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
围绕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评价、治理等变革
记者:如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教育的贡献?
怀进鹏: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阐述并一体部署,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现代化进程和强国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迫切要求我们有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作支撑。要围绕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评价、治理等变革。要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教育的贡献。重点聚焦三大类改革。
一是聚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二是聚焦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提倡在政策资源配置上长期支持,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挑战科学“无人区”。
三是聚焦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
“量”“质”齐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记者:《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下一步,教育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有哪些目标和举措?
怀进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经过坚持不懈的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质”的提升成为紧迫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力以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从总量上看,2023年,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有2.91亿学历教育在校生,有专任教师1892万人。“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强烈。“扩优”方面,将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办好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等。“提质”方面,将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是努力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培养方式多样化、人才结构多层次的时代要求,为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发展条件,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努力丰富终身学习资源。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要按照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要求,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同时,完善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好老年大学,更好推进国家数字大学建设,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抓好改革落实,推动重大决策部署在教育系统落地见效
记者:如何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怀进鹏:《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瞄准的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民生问题,以及影响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层次问题,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发扬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体将在五个方面着力。
一是着力完善立德树人机制。近年来,我们坚持抓稳抓牢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二是着力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必须深入研判人口规模结构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不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推进高起点新建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提升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
三是着力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我们将深入部署和加强两个“先行先试”: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适配度”上先行先试。鼓励各地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不断突破,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
四是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们将聚焦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深化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试点、示范和标准建设,重塑职业教育发展生态。
五是着力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我们将找准教育对外开放突破点,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强国际教育科研合作,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8日 02 版)
制度不够完善,建立制度少,办公室上墙制度不够怎么办
转载以下资料,仅供参考:[篇一: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执行力度]制度建设是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过程。 制度的制定和制度的执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不去制定制度,执行就没有依据;没有执行力,制定的制度就没有生命力,就失去了存在价值。 可以说,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制度的制定,更取决于制度的执行。 制定出好的制度是制度建设的前提。 完善制度建设。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首先需要在建章立制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制度制定的科学化水平。 这主要体现在“三性”上:一是全面性。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教育、监督、预防、惩治等各项制度,力求覆盖反腐倡廉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构筑全方位的制度防线。 二是针对性。 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呼声最高、最为关切的地方抓起,从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环节突破,围绕制约和监督权力这个核心,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着力降低权力集中和垄断造成的风险。 三是可操作性。 