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饭圈成为 金圈 体育饭圈化的另一面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就这样结束了,和上届相似的是,巴黎奥运会依然在全网形成了巨大的流量效应;并且,这还是疫情之后的首次夏季奥运会,各路网红和媒体的深度参与,让它得以在社交媒体上呈现出全方位全视角的景象,多个社交媒体上每天前十的热搜词中,起码有一半跟巴黎奥运会直接相关。

如果要问我们,这届奥运最大的意难平是什么,那恐怕就是这个了:

几个积极参与奥运赞助的企业,特别是体育用品和装备类的企业,没有受益于奥运会带来的流量热度,看他们已经跌至低点又平平无奇的股价表现, 你甚至会产生这奥运会压根就没办的错觉

什么情况?上届东京奥运会由于疫情影响,各个角度上热度都远比不上这届,而当时这些体育企业的股价创下了近几年的高点;这届,无论是中国代表团的成绩、产生的话题还是引发的关注度,均超越以往,但在资本市场中却仿佛是施展了“水花消失术”一般,悄无声息。

简单比喻一下,你就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整个体育产业就像一个小脸盆,而奥运会带来的流量就像一条江,每四年都会降临一次的泼天流量,太小产业链根本承接不住。于是,整个奥运周期对运动员、对比赛本身的投入,只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波澜,对于宏观经济来说,看不出任何撬动作用。

是中国没有人喜欢体育么?错, 根本原因是场景太少,企业参与体育的方式太单一,商业的转化上限就低,自然没法让市场相信,奥运带来的流量会转化为更高的业绩

从这次奥运会乒乓球孙颖莎对阵陈梦的女单决赛时,现场“饭圈化”的现象就可以看出,中国不是缺乏运动人口,也不缺乏喜欢运动的人,而是没有良好的引导、没有充足的赛事,让这些粉丝很难有一个日常的渠道去追捧自己喜欢的明星;这些粉丝的“野蛮生长”,让他们和运动之间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更不要说推动体育产业了。

而破局的关键其实并不难,破除了思想的包袱,就能看到体育蓬勃发展的希望。

01 体育有必要产业化吗?

相比我们对于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的认识,对体育产业的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人甚至会把运动员和运动队的商业化,就等同于体育产业化;还有很多人甚至根本认识不到体育产业是有必要的,动辄将体育产业推到现行举国体制的对立面上。

我们现在熟悉的体育,是从工业革命时期萌芽发展,在多媒体革命时代成长壮大,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走入了全球人民的生活,和汽车一样是一门长链条的现代化产业。

在当今几乎所有行业都在经历“逆全球化周期”时, 体育是唯一一个还在坚持真正全球化的行业 ,培育体育产业逐步壮大,在我国并不是“是与否”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对其必要性进行讨论,无论是对内拉动内需,还是对外出海提升影响力和商业回报,体育产业都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在国家级顶层文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对于体育产业的目标定位是要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实现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33008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5.9%。这一数字与2014年相比增长了143.2%;当年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13092亿元,占当年GDP比重为1.09%(美国则为超过3%)。

但这还远远不够。不说跟美国这样的体育产业巨头国家比较,根据《“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达到5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 意味着从2023年开始,需要两年时间实现体育产业翻倍增长,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中国的体育人口有约5亿人,比美国总人口还多,理论上,中国完全可以诞生出比美国更大规模的体育产业,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将更多项目和赛事推向市场。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推向市场并非“全盘市场化”,作为中国体育的基本制度——举国体制,是过去三十年来中国体育取得惊人成功的关键,在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完成之前,骤然要把所有项目推向市场,只能导致体育事业的退步,中国足球就是前车之鉴。

有一些项目,虽然在国外没有成功市场化的先例,但在中国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运动的人口数量巨大,关注运动的人也非常多,相对来说职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又很低,这样的项目天然就比足球更加适合市场化的探索,也有潜力撬动更大的经济资源。

以印度为例,该国市场价值最大的体育项目是板球,这是一个连奥运项目都算不上的运动门类。2023年,迪士尼参与拿下了印度板球联赛4年的转播权,斥资高达62亿美元,平均一场比赛的转播价值达到1510万美元,不仅高于英超,在全球体育赛事中仅次于美国橄榄球联赛(一场1700万美元)。

印度的事实已经证明,在人口大国内部流行的运动,依然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潜力。于是,类似乒乓球这样,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有竞技元素的体育项目,是有很大的潜力推向市场,并取得成功的。

02 专业赛事应该崛起

中国的体育想要走向产业化,乒乓球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样板。在这个项目上,中国的市场化和职业化的程度还非常低,但各方面的水平又很高,很适合成为一个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样本。

