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亚被暗杀震惊世界!以色列拒绝置评 各方担心地区冲突升级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7月31日证实,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当天凌晨在德黑兰遭暗杀身亡。哈尼亚被认为是哈马斯的“一号人物”,他被暗杀的消息迅速震动中东乃至整个世界。哈马斯方面表示,这起暗杀事件系以色列所为,是“懦夫行为”,哈马斯将进行报复。以色列拒绝对此作出回应。哈尼亚是加沙停火谈判的关键对话者,各方一致认为,他被暗杀将对地区局势产生巨大影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表声明称,哈尼亚在伊朗被暗杀,为他复仇是伊朗的“责任”,伊朗将对以色列进行“严厉惩罚”。一直在斡旋加沙停火的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表示,哈尼亚被杀将危及停火谈判,“当一方暗杀另一方的谈判代表时,调解怎么可能成功?”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31日在回应相关问题时表示,我们高度关注有关事件,坚决反对并谴责暗杀行为,对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地区局势进一步动荡深感忧虑。中方一贯主张通过谈判对话解决地区争端,加沙应尽快实现全面永久停火,避免冲突对抗进一步升级。

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7月31日凌晨在德黑兰遭暗杀身亡,伊朗方面称这是以色列所为。图为伊朗民众当天在德黑兰大学举行集会,举着巴勒斯坦国旗和哈尼亚的肖像 图源:视觉中国

以色列拒绝置评,美国称“不知情,未参与”

据报道,现年62岁的哈尼亚常居卡塔尔首都多哈,他此次前往德黑兰是出席7月30日下午举行的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宣誓就职仪式。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公共关系部称,哈尼亚以及一名保镖在德黑兰遭袭身亡。伊朗方面表示,正在对这起事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将很快公布。伊朗全国举行为期3天的哀悼,哈尼亚的遗体将被空运到多哈安葬。

媒体透露了更多细节。阿拉伯卫星电视台援引伊朗媒体的报道称,袭击发生在31日凌晨2时左右,哈尼亚住在德黑兰北部一处伊斯兰革命卫队专门为退伍军人提供的住所内,“从外国发射的导弹”直接击中了哈尼亚。

虽然伊朗和哈马斯直指以色列是此次暗杀事件的幕后黑手,但以色列方面拒绝对此置评。美联社称,以色列方面通常不会对其情报机构摩萨德开展的刺杀行动进行回应。但以色列政府极右翼成员、遗产部长埃利亚胡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称,哈尼亚的去世“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法新社称,哈尼亚被暗杀震惊了国际社会,许多国家警告,这可能会使加沙战争演变为一场地区冲突。佩泽希齐扬表示,伊朗“将捍卫自己的领土完整、荣誉、自豪和尊严,让恐怖侵略者为其懦夫行为感到后悔”。英国《卫报》分析说,哈尼亚遇害的时间和地点意味着这可能升级为地区战争,“伊朗无法在自己的领土上保护其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因此需要挽回面子”。

佩泽希齐扬对哈尼亚被暗杀作回应

法新社称,分析人士认为,该事件暴露了“以色列对伊朗安全部门的渗透程度之深”,“这是伊朗情报部门的一次重大失误,尤其是在外国贵宾参加总统就职仪式的背景下”。31日晚,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对暗杀事件的回应是更为严厉的特别行动,旨在让行凶者感到悔恨”。

法新社称,法塔赫派别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是哈尼亚的竞争对手,但他31日表示,暗杀哈尼亚是“懦夫行为和严重升级”。一直斡旋以色列和哈马斯停火的卡塔尔外交部表示,此次暗杀是“令人发指的行为、可耻的罪行”,“暗杀以及以色列持续针对加沙平民的鲁莽行为将导致地区陷入混乱,破坏和平的机会”。报道还称,哈尼亚被暗杀也让其地区盟友团结起来,包括与以色列对峙愈演愈烈的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哈马斯的武装派别卡桑旅表示,哈尼亚之死将其与以色列的战争推向了“新的高度”,这将“给整个地区带来巨大的后果”。

美方的态度耐人寻味。白宫一开始拒绝发表评论,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被问及“美国是否提前被告知暗杀哈尼亚的行动”时,他称“无可奉告”。但奥斯汀说,中东地区爆发更大范围的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地区紧张局势正在加剧,“如果以色列遭到攻击,我们一定会保卫以色列”。之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接受采访称,美国“不知情、也未参与”对哈尼亚的暗杀。他拒绝预测地区局势发展,称在哈尼亚被杀后,达成加沙战争停火“是当务之急”。德国则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发展为地区冲突,“针锋相对的报复逻辑是错误的道路”。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称无可奉告 视频截图