杜绝软话、活话,尽量减少自由裁量空间,严防制度之间相互掣肘;不仅健全实体性制度,而且健全程序性制度;不仅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而且明确规定违反了怎么处理;不仅做到反腐倡廉的各项制度相配套,而且做到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配套,确保制度可行、管用。 完善制度建设。 执行好制度是制度建设的根本着眼点。 离开了执行,再好的制度也没有意义。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提升制度的执行力。 为此,需要夯实“三大基础”。 首先,夯实思想基础。 广泛宣传制度,深入学习制度,使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制度、崇尚制度、遵守制度,增强制度意识,把制度转化为行为准则、自觉行动。 其次,夯实群众基础。 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执行制度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以遵守制度为荣、以违反制度为耻的浓厚社会氛围。 再次,夯实作风基础。 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制度的执行,敢于碰硬,勇于较真,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以及对违反制度的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的好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文件代替贯彻、以会议代替落实、把制度停留在纸上嘴上的形式主义;处处、时时、事事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做到有法有纪必依、执法执纪必严、违法违纪必究,毫不妥协地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迁就,绝不放过,形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良好局面。 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关键在领导。 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来说,提升制度执行力也有一个“两手抓”的问题:一手抓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强化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执行制度成效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确保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一手抓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的发挥,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务求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篇二:完善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向全国检察机关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检察机关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 <检察日报>11月28日一版曾报道),对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作了明确规定。 为有助于读者了解<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工作要求等,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纪检组监察局负责人就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检察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这些年来一直在做,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机发布新的规定?请您介绍一下<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和经过。 答:近年来,中央纪委历次全会都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作出部署。 2011年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并在北京市召开全国现场会,对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高检院党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曹建明检察长多次强调,要把检察人员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作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入研究,积极推进。 2009年至2011年,高检院先后在北京市原崇文区、山东省青岛市、湖南省长沙市召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会议,有条不紊推进检察机关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各级检察机关也按照中央要求和高检院部署,积极探索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目前,高检院机关有8个内设机构开展试点工作,全国有30个省级检察院部署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20个省全面推行,10个省开展试点工作,21个省出台实施意见或实施办法,检察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呈现出内容不断深化、领域不断拓展、覆盖面逐步扩大、成效逐步显现的良好发展态势。 为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现场会精神和中央纪委<指导意见>,规范和推进检察机关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高检院认为有必要制定<实施意见>。 根据全国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会议部署,高检院纪检组监察局将调研起草<实施意见>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 为保证起草工作顺利开展,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反腐倡廉、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部署和中纪委<指导意见>的精神,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各地经验做法,紧密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和刑诉法、民诉法修订的新情况,成文后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先后两次下发各省级检察院征求意见。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又按照十八大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要求作了进一步修改,经高检院党组审议通过,最终形成了<实施意见>。 问:下这样大的功夫制定<实施意见>,说明这项工作非常重要。 那么,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对检察机关有哪些重大意义?答: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加科学有效防治腐败的重要措施。 十八大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就是坚持预防为主、防范在先,分析、研判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腐败风险,化解和消除容易诱发腐败的隐患,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发生,实现预防腐败的目标。 二是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加强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纯洁性建设的迫切需要。 