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生命之美 专访鲁慕迅 探寻艺术之源

8月13日,备受瞩目的“大地壮歌——鲁慕迅画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此次画展的主角是已近百岁的著名艺术家鲁慕迅先生,将展出其数十年艺术生涯中的诗书画力作及珍贵手稿、艺术资料等60余件。

此次展览的策划人柳之升表示,鲁慕迅先生的作品是朴实无华的自然之歌,是心灵之声。他的画作中,无论是描绘春花、秋菊,还是取景果蔬、瓦壶,都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气息。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鲁慕迅先生高超的绘画技艺,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同时,鲁慕迅先生也是一位勇于创新的艺术家。他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这种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正是当代艺术家所应追求的品质。

大地壮歌68x68cm

搜狐文化也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现场与鲁慕迅老师就他对自然、艺术与创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漫步在展厅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鲁老师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每一幅画作都仿佛是一首赞美自然的诗篇。这种情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他自幼成长在民间艺术氛围浓郁的环境中,对自然的情感在心底悄然萌芽。随着岁月的流逝,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都坚持到乡村采风、写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美感,也让他成为了一位真正的自然之子。

海阔天空68x68cm

鸡冠花69x69cm

除了对自然的热爱,鲁慕迅老师对于如何保持艺术创作的活力和创新性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对搜狐文化表示,画家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可能会面临“老化、僵化乃至退化”的风险,但关键在于持续不断地回归自然、汲取灵感,并勇于自我挑战和创新。他强调,艺术家应该尽可能重回大自然的怀抱,从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同时排除外界干扰,潜心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技艺水平。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让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活力,也让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而鲁慕迅老师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更是让人陶醉其中。他深刻理解并热爱着中国文人画的传统,在接受搜狐文化专访中谈到:一幅好的画作不仅仅是对物象的再现,更是画家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因此,他在创作时总是力求将诗书画融为一体,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构图的疏密聚散来传达诗意和画境。同时,他也注重在画中留白,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加深远的艺术魅力,也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悉,此次画展展期为两周,将于8月24日结束。

画家简介:

鲁慕迅,名鲁立,先后任《长江日报》美术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理事、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省水墨画院院长,湖北书画院名誉院长等。其数十年间,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兼攻书法、诗词。他对中国画探索创新的成果,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鲁慕迅曾在深圳、北京、西安、武汉、郑州等地举办过个人作品展览,其创作的作品《马蹄莲》被人民大会堂陈列与收藏;《荷叶小鱼》参加“百年中国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5年鲁慕迅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参加科学与艺术专项活动,被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同年10月作品《高风图》搭载“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


