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B开源模型立刻登顶!任意长序列都能处理 换掉Transformer

只是换掉Transformer架构,立马性能全方位提升,问鼎同规模开源模型!

(注意力机制不存在了)

这就是最新 Falcon Mamba 7B 模型。

它采用 Mamba状态空间语言模型架构 来处理各种文本生成任务。

通过取消传统注意力机制,有效提升了模型处理长序列时计算效率低下的问题。

它可以处理 无限长 序列,但内存需求不增加。

无论上下文多长, 生成每个token的时间基本一样

由此,Falcon Mamba模型性能全方位提升,打败一众Transformer架构模型,如Llama-3.1(8B)、Mistral(7B)以及Falcon-2(11B)。

如上成果由阿联酋阿布扎比技术创新研究所(TII)带来,他们正是Falcon模型的开发团队。

该系列共包含四个模型:基础版本、指令微调版本、4bit版本和指令微调4bit版本。

最新模型遵循TII Falcon License 2.0开放协议,它在Apache 2.0协议下。

围观网友直呼:游戏规则要改变了!

全球首个开源SSLM

在性能上,Falcon Mamba 7B全方位超越一众开源模型。

它基于第一代Mamba。

Mamba是一种 状态空间模型 (SSM,State Space Model)。它结合了RNN和CNN的特点,通过引入一种选择机制,它允许模型根据当前的输入有选择地传播或忘记信息,从而提高处理文本信息的效率。

同时,它设计了一种硬件感知的并行算法,以递归模式运行,避免了GPU内存层级之间IO访问,提高计算效率。

最后它还简化了架构,将SSM架构和Transformer中的MLP块结合为单一的块。

从Transformer换到Mamba,能够让Falcon模型可以处理任意长序列,但无需增加内存。尤其适合单个A10 24GB GPU。

研究还讨论了两种不同的处理序列方法。

并行预填充方法适用于GPU并行处理,对内存需求较高;顺序填充方法适用于SSM模型,可以处理任意长度序列,从而不会受到内存限制。

为了确保大规模训练稳定,Falcon Mamba模型使用了额外的RMS标准化层。

RMS标准化层能够简化LayerNorm的计算过程,可减少计算量。

模型使用了5500GT数据训练,这些数据主要来自RefedWeb数据集以及公开数据。训练过程基本匀速,在训练后期增加了一小部分高质量策划数据,这有助于模型在最后阶段的优化。

在H100上,批大小为1、提示词长度为1-130k生成token的测试中,Falcon Mamba能够在 生成新token时保持稳定的吞吐量 ,这意味着它的性能不受文本长度影响,可以稳定处理长序列,不会出现性能下降情况。

Falcon Mamba支持多种Hugging Face API,包括AutoModelForCausalLM、pipline。

还推出了一个指令调优版本,通过额外50亿个token进行微调,可以让模型准确性更高。

在Hugging Face、GitHub上都可访问最新模型~

参考链接:https://huggingface.co/blog/falconmamba#hardware-performance


为什么说Transformer的注意力机制是相对廉价的?注意力机制相对更对于RNN系列及CNN系列算法有何优势?

QA形式对自然语言处理中注意力机制(Attention)进行总结,并对Transformer进行深入解析。

二、Transformer(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详解1、Transformer的整体架构是怎样的?由哪些部分组成?2、Transformer Encoder 与 Transformer Decoder 有哪些不同?3、Encoder-Decoder attention 与self-attention mechanism有哪些不同?4、multi-head self-attention mechanism具体的计算过程是怎样的?5、Transformer在GPT和Bert等词向量预训练模型中具体是怎么应用的?有什么变化?

一、Attention机制剖析

1、为什么要引入Attention机制?

根据通用近似定理,前馈网络和循环网络都有很强的能力。但为什么还要引入注意力机制呢?