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有利于引导检察人员牢固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强检察人员拒腐防变意识和抵御风险能力,保持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 三是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健全完善具有检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效途径。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核心是防范,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有利于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提高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四是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促进检察权正确运行的制度保障。 将“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工作实践,加强对多发易发问题的重点人员、核心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制约,把廉政风险防控落实到检察权运行的全过程,体现了强化法律监督与强化自身监督并重的正确理念,为检察权正确行使提供了制度保障。 问:<实施意见>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要求是怎样规定的?答:关于指导思想,<实施意见>明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六观”,准确把握“六个有机统一”,切实做到“四个必须”,按照“三个更加注重”的要求,以岗位风险防控为基础,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点,构建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关于工作原则,主要强调“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与检察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廉政风险防控与各项检察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检察特色,将廉政风险防控作为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抓手和载体,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坚持系统治理,用整体的思维、统筹的观念、科学的方法推进工作;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强调查研究,尊重基层检察院和检察人员的首创精神,勇于实践,探索廉政风险防控的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五是坚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机构、不同岗位、不同环节特点,合理确定工作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加强分类指导,抓重点、分阶段,稳步推进。 关于目标要求,提出两个方面任务:逐步建立以领导干部、重点执法岗位和关键环节为重点,覆盖全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使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权责清晰、风险明确、措施有力、制度管用、流程规范、运行顺畅、预警及时,预防腐败成效明显提高,在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问:推进检察机关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一项环环紧扣的工作,具体实施中有哪些主要步骤?答:一共分为八个步骤。 第一个是梳理职权事项。 各级检察院依据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和检察机关“三定”方案,按照检察职权、内部管理职权进行分类,厘清和明确职权名称、内容、行使主体、程序和法律依据等,依法行使职权。 按照“程序法定,流程简便”的要求,针对每一项职权,规范运行流程,科学编制职权目录,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做到职位明确、权责清晰、程序规范、管理科学、监督有力。 第二个是查找廉政风险。 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的原则,通过自己查找、群众评议、专家建议、案例分析、组织审定等程序,以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和大额资金使用(简称“三重一大”)和检察职权事项为重点,查找权力行使、制度机制和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 第三个是评定风险等级。 按照风险发生的几率大小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评估廉政风险。 廉政风险分为三级。 一级为风险最高,二级为风险较高,三级为风险较小。 对不同等级的廉政风险,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各级院及内设机构、个人查找的廉政风险点和采取的防控措施,经组织审核把关后,填写单位廉政风险防控登记表、内设机构廉政风险防控登记表和个人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登记表。 对查找的廉政风险要加强综合分析和研判,结合信访举报、考核检查等渠道获得的信息,形成廉政风险信息档案资料。 廉政风险点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自觉接受监督。 第四个是制定防控措施。 针对廉政风险点和风险等级,依据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廉政要求、工作职责、工作标准,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工作的意见>和<人民检察院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暂行规定>,在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体系,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具体管用和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特别要突出对高等级风险的防控。 第五个是规范权力运行。 围绕“三重一大”决策以及重要内部管理事项的执行,健全议事规则和工作规则,规范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决策权限、决策内容及决策程序,完善风险防控措施。 在执法办案方面,以职务犯罪侦查权、批捕起诉权、诉讼监督权等检察职权为重点,建立健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第六个是推进检务公开。 依法扩大检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拓展检务公开途径。 通过检察专线网、内部公开栏等途径,公开职权事项目录、权力运行流程图及行使情况、廉政风险点及防控措施,接受广大干警监督。 特别是对检察职权、干部选拔任用、政府采购、工程项目、重大开支项目、资产管理等,要加大公开力度。 通过报刊、网站、公开栏、举办检察开放日活动等途径,依法向社会公开检察职权的范围、程序、法律依据,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民主评议、人民监督员和执法办案说理、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等制度机制,不断拓宽监督的渠道,主动自觉地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七个是建立预警机制。 通过领导干部“一报告两评议”、干部考察、述职述廉、责任制考核、民主生活会、执法监察、巡视、检务督察、审计、信访举报、涉检网络舆情、查办检察人员违纪违法案件等,全面收集廉政风险信息,定期进行排查分析、研判和评估,对可能引发腐败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风险预警。 综合运用风险提示、诫勉谈话、责令纠错、限期整改等处置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及时化解廉政风险。 同时,要加强对有关执法办案和队伍建设舆情信息的收集报告、分析研判,周密制定和果断实施应对处置方案,及时主动化解风险矛盾。 第八个是深化廉政教育。 