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在筹款网站上为邱宗德发起了筹款,目标为10万美元。截至发稿,筹款金额已超过预期目标,达到10.3万美元。
▲高通在筹款网站上为邱宗德的家人发起筹款
高通表示,海钓是邱宗德平衡工作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也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所以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高通还提到,邱宗德毕业于清华大学,“他为他的母校感到自豪”。
资料显示,邱宗德在1997年至2001年本科期间,就读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并于2001年到2003年期间,继续在该系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邱宗德曾先后在北京、上海工作,此后前往美国工作。
红星新闻记者 黎谨睿
编辑 何先锋 责编 官莉
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创业路
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创业路
“北大创业者更喜欢颠覆性的创业项目,更愿意做有影响力的事情。”
“清华创业帮低调,没有北大那么多妇孺皆知的公司,但每个细分行业的前几名几乎都有清hua帮。”
虽然他们的创业路泾渭分明,但两条路通向同一个终点
据说北京高校女生都能在两分钟内辨别对面的男生来自清华大学还是北京大学。
他们的差异如此明显:如果那个男生侃侃而谈,谈论内容又有关国家政体,容不得你插嘴半句,或者快速对你的言论做出犀利批判,那他一定来自北大;如果他们经常群体现身却缄默不语,只是默默地听你讲话,只是在意见实在不同憋不住才说两句,甚至和女生说话一开口就会脸红,那他们一定来自清华。
当他们踏入校门,已经得到了对智商、能力等天赋的第一次证明。 然而犹如两家不同的工厂,即便是同一块优质的材料,经过四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加工,出品都会大相径庭。
这或许是中国创业成功率最高的两所高校,大量激动人心的创业故事以他们为主角。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来自这两所高校的创业者是否如同这两所高校的学生一样,一眼就加以分辨?如果是,来自同一学校的创业者,是否会有类似的创业轨迹?
不同的创业者性格
北大人张扬不羁,更愿意做有影响力的事情,更多“跨界者”;清华创业者低调务实,更容易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导者
当记者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第一个想到3G门户的张向东。 他来自北大。 3G门户是无线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是典型的“北大帮”公司,创业团队邓裕强、张向东、常映明三个人是大学同班同学。
张向东和几年前并无变化,依旧像个在校大学生,留着浪漫的中长发,穿着棉质T恤休闲裤。 他身上带有强烈的北大烙印,喜欢张扬自己观点和好恶:办公室里到处是他喜欢的红五星,笔记本也贴了一个。 两辆造型同样瞩目的自行车让办公室显得狭窄,和他谈话的人总是禁不住把目光瞟过去。
他刚组织了一次北大的创业者聚会,也不仅是创业者,还有他在校时的铁杆儿。 想象得出,酒是当日聚会的重要角色。 3G门户总部新址的9个会议室用9大名酒来命名,张向东说,“我们和酒有一种秘密的默契。 ”
这是从大学里沿袭下来的习惯。 张向东在博客里写到:“大学时候,裕强经常于熄灯时间23点准时出动,带了我们一帮朋友,去草坪上喝啤酒,胡言乱语,嬉笑怒骂,自呼酒帮。 ”这也是3G门户公司名字的来历“久邦(酒帮)数码”。 当他们注册离岸公司的时候,张向东音译了一个更浪漫的名字Dream Bund—梦想堤岸。
“北大创业者有什么共同点?”
“这是个伪问题吧?我们三个性格一点都不一样。 ”张向东辩驳,说了一句诗一样的话,“独立、自由的风骨,是北大的神秘代码。 我们记得北大,是记得这两个词。 ”
出人意料,他心目中最能代表北大特点的创业者不是李彦宏也不是俞敏洪,而是21报系发行人沈灏。 显然,他的评判标准不是身家或是公司营业额,而是能多大程度的影响别人。 甚至财富与自由梦想(哪怕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之间矛盾之下,财富可以被暂时牺牲。
3G门户几年前就做过这样的事情,当他们拥有百万用户时,做SP可以轻松月入千万。 然而他们没做,甘愿挤在狭小的办公室里为购置服务器能便宜50元钱多费口舌。
“北大创业者更喜欢颠覆性的创业项目,更愿意做有影响力的事情。 ”张向东总结。 反之,“清hua帮”更低调,没有北大那么多妇孺皆知的公司,但每个细分行业的前几名几乎都有“清hua帮”。
虽然张向东散发的自由气息很容易感染他人,但和他谈话并不是轻松的事儿。 他太敏锐,会随时辩驳你的观点,让你无话可说。 相反,与“清hua帮”的会面就轻松得多,只是他们太低调太难约见。
清华创业者更像一个群像,虽然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但大部分特质都隐藏在某些共同点之下难以发掘,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上铺的兄弟”才了如指掌。 他们大都周到、体贴、思维缜密;每一个相关细节,他们都会在谈话一开始对你说明。
清科集团创始人、总裁倪正东刚结束一个会议,一见面就先对我这个不速之客道歉:“一会儿还有个会议,你需要多久?”他先是提醒我忘记和他交换名片,而后房间里出现了轻微的噪音时,他立即盯着我的录音笔问:“会不会受影响?”
