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幕 妈妈气到发抖!很多父母有同感…

让很多家长感到炸裂的

一定是 电子产品的管理

为了让孩子和电子产品保持距离

家长们可谓操碎了心

为了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家长使出各种招数

成为亲子矛盾的大爆发点

家长和孩子

开启"斗智斗勇"模式

查资料、对答案、听英语听力……

使用电子产品的常见借口

"我真是 气到浑身发抖 !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说起这个话题,浙江的李女士深有感触。"刚放暑假时想给孩子报个暑假班,但是她不肯去。 其实一开始没有管那么严,七月份的时候是让她玩一会儿的,但孩子自制力差,有时候一天下来一玩就是五、六个小时。 "

眼看马上要开学了

所以最近多次警告女儿

要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她们还为此大吵了一架

原来,李女士的女儿妮妮借着查资料的名义,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使用iPad。"一开始我觉得挺正常的,毕竟现在的小孩上网查资料挺多的,但是现在马上要开学了,就想让她收收心,所以我就不让她单独拿走了,要查的话我陪她一起,但有一天我突然觉得很奇怪。"

三天前, 李女士发现自己偷偷藏起来的iPad被妮妮找到了,并且还悄悄破解了密码 。"当时真是 气得不行 ,我发现她这两天都在偷偷玩,甚至有一天玩到了凌晨快两点。"

"根本防不住!"为了防止妮妮沉迷于电子产品,李女士另辟蹊径, 既然藏不住干脆直接 随身携带

摄像头、保险柜纷纷上场

付先生为了不让儿子沉迷手机

他一方面担心孩子玩手机成瘾

另一方面担心过于限制孩子

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七月孩子爷爷奶奶过来陪了他一个月,老人有时候会看看抖音,所以孩子也会带着看了,当时没觉得有什么,但这个月爷爷奶奶回老家后,孩子三番五次找我要手机玩, 有一次我把手机使用时长设置了,他急得朝我大吼大叫,我才发觉不对 。"

付先生决定在家里安装

因为担心孩子觉得被监视而产生厌恶心理,于是在做这个决定之前,付先生特地找到了儿子进行商量,"我会观察他的表现,如果表现的好会让他多玩会,如果表现的不好会缩减时长,他同意了。" 付先生说,如果孩子对此做法表示反对,那他可能也会选择拆掉摄像头。

有家长想到了"妙招"

——直接把电子产品锁起来

买一个 保险柜 锁住所有的诱惑

用最原始和传统的方式管娃"

"买来锁小孩手机的,还可以"

有家长直呼遇到了"同道中人"

自家孩子一点也不让人省心

"孩子打不开,也没专心学习,

网友热议

给孩子接触智能手机和平板"

家里没有这些电子产品"

"带孩子去旅游、骑马、爬山,

不仅能少玩手机,还能增进亲子关系"

"给电子设备开启学生模式,

自己不能总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妈妈你生气了?”“ 我哪有!”