根据廉政风险等级和岗位特点,深入开展自身反腐倡廉教育,引导检察人员认清面临的廉政风险,增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深化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从正反两个方面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认真落实中央纪委等部门<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组织创作题材新颖、教育意义强、干警喜闻乐见的廉政文艺作品,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促进廉洁从检。 问:我们常讲要抓住主要矛盾,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答:重点内容主要是三个。 一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廉政风险防控。 侧重以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为目的,重点围绕“落实决策部署和法律法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班子凝聚力战斗力、重大事项决策、干部选拔任用、纪律作风建设”六个方面查找风险点。 二是执法办案廉政风险防控。 侧重以反贪、渎检、侦监、公诉、民行、监所、控申、案管、检察技术等业务部门为重点,以保证检察权的公开、透明运行,以防错案、防执法过错、防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为目的,重点围绕“初查后不立案、立案后撤销案件”、“审查起诉、非法证据排除、非法证据调查核实”、“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十个方面查找风险点。 三是财务、资产、车辆管理等内部管理廉政风险防控。 侧重以保证财、物、车运行合理,严格落实财务规定为目的,重点围绕“票据签批,大额资金、专项资金来源、使用,政府采购、行政费用开支、基建工程项目招投标及开支”、“固定资产和公用物资的增添管理”等四个方面查找风险点。 问:<实施意见>中提到要“实行动态管理”和“强化科技防控”,这两个方面是如何要求的?答:动态管理,是指根据防控措施落实的效果和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形势变化,定期汇总风险防控情况,研究风险处置任务,及时调整廉政风险点及等级,改进和完善防控措施。 对已界定的风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新的风险和多次发生的问题,及时制定和改进防范措施。 科技防控,是指注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重视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在防控机制建设中的作用,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 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科技含量,特别依托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软件,逐步建立网上防控平台,尽可能将信息来源充足、流程清晰、可控程度较高的关键风险环节和重要事项纳入计算机监控,建立起人机结合的防控机制。 [篇三:制度建设完善务实管用新举措]古人云:“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省委书记王宪魁强调:“想根治‘四风’,必须注重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作风建设的积极成果固化为制度约束。 ”“建立健全务实管用制度,推动作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省委很快就出台了“九项规定”,从密切联系群众、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国(境)管理、简化接待工作、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加强读书学习等九个方面对作风建设工作进行规范。 省委“九项规定”为常委带头改进作风制定了清晰“路线图”:带头反对本本主义,端正良好学习风气;带头反对官僚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带头反对形式主义,务求取得实际效果;带头反对享乐主义,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带头反对奢靡之风,弘扬勤俭节约传统。 为确保改进作风取得实效,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专项治理工作,集中治理文山会海,整治秘书配备、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务接待、会议文件、节庆论坛、出国考察、“三公”经费等问题,并把它当作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当作衡量我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是不是真学、真抓、真改的重要尺度,推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省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要想彻底解决作风问题,必须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把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实现用制度管人管权管钱管事,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成为党员干部长期自觉行动,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 一个时期以来,省委常委班子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务实管用制度的新路。 省委常委班子创新思路、多管齐下,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正确选人用人机制、权力规范运行机制等,推动作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 对1978年以来省委制定下发的1073个规范性、制度性文件进行认真集中梳理,清理出781个不合时宜的文件规章。 今年以来,全省性会议同比下降8%,发文下降13%,省级节庆活动同比下降27%,评比表彰达标减少50%以上。 对全省5960辆超编、超标、借用车辆,采取调剂使用、统一管理、公开拍卖、退回、厂家置换等方式,全部纳入清理范围,对地方使用的184台军警车牌全部予以清退。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县党委领导班子工作制度,我省将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市县党委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促进市县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工作机制,严格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 为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我省将制定出台<省直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省属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办法>等文件,拟修改完善<2013年度市(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责任指标考核评价办法>、<市(地)党政领导班子及省管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逐步建立健全导向正确、措施科学、考准考实、简便管用、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 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我省结合干部队伍建设实际,抓住干部选拔、日常监督等关键环节,制定<黑龙江省从严管理监督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意见>,<黑龙江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记实办法(试行)>,修改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4+2”法规制度操作规程>,明确工作内容,细化具体措施,规范操作程序,切实做到从严选拔、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干部。 为加强干部日常管理工作,对干部调配、特殊岗位人员配备管理等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遵循,我省拟制定<关于省直单位干部调配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加强秘书工作人员配备管理工作的意见>。 