这该怎么做?高数求解

大家都知道,AI (神经网络) 连加减法这样的简单算术都做不好:可现在,AI已经懂得微积分,把魔爪伸向你最爱的高数了。 它不光会求不定积分:还能解常微分方程:一阶二阶都可以。 这是Facebook发表的新模型,1秒给出的答案,超越了Mathematica和Matlab这两只付费数学软件30秒的成绩。 团队说,这是Seq2Seq和Transformer搭配食用的结果。 用自然语言处理 (NLP) 的方法来理解数学,果然行得通。 这项成果,已经在推特上获得了1700赞。 许多小伙伴表示惊奇,比如: “感谢你们!在我原本的想象中,这完全是不可能的!”而且,据说算法很快就要开源了:到时候让付费软件怎么办?巨大数据集的生成姿势要训练模型做微积分题目,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大大大的数据集。 这里有,积分数据集和常微分方程数据集的制造方法:函数,和它的积分首先,就是要做出“一个函数&它的微分”这样的数据对。 团队用了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正向生成 (Fwd) ,指生成随机函数 (最多n个运算符) ,再用现成的工具求积分。 把工具求不出的函数扔掉。 第二种是反向生成 (Bwd) ,指生成随机函数,再对函数求导。 填补了第一种方法收集不到的一些函数,因为就算工具求不出积分,也一定可以求导。 第三种是用了分部积分的反向生成 (Ibp) 。 前面的反向生成有个问题,就是不太可能覆盖到f(x)=x3sin(x)的积分: F(x)=-x3cos(x)+3x2sin(x)+6xcos(x)-6sin(x) 因为这个函数太长了,随机生成很难做到。 另外,反向生成的产物,大多会是函数的积分比函数要短,正向生成则相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用了分部积分:生成两个随机函数F和G,分别算出导数f和g。 如果fG已经出现在前两种方法得到的训练集里,它的积分就是已知,可以用来求出Fg: ∫Fg=FG-∫fG 反过来也可以,如果Fg已经在训练集里,就用它的积分求出fG。 每求出一个新函数的积分,就把它加入训练集。 如果fG和Fg都不在训练集里,就重新生成一对F和G。 如此一来,不借助外部的积分工具,也能轻松得到x10sin(x)这样的函数了。 一阶常微分方程,和它的解从一个二元函数F(x,y)说起。 有个方程F(x,y)=c,可对y求解得到y=f(x,c)。 就是说有一个二元函数f,对任意x和c都满足:再对x求导,就得到一个微分方程:fc表示从x到f(x,c)的映射,也就是这个微分方程的解。 这样,对于任何的常数c,fc都是一阶微分方程的解。 把fc替换回y,就有了整洁的微分方程:这样一来,想做出“一阶常微分方程&解”的成对数据集,只要生成一个f(x,c),对c有解的那种,再找出它满足的微分方程F就可以了,比如:二阶常微分方程,和它的解二阶的原理,是从一阶那里扩展来的,只要把f(x,c)变成f(x,c1,c2) ,对c2有解。 微分方程F要满足:把它对x求导,会得到:fc1,c2表示,从x到f(x,c1,c2)的映射。 如果这个方程对c1有解,就可以推出另外一个三元函数G,它对任意x都满足:再对x求导,就会得到:最后,整理出清爽的微分方程:它的解就是fc1,c2。 至于生成过程,举个例子:现在,求积分和求解微分方程两个训练集都有了。 那么问题也来了,AI要怎么理解这些复杂的式子,然后学会求解方法呢?将数学视作自然语言积分方程和微分方程,都可以视作将一个表达式转换为另一个表达式,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机器翻译的一个特殊实例,可以用NLP的方法来解决。 第一步,是将数学表达式以树的形式表示。 运算符和函数为内部节点,数字、常数和变量等为叶子节点。 比如 3x^2 + cos(2x) - 1 就可以表示为:再举一个复杂一点的例子,这样一个偏微分表达式:用树的形式表示,就是:采用树的形式,就能消除运算顺序的歧义,照顾优先级和关联性,并且省去了括号。 在没有空格、标点符号、多余的括号这样的无意义符号的情况下,不同的表达式会生成不同的树。 表达式和树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第二步,引入seq2seq模型。 seq2seq模型具有两种重要特性: 输入和输出序列都可以具有任意长度,并且长度可以不同。 输入序列和输出序列中的字词不需要一一对应。 因此,seq2seq模型非常适合求解微积分的问题。 使用seq2seq模型生成树,首先,要将树映射到序列。 使用前缀表示法,将每个父节点写在其子节点之前,从左至右列出。 比如 2 + 3 * (5 + 2),表示为树是:表示为序列就是 [+ 2 * 3 + 5 2]。 树和前缀序列之间也是一一映射的。 第三步,生成随机表达式。 要创建训练数据,就需要生成随机数学表达式。 前文已经介绍了数据集的生成策略,这里着重讲一下生成随机表达式的算法。 使用n个内部节点对表达式进行统一采样并非易事。 比如递归这样的方法,就会倾向于生成深树而非宽树,偏左树而非偏右树,实际上是无法以相同的概率生成不同种类的树的。 所以,以随机二叉树为例,具体的方法是:从一个空的根节点开始,在每一步中确定下一个内部节点在空节点中的位置。 重复进行直到所有内部节点都被分配为止。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数学表达式树不一定是二叉树,内部节点可能只有1个子节点。 如此,就要考虑根节点和下一内部节点参数数量的二维概率分布,记作 L(e,n)。 接下来,就是对随机树进行采样,从可能的运算符和整数、变量、常量列表中随机选择内部节点及叶子节点来对树进行“装饰”。 最后,计算表达式的数量。 经由前面的步骤,可以看出,表达式实际上是由一组有限的变量、常量、整数和一系列运算符组成的。 于是,问题可以概括成: 最多包含n个内部节点的树 一组p1个一元运算符(如cos,sin,exp,log) 一组p2个二进制运算符(如+,-,×,pow) 一组L个叶子值,其中包含变量(如x,y,z),常量(如e,π),整数(如 {-10,…,10}) 如果p1 = 0,则表达式用二叉树表示。 这样,具有n个内部节点的二叉树恰好具有n + 1个叶子节点。 每个节点和叶子可以分别取p1和L个不同的值。 具有n个二进制运算符的表达式数量就可以表示为:如果p1 > 0,表达式数量则为:可以观察到,叶子节点和二元运算符的数量会明显影响问题空间的大小。 △不同数目运算符和叶子节点的表达式数量胜过商业软件实验中,研究人员训练seq2seq模型预测给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采用的模型,是8个注意力头(attention head),6层,512维的Transformer模型。 研究人员在一个拥有5000个方程的数据集中,对模型求解微积分方程的准确率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对于微分方程,波束搜索解码能大大提高模型的准确率。 而与最先进的商业科学计算软件相比,新模型不仅更快,准确率也更高。 在包含500个方程的测试集上,商业软件中表现最好的是Mathematica。 比如,在一阶微分方程中,与使用贪婪搜索解码算法(集束大小为1)的新模型相比,Mathematica不落下风,但新方法通常1秒以内就能解完方程,Mathematica的解题时间要长的多(限制时间30s,若超过30s则视作没有得到解)。 而当新方法进行大小为50的波束搜索时,模型准确率就从81.2%提升到了97%,远胜于Mathematica(77.2%) 并且,在某一些Mathematica和Matlab无力解决的问题上,新模型都给出了有效解。 △商业科学计算软件没有找到解的方程邀请AI参加IMO这个会解微积分的AI一登场,就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引发热烈讨论。 网友们纷纷称赞:鹅妹子嘤。 有网友这样说道: 这篇论文超级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有可能解决复杂度比积分要高得高得高得多的问题。 还有网友认为,这项研究太酷了,该模型能够归纳和整合一些sympy无法实现的功能。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在与Mathematica的对比上,研究人员的实验设定显得不够严谨。 默认设置下,Mathematica是在复数域中进行计算的,这会增加其操作的难度。 但作者把包含复数系数的表达式视作“无效”。 所以他们在使用Mathematica的时候将设置调整为实数域了?我很好奇Mathematica是否可以解决该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 30s的限制时间对于计算机代数系统有点武断了。 但总之,面对越来越机智的AI,已经有人发起了挑战赛,邀请AI挑战IMO金牌。 Facebook AI研究院出品 这篇论文有两位共同一作。 Guillaume Lample,来自法国布雷斯特,是Facebook AI研究院、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在读博士。 他曾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CMU分别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硕士学位。 2014年进入Facebook实习。 Franois Charton,Facebook AI研究院的客座企业家(Visiting entrepreneur),主要研究方向是数学和因果关系。 传送门https:///item?id= ————编辑 ∑Gemini来源:新浪科技