女儿的情绪管理状况,过去一直不太理想,一点点事情都会按动她的情绪按钮。 她的情绪能量很足,常常是火山爆发式的,一旦情绪来临,汹涌澎湃、来势汹汹。 不过,来得快去得也快,火山喷发完,一瞬间就风平浪静。 我们戏称她具有演员特质。 她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带她和堂弟堂妹出去玩,她在路上捡了一片树叶,很喜欢,一直拿在手里。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下子找不到了,沿路返回也没找到。 她开始嚎啕大哭,前后持续近二三十分钟,引得众人侧目,简直以为我们是在拐卖儿童。 尽管我读过不少关于情绪的书籍,也知道要看见情绪,不能压抑情绪,但说实话,依然不能免俗,每到这个时候,还是觉得颜面扫地。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带女儿跟朋友外出,生怕不经意间火山爆发,搞得大家都不愉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表达情绪方面要提升。 但她很无辜:我忍不住!表达情绪当然不是要让她忍,毕竟表面的忍总有爆发的一天。 女儿确实是一个感情丰富、敏感度高的人。 比如几乎她看所有的电影,都会流泪,听故事、看书,也会泪流满面。 学习了《学习的身心基础》之后,我了解到女儿应该就是天生触觉敏感型,这反映在她的触觉、味觉以及其他各种情感的感觉上。 01 有一次,因为其他事情找雪琴老师作了一次调和,不断探索挖掘根源的过程中,雪琴老师问我:你在女儿面前是一个真实的妈妈吗?你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吗?这个问题比我最初找她调和的问题似乎相差甚远,但却引发了我的深思。 似乎我与先生都是老好人,特别是先生,大家都觉得他脾气极好,几乎看不到发火;而我也被认为从小懂事,长大了和善,对孩子耐心的人。 但雪琴老师的提问,让我觉察到其实表面温和的背后,是有些看不到的不适情绪在累积的。 敏锐的女儿,她总能够觉察到我温和表面背后的情绪。 例如,有时候我对她说话,看似很有耐心,其实是压抑了内心的生气情绪,而她从我的语音语调中知道我其实生气了。 当她指出来的时候,我有时候还不愿意承认,我总觉得我懂那么多理论,怎么能随便对孩子生气呢?我在孩子面前习惯了压抑不舒适情绪,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这样的温和可能反而让孩子更有压力吧? 我开始反思:或许,孩子火山爆发型的情绪表达方式,正是对我们夫妻俩表面温和的一种另一极端的反应。 我们无法真实表达自己,女儿就全部帮我们释放、表达了。 我有些羡慕女儿,她生活得特别真实,毫无伪装和迎合。 或许,是我要向她学习,真实地表达自己,特别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不适情绪。 02 五年级开学后,女儿的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做一本属于自己的“自编书”: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要求有封面、有目录、有人物介绍、有每章的故事,做一本像模像样的书。 这样有个性的作业引起了全班孩子的兴趣。 女儿的语文老师简直就是“亲情第一,人格第二,知识第三,按次序进行,一个都不能少”的践行者——她对每个孩子充满了爱,关注每个孩子如何做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形成自我学习能力。 我们极为幸运地遇到了这样的恩师。 我与女儿探讨“自编书”写什么内容,她想与众不同,又要确保每周都有话可写。 刚好她很喜欢《头脑特工队》,于是就模仿《头脑特工队》,作了一本《情绪总动员》。 书中有个小女孩小悦,还有各个情绪所代表的小动物形象——开心兴奋的蹦蹦兔;害怕、紧张的发抖鼠;生气的喷火牛;伤心的流泪鱼;厌恶的耸鼻猫。 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她按要求一共写了十篇小文章。 这十篇文章均来自日常生活,有纯粹在学校发生的故事,有放学路上的小事,也有家里的故事等等。 她在后记中写道:这本书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情绪总动员们还会一直陪伴着我们。 通过这本书,小悦也能和各种情绪和睦相处了,从中也发现了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读了这十篇文章,我们一起来到了小悦的世界,看到了许多故事和情绪。 孩子的这本《情绪总动员》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她学会了平衡情绪的方法,而我也从孩子的书中,更好地理解女儿、理解情绪。 海英老师讲过平衡情绪的四步曲:觉察——接纳——表达——转化女儿写作的过程,简直就是这四步曲的完美呈现。 每天放学时,我都会问女儿:今天有什么好消息,有什么坏消息?这让她每天可以及时地觉察自己的情绪。 当她分享完当天的好消息或坏消息时,就会考虑能不能放到周末的自编书中,她可以直面自己的情绪了。 每一章开头,她都会注明一下本章的主要情绪。 在正文中,她一边还原事情的经过,一边把各种情绪小动物带入其中。 不管是愤怒、还是害怕、厌恶,她都会表达出来。 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调整和化解的过程,也就起到了转化。 她曾经写了一篇关于老师拖堂的故事,在文章的最后,她已经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老师拖堂的事情,已经在学习如何平静面对,也开始启动思考脑想方法和对策了。 