个表现是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对内需的拉动明显。 110月份,国有及其他工业企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160亿元,同比增长24.1%。 在880个国债技改项目中,已经开工604个,到年底将有290个左右项目建成投产。 这批项目的建成,预计可实现新增利润158亿元,新增税金88亿元,出口创汇17.5亿美元。 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三个表现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于其他行业的增长,这些新兴行业包括移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和光通讯设备行业,其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1-10月份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20.5%,居各行业之首,比全部工业高出8个百分点。 结 构优化的第四个表现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开始有所转变。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 结构优化的第五个表现是,一些垄断行业包括民航业和电信业,在进行大规模的业内重组的同时,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的政策方案相继推出。 之三资本净流入替代出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000年我国出口出现27.8%超常增长,因此,今年的出口是在去年基数很高的基础上起步的。 今年出口增速逐季下降其中有正常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减速,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 美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贸易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国经济发展的减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0%以上,外贸出口的下降,不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对于就业、税收等也产生不利的影响。 尽管从年中开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出口的措施,延缓了出口下滑的速度,但是预计今年出口能保持4%左右的增长速度已是难能可贵。 2001年利用外资的意外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给我国带来的仅有的外部拉动因素。 国际资本内流甚至可能接近500亿美元,成为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之一。 2001年在外部投资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新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经营法》的修订,使我国今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扭转了自99年开始出现的增长率减缓的态势,2001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45%以上,实际外资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 2经济增长预测 2.1经济增长的引擎 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强劲的政府投资,其中主要归功于房地产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大幅增长,其二是外资增长对2001年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加大,而出口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 展望2002年的投资、出口、消费和资本净流入,我们基本的观点是,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净流入仍将左右着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小,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继续趋弱。 由于预期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可能保持平稳增长,估计其增长幅度将在11%-13%之间,略低于2001年。 其中房地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高速增长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估计其投资增幅分别在20%和18%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增幅度相对较低,大约仍在8%左右的水平徘徊。 2002年将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佳时机,有利的因素远远多于不利因素。 其有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2002年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甚至更加严峻。 最乐观的预期是美国经济最快在2002年下半年才可能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因此中国将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良港”。 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2)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将对2002年的引进外资产生巨大的推动。 3)为了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国家推出了吸引外商投资的10大优惠政策,并把“西气东输”等重要工程向外资全面开放。 预计2002年我国的资本净流入将在2001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GDP增长率平均增加0.3-0.4个百分点(张昌彩),资本净流入将继续成为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之一。 2002年的出口由于国际环境未有改善和国内政策调整的空间有限,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呈持续下滑态势。 在2000年度,我国出口增长了27.8%,但这样的强劲增长显然在2001年急剧失速,出口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出口在2002年的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将继续呈下降的态势。 2002年的消费预期将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水平,一般的预测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10%,略低于2001年的增长水平或基本持平,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期会继续下降。 但是由于最终消费在我国GDP构成中的比例高达61.3%,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2.2 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预测 权威的IMF对中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持有乐观的预期,据其估计,2002年即使全球经济成长放缓,中国今明两年经济仍将强劲成长,预估2001年将达到7.5%的增长率,2002年预估为7.1%。 IMF预估中国将不会像亚洲其他各国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因为高科技产品出口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小部份,远低于亚洲其他新兴国家。 其他机构对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最乐观的预测是增长7.7%,最悲观的预测为6.5%。 下面是全球权威机构对中国200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数据: ●野村综合研究所:2002年中国GDP增长7.7% ●所罗门美邦:2002年中国GDP增长7.6% ●OECD:2002年中国GDP增长7.2% ●IMF:2002年中国GDP增长7.1% ●亚洲开发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7.0% ●摩根士丹利:2002年中国GDP增长7.0% ●世界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6.5%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对2002年GDP增长的预测结果是,依2002年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力度,存在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是在继续保持增发国债规模(1500亿元)和货币政策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GDP将实现7%的增长;第二种可能性是将国债发行规模提高到1800亿元,同时要求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不再持续下滑,GDP将实现7.5%的增长;第三种可能性是长期建设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000亿元同时货币政策开始松动,M1增长14.5%,GDP的增长速度将达到8%。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预测结果是,在保持扩大内需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必要力度的条件下,我国经济仍能达到7%左右的增长率,如果世界经济形势较快转入复苏,又能把入世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增长率也可望达到2001年的水平。 