“停火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渺茫”

法新社说,对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来说,哈尼亚被杀是“晴天霹雳”。巴勒斯坦各派31日举行总罢工并在约旦河西岸游行,抗议哈尼亚被杀。以色列民众则担心被哈马斯扣押的以色列人质的命运。居住在海法的阿娜特·诺伊说,哈尼亚之死“是一个错误,因为它威胁到了人质释放协议的可能性”。

俄罗斯副外长波格丹诺夫31日表示,莫斯科认为,哈尼亚之死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政治谋杀,或导致该地区局势进一步升级。

“停火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渺茫”,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称,哈尼亚是一位务实的政治人物,他以与巴勒斯坦各派领导人保持积极关系而闻名。他被暗杀后,哈马斯的强硬派现在更有能力决定议程,很难想象停火谈判会在此时有任何进展。《卫报》称,一般认为,与哈马斯的军事领导人相比,哈尼亚更加务实,也更愿意与以色列进行谈判。“暗杀哈尼亚表面上对以色列来说是极大的士气提升,对不受欢迎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来说是一个福音,但这可能成为促使冲突升级的因素。”

哈尼亚被暗杀前一天,以色列宣布袭击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的真主党阵地,杀死了真主党指挥官舒库尔。真主党方面31日表示,舒库尔当时在被袭击的建筑内,但命运未卜。美联社称,试图缓解中东紧张局势的外交官们对事态发展感到震惊。一名西方国家外交官表示,以色列对贝鲁特和德黑兰的双重袭击“几乎扼杀了”加沙停火的希望,并可能将中东推入“毁灭性的地区战争”。

路透社称,哈尼亚被暗杀之际,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攻势已接近第10个月,但战争没有结束的迹象,还可能升级为更广泛的地区冲突。埃及和卡塔尔斡旋的加沙停火谈判似乎已失败,新的事件“似乎使任何即将达成的停火协议都化为泡影”。

“不会因领导人遇刺受到影响”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哈尼亚是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第二位遇害的哈马斯高级领导人。今年1月,哈马斯的“二号人物”、政治局副主席、卡桑旅的创始人之一阿鲁里在以色列对贝鲁特的空袭中丧生。报道称,由于哈马斯组织庞大且不透明,很难预测其领导层成员的死亡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此前,哈马斯曾经历过类似情况,其创始人亚辛和联合创始人兰提西在2004年相继被杀害。评论认为,预计哈尼亚被杀不会对哈马斯的军事行动产生重大影响,但哈尼亚的死亡让哈马斯失去了公开的政治领袖,可能对其国际行动造成重大挫折。

阿鲁里在以色列对贝鲁特的空袭中丧生 资料图

多名中国中东问题专家3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分享了他们的看法。西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王晋认为,尽管处于交战状态的哈马斯在推举新的领导人上面临更大困难,但在历史上,哈马斯多位领导人死于暗杀,但其领导人更迭大体都比较顺利。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刘中民则表示,哈尼亚被杀对哈马斯当下的境况是“雪上加霜”。在军事力量遭受重创的情况下,领导人又遇袭身亡。如何重建其组织系统,对哈马斯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少彪介绍说,哈马斯内部权力体系较为严格,哈尼亚等领导层主要在卡塔尔等地远程指挥,而骨干指挥官在加沙地带一线指挥作战。