在这一届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数量已经和美国齐平,女网单打等多个项目实现了金牌0的历史性突破,总奖牌数更是创下了境外参赛的最高纪录;中国老百姓的关注点不再只是金牌,运动员展现的精神风貌,失利后的无奈和泪水,甚至一个可爱的小表情,都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换句话说,只要竞技水平足够强、足够稳定,看比赛的观众就能放下自己的胜负焦虑,和选手一同享受比赛的乐趣;这种享受本身,就是一种娱乐自己的方式。在我们看来, 这届奥运会呈现出来的,就是体育的“娱乐化”趋势 ,这种趋势如果得到积极恰当的引导和培养,就是实现产业化的最好动力。

因此,在巴黎奥运乒乓球女单决赛上,面对两位代表中国的体育健儿,粉丝只为孙颖莎加油的行为的确不对,极端的粉丝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体育的氛围,更涉嫌违反法律;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些粉丝的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花钱买票给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加油天经地义,只不过场合的确错了。

打个比方,在NBA的比赛中,库里和詹姆斯各自的死忠球迷,会在联赛里给另一方加油么?当然不会,而且会尽可能地在比赛里干扰对方的心态,喝倒彩也算是其中之一。但比赛一旦上升到代表国家,球迷就统一站在支持美国队的阵营。

极端的粉丝行为令人不齿,但在适当的引导和氛围营造下,也能成为绝佳的市场化动力 。8月3日CCTV-5直播的陈梦对战孙颖莎的女单决赛,成为本届奥运会收视率最高的单期赛事,全国网平均收视率4.12%。无论是哪位运动员带来的收视人群,这绝对不是一个小的数字。

在代表国家的奥运赛场上,没办法让粉丝尽情为某一个运动员喝彩,那就去营造只代表俱乐部和运动员个人的比赛场景,让喜欢运动员的粉丝充分享受乒乓球比赛,还能得到在电视机前观看时没有的娱乐体验。

更何况,在整个乒乓球这个产业链上,中国拥有最多的观众、最广泛的运动人口、最专业的教练梯队、最强大的职业运动员和最先进的乒乓球设备产业,引爆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所有要素条件全都具备,唯一只差了一个:

赛事

是的,体育产业的核心场景就是赛事。围绕赛事,就有转播、有娱乐化的线下消费体验,让观众可以全方位地享受比赛;更重要的是,赛事还是打造运动明星最重要的渠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运动员的商业价值,也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和品牌参与到体育产业中。

没有赛事, 即便有大量的人喜爱体育明星,也根本就没有一个场景让他们可以为自己的爱好“埋单” ,无论是运动员的商业价值,还是运动本身的健康发展,都需要赛事的支撑。

以乒超为例,在10年前,这还是个根本没有人看的联赛。从现在可以查阅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坐拥超级球星张继科的山东队,在2013年的一场乒超联赛中,全场观众甚至只有一位八十岁的老头。

而到了现在,在明星球员孙颖莎和王楚钦的影响之下,乒超球票已经快和演唱会门票差不多,原价800的球票在黄牛手中甚至可以炒到超过2000元的高价。2023年在贵州省遵义市的一场马龙对阵莫雷加德的乒超比赛中,现场观众几乎座无虚席,门票被一抢而空,明星球员带来的热度,甚至让莫雷加德这个世界排名并不高的瑞典球员,也积累了大量的中国粉丝。

打造一个与城市、区域和社区紧密结合的商业联赛,成为新的消费场景,拉动地方就业和GDP;用良性的体育文化培养粉丝,让他们越来越懂球、爱球,还能促进更多元的乒乓球商品消费;而商业化链条的滚动,最终会吸引更多的孩子从事乒乓球这项运动,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产业化和运动本身都能得到发展。


体育饭圈化是指哪些行为

【观点】在冬奥会期间,运动员成为“全民新偶像”,但与此同时,不良的“饭圈”行为如跟拍、上门直播等,侵犯运动员隐私,干扰训练和赛事,引发争议。 【分析】近年来,中国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表现出色,吸引了大量关注。 2021年以来,文娱明星问题频发,企业、平台转而关注运动员,他们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 在冬奥会中,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让他们成为“全民新偶像”,同时也引起了对于“饭圈”文化侵蚀体育领域的关注。 一方面,运动员花边新闻占据热搜,吸引了更多人关注体育;另一方面,运动员遭遇网络暴力,给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压力。 【对策】粉丝力量对体育产业是一把双刃剑。 正确引导可以推动体育发展,管理不善则会导致乱象。 粉丝在体育普及中扮演重要角色,应鼓励运动员使用社交媒体,分享训练和生活。 同时,要遏制“饭圈化”趋势,网络平台应加强管理,体育媒体应提供专业信息,保护运动员免受攻击。 同时,培养运动员的公共关系能力,引导粉丝理性追星,尊重运动员权益,杜绝“饭圈”乱象。