为密切党群干群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长效化、制度化,我省将制定<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 为夯实基层党组织工作基础,我省将制定<关于加强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意见>,通过明确目标、健全制度、强化措施,切实提高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日前,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省委将结合正在开展的专项整治工作,研究出台符合我省实际的工作条例,以刚性制度遏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法违规现象。 随着制度逐步完善,权力有了更加明确的界限,我省党风政风建设必将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带动社风民风进一步好转,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篇四:完善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制度建设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对企业来说,一个健全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企业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的根本保障。 就企业制度建设中常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打造完善的制度体系,须在做好编制前的调查研究、平衡好执行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勤于梳理和优化等方面下功夫。 制定制度,要“照镜子”,因地制宜企业制定制度,本是为了培养职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激励和指导职工更高效更优质地工作、固化优秀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式、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却常见一些制度不易执行、缺乏人情味,执行时也往往“缩水”或“被旁路”。 因此,制定出合用、易操作的制度,需要向现实、向群众借鉴,因地制宜、集思广益。 一方面,要多照照现实这面“镜子”。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编写制度更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国家法律法规、本企业内外部情况、职工思想状况等因素,在确保制度科学性、准确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制度的合理性、针对性和可行性,从而建立一套完全适合自身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体系。 同时,为提高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编写制度时还要有粗有细,粗的地方符合灵活性管理要求,细的地方符合原则性管理要求。 另一方面,要多照照职工群众这面“镜子”。 在起草制度前,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听取各部门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起草草案后,要进行研讨,广泛征集各部门和职工的意见,以便真正地了解到企业当前的实际状况、职工的真实想法和利益诉求、执行的困难所在。 在此基础上,制度编写者再仔细研究和预判制度出台后将会实现何种效果、执行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以便减少以后操作中的障碍。 执行制度,要“正衣冠”,多方兼顾执行制度是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制度只有得到坚决贯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新制度出台后,首先应加大宣贯力度,使职工充分了解和熟悉,便于理解和执行。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媒体和各类宣传载体,通过开设专栏、访谈等方式,加大对新制度内涵的宣传。 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各种干部职工参加的活动、会议的契机加强宣贯。 笔者所在的当涂发电公司就常常利用召开司情发布会、生产调度会、政工例会等机会,组织“主任讲制度”活动,及时宣贯新出台的一些制度,使职工体会到企业制定制度的初衷和目的,明确具体要求,进而更主动地理解和执行。 其次,在执行指导性的规章制度时,企业各部门、单位务必要将其细化为有着明确的“工作内容、目标要求、责任人员、完成期限”的路线图、具体措施或相关表格,使制度更具化和易于执行,确保执行到位、收到实效。 再者,企业要通畅监督渠道,促进制度更好“落地”。 例如,可以在考核机制中引入职工评议。 采用网上评议体系,让办完事的职工为管理人员打分、写评语,并及时保存到后台,监督人员定期将其“广而告之”。 在考核时,职工的评议要被计入到各部门、中层干部、管理人员的绩效积分当中,与工资奖金和职位晋升挂钩。 通过如此客观、公正的考核和考核结果的运用,让执行制度不力的人暴露出来并得到相应的处理,让坚决执行制度的人得到肯定、奖励和重用。 “管理是一门艺术”。 在执行制度时,还要平衡“刚”与“柔”的关系。 在解决普遍存在、没有分歧的问题时,要保持制度的原则性,按章办事。 在遇到无制度可依、制度不合理时或从未遇到的个性化问题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不偏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为了工作便利高效、节约费用、人性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去解决问题,才能取得好的结果。 修订制度,要勤“瘦身”,优化实用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制度不再适应现实变化,一些规定有着重复性,制度过于繁琐、死板僵化等问题,对此,“瘦身运动”就势在必行。 梳理制度,既要注重制度客体的框架是否符合规范,又要注重制度管理主体是否进行了职责划分。 首先要从源头查起,梳理制度体系的框架是否形成横向分类、纵向分级。 当梳理清楚规章制度的立体网络之后,制度的重复、缺失、杂乱就一目了然。 其次,企业要划分清楚管理制度的建立、维护、检查与考核等工作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流程,避免管理内容不清、职责不明,造成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的混乱和重复。 制度“瘦身”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删减,更是制度结构、内容、格式规范、管理等方面的优化。 企业要研判当前的各种制度模块下的体系框架是否完整、独立,确定“瘦身”目标;要研判现行制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契合程度和实用程度、优化空间大小、执行过程中的“磕绊”,确定“瘦身”内容;要规范制度的格式,使格式更加标准和统一。 为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笔者所在的当涂发电公司积极响应上级公司关于制度“瘦身”的号召,对企业制度进行全面盘点,及时废止了过时、不中用的制度;发现有缺失的部分,抓紧制定和补充;对于已有的制度,逐条推敲斟酌,加以细化、补充,使之更加完善、符合实际、便于执行;结合现实的需要,变更制度、合同等公文的办理流程和时限,避免“公文旅行”,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每项制度都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优化。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健全的制度,才能有效规范员工行为,促进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质质量。
七年级下册政治知识框架 知识点 1~6课