据路透社报道,哈马斯高级官员祖赫里31日表示,哈马斯“足够强大”,不会因领导人遇刺受到影响,“我们正在发动一场解放耶路撒冷的公开战争,并准备为此付出任何代价”。

【环球时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赵觉珵 王逸 柳玉鹏】


巴以的资料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阿拉伯半岛上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成为该地区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人也来此并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希伯来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该地区后,将犹太人逐出该地并使之流落世界各地。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公元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统治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 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 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中东和平进程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 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 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 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 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 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 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 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 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 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 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 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 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 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阿拉伯与以色列矛盾概况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双方的领土争端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 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 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 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岛、1600平方公里的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又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 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 根据1978年埃以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了埃及。 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兰高地的一部分退还给叙利亚,但继续占领戈兰高地其余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于1981年宣布将其并吞。 近几年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 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 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 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 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领土上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以色列却只顾同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代表讨论“有限自治”问题。 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却一再表示坚持“寸土不让”。 以巴分治和以色列建国 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 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 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 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 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发端。 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 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 ”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 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 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 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 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 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 从《贝尔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 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 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 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 与此同时,在纳粹迫害下生计无着的犹太人继续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增加到44.5万人。 1936至1939年期间,英国曾建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面积远比后来联合国划定的小)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绝。 1939年5月,英国政府害怕进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国的反抗,遂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 白皮书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政府,犹太人可在该政府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 阿拉伯人的动乱是平息了,但是,在对立情绪强烈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建立信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 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 英国在向德国宣战前,由于坚持白皮书的立场,不让受迫害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犹太人和托管当局处在了战争边缘。 只是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动有所限制。 但是,在战时,犹太突击队从未停止过对拦截非法移民的英军设施的破坏。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和以色列立国 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之人。 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因为此时在波兰各地相继发生了杀害返乡犹太人的事件;除了几个北欧国家之外,饱受战争蹂躏的西欧国家无力收容他们;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 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 由于英国继续坚持白皮书的政策,导致犹太突击队同英国托管当局的冲突不断升级。 犹太人炸路断桥,袭击拘禁非法移民的营地,暗杀英国官员。 对英国而言,这将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 此时,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国际舆论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 让那些被解放的波兰犹太人继续住集中营,实在是说不过去。 随着轴心国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经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也大白于天下,舆论视英国为残杀犹太人的帮凶。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 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转交联合国。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 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 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 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党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 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 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 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 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 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 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挤满了犹太人。 下午4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 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 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 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 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 建国次日即爆发战争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 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 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军和伞兵部队。 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马士革。 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战斗持续到1949年。 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被分为三部分: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 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成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周围阿拉伯国家备感耻辱,到处弥漫着革命的气息。 1949年3月、8月和12月,叙利亚先后3次发生政变。 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 阿卜杜拉国王18岁的孙子侯赛因由于子弹击中了祖父亲手别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勋章而幸免于难,于1953年继位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 1952年7月,埃及军人推翻法鲁克王朝,自由军官组织领导人纳赛尔于1956年6月成为总统。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 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 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 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14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