从1996年在清华读硕士开始,倪正东在园子里呆了六七年。 离开学校时,他已经有了典型的“清华范儿”—很难给人留下鲜明的第一印象,相貌普通,穿着随意,声音不高不低,对每个人都彬彬有礼。
倪正东的印象中,早期清华的学生在国内创业者并不多,都是零散的。 后来互联网创业风刮遍中关村,技术无可避免的与清华联系起来,清华慢慢有了创业的土壤。 1998年,倪正东模仿麻省理工在清华举行了第一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有几百个项目报名,掀起了清华学生创业的风潮,“其中70%的项目是做网站。 ”
低调,“清hua帮”的特点在清科显现无疑。 倪正东说,“很多人以为清科只是个研究机构,是个举办会议的公司,其实我们也做投资,只是不太说。 ”公司会议室,清科已投资的项目密密麻麻的贴了满墙。
倪正东笑笑说:“清华人做事还是很踏实的,不太虚;想法比较简单,但目标比较明确;比较抱团。 ”几句话就像论文摘要般做了一个总结。
他也思考过这个有趣的问题,同一个人进入清华或是北大,为什么毕业后性格会完全不同?“可能是因为北大有未名湖,大家绕着未名湖转来转去的散步;清华有主干道,大家都骑着自行车直来直去的狂奔。”
倪正东心目中,清华的创业代表人物是迈瑞医疗董事长徐航和北极光合伙人邓锋。 对公众来说,徐航并不属于耳熟能详的名字,邓锋做投资人之前的创业经历也很少有人了解。 迈瑞是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医疗器械,却在一直被海外公司垄断的高端医疗设备领域杀出一条血路,曾引发海外资本市场无限的兴奋与期待。 邓锋曾被称为硅谷最成功的5位华人企业家之一,他和两位好友一手拉扯起来的公司Netscreen,在美国创造了40亿美元的并购神话,不过这段经历即便偶尔见诸媒体,也大都语焉不详。
邓锋的投资理念极具清华特色,“我要做farmer(农民),而不是hunter(猎人)。 猎人每打一枪都要有收获,做风险投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结果。 做一辈子farmer,又有什么不好呢?”
清华创业和北大创业,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创业领域的选择。 北大毕业生、好投网总裁户才和评价:“清华创业的出发点更集中于技术,而北大更集中于市场机会,先考虑我们有什么样的资源,再考虑如何把握这些资源。 ”无论是创立了ChinaRen、空中网的周云帆还是创立了中星微的邓中翰,都以新技术为起点,属典型的清华“技术派”;而来自北大的丁健创立亚信源于技术交换的市场需求,俞敏洪创业源于考试市场的出现。 张向东曾对豆瓣网的杨勃(清华物理系1985级)说:“1998年互联网热潮,你不为所动,我凑热闹跑过去。 ”
这也导致北大更容易出现“跨界者”。 丁健学化工出身,俞敏洪做新东方虽然和老师身份沾了边儿,但创立新东方仍属跨界。 因为当年“个体户”还是很难的抉择,俞敏洪也为此矛盾过、困惑过,甚至还哭过。
其实,这些差别早在他们弹吉他唱歌的校园生活中就有所体现。 北大图书馆草坪的夏夜是最令人难忘的,但往往是清华的吉他手最终因为技高一筹坐在草坪的中央。 北大学生弹琴在于娱乐和表达,清华人则更在乎技法而于此道痛下功夫。
迥异的校园文化
清华比北大更团结,经常一呼百应;而北大的创业者们更像一个个江湖侠客
谁是中国高校TOP1?这个争夺在清华北大之间已经延绵数年,与此并行的另一个争论是,谁更团结?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有关学校气质的问题。 哈佛有企业家俱乐部,耶鲁有神秘的“骷髅会”,普林斯顿有“饮食俱乐部”,哈佛商学院1949届更是“美元堆筑的班级”。
每所学校的校友网络都是一笔财富。 无论哈佛、耶鲁,还是牛津、剑桥,校友资源都是最易于获得的创业资源。
当创业者试图吸引人才,首先碰到的就是信任问题,“我为什么要到你的公司来?”虽说有的附带着股份和期权,但那是否能转化为将来的收益还是未知。 而同学具有最低的信任成本,且这信任从其它途径很难获得。
在一般人眼里,清华比北大更团结,经常一呼百应。 倪正东说,头脑风暴我们比不过北大,但上战场肯定是清华厉害。 校园里的生活方式,在他们创业后依旧延续:清华学生总是做实验,三五成群相互讨论;北大学生更愿意独自徜徉在校园里,偶尔感叹一下人生。
