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讲台 于漪 就是生命在歌唱

从教70余年,开设了近2000节公开课,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写下了6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择一事,忠一生”,她是无数教师心中的偶像,她就是“人民教育家”——于漪。9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制作,“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项目公益支持的系列节目《大教育家》之《于漪》在央视频APP上线。本期节目,我们将跟随演员刘琳的演绎,向人民教育家于漪致敬。

于漪生于1929年,那是一个风雨如磐的年代,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她就读的小学被迫解散。经历了逃难之后,她辗转考到江苏省镇江中学,这所学校的校训是“一切为民族”,经历过国家被侵略、看到百姓流离失所,这五个大字掷地铿锵地镌刻在了于漪心中,也成为了铸造师魂的基因。

1951年,于漪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曾担任历史老师,一年半后,因学校缺语文老师,党支部书记找她谈话,此后她转教语文。并非科班出身的于漪老师每晚9点以前工作,9点以后坚持学习自修,一个个苦读的夜晚,明灯陪她过半夜。她给自己立下规矩:不抄教学参考书,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为了备好一堂课,她常常要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为了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她一边训练思维,一边撰写详细的教案。直至今天,她的许多学生仍念念不忘:“听于老师上课,是艺术的享受!”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我一辈子从事基础教育,这份事业看起来平凡,实际上非常不平凡。”用于漪的话说,基础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作,很多时候“它是看不见的”,因为基础教育尤其是低年级学段,老师的工作成效并非立竿见影的,也无法简单地用升学率衡量,但作为教师,绝不能有丝毫懈怠。“一个老师教得好不好,对学生影响几何,将来就会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心中也自有一杆秤。”在于漪的教育生涯中,她带过许多“乱班乱年级”,也重点关注过家长搞不定、想要放弃的孩子,但是在她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贝。因为把尊重孩子、爱孩子作为自己的信条,于漪总能找到让孩子爱上语文、爱上学习的方法。

于漪老师曾深情地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从教70余年,她一直扎根讲坛,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她一生的追求与热爱。节目中,演员刘琳也被于漪老师的故事所感动,她说:“希望我能把于漪老师演好,用这种方式向这位‘大教育家’表达我的敬意。”

在节目中,95岁的于漪老师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全国教育工作者寄语:“我虽已是鲐背之年的老教师,但一想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意义非凡,就像在岗位上奋斗的千千万万老师们一样,仍然是志存高远、壮怀激烈!”

于漪老师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深刻影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张田岚表示:“‘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将始终激励着我们,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东岭表示:一个老师要跟上时代,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知识,他必须不断地学习,正如于漪老师所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于漪的从教人生,便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她像明灯一样,照亮了无数学生的成才之路,指引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前进的方向。9月5日,敬请锁定央视频系列节目《大教育家》,感受于漪老师心中的教育家精神。