鲁慕迅的人物生平

1928年12月26日,阴历十一月十五。 出生于河南汝州古城法行寺塔西的青龙街42号,乳名:鲁立(后改名鲁中立、鲁思淼、鲁慕迅)1945年夏于西安及华山从姨父石磊园先生学画。 1946年春任河南南召县立中学美术教师。 1946年秋至1948年春在开封从谢瑞阶先生学画。 1948年初考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并以鲁慕迅的笔名在《中国时报纸》、《民权新闻》等杂志发表的《“丰画”举偶谈》(对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贪污与迷信、《夜鹰赞》、《也谈谈太阳镜》、《蝇子》、《路上》、《为曹操伸冤》、《肃犬、《治安安治》、《祈祷》、我质问编辑——兼谈谈典故》等等的杂文、诗歌与漫画。 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 1951至1958年先后在中国文艺学院美术工队、中南大区长江日报、武汉市长江日报担任美术编辑、组长,从事年画、漫画创作及美术评论,同时从张肇铭、徐松安先生学画。 1958至1961年被划右派,于下放劳动中,常于无人时偷画速写和思考美术理论问题。 1962年夏去长阳,沿清江及到山区写生。 此时已回长江日报(一度改为武汉晚报)从事美术编辑及评论工作,不时有画及文章发表,直到文革再次下放。 文革中参加批判会时,多在思考美术理论问题,如《试论中国画的气》一文的初步提纲就是在会场的角落偷偷写出的。 1971年重回武汉,任职于市汽车运输公司政工组宣传组,得以随车队深入鄂西山区及神农架原始森林感受大自然和搜集素材,后调入解放公园美工室,7月间画了大量花卉写生,并先后去三峡、大宁河、四川、云南、广西、陕西、武当山等处写生和创作,直到1979年调入湖北省文联。 1979年《马蹄莲》为人民大会堂陈列与收藏;与陈作丁、汤文选、周韶华、冯今松等组成:晴川画会。 1981年回家乡妆州写生创作,重寻旧梦;《千堆雪》等8幅作品参加《湖北十人中国画联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为《王霞宙画集》作序。 1982年参加《美术》编辑部召开的美术理论座谈会,宣读论文《试论中国画的气》、《中国画三味——书骨、乐韵与诗魂》、《美术》7月号发表《个个成器》、《芍药新芽》、《艳阳秋》三幅作品,10月至11月发表《试论中国画的气》一文。 参加与何溶、叶朗、沈鹏、贾方舟、彭德、 陈云岗、茹桂、陈博萍、陈方既等在湖北神农架举行的美术创作研讨会。 1984年10至11月间参加中国文联代表团应邀访问英国、荷兰。 策划参与由湖北省文联创办的《美术思潮》杂志的试刊号。 1985年参加全国美代会,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美术思潮》杂志正式出版发行,任第一副主编与编委。 11月组织并参加在武汉展览馆举办的“国画新作邀请展”被列为中国美术十大新闻。 与戴筠参加烟台美术理论座谈会并去青岛、石岛、蓬莱等地参观学习。 先后在长江日报、湖北画报等发表访问英荷系列文章及图片。 1986年应邀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全国中国画艺术讨论会》,在《现代中国画断想》发言中提出“多元互补”的观点,随后发表于《中国画》及《美术》。 同年参加湖北省第4次美代会,当选中国美协湖北分会副主席,与戴筠去桃花源、张家界、吉首、凤凰等处写生创作。 1988年随中国文联代表团访问英国、荷兰并进行艺术交流,作品《高秋图》等作品在《武汉国际水墨画节》展出;《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及其写意传统》一文发表于《88北京国际水墨画展》理论研讨会及文集。 1988年6月29日,书法报头版刊登了鲁慕迅先生评论吴丈蜀创作的书法作品《兰亭序》,题为《千载两“兰亭”》,引起轩然大波。 单就这篇千字文的书法评论写作而言,窃以为是近三十年来最优秀的书评之一。 这么短的篇幅,有述有作,引经据典,评古论今,将自家的观点表述得淋漓尽致,实属难得,令人心生敬意。 1989年《霁月》等6幅作品香港《新晚报》以专版刊出,同时发表刘纲纪评论文章。 6月离休,陪夫人戴筠女士赴京山疗养。 1990年举行《鲁慕迅京山诗画展》;同年参加《湖北十人联展》在新加坡展出并应邀访新。 1991年2期《艺术与时代》发表《有竹居艺谈》及《荷乡》等5幅作品,同时发表刘纲纪、徐公度、吴丈蜀评论文章;《文艺报》发表姜天民评论文章。 1992年2期《迎春花》发表《野菊花》等12幅作品及姜弘评论文章。 台湾《1992年大陆艺评选》发表《春酣》、《醉卧东篱》等8幅作品及姜弘文《书骨乐韵蕴诗魂》。 同年7期《美术》发表《鱼戏图》等9幅作品及《中国画三味—书骨乐韵与诗魂》一文并有陈泊萍评论文章。 1992年故乡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为其举办《鲁慕迅乡情诗画展》,展后将作品全部留赠家乡。 继1990年京山诗画展后陆续在湖北钟祥、江陵、天门、洪湖、盐利举行个展,1992年赴深圳参与筹备《第八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并为画册作序。 1993年《桃实图》参加中国美协举办《全国首届花鸟画展览》并任评委;参加北京《中国花鸟画理论研讨会》4期《国画家》发表《生命的信息》一文。 1994年7月26日,最亲密的艺术知已爱妻载筠逝世。 9月起移居深圳,至此不问世事深居简出。 1995年11月深圳美术馆举办《鲁慕迅花鸟画》展轰动南国,《芍药新芽》参加《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览》并为画册作序。 参加香港举办“现代中国画展”。 1986年以来参加1—9、11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 1996年4月,参加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无锡《全国花鸟画研讨会》发表论文;12月在天津参加《首届中国画学及中国画发展战略研讨会》并发表论文。 1997年6月,大型书画选《鲁慕迅画集》由珠海出版社出版,收入1978年以来作品84件,书法作品11件,各家评论文章16篇。 《鸡冠花》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第4册。 12月尤其策划的全国《国画改革二十年理论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1998年赴西安为已故画石大家石磊园先生整理遗作,7月去大连参加《绿野美术之家》活动。 11月《秋语》等作品参加《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1999年1月为《石磊园画集》撰文《一派清光照后人》,该文并发表于台湾 1999年第10期《中国人物》和2001年第4期《国画家》;9月参加《晴川画会二十年画展》及活动。 2000年4月赴西安参加《石磊园画展》有关活动,11月出席第6届湖北省美代会被选为顾问。 《绿杨堤外水云乡》等作品被收入《当代美术》画集。 12月《大厦的崛起》等作品参加《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2001年2月《鸟国之春》等15件作品参加《世纪之春国画展》;4月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鲁慕迅画展》,展览由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国画院、中国、陕西、湖北、深圳美协,湖北省文联等共同举办;6月在武汉举行《鲁慕迅画展》,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联、湖北省美术学院、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9月《荷叶小鱼》参加《百年中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收入《百年中国画集》,同时出版《百年中国画展名家精品系列·鲁慕迅专辑》,《杲日融融》收入《新时代中国画作品集》;11月被聘为中国美协2001澳大利亚中国画展评委。 2001年4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陕西省国画院、陕西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鲁慕迅画展》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2002年5月《鸡冠花》、《绿杨堤外水云乡》被收入《中国现代花鸟画全集》。 2001年 6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美术学院、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鲁慕迅画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7月《慕迅题画诗稿》由澳门出版社出版,11月参加全国河南籍名画家中原活动。 2003年9月应邀参加在烟台举办的中国当代花鸟画坛名家作品展及理论研讨会。 2004年9月应邀参加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举行的“中国花鸟画九人探索交流展”,12月巡回至汕头、厦门、深圳展出。 参展九位画家是:赵梅生、鲁慕迅、周韶华、齐辛民、贾平西、赵贵德、刘荫祥、张桂铭、王金岭。 作品《荷叶小鱼》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5年3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被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奖牌。 《我爱四君子》参加“科学与艺术---优秀人民艺术家作品展。 6月《竹石图》参加“继承与发展---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7月《鸟国之春》、《照水梅》参加“2004全国中国画百家作品展”10月12 日作品《高风图》搭载“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 10月30日作品《香雪》等参加《传承-创新---2005北京皇城艺术馆优秀艺术家邀请展》同时参加《南北花鸟画展》、第12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展。 10月参加《湖北省当代国画精品展》在韩国展出。 2006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慕迅画字》。 年底赴家乡汝州义务讲学。 2007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文集《清茶谈艺》.,为《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作序。 2008年出版《慕迅自书百联》,当选为湖北省水墨画院院长。 4月被聘为深圳文博会美术馆艺委会副主任,为《陈子庄诞辰九十五周年遗作展》作前言。 2008年12月16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故乡情——鲁慕迅作品展》在郑州商都艺术馆举行。 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型书画选《鲁慕迅作品集》。 参加纪念晴川画会三十周年展“晴川·晴川”湖北十人中国画作品展。 2009年6月与贺敬之,黎辛,柯岩,黄懿芬等畅游新安龙潭大峡谷。 为《黄秋园江南三大名楼图卷》,《黄秋园工笔花鸟图卷》题跋。 应邀参展“首届中国城市艺术书画提名展”(中国美术馆)。 2010年3月30日至4月6日 《南国花如海》鲁慕迅-高坤水师生画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 5月1日参加在黄鹤楼白云阁美术馆《五月墨迹——当代中国著名画家50人作品展》。 11月17日,由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省水墨画院,连云港市书画院、连云港市美术家协会,海州国画院,连云港市美术馆。 连云港市花鸟画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心灵之声”——”鲁慕迅花鸟画学术邀请展“在连云港市美术馆开幕,并进行了画展的研讨会。 11月24日,赴海州考察“海州二刻”(孔望山佛教摩崖造像,将军崖崖画),并提出:将军崖岩画为中国最早的花鸟画之一的观点。 2011年3月,其“当代中国画的多元结构”一文,选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4月14日,携弟子赴江西修水县双井村拜谒黄庭坚陵墓。 8月21日,作品参加“精彩百年两岸书画联展”于台北“国父纪念馆”,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以书面方式致贺。 10月29日赴昆山参加“纪念张大千诞辰112周年艺术精品展暨研讨会”并发言。 12月15日,以耄耋之年组织策划其师“徐松安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并为展览作前言与画册序言。 12月27日,携弟子付迪拜国考察与艺术交流。 2012年5月赴太行山写生2013年1月由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有竹居小品书画展》在深圳举办。 2013年9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清华大学,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湖北美术家协会,湖北书法家协会,湖北书画院共同举办的《心之声——鲁慕迅书画展》在北京清华大学美院美术馆举行。