第20课 法律护我成长1 为什么(法律)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①未成年人年龄小,发展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权利更容易受到忽视甚至侵害。 ②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为未成年人提供特殊的保护就是保护国家和民族的明天。 2 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是什么?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其中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 3 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哪两部?(第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1课护佑生命安康1 生命健康权是未成年人人身权利中最重要、最起码的权利。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既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 3 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①首先要懂得生命的价值,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②其次要多学一些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③再次,要抵制不良诱惑,纠正不良行为;④最后,当遭遇危险时,要沉着冷静,采取最佳的应对措施。 第22课筑起“防火墙”1未成年人怎样才能健康成长?①除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进行特殊保护外,②更需要未成年人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③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依法保护自己。 2 未成年人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未成年人应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觉抵制社会不良影响,自觉与社会各方面的保护相配合,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 未成年人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面对不良社会影响,青少年应该怎么办?①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注意自己对真与假、是与非、美与丑的分析和辨别能力;②其次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自觉把自己置于正面的教育氛围中,不进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不乱交朋友。 4 在面临险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①要冷静、沉着、机智,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最佳方法, ②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 ③要依法进行自我保护。 5面对不法侵害哪两种极端行为是不可取的? 忍让与报复6 维护合法权利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种重要方式是什么? 打官司7 维护合法权利的途径有哪些?①直接找侵权者交涉;②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诉;③运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 8 中学生上网有哪些利和弊?利:正确上网可以拓宽获得知识的途径;可以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培养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 弊:容易迷恋网络游戏;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危害身心健康;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第23课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1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说明了什么?——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 2 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维持,而这一准则需要法律确定和人们的自觉维护。 3 社会公共秩序包括哪些方面? 社会生活秩序、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等。 4 公共秩序有什么作用?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5 如何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要从小事做起;要自觉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和意识;自觉遵守公共场所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 6 社会生活中有哪些违反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社会生活秩序方面: 到学校滋事闹事,打110报假警,打120、119电话玩。 公共场所秩序方面: 在广场、街头乱扔果皮废纸,在影剧院、展览馆吵闹,购物付款不队。 交通秩序方面:闯红灯,乱穿马路、开车超速,超载运输。 7 如何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如何让人们自觉维护社会秩序?①首先要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强化公民的诚信意识。 ②要加强法治,依法惩治那些不守规则、秩序的行为。 ③还必须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第24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进入改革开放的标志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的召开。 2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1978年开始)近三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时期,人民收入增长最多时期。 4什么时候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0年5 改革开放有什么意义?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是我们的富民之路。 6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7 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 8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 10 对外开放有什么意义?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不断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既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文明成果来加快现代化建设,又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开创了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11 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原因是什么?①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25课伟大的旗帜1党的指导思想:1921年党诞生时:马列主义;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2002年党的十六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始终①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说说现实生活中党和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例。 