语文的尊严

于漪老师当选为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先锋人物,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倍感自豪,自豪她让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写进了课程标准,自豪她让语言背后的文化深层编码一同刻进语文的学习。 1929年,于漪出生于历史名城江苏镇江,少年时代的她就有了一个美好的憧憬:做一个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读中学时于漪深受语文老师的影响,迷上了中外著名的文学作品,立志要“做一名深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好老师。 ” 1951年夏天,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从此在基础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至今65个春秋。 于漪的青少年时代正生活在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岁月,深感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做了一名基础教育的普通教师,于漪老师有一种自觉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她把“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深知,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是需要以整个生命去拥抱的伟大事业,教师应该拥有这样的人生标杆和生命境界。 正是因为如此: 她激情似火。 于漪老师认为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教师只有倾注满腔的热忱,才能对学生有感染力和辐射力,教师只有激情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才能完成肩负的神圣使命。 有了激情,就会鼓足生命的风帆,孜孜不倦地追求。 她师爱荡漾。 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包蕴了崇高的使命和责任。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虽只是短短的几年,在人生的长河中仅仅是一阵子,但这短短的几年、一阵子往往影响他们一辈子的生活道路。 基础打得牢,根子扎得正,不歪歪斜斜,学生就会一辈子受用不尽。 她终身学习。 教师要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要保持终身进步。 教育的事业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要跟紧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使自己站在时代的前沿来思考问题,发展自我。 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为培养学生,而是要增强学生的识别能力、抵制精神污染的能力,教师就要深入思考,寻求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她改革创新。 变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根本理念,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走自己的路,既要博采众长,吸取精神养料,又要有主心骨,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融百家之长,创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总是在用生命在实践,用生命在歌唱。 语文教学的大门究竟在哪儿? 这是最初于漪老师苦苦寻觅的问题,即使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回忆里寻找,向过去的老教师请教,语文课该怎样教?哪些课感人?那些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讲解,那些旁征博引的议论和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里浮现。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论述中寻觅,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等先生对语文教学的众多论述,认真学习,逐一推敲,从中寻觅有效的路径。 从比较中寻觅可借鉴的做法,对选文进行比较,对语法教学进行比较,对读写训练进行比较,努力探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认真学习报章杂志上教学的鲜活经验。 然后从八个字上下功夫:“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胸中有书,”是要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在“真懂”上下功夫,对教材做到烂熟于心,如出自己之口,自己之心。 此后,一个学期,两个学期,一年,两年,把中学语文教师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 不走任何捷径,就是老老实实,以勤补拙。 “目中有人”,是指教语文,不能只见书不见人,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 在教学实践中,教过不等于教会,真正的“教会”非常难,教会每一个学生,不花一番功夫是不可能的。 因此,要对学生满怀炽热的情感,去体验育人的艰辛和甘甜。 此后,三尺讲台无限爱,爱学生,爱未来,爱寓含着灿烂中华文化的语文,用清澈明净的泉水浇灌学生的心田。 这个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语文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基础教育的园地里辛勤耕耘,无怨无悔。 我渴望我们的学生一捧起语文书,就能升腾起对母语的挚爱申请;一捧起中国经典作品,就有强烈的阅读愿望,精读深思,感受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睿智、民族思维方式,享受精神的愉悦。 我渴望我们的语文教师用智慧和心血铺就的一节节语文课充满勃勃生机,有时代活水流淌。 在语言文字弹奏的交响曲中,用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情操,源源不断扣动学生心弦,使他们如入宝山之中,有风光无限、目不暇接之感,有进入母语宝库探宝而欲罢不能的冲动。 我渴望学生学习语文有理性的思考。 汉字特别具有灵性,是具象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大。 理解汉字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命的百科全书。 一个方块字,就是一片天地,就是一部历史,就是祖先的回忆与希望寄托之所在。 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与语文形成骨肉亲情,我们要珍惜、要传承。 我渴望学生学习语文真切地懂得:一个个汉字的故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哲学智慧、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稍加触摸,就会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无穷魅力。 热爱语文,在习得语文能力的同时,孜孜不倦地把蕴藏的文化基因植入自己的血脉,促进灵魂发育,精神成长。 我渴望从事教育的部门真正重视母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多一点尊重与敬畏,少一点急功与近利,更不能让它沦落为应试的工具,母语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发展、素养的提高,关系到未来公民的素质,社会的文明程度。 人是有情感世界的,语言是和思维、情感同时发生的。 语文教师对语言文字浇灌而成的美文佳作充满热爱之情,才会进入作品深处了解精髓,深入作者内心触摸、感悟其深邃的思想、缜密的思维、生命的诉求、人生的探索,才会产生思维碰撞,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会真正懂得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人生是无法打草稿的,稿子可以涂改,实在不行,可以撕掉重来。 可是人生没有第二次,人为形成的缺憾,一辈子都弥补补上。 我们应该对孩子的生命都怀有敬畏之心,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珍惜他们的生命,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 学生没有欢乐的童年,会造成一辈子的遗憾,青少年时代没有心灵的放飞,没有思想的驰骋,不仅影响今后生活的道路,还会影响人生的高度和厚度。 我们不知说了多少遍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可是这中间有多少沟沟坎坎和明明暗暗的障碍?! 人的生命被赋予一种责任,就是精神的成长。 用精神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铸就生命的辉煌。 基础教育是大众教育,须面向全体学生。 人是有多元智能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拔苗助长的对象,无后劲。 要倾听每个生命的呼唤,施以阳光和雨露。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不会结束。 一个不重视成长、也不会成长的人,他的视野将会越来越逼仄。 《中庸》说“赞天地之化育。 ”学生成长、心理、认知在每位个体身上均有其固有的规律,既不能视而不见,掉以轻心,更不能逆规律而动。 推荐阅读: 《于漪知行录》 山西教育出版社 《语文的尊严》 山西教育出版社 《教育的姿态》 山西教育出版社

铸魂筑梦——走近人民教育家于漪(三)

