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消息,近日,《 中国独角兽企业成长路径白皮书 》(以下简称《白皮书》)发布,国研经济研究院与天九企服联合发布上述《白皮书》,以期展现中国独角兽成长路径。
数据显示,独角兽企业引领新领域、新赛道发展,集成电路、清洁能源、人工智能赛道成为新晋主阵地;而在GPU芯片、半导体材料、氢能、新型储能、可控核聚变、合成生物、大模型等硬核科技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同样有新的突破。
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有多达50家独角兽,占比9.6%;其次是其他科技推广服务业领域,有43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 制造业 领域有28家,位居第三。独角兽阵营,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出显著的作用,随着未来国际间科技创新竞争的加剧,在新质生产力赛道,独角兽的带动作用将更为凸显。
《白皮书》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分布具有产业集聚效应,523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区(含香港特区)的61个城市。以省级单位来看,高居前三名的是 上海 、 江苏 和北京,分别有94家、85家、82家;广东、浙江、山东分别有74家、71家、22家。从全国范围来看,创新浪潮正持续扩散,中西部地区覆盖和渗透开始加剧。
数据显示,92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区的63个城市。其分布大体与独角兽企业一致。以省份分布来看,江苏以306家高居榜首,上海148家位居第二,北京、广东分别以140家和109家紧随其后;数量超过10家的仅有10个省市。以城市来看,上海、北京分居前二位,苏州和南京则分别有135家和101家。
从所属行业来看,有14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属于其他科技推广服务业领域,占比达到15.2%;10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属于研究和试验发展领域;77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同样是诞生潜在独角兽企业的主力领域。
《白皮书》指出,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局势和宏观经济形势,依赖资本注入的传统成长模式正遭遇挑战,过去“讲好商业故事——融资——烧钱换用户——境外上市”这样路径标准的打法基本不成立了。这条传统路径如果走不通,企业则需寻找新通道。而赋能型独角兽企业孵化加速平台天九企服即将正式启动的“独角兽企业增长第二曲线”,或为独角兽市场繁荣壮大,提供一条全新的“由资本赋能向资源赋能过渡”思路——不仅为企业提供市场拓展和营销推广的解决方案,还帮助它们突破资本和资源的瓶颈,协同发展市场,加速产品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不依赖外部融资的自我增长。(崔玉贤)
依据中国联通mec的销售策略,华为提供的产品是什么?
4月23日-25日,2019上海5G创新发展峰会暨中国联通全球产业链合作伙伴大会召开,联通发布了全新的5G品牌:“5Gn让未来生长”,并宣布“7+33+n”的5G网络部署,即在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连续覆盖,在33个城市实现热点区域覆盖,在n个城市定制5G专网。
4月26日,中国电信以“Hello 5G赋能未来”为主题在深圳召开了5G创新合作大会。 在现场,中国电信与合作伙伴共同展示了丰富的“5G+”垂直落地场景应用,包括5G+智能医疗、5G+智能网联汽车、5G+公共安全等。
中国移动在5G领域方面尚未召开专门的会议。 但在4月28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导,三大运营商和中国铁塔4家企业承办的“5G+行动联合发布会”上,中国移动表示将在5个城市开展规模试验,在12个城市进行了5G试验网建设,围绕31个场景建设5G应用示范。
在发布5G战略的同时,也意味着运营商们正式冲入了IoT赛道。 继续满足人与人之间的移动通信需求,已经不再是5G的爆发点,5G的爆发点在于IoT。
是否能够有效推进IoT的发展,让垂直领域的企业深度参与到5G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当中,成为在5G时代致胜的关键。
然而,在IoT赛道中谋求发展,不仅需要坚持长跑的毅力,还要有融合各种最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感召力,其“难度系数”非同以往。
如何应对IoT的高难度挑战?巨头们在IoT领域的发展策略值得深入分析。
因此在本文中,你将看到:
云计算未来的发展前途及方向?