快期末的时候,我问她,英语老师还拖堂吗?她说:没有太注意,好像拖堂我也没有那么生气了。 03 我和女儿一致认为,自编书的撰写,对她提升平衡情绪能力有很大帮助。 我在这个过程中,对情绪有了更多深刻的理解和觉察,分享给大家一起共勉。 Part 1 情绪无时无刻都存在。 情绪总是伴随我们,因此不管哪一天,女儿总可以有内容写。 Part 2 引起孩子情绪波动的,可能就是一些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 她的故事中,几乎没有什么一波三折、惊天动地的大事,而都是一些生活细节,就连买个蛋糕,她都能冒出多种情绪,最后写篇小故事。 因此,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大人们经常觉得这么屁大点事情,至于有这么多想法吗?但孩子在意的就是这样一件一件的小事情。 Part 3 情绪不是单一存在的,同一时间同一事件中,会同时存在多种情绪。 每个事件中,她都会同时有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写作的过程也是让她对情绪命名,理清的过程。 Part 4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一些所谓的“坏”情绪有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害怕、生气等情绪,确实会让孩子提高警惕、远离危险。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傻乐傻乐”的,我们大人估计反而会担心了。 Part 5 真实的情绪远比情绪脸谱更为丰富。 女儿在开始设计人物时,参考头脑特工队,设计了五个情绪小动物,但是在后续的写作中,她发现有时候现有的几个人物不能准确地表达她的心情。 特别是对需要做出选择时的犹豫、矛盾等心情,她感觉需要其他描述才更准确,于是,在后半段,她增加了一对双胞胎“铃铃”和“铛铛”,来表达纠结的心情。 我们这一代人,在情绪领域的功课欠得不少。 感谢毫无保留释放自己情绪的女儿,带领我踏上这美妙而充满意义的情绪蜕变之旅,让我学会面对真实的自己,让我愿意接纳自己的不舒适情绪,不再各种伪装和逃避。 毕竟,成为一个真实的、正向的普通人,远比一个看似完美却伪装得很累的人要轻松、幸福很多。 妈妈们的观后感: 1.了解孩子的特性,结合自己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被女儿总是看在眼里,帮助妈妈去完美的表达出来了,孩子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女儿的老师是一位特别睿智的老师,完美的践行着:亲情第一、人格第二、知识第三的教育理念,懂得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关注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如何自主的学习能力,女儿的写作过程成就了女儿对于情绪处理的能力,把情绪四步曲完整的谱写了一遍,觉察—接 纳—表达—转化,做妈妈的也从中收获很多,把情绪的整个过程都理顺了,情绪无处不在,情绪伴随着我们一生,情绪不是单一 存在的,做真实的自己,让我们接纳真实自己的情绪,不在伪装和逃避。 2.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情绪只是当下的自我一种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看见情绪,正视情绪,合理的表达情绪,告诉对方因为你做了什么,我感觉到了伤心、难过、生气等等,我不希望再这样。 正面、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不是压抑或者用情绪沟通!平衡情绪的四步曲:觉察-接纳-表达-转化,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调整和化解的过程,也就起到了转化!父母做最真实的自己,才能帮助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引起孩子情绪波动的,可能就是一些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从身边每天发生的小事儿做起,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3.舒适,接纳真实的感受,当我察觉到情绪爆发时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破坏性时,我做了及时暂停。 我用:我看到(我感受到)……是因为……我希望……句式,正确表达了自己的不舒适。 让孩子看到我生气了是因为什么原因,他们可以怎么做。 情绪平衡四部曲:察觉~接纳~表达~转化。 文中妈妈和孩子一起做情绪书籍时,真的太棒了!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正确认知和表达情绪,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智慧的妈妈,才是孩子的人生路上最大的资源。 4.很感动,无论我们对孩子做了什么,孩子依然可以原谅我们,他们对我们的爱才真的是无条件的,反之我们家长呢,对孩子的期望太多失望越多,对孩子的爱添加了太多太多的条件。 孩子很能察觉妈妈的情绪,每当看到我没笑的时候女儿会来问我妈妈你不开心吗?我说没有呀,她说你都没笑呢?