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房地产的上下游行业,家居行业也在经历周期的阵痛。
据Wind统计,截至2024年7月26日,共有19家家居企业发布业绩预告,其中有8家业绩录得亏损,3家利润出现大幅度下滑。
家居行业的业绩走低,与房地产行业在经历小周期不无关系。新房成交的腰斩,为家居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冲击。在去年少数家居企业已经出现颓势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家居企业整体的业绩转淡趋势持续蔓延。
这其中,不仅有装修装饰类的广田集团,建筑建材类的蒙娜丽莎、箭牌家居,还有成品家具类企业例如美克家居、曲美家居。由此可见,房地产行业对家居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几乎贯穿家居行业的整个链条。
面对家居行业的剧变,家居企业也在通过多种方式应对周期的波动。“以旧换新”下的新机会以及出海带来的新增长动能,都是当前的行业热点方向。但这几个方面能否推动家居企业进入新的增长周期,还有待观察。
成绩单不尽如人意
家居企业业绩未能够止住去年下滑的趋势,多家家居企业继续亏损。
典型的有美克家居,根据其此前发布的预亏公告,今年上半年其预计归母净亏损为1.7亿元-2.5亿元之间,预计同期实现归母扣非净亏损为2.6亿元-3.4亿元之间,亏损幅度同比扩大。美克家居利润表现从2021年开始转差,2022年录得首度亏损,至今这一趋势都未被扭转。
美克家居给出的理由是,受消费预期转弱及家居行业景气度影响,其国内直营及加盟业务收入下滑,导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此外其聚焦降本增效、业务转型以及组织效能优化,经营变革过程中的业务结构调整,造成综合毛利率有所下降,阶段性费用有所增加,致使亏损同比增加。
除了美克家居外,箭牌家居、蒙娜丽莎这两家建材类企业业绩表现也并不好。
瓷砖企业蒙娜丽莎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其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6680万元-9600万元,同比下降41.63%-59.38%。
至于下降的原因,蒙娜丽莎解释称是建筑陶瓷市场有效需求整体偏弱,行业产能过剩,竞争进一步加剧,价格战进入白热化。其虽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主动放弃了部分账期长、收款风险大、毛利水平低的工程订单,深化落实多项提质降本增效措施,但仍未能覆盖销量及售价变动带来的影响。此外部分资产出现减值迹象,导致净利润同比下降。
箭牌家居也预计,今年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在3000万元至40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2.49%至76.65%;扣非净利润1300万元至15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1.31%至89.97%。
箭牌家居谈道利润下滑的原因时表示,受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以及消费预期转弱影响,其2024年半年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约10%。同时,受产品价格影响毛利率同比下降2.68%,导致净利润同比下降。
受到业绩表现不佳的影响,家居企业的股价也普遍下跌明显。以美克家居为例,截至7月26日,美克家居收于1.47元/股,总市值仅21.75亿元,从年初至今股价已经跌去46.74%;蒙娜丽莎同期的跌幅也超过38%,箭牌家居跌幅也接近44%。
新增长点仍不确定
家居企业股价的重挫,说明投资者对家居行业未来的看淡。一位不愿具名的评级机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建材家居零售行业集中度低,并与房地产行业景气度关联高,随着地产进入存量时代,需求将处于下行趋势、持续承压。
投资者的观点是,在房地产行业趋势未能逆转的前提下,对家居的需求也在持续减弱,家居行业很难有反转的行情出现。
一位广州的建材经销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整体的行情比去年同期还略差一些。去年上半年因为有积压需求,每个月都还是表现不错的,基本每天都能出货。今年传统的旺季也没见旺起来。”
整体表现平淡,部分家居企业寄希望于出海,但主要集中于定制家居类。7月17日,尚品宅配海外品牌Sunpina与越南环球装饰合作,在越南胡志明市开设了首个海外品牌店。
去年欧派海外表现增长明显,全年渠道营收3.2亿元,同比增长46.5%。
今年1月,索菲亚也在越南胡志明市开出一家高端定制体验馆,至此索菲亚已经拥有27家海外经销商,覆盖二十几个国家。同时,索菲亚和顶级开发商、承包商合作,2023年度,索菲亚海外营收增速达到了42.92%。
虽然这是趋势,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具备出海的基本条件,有些受到产品本身的特性约束,出海也面临瓶颈。
