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理而举易为力 晋书 背时而动难为功

开锁找芯,劈柴照纹,凡事遵循一个“理”字。《晋书·宣帝纪》有言:“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顺着事理,顺着时势,这样才容易取得成效。相反,如果违背了事理,逆势而功,必会碰得头破血流。

庖丁解牛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通过赞扬庖丁的技艺启示世人,要游刃有余、成就事业,就需依据事物自身运行的规律来办事。这个规律,就是解决问题、提升境界的道理。正如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所言:“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显著于天下,循而得之,非若异端孤守一己之微明,离理气以为道德。”

万事万物,顺乎事情的道理,问题就更易解决。有一则寓言故事,讲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衣服吹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风大作,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将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阳光明媚,行人因为温度上升,因此解开纽扣,脱掉大衣。显而易见,南风获得了胜利。南风之所以赢了北风,就在于南风顺理而为,而北风只使蛮力,徒劳而已。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战国策目录序》中写道:“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我们要顺的“理”,既有不变的大道,也有适变的方法。如果说大道是事物的内在规律,那么方法则是过河的桥和船。今天我们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尊重个体性、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问题给予不同解法。

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的原因和本质,从而顺理而举、破解难题。如果找不准“锁芯”、找不对“纹路”,看似很用力,却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干了很多工作却成效不大,探究起来,这些问题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懂规律、不会方法、盲目蛮干。

找到规律、顺理而举,是干事创业的重要经验。如何找到其中的道理、哲理,靠学习,也靠实践。一方面,需要认真学习,懂得辩证法,掌握事物的内在机理,学会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敢担当、勇作为,对看准的事就该大胆干。相信只要是做到实干苦干加巧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能解决问题、开创新局。


司马懿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司马懿资料介绍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魏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文中有哪些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 、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 、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 )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 )表示处所。 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 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廷”意为“在朝廷”。 (2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 (3 )表示对人的态度。 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 (4 )表示比喻。 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 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 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7 、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1 )名+ 名。 a 名动+ 名→动宾,如“王天下”。 b 名+ 名动→主谓。 如“陈胜王”。 c 名动+(于)+ 名→述补。 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2 )形动+ 名→动宾。 如“素善留侯张良”。 (3 )名、形动+ 之、我→动宾。 如“妻之”“安我”。 (4 )助动词、“所”、副词+ 名、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 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 )名动+ 介词结构→述补。 如“风乎舞雩”。 (6 )名动+ 而+ 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8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1 )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 (2 )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 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9 、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 名状+ 动文中:1、字仲雄,字,名词作动词。 2、纠正豪右。 豪,不及物动词做既无动词,使“右”豪。 3、混一天下,“混、一”,形容词做动词。 4、立加杖捶,“杖”,名次做形容词。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的含义是什么?

顺理而举易为力量,背时而动难以成功;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驰骋天下之至坚。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5378.html
节粮减损 专家谈 科技助力粮食产后节约减损 ·
太阳鸟时评 以科技之光 地评线 照亮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