袁晓岑的其他相关

袁晓岑:当代中国花鸟画的铺路者一部近现代中国绘画史就是一条艺术探索之路,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就是如雷贯耳的铺路者。 著名美术评论家鲁慕迅1995年在《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作品展》画集代序中总结道:以齐白石、林风眠、潘天寿同期或稍后活动于中国花鸟画坛的还有郭味蕖、李苦禅、朱屺瞻、吴作人、王雪涛、田世光、袁晓岑、郑乃珖等名家,代表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及以后中国花鸟画的不同画风和画派,他们也是当代中国花鸟画的铺路者。 人民美术出版社为彰显我国近现代绘画艺术成就,为海内外这些绘画大师陆续出版专集。 当代写意孔雀画创始人、当代中国花鸟画铺路者袁晓岑专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袁晓岑》也问世了。 最初那一掬土取自故乡关于故乡那个偏僻的独家村,年届90的袁先生这样深情描述:“予1915年生于贵州普定县半耕半读之家,家有房屋数间,薄田数丘,自耕自食,但山林广阔,环境幽深,其时山花野卉四时不绝,飞禽走兽出没其间,喜鹊、画眉时到檐边篱下,山鸡野猪不时亦可捕到,景色优美,得天独厚。 白日听坠石之声,便见岩羊于山顶格斗;夜间见有犬夺门而入,便听到豹子在林间吼叫,住家周围地名有蟒蛇洞、老熊洞、老虎咬牛、豹槛丫口,顾名思义,其神奇当可知也。 家中又养着牛、马,予时用木炭画飞禽走兽,用粘土捏小牛、小马,自得其乐,宛如童话世界。 ”9岁入沙家马场小学的袁晓岑,一边学习,一边帮父亲放牛放马,还一边为同学画窗心纸,逢年过节将自己的绘画作品送给老师和同学。 校长特别钟爱这个天资聪慧的学生。 1930年,袁晓岑在贵阳省立师范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之余,因了崇拜当时活跃于贵阳画坛的名画家景小楠,跨出校门,结识了“选文斋”裱画店的老板梁选文。 利用这个机会,他反复临摹景小楠先生的作品,画技如黔灵山上的春笋节节升高。 在此基础上,他研读了许多美术理论书籍,潜入中国画的渊源脉络。 这种研习痴迷到用省下的伙食钱,换来一本本《芥子园画谱》时,饥肠辘辘的他竟兴奋得如获至宝。 他从此师法南齐谢赫的“六法”理论,由传统工笔走墨,苦练中国画笔墨功,为后来的写意花鸟画打下了坚实的技法基础。 其间,偶有卖画收入,便于假日与梁选文结伴而行,足迹遍及贵阳的灵山秀水、古寺名刹。 至今他还记得黄果树瀑布观瀑亭那副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岩似火何须薪助焰自高。 ”名匾、名联、名碑词滋润了他古典文学的素养。 云南的红土地给了他另一掬土1935年,20岁的袁晓岑只身来昆明,考取了国立云南大学,却因入学条件过严,尚无高中文凭的袁晓岑毅然插班昆华中学。 因为他深知“才如湖海文始状,腹有读书气自华”,绘画要成大器,必须深厚自己的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素养。 在一个名叫黄禅侠的画店店主那里,他认识了由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和陈树人等20世纪革新中国画的先驱所创立的岭南画派。 当抗日烽火烧遍大江南北,北大、清华等大学纷纷南迁至昆明,大批名人志士云集春城时,袁晓岑获得高中文凭,再度考入国立云南大学文史系。 云南大学汇集的一批著名学者教授,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先进的思想引导着袁晓岑。 袁晓岑在学习岭南派画风和中国传统的“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上身体力行。 在画作中注重表现形神、表现灵性,使自己的画艺得以突飞猛进,所以1938年首次在昆明举办个人画展,便赢得书画界前辈及社会名流的称赞,百余件作品销售一空。 这次成功不仅使23岁的袁晓岑享誉云南画坛,也坚定了他师承并光大岭南画派的决心。 大师为他添一掬土1941年,海外漫游归来的徐悲鸿先生来到云南大学映秋院,爱才如子的熊庆来校长将袁晓岑引荐给大师。 年长袁晓岑20岁的大师指着他的水墨画马幽默地说:“你画的是中国马,我画的是西洋马。 ”大师给他许多速写,要求他多画速写,注意实物写生,把握轮廓线条与光影关系,画出马的雕塑感。 大师的谆谆教导,使年轻的袁晓岑受益匪浅,决心像大师一样特立独行,辟一代画风。 之后,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大师都亲自点评,并在点评中介绍了罗丹、巴里、蓬蓬、鲁德等法国著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 在大师加深他对岭南画派的理解中,他亦加重研习法国雕塑作品,反复揣摩中西雕塑艺术的异同,为他日后的雕塑创作夯下了坚实基础。 抗战8年,袁晓岑在昆明以卖画为生,一边求学,一边进行绘画和雕塑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历史给了他一片沃土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了,袁晓岑也迎来了一个艺术创作的春天。 1951年,袁晓岑创作的国画《孔雀》和《小鸭》在全国第一届画展获得好评。 1954年,他的雕塑《母女学文化》、《牧羊女》、《庆丰收》入选第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各大报刊相继发表评论。 1959年,《母女学文化》入选前苏联主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期间,他与中央美院一批著名雕塑家合作完成了北京民族文化宫的民族团结大型浮雕。 1964年,著名美学家、美术评论家王朝闻盛赞袁晓岑的雕塑,并推荐给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袁晓岑个人雕塑展,几十件极富个人风格和民族地域特色的作品,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等大报交口赞誉这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举办个人作品展的雕塑家。 “十年浩劫”中,视艺术为生命的袁晓岑,以惊人的毅力投入花鸟画创作。 其写意孔雀独树一帜,确立了写意孔雀画的代表地位。 