蒙娜丽莎此前就多次表示,陶瓷产品本身重物体运输费高的属性,陶瓷出口一直面临运输费占比高的问题。近几年虽然有一些企业尝试“走出去”在国外建生产基地,但蒙娜丽莎目前主要是产品出海,暂时还未有海外投资并购计划。
一位长期跟踪家居行业的投资者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家居类企业出海都是不容易的,因为存在运输还有其他因素的制约。如果要出去,就要整条产线都出去,但产线转移也会带来管理困难还有市场差异的问题,“在我看来,家居企业出海还是会比较难”。
目前,对于家居类的投资方向,多数券商投行机构仍然更看好龙头企业,对于出海的企业,则更强调一体化及综合能力强的企业。
国金证券在近期的一份研报中就提到,家居行业建议关注的投资方向有:具备品类融合能力、整装渠道布局领先的内销大家居龙头企业;技工贸一体化或品牌化程度较高且具备估值性价比的出口企业。
万科对于中国房地产界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万科地产房地产品牌建设万科品牌之路1、消费者成为品牌的主导近20年来,人们对“品牌”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上世纪80年代,人们认为“品牌”只是知名度,有包装、有命名的产品容易被消费者记住。 CIs的概念开始流行,主要的宣传方式是命名广告,媒体广告宣传成为品牌推广的主导手段。 到了90年代,商家们为了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浩瀚的广告中突围而出,开始在命名的基础上增加对产品利益点的描述,品牌演变成一种承诺,产品本身的特性成为品牌的主导因素。 进入21世纪,品牌的概念又上升了一层,因为人们发现,消费者根据品牌承诺购买产品之后,品牌过程还没有完成,而是要等消费者对产品和承诺有了切身的感受后,进行重复购买或其它反馈行为,才算进入另一轮品牌强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品牌概念从“承诺”上升到“体验”,消费者成为品牌推广的主导。 同时,一个强而有力的品牌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消费者忠诚度,排除竞争对手价格下降或新品上市带来的压力,以此带来更高的利润,支持产品延伸,同时使产品占据市场优势。 只有当品牌具备一定的“资产”时,企业才有可能保持长期的增长。 2、房地产行业品牌时代的来临独特的品牌个性,能使房地产开发产品在同类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形成强而有力的品牌诉求点。 尤其是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地产商,具有高知名度和偏好度的品牌,能够降低项目推广成本,有利于项目销售。 中国住宅市场经历了由福利分房、集体购买到个人购房的转变过程。 当消费者直接与开发商进行交易接触时,住宅的商品特征才得到突显。 在个人消费品中,不动产的地域性最强,价格最为昂贵,交易过程、使用过程和增值过程都比较长,消费者的不安全感随之增加。 同时,住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消费者会对住宅的每一细节都提出诸多个性化的要求,并加以全面的考量。 随着行业集约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地产行业也同样存在产品同质化的趋势。 城市化、市政建设、交通等因素逐渐弱化了土地位置的不可替代性,社会分工的细化逐渐使主流产品的功能趋于同质。 与此同时,随着房改政策的落实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住宅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经验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对房地产产品功能之上的附加值形成了新的追求。 房子不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还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买房子不仅仅是买一个建筑物,还是买一种环境和服务。 出于对交易安全的保障、对物业保值增值的期望,消费者发出对物业品牌乃至开发商品牌的呼声,将成为必然。 3、中国房地产行业品牌的现状200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达到了6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增幅提高5.8个百分点。 其他各项指标也出现了良好的势头: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分物业投资全面增长,到位资金增长快于投资增长,土地开发面积稳步提升,施工面积继续扩大,商品房销售价格增速逐渐平稳,空置面积小幅回升……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 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房地产业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将随之而来:大规模资本及实力竞争者纷纷涌入,高度分散化经营带来无序竞争,主要对手规模化经营和异地扩张,行业水平迅速提高,产品趋于同质,消费者需求日趋个性化、选择多样化。 