党和政府①引进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各地积极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地方经济;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发展社区文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③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实施再就业工程,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免除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 4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要求)是什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①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谐发展。 26课万众一心奔小康1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 2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21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①必须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②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③必须切实加强文化建设;④必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⑤必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4 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变化?①大力招商引资,加快东部城区的开发建设;②引进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已成为新兴的旅游城市;④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5 为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①艰苦孕育着希望,奋斗孕育着成功。 ②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祖国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 ③只有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奋力拼搏,才能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 中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应怎样从实际生活做起?从日常学习生活小事做起,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学习上: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攻克难题。 生活上:勤俭节约、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 7 我们青少年现在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些什么?①认真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②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本地经济文化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8 我们将来准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些什么?①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服务群众; ②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信访工作
全面推行依法逐级走访。 2014年4月,国家信访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对信访群众如何走访,信访部门及其他行政机关如何受理、办理进行了明确规定。 中央推行逐级走访制度实施后,省委、省政府领导明确要求:省信访局要抓紧研究落实,搞好工作衔接,细化具体措施,有效减少越级走访和非正常上访发生,推动全省信访形势持续向好。 省信访局先后4次组织省市县相关人员到北京、广东、湖北等地调研学习,充分借鉴北京市“一单式”办理工作法,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研究制定了河南依法逐级走访的《实施细则》,对群众到省走访应当受理、不予受理、不再受理的范围作了详细规定,提出具体要求。 我省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总体思路,通过召开开封现场会、组织集中培训、召开新闻发布会、制作电视访谈录、报纸电台答记者问和印发口袋书、宣传册等多种有效形式,强力推进依法逐级走访,努力做到“压实两个责任、规范两个行为”。 “压实两个责任”即压实各级领导的责任和压实各级职能部门的责任,“规范两个行为”即规范信访群众的信访行为和规范各级干部的工作行为,推动大批信访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 我省自去年12月1日全面实施依法逐级走访制度后,群众赴京到省越级走访明显下降。 今年以来,群众到省越级走访批次、人次同比分别下降38.4%、25.6%,赴京越级走访降幅更为明显,批次、人次同比下降44.8%、59.2%,信访秩序持续好转。 严格实行诉访分离制度。 一段时间以来,诉讼与信访交叉、法内处理与法外解决并存,既损害司法权威,也影响正常信访秩序。 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法律权威和法治生态,有利于积极、稳定、可持续地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信访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2013年12月,中央先后印发了《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中办发〔2013〕26号),和《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中办发〔2013〕27号)。 2014年以来,省信访局积极配合省政法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精神。 政法机关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台《河南省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实施意见》等9项制度措施,确保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规范有效开展。 比如,制定诉访分离办法,建立裁定、导入制度,群众“对号入座”,属于信访的找信访,属于司法的找司法;建立公开、移交制度,该谁管的不给推卸的借口,不该管的不给插手的空间;建立转化、解困制度,跟进心理矫正和困难帮扶,引导上访群众回归正常生活;建立完善各级政法机关联合接访及分别设立窗口接访机制,有效解决入口不顺、程序空转、出口不畅等问题,推动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省信访局及各级信访部门坚持法定途径优先,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严格甄别把关,耐心教育引导信访人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 积极支持政法机关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尊重政法机关依法作出的法律结论,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与有关职能部门一起做好教育疏导、帮扶救助和矛盾化解等工作,加强对诉访分离相关情况的分析研究。 目前,全省涉法涉诉信访总量呈逐月下降的良好态势。 积极推行“阳光信访”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2014年4月,国家信访局在江苏淮安召开全国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依托互联网建设全国统一的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将群众走访、来信、来电、网上投诉、视频接访等不同形式的信访诉求,全部纳入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受理办理,实现“三化”(业务流程标准化、处理过程透明化、统计分析智能化)和“三个全覆盖”(对信访形式、工作过程、工作范围的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实现办理过程和结果的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减少群众的信访成本和奔波劳累之苦,体现方便快捷、阳光公开。 