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是什么心态 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

日前,一段山东省成武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扶持一个企业我没本事,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了”“每年有5000万(罚款)政绩”的录音被大量转发,在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引得众多媒体网友“动笔”“开麦”。

针对此事,涉事执法人员回应称,是企业断章取义,其本人已因发表不当言论被处理。同时,当地也成立调查组,对案件及相关人员开展调查处理。

故事“未完待续”,情节却让人“思之后怕”。舆论对此事的关注和担忧,多少还是源于那句“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了”的露骨表述。在全国“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言论显得尤为突兀且不合时宜,给社会舆论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反思。

喧嚣过后,我们不妨冷静思考: “干垮企业”的蛮横态度下,究竟暗藏着何种心态?

▲情况通报。/重庆瞭望截图

权力滥用的霸道心态

“抓住一点小问题,一放大这个企业就要完了。”该事件录音中传递出的多处细节,是部分企业生存发展所面临困境与挑战的真实写照,也是个别地方营商环境亟待优化与改善的迫切呼声。

不少人震惊于涉事执法者的口不择言,以及其权力滥用的傲慢霸道。事实上,在个别地方,执法者时常挥舞“权力大棒”,对企业进行无端干预和打压,肆意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比如,以各种名义对企业进行检查、审计和评估,要求企业提供大量繁琐的材料和数据。有的企业因为些许微不足道的小问题被无限放大,进而遭受重罚。

权力滥用,实际上是某些执法者权力观错位的表现,是法治精神缺失、服务意识淡薄的直接体现,严重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破坏了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当规则与市场在权力压迫下扭曲,企业家信心就无从谈起。在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下,管理者与执法者理应当好服务周到、贴心细致的“店小二”,而非指手画脚、作威作福的“官老爷”。因此, 只有对这种有权任性的行为进行遏制,对企业少些官威、少点干预,多些服务、多点支持,企业方能“近悦远来”。

▲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朱慧卿 作/新华社

以罚代管的短视心态

试想一下,一个地方背负着5000万元的罚款任务,当地企业是否“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近年来,尽管各项政策规定要求坚决防止出现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罚款等行为,但一些地区依旧顶风作案,大搞“罚款政绩”。特别是当下,部分地方财政困难、偿债压力较大,竟将罚款视为缓解财政紧张的重要途径,不仅以各种名义对企业进行摊派、收费,要求企业无偿地、非自愿地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甚至还将罚款数额作为部门或个人的绩效考核指标,致使不少执法人员为完成任务而随意罚款。

大搞罚款政绩,折射出一些地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视心态, 罚的不单是企业的银子,罚掉的还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里子,是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以及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营商环境的口碑。

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该《意见》首次对行政法规、规章中罚款设定与实施作出规范,意在解决罚款设定与实施中的突出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推动高质量发展。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更是点名了“乱罚款”。会议强调,行政执法要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根本目标,对乱检查、乱罚款等问题要及时制止和纠正,以良好营商环境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发展。

透过“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这件事,我们也要看到,在“严格落实相关政策要求,规范罚款行为,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政策真正惠及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方面,还有一段路需要走。

▲8月6日,重庆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正在赶制订单。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漠视法治的任性心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任何漠视法治、任性而为的行为,都是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也是对公平正义的践踏。“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的任性,实际也是在炫耀自己罔顾法律、随意干预市场的权力。

当下,个别执法者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观念根深蒂固,阻挠企业发展、破坏营商环境的不当执法依然存在。

比如,在执法过程中缺乏透明度和规范性,对企业进行选择性执法或过度执法,或在执法过程中掺杂个人情感、利益纠葛;比如,随意许诺招商引资优惠条件,朝令夕改,事后又不兑现,缺乏基本的契约精神和法治观念;再比如,存在“门第观念”,对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区别对待,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和待遇。