规模、产品力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品牌的影响力日渐突显。 虽然规模化经营和竞争层面的提升为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但从另一面来看,中国房地产开发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尚未完全形成。 消费者更加关注项目,因为他们的基本居住需求及在此基础上加以改善的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此时最吸引他们的,是功能性的利益点。 另一方面,在消费者头脑中,发展商不存在明显的品牌差异。 他们对开发商的印象,基本上都来自于他们居住楼盘的体验,舆论报道甚至是发展商的名字联想,对发展商品牌的认知非常模糊。 除了少数几个以公司品牌纳入项目名称的楼盘外,大多数消费者目前还不能完全把楼盘名称与其开发商相联结起来。 这一现状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国内开发企业普遍缺乏清晰连贯的品牌策略和完善的识别系统,未建立起有效的品牌管理架构及体制。 大多数房地产商只注重具体项目的宣传,借助传统的营销手段名噪一时,却难以维持长期的品牌效应和领先地位。 其次,少数知名度高、有实力的发展商,已具备发展企业品牌的意识,但缺乏清晰的品牌内涵和完整的品牌策略,也不具备整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来统一进行品牌推广的能力,因此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定位模糊不清。 第三,房地产开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不同的地区,从地理气候、历史风俗到消费心理、生活习惯、社会构成都有相对明显的区分。 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商各房地产项目之间,项目与开发商之间的品牌形象连接往往容易脱节。 顺应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产品力层面上升到形象力层面,将成为必然。 4、万科的品牌探索万科1988年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集中资源创立了一系列地产开发项目品牌以及物业管理品牌,形成了较为突出的优势:文化品味、物业管理、企业形象、售前(售后)服务、社区规划、环境景观。 无论是制度规范还是企业信誉,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万科在业内和消费者心目中都具有良好的口碑。 但是,品牌不等于知名度。 万科在进行异地扩张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品牌的价值:通过品牌战略,可以在地域性很强的房地产开发行业中,发挥规模效应,使跨地域开发成为优势。 2000年,万科开始思考品牌整合的问题。 2001年5月,万科委托华南国际公司对上海、北京、深圳三地的房地产开发商品牌状况进行了调研。 结果显示,与其它发展商品牌一样,消费者对万科品牌的认知主要来自以“万科”命名的系列楼盘。 虽然万科一直以来偏重于项目品牌的建设,并以此带动万科企业品牌的资产积累,但由于各地项目在档次、形象上的不同,导致消费者对万科企业品牌定位的理解也出现差异。 在个别城市,还出现以项目品牌代替企业品牌的现象。 调研结果告诉我们,万科的目标消费者是这样的人群:他们追求身心的平衡,生活在快速的社会里,每天工作繁忙,可是在下班之后,他们还是会找消遣,把自己放松出来,喜欢按照自己的理想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利用有限的财富去满足自己的要求,懂得用不同的方式去平衡自己的身心。 他们努力工作,相信努力会带来成果,同时享受成果带来的好处,他们做任何事从不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决定满怀信心,并努力地向着自己的理想前进。 在充满压力与竞争的世界里,他们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净土,在那里能完全地放松,享受情感与精神的交流。 消费者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表述,其实是他们对理想生活的描述。 这一描述,与万科所倡导的健康丰盛人生是不谋而合的。 但客户的品牌体验与我们的客户理念并没有一拍即合——万科住户认同万科文化和软件部分,忽略了硬件部分和质量的优势;非万科住户对万科的功能性认知胜于情感性认知,未能充分感受万科创造的小区文化。 可见,万科的品牌塑造还存在不足之处:品牌定位不够清晰明确,个性不够鲜明,和消费者之间的亲和力不够;而消费者对万科品牌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的产品、服务等功能层面。 