加沙的历次战争

巴勒斯坦西部地中海岸与埃及接壤的一片土地。 1948-1949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由埃及管理。 主要城市加沙。 该区呈矩形,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6-8公里。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被以色列占领。 加沙地带是位于以色列与埃及之间、面向地中海的一个狭长地区,一个交通要塞。 面积365平方公里,2015年约有220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1937年的“皮尔方案”中,加沙地带是巴勒斯坦南部阿拉伯区的一部分,在地理上并没有同约旦河西岸分离。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包括加沙地带在内的1.15万平方公里地域划归“阿拉伯国”。 由于阿拉伯国家反对,“阿拉伯国”未能成立。 1967年“六·五战争”中,加沙地带被以色列占领。 根据巴以签署的相关协议,加沙地带1994年5月成为巴勒斯坦率先实行有限自治的地区之一,并一度成为巴勒斯坦的政治中心。 2005年8月15日,以强硬著称的以色列阿里埃勒·沙龙总理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开始从加沙地带撤离了8000名犹太人,当年9月12日,以色列军队完成了撤军,包括约旦河西岸的4个地方,结束了对加沙地带38年的占领。 加沙真正回到巴勒斯坦人怀抱。 但长期以来,由于以色列动辄实行封锁政策,加沙地带民众处于极端贫困状态,6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以色列从加沙地带的撤离是因为据沙龙判断,根据人口比例继续占领下去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包括约旦河西岸,意图是要建造起隔离墙,把占领的土地合并在一起,与巴勒斯坦人分离开来,维持以色列的犹太性,总之,就是要保持以色列的住民大多数是犹太人。 在加沙地带,活跃着众多巴勒斯坦武装派别。 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巴伊斯兰圣战组织等主要武装派别都集中在这里。 随着巴以冲突的持续,巴武装人员不时从加沙地带向以境内目标发动袭击,以色列则加大了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和军事打击,多次进入加沙地带展开军事行动。 2007年6月,哈马斯与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在加沙地带发生冲突,哈马斯夺取了加沙地带控制权。 自哈马斯全面控制加沙地带后,以色列关闭了加沙地带通往外界的关口。 以色列的封锁造成加沙地带生活用品极度短缺,民众生活十分艰难。 2008年12月26日,以色列向加沙地区发动了代号为“铸铅行动”的作战计划,造成至少141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5500人受伤。 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2010年5月27日向多国外交官解释以方封锁加沙地带的政策时表示,哈马斯一直试图损害以安全利益并羁押以被俘士兵沙利特,因此,以方的封锁还将继续。 然而,近3年的封锁已在加沙地带造成严重人道主义危机。 分析人士指出,封锁对正在进行的巴以间接谈判构成负面影响。 封锁一日不除,巴以僵局恐难打破。 加沙:城如监狱民不聊生2007年6月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通过武力夺取对加沙地带的控制权后,视其为主要安全威胁之一的以色列开始对加沙地带实施封锁。 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外围修建了十米高的厚重水泥隔离墙,每隔十几米就有一座岗楼,隔离墙以外300米是安全隔离区,闯入隔离区者将遭到无情射杀。 此外,根据国际规定,加沙地带西部沿海有15公里的捕鱼区,但目前以色列仅允许加沙地带的渔民在距海岸线3公里的范围内打渔,以军舰随时在海上巡逻,向越线的渔船开火。 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将当下的加沙地带形容为一所巨大的“监狱”。 据不完全统计,150多万人口的加沙地带目前有7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半以上的耕田荒废,失业率奇高,大部分居民生活只能靠联合国的救济维持。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封锁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击哈马斯势力,而哈马斯的宗旨是通过武力,抵抗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占领。 2008年底至2009年初,以色列以阻止加沙地带武装人员向以境内发射火箭弹为由实施“铸铅行动”。 军事打击共造成1400多名巴勒斯坦人丧生,5500余人受伤,约5万人无家可归,巴勒斯坦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40亿美元。 由于担心哈马斯利用建筑材料构建军事设施,以色列禁止任何钢筋、水泥等物资进入加沙地带,即使联合国也无法将建筑材料运入加沙地带,当地居民只能把遭战火摧毁的建筑手工拆除,然后用畜力车将废料运送到水泥厂回收再利用。 当地遭损毁破坏的建筑无法被修复,断壁残垣只能凄凉地“滞留”原地,各条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 以方:面对谴责 坚持封锁2010年5月27日,以色列政府的一位人士告诉新华社记者,以方打算强制要求一支由多国民间机构组织、向加沙地带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船队接受检查。 这一决定反映了以政府现阶段在加沙地带封锁政策上的态度。 以色列一直视控制加沙地带的哈马斯为主要安全威胁之一。 但从长期看,封锁政策无法给以色列带来彻底的安全保证。 “铸铅行动”后,来自加沙地带方面的袭击活动虽然有所减弱,却没有消失,哈马斯仍坚持武装反抗以色列占领巴方领土的方针。 封锁政策以及“铸铅行动”让以色列面临巨大国际压力。 一名未公开姓名的欧盟资深外交官先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暗示,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政策让其成为欧盟地区官方和民间的批评对象,缩小了以色列外交空间。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迪·沃弗斯菲德也对上述看法表示认同。 他说,类似强制检查向加沙地带运送人道物资船队这样的行动对以色列来说就像“外交公关上的一次灾难”。 以色列内阁多名部长也在2010年5月26日的一次会议上表达了对加沙地带政策损害以方国际形象的担忧。 近一段时期,以政府迫于国际社会压力在封锁加沙的问题上出现些许松动。 但按照专家普遍看法,以色列短期内解除加沙封锁的可能性不大。 沃弗斯菲德认为,以色列强制检查运送人道物资船队的决定表明,以方将维持加沙封锁政策,即使清楚这一政策将损害自身外交利益和国际形象。 前景:解封不易 尚需努力加沙地带民众深受以色列封锁之苦,不断组织各种集会、游行等活动,一再呼吁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敦促以色列尽快解除封锁。 