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泰宁 青山绿水绘就乡村旅游新图景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竹筏轻荡水中央, 如画美景入眼眶。(陈德锟 摄)

中国日报8月12日福州电(记者 胡美东 周瑾)一下、一下、又一下!随着排工在溪水里划动竹竿,竹排动力十足地乘水漂流。随即,排工在排上唱起韵味十足的山歌,歌声悠扬,回响在溪水如碧的峡谷间。两岸石壁峭立,因不同的风化程度呈现各异奇观,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着“九十九曲,八十八滩”美名的上清溪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宛若一条蛟龙,盘踞在深山幽谷中,缠绕于赤壁丹崖间。

上清溪宛若一条蛟龙,盘踞在深山幽谷中,缠绕于赤壁丹崖间。(陈金宝 摄)

“我们一趟就要撑万把下竹竿,一年下来要撑三百多万下。”干了25年的上清溪排工黄盛腾谈起他的排工生活,幽默风趣,“上清溪全长16.5公里,落差比较大,排走得比较缓慢一些,那就比较吃力一些,所以说我们的工人叫‘吃饱了撑着’。”

上清溪两岸风景秀丽。(林明 摄)

像黄盛腾这样常年固定的艄公或艄婆,在上清溪景区共有200多名。暑期以来,旅游热度快速升温,高峰期一天需要撑三至四趟。

上清溪被云雾笼罩,宛如仙境。(陈金宝 摄)

据黄盛腾介绍,自从泰宁开发旅游之后,对于排工的需求日益增加,许多年轻人不必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想致富,先修路,”路也修好了,生活更加方便;旅游有“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游客增多之后,也带动了当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阳光洒向上清溪,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刘伟海 摄)

在这25年里,黄盛腾见证着当地生态的变化:“我们的山变得更绿了,水也变得更清了,整个生态环境非常的优良,给游客带来了非常好的舒适度体验。”

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邓佳惠 摄)

“旅游是泰宁的支柱产业,也是生命产业。”泰宁旅游管委会遗产保护副局长刘锋再次强调了旅游对泰宁的重要性,并列出数据作为佐证:去年泰宁的旅游总收入大概在76亿元左右,接待游客接近900万人次。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将近四十年间,泰宁县政府始终把“旅游兴县”作为泰宁县领域发展的战略推动所有的工作,付出了艰苦努力。

游客乘坐竹筏一路欣赏上清溪美景。(邓佳惠 摄)

“把绿水青山保护起来,是有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刘锋表示,为了将旅游做大,泰宁在工业上放弃了很多。“我们制定了一个很长的黑名单,在这黑名单里的项目统统都是不能进来的。我们的雾霾的天气可能是个位数,我们本地基本上不会生产这些东西的。”他强调说。

泰宁还在持续探索生态旅游将带来的可能性。将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结合,泰宁开发了“耕读李家、豆香崇际、渔悦水际”等一系列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同时,做好“旅游+乡村”文章,推动工农产业深度融合,泰宁利用了当地生态的优势,比如优良的水质和空气等,开发一系列的餐饮产品,打出名头:饮用水、白酒还有当地的特产泰宁岩茶、游浆豆腐等。除了本地游客,还有很多外省的游客远道而来,亲身追寻历史、品味美食、感受文化、享受自然风光。

在泰宁,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结合,越做越红火,这一片青山绿水还大有作为。


乡村旅游目前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做强地方特色。 乡村游必须在一个“乡”景,亮在一个“村”味,乡景关键在于文化艺术,村味亮在民俗文化。 乡村游就需要反映地方特色。 做大农业的符属产业链。 以农为基本,以提升丰厚偿性为主导线,认发掘乡村闲置资产为关键,以扩宽学生就业创收为目地,做大乡村二三产业.做优地方特色小吃。 度假旅游的基本要素是观偿、感受、品味、纪念,要紧紧围绕其发掘地方特色小吃,提高特色产品质量做优具备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发掘传统式文化载体现象下蕴涵的深度含义, 提高农村旅游地的传统式人文气息、古香古色的乡村建筑,或者拥有深厚传统式文化内涵的农村节庆日、农作物方法、生活方式、趣事传说故事等,尽量重现历史时间学习氛围和情景,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农村旅游的和谐共存、共享发展。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能通过视频广告,网咯宣传策划等方式来推动旅游业发展,俗话说得好仅有让每个人了解这个地方才有个人来度假旅游。