以初心铸魂,立三尺讲台,传道授业; 凭使命筑梦,育万千桃李,大爱无疆。 这是对于漪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心系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在为孩子的成长、为教师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将多年的思考与实践凝练成富有哲理的话语,这些话语铿锵有力,又似点石成金的句句箴言,值得我们学习、牢记并借鉴。 以下是对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中富有哲理的语句的整理,作以分享。 关于办学校、办教育 1.办学校要以德兴校,依法治校。 2.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绝对不是那些只给外国人打工的人,而是要培养有中国志气、中国自尊的,能放眼世界,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人,也就是真正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人。 3.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好像一张纸浸入水里,每个细微的空隙都会吸进水。 所以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责任,是全社会的责任。 4.教书和育人,“育人”是大目标,“教书”应该为“育人”服务。 5.办学好比化妆,三流效果是涂在脸上的妆,二流效果是精神上的美化,一流效果才是生命的绽放。 我们办学应该达到一流效果,而不只是在脸上涂脂抹粉。 6.办教育、办学校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要有勇气,有毅力,向着理想的目标奔跑。 7.教育是给孩子的心灵滴灌知性与德性的。 知性是孩子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德性是其做人的底线。 二者在课堂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是外加的、分离的。 8.办学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战略的制高点上、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上。 9.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关于教师 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 3.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我总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总能学到别人的长处。 4.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个“格”不是用量化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 5.教师的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只说明你的受教育程度,在岗位上是要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 6.教师对学生的作用,绝对不会是零。 教师这个工作无时无刻不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亮相。 7.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 8.没有一个职业像教师那样意义非凡,教师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没有一个工作像教师那样对人一辈子起作用。 9.教师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来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以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来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 10.优秀的教师就要能把学生教得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会学,越学越聪明,越学越有追求、越有理想。 11.教师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12.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13.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开窍,会飞快进步,茁壮成长。 关于学生 1.学生没有欢乐的童年,会造成一辈子的遗憾;青少年时代没有心灵的放飞,没有思想的驰骋,不能纵情编织家国情怀的美好的学生梦想,不仅影响今后生活的道路,还会影响人生的高度和厚度。 2.孩子心灵的纯真晶莹、求知的快乐有趣、家庭的热爱亲情、伙伴的仗义关切、生命能量的聚焦于释放,就在成龙成凤的追求目标和育分不育人的氛围中,有意无意地被消解,着实令人痛心。 4.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4.把学生当做被动的人,实质上还是目中无人。 关于教学 1.教育事业真是遗憾的事业。 我教了一辈子的课,一辈子没有上过一堂十全十美的课。 2.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 3.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4.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 5.教育界有一个比喻,“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不太同意。 知识会老化,知识结构须更新啊!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不是简单的“容器”啊!课堂里没有时代活水流淌,能与学生心灵碰撞、能使学生感奋吗? 6.课不能只教在课堂上,只教在课堂上就会随声波的消逝而销声匿迹;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萌芽、开花,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基因。 7.备课要目中有人,所有的学科都是为了育人。 育人是大目标,这是教育的本质。 8.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 9.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10.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真正触摸到孩子们的心灵。 11.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12.一些老师埋怨现在学生太淡漠,其实他们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灌溉学生们情感这块“盐碱地”,必须找准切入点。 13.教书除了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是熏陶思想。 老师要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点上,将平凡的工作和孩子的今天、祖国的明天联系在一起。 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 14.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15.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理想。 16.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17.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18.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 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 19.你有了底子就能辨别这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是真正反映规律的,还是三流化妆。 三流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化妆是精神的化妆;我们要的是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我就是语文,我和语文是融为一体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教学中,不要涂脂抹粉,满足于三流化妆。 20.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 21.模仿只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它不可能有创新。 因此我就想,如果我们总是跟在人家后面走,那是永远不能超越的。 什么叫超越?要赶上人家,超越人家,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做法。 22.语文是陪伴人的终生的,没有一个人一辈子不跟语言文字打交道。 传统不是“统”,传统就是把我们最精彩的传给我们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开花结果。 23.艺术的本质就是美。 对于真善美的东西,我从来都是倾心向往、矢志追求的。 只有爱美的人,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才能在教育园地里弹奏出美的乐章。 人的高大于卑微,大概不以身高计,不以学历计,不以名声计,不以职务高低或荣誉多少来考量,而是看脊梁骨是否挺得直,精神上是否晶莹透亮,是否有仁爱之心,是否有舍我其谁的勇气与毅力。