原来我们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 通过觉察我们及时去转化情绪,让情绪流动起来,情绪本身没有好坏,接纳自己和孩子的真实情绪,与孩子一起成长。 5.每次对儿子发完脾气,都会后悔,因为他也才三岁呀,调皮捣蛋的年纪。 自己控制不好情绪,反倒来怪孩子。 不管你怎么说孩子,他们都是无条件爱我们,以后会控制好情绪,不再对孩子发脾气。 6.读了今天的文章,心里依旧想起前天学习的那句话,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文章。 接纳真实的自己,接纳真实的孩子我们常常说,孩子个个都是“小人精”,这就说明孩子们是非常聪明的,他们能时时刻刻感受到父母的情绪波动。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会变得抓狂,咆哮着指责孩子;有时候我们告诉自己要忍耐,不要总是对着孩子发火,我们强忍着坏情绪直到憋出内伤来。 不能更好的释放坏情绪,有时候对孩子说话不阴不阳的,反而对孩子伤害更大。 还是那句老话,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找到合适的释放方式,对自己对孩子都是好的。 7.“成为一个真实的、正向的普通人,远比一个看似完美却伪装得很累的人要轻松、幸福很多”。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我很少发脾气(自己认为)就以为自己情绪比较平和,实际上好像不是这样的。 经常我和女儿说什么时,他会说“你又开始说教了”!我感觉很迷茫,我只是说个事实而已,哪里教育他了?但女儿坚持说我在教训她。 后知后觉中想到自己可能压制了自己的情绪,自己没觉察到,但孩子感知到了我的真实情绪。 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让我看清和面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那部分情绪,我也要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平衡情绪4部曲:察觉-接纳-表达-转化。 在表达的过程中,就是调解和化解的过程。 接纳自己的情绪,成为真实的自己。 8.情绪是流动的能量,平衡情绪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要“控制情绪”,可是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不是用来控制的。 正确认识情绪,觉察和接纳,及时疏导和转化情绪。 看见真实的自己,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共同成长。 9.孩子看起来很小,但都机灵着呢。 我开心或不开心,生气或不生气,她都能觉察到。 作为一个大人,如果在情绪上都是压抑着的,那小孩子在感知到这种负面情绪时,就算我没有发脾气,对孩子而言,负面情绪的冲击和伤害,都是不可避免的。 总结今天文章的心得:面对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最真实动机。 总结从学习到今天以来课程的实际运用:这个星期,试着接纳孩子,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当孩子有情绪时,想办法缓解安慰,我的娃,很明显的,不在是以前,那么易怒。 以前的那种用我的负面情绪来震住娃的负面情绪的做法,实在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而且一直都是掩耳盗铃式的伤害。 所以要跟幸福双翼说声:感谢!学习路上继续努力!加油! 10.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是自我的一种情感体验伴随我们的成长。 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压抑情绪。 平衡情绪的四步法:觉察→接纳→表达→转化。 情绪来源于我们的看法,它是一种移动的能量,需要表达和释放。 我们应该看见情绪,正面、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不是压抑或者用带着情绪沟通!生活中,当我们产生不舒服的情绪时,不是否认它,而是把它当成一个信号,然后借助这个信号,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内心需求,并做出调整和改变。 引起孩子情绪波动的,可能就是一些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从身边每天发生的小事儿做起,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父母做最真实的自己,才能帮助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 11.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与生俱来,没有好坏,只有正负,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仔细想来,从小到大,学校和家庭里,我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课程,更不用说学习。 所以我的性格基本上,是复制了母亲的性格。 当我不想让性格再继续复制给女儿时,有幸遇到了这些课。 课程后的问题思考:我要如何处理我的各种情绪,又要如何引导我的孩子处理不同的情绪?成长的路上,想成为一个更好的妈妈!