阿巴斯多次表示,对加沙地带百姓的封锁令人痛心,应尽快解除对那里的封锁,使加沙地带居民享有正常生活的权利。 阿巴斯呼吁哈马斯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未来考虑,尽快恢复与在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举行对话,签署由埃及起草的民族和解协议,实现巴勒斯坦人民的内部团结。 封锁也对正在进行的巴以间接谈判造成严重影响。 哈马斯明确表示,以色列在持续封锁加沙地带同时与巴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的谈判前景令人担忧。 为解除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封锁,联合国付出了不懈努力。 2010年3月以来,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内的不少联合国官员先后走访加沙地带,对那里的经济、人权、教育、儿童发展等问题进行调查和评估。 潘基文3月访问加沙时说,以色列封锁加沙的政策“令人无法接受”。 虽然国际社会将继续致力于解除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封锁,但在以色列的强硬政策下,解除封锁之路依然漫长。 以军袭击救援船队当地时间2010年5月31日凌晨,以色列军舰向试图驶入加沙地带沿海地区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队开火。 据以色列媒体报道,冲突造成19人死亡,26人受伤,伤者包括4名以军士兵。 以色列军方当天下午证实,已将船只拖至以南部港口,并对船上人员和物品进行了检查。 这支船队由40多个国家资助,计划于当地时间31日抵达加沙地带。 船队共装载了超过1万吨的食品、药品和建筑材料等物资,船上有来自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约750名船员。 双方各执一词一支由6艘船只组成的国际救援船队当天凌晨试图进入加沙地带海域,正在该海域巡逻的以色列海军强行拦截该船队后,登上了其中一艘土耳其货船,随后双方人员发生激烈冲突,并造成多人死伤。 冲突发生后,双方对事件的起因各执一词。 反对以色列封锁加沙地带的国际和平组织“自由加沙运动”表示,以军登船后立即开火,船上平民出于自卫进行了还击。 以色列军方则发表声明,称以军登船后发现部分船员手持武器,并有一名船员试图抢夺以军枪支,枪支走火引发了其他士兵开火。 以色列副外长阿亚龙则强调,从救援船只上搜出的部分枪支推断,此次冲突很可能是该船队事先策划好的。 多方反应强烈以军的袭击行动招致多方强烈反应。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10年5月31日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向前往加沙地带运送援助物资的船只开火,并呼吁对这起事件展开彻底调查。 土耳其副总理阿林奇宣布召回土驻以大使,并表示将向联合国安理会发出申请,要求彻查此事。 此外,土耳其原计划与以色列联合举行的3场军事演习也被全部取消。 同一天,上万名土耳其人上街游行,抗议以军向国际救援船队开火。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对以方的行为进行了措辞强烈的谴责。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表示哈马斯将举行紧急会议。 埃及外交部谴责以色列军队对国际救援船队的袭击行为,呼吁以立即解除对加沙的封锁和对其他巴勒斯坦领土的限制措施。 叙利亚外交部也发表声明指出,以色列的行为是“血腥的海盗行径”。 叙外长穆阿利姆还号召国际社会帮助被以色列拘捕的船员平安返回各自的国家。 阿盟对以军的行径“强烈谴责”,认为这一“恐怖主义行为”是对国际法和人道主义的藐视。 阿盟将就此召开紧急会议。 欧盟轮值主席国西班牙的外交部已就此召见以色列驻西班牙大使,要求以方就这一“严重事件”作出解释。 法国外长库什内发表声明,谴责此次事件,并要求立即就此展开调查。 英国政府对事件表示遗憾,并呼吁以方开放所有通道,以便让国际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 当地时间2010年6月5日,备受关注的以色列拦截加沙国际救援船一事再生枝节,一艘驶往加沙地带的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船“雷切尔·科里”号当地时间5号遭到以色列海军拦截,以海军士兵在没有与船员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登船。 据当地媒体报道,以色列海军三艘军舰从当日清晨就开始尾随该船,并五次发出令其改道的要求,但最终无果,海军士兵中午时分由舰艇登船,而没有采用像5月31号登船时直升机空降的形式。 报道还称,以军是得到对方完全同意的情况下才登船的,登船后船员服从以军命令,以军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就控制了船员,并没有与对方发生任何冲突。 “雷切尔·科里”号救援船来自爱尔兰,载有约1200吨物资,其中包括建筑材料和纸张等以色列严格控制运入加沙的物资,船上的19名国际人士包括志愿者、媒体记者以及船员,大部分来自爱尔兰和马来西亚。 该船原计划于2010年5月31日被以军拦截的6艘船同行,但因故障取消了行程。 加沙地带。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5号拦截行动之后发表讲话说,今天我们看到这两艘船的区别,科里号是一艘和平之船,我们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是尊重他们表达的权利,而土耳其船的背后是一群支持恐怖势力的暴力极端分子,他还表示,以色列将继续行使自卫的权利。 实际上,在“雷切尔·科里”号救援船出发前,就已经遭到以色列外长利伯曼的警告:“任何伤害以色列主权的船只都将被截流,‘雷切尔·科里’号抵达加沙的机会为零”。 联合国人权组织官员当天对以军登船的行为表示不满。 以色列空袭加沙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秘书长阿拉比于2012年3月12日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对加沙的持续空袭,呼吁联合国安理会承担起责任,依据国际法采取果断行动,阻止以色列的行为。 阿拉比说,这些敌对行为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他表示将继续与巴勒斯坦领导层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保持磋商,以便采取行动阻止冲突继续。 另据埃及官方中东社报道,埃及驻以色列大使奥斯曼表示,埃及正全力斡旋以促使以色列尽快结束敌对行动,防止事态进一步升级。 2012年3月9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人民抵抗委员会”下属军事派别“萨拉赫丁旅”总书记祖海尔·盖斯在加沙城西部遭以军导弹袭击身亡并引发此轮巴以冲突。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轰炸迄今已造成2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3人受伤。 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发动空袭。 这是四年来以色列最密集的轰炸行动,到目前为止已造成至少15人死亡,包括哈马斯武装组织一名军事领袖。