“法治之下,无特权之人,无任意之权。”在法治社会中,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任何权力都不能随意滥用。无论是扶持企业还是监管市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近年来,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应看到,依法行政仍面临一些挑战。提升基层一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和法律素养,很难“毕其功于一役”,这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

舆论总会过去,但问题不能随风而逝。这起由“无心之言”引发的舆情事件,其带来的影响与震荡,恐怕短期内难以抹去。下一步,调查结果如何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各地如何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应有之策。

我们常说,信心比金子还重要。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底气,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媒体评论道:“小恶的积累,一旦达到质变的程度,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再多再好的惠企政策、宣传推广、纸面数据,都抵不上企业在细节上的切身感受和稳定预期。

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各部门应 做到服务企业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少干自毁长城的蠢事,多做雪中送炭、暖心助企的实事 。毕竟,没有几家企业能经得住类似“干垮一个企业太简单”的恐吓和折腾。


怎么搞垮一个公司?

LV.-09-01搞垮一个企业的最快速方法是利用资本运作,如共识高管层,可以大量借债,大量小说产品不回款,造成不良资产和呆坏账,没有钱企业自然就垮了。 如果不是高管层,只是普通员工,就尽量利用舆论的力量,对于外界这是企业内部的声音,比较有信服力。 如果是企业外部的人,又不能靠正当的竞争搞快对手,我想最重要是搞垮哪个企业里的关键人物,诋毁他、贿赂他、擒贼先擒王。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说实体经济不景气

近日,实体经济哀鸿一片的报道屡见不鲜,易读财经梳理了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先来感受一下:

珠三角玩具厂论斤甩货:芭比娃娃每斤7元 喜羊羊6元

据香港《明报》网站报道,汕头市澄海区是玩具批发市场集中地,该市的天空玩具厂从2012年首家推出玩具论斤卖的销售方式,随后该种模式在珠三角多个地方出现,并出现多间同类型公司。 职员表示,他们的玩具来源有多种渠道,包括玩具厂的货尾、样品等,另外就是倒闭或转型玩具厂的库存。

“这些玩具都是论斤算的,有单品一箱,也有混装(不同的玩具)。 ”他说,芭比娃娃7元一斤,超人、蝙蝠侠、蜘蛛侠、喜羊羊系列等动漫类6元一斤,遥控类10元一斤,如果全部检测过功能的就要11元一斤,可保证90%以上的质量。 很多客户都是一吨一吨的买,每吨由4000到1万元,这样算下来,一斤仅为2元。

东莞某灯饰厂唐老板关闭工厂买4套房:不幸的是没买更多

据华夏时报报道,东莞某灯饰厂的唐老板,最忙时有100多名工人,灯饰订单多数都是出口产品,忙碌时车间连续几个月加班,“后来生产逐渐下滑,加班很少了,一是订单减少、价格下降没钱赚了;二是员工工资一直在涨,减少员工又导致订单主动减少,还要倒贴钱来发工资,你说不关门干什么?”

唐老板2014年下半年果断关掉工厂,回到了广州的家,动用了亲人的指标陆续买了4套大房子。 “幸运的是买了房,不幸的是没买更多。 ”他笑着说。

而唐老板并不是唯一一个,据悉像他这样做实业的企业主或许更多在逃离,转身投入到房地产投资当中。

深圳王老板的绝望:如果还坚持做实业无非是找死

王老板的公司是生产型企业,有一个近300人的厂子,按照现在深圳的工资水平,加之他的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员工待遇自然要好,现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5000多元,加上各种保险和公积金,他每个月要承担每个员工6000多元的成本。 就人力成本这一项,他每个月的开支近200万元。 外加厂房、电费、水费、税费和各种公关费用,每个月的开支超过300万元。 这300万元的费用是不管刮风下雨都得支付的。

可问题是,产品生产出来了,也卖了,但货款却迟迟不得收回。 他自己估算了一下,就今年上半年,他已经垫付了三千万的货款。 而且根据现在的形势,只有可能越垫越多。 这样下去换了谁都受不了。