在竞争日益激烈、产品日趋同质化的房地产开发行业中,万科要顺利开展跨地域经营,维持长期的高速增长,就需要对企业品牌战略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提升。 5、制订和实施全国品牌管理策略2001年5月,万科与精信广告有限公司签订品牌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品牌整合。 整合的第一步是围绕品牌全面的调研。 调研过程持续了3个月的时间,在集团内通过内部网对员工和管理层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两次高层访谈。 外部则选择深圳、北京、上海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调查。 通过调研,我们洞悉了消费者的内心需求:房子不仅是人性和温情的组合,它还必须体现“我”和“我所追求的生活”——家的概念和内涵都已经延伸。 迎合消费者这一消费心理发展趋势,我们把万科品牌的利益点集中在“展现自我的理想生活”,以“以您的生活为本”为品牌核心,提出“建筑无限生活”这一品牌口号。 结合万科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和企业自身的特点,我们概括出万科品牌的个性:有创见的、有文化内涵的、关怀体贴的。 具有如此个性的万科,将会如一位知心朋友,从懂得您的生活开始,以具有创见的眼光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您真切地体会到万科为您所提供的展现自我的理想生活。 建立品牌识别系统(VI)、品牌管理体系、传播策略及计划后,我们现正踏入整合营销传播阶段。 6、“建筑无限生活”的三个层面建筑你的生活,从懂得你的生活开始。 万科注重进行消费者调查和研究,注重对城市文脉和地理环境的理解和尊重。 万科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品味、喜好、生活方式等。 万科了解每个住户的个性,从生活细节出发,在家居生活的建筑和管理上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追求。 建筑一个更有深度的住宅,是万科追求的目标。 目前房地产开发商对住宅功能方面的关注,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比如人车分流、绿地率、动静分离、干湿分离等。 而决定一个住宅是否好用,有更细致、更深入的方面。 例如窗户,除了关注它应该是塑钢的还是铝合金之外,还有气密性、水密性、隔音能力、隔热能力、型材类型等一系列硬性指标,执手、铰链、密封胶条等一系列节点作法也值得开发商予以重视。 而住宅的性能是有别于功能的一个概念。 在目前看来,多数开发商仅仅关注住宅的功能,而尚未对住宅性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万科将加强与客户的沟通,通过销售及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信息反馈、与客户面对面的访谈交流、总结过往经验等手段,在更深入的层面对住宅的使用功能、性能进行分析,并反映在万科的“住宅标准”之中,为顾客建筑更有深度的住宅。 万科致力于营造一种美好的生活过程,而不仅仅是住宅本身。 人在一个特定住区的生活质量,和这个住区的位置、与城市的关系、住区规划、住宅质量、环境配套、管理模式、邻居、社区精神文化等等一系列因素相关。 因此,万科所关注的内容将超越建筑规划设计的范畴,而触及美学、建筑学、城市及社区规划、园艺、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甚至犯罪学等方面。 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万科会扩大自己的视野,从物质的和精神的层面上关注住户的体验与感受。 万科的产品不仅仅应该是好用的、好看的、高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是舒适的、活跃的直至是文明的。 7、万科如何建筑无限生活全国性思维,本土化运作万科的跨地域扩张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1991年开始,万科在全国十三个城市投资房地产项目,并确定了以房地产为核心的发展方向,但开发品种涉及住宅、写字楼、商铺、酒店和保税仓等。 由于缺乏整体开发思路和发展战略,公司资源迅速分散。 1993年国家宏观调控,各地项目相继面临资金和市场困境。 而在管理上,公司还处在对跨地域管理模式的探讨中,13个城市的超长管理链条使管理面临捉襟见肘的局面,不同的开发品种和项目也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从1993年起,万科走上了“减法”之路,投资重点集中至深圳、上海、北京、沈阳和天津,投资品种集中于住宅开发。 经过7年的调整,万科选择了一个专业,建立了一个制度,培养了一支队伍,树立了一个品牌。 2000年万科再度开始了稳健而有步骤的新城市扩张战略。 在全国10个城市的开发,形成了“万科地产在中国”的开发格局。 