加沙地带政局不稳定的原因

加沙地带 Gaza Strip 亦译加萨走廊,阿拉伯语:قطاع غزة或Qita Ghazzah;希伯来语:רצועת עזה或Rezuat Azza西奈半岛东北部地中海沿岸占地363平方公里(140平方里)的区域。 加沙走廊与众不同的是,以其人口稠密的居住区而未被承认是现存的任何国家的合法领地。 加沙地带(阿拉伯语:قطاع غزة或Qita Ghazzah;希伯来语:רצועת עזה或Rezuat Azza)是一条位于以色列西岸、西奈半岛东北部的狭长地带,主要由巴勒斯坦人聚居。 1948年阿以战争埃及占领,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又再被以色列夺回。 像加沙地带这样人口稠密,但是在法理上却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地区,是很不寻常的。 加沙地带69%的土地与西岸的部分地区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理,其他部分(主要是以色列公民居住的地方)则由以色列管理。 由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不允许拥有正规军,治安由巴勒斯坦的公共治安队和民警负责。 2005年2月,以色列政府决定在夏天将以色列军队撤出加沙地带,并放弃所有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居民点。 撤军后,以色列将依然控制加沙地带的海岸线,以及加沙地带与埃及之间的一个狭长区域。 但以色列国内对撤军计划有很大分歧。 2005年8月15日,以色列关闭加沙古什·卡提夫犹太定居点,正式开始撤出加沙,结束了以色列38年来对加沙的占领。 2007年6月,哈马斯通过加沙之战在法塔赫手中夺得该地的控制权。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时鄂图曼帝国结束在那里的统治后,加萨走廊成为国际联盟托管的巴勒斯坦的一部分,由英国治理。 在这项托管结束之前,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接受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分割巴勒斯坦的计画,其中加萨镇和附近的一片区域被分配给阿拉伯人。 1948年5月15日英国结束托管,而在同一天,第一次以阿战争就开打了。 埃及的军队不久就进入加萨市,那里成了埃及远征军在巴勒斯坦的总部。 由于1948年秋天的激战,在阿拉伯人占据的城镇周围地区缩减为一条狭长的地带,长40公里,宽6∼8公里。 这条地带就被称为加萨走廊。 1949年2月24日在以埃停战协定中画定其界线。 1949∼1956年和1957∼1967年之间,加萨走廊是在埃及的军事统治之下。 从一开始,这个地区的主要经济和社会问题是居住在肮脏营区里的大批巴勒斯坦阿拉伯难民生活极为贫困。 埃及政府并没有把这个地区看作是埃及的一部分,而且不准难民成为埃及公民,或移民到埃及或其他阿拉伯国家。 以色列则不许他们回归故土,也不补偿他们所丧失的财产。 难民多靠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的接济。 许多年轻难民变成了「费达因」(fedayeen, 对抗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游击队);他们对以色列人的攻击是促成1956年苏伊士危机期间西奈战役的原因之一,当时以色列人占领了加萨走廊。 1957年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以色列才把加萨走廊交还给埃及。 在1967年6月的六日战争里,加萨走廊再度被以色列占领,并在随后的25年里一直占有这块区域。 1987年12月加萨的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占领军之间的骚乱和暴力街头冲突象徵了一场起义运动的诞生,称(武装反抗运动)(intifadah, 阿拉伯语意为(摆脱))。 1994年根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所签订的《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以色列开始阶段性地把加萨走廊政权转交给巴勒斯坦权力机构(PA)。 