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倡议,中国画研究院调集黄永玉等国画家为北京饭店作画,袁晓岑名列其中。 在改革开放的春天,袁晓岑的100余件国画、雕塑精品相继问世。 1993年《袁晓岑国画雕塑集》出版时,回顾接触岭南画派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包括以较多精力投入雕塑的20年,他终于在70年代走出了岭南画派,形成了独特画风,在中国画坛自成一家。 特别是雕塑绘画的并举和相得益彰,大有裨益于绘画的结构准确、造型优美、高度凝炼;写意孔雀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坚实的雕塑基础。 所以王朝闻先生为他题辞:“画家、雕塑家袁晓岑的作品,不只创造性地体现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别与联系,更可贵的是诗意与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 ”由陈毅元帅倡导、荣宝斋出版的《荣宝斋画谱》第42册袁晓岑专辑,至今已印刷5次。 2003年驰名中外的天津杨柳青画社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丛书亦为袁晓岑出版了花鸟画专辑。 已作品等身的大家袁晓岑自己,仍始终以“此时,此地,我心”为创作原则。 此时,乃时代精神;此地,乃地域特色;我心,乃真情实感。 添土铺路:一锹一锹又一锹正如人们说“虾”就想起齐白石,说“马”就想起徐悲鸿,而一说到“孔雀”和“仙鹤”就想起袁晓岑。 对“孔雀”和“仙鹤”情有独钟的袁晓岑,将孔雀和仙鹤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仪态万千,以至其写意孔雀成为中国画坛一绝,所以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将画册《袁晓岑画孔雀》,与《齐白石画虾》、《李可染画牛》、《李苦禅画鹰》、《关山月画梅》并列出版。 袁晓岑认为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是画好孔雀的前提。 早在1953年袁晓岑就随边疆工作队,“与傣族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 清晨与傣族农民入山寻猪草,见孔雀成群出没于林际草坪,金瓴翠羽闪烁于薄雾晨纱,使我如置身仙境,领略了大自然里的孔雀的清新、野逸、幽雅、出尘,远非配以牡丹、桃花、杏花等庭园孔雀可以比拟。 且自然环境中的形象具有矫健、潇洒、自然之美,所处环境的简洁又非工笔所能奏效,使予在意境处理及表现形式上受大启发。 ”历经半个世纪不倦追求的袁晓岑总结说:“在西方艺术写实基础上把中国艺术的‘意想’加上去,将美强化、突出、夸张;将美中不足之处减弱”。 美术不是丑术,他追求以美烘托神韵的美学观,所以他夸张了的孔雀美才成为当代画坛的一绝。 1988年,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5米长、3米高的《瑞鸟图》,集中展示了他写意孔雀画的艺术天才。 袁晓岑笔下的仙鹤亦为一绝,并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国礼。 经过对鹤的长期观察,他对鹤的形体的秀逸、仪态的傲岸了如指掌,一弃前人程式化描绘和狭窄意境传达,以写意写实结合表现“芦塘之闲适,沼泽之争逐,雪源之起舞,九皋之和鸣,自有一种苍茫辽阔野逸出尘之感。 ”“在写意中注意体感和动感,在环境构图中重意境,仙鹤本身就丰富了。 ”1993年完成的《百鹤图》长卷中,他为突出主题,在无背景处理中展现100只鹤的觅食、悠闲梳羽、相依为伴、嬉戏追逐、行颈长鸣、展翅冲霄……构图恢宏,自然连贯,节奏鲜明,如长江大河奔腾澎湃。 袁晓岑自幼爱马成癖。 他笔下的马之所以不同于他人,也得益于雕塑。 “我的马在造型上以中国马为基调,综合伊犁马、蒙古马、阿拉伯马、英纯种马的美,在对美的强化中弱化不美,以东方重精神的审美,抓住阿拉伯马和中国伊犁马的灵性和精灵”。 结构的处理也由单一的线条而与雕塑的线面结合,形成独特风格,所以《群马图》入选2003年全国画院双年展。 艺术还要有厚实的文化学养。 中国文学学养深厚的袁晓岑,追求诗意中蕴藏韵味的东方审美精神。 《举杯邀月》、《伯乐相马》等古人物雕塑及反映少数民族风情的《牧归》、《纳西人家》等作品,都是于情景交融中别具一格地再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母女学文化》、《祖国颂》、《金沙水暖》、《茶马古道》等重大题材作品,坚持提炼生活中的真实形象,通过自然含蓄的表达,生发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1999年,袁晓岑为昆明世博园创作的青铜雕塑《孔雀》,构图、造型都别具匠心。 2001年,86岁的袁晓岑以昆明金马碧鸡传说为题材,由孙冉翁“长联”获灵感,倾心创作了青铜雕塑《金碧腾辉》,立于昆明东风广场,作品构思巧妙,气势轩昂,再次展示了袁晓岑雕塑艺术的魅力。 他创作的雕塑《纳西人家》和《茶马古道系列》,也将立于古城丽江。 第二故乡的近70个春秋滋养了一个大师的艺术精灵,而《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袁晓岑》卷的出版正是大师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回报。 袁先生已于2008年6月9日晚在昆明去世。 享年93岁。

周韶华:山水画气势派作品开创者经历

周韶华,1929年10月出生,山东荣成人,是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 曾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北省美术院院长。 作品多次在国内展出,应邀赴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并进行艺术交流。 周韶华长期研究书画,体会出“道法自然”是主体在体验中所悟出的为自由创造所需要的更广阔、更灵动、更超越的精神空间,是对有限空间的超越,是一种大慧悟。 周韶华领悟了“道法自然”的真谛,才能给山水画创作赋予有生命意蕴的境界,有历史感的境界。

周韶华

周韶华履历表

1929年,出生于山东荣成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原名周景治,出生后,父亲离家外出韩国谋生,生死下落不明;

1937年,8岁母亲因病去世;