日益紧张的资金链,让他自然而然的想到银行贷款。 但银行贷款并不简单。 王老板想不明白了:凭什么让他辛辛苦苦的为这个国家养活300多人,却得不到国家任何一点支持,反而成为盘剥和打压的对象?等他今年把所有的款项收回,不再扩大生产,慢慢把原来工厂里的员工分流,最后还是打算把工厂关了。

W哥的无奈:银行断贷 不得不关闭工厂转让店铺

2014年,W哥踌躇满志,想将自己餐饮店的产品电商化,做成真空装淘宝卖,粉沫化做成方便面材料。 W哥从银行贷了2000万,开办工厂、租用仓库、找人研发方便面食材、打广告、创品牌、搞营销,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

但是到了2015年,贷款到期了。 银行好说歹说,先还再贷,可以很快再贷出来。 W哥就拆借了高利贷还上了。 岂料银行忽然变了脸,不再同意放贷, 2000万资金断贷,这直接断了W哥的后路。

W哥不得不关闭了工厂,四五家盈利很好的店只能转让,只保留了一个总店,等待东山再起。

此外,除了上述典型案例,易读财经还查阅到,HM,ZARA,中国大陆最畅销的女装品牌。 约70%是东南亚制造。 而且这种趋势会加速发展。 宜家、nike,已经开始把工厂搬到了东南亚。 中国制造业大受挑战。

综上所述,大体上可以感受到实体经济现在的艰难处境。 而面对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国务院也坐不住了,近日,国务院发文要求经过1-2年努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较为明显增强。

那高层的这一愿景能实现吗?我们不妨来找找实体经济被打垮的背后原因。

疯狂“地王”欲掏空实体经济

当前,地王纪录被刷新,上海静安区地块以110.1亿元总价拍出,楼面价超过10万元/平方米,溢价率139%,刷新了全国范围的历史单价“地王”纪录。

上海创出史上最贵“地王”不是小事,但背后折射的现象与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地王”频出,很大程度上暴露出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预期管理的失效。 房地产市场疯狂,会吸纳实体经济的资金,推高实体成本,加剧实体衰落。 必须给房地产降温,让投资房地产赚不到钱,才能给实体经济更多的未来、希望。

社保缴纳基数过高吓退企业主

假设你的税前工资元,在扣除各类社会保险及其所得税之后,每月能够拿到手的工资是7454元。 缩水的25%是如此计算的元工资,个人需缴养老保险8%,医疗保险2%外加3元,失业保险0.2%,合计22.2%,外加3元,即2223元。 再扣除缴纳个税322.70元,剩下7454.30元。

至于你的企业,缴费比例要远远超过雇员。 元税前工资,企业需缴纳的社保,包括养老保险20%,医疗保险10%,失业保险1%,工伤保险0.3%和生育保险0.8%,住房公积金12%,合计44.1%。 由此可知,企业缴纳的社保金额约为4410元。

试想一下,一个企业,如果按规定交纳五险一金,这项金额占到了总工资的30-50%左右,有多少企业能够承受?这也是逼着企业在变相违规。 如果缴纳基数小了,减轻企业负担,也就不会有“东北养老金缴纳额度过高吓跑投资者”的新闻了。

虚拟经济过火 赚快钱模式抛弃实体

2015年,P2P在中国一下子涌出来数千家,互联网+成了热门;2016年,直播、网红经济又成了风口上的“猪”。 究其原因,都是浮躁、赚快钱的商业模式在作祟。 由于违法成本低,又是处在风口上的模式,钱好忽悠,资本纷纷追捧。 而相比于来钱慢,回报期过长的实体经济,遭到抛弃就不奇怪了。

融资难 难于上青天

为什么银行不肯放款给中小企业?原因很简单,就是生意不能稳赚钱。 贷款100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不会理会中小企业。 现在的情况是,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就算拿到了还可能要承受被断贷的晴天霹雳,而国企拿到了资金后又无处投资,于是资金在国企手里转个弯,高息放贷给中小企业。 融资简直难于上青天!

