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幼儿生气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几乎每个年幼孩子的家长都经历过孩子愤怒和沮丧情绪的爆发,不管是在起床、睡觉,还是吃没切掉面包皮的三明治时。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他们频繁情绪爆发还有另一个可能的原因,那就是使用平板电脑。

发表在《美国医学会儿科学杂志》上的这项新研究指出,3.5 岁儿童使用平板电脑的情况与一年后愤怒和沮丧情绪更多地表达有关。

此外,4.5 岁时更容易愤怒和沮丧的儿童,一年后(5.5 岁时)更有可能更频繁地使用平板电脑。

作者写道,幼儿时期使用平板电脑“可能造成”情绪调节问题的“循环”。

我想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健康专家 Leana Wen 博士进一步聊聊这个问题。

CNN:大多数父母在拿走平板电脑后都经历过幼儿的情绪崩溃。这项研究发现了什么?

Leana Wen 博士: 这项研究对来自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 315 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进行了调查。同批父母在他们孩子分别为 3.5 岁(2020 年)、4.5 岁(2021 年)和 5.5 岁(2022 年)时参与了这项研究。他们自行报告了孩子使用平板电脑的情况,然后使用名为《儿童行为问卷》的标准问卷评估了孩子愤怒情绪的表达。

研究人员发现,3.5 岁时使用平板电脑与 4.5 岁时愤怒和沮丧情绪的增加有关。他们指出,使用平板电脑和愤怒之间的关联是双向的,因为父母在 4.5 岁时注意到孩子愤怒和沮丧程度较高的孩子在 5.5 岁时使用平板电脑的频率也更高。这意味着影响可能是双向的。

需要考虑的是,这项研究是在新冠疫情高峰期进行的。研究人员留意到了这一背景,以及疫情给日常生活带来更高压力和造成诸多干扰的这一事实。不过,平板电脑的使用与愤怒和沮丧情绪的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关联,这应当给家长们一个警示,提醒他们留意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

CNN:您对这项研究的结果感到惊讶吗?

温: 一点也不。还有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今年刚发表的一篇论文揭示了平板电脑使用可能与愤怒爆发有关的一些原因。研究人员发现,在 2 至 5 岁的孩子当中,那些父母经常借助科技手段来管理其负面情绪的孩子,一年后更有可能表现出糟糕的愤怒和沮丧情绪管理能力。这些孩子也不太能在有意反应和自动反应之间作出抉择。

其中一个原因是,孩子们需要自己学会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需要在父母、照顾者和老师的帮助下经历这个过程,这是其童年发展的一部分。如果相反,为了安抚他们而给他们平板电脑、电脑或智能手机,他们就不会学会自己管理这些情绪。这可能会导致童年和成年后的问题,包括愤怒管理方面的问题。

CNN:这项研究是否意味着家长应该完全不让孩子使用平板电脑?

温: 不一定。有一些应用程序可以辅助学习,而且许多学校在教学课程中使用平板电脑。我认为新的《美国医学会小儿科期刊》的研究以及其他研究表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不应被当作奶嘴来使用。当孩子哭闹不安时,不应该给他们这些东西来试图让他们平静下来。

它们也不应被用来代替成年人与孩子互动,充当保姆的角色。孩子们通过与他人积极的社交参与来学习,而屏幕的一个大问题——无论是玩应用程序还是看电影或电视节目——是它们取代了与其他孩子和成年人的面对面互动。

CNN:您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您对平板电脑使用的政策是什么?

温: 我在努力限制他们使用屏幕的时间。我的孩子,一个 4 岁,一个快 7 岁,周末总共可以看一个小时的电影。他们平日使用屏幕的时间仅限于其中一个孩子哮喘发作需要使用雾化器的时候;我允许他们看节目不超过 10 分钟来完成呼吸治疗。

我们确实有平板电脑,在特殊的场合我会让他们使用。例如,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次漫长的跨大西洋飞行去南非看望我丈夫的家人。孩子们在飞行中被允许使用他们的平板电脑。此外,如果他们在朋友家,其他孩子在玩平板电脑,我们不会禁止他们也玩。当然,如果学校要求,他们也可以在学校使用平板电脑。