1940年,11岁离家逃荒到大连西岗当童工。年底回乡,参加抗日救国的儿童团,当上儿童团长;

1941年,12岁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二团,开始战地美术宣传工作;

1942年,13岁担任十三连文化教员;

1944年,15岁时加入中华民族青年抗日先锋队;

1946年,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18岁胶东军区武装部。在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时,部队急需扩军增员,派我担任扩军任务,我在动员民兵参加解放军的发动工作积极有效,掀起热潮,连续动员了300多人参军,荣立一等功;

1948年,19岁在华东野战军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后渡黄河南下,解放河南后派到中原大学新闻系学习。 郑州解放后调到新华社和中原日报社做机要工作。 第一次在《新华画报》发表美术作品多幅;

1949年,20岁随第四野战军解放武汉,任中南局宣传部、中南文联美术部创作员。派到中原大学美术系深造;

1950年,21岁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分配到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秘书、美术组长。在此后10余年间,从参加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反胡风、反右派、大跃进、反右倾,被卷入中国的各项政治运动中;

1954年,25岁任湖北省美术工作室副主任,画水彩画;

1957年,28岁协助师群筹备成立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任武汉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会员工作部主任;

1961年,32岁创作代表作品水彩画《茶山之歌》、水粉画《暮上巴峡》。在此以前的整个50年代主要是画水彩画;

1962年,33岁转入开始创作中国画,开篇作品是《满载落霞归渔村》;

1966年,37岁文革开始,被打入“牛棚”,集中在黄陂兵营搞“斗、批、改”。省文联被改为省直斗批改六团九连,由军代表领导;

1969年,40岁下放到沙洋“五·七”干校。仍由军代表领导;

1970年,41岁下放到位于武当山、神农架和丹江水库间的湖北郧阳地区锻炼。他利用搞通讯报导的机会跑遍了郧阳地区的山山水水和各个公社,报了许多照片,画了不少速写,为日后积累素材;

1971年,42岁任郧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教卫党委书记。当时还是“文革”后期,为避开贯彻“四人帮”的黑货,大部分时间他都下乡抓农业学大寨,对理解中国农民问题也受益不浅;

1977年,48岁借调中国美协,任编辑《美术》杂志编辑。他与何溶同志肯定和发表了吴冠中的《谈形式美》、还发现了彭德并发表了他的《审美是美术的唯一功能》,在全国引起很大震动,具有转折性历史意义;

1978年,49岁调回武汉,重组湖北美术家协会,恢复湖北美术院,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 当选湖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任秘书长。 在武汉中山公园举办“文革”后的第一个画展《新长征》,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

1979年,50岁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和全国第三次美代会,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在美代会上作大会发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重点谈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载《美术》1980年第1期);

1980年,51岁[创作]1-6月创作中国画《忽如一夜春风来》(载《中国新文艺大系——美术集》)。 还有《千里烟波楚天阔》、《飞翔》、《清清的流水》、《登高望四海》、《秋水长天》、《东渡诗意》、《岚气》、《鱼鳞峡》等;[活动] 为创作《大河寻源》组画作资料等准备,阅读了大量的史料,也写了采风计划。 秋季,开始第一次黄河万里行,从武汉途经郑州、西安、临汾、吉县、龙门、 壶口、咸阳、绥德、佳县、榆林等地,往返于晋陕峡谷;在西安重点参观了碑林和霍去病墓石雕深受震撼,感受到了《大河寻源》的母题;

1981年,52岁他与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刘纲纪共同邀请王朝闻、蒋孔阳、伍蠡圃、毛时安等30多位美学家探讨东西方美学比较,达成了对于东西方美学互动和优势互补的共识。 会后他陪同王朝闻夫妇参观荆州博物馆看楚文化。 同年当选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创作] 《雨后清明》、《春润》、《冬》、《行云流水》等。 开始酝酿中国画《黄河魂》初稿,在《大河寻源》组画出台前(从1978-1981)为创作上的恢复期,前画提到的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愉悦的心态、开放的理念开始滋长;[展览] 策划组织湖北十人中国画联展在成都、北京展出;[出版] 《周韶华画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活动] 春末夏初,他邀请何溶、叶朗、沈鹏、贾方舟、彭德、 陈云岗、茹桂、陈博萍、鲁慕迅、陈方既等在湖北神农架举行美术创作研讨会。 (这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会上肯定了他的《大河寻源》创作设想。 )夏秋之交,他第二次黄河万里行。 从武汉途经郑州、东平,直至黄河入海口,然后折回西安、华山、芮城永乐宫、永济、运城、韩城、吉县、宜川、黄陵、延安、吴堡、绥德、米脂、佳县、榆林、河曲等地, 在晋陕峡谷重点考察黄河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1982年,53岁[创作]中国画《古观星台》、《五岳独尊》、《西岳壮歌》、《落日夏云纵复横》、《金山银峡》等;[撰文] 《探索刍想》(载《美术》1982年第7期);[发表] 《黄河魂》、《春润》、《夕阳平沙》等5幅作品发表于《美术》1982年第7期;[活动]夏季,第三次黄河万里行。 从武汉途经西安、宝鸡、西宁、青海湖、玛多、鄂陵湖、雅拉达泽山、共和、湟中、循化、西宁、武威、张掖、酒泉、玉门、刘家峡、炳灵寺、银川、包头、呼和浩特、大同、云岗、太原、北京、山海关等地。 此行对仰韶文化、汉魏隋唐文化多有所获;秋冬之际,协同湖北省侨办为画家李青萍平反,摘掉其“汉奸”帽子,并请省委书记关广富到家中探望,为其正名;