由阿拉法特所率领的这个初出茅芦的巴勒斯坦政府面临了许多棘手问题,如经济停滞,民众的支持分裂成几个派系,与以色列谈判进一步的撤军和领土权的问题陷入瓶颈,以及好战派的穆斯林团体(如伊斯兰的圣战组织和哈玛斯〔Hamas〕)的恐怖主义威胁,他们拒绝和以色列妥协,并且意图要使和平进程破局。 2000年末期以、巴之间的谈判破裂,接著是爆发更进一步的极端暴力活动,称为第二次或艾克萨(Al-Aqsa)(武装反抗运动)。 努力为停止战斗而奔波的以色列总理夏龙(Ariel Sharon)在2003年晚期宣布了一项针对撤离加萨走廊的以色列士兵和屯垦居民的计画。 2005年9月以色列完全撤离了这个地区,加萨走廊的控制权也移转到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不过以色列继续在其边界和空域巡逻。 2007年巴勒斯坦的主要政党哈玛斯和法塔赫(Fatah)之间在这里的暴力冲突逐渐升高;冲突的结果是哈玛斯掌控了加萨走廊,而法塔赫领导的紧急内阁控制了西岸。 虽然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总统默罕默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要求哈玛斯撤出加萨走廊,但哈玛斯仍控制这块地区。 2007年秋,以色列宣布哈玛斯所控制的加萨走廊是一个怀有敌意的实体,并通过一连串的制裁手段(包括切断电力、严格限制进口品和封闭边界)来对付它。 以色列南部住区仍持续遭火箭袭击,2008年1月以色列决定加强制裁措施,完全封锁与加萨走廊的边界,并暂停燃料输入加萨走廊。 1月底,也就是在以色列封锁近一周后,哈玛斯军队破坏加萨走廊与埃及的边界部分围墙(2007年中期哈玛斯接管以后封闭),据估计,有几十万名加萨人穿过这些缺口到埃及抢购食物、燃料和物品等封锁情况下买不到的东西。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暂时答应开放缺口以纾解加萨人民的艰苦状况,之后再开始修复边界。 经过数个月的协商,以色列和哈玛斯终于在2008年6月同意定於下半年实施停战计划,然而,不久之后即因双方互控对方违反规定而破坏了计划。 [编辑本段]人口情况加萨走廊由於人口稠密并不断快速增加(该区人口成长率位居世界前列),生活条件普遍恶劣;供水、下水道和电力设施不足,以及失业率高。 农业是受雇人口的经济主流,有近3/4的土地为耕地。 主要作物是在有水利灌溉的地方种植的柑橘类水果,并且在以色列的安排下外销到欧洲和其他的市场。 也生产专供贩售的作物、小麦和油橄榄。 轻工业和手工艺集中在加萨市,它是本区的主要城镇。 在政局稳定时期,每天有多达1/10的巴勒斯坦人口越过边界到以色列(他们在那里不可以过夜)担任仆役的工作。 政局紧张和暴乱发生时,常使以色列当局延长封闭边界的期限,许多巴勒斯坦人因而失业。 1967年9月进行首度的精确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比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或埃及先前所作的估计为少,而近一半的人口是住在难民营里。 人口约1,444,000(2006)。 约132.5万巴勒斯坦人和八千多名以色列人住在加沙地带,大多数巴勒斯坦人是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的难民或他们的后代。 加沙地带1967年的人口是1948年的接近六倍,此后当地的居民数仍然不断增加。 加沙地带的人口密度相当高,出生率也相当高(平均每个妇女有5.91个孩子),当地深受贫困、失业和恶劣的生活条件所困扰。 1967年开始,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建立了约25个居民点,这些以色列人的人均地面占有,比当地的巴勒斯坦人高得多。 不过,2005年以色列政府决定放弃所有居民点。 加沙地带的人口增长率为4%,当地的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都有很大的家庭。 大多数当地人是穆斯林,少数为基督徒(0.7%)和犹太教徒(0.6%)。 出生率:40.03出生/1000居民(2005年估计数) 死亡率:3.95死亡/1000居民 迁徙率:1.6迁徙者/1000居民 婴儿死亡率:23.54/1000出生 繁殖率:6.04婴儿/妇女 居民增长率:3.83%[编辑本段]地理位置加沙地带位于中东,与埃及接壤的边界长11千米,(拉法就位于边境附近),而与以色列接壤的边界则长约51千米。 保守的犹太人认为加沙地带是以色列的领域,而巴勒斯坦人则声称这是将来要成立的巴勒斯坦国的领土。 一些以色列人,包括首相阿里埃勒·沙龙打算单方面放弃所有加沙地带的以色列居民点,这些居民点主要集中于西南边靠海岸的喀什卡提夫。 