国家补贴害了企业竞争环境

格力的董明珠曾在一次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对总理说,不要给钱,我们也不要扶持政策,我们要的是一个公平、透明、平等的环境。 给了我们这个环境,我们会做的更好,比给钱更好。

众所周知,科技厅、工信厅、商务厅、发改委等每个系统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家扶持资金,动辄几个亿几十个亿,而企业呢,则是国家扶持什么就做什么,虽然也理解国家的初衷是好意,而就是因为这些钱,把企业的竞争环境破坏了,大家不去搞创新搞研发,而是竞相搞关系,拿补贴。 破坏了商业环境。

中国想要真正强大,单靠房地产和金融泡沫,是不可能的!只有给企业减负,给实体经济活力,才能长盛不衰!

如何干黄一家劳务公司?劳务行业最常见的6种死法

没有一个行业可以做到稳赚不赔,劳务行业也是一样,每年创立不满一年的新公司中有30%都面临关门歇业。

也有一些原本顺风顺水的老牌公司,在短短一个月就资不抵债,瞬间消失。

劳务行业跟其它行业相比,起步资金槛很低,甚至没有门槛,中后期也是和大企业合作,所以很多人理所应当地认为, 这个行业不会赔钱 。

是的,一般不会赔钱,但如果赔,一把就让你翻不了身 。

绝大多数新公司入局不久就阵亡,大概率躲不过一个原因: 纯被骗

新公司的普遍困境:没钱、没人、没经验。

其实在劳务行业来说,刚开始没钱、没人真的不算什么大事,没钱没人可能会让你的起步阶段比较艰难,但绝不至于直接死掉。

两年的办公室租金水电、生活开销、差旅费用是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承受得住的。

但是以目前的互联网发达程度、以及短视频平台的成熟,两年的时间,不能保证能赚多少钱,但是一个稳定、初具规模的招聘渠道肯定是有了,最差最差也是能赚个热闹。

但如果是没经验,就很容易被骗,不知道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甄别公司是否靠谱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遇到一个纯骗人上游公司或者个人,不支付费用,人间蒸发,而这时候承诺员工的返费拿不出来,公司瞬间就负债状态,而且现在的价格破万已成常态, 高峰期时候,20个人的费用结算出问题就完全可以让一家刚起步的劳务公司关门 。

很多新手太高估合同的力量, 认为不管大公司小公司,只要签好合同,约定好结算周期和标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而现实是 合同在劳务行业被看得很轻 ,特别是上游派遣公司和下游招聘公司之间,签不签合同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

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手以及老牌公司之间合作多年,月流打款水上百万,却没有一纸正规的合同。

原因很简单, 法律是解决劳务行业经济纠纷成本最高的途径。

对方违约,不打款,不结算,你拿着合同解决问题,需要请律师,需要支付律师20%-30%的高额提成。

打过官司的朋友们都知道,经济纠纷的案件,从起诉到拿到钱,拖个几年时间很正常,时间成本非常高,这几年的时间,如果是小公司,可能因为资金链断裂早就关门了。

而且一般结算费用遇到问题的上游公司或者客户,大多数并不是想诚心耍赖,而是自己的经营确实出现了问题。 不是不想给,而是没钱了,资不抵债。

如果是工厂出现经营问题,没钱结算,即使官司打赢,变卖资产强制执行,也是要优先支付自己员工的工资、遣散费等等,轮到人力供应商的时候,很可能已经没资产可以变卖了。

而且很多经营出现问题的工厂,固定资产可能早已经抵押出去贷款了。

如果是一手派遣公司经营出现问题,那更是难以执行,不同于其它行业,劳务公司根本就没有什么固定资产,自己买办公楼的更是少数。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签了合同就是有保障了, 选择优质诚信的合作伙伴以及提前预判经营状况才是规避风险的最佳途径 。