全面推行“阳光信访”,是符合群众利益、顺应信息社会发展、大有可为的民心工程。 今年以来,我们在推进中突出抓好四件事:一是切实抓好全省网上信访信息系统综合平台建设和应用。 投入资金搭建全省网上信访信息综合平台,完成2007年以来1000多万条信息系统数据的迁移,以及全省市县乡近8000个行政机构及直属职能部门的编码工作。 今年3月份,新系统中15个模块与国家信访局成功对接,实现了信访业务的网上流转。 为确保网上信访办理顺利运行,春节之后省信访局举办4期新系统应用培训班,培训业务骨干6700多人,全部实现会操作使用。 为确保网上信访办理顺利运行,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以省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名义研究制定了涵盖办信、接访、网上投诉、督查督办、复查复核等业务工作,符合网上信访信息系统要求的《河南省网上信访事项办理工作规范》,以不断提高全省信访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水平。 二是持续拓宽畅通信访渠道。 健全完善绿色邮政、网上信访、电话接访、视频接访、市(县)长热线、信访代理等做法,引导群众更多地以书信、电话、视频、手机短信等形式,在基层属地反映诉求、解决问题。 同时,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落实,注重发挥党政领导的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解决好信访突出问题。 三是全面推进群众满意度评价工作。 把通过国家信访信息系统初次登记受理的求决类信访事项,全部纳入群众满意度评价范围。 通过业务沟通、专项督查、年度考评等举措,督促各级信访部门和相关责任单位,切实提高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和按期办理率,倒逼各级严格落实责任,及时就地解决好每起群众诉求,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四是建立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 切实加大督查指导力度,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河南省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意见》贯彻落实,创新征集方法,拓宽征集渠道,完善工作机制,为党委政府更好地汇集民智、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统筹化解疑难信访积案。 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疑难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去年4月份,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实行省级领导包案解决信访问题的意见》(豫办〔2014〕8号),对省级领导包案提出了具体要求。 省信访局持续推动领导包案制度落实,督促指导各级信访部门,坚持定期筛选一些重点疑难信访案件,呈送当地党政领导分包化解,逐案明确责任领导和化解措施,努力推动实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切实减少信访积案存量。 据统计,2014年省级领导带头包案化解156起“三跨三分离”信访案件,带动市县两级领导包案化解件,办结率达93.2%。 特别是为推动中央巡视组驻豫巡视整改意见落实,省信访局切实发挥督查督办作用,推动化解各类信访积案2.6万多起。 由于积案化解成效明显,群众对信访部门的满意度达76.8%,全国排名第四位;对职能部门的满意度达57.7%,全国排名第五位。 去年11月,中央办公厅来河南暗访时,对信访部门化解积案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健全完善依法终结机制。 完善加强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工作。 认真贯彻国家信访局《关于完善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工作的意见》和我省《关于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加强复查复核工作的意见》(豫政复〔2014〕2号)精神,适应逐级走访制度全面落实后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完善机制、优化流程、规范程序、强化责任,实现信访事项有序终结退出,最大限度减少信访积案产生。 进一步畅通复查复核渠道,规范受理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信访事项及时纳入复查复核程序,作出依法、客观、公正的终结结论。 不断提高复查复核的权威性,建立省级复查复核、审核案件评查专家人才库,切实加强复查复核指导把关、扶正纠错职能,对疑难复杂信访事项采取公开听证、会商评议等方式进行复查复核,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2014年以来,全省共依法终结信访事项2990起,有效减少了信访案件存量。 改革考核评价问责机制。 依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和《中办、国办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中办发〔2013〕27号)等政策法规,以及国家信访局的《信访工作考核办法》和《考核评分细则》,依法依规修订完善我省的信访工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科学合理设置考核项目和指标,突出对信访事项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的考核,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信度,树立正确导向,逐级压实责任,推动各地各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及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上。 注重考核成果的运用,坚持对工作成效好的地方给予表扬鼓励,对工作成效差的地方通报批评,对工作不落实引发重大信访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协调推动相关地方和部门落实责任查究。 切实加强信访法治宣传。 针对目前信访工作不断改革创新,一些干部对信访工作重视不够、不适应法治信访新形势,以及少数信访群众“信访不信法”的情况,我们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中央5号文件等重要法规文件,持续抓好《信访条例》宣传月等宣传教育活动,坚持将每年5月份定为《信访条例》集中宣传月。 如今年4月8日,省信访局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信访条例〉修订实施10周年集中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传播载体的优势,通过政府网站、报刊专栏、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普法微信等载体,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电视访谈录、出动宣传车、设立咨询台、印发明白卡,组织知识竞赛、开展文艺会演、出动法治宣传大篷车等形式,多渠道、多领域广泛宣传《信访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努力实现家喻户晓、人人遵守。 特别是今年以来,省信访局与省电视台联合举办《百姓信访》主题栏目,通过选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公开报道解决过程,采取专家调解、以案说法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依法信访,每周播出一期,目前已制作播出8期,增强了社会各界对信访工作的监督、互动和理解,拉近了距离,塑造了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总之,我们将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省的高度,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改革信访工作制度相关决策部署,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牢记宗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坚持以法治思维引领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以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以法治意识引导群众表达诉求,着力提升依法做好信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