1983年,54岁当选中共湖北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与秦征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出访日本,在长琦举办《中国现代画展》[创作] 中国画《祁连山上雪横飞》、《汉武雄风》、《阅世三千岁》、《八十年代的旋律》、《暮降鄂陵湖》、《冰川纪略》、《六盘山》、《岷山》、《渤海湾的晨光》、《眺古战场》、《精卫填海》、《俯瞰龙羊峡》、《黄河之声》、《鸟瞰黄河》、《浊浪排空》、《英雄的饕餮时代》、《狂澜交响曲》、《火的里程碑》、《远古时代》、《月光曲》、《成吉思汗陵》、《黄河之水天上来》、《松潘草地》、《巴颜喀拉山景观》、《镇河兽》、《黄帝陵》、《黄河愤》等50多幅作品(载《周韶华画集——大河寻源专辑》)。 首次尝试在拷贝纸上作画;[撰文] 《大河寻源记》(载《美术》1983年第3、8期),文中提出“抱一”的艺术观,即对主体和客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整体把握;[展览] 从七月开始《大河寻源》——周韶华画展在北京、南京、郑州、武汉相继举行。 首都各大传播媒体都作了报导。 王朝闻先生在《人民日报》撰稿评论说:“大河寻源是造型性的黄河大合唱”。 《大河寻源画展》是他在中国画创新的一个新起点,并由此成名;[发表] 《渤海湾的晨光》等7幅作品刊登于《新观察》1983年第17期。 首都各大传媒都作了宣传报导,英文版的《中国日报》发了一整版;[活动] 春夏之交,第四次黄河万里行。 从武汉途经郑州、龙门、壶口、三门峡等地。 中央电视台和湖北电视台播出专题片《周韶华与大河寻源》获全国银奖,央视国际部还在世界上作了传播。 《大河寻源》画展得到了广为认同;

1984年,55岁出任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 当选省文联副主席;聘为第六届全国美展评委;[创作]《青海明月》等一批西部纪行的作品;[撰文] 《全方位观照论》(载《江苏画刊》1984年第6 期),文中提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罗宇宙,气包洪荒,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使天、地、人融贯一体;过去、现在、未来相联”。 “全方位观照论”被认为是新时期画论的经典语言,被《新华文摘》评为年度六大新论,还刊登于《文艺研究》。 从理论上给中国画创新提供了依据,对中国画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展览] 作品《黄河魂》入选第六届湖北省美展,获金奖;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铜奖;[活动]年底至翌年初,北上长白山,在林海雪原体验生活。 从武汉途经沈阳、通化、浑江、松花江、长白山、通化、集安、回程经青岛等地,并在吉林松江河林场举办创作讲习班,吸收了吉林省许多学子,在那里大力鼓吹创新之风。 10月,筹办开拓性的美术理论刊物《美术思潮》,并担任该刊第二副主编,推举彭德为主编。 《美术思潮》为新时期鼓吹新思潮的重要舆论阵地,在美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策划举办全国(包括港澳台)《国画新作邀请展》;

1985年,56岁当选中国美协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86年,57岁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湖北分会副理事长;再次当选中国美协湖北分会副主席,被聘为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1987年,58岁当选中共十三大代表,聘为欧洲欧华学会名誉委员;聘为华中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兼任美术摄影室主任;

1988年,59岁任全国第五届文联委员;当选湖北省文联执行主席;聘为北京国际艺苑评委。6-12月,因左脸二度面瘫住院;

1989年,60岁[创作] 中国画《朔风传碎语》、《沧浪水清可濯缨》、《我醉天亦醉》、《楚凤》、《宇宙之光》、《乡心随去雁》、《金山银山》、《山在呼吸》、《晚秋》、《金秋》、《河西走廊》、《山月随人归》、《悠悠海上月近人》、《初雪》、《夜露朦胧》、《广寒世界》、《月牙儿》等;[撰文] 《艺术创新之道》(载《美学与时代》1989年第2期);

1990年,61岁聘为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创作] 《暮秋之幻》、《鹤兮归来》、《秋魂》、《西北纪行之二》、《山光、天光、秋光》、《落日夏云》、《秋江晚》等;[撰文] 《含笑的幽默》(载《文艺研究》1990年第6期);《猎影自白》、为柳快的摄影画册《中国诗魂》撰序等文收编于《艺海纵横》文集;[展览] 在荣成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全部展品捐赠故乡山东荣成市政府(共84幅作品),后来这批作品不翼而飞,由于当时并未引起主要领导重视,全被私分,令他痛心疾首。 ;3月,在武汉举办周韶华摄影艺术展[出版、发表]《周韶华水墨画选》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九龙奔江》等10幅作品发表于《江苏画刊》1990年第2期;《仰韶赏鱼》、《楚天阔》等11幅作品发表于香港《美术家》1990年总75期;[活动] 与彭德、李克等拍摄、编撰电视片《天地人--周韶华的艺术》,先后到大足、黄山、长江、乌江、大宁河、成山头、泰山、孔庙等地拍素材,历时一年。 年底到广东海陆丰地区的会来县林若熹家中创作70天,为在汕头办画展做好了准备;

1991年,62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创作] 中国画《横断山之秋》、《大江东流去》、《江流天地外》、《活水源头》、《极地之光》、《神造自然》、《春风》、《碧天湖》、《洗砚池》、《春眠不觉晓》、《楚泽独秀》、《秋之辉煌》、《高山湖》、《漫漫大漠》、《祥云》、《河西走廊》、《天涯截此时》、《红石峡》、《丝路乐章》、《窗里窗外》、《巍巍昆仑》、《月下门》、《云梦泽》、《生命》、《碧山玉壶》、《山耶海耶》、《神造自然》、《陶翁诗意》、《天红地亦红》、《春风》、《艳阳秋》、《洗砚池》、《挥洒写春秋》、《秋之辉煌》、《千里烟波》、《洗礼》、《高山湖》等作品;[撰文] 为叶浅予大画集作序:《叶浅予艺术特征概论》,还有《刘国松现象》、《血与火铸造的人格与风格;[展览] 元旦,周韶华近作展(汕头);1月,周韶华书画摄影展在武汉钢铁集团文化俱乐部举行;[出版、发表] 《艺海纵横》文集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青海湖》等12幅作品发表于新加坡《热带文艺》1991年总第16期;[活动] 10月,访问江西、闽西老苏区和福建沿海城市;

1992年,63岁年初,因累倒住院;[创作] 中国画《西北纪行》系列之一、《沧海横流》、《横断秋魂》、《春回》、《春忙》、《秋韵》、《暖风》、《恒星》、《瑞祥图》、《巴山夜》、《云起天界》、《根深本固》等;[撰文] 《世纪风之梦》(载《第二届国际水墨画展’92深圳论文集》);《三面体结构论》文中提出艺术创造是主体、客体、本体三面体复合的审美文化构成。 认为单方位继承是僵化的危机,全盘西化也是一个陷阱,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就是不断推陈出新,使中国艺术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并逐步实现对古典形态的超越。 所谓现代形态,就是要建构我们时代的艺术大风格;《我的一份人生入场券》、为崔子范论集作序《大匠风范》等;[展览] 7-9月,周韶华个展在新加坡、香港展出;12月,《世纪风》第一回展在深圳博物馆开幕;[出版、发表] 《周韶华》大型画册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横断山之光》发表于《韩国经济报》第8740号;[活动] 5月,赴广州美术学院讲学;