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 这是一个关于教师教育的视频,我看了三遍,感触很大,深深体会到了作为教师应有的使命。 于漪,中国二十世纪的教育史,有一个名字可以说在教育界都知道,她写了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她为中国的教育,中国的语文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的一生虽然都在三尺讲台徘徊,但却受到许多人的尊敬,受学生的爱戴,她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 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这种对教育的执着的精神。 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于漪一辈子都在寻找。 她备课为了改正自己的口语,她把每一句话都背出来的。 一句话写出来,然后修改,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改正自己不规范的口语语言,然后背出来,再口语化,把它当做艺术品来授课。 为了一堂完美的语文课,她格物致知的探索,血肉交融的感应,砥砺前进,她每教一堂课,都要写几百字的教后心得,笔记,总结在课堂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于漪说一要有爱国心,二要有文化积淀,三教学语言要有文化含量。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中事物的迷恋。 首先作为一个老师,自己要热爱教师这门职业,只有自身热爱了,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老师看似是教课的,其实撒播的是做人的种子!于漪说她能碰到那么多优秀的教师是一种幸运,老师的治学精神滋养了于漪深厚的学识基础,这些名师的身教垂涎也积淀了她血液中沉厚的传统文化品格。 老师的教育使她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从毫无认识到慢慢只晓,回想起她曾经求学的过程中的幸运,在以后工作中她一直带着感恩的心。 她说到这儿的时候我特别感动,因为我自身也是因为对教育的热爱才选择这个专业,我能深深感受到她的这种心情。 看了这个视频,我还知道了教育学者的事迹,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之子,他们一生都对文学,对历史的热爱和那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我们都是学了二十多年的语文。 但我们究竟能感受多少语文的美好。 究竟拥有多少语言的力量,又有多少人知道文字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我们究竟只晓多少,如果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少,又怎么把这种中华文化传承给我们的学生呢?给学生一碗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也是教给我们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 是对人类历史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语文教学和树人有关,它让你的灵魂有一种充实感,让你感觉到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的价值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 做老师要有宽广的心,要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这种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要走到学生的心里头,跟他们平起平坐,去体会他们的情感,这样才会跟他们有共同语言。 老师要有爱心,于漪去家访看到学生家境贫穷,她都尽力承担他们的困境,当时她的工资只有七十二元,而她就拿出六元给学生治病。 学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在那个经济收入普遍都不高的年代,她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孩子身上。 而她对自己的孩子却很苛刻,她的儿子黄肃直到结婚都没穿过一双皮鞋。 什么叫教师?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师爱超过亲子之爱。 一个孩子因为太调皮,父母不管他,把他推给了于漪,她毅然接受了这个孩子,把他带回了家。 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三心二意,学生都是知道的,她爱自己的学生,也受到学生的爱戴。 正是因为她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使十几年后,她的学生来看她,把她讲得话全部背给她听。 三尺讲台,联系着孩子的生命,什么叫上课,上课的质量就影响到孩子生命的质量。 老师教这些高尚的人,高尚的道理,自己不感动,怎么去感动别人,教学是用生命在歌唱。 不管在教育之路上,她经历怎么样的坎坷,于漪始终不放弃,她说只有教育的力量,才能让人成其为人。 于漪说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也因此而生。 语文教育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对这门学科的情感,只有热爱,才会有一种热情,要去倾诉,要去表达。 用燃烧的激情去教学生母语,用生命传播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好,不仅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还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民族精神和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文化,感受到这种魅力!于漪不光在专业课上有成就,在学校管理上也做的很出色。 在她担任校长期间,学校没有聘用过校工,学校里所有的卫生工作都是由学校师生一力承担,让师生身体力行,珍惜劳动成果,她的做法感动了学生。 她激发了教师的的奉献意识与创造精神,使教师在学校里的生活不仅是谋生的需要,更有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她对教育钟爱一生,对教育事业有一种信仰般的执着。 她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心地善良,她说没有善心,是不叫人的。 人要勤劳,自己吃点亏,吃点苦没什么,都要帮助别人,要力所能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些对她以后成为教师是密不可分的。 她自己一个孩子,但她把最多的时间精力都给了她的学生。 爱学生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退休了,她依然心系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晚年时光又无偿奉献给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 虽然我做不到她这种程度,但努力去靠近她,这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热爱中华文化,一生都在守护着祖国的语言文字,她热爱教师职业,她认为教师职业是一个崇拜的事业。 她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于漪老师这句话,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今后我会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0295.html
塞内加尔总统法耶 致敬 倡议 一带一路
今日辟谣 2024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