支持长文本序列的模型——XLNet模型

探索深度序列理解的创新之作:XLNet模型详解

Transformer-XL模型的出现,就像为长文本处理领域吹进了一股新风。 它通过引入循环机制,将文本分割成可管理的段落,巧妙地存储前文信息,利用Query和Key编码机制,取代绝对位置编码,让模型能够捕捉不同距离的依赖关系,这对于理解长距离文本至关重要。

XLNet,一个融合经典与创新的里程碑,它以BERT和RNN的协同力量为基石,解决了BERT的MLM问题,且在性能上更胜一筹。 XLNet-Large配置更是瞩目,拥有3.4亿参数、16个注意力头和24层深度,展现出强大的计算能力。 它的核心机制包括PLM(顺序排列训练)、双流自注意力和循环机制,其中PLM通过共享参数,捕捉上下文信息,消除了独立性和微调的困扰。

XLNet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双流注意力设计。 通过有序因子排序,模型能同时获取上文信息(内容流)和参考Transformer Encoder-Decoder的下文信息(查询流),每个子词因此拥有了丰富的上下文。 这种部分预测策略既提高了效率,又提升了预测精度。

XLNet巧妙地结合了循环机制,借鉴Transformer-XL的遗产,使得处理长文档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在训练和使用上,它与BERT类似,但取消了NSP任务,引入参数N,通过关闭查询流,回归至单流注意力,确保了模型的灵活性。

XLNet的本质创新在于,它基于Transformer-XL架构,将自回归和BERT的掩码机制巧妙融合,从而捕捉子词间的丰富关联。 它在自编码(AE)和自回归(AR)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解决了BERT的遮蔽问题和AR的单向限制,为语言建模带来了新的可能。

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XLNet的强大实力,特别是PLM的有效性,以及Transformer-XL架构和预测策略对性能的提升。 在RACE任务中,XLNet-Base变体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特别是对于上下文依赖度极高的情况,这主要归功于基于跨度的预测和双向输入管道的设计。

总的来说,XLNet以其创新的融合策略和卓越的性能,无疑在序列理解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为未来的语言模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通过解决双向性和独立性问题,XLNet已经成为深度文本处理的首选利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4295.html
足坛第一高薪 维尼修斯超C罗 选择!曝沙特3.5亿欧报价金球
绝美同框!让人一眼心动的中式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