度假旅游的第一要素便是一饱眼福,心旷神怡,能吸人眼球,才可以让人欣欣然前去之;二要美味,所说的思乡之情说到底全是一个字——馋,没有几个招牌菜的农家菜一定不是好的农村旅游,多少人由于胃的引诱与记忆力而跋山涉水;外边能是土房的模样,但里边该有的却都要有,床不可以偏硬,澡务必能洗,窗子是要改出古道西风瘦马的觉得,摆设要层峦叠翠,有格调,有品味。

处理具体内容。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清水、记住思乡之情”。 依照农村不一样的肯定、绿色生态、文化艺术、产业特色资源禀赋,突出特色,打造出旅游景点,发掘闪光点,制订旅游发展规划,产生“一村一品”的农村旅游布局。 处理经营。 激励公司、社团组织、个体户和民间投资,以合资企业、协作、承揽、租借等方式,以“企业 农民”、“农业合作社 农民”等方式参加乡村旅游开发。

谱写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 绘就百姓幸福生活新图景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表彰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决定》,公布了首批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名单,江西省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以下简称赣州市文广新旅局)被授予“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近年来,赣州市文广新旅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决策部署,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创新举措,释放活力,赣州文化和旅游事业迈出坚实步伐。

良“橙”美景 迈出全域旅游新步伐

2021年接近尾声,赣州满是“橙”意。

结合江西“百县百日”文旅消费季,赣州市文广新旅局聚焦扩内需挖潜力,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在“百县百日”文旅消费季活动直播带货大赛中,赣州市销售额名列全省第一。

“每年脐橙采摘季,我都会来果园采摘,望着漫山脐橙,边采边拍照,再将亲手采摘的脐橙送给亲朋好友品尝。 今年还有消费券可以用,我比原来多买了几箱。 ”来自赣州市南康区的郭女士说。

借助赣南脐橙品牌,结合“脐橙采摘季,欢乐赣州行”主题活动,赣州市文广新旅局以脐橙搭台、文旅唱戏,推出了“脐橙+游乐购”消费抵扣券2万份,共计400万元,吸引大量游客游赣州、采脐橙、赏美景、品美食、住民居、买文创……打造了“赣南脐橙+”文旅IP,掀起“赣南脐橙+文旅活动”热潮,以脐橙搅热文旅市场。

除了打好“脐橙”牌,该局还以《赣州市发展全域旅游行动方案》为抓手,因地制宜,全力推进“一核三区”(“一核”即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三区”即红色旅游区、客家文化旅游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赣州旅游发展格局。 全市共创建省级以上各类景区品牌168个,其中, 湖南旅游十大必去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33家,实现18个县(市、区)全覆盖。 石城县成功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安远三百山、大余丫山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建成四星级标准以上酒店105家、特色民宿216家,创评了客家美食旗舰店56家。

同时,赣州市创新实施“引客入赣”项目,主攻重点客源城市,推出了“江南宋城”+“初心路”“客家情”“阳明游”精品旅游线路,通过团队市场火爆,带动了自驾游、散客游市场持续“井喷”。

文化惠民 擦亮红色金字招牌

今年,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频频出圈。 这部戏深挖赣南苏区红色资源,生动展现了赣南青年代表“骡子”用生命践行理想信仰的成长历程。

自4月底公演以来,《一个人的长征》已演出30余场,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该作品还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戏曲类)资助项目,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杨俊表示,近年来,赣南深挖红色历史,先后创排了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快乐标兵》《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等系列艺术精品,将赣南苏区红土地的文化、故事以群众喜爱的形式展现出来,弘扬赣南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近年来,赣州市通过文化惠民系列活动,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连续6年举办“文化惠民周”,涌现出“我们的节日,我们的家乡”“百姓大舞台”“书香赣鄱”全民阅读、群众红歌传唱等一大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全市国有、民营院团的2000多支基层文化宣传队和上百个农民业余演出团体常年送戏下乡、巡演,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新成果。 赣州市还入选中国地方政府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效率“百高市”。