在新一轮的扩张中,万科已形成了全国性思维模式,优势突显,集团与开发城市之间已形成互动的资源网络,项目之间遥相呼应,理念、资金、人才的流动与共享,品牌效应呼之欲出。 在各地万科分支机构中,我们拥有共同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严谨的业务流程以及万科所提倡的生活方式。 在各地项目中,我们遵循以大规模开发为主的原则,提供完善的配套和无微不至的物业管理服务,营造富有活力和魅力的社区文化。 在各种类型的产品中,我们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列:万科城市花园、四季花城、花园新城。 不同系列的产品各具特色,但始终保持清新、活泼、温馨、体贴的一致风格。 但是,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开发商,我们深知房地产开发的地域性差异。 南北的差异,城市发展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历史文脉的差异、地区需求的差异,消费习惯的差异……决定了房地产开发必然是一个本地化运作的行业。 无论是管理还是产品,都必须遵守本地相关政策,尊重本地客户喜好。 因此,万科提倡“与环境共生”,根据楼盘所处的城市、环境、市场细分,在户型设计、建材使用、采暖技术、社区配套等细节上加以变化。 例如万科最早形成的“城市花园”系列,地块都处于城乡结合部,容积率相对较低,建筑风格以现代、欧陆为主。 但北京城花采用德国民居的建筑风格,坡屋顶,红砖墙,整个建筑群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天津城花由中高层公寓和花园洋房组成,拥有大面积花园绿地;深圳景田城花引入围合式规划设计概念,重彩勾画景观环境;桂苑城花以鲜艳清丽的色彩、高低错落的建筑和独到的万科人文,组成了围合式景观社区。 对跨地域发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全国性思维”与“本地化运作”是密不可分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当地资源,我们一直尝试实行“管理人员本地化”,而上海万科和沈阳万科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们在“管理人员本地化”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将促进万科“全国性思维”和“本地化运作”的融合。 创新领先的产品开发万科进入房地产开发行业,是以市场环境为背景的,因此决定了万科的产品必须走市场化道路。 刚刚涉足房地产开发时,万科以“物业管理”为突破点,在住宅市场上独树一帜。 随着对房地产行业了解的加深,万科逐渐认识到,开发商不等于设计单位,因为开发商提供的不仅仅是房子本身,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为了更好地把万科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融入到设计单位的作品中,1994年11月,万科设立了一个与设计单位密切沟通的平台——万创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开始从规划设计方面提炼更高的产品竞争力。 万创一方面作为开发商与设计单位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成为万科规划设计人才的宝库
市场逆境下的转型与突围目录
在市场遭遇逆境的挑战中,转型与突围显得尤为重要。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在这个艰难时刻的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面对的是噩梦般的金融危机揭秘。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机构的过度放贷和监管漏洞,使得看似稳健的投资行为潜藏巨大风险。 这场风暴的制造者并非单一,而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复杂交织。 2008年的金融灾难的确比以往更为严重,它揭示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动荡。 接着,风险如同寒潮,威胁着企业的生存。 企业接连倒下,追究责任时,供应链中断、市场萎缩和金融政策的不确定性都可能成为罪魁祸首。 中小企业尤其容易受到冲击,因为它们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在中国,诸如房地产、汽车、钢铁等九大行业尤其面临寒冬,需要格外警惕。 然而,危机中也有机遇。 为了抵御风险,企业必须学会开源节流,坚守命脉。 首要的是储备足够的棉袄——资金,确保企业的生存基础。 同时,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提高效率,将每一笔开支都用在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点上,这是在困境中实现盈利的重要策略。
论文高手请进!论文资料:金融危机对广东中小企业的影响(不会让你的努力白费,我会加分!)
