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繁荣市场新画卷 焕发市场无限活力 人民网评

何鸣

从宁夏的葡萄酒庄到兰州的牛肉面产业,从青海湖畔的文旅融合到景德镇的文创复兴,再到江西的物流枢纽与宁夏全力打造的“中国算力之都”,这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理念,共同绘制出活力四射的中国经济新画卷。

——因地制宜,特色引领产业升级。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宁夏的葡萄酒产业成为因地制宜发展的典范。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每一寸土地,打造出一张亮丽的“紫色名片”。依托对酒庄发展路径的深入探索,宁夏不断扩大葡萄酒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修复,更带动了生态旅游、运动休闲等多元产业的融合发展,展现了特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强大拉动作用。

在甘肃,兰州牛肉面这一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美食,同样在创新中焕发新生。从街头巷尾的小吃到规模化、品牌化的产业链,兰州牛肉面不仅保留了传统风味,更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将这份“舌尖上的文化”推向了全国乃至全球,丰富了人们的饮食选择,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差异化,构建竞争优势。

青海湖畔的文旅融合实践,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打造大型巡游剧目、开放科普馆和纪念馆等举措,青海湖景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更实现了从单一观光向深度文化体验的转变。这种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不仅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兴起,则是传统产业与现代创意碰撞的火花。曾经的废旧瓷厂,在创新与创意的驱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里不仅是陶瓷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艺术创作的孵化器和生活方式的体验地。景德镇的实践证明,只要敢于创新,传统产业也能焕发出新的光彩。

——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江西南昌县姚湾综合码头的建设,是深化改革开放、构建起高效便捷物流体系的重要成果。通过提升通道能力、畅通流通网络,江西正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码头的智能地磅系统,实现了车辆入闸时自动读取车辆重量、智能识别车辆信息,车辆出闸时自动读取车辆重量、自动计算货物重量。从手工记录转变为智能统计,车辆平均进场时间由原来的2分钟压缩至30秒以内,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江西还积极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江西的对外开放水平,也为当地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宁夏中卫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崛起,则是“东数西算”的生动写照。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中卫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云计算、云存储巨头入驻,成为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高地。这一转变不仅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为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新征程上,各地正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以实际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同绘就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画卷。

【系列报道】

无体验不出游 沉浸式旅游绽放夏日消费活力

村里的“致富经”

点击进入专题


人民币收藏趋于火热

我们知道,现在股市、楼市一直处于低迷动荡状态,加之投资风险大,很多人开始进军人民币收藏市场,使得钱币市场呈现出投资激情少有的活力,可谓是市场一片繁荣大好景象。

市场投资资金的涌入使得市场中风云云集渐成三大版块趋势:

趋势一:第一套人民币由于其历史悠久以及稀少的特质抢占了霸权地位;第二套苏三券发行的时间以及历史背景所代表的含义让第二套紧随龙头钞王之后一举成为第二个最贵的钞种,这两套钞票由于稀少价格昂贵形成了第一种版块,适合于做经济丰厚型投资。

趋势二:第二套人民币于1964年5月15日完全退出了流通领域,完成了其特定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种特殊又鲜明的时代遗物,其艺术特色和文物品质注定它赋有了其他职能强势且稳定的投资收藏品。 二版人民币是在一版人民币统一全国货币的基础上,与1950年开始于1951年确定新货币设计方案,1953年印制完成,故第二套人民币亦称53版人民币。

趋势三:第三套人民币自1962年发行至2000年退出使用,是现有人民币中流通时间最长,也是我国首次完全独立设计、印制的一套纸币。 该套纸币退出流通10年来,市场沉淀充分,其中的1角背绿券已升值55万倍,显现出钞王的王者之风。 目前,第三套人民币已具备了退出流通、市场沉淀、钞王领涨3大快速升值的必备条件。 这与当年由万元牧马券(目前市价200万)领衔的第一套人民币和由大黑10(目前市价近32万)领衔的第二套人民币大幅拉升前夕的历史背景毫无二致。 第三套人民币目前市价并不高,为后市预留了极大的启动空间。