此外,赣州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江西省率先启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进行考核调度,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绩效年活动。 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和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有了大幅度增长。

攻坚克难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近年来,赣州文化和旅游产业动能不断积聚。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赣州市文广新旅局迅速出台了《关于打好“组合拳”提振旅游消费的通知》《关于克服疫情影响全面激活旅游市场奖励措施》,帮助文化和旅游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共渡难关。

服务“三农”绘就乡村新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农行西藏分行以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构建“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新优势,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十大体系”。

持续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力度,采取扎实有效工作举措,全面做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综合化金融服务,为西藏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新的金融力量。

创新产品“贷”动乡村产业兴旺

农行拉萨分行“奶牛贷”发放仪式在曲水县曲水镇茶巴朗村举行。 首发仪式现场,农行拉萨分行为10户农牧民代表发放首批“奶牛贷”450万元。 农牧户代表激动地说:“我现在养了20多头奶牛,今天拿到农行发放的‘奶牛贷’后,我准备扩大奶牛养殖规模,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

农行西藏分行立足资源优势,聚焦西藏七大特色产业,加快产品创新,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供给,以金融之力赋能产业发展。

该行以“惠农e贷”为基础,创新推出“乡村振兴牦牛产业贷”“乡村振兴青稞产业贷”“318幸福旅游贷”“农机具购置贷”等一系列特色信贷产品。

有力支持了日喀则“6+N”特色农牧业、墨脱茶叶、亚东鲑鱼、隆子奶牛、那曲牦牛产业、察隅生态农业、林芝松茸等一批高原特色产业规模化、现代化。

农行西藏分行涉农贷款余额达530.36亿元,较年初新增60多亿元;乡村产业贷款余额31.54亿元,较年初新增7.99亿元;“钻金银铜”四卡农牧户贷款证达到45万多张,持卡户户均贷款近7万元。

智慧金融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以灿烂桃花闻名全国、以生态建设家喻户晓的林芝市嘎拉村传来喜讯——农行林芝分行首批“智慧乡村”在这里揭牌。

吃上“生态饭”的嘎拉村是农行林芝分行首批掌上银行村之一。 随着农行西藏分行推出的一揽子智慧金融产品在该村落地实施,如今农牧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农行便捷的智慧金融服务。

美丽宜居是乡村振兴的代名词,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魅力所在。

农行西藏分行把美丽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聚焦“水电通信路,科技文卫保”等重点领域。

主动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工程、数字乡村等行动,以金融手段助力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同时,推进重点涉农场景建设,以智慧政务、三资平台、聚合码、兴农商城等场景建设为依托,大力支持家庭旅馆、民宿等乡村旅游业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吃上生态饭,共享宜居生态建设成果。

农行西藏分行乡村建设行动贷款余额184.46亿元,较年初增加5.52亿元;挂牌了14个智慧乡村示范点,打造了县域智慧高频场景419个,建设了5270个掌上银行村,新设了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

倾情付出满足群众金融需求

冬季的阿里,气温已然零下20多度,农行改则县洞措营业所的员工冒着严寒,开着流动金融服务车,历时13天,行程超800公里,把一揽子金融服务送到平均海拔4800米的古姆乡群众家门口。

13天的时间里,他们跑遍了古姆乡3个行政村,为当地农牧民提供贷款受理、社保卡激活、现金存取、密码重置、短信签约、转账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并手把手教群众利用农行掌上银行办理话费充值、余额查询、惠农e贷申请等线上业务……

“为民服务”是农行西藏分行金融服务的宗旨所在。 高原农行人始终坚持金融服务为民本色。

依托“物理网点+自助设备+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三农金融服务点+流动金融服务”五位一体的服务模式,持续加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力度,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农行西藏分行已在全辖区建立“金穗惠农通”服务点5523个,乡镇覆盖率达100%、行政村覆盖率达97.44%,网络和通信条件具备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全年开展流动金融服务3.09万次,有效满足了农牧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3846.html
中国脊梁 以真实细节探寻历史渊源
从赵露思刘宇宁到赵今麦张凌赫 盘点那些二搭CP的待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