不过,我真的理解给孩子平板电脑的诱惑。我的小女儿有那么一段时间脾气特别暴躁,我知道如果我给她放个节目或者让她用平板电脑,她就会平静下来。有时候当照顾孩子的安排落空,我或我丈夫需要临时找人照顾孩子时,也真的很难。

有好几次,当我要开线上会议又没有保姆时,我不得不让步,让孩子们在我开会时看电影。我努力让这种情况成为例外,而非惯例,因为我想限制平板电脑使用对孩子可能产生的影响。

CNN:这项新研究是关于幼儿的。那年龄大一点孩子的屏幕使用情况,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所花费的时间,研究结果如何?

温: 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很多研究,最终美国卫生局局长维韦克·穆尔蒂发布了一则咨询通告,警告家长社交媒体的危险。今年早些时候,穆尔蒂表示,他希望在社交媒体应用程序上添加警示标签,类似于香烟和酒精上的警示标签。

在一项研究中,在社交媒体上花费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女孩比使用时间较少的女孩更有可能报告抑郁和自残。另一项大型研究涉及三个数据集,发现每天使用社交媒体五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青少年,比每天使用不到一小时的青少年感到不快乐的可能性高出 171%。这是在社交媒体几乎普及使用的背景下,高达 95%的 13 至 17 岁的孩子报告使用社交媒体。美国青少年报告在 YouTube、TikTok、Instagram 和其他社交媒体应用程序上花费的时间令人震惊——每天近五个小时。

这种程度的社交媒体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这段时间取代了哪些活动。花这么长时间沉迷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孩子没有参加体育活动,没有得到足够的身体活动。他们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交流。而且他们没有得到充足的睡眠。所有这些都对身心健康有害。

CNN:对于家长在屏幕使用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温: 我推荐以下四件事。首先,对于孩子尚小的家长而言,尽可能长时间地推迟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使用。如果您能与其他家长协调,效果最佳。因为同伴压力是孩子开始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如前所述,家长应尽量避免将屏幕和平板电脑当作阻止孩子发脾气的手段。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发脾气是发展的正常部分。对孩子发脾气的频率或持续时长感到担忧的家长,应咨询其儿科医生。

第三,对于那些孩子已经拥有智能手机并使用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的人,与他们谈论社交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意识到自己设备的成瘾可能性,并希望自行减少使用。其他人可能会被说服减少屏幕时间,转而选择其他活动,比如与朋友面对面交流。

第四,设定限制。这些应该包括卧室里一夜之间不能有手机,以及一些应该没有设备的地方——比如教室和餐桌。家长也应该遵守这些限制,并树立一个好榜样。毫不奇怪,研究表明,花大量时间沉迷于设备的家长,其孩子更有可能有同样的行为。


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一、认识内外世界。 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 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 也就是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着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

孩子胆小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身心成长问题?

小曼的儿子今年4岁,4岁应该是孩子最可爱、活泼的时候,但小曼的儿子性格却异常的胆小,平时也不跟同龄孩子玩,小曼以为儿子年龄小比较害羞,所以也没太在意。 有次小曼带儿子出门,遇到了两年没见的朋友,小曼让儿子打招呼叫阿姨,可儿子却躲在小曼的身子后面,小曼再三催促,儿子才干巴巴的挤出了一句:“阿姨好。 ”小曼生气了,当即斥责起孩子不懂事,谁曾想孩子直接在街上哭了起来。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因胆小缩在自己身后的困惑,孩子究竟在害怕什么?为何孩子就不能大方点呢?其实除了跟生人打招呼,孩子胆小还体现在了很多方面上,比如跟其他小朋友交流,独立完成一件事,或随心所欲的进行表达。

胆小的孩子在性格方面比较孤僻、自卑,这对于孩子成长发展会成为一种阻碍,作为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举动。如果孩子在生活中表现的很胆小,是有必要进行引导的,那么孩子胆小究竟是受到了哪些因素影响呢?