众所周知,人民币在近年来创下了一个个历史新的最高价,人民币收藏市场涨势蔓延到了整个投资市场行情,人民币收藏一直处于火爆上涨的趋势,其实人民币市场收藏一直是一种跷跷板的效应,对市场投资一直是高高低低的反应状态形式,一路都是高高跌跌的动荡不平,正是这种跷跷板效应,更加证明了人民币市场潜力的可挖掘性。

藏品推荐:第三套人民币枣红1角 第三套人民币背绿水印红1角

开年红红火火。回望刚刚过去的春节黄金周,消费市场活力十足,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消费景气度进一步提

兔年突飞猛进,开年红红火火。

回望刚刚过去的春节黄金周,消费市场活力十足,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消费景气度进一步提振。 旅游、餐饮、电影等各消费领域纷纷迎来消费高潮,消费“火红”之势生动映照着一个活力四射的中国。 春节消费“火红”新气象,见证消费升级。 春节黄金周历来是我国消费热情高涨的重要时间段,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整体的稳健发展,春节消费也在不断见证着中国消费升级。

今年春节假期,各地红色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游客纷纷来到革命圣地,怀着对新年的期许,汲取精神力量,筑牢爱国主义根基。 农历小年以来,京东小时购销售额较去年农历同期增长90%,礼盒类销量超50%,“线上下单、年货1小时送到家”的即时消费方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主流选择。 菜鸟数据显示,从1月19日至24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苏州等五城迎来发货和收货两旺。 红色旅游圈粉无数、线上消费人气爆棚,春节消费的“火红”新气象注脚消费升级,展现着一个蓬勃发展的“活力中国”。 春节消费“火红”大内涵,折射市场潜力。 一切热度不会没有来由,红红火火的春节消费背后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

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 消费市场大潜力,群众强购买力,都亟待释放。 国家税务总局27日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上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2.2%,与2019年春节假期相比年均增长12.4%,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消费窗口折射发展内涵,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不断突显、潜力不断释放,正引领着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春节消费“火红”深底蕴,彰显发展优势。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3.1%。 截至1月25日21时43分,2023春节档(1月21日至1月27日)总票房(含预售)突破50亿元。

爆“火”的市场,飘“红”的订单,折射出浓浓的节庆氛围,也涌动着强劲的消费活力。 春节消费“火红”反映中国经济稳健向好态势,其支撑无疑是强大制度优势带来的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而制度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并逐步形成中国之“治”高质高效的鲜明特点,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和始终如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持续奋斗。