专题:金融危机 广东经济及安防行业之影响10月15日,东莞市樟木头镇合俊集团旗下的两家大型玩具厂突然倒闭;10月17日,宝安百灵达公司宣布停止经营;20日,宝安宜进利工厂宣布破产,坪山创亿玩具深圳有限公司倒闭;21日,龙岗港声电子厂破产,西丽西洋服装厂倒闭......金融危机对市场信心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从未有像今天这样,让我们感到触手可及!虽然,安防行业规模小,对银行的直接融资少,行业市场的特点使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要滞后一段时间才能体现!但这场经济“寒冬”的来临,就像深圳昨日的一场秋雨,一夜之间,万物似乎都在寒意中瑟瑟做抖了……。 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11月12日,云集了全球94个金融机构、227家企业和26个行业协会的首届中国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洽谈会在广州召开,议题主要围绕金融海啸。 广东省银监局副局长孟建波以数据说明,广东纺织、工艺品制造等行业不良贷款率远高于房地产业。 明年还不是宏观经济谷底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发言中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只是经济衰退的第一阶段,而后将转入信贷危机和经济危机,因此明年还不是宏观经济的谷底。 哈继铭说,作为拉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进出口方面增长明显放缓,去年,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2.3%,今年前三季度却只有1.2%;制造业投资增长放缓,在房地产投资方面,今年上半年增长为35%,但第三季度急剧下降为16.7%.哈继铭预计,国内房地产价格还将继续低迷,今年全国的 GDP涨幅会低于9.5%.房地产信贷风险依然可控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副局长孟建波更直言,这次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业的影响只显现了65%,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只显现了20%,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只显现了10%.孟建波说,广东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达150%,外贸出口大幅下降,宏观经济出现拐点的可能性很大,今年前三季度,广东省的GDP增长为 10.4%,比去年下降了4.3%,主要就是出口增速放缓引起的。 广东银行业目前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还不大,经营规模和利润都在扩大,城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存在对外投资的风险。 但他特别指出有两家银行例外,分别是深圳平安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 其中广发行持有2000万美元花旗基金。 但孟建波表示,银行受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不可避免,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影响了结算,贷款出现违约风险。 他举例说,到今年9月底,广东纺织业的大企业不良贷款率达27.3%,增长了2.38%,工艺品和其他制造业不良贷款率更高达31.8%,增加了11.3%.这导致银行不得不收紧信贷。 相比于制造业,孟建波说,目前广东的房地产信贷风险依然是可控的,但也需加紧关注。 金融危机下广东制造调查:家电业扛到春来冰化时压力之下利好逐步累积,外延内拓以图化危为机家电业:“扛”到春来冰化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广东作为中国第一制造大省,其所受到的冲击到底有多大?而曾经是广东制造王牌之一的家电业,在这个“冬天”里境况如何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深圳的百灵达等中小家电企业黯然退场,而格力、康佳、美的、 TCL等广东家电龙头的三季报却齐齐“逆市飘红”,虽然压力仍存,但广东家电企业正在外延内拓,积极应对以图化危为机。 ■行业现状?粤家电龙头企业“逆市飘红”增长势头不减广东家电业的辉煌,离不开“入世”之后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而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对广东家电业的冲击有多大?著名小家电厂商百灵达关闭深圳工厂,以及刚刚闭幕的104届广交会机电产品成交量下滑的消息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 但人们似乎有点过虑了,从刚刚披露的2008年三季报来看,广东家电业增长势头依然不减。 深康佳A日前发布2008年第三季度报告称,在金融海啸加剧经济寒冬、中国企业利润增幅明显下滑的情况下,第三季度该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34%,在消化了今年上半年发生的雪灾、地震等灾害性天气对销售收入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前三季度销售收入仍增长了6.29%,第三季净利润更比去年同期爆发性增长713.72%。 同时,在整个白电(主要指空调、冰箱、洗衣机)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格力和美的两大巨头依然表现靓丽,从前三季度数据看,两个企业仍然实现了较为理想的“量利齐升”(营业收入和利润), 难能可贵。 而进军海外市场步子最大的TCL,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明显,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1.20亿元,同比增长 10.05%。 