此外,加沙地带与地中海还有一条约40千米长的海岸线。 但由于以色列的军事管辖,加沙地带对其海岸线没有控制权。 加沙地带气候温和,冬季温暖,夏季则炎热干旱。 地形平坦,有些地方是丘陵,海岸有沙丘。 最高点海拔105米。 自然资源有可耕地(加沙地带约三分之一的地区被灌溉),最近还发现天然气。 环境问题包括沙漠化、淡水咸化、废品处理、饮水不洁带来的疾病、土壤恶化和地下水资源的消耗。 加沙地带被认为是人类摇篮之一。 人类最早的用火遗址是在加沙地带发现,一些最古老的人的化石也是在这里发现的,一些非常古老的抽象符号有可能是人类最老的文字。 [编辑本段]经济状况1994年5月,根据开罗协议,加沙地带的经济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理。 从1992年到1996年,由于亚西尔·阿拉法特领导下政府贪污和管理不良,加上以色列在遭受一系列恐怖袭击后,将加沙地带的边境关闭,期内加沙地带的经济萎缩了三分之一。 在边境关闭前,有许多加沙地带的人到以色列工作。 经济不景导致高失业率。 1998年,以色列改变对巴勒斯坦的政策,开始减轻封锁巴勒斯坦的经济,并减缓对巴勒斯坦货物和劳工运输的限制。 这使经济连续三年恢复。 但2000年爆发的第二次巴勒斯坦武装起义,导致以色列再度封锁。 在此后两年中,巴勒斯坦内部的斗争和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摧毁了加沙地带主要的工厂和管理机构,许多企业倒闭,国家总生产力大降,巴勒斯坦在以色列的劳工的收入也大降。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世界概况,2001年经济下降35%,人均收入为每年625美元。 60%的人口生活在贫穷线以下。 加沙地带的工业主要是小型的家庭企业,其产品为纺织品、肥皂、橄榄树木雕刻和旅游纪念品。 以色列人在一个工业中心建立了一些小型现代化的工业。 电力由以色列提供。 主要的农产品是橄榄、柠檬、蔬菜、牛肉和奶制品。 主要出口柠檬和鲜花,主要进口食品、消耗品和建设物资。 主要的贸易对象为以色列、埃及和西岸。 一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国立阿拉伯巴勒斯坦大学于2002年末为国际援外合作署作的一个研究表明,巴勒斯坦人普遍缺乏营养。 17.5%6岁到59个月的儿童患慢性营养不良,53%的年轻和中年妇女以及44%的儿童患贫血症。 [编辑本段]运输通讯从南到北加沙地带有一条标准轨距的铁路,但已荒废,只有少数轨道保存。 这条铁路过去在南部连接埃及的铁路,在北部连接以色列的铁路系统。 此外,加沙地带还有一个小的、原始的公路网,它唯一的海港是加沙市,现在已被关闭。 加沙国际机场于1998年11月24日开放。 2000年10月被以色列下令关闭,2001年12月以色列军队摧毁了它的跑道。 加沙地带有简陋的电话服务系统,两个电视台(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理),没有广播电台,此外还有四个互联网服务商。 大多数巴勒斯坦家庭拥有收音机和电视机。 [编辑本段]战争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哈马斯组织的空袭行动截至2008年12月31日,据加沙医疗机构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以军大规模空袭目前至少已造成39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900人受伤,死者中至少有42人为儿童。 以色列空袭了加沙的伊斯兰大学,造成了人员伤亡。 稍后,以色列空军又轰炸了边境城镇杰巴利亚的一座难民营,炸死4人,其中有一名小女孩。 哈马斯前总理哈尼亚的住所也是空袭的目标。 但炸弹没有击中目标,紧挨哈尼亚住宅的一幢房屋被炸毁。 哈尼亚在袭击时没有在家。 南部海岸城镇拉法赫也遭受了空袭。 有兄妹三人在空袭中丧生,其中一名儿童,两名少年。 与此同时,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动火箭攻击并造成3名以色列人死亡,射程越发深入以色列境内。 至少一枚火箭打到港口城市阿什杜德附近,在加沙以北大约30公里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5381.html
37岁纳尼重返葡萄牙联赛 官方 和葡超球队阿马多拉签约一年
巴黎奥运会 我来自中国! 邓雅文 可以自豪地说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