年味浓、人气旺、开门红。 今年春节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节,“返乡潮”叠加各地出台的刺激消费政策,为春节消费更添“火红”之力。 人们在春节消费“火红”图景里触摸获得感愈发厚实、幸福感蒸蒸日上,也必然会越来越读懂“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在阐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就是要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获得新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 一、新农村建设是造福广大农民的伟大创举农村,是与城市相对的一个概念。 与城市相比,其基本特点是人口密度较小、生产场所较分散、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家族血缘观念较重等。 中国的农村,经历了传统的农村、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以及新时期的农村几个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只有在文景之治、盛唐时代、康乾盛世等为数不多的特定阶段内,农村还算安定,农民还能乐业;此外的大多数时期,农村总是经济凋敝,农民总是衣食难保。 农村成为战乱和苦难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成为中国改革的先行区。 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焕发了投资开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但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思想障碍依然顽固,农村改革发展曲折坎坷,城乡分割制度没有根本改变,调整利益格局阻力重重,农村依然面临着大量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十七届三中全会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农村的面貌将会怎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二是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农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五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六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可表述为: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达到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 一是基本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三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是农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五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推进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农村现代社区建设、现代农民素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努力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农村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能适应市场经济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即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从而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 它不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农村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体。 五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为我们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城乡互动的过程。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环节,是重心,是根本,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农村才能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 在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良好的乡风民风、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决策管理、健全的法制基础,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们不仅要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而全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使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持续发展。 这几方面的协调互动,对于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是极其重要的。 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 我们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顾此失彼,搞单打一;又不能不分主次,四面出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按照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 我们不能把这一目标仅仅看成是一个经济指标,也不能仅仅看做是盖几栋楼房、修几条马路,而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在内的全面的奋斗目标,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因此,实现这个目标,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也要调整完善农村的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也要加快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既要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也要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管理、新风貌、新环境为标志,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设施完善、管理民主、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三、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这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刻总结农村改革发展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基础上,从我国改革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科学判断,为新时期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就农业本身而言,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了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 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以后,各地把发展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和条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产和供给已具备较好的基础;部分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农村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市发展对农村支持带动作用逐步发挥;城乡分割体制已有较明显的松动;城市和工业已积累了支持农村和反哺农业较雄厚的基础,国家公共财政支农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三农”工作已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大政方针,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所有这些,都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牢固,农民收人稳定增长尚缺乏产业的支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持续扩大趋势。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业兼业化、粮食副业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趋明显;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薄弱;粮食安全的压力有所加大;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差距;农村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失地农民社保、农民工社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本支撑力不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城乡分隔管理制度改革严重滞后。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以后,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比过去雄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是具备的,但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过去复杂得多,特别是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成为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 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应该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四、建设新农村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第一,在工作的全局上,要把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放在首要位置。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繁荣,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的战略决策。 当前的主要工作是要把中央近年来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对发展县域经济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效力。 要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 要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体制与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如中央最近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条措施,其中包括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废品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等。 如何把中央的部署贯彻好、落实好,特别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所作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需要认认真真进行研究,吃透政策,把握要旨,立足县情,科学谋划,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一笔笔资金的投入,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同时,要努力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目前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果仅就“三农”问题解决一些眼前的困难,而县域经济的实力得不到增强,无疑将失去实现城乡统筹的经济基础。 努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我们坚定不移地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重要选择,而不能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割裂开来。 要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提高政府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效率,重点通过改革审批、投资、监管等制度,依法行政,创新社会管理,努力为市场主体创造好的市场环境,吸引要素和产业聚集,提高资本占有量。 中小企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加快新农村建设、解决就业、均衡社会财富、推进城乡一体化等多重经济和社会功能,县级公共服务必须把着力点放在中小企业上,认真治理针对企业的“吃、拿、卡、要”等问题,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民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当前,要特别注重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注重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和统筹,把各种矛盾和冲突解决在基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在工作的实践上,既要提升“硬实力”,也要提升“软实力”。 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总体要求,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涵盖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内涵极其丰富。 可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硬实力”就是必须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软实力”就是要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提升“硬实力”,就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发展农村生产力,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发展三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是否富裕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是否充裕,经济实力决定建设能力。 只有生产发展了,有了源头活水,新农村建设这篇文章才能做好。 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一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发展潜力,着力发展特色增收产业,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坚持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机制,大力发展乡镇工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走农村工业化、村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把农村变成工业生产车间,把农民变成工人,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强保障。 三是积极扩大农民的外出就业,积极培育一批吸纳能力强、收入水平高、相对稳定的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品牌,通过减少农民实现富裕农民的目标。 提升“软实力”,当前就是要紧紧抓住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等工作重点,努力推进和谐农村建设。 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农村孩子享有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大力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办法。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美好家园,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从解决农村就医难、出行难、入学难等方面入手,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二是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着力抓好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的培训工作,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明是非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 三是大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及时排除化解矛盾纠纷。 四是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在工作的态度上,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新农村建设是事关长远的伟大事业,特别是对于我们这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一是必须尽最大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充分发挥经济调节杠杆的作用,积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在项目支持、资金分配、税收优惠、贴息等政策上重点向农村和新农村建设倾斜,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流动。 特别要加大对落后村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善这些地方的落后面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二是引导好、利用好、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蕴藏在群众中间的工作热情最大程度地迸发出来,让广大群众在新农村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大展身手。 三是创新思维。 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适当超前的工作原则,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 “量力而行”就是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既要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前景,也要认识到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在具体建设中,要坚决克服不顾自身实际,“一哄而起”的“跟风”做法,不搞“一刀切”;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严禁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以实际效果作为检验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准。 第四,在工作的推进上,既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 农业是弱质产业,即使发达国家也不是纯粹靠市场来自发调节。 在当前农村普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的情况下,没有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起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要包揽一切,还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一方面,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利益主体,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必须让农民唱主角。 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善于总结和推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要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典型引路,“大主意”让群众自己拿,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农村的内在活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不断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4787.html
没有一个南方人可以湿答答地离开新疆
下一场比赛没有退路 自己也在逐步适应比赛强度 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