压力不容忽视不过,从环比的情况来看,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例如,格力电器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51.12亿元,同比增长19.60%,但第三季度收入仅增长了8.1%。 第三季度净利润为4.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54.99%,而其上半年的利润增速超过100%。 而美的电器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8.7%至373亿元,但第三季度收入增长仅为17.7%,逐季放缓的趋势已经出现。 一些出口占比更大的代工企业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 例如,位处珠海的小家电制造商德豪润达,今年第三季度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了66.51%,但净利润却下滑了9.40%,“销售收入的增长所带来的盈利增加未能完全弥补成本的上升和汇兑损失所带来的影响。 ”而部分企业更是走到了破产清盘的境地。 面临愈演愈烈的金融海啸,对广东家电企业而言,明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据美国一家名为 Popcorn的网站对1011名消费者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消费者中,有一半左右正在努力减少生活支出。 这种迹象在作为“出口晴雨表”的广交会上已经开始显现。 根据公开数据,104届一期广交会机电产品成交量比上届下滑13%。 “明年中期的情况还会更糟”。 不少广东家电企业都对今年第四季度出口业绩不抱乐观,他们认为随着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下滑,今年前三季中国对外出口增长下滑局面将加速。 利好因素累积但环境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好的因素正在逐步积累。 例如,人民币升值幅度的放缓,出口政策开始放松,近期全球铜、石油、塑料化工等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回落,过去困扰广东家电厂商的不利因素开始减弱。 未雨绸缪,当次贷危机尚在美国本土肆虐的时候,广东家电企业已经开始主动调整出口市场策略,根据广州海关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对拉美、中东(17 国)和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均超过3成,分别出口24.4亿美元、19亿美元和14.1亿美元,分别增长33.4%、45.3%和42.2%。 而在今年10月16日,财政部、商务部正式下发了《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方案》。 作为扩大内需的一项,家电下乡实施区域和品类有所扩大。 “国内家电企业都不会放弃这次机会”,深圳康佳多媒体事业部相关负责人透露。 而创维数码、美的电器等其他广东家电巨头也表示将参与投标。 此外,还有广东家电企业计划利用环境变化抄底优势人才,寻求并购机会。 百年难遇的金融海啸,将加速中国家电行业的再一次大整合,而善于应变,善于逆境成长的广东企业,有望最早走出困境,迎接另一个春天。 ■顺德样本?利薄甚至亏损也要“扛”下去11月12日,云集了全球94个金融机构、227家企业和26个行业协会的首届中国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洽谈会在广州召开,议题主要围绕金融海啸。 广东省银监局副局长孟建波以数据说明,广东纺织、工艺品制造等行业不良贷款率远高于房地产业。 明年还不是宏观经济谷底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发言中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只是经济衰退的第一阶段,而后将转入信贷危机和经济危机,因此明年还不是宏观经济的谷底。 哈继铭说,作为拉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进出口方面增长明显放缓,去年,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2.3%,今年前三季度却只有1.2%;制造业投资增长放缓,在房地产投资方面,今年上半年增长为35%,但第三季度急剧下降为16.7%.哈继铭预计,国内房地产价格还将继续低迷,今年全国的 GDP涨幅会低于9.5%.房地产信贷风险依然可控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副局长孟建波更直言,这次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业的影响只显现了65%,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只显现了20%,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只显现了10%.孟建波说,广东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达150%,外贸出口大幅下降,宏观经济出现拐点的可能性很大,今年前三季度,广东省的GDP增长为 10.4%,比去年下降了4.3%,主要就是出口增速放缓引起的。 广东银行业目前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还不大,经营规模和利润都在扩大,城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存在对外投资的风险。 但他特别指出有两家银行例外,分别是深圳平安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 其中广发行持有2000万美元花旗基金。 但孟建波表示,银行受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不可避免,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影响了结算,贷款出现违约风险。 他举例说,到今年9月底,广东纺织业的大企业不良贷款率达27.3%,增长了2.38%,工艺品和其他制造业不良贷款率更高达31.8%,增加了11.3%.这导致银行不得不收紧信贷。 