跟自己说加油! 12.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敏感、更聪明。 妈妈否认自己的情绪,意识不到自己生气了,孩子却仍然能意识到,孩子才是我们的天使。 妈妈认为,我不应该生气。 所以意识不到自己生气。 所有的应该,都是不应该。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接纳自己,也接纳自己的一无所知。 接纳自己,成长自己,孩子就会越来越好。 只有和孩子一同成长,才不会让我们的错误在孩子身上延续下去。 13.想到那天晚上睡觉前,我儿子突然问我:“妈妈,我怎么样你才能更喜欢我?”我当时回复说“我一直很喜欢你呀”。 儿子问我“那你为什么老生气?”当时自己有些震惊,也想了很多。 我们自己常常会因为小孩或是其他事情心情不好或生气,但是却不明确的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不能直面自己的情绪,但孩子们的眼睛会发现,他们大部分虽嘴上不说,但内心却很清楚。 之前给儿子读过《我真的很生气》的绘本,告诉他要把情绪表达出来,但是真正需要学习去表达是自己。 1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在中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的孩子大约有3000万!因抑郁自杀的人数更多,高达20多万。 为人父母,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抑郁症”,其实离孩子并不远。 每一个孩子,都期待被父母真正看见,不要让亲子关系渐行渐远,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15. 女儿有时候会问我:“妈妈,你怎么老皱着眉头?”“妈妈你不开心吗?”可有时候我并没有不开心,感觉孩子很敏感的观察我的表情来判断我的心情。 早上因为孩子不好好吃早餐,我忍不住唠叨起来,还跟孩子说如果不吃早餐,就把Lunch box里面的饼干爆米花拿出来,换成早餐带走。 孩子马上就是那种噘着嘴、眼睛微眯的不开心的样子,堵着气吃早餐。 她那个样子让人更来气!但我却一直忍着自己的脾气。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我其实是担心孩子在长身体的时候不好好吃饭会影响身体发育,还有就是起大早做饭孩子不吃,仿佛做的无用功,令人气愤、沮丧。 而孩子看到的就是我在逼迫她做一件事,我因为她而不开心,会有压力,也很会不开心。 下午接孩子放学我将跟她谈一谈最近的情绪压抑,让她看到真实的妈妈。 16.妈妈你很累吗?不累,这是我一贯的回答。 真的不累吗?我在心里问自己,怎么会不累。 只是不愿意让他们知道罢了。 这么些年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没有帮手,每天早中晚要接送,收拾家里,一日三餐,因为时间关系还找了一份别人嫌弃,自己也并不喜欢的工作(全年无休,当天的事做完就能下班)。 没有时间回家看父母 ,没有时间带孩子出去旅游等等。 没有朋友,没有自我,感觉除了两孩子什么都没有。 有时候想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即使我没说,他们也还是知道,有了电话手表后就表示不让我接送,说我天天太辛苦。 需要我接送的时候会提前告诉我。 刚开始会偷偷跟在他们后面,被发现后听着他们对我的数落,心情挺复杂的。 一边担心着他们的安全,一边又感动着他们的懂事。 现在还学会了煮面。 现在我知道了不要忽略孩子感知情绪的能力。 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做真实的自己。 17.人是有感情有情绪的动物,人是高等的智慧生物,我觉得不是因为会使用工具,而是因为会控制情绪,其实人所谓素质的高低格局的高低,很大部分是情绪的因素,因为我得情绪我愿意去关心体贴别人,因为我得情绪我愿意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情,希望我能学会情绪管理,希望孩子可以学会情绪管理。 18.认真看了文章后,学习到了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也让我更加的清楚知道了对于我们家长来说P点大的事情有什么可哭的,但是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原来孩子在意的是生活中的一件一件小小事情。 今天我儿子放学回来不着急着写作业,我尊重他,没有催他,只是提醒了一下,他还是不愿意去做,那我也就没有再多说,然后我在做饭的时候,朋友打来电话邀请一起吃晚饭,说好的是半个小时,结果因为临时做作业,作业也比较多,对于我儿子写字慢还写不好,反复的重写,又不认真做,一页就花了半个钟还没做完,于是就临时取消了饭点。 也因为说好的时间点我们没有按时守约,这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我是一个比较注重诚信这块的,说话绝对算话,可是我们爽约了,但是这个时候,儿子就大哭,哭着要去吃饭,让他好好写作业,争取下能不能赶去,最后还是没能去,儿子就一个劲的哭,我自己也实在烦的很,对他大声说话……看到他哭的那么伤心,我自己又很烦就先出去平复下心情.然后在过来好好的抱抱儿子给他安慰。 整个过程中,在回头想想看看,换一种方式,也许会让儿子和自己更愉快,只是我着急的让自己失去了理性,错失了引导孩子积极的一面。 所以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真的需要好好反省自己。 感谢有这么好的文章分享。