反之,经济增长率则可能略低于2001年。 在综合分析2002年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估计2002年GDP的增长有望维持在2001年的水平,围绕7%的增长率水平其上下波动的幅度估计不会超过0.5个百分点,而向下波动的可能性大于向上波动。 2.3 2002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和世界经济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化对我国吸引外资将十分有利。 2)我国仍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取向上看,2002年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优惠政策正在逐渐落实。 结合国家的“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特大型工程项目已经启动。 同时,西部地区也出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吸引内外资的优惠政策,这将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投资的增长。 4)最终消费的平稳增长将为2002年的经济增长提供内需的基础。 国家调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消费,农村费改税和减负力度的加大、增加扶贫和转移支付的财政支出将有望提高农民的收入;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提高基本工资的办法来增加收入,全国各省市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都将对2002年的最终消费产生正面影响。 同时2001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其效应将在2002年显现出来。 另外最近几年逐步形成的部分消费亮点如假日经济和住宅消费等,将在2002年继续成为带动消费的积极力量。 2.4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将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去年接近23.1%,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有关,因此全球经济的衰退与不稳定将使2002年我国的出口贸易形势显得异常严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中所作的预测显示,2001年全球经济的增速仅为2.4%,而联合国10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则认为,200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只有1.4%。 全球经济2002年的前景将主要取决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西方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运行情况。 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衰退出现放缓迹象。 由于经济衰退程度尚属温和,美国连续11次降低利率也将逐步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美国经济明年年中前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较大。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石油价格下跌、美国消费开支回升、企业库存调整以及阿富汗战事得手等有利因素,将使美国经济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反弹。 在美国经济遭遇经济衰退的同时,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经济出现了20年来最严重的同步下滑。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明年将下降到0.7%。 今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1.7%,明年放慢到1.3%。 日本经济今年将下滑0.4%,明年将再下滑1%。 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谨慎乐观。 尽管其预期全球经济将在2002年将开始复苏,其中发展(相关,行情)中国家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01年的2.9%增加至2002年的3.7%,随着美国联储一再降息和推出财政刺激措施,美国消费者支出将会恢复,与此同时欧盟的降息和石油价格的下降,世界经济在2002年将以1.6%的速度增长,但是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的复苏预期显然缺乏信心,其认为在全球经济运行态势不稳的情况下,任何意外的冲击影响均会被放大,并有可能将世界经济推向衰退。 2)制约民间投资回升的体制性障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2001年政府在启动民间投资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收效并不显著,2001年前三个季度集体投资与个体投资的增幅落后于国有经济,远远低于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尤其是股份制经济的投资增幅。 2002年影响民间投资的几个主要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尚存疑虑。 其一是投资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包括特殊行业的进入壁垒、融资机制、税收制度等。 其二是经济结构失衡带来投资环境不利的问题。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失衡、消费品投资结构失衡和投资品的投资结构失衡从长期看对民间投资形成制约。 3)2002年将可能重新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 通货紧缩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 在经历了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通货紧缩缓解之后,自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各类价格指数走势再次全面走低,作为反映通货膨胀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2001年5、6月份由正变负,预示着200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再次受到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4)其他将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下岗失业压力有增无减,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目前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使下岗分流问题更趋突出;社会风气不良、腐败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经济运行,带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2002年经济增长;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尚不健全。 2.5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 2002年至少存在着下列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一是世界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重的。 对我国的出口将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却可能加快我国的资本净流入。 二是入世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为符合WTO规则而进行调整,由于政策调整尚待时日,因此这种可能的政策调整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何种性质的影响目前难以判断。 三是我国入世后各贸易成员国与我国的贸易往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有利的,但是就短期而言,入世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都存在,判断那种效应更大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四是市场化进程加速,2002年各要素市场是否完全走出传统经济的模式,资源配置是否真正能够市场化尚难预料。 3宏观经济政策 3.1就财政政策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01年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效显著,其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其影响力有减弱的趋势。 同时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开始凸现出来。 始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在特殊的时期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周期调节的一种尝试。 实践表明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了巩固前三年的政策效果,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和健康的发展,2001年我国政府继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1年的主要政策内容包括: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一般不开工新项目;发行500亿元特种国债,以支持西部开发,主要用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等一些重大基础设建设;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休人员的养老金。