1993年,64岁评为一级美术师;获湖北省“文艺明星”奖;聘为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聘为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创作] 中国画《野花叮铛》、《陶令去何处》、《月溪观潮》、《厂外风光》、《宇宙这一角》、《横断秋魂》之二、《夜探唐古拉》、《走出长阳洞》、《山谷吼声》、《火州图》、《群峰矗立》、《气场》、《宇宙这一角》、《折多山节奏》、《风雨江天》、《半月溪》、《拔地而起》等;[撰文] 《港台现代水墨画运动透视》等;[活动] 2月,组织主持参加北京国际艺苑’93之春水墨观摹展,7月,应邀赴奥地利参加第三届国际艺术节,是亚洲惟一被邀请去参加个展的画家,作品被誉为“新东方象征主义”;会后攀登阿尔卑斯山主峰;[出版、发表] 《抱一集》文集由国际翻译出版社出版;《巴山夜》等7幅作品发表于《江苏画刊》1993年第4期;《精卫填海》等11幅作品发表于《中国艺术》1993年总10期;

1994年,65岁再次当选湖北省文联主席;聘为全国第八届美展湖北省作品展评委会主任;[创作] 中国画《生命的回声》、《晨光》、《这里不是梦》、《铁壁江山之二》、《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昆仑一截》、《TV结构》、《浪迹天涯得一图》、《戈壁红柳》、《大江东去》、《今夜静悄悄》、《横亘边疆》、《涂朱画秋风》、《提携三界》、《天字碑系列之二》、《森林公园》、《围墙》、《庄生自在》、《唐古拉之二》、《吐鲁番相貌》、《戈壁吊古》、《瑟瑟鸣秋》、《东陲月朗》、《伟哉昆仑》、《北疆风景线》、《银装素裹》等,还为威海市东山宾馆创作巨幅中国画《铁壁江山之一》等18幅作品;[撰文] 《抱一庐答问》,文中谈到东西方交融的解题方案,即把东方文化的博大精神与西方文化的现代精神择优融合,在艺术感觉上既保持东方文化的风采,又在审美上使西方人产生共鸣,与传统水墨画拉开距离,创造新的艺术图式,《参加台湾<中国现代水墨画大展>随感》、《现代文人画典范潘天寿》等;[展览] 3月,作品参加台湾《中国现代水墨画大展》;5月在合肥久留米美术馆举办“世纪风第二回展”;5月在南京博物院巡展;《夜探唐古拉》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出版、发表] 《<世纪风>第二回展专号》由香港综达有限公司出版;[活动] 3月,赴台湾参加“中国现代水墨画大展学术研讨会”,并作为李铸晋教授的评讲人;5月,赴合肥参加周韶华艺术座谈会;夏季,西行帕米尔高原,从武汉途经兰州、嘉峪关、星星峡、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喀什、帕米尔高原、塔里木、库车、库尔勒、博斯腾湖、石河子、博乐、阿尔泰、哈纳斯湖等地,行程二万公里横跨塔克拉马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12月,出席湖北省第六次文代会;

1995年,66岁上半年全力以赴地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的第二次大型画展作准备,住水神客舍进行封闭式创作;

1996年,67岁出席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委员,再次当选中国文联委员;[创作]《烛光布德》、《夕阳山外山》、《生命圆舞曲》、《边山无语横斜阳》、《群山之母》之二、《夜探唐古拉》之二、《关山夕阳》、《高原在呼唤》之一、之二、《雪山草地》之一、之二、《魂系长江》、《三秋系列》、《阴山秋霜》、《天山晚眺》、《东海岸》、《巴楚夜》、《路在脚下》、《夕阳山外山》、《西陵石壁》、《原野》、《风日千古》、《冰秋》、《研朱点夕阳》、《旭日初升》、《力之崇拜》之一、之二、《报春》之一之二、《本性不染》系列、《自风流》、《洗心泉》、《神工鬼斧造自然》、《深秋》、《花开无声》、《大富贵》、《戏水掠波》、《源头活水》、《莲脱红衣》、《月泉风情》、《边山春浓》、《造化在自然》、《紫微湖》、《笔油墨痕》、《边池古风》、《秋之韵律》、《清溪》等;[撰文] 序言《史诗般的三峡全景画卷》(载《长江三峡百景图》画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出版);《简论当代画家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现代文化的建构,由历史连接未来,由民族通向世界》、《艺术的基本课题——名古屋艺术大学讲义》内分:我对艺术的基本见解、新的综合与新的分化、我的艺术难题与解题方案、中国美术史简明概要、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日本画的评价(名古屋艺术大学印刷单行本);《艺术观与方法论》和《逆水行舟,面对挑战》(为世纪风画集撰写前言与后记);[展览] 7月20日——8月11日在台北太平洋文化基金会艺术中心举办《周韶华现代水墨画展》;[出版] 《周韶华画集》(太平洋基金会1996年7月出版);[活动] 7月下旬至8月下旬老伴王秉华陪同,对台湾全岛进行访问,自台北、基隆、台中至高雄等地,重点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聘为中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11月25日赴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洋画系讲课一周,之后参观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现代美术馆等;

1997年,68岁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并于9月中旬赴北京出席十五大;[创作] 《风雪天山》、《月潭印秋》等以及12幅赴美展品;[出版] 上半年主要精力用于编印大画集、文集,于5月《周韶华世纪风》大型画集上下卷,以及《面向新世纪》文集均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这个画集囊括了八十年代后期到1996年的主要作品(图文共780页)。 文集也是八十年代以来的集大成;[展览] 6月,去马来西亚在吉隆坡举办个人画展,妻子王秉华同往;[活动] 9月,去美国参加湖北文化周活动;