为什么很多父母会“撒气”在孩子身上?或许是在寻找“自卑补偿”

近来一则父亲酒驾被查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新闻中,一名父亲因为车上超载了一人被交警拦下,罚款50元,扣了6分。 这让这名父亲非常的生气,于是一气之下,把3岁的儿子拎起来摔在地上,孩子的头部重重的摔在了地上,当下就发生了严重的擦伤。 而孩子害怕爸爸真的不要自己了,不顾疼痛连忙跑到父亲的身边抱着父亲的大腿,请求父亲不要抛下自己。 原来这名父亲为了送患病的家人去看病,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使得他在被交警处罚后情绪崩溃,将盛怒发泄到了孩子身上。 最终交警考虑到具体情况,决定将车辆放行了。

这段新闻在网上流传开来,网友们对此评论不一。 很多网友指责这名父亲,不该把气撒到孩子身上,孩子还小,不应该为你的坏情绪背锅。 也有网友表示,很多父母都有冲孩子撒气的时候,这位父亲的做法虽有不对但是也能被人理解。 明明最爱孩子的就是父母了,为什么父母仍然会选择冲孩子撒气呢?

此前有一则新闻,杭州一名小学生,因为弄丢了妈妈的手机而害怕的不敢回家。 在找了很久之后也没有找到后,孩子忐忑的回到了家。 没想到等待孩子的是妈妈的暴怒和一番毒打。 母女俩相依为命,平时的生活比较节约,显然手机丢了是这个家庭不小的损失。 于是,小学生的妈妈把孩子绑在了椅子上,用晾衣架等工具进行殴打,等打累了,母亲便回房间休息了,结果第二天母亲醒来发现孩子已经去世了。 很多家长虽然不像新闻中的母亲这般暴虐,但是对孩子撒气的行为却并不少见。

1.“我不要你了!”

这句话是很多宝妈常挂在嘴边的。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或者做错事的时候,生气的妈妈很容易说出“我不要你了!”虽然事实上并不可能会遗弃孩子,但是这种恐吓的方式足以让孩子心惊胆战,处于恐慌之中。

2.“这都做不好,你真的很笨!”

当家长被攀比心所捆绑时,生活中的不如意很容易被投射到孩子身上,自己在业绩上不出色就希望孩子能够比同伴优秀,而当孩子没有做到时,家长更加倾向于把对自己感到无能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通过指责孩子的愚笨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3.“别让我看见你!”

家长在外面受了气,回到家最有可能发生的就是对孩子发脾气。 也许孩子根本就没犯错,或者是一点小错,被负面情绪困扰的家长很容易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推卸到孩子身上,没来由的嫌弃让孩子的内心很受伤。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可置否的,但是为什么如此多的父母还是会选择把气撒到孩子身上呢?为什么会倾向于让孩子为自己的负面情绪买单呢?

张姐白天项目上出了错很晚才回到家,一回到家就看见老公坐在沙发上玩手机,臭袜子乱扔一地。 张姐感觉怒气值快到了顶点,这时候大宝跑过来求抱抱。 张姐压抑着怒气和孩子解释说自己有点累,过会儿再抱。 但是孩子丝毫没有意识到妈妈的情绪不对,继续不依不饶的求抱抱。 张姐一下子控制不住情绪和孩子发起火来。 “不要过来烦我,走开!”孩子显然没有想到妈妈会有这样的反应,愣在原地,怯懦的不敢发出声音。 张姐看着孩子委屈的样子,这才发现自己是在拿孩子撒气,心理十分后悔。