合同是该签,但不该依赖。

如果是一家刚创立不久的下游小公司,启动资金本来就很少,甚至有的人是和家人朋友借的钱创业。

合作的上游派遣公司也不是骗子,也没有人间蒸发,但就是因为各种原因结款速度慢,或者一直不结算。

账我认,人我也在,但就是迟迟不打款。

如果拖的时间足够久,金额足够多,足以把这些小公司活活拖死 。

原因很简单,目前的市场环境,不管是处在哪个层级,都需要向下支付返费,

即使你是一家乡镇小中介,人都是自己招来的,如果到时间迟迟没有拿到费用,前期可能会自己垫一部分,但现在动辄上万的费用,能垫多久?

等到自己垫不起的那一天,就是信誉破产的那一天,想继续在当地招人几乎不可能,于是只能背着一身债关门。

一些上游派遣公司也会因为做了一个大项目,投入了很多资金,就是因为客户因为拖款,也会被拖死。

劳务行业的上游一手派遣公司和建筑工程行业很像,返费都是先垫付的,如果给一个客户前期上人比较多,账期拖三个月,一般公司都顶不住,账期拖六个月,再大的公司也顶不住。

如果是那些需要垫付工资的项目,拖垮一家派遣公司简直就是一瞬间。

下游代理对接的是你,员工的法定雇主也是你,客户可以拖你,但你如果拖下游代理,口碑没了,你如果拖员工工资,劳动监察来了。

这类死法一般发生在初创的小劳务公司身上。

有时候因为合作上游派遣公司信息传达不准确、不及时、导致批量人员被滞留、被降价或者原先承诺的一些条件无法兑现。

车费损失、安置损失、甚至是口碑损失对一家初创招聘型的小公司来说打击非常大,如果是学生资源损失更大。

这类小公司如果做砸一批量 社会 工或者学生,在当地会传得非常快,而且没人会去深究是什么原因,到底是谁的责任,只知道你不靠谱。

几次下来,钱没赚到反倒赔钱,再加上口碑逐渐变差,一些公司就这样被坑死,委屈地倒在起跑线。

这个行业,90%的员工是没办法缴纳社保的,因为客户给你的钱就这么多,市场招聘费用又那么高,如果缴社保,基本就是白玩,大家都会给员工购买商业雇主责任险,一旦发生工亡,有的是能够按照社保标准赔付的,但有的是达不到的,需要你自己垫。

甚至业内有一些公司的员工疏忽,恰好漏掉了这个人的商业保险,近百万的赔付,哪个小公司都很难顶得住。

再遇到家属不认可赔付,持续闹、堵门口的话,赔得更多。

当直播招聘、内容招聘已经逐渐开始能和传统网招平台抗衡的时候,很多公司很多人觉得不好意思直播,也不懂内容引流。

不学习,不突破 。

继续用高额的成本在各大平台购买流量,而高额的成本只能用各种套路来填补,一年换一个公司换一个地方重新来过。

再过几年看到新网招开始趋于成熟想要追赶的时候,才发现心有余而力不足,已经被落下太远了。

上游派遣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发现派遣业务越来越艰难,只能赚不合规的钱,只能刀尖上舔血。

面对着市场体量不大和利润率不高的外包业务,一面不愿意放弃来钱快但不知道能走多远的传统派遣业务,一面不愿意尝试学习外包业务。

过两年外包业务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强,派遣业务利润越压越低,想追赶,手里没人才积累,没经验积累,只能继续走自己的老路,看天吃饭。

最终因为没有竞争力而被市场淘汰,像得了慢性病一样死去。

开公司做生意不是玄学,10年前开劳务公司可以靠运气做大做强,而如今的劳务公司想要活的好活得久一定是靠认知水平以及运营能力。

老手往往死于趋势,而新手大多死于常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8668.html
中方将继续依法采取坚决有力措施 外交部回应菲律宾侵闯仙宾礁
41人考上事业编被集体清退 如何善后 四问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