1998年,李方的文章《北大是泉水,清华是岩浆》为后来两校的企业家作了预言:“北大人是以傲气著名的,以至于不屑于在世俗中为了某一目的而呼朋引类。 清华人则不然,他们似乎天然具有群体合作的精神。 ”
“清hua帮”总是成群结队出现的,在校园里就如此。 正在准备创业的刘家开(清华经管2009级硕士生)问,“我可不可以叫两个同学一起接受采访?”第二天他和同学刘玉彬、孙波一起出现。 他们此前都有创业经历,虽然同班但领域相距甚远;刘家开在消费领域、孙波做图书发行、刘玉彬做房地产中介。
“去年的创业大赛,清华的污水处理项目进入决赛,六支队伍里只有这一支成员来自同一学校。 ”他们很自豪,“还是和校友创业最默契。 ”
清华校内也有这样的体系。 在经管学院他们还有一位额外的创业导师,由已经有创业经验的校友担任。 一个他们习惯的模式是,从其它院系找符合市场的技术,再进行市场运作。
户才和说,这是清华系的显著特点。 创立一家公司,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再到工程师,清华校友都能解决。
这种合作一直贯穿于清华校友之间。 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Tsinghua Entrepreneur and Executive Club)是中国目前最有组织的校友会。 TEEC,更像一个接头暗号,一个秘密组织,一种认同感,一种归属感。
TEEC发源于硅谷,后迁移到国内。 在硅谷,创业最多的就是清华校友,他们一起讨论技术、商业模式、如何推广,团结得令很多学校羡慕。 北极光高级顾问、掌上灵通前CEO杨镭说,“很少一个清华校友单独出来做企业的,不知道什么原因。 ”他在硅谷创业时,三个创业伙伴都是在清华校友会认识的。
有人说,清华人表面谦和,但却有一种骨子里的骄傲,看似淡泊,因为“你和我不是一路人”。 TEEC的入会规则也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杨镭说TEEC不是精英俱乐部,会员不是都找成功的,但他也说,“进入这个组织要求很高,除了是清华校友,你必须创业、是CEO、有一定的规模、拿到风险投资,重要的是现在还没起来但将来会成功的人。 ”
清华校友在创业圈里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张帆(89级计算机)在红杉投资的四个项目都与清华有关。 倪正东说,“我投的项目里很多创业者都是清华的,”又想了一下说,“还真没有北大的。 投资是双向选择,清华校友之间更容易达成共识。 ”
这种团结保证了清华创业的高成功率,“清hua帮”往往能借助各种力量度过创业最易夭折的时期。 北大虽然有李彦宏、俞敏洪等商界领军人物,但中等规模的公司并不多;清华虽有大量在各行排名前三甲的公司,但“精神领袖”并不多,即便有与李彦宏相似的身家,也没有那么高的曝光率。
然而,犹如抱在一起的刺猬太近容易伤到彼此。 户才和说,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清hua帮”管理团队更容易分裂;另外“清hua帮”公司比较“排外”,北大人很难做到高层。
这里面可能掺杂了由来已久的门第之见。 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一向文人相轻的“北大帮”公司里却没有校际的隔阂,新东方、网络都有大量清华校友,北大纵横有超过50名清华的硕士博士。 王璞说,“反过来的情况不大可能”。
北大校友之间并不是没有感情。 不同于“清hua帮”的群像,北大校友更像一群江湖侠客,因为某种不需要言语的感觉联系在一起。
张向东说:“我们是兄弟!兄弟的意思可不是女孩子之间的友谊,需要整天黏在一起分享秘密;而是兄弟有事儿尽管开口,我不会问理由,只会淡淡的说,好。”
他和邓裕强、常映明性格迥异,愿意把思考与人分享,做不了管理等细致活儿;常映明特别严谨,非常讲原则;邓裕强性格淡泊,很少说话。 “如果邓裕强说让我做什么事情,我就一定要做到,没有不行,我对他们也一样。 ”张向东说,“我能这样提要求,因为我了解他们,他们能行。 ”