1.从孩子身上更加容易得到掌控感和安全感

父母习惯于冲孩子撒气更多时候可以从中获得掌控和安全感。 而当家长遇到烦心的事情后,这两种感觉是极其缺乏的。 比如说在单位受了领导的批评,家长的内心是有些自卑的,极度的需要掌控感和安全感的充盈,而孩子自然就成了无辜的被索取者。

2.孩子处于弱势,只能默默的忍耐

父母的指责和嘲讽让孩子没有回击的能力,在父母的撒气行为中孩子处于弱势的一方,父母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反驳。 和孩子撒气不会受挫,这使得父母倾向于使用这样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因为在这场撒气行为中,父母始终拥有主动权。

3.冲孩子撒气的成本最小

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产,自己有权利决定孩子的所有。 当父母指责孩子,虽然孩子很难过,但是最终还是会回到父母身边。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冲孩子撒气的成本是最小的。

不难想象,每一场撒气行为都是打着教育名义的恃强凌弱。 虽然大多数时候,孩子仍然会跑回父母身边承认错误,希望父母不要离开自己,或者希望父母不要再生气,但是 每一次无来由的撒气行为都在暗暗的伤害着孩子幼小的心灵。

1.影响孩子内心的自我认同感

父母的撒气行为对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孩子需要不断的反省自己到底哪个地方做错了,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够好,这种时刻存在的自我怀疑,使得孩子内心对自我的认同感极具下降,孩子变得自卑,自我评价极低。

2.影响亲子关系

父母的撒气行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影响了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的亲密感被破坏,孩子与父母变得无法亲近,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被破坏,孩子与父母变得更加疏离。 亲子间的融洽关系在一次又一次的撒气行为中消耗殆尽。

3.影响孩子家庭观的建立

父母对孩子的撒气行为,影响孩子的家庭观。 在知乎上曾有一个关于父母的哪些行为令孩子无法释怀的话题,其中有一个回答,“父母总是没有来由的数落我,这让我摸不清头脑,我总是小心翼翼的。 长大后我再和父母说起时,他们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我清楚的知道我不会生孩子,因为我不确定我会不会像父母对我一样对他。 ”

就像新闻中那个因超载被查而冲孩子撒气的父亲一样,生活中父母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苦衷,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是最无辜的,小小的他们就要为父母的情绪失控而买单。 为人父母学会收敛情绪,平等的和孩子相处是最基本的宠爱。

各位家长朋友们,您对父母的撒气行为有哪些看法呢?您有过控制不住情绪对孩子吼叫的行为吗?欢迎大家留言与逗儿妈妈一起探讨!

有一个负能量的母亲是一种什么感受?

看到这个话题就微微发抖,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带着我过,每天都是不停的抱怨,把对父亲的怨气发泄到我身上,动辄打骂是家常便饭。 而且我觉得她好像神经受了刺激,情绪化严重。 动不动就哭,要死要活。 有时候冬天把我赶出家门让我满大街找我爸,印象最深就是有一次我大概10岁左右,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我骑着自行车,摔倒了,手套丢在雪地里,脸都青了。 我推了好久才回到家,我妈根本没看我一眼。 还骂我没找到我爸。 类似于这种事情太多太多了。 都是童年阴影。 后来我上高中我妈走了出去打工,我和我奶奶过,我记得那时候一年我都不和她联系,觉得没感情也没话说,正常来说娘俩相依为命应该感情深,可我们几乎说不到三句就吵架,说实话,内心来讲,我觉得我母亲很失败,无论是妻子还是母亲她都做的很失败。 对我爸也是,一句好听的没有整天就是抱怨抱怨。 现在自己成家了才觉得如果我是男人,我也不爱和这种女人过一辈子。 母亲强势,不讲道理,说一不二,和她一起生活压力很大,让人上不来气。 在我的印象里她就没有满足,或者笑容满面的时候,再好的人她都会鸡蛋里挑骨头。 总之就是很难相处吧。 现在我和她感情也很淡,不过物质方面我都满足她,至于内心真的没什么波澜,也许小时候对我的影响太大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3814.html
印度造的iPhone大肠杆菌超标 我查了查发现这就是假的
专家 常州一凉亭遭雷击坍塌致6死10伤 若有防雷装置理论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