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持续保持GDP达到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受到批评。 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一种短期的政策被长期化,以增发国债为主的政策其积极效应开始减弱。 据有关人士测算(张昌彩),1998年下半年发行建设国债10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2个百分点;2000年发行建设国债1500亿,仅拉动当年GDP增长1.7个百分点。 其二,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税收政策开始对非政府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增长大幅度超过GDP的增长,2002年元至九月份的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2%,高于GDP的三倍多。 这种财政税收的超常规增长在反经济周期的政策中有其合理性,但是由此给企业尤其是非国有经济和农民带来沉重的税收负担,其结果是直接导致民间投资和农村消费的减少。 因此,2002年是否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我们的观点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但是不宜取消。 200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将不容乐观导致我国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也存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依靠出口、民间投资和最终消费均难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尤其是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的走势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2002年实现7%以上的GDP增长仍然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此不宜取消。 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主要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继续维持较高的长期建设国债总规模(1000亿-1500亿)的前提下,调整建设国债的投资方向,适当减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在保证在建项目和必要的新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加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力度,对制度性的改革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中小科技性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其二,调整和完善现行的税收制度,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范围,切实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继续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统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调动企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 3.2就金融政策而言,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和制度建设是我国2001年金融政策的主要基调,其中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消费信贷政策是今年金融政策的亮点。 2002年金融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改革银行体制疏通货币传导机制、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谨慎制定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等三个方面。 2001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贯彻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在保持稳健的同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表现在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 但是总体表现稳健有余而发力不足,对2001年的经济增长的作用不甚理想。 利率政策方面,人民银行调高再贴现利率,从2.16%提高到2.97%,外币存款利率自2000年以来连续9次调低,今年元至八月份先后7次调整外币利率,一年期美圆存款利率由5%下调至2%,比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低0.25个百分点,利率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公开市场操作招标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交易主体的主要参考指标,对市场利率的走势起着重要的作用。 信贷政策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加大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使2001年的消费信贷获得迅猛发展,截止八月底的消费信贷余额达到6115亿元,累计增加1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3亿元。 有必要对2001年的货币政策的得失进行反思与调整。 在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金融监管超前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分强调金融风险,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灵,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增长需要。 2002年的货币政策至少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缺乏配合。 通货紧缩压力犹存,导致实际利率过高,严重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受到限制。 从资金供求的角度看,2001年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减缓,特别是M0和MI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下降。 2001年10月,M0增长66%,比上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M1增长率为123%,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两相指标均未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值。 第二,从2001年9、10月份开始,银行放贷困难,货币供应量下降。 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仅增长10.9%;1至9月份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为37.2%,比年初有所降低,表明货币的流动性在减弱。 由于人民币的低利率政策已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2002年降息政策的操作空间很小,降息的意义不大,甚至可能导致利率陷入“流动性陷阱”。 我们认为,2002年的货币政策的重点应当是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建议适度放松金融监管,积极疏通货币传导机制。 由于银行体制改革关系到货币传导机制是否正常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通过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再造,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多存少贷的问题。 在利率政策方面,2002年在贷款利率下调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实际利率,为社会民间投资的启动和增长创造条件。 与货币政策的表现平平相比,2001年金融政策反映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效卓著。 2001年证券市场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措施,包括对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使B股市场再次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和恢复其筹集资本的功能;实施新股发行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使证券市场由一个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市场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步伐;而相继实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与打击力度以及实行国有股减持政策等,对证券市场从微观制度到市场规则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而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2002年证券市场的政策将在以监管与规范为主基调的前提下,维护市场的稳定将受到重视,其中,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将对2002年的证券市场产生广泛与深远的影响,我们对此保持谨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