根据《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20)》,未来十年,云计算仍将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进入普惠发展期。 一是随着新基建的推进,云计算将加快应用落地进程,在互联网、政务、金融、交通、物流、教育等不同领域实现快速发展。 二是全球数字经济背景下,云计算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企业上云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三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加速了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SaaS服务落地,推动云计算产业快速发展。 云计算产业发展的6大趋势如下:
趋势1:云技术从粗放向精细转型
“云技术从粗放向精细转型,技术体系日臻成熟。”
随着云原生的容器、微服务、无服务器等技术,越来越靠近应用层,资源调度的颗粒性、业务耦合性、管理效率和效能利用率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数字中台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云原生恰恰是数字中台的“底座”,可以说数字中台是利用云原生技术精细化落地的最佳实践。 同时,随着云原生的发展越来越精细化,原生云安全需求也越来越“细”。
趋势2:云需求从IaaS向SaaS上移
“目前,国内SaaS服务较国外相比存在3-5年差距,但是正是因为有差距,同时加上疫情的‘驱动’,国内市场蓄势待发。 ”从这几年企业上云的情况也能够发现一些“端倪”:尽管目前国内没有SaaS独角兽企业,但是企业上云中,很多行业客户因为对于基础IT不是特别熟悉,因而更多会选择和行业相关的SaaS服务,国内细分行业SaaS市场需求旺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养成了使用线上应用的习惯,比如疫情防控、在线教育,视频会议等都是SaaS服务,因而在后疫情时代,SaaS将通过增加客户粘性和专业性提升用使用率。
“同时,SaaS、IaaS和ISV服务商三方将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共建繁荣、和谐的SaaS服务生态。”
“未来,企业级SaaS服务向行业化、平台化、智能化发展。”
趋势3:云架构从中心向边缘延伸
“随着边缘计算的发展,分布式云已经成为云计算的新形态,边缘侧布局也成为重点。”
分布式云根据部署位置不同,规模大小不同,服务能力强弱等要素,可以分为中心云、区域云和边缘云,三者形成的云边协同平台可以更加开放地为各大行业赋能。 目前电信运营商都在利用5G基站,布局分布式的架构。 未来,增加云边协同的能力,以及边缘侧赋能的能力,将为行业发展云计算带来更多红利。
尽管电信服务商和互联网服务商在云边协同上的布局路径有所不同,但是最终都将为行业带来算力红利。 从具体的行业上看,大媒体行业首先受益于分布式云的发展,而在工业、交通、农业三大行业,云边协同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云边协同将实现传统工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云边协同将帮助传统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云边协同助力传统交通向智慧交通转型等。
“云边协同,促使云计算为各行业各的赋能更加具备普惠性,将算力延伸到边缘侧。”
趋势4:云安全从外部向原生转变
“原生云安全推动安全与云深度融合。”
与以往相比,原生云安全平台将安全能力逐步从生产向开发和测试等环节延伸,融入从设计到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向用户交付更安全的云服务,而原生云安全产品,则是由原来的外挂逐渐转为内嵌,更多地发挥云平台的数据价值,进行安全态势感知、云访问安全代理等。
趋势5:云应用从互联网向行业生产渗透
“数字化转型推动云应用从互联网向行业生产渗透,传统信息基础设施亟待升级为数字基础设施。”
信通院调研显示,云应用日趋广泛,并且正在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渗透。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在传统行业,传统信息基础设施真正实现数字化并不多。 栗蔚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技术架构存在痛点,比如,跨平台异构环境的数据难打通,高并发、不可预测访问需求承载力有限,上层应用敏捷化的交付需求难支撑等;二个是IT管理存在痛点,比如,多场景多层次的IT服务需求难实现,IT管理和服务各要素(技术、平台、流程、管理、组织架构、运营体系)能力水平不齐等。
为了应对上述痛点,目前业界加速推进企业技术架构迭代升级,促进传统数字化转型。 同时,云化管理平台的作用也日渐凸显。 栗蔚介绍,在这一背景下,信通院即将推出企业数字基础设施云化管理和服务运营能力成熟度模型(IOMM),从服务产品化、能力平台化、管理精益化、运营体系化、数据价值化等六个方面,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力“把脉”。
趋势6:云定位既是基础资源也是基建操作系统
“新基建促使云的定位从基础资源向基建操作系统扩展。”
以往,业界更多认为云计算就是虚拟化资源,然而在新基建框架中,云计算越来越多扮演基建管理调度的角色,是承上启下的重要平台,全面提升网络和算力的能力。
发改委对于新基建概念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融合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 其中,信息基础设施又包括算力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是新技术基础设施中的一个环节。
“如果将信息基础设施看作是一台计算机,那么云计算就是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云计算作为信息基础设施一部分,不仅提供虚拟化资源,并且以云原生为技术体系,构建面向全域数据高速互联与算力的全覆盖的整体架构,全面提升网络和算力能力水平。
简述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一个国家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近年来,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推动国家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竞争力排名第一。
京津冀竞争力位居榜首
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中国在科技革命已经不再是被动的跟随者,在人工智能领域正在成为积极的引领者。 继2017年7月国家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响应,制定了各自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 地方政府的政策不仅在针对国家战略作出响应,还在对当地智能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作出响应,尤其是以人才聚集地著称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近年来这些地区在政策红利等各种叠加因素的驱动下,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典范。 其中,京津冀地区竞争力最强,夺得2019年人工智能评选综合分80.6分;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夺得60.7分和45.6分。
三大地区以应用层为主
在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上,京津冀也居于榜首,截止2019年2月,共有338家。 长三角和珠三角企业数量分别为212家和126家。
但是,京津翼、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地区人工智能企业均以应用层为主,技术层企业数量少。 这也是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应用层发展较好,技术层相对薄弱。 截止2019年2月,京津冀共有14家人工智能技术层企业,76家人工智能技术层企业和248家人工智能应用层企业。 长三角地区的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企业数量分别为3家、41家、168家;珠三角地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企业数量分别为3家、31家、92家。
北京竞争力夺得桂冠
分城市看,北京、深圳、上海是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最为活跃的城市TOP3,北京中关村人工智能领域逐步形成“龙头引领、创新蔚然成风”的发展生态;深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与多家人工智能学院;上海也己经与科技巨头腾讯、微软以及人工智能独角兽商汤、松鼠Al建立了企业实验室等。
据汇桔网和胡润百富携手合作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AI企业IP竞争力TOP100企业分布于我国北京、深圳、上海等14个城市,其中北京以55家排名第一;其次是深圳和上海,分别有14家和13家。
作为人工智能城市的先驱者——北京,在人工智能应用层研发优势明显,软件平台、无人驾驶等领域研究领跑全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应用于北京市的多个场景,如云端平台定位检测病灶、智能摄像识别违法行为、市域快轨提前引导分流等。 北京人工智能企业也重点聚焦在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占比达到45%;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企业数量占比超过10%;自动驾驶和智能家居等垂直应用领域也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