2023国考招警考试申论模拟题理性看待体育圈饭圈文化

【提出观点】

冬奥会开展时,在运动员群体成为“全民新偶像”的同时,跟拍、上门直播、私信骚扰、粉丝群体互撕等侵犯运动员个人隐私、干扰运动员训练和赛事运行的不良“饭圈”行为逐渐露头,成为潜在风险,引发社会争议。

【综合分析】

近年来,中国运动员每逢重大赛事总有较佳成绩,公众关注度显著提升,尤其是2021年以来,文娱明星频频“翻车”,加之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码,企业、平台转而寻求“更安全、更主流、更向上的流量”,运动员群体的商业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中国代表队选手斩获冬奥会历史首金后,其新浪微博热搜榜几乎“承包”了全天的网络顶级流量,健康阳光的形象使运动员成为“全民新偶像”,网友声称说“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 既让运动员“出圈”出彩,又防范“饭圈”侵蚀体育领域。

一方面,与体育竞技无关的运动员花边话题蹭起体育赛事热度,频频抢占网络热搜榜,通过明星球员构建起主队球迷的归属感,让更多人关注运动、现场观看比赛,乃至亲身参与体育运动,都是大家乐见的;另一方面,评论区有“饭圈化”趋势,针对运动员的网络暴力也有所增加,如跳水运动员全红婵夺得金牌后,部分粉丝及网络主播涌入全红婵家中“打卡”甚至直播;又如运动员张伟丽卫冕冠军失败受到不理智网民的攻击,东京奥运会上射击选手王璐瑶比赛失利后在网上贴出自拍照却遭遇网民谩骂,既影响运动员家人的正常生活,也让运动员产生心理压力,产生畏惧心理。

当前国内体育界在推动运动员“出圈”和防“饭圈文化”侵袭上的探索,折射我国体育产业供需不平衡、专业化品牌塑造不足、赛事运营有待提升经验等问题,一些平台、媒体等对赛事内容本身挖掘能力弱,才转而将目光投向花边。

【提出对策】

粉丝力量是把双刃剑,用不好会产生种种乱象,用好了能为体育运动发展提供强大动能,需理性看待。

一方面,粉丝是信息积极扩散者,在体育运动普及过程中起着先锋作用。 正确引导粉丝力量和体育明星相结合,有利于把体育推向大众,因此,需顺应新变化,以开放心态鼓励运动员开通微博、抖音等社交账号,分享训练日常、比赛感受和生活趣事。

另一方面,面对部分粉丝疯狂行为,体育‘饭圈化’之风不可长。 文娱领域的造星模式不等同于体育领域,运动员拿成绩靠的是赛场表现而并非包装,网络平台要加大自我管理力度,为网络社区赛事讨论提供清朗环境;体育转播机构及媒体如果能提供更为专业的信息发布和赛事解读,将有助于保护运动员,同时减少争议和极端网民的攻击,培养运动员也要掌握应对公共关系的能力,做到既能与粉丝良性互动,又能引导粉丝合理表达态度;并鼓励社会各界尊重运动员个人权益,理性追星,避免不当言行,坚决杜绝“饭圈”乱象向体育领域蔓延让体育出圈再扩圈。

体育领域饭圈化的主要表现

体育明星营销饭圈化的趋势正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体育与娱乐产业的交汇,也展现了商业营销策略的演变。 随着流量经济的兴起,体育明星的影响力不断扩展,他们的形象和行为开始对体育赛事产生影响,同时也成为了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参考。 饭圈文化的兴起,使得体育明星的粉丝行为更加娱乐化和消费化,这对体育明星的品牌形象和商业价值产生了显著影响。 以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1年北京冬奥会为例,这些全球性体育盛事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体育运动和体育明星的关注度,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消费。 然而,体育明星营销饭圈化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过度商业化的趋势可能损害体育明星的公正性,影响比赛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饭圈文化可能导致体育赛事的讨论环境变得浮躁,影响观众的观赛体验。 此外,粉丝对体育明星的过度关注也可能干扰到运动员的正常生活和训练。 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对待体育明星营销饭圈化这一现象。 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商业价值,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体育赛事的公正性和健康发展。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4752.html
李一舟视频账号 清华网红博士 复活 大谈中美AI发展但不再卖
两村携手记 双昌 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