1、时刻被家长保护

这样的孩子对家长非常的依赖,也正因此孩子会变成听话的类型。 孩子在家长的羽翼下生活,时刻被家长保护着,不会轻易地表达自己,思想方面是不够独立的,所以在说话、做事的时候也会先看家长的眼色,如果遇到自己无法判断的事情,就会出现胆小、害怕的反应。

2、家长经常拒绝孩子

孩子逐渐长大会有自己的思想,但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胡思乱想耽误前程,所以早早就把孩子的人生规划好,在这过程中家长自然少不了对孩子的拒绝,孩子会觉得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对自身的认识会出现偏差,以至生活中遇到事都会表现怯懦敢直接面对。

3、家长太强势

有些家长对待孩子是比较强势的,家长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得做什么,完全不考虑孩子想不想做。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难免会对家长感到恐惧,所以在遇到有他人在场的时候,言行上就会更加谨慎小心,甚至会出现紧张、焦虑的表现。

4、孩子社交范围小

孩子天天在家待着,入园、入学后也没能跟同学成为朋友,孩子的社交圈会变小,语言表达得不到锻炼,社交能力欠佳,就让孩子更加封闭。 孩子的社交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如果家长们不重视孩子小时候的社交,那么孩子逐渐长大,在遇到需要与人交流的时候,就会表现得非常胆小。

所以说,孩子胆小是有原因的,家长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不要急着责备或训斥孩子,应该给予理解和包容,并适当进行鼓励和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摆脱胆小的阴影。

部分童书粗制滥造,这背后隐藏着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

伴随国内儿童阅读需求上升,少儿阅读市场逐渐扩大。 然而,部分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流入市场,容易对少年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童书里面奇葩多

一本儿童绘本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该绘本中,许多朋友参加小熊的生日会,吃蛋糕时却有一位朋友不见了,餐桌上则多了只烤鸡。 故事暗示朋友“上”了餐桌。 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的内容难以理喻,这样的奇葩童书令人难以接受。

另一些童书则加载了歧视思维,将扭曲的观念投射到作品中。 一本儿童幽默小说,将正在讨论问题的女孩形容为“长舌妇”。 一些家长担心,童书中充斥此类话语,将不利于孩子们塑造正确的性别观念。

还有一些儿童图书赤裸裸展示血腥、暴力。 有本书中赫然配图:猫爸爸开车载着家人,车轮底下是被轧过的老鼠。 另一本童书的插图中,卡通人物背着鲜血淋漓的包裹,舞台上躺着被警察杀死的人,宝箱在流血,伞扎进头部等画面,都让人强烈不适。

童书儿童不宜,谁之过

一些童书质量低下的背后是出版商无序竞争。 时下,不少内容生产机构纷纷转向主要依靠纸质阅读的少儿出版市场。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555家出版社参与少儿图书市场竞争,少儿出版市场竞争格局由原来专业少儿出版社“遥遥领先”变为各类出版机构“群雄逐鹿

“大量原本不是从事童书出版的出版社来‘分蛋糕’,不少缺乏相关专业素养的人员进入这一行业,造成童书质量良莠不齐。 ”广东一知名出版社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

一味求新求快,也容易导致童书内容缺乏规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一些出版商不注重在原创内容上精耕细作。 “甚至某部新动画作品刚播出,就有出版社用几天时间策划出一套绘本。 粗制滥造之下,速成童书强行植入不适宜原角色的语言、情节。 ”

童书须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

针对童书出版市场现状,业内专家认为,一方面,出版社应当树立责任意识;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大对相应出版物的监管。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图书中心总监缪惟认为,童书内容应当引导孩子健康向上,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高尚的道德,促进他们心智发展,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童书应当遵循严格的出版流程,须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 在选题策划中,童书编辑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在创作阶段,需要有高水平的作者精心创作;后期加工还要对出版作品进行仔细润色。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实施的“护苗行动”,严厉查处了一大批面向未成年人的非法有害出版物。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情形才算恐怖、残酷,规定细则语焉不详,这不利于依法监管和打击,应完善相关细则。

此外,儿童阅读童书时家长不可缺位,家长可采取陪伴式阅读。 孙云晓说:“在亲子共读过程中,父母可根据自身阅历挑选适合孩子阅读的童书,避免不良书籍进入儿童阅读通道。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3457.html
凭一己之力让其倒退20年 男篮 更是毁掉两位男篮球星 刽子手
暑期文旅产品持续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