北大也有校友创业组织,要么像官方组织,要么更像俱乐部。 户才和参与的北大校友创业投资协会有160多名会员,和TEEC规模相当。 他们的活动一半和商业没什么关系,每月两次的户外活动,内容经常是高难度的登山或是真人CS。 MSN群里也有三百多人,但讨论的大多是奥巴ma或是环球局势,鲜有人讨论微观话题。
创业圈中,张向东有自己的“北大兄弟”,当当网的李国庆、去哪儿的庄成超。 据说更早一批创业者,俞敏洪、李彦宏、丁健等关系也相当不错。 只不过,“北大帮”很少扎堆儿,各种论坛上遇到也不会像清华校友亲密的坐在一起,甚至只是相互点头示意。
不同的创业软肋
技术很强、产品很好,就是离客户太远,这是清hua帮的弱点;而不专注则是北大创业者常犯的错误
即便清华、北大拥有令中国其它高校羡慕乃至嫉妒的创业成功率。 创业者仍要经历挫折乃至失败理解创业的真正含义。
“剩”者为王。 无论你来自北大,还是清华,这都是衡量成功颠扑不破的真理。 那么,在创业路上,清hua帮和北大帮各容易犯怎样的错误呢?
技术是一种普遍的清华情结。刘家开、刘玉彬、孙波,来自并不“技术”的经管学院,也一直肯定:“技术,技术非常重要!”
但倪正东反思说,“清华创业者常犯的错误有许多,其中一条就是太钟情技术,太得意自己的产品。”
“就好像一个厨师告诉客人,我做的菜就是好的,你就吃吧。 ”倪正东举例,很多网站技术很强,产品很好,就是离客户太远了。
户才和则认为,管理是清华创业者容易遇到的另一问题,最集中的体现是现金流。 曾任清华创业园主任的罗建北见证了许多清华创业者的起起伏伏。 在谈到大部分公司陷入困境的原因时,她说的简单:“很多典型的公司,烧钱烧得比较厉害。 ”
清华毕业生、中文在线董事长童之磊经历了几番起伏后重出江湖,在创业的现实中真正理解了课本上的基本道理,“企业第一位的就是要创造收入,企业以盈利为目标!企业自身的业务永远要足够维持自己公司的正常运转。 资本只是杠杆,可以让你跳跃一个台阶,或者是撑起十倍的力量。 它永远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
再做公司,童之磊把公司的固定成本尽量控制到最低,原来他甚至想租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写字楼,后来一减再减,自己的办公室只有六七平方米,不过中文在线已经是中国数字出版领域数一数二的公司。
“北大帮”更容易犯一些理想化的错误。 他们怀揣梦想,但实践时发现现实中的通路并非如此。 张向东曾独立创业失败,他说自己的想法很好,但实践起来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现在他更愿意与邓裕强、常映明一起创业,因为“每个人能力侧重不同,让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不专注”是北大创业者常犯的错误。 户才和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他曾促成一笔投资,但是创业者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并没有下功夫发展主业,“甚至交了好几个女朋友”。 或许因为怀揣某种英雄主义情结,有的人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禁不住诱惑,“而通往成功的路上最难的就是抵御诱惑。 ”
然而,如此归纳清北创业帮的创业困惑未免有点以偏概全,创业毕竟是对个人能力的全方位考验。 而创业者能力的千差万别,谁也不能断言成败,甚至不敢用冷冰冰的框架把他们归类。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到了一定规模,无论清华、还是北大在创业者身上的烙印会逐渐淡化。 搜索引擎被称为“很技术”,然而网络的创始人李彦宏来自北大,网络能与谷歌抗衡的重要原因是技术背后有中国文化在做支撑。 以人文气息著称的豆瓣创始人杨勃来自清华,被评价“内容最具质量”的网站非常钟情于算法,各种内容都是经过严密的逻辑算法组合后呈现于网络。
张向东总结说,不论是清华、北大,还是其他背景的创业者,都有一些相似的特质,比如向往自由、有韧性。 但凡公司到达一定的规模,背后都有相似的商业哲学。 成功创业,也许要满足一万个条件,最终的胜利者都是相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