1998年,69岁[创作] 《莽莽帕米尔》、《神激母亲河》、《哈纳斯牧场》、《山河沧桑》、《九龙奔江》新篇之一、之二、《雪夜祁连山》、《不尽长江万古流》、《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画廊》、《天山积雪》、《江汉抒情》、《天地通流》、《碧海银光》、《江流天地外》、《西陵夜色》、《夜茫茫》、《报春晖》、《葵花系列之三、四》、《巴山蜀水》、《群山之母》(新篇)、《长河落日》、《落日看大荒》、《夕阳流火》、《白云深处天应尽》、《戈壁金秋》、《红栏》、《玉龙潭》、《云横抹苍岭》、《云陈秦岭》、《陇陌金秋》、《西天云月》、《雪山清泉》、《夜探唐古拉之四》、《郊城之外》、《日月同晖》、《天空无尽》、《别有洞天》、《丹江夜泊》、《铜山景观》、《平远亦幽》等;[展览] 4-6月,分别在深圳、武汉、济南举办《周韶华从艺50周年回顾展》;[活动] 12月,去深圳参加国际水墨画展与研讨会;[出版] 《周韶华画选》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荣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创作奖;

1999年,70岁6月21日,老妻王秉华因患肺癌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痛失贤内助。 他们结婚45年,相处半个多世纪,她的去世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创作] 《火山口》、《天地通流》、《跋涉湿草地》、《柳绿情长》、《野花祭》、《阿尔泰牧场》、《戈壁金秋》、《山野金灿灿》、《俯瞰长江》、《雪亦奇》、《水动气流》、《山高日归迟》、《远山在呼唤》、《三君子图》、《夺目震》、《塞北晚眺》、《洞庭清韵》、《客厅》、《葵花系列》;[活动] 3月,在北京出席全国文联第六届全委会。 与施江城经俄罗斯去波兰参加国际画家创作会见。 到重庆参加长江九省一市“互动时代”展览与研讨会。 11月,参加吴冠中艺术研讨会并发言盛赞吴冠中,发表于《光明日报;[撰文] 8月,在北京参加何海霞艺术研讨会并为其画集作序《金碧青绿第一人》。 10月,参加李可染艺术研讨会并撰文纪念;[展览] 9月,参加晴川画会二十周年画展。 周韶华个展在天津开幕。 周韶华个展在威海举行。 周韶华在淄博举办个展。 12月,周韶华画展在厦门开幕;

2000年,71岁[创作] 《征服大漠系列》7幅。 《白云岩》、《玉龙山脉》、《冰雪昆仑》、《高原草地》、《野卉无言不夸红》、《这里有山泉》、《碧潭吟秋》、《战风沙系列》、《雪域雄魂》、《独立苍莽》、《混沌初分》、《雪域剪影》、《西天落霞》、《雪域之灵》、《块面感受》、《天涯探奇》、《岁月悠悠》、《冰雪消融》、《山谷无声水如镜》、《山水有情》、《初雪》、《走出大漠》、《流泉映目》、《蓝天彩云陇上景》、《六牛图》、《塔里木河畔》、《黑龙潭》、《北疆秋光》、《矿泉》、《秋烟层层滚地来》、《桑榆知天晚》、《昆仑一截》、《昆仑夕照》、《峨嵋雪霁》、《碧海银光之二》、《秋水夕阳》、《大风起兮云飞扬》、《战风沙》、《山河墨韵》系列小品8幅、《喷薄欲出》、《阳光下》、《可爱的红柳》、《绿荫世界》、《鸟声花气是我邻》、《野花》、《葵花系列》3幅;[展览、活动] 到西部四省区举办巡回展。 4月,在成都四川省美术馆举办个展。 5月,在甘肃兰州举办个展,并在兰州师大、师专讲学,并到甘南、尕海、玛曲等地采风。 6月,在西安举办周韶华现代水墨画新作展,在西安美术学院讲座并被聘为兼职教授。 后去宁夏银川举办画展,并到贺兰山、西夏陵园采风。 7月,应天津《国画家》杂志之邀去深圳讲课。 9月,周韶华烟台画展举行;[撰文] 《山水画与道法自然》;

2001年,72岁小女周红宇与吴军和喜结良缘;[创作] 《神游母亲河》、《朝夕昆仑》、《清泉徐徐》、《沼泽地》、《玉龙千秋雪》、《世界屋脊之一》。 2月,创作八尺篇幅的 “大山大河系列”7幅。 5月,创作巨幅《铁壁江山》(567cm×366cm)等;[活动] 1月,随文化部组团访问欧洲8国并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画展。 访问的八国是: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摩纳哥、德国和梵蒂国等。 5月,与友人同去神农架、神农溪和小三峡采风。 7月,去北京参加百年中国画大展评选。 10月,参加百年中国画大展及研讨会。 11月,被山东艺术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展览] 3月,《周韶华60年艺术探索展》在武汉拉开序幕。 4月,在广州巡回。 《周韶华60年艺术探索展》巡回到上海。 7月,《周韶华60年艺术探索展》巡回到沈阳、哈尔滨,并赴镜泊湖、黑河和俄罗斯边境采风。 8月,周韶华画展在大连举行。 9月下旬,《周韶华60年艺术探索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落下帷幕;[出版] 3月《周韶华艺术探索集》出版;

2002年,73岁6月6日外孙墩墩诞生。 眼大、脚大、有神气;[创作] 集中三个月创作书法作品70余幅。 其中有:《神秘的原始符号》、《书画同源》、《神曲》、《自然崇拜——羊》、《汉简千字文》、《第百上石考》、《美》、《午》等。 从陶文符号、甲骨文、金文到篆隶、正、行、草以及现代书法,一一作出书写体验。 创作中国画《云沉昆仑》、《风雨有鸟路》等。 7-8月,去山东荣成进行封闭式创作,为10月赴旧金山举办个展作准备。 此次创作的重要作品有彩陶系列之四的《走出仰韶》斗方作品15幅;[展览] 4月,《周韶华书法艺术展》在武汉首展。 《周韶华画展》在古都洛阳博物馆举行;[出版] 4月《周韶华书法艺术集》出版;[活动] 5月,去四川美术学院参加77-78届毕业生创作座谈会。 9月,周韶华的家乡山东荣成市开设的《周韶华艺术馆》举行隆重开幕式。 将永久陈列他的39幅作品,这是周韶华无偿捐赠的精品力作。 数幅宏篇巨制成为陈列的主体,充分呈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0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周韶华艺术展》,时间一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3790.html
离职潮 校长辞职! 大学爆发
哺乳期感冒咳嗽不舒服 哪些药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