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原标题:【理响中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总书记深情讲述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35年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爱国三问”的故事,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文明的史册上写满了家国情怀的记忆,“屈原投江”、“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故事脍炙人口,陆游、文天祥、林则徐等人物正气浩然,体现出中华民族崇尚爱国的鲜明特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考察、座谈、回信等多种方式,为广大青少年上了很多生动难忘的爱国主义“公开课”——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一次次到校园考察,与学生们交流,激励广大青年“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一封封真挚回信,饱含“希望你们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的深情嘱托。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一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二是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教育学综合分析我国的教育到底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

大学教育应回归培养完整的人。

我们的教育一定要从基础做起。 我们的学生一定要有文理的基本修养。 文科是左腿,理科是右腿,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人类文明来龙去脉,未来的走向及自我定位,这就是文盲;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数理知识,及理性思考能力和理性思考社会问题,这就是理盲。

扩展资料: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我们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

我们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应该如何培养,我看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就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 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 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没有参加过艰难困苦的奋斗,人生阅历很有限。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难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 要在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给学生讲清楚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是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爱国主义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必修课。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九三五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爱国斗志。 我看,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要教育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我多次强调,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要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三是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 立德修身,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所以,德育既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必须贯穿学生学习始终,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使学校真正成为化育为人的天地,而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发放文凭的场所。

加强品德教育,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 要坚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 要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曾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他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要教育引导学生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品德,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转化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丰富营养,积淀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要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让学生在底蕴深厚的课程教材中、在参观名胜古迹的亲身体验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四是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 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 《论语》中讲:“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非学无以广才,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通晓天下道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做到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 我国古代读书人历来有胸怀天下、匡时济世的志向,也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 要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五是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 志存高远是学习进步的动力。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我讲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精神需要比过去付出更多努力。 今年五月,我在北京大学对大学生提出了“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希望。 要让青少年明白,无论任何时候奋斗精神都不能丢,正所谓“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要对学生开展时代使命和责任意识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如果想创造出彩人生,就必须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六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发展。 我国周朝的官学就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谓文理兼备。 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激发好奇心、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倡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

现在,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身体素质,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短板,“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 前不久,我就我国学生近视呈高发、低龄化趋势问题作了批示。 这个问题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学校和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在体育锻炼上学校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不敢放手开展活动,长此下去怎么行?毛泽东同志说,青少年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 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 今年八月三十日,我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回信时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 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成于乐”,其中就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如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没有童话、歌谣和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如果青少年的心灵世界没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如果青少年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不可能全面发展。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 这次,党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 现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要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 这是强国富民的大事,教育部门同其他部门要一起研究、拿出措施,切实抓起来。

教育的目的只为成为“人”

教育是为“人”的,也是人“为”的。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 中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不再需要老师。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培养目标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事实上更简单地说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际上就是培养一个个未来的“父亲”和“母亲”或者说是“丈夫”和“妻子”。 再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一个个的人。 有人会说,本身就是“人”,为什么还要经过培养成为“人”。 的确,在我们的实际是生活中,有不少人是枉为人的,是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 真正意义上的人包含:物质上的人和精神的人。 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离不开一个个具有生物、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人。 教育的行为是用生命启迪是生命,用智慧培育智慧,用文化氤氲文化,用善良感染善良。 教育是一项成全人的事业,更夸张地说是一项教育人的命业。 如果仅仅定义为一项职业显然是不够的,也是无法做得至好的。 然而,影响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府的,社会的,学校的,以及教师个人的。 所以说要做好至纯的教育是困难的,也是孤独的。 但正如张文质老师说,我们可以从可以改变的地方开始。 因为教育是为“人”的,也是人“为”的。 正如事在人为一样,只要自己努力,总可以改变一点点。 一位局长可以改变县域教育生态,一位校长可以改变一所学校教育生态,一位老师可以改变一个班级的教育生态。 朱永新老师在《你是自己教室的国王》中说:其实每位老师都是自己教室的国王,关起教室的门,我们就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总是能够做一些事的,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教室开始晨诵、午读、暮省,从自己的专业成长开始,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参与专业发展共同体,用学生的成长,用自己的变化,来证明自己的教育成果,当你开出了一朵花,花香蝶自来。 教育是人“为”的,作为教师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努力从可以改变的地方开始,为教育作出自己的努力。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9498.html
习近平会见加蓬总统恩圭马
越握越紧 中非合作迎来提质升级新阶段 鲜活故事见证 合抱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