相比于制造业,孟建波说,目前广东的房地产信贷风险依然是可控的,但也需加紧关注。 金融危机下广东制造调查:家电业扛到春来冰化时压力之下利好逐步累积,外延内拓以图化危为机家电业:“扛”到春来冰化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广东作为中国第一制造大省,其所受到的冲击到底有多大?而曾经是广东制造王牌之一的家电业,在这个“冬天”里境况如何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深圳的百灵达等中小家电企业黯然退场,而格力、康佳、美的、 TCL等广东家电龙头的三季报却齐齐“逆市飘红”,虽然压力仍存,但广东家电企业正在外延内拓,积极应对以图化危为机。 ■行业现状?粤家电龙头企业“逆市飘红”增长势头不减广东家电业的辉煌,离不开“入世”之后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而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对广东家电业的冲击有多大?著名小家电厂商百灵达关闭深圳工厂,以及刚刚闭幕的104届广交会机电产品成交量下滑的消息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 但人们似乎有点过虑了,从刚刚披露的2008年三季报来看,广东家电业增长势头依然不减。 深康佳A日前发布2008年第三季度报告称,在金融海啸加剧经济寒冬、中国企业利润增幅明显下滑的情况下,第三季度该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34%,在消化了今年上半年发生的雪灾、地震等灾害性天气对销售收入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前三季度销售收入仍增长了6.29%,第三季净利润更比去年同期爆发性增长713.72%。 同时,在整个白电(主要指空调、冰箱、洗衣机)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格力和美的两大巨头依然表现靓丽,从前三季度数据看,两个企业仍然实现了较为理想的“量利齐升”(营业收入和利润), 难能可贵。 而进军海外市场步子最大的TCL,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明显,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1.20亿元,同比增长 10.05%。 压力不容忽视不过,从环比的情况来看,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例如,格力电器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51.12亿元,同比增长19.60%,但第三季度收入仅增长了8.1%。 第三季度净利润为4.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54.99%,而其上半年的利润增速超过100%。 而美的电器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38.7%至373亿元,但第三季度收入增长仅为17.7%,逐季放缓的趋势已经出现。 一些出口占比更大的代工企业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 例如,位处珠海的小家电制造商德豪润达,今年第三季度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了66.51%,但净利润却下滑了9.40%,“销售收入的增长所带来的盈利增加未能完全弥补成本的上升和汇兑损失所带来的影响。 ”而部分企业更是走到了破产清盘的境地。 面临愈演愈烈的金融海啸,对广东家电企业而言,明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据美国一家名为 Popcorn的网站对1011名消费者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消费者中,有一半左右正在努力减少生活支出。 这种迹象在作为“出口晴雨表”的广交会上已经开始显现。 根据公开数据,104届一期广交会机电产品成交量比上届下滑13%。 “明年中期的情况还会更糟”。 不少广东家电企业都对今年第四季度出口业绩不抱乐观,他们认为随着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下滑,今年前三季中国对外出口增长下滑局面将加速。 利好因素累积但环境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好的因素正在逐步积累。 例如,人民币升值幅度的放缓,出口政策开始放松,近期全球铜、石油、塑料化工等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回落,过去困扰广东家电厂商的不利因素开始减弱。 未雨绸缪,当次贷危机尚在美国本土肆虐的时候,广东家电企业已经开始主动调整出口市场策略,根据广州海关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对拉美、中东(17 国)和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均超过3成,分别出口24.4亿美元、19亿美元和14.1亿美元,分别增长33.4%、45.3%和42.2%。 而在今年10月16日,财政部、商务部正式下发了《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方案》。 作为扩大内需的一项,家电下乡实施区域和品类有所扩大。 “国内家电企业都不会放弃这次机会”,深圳康佳多媒体事业部相关负责人透露。 而创维数码、美的电器等其他广东家电巨头也表示将参与投标。 此外,还有广东家电企业计划利用环境变化抄底优势人才,寻求并购机会。 百年难遇的金融海啸,将加速中国家电行业的再一次大整合,而善于应变,善于逆境成长的广东企业,有望最早走出困境,迎接另一个春天。 ■顺德样本?利薄甚至亏损也要“扛”下去广东家电聚集地———顺德。 驱车行过数十公里的105国道顺德段,美的、格兰仕、海信科龙、万和等家电巨头隔街对望,加上周边近两千家中小家电企业,顺德所创造的家电总产值已占全国五分之一强。 顺德家电,无疑是调查广东家电行业真实处境的最佳样本群。 “扛”的资本稳健是整个顺德家电企业的经营风格,不少企业即使自有资金充足也不随意投资或扩能,因此现在手里“很有钱”容桂镇,微波炉单打冠军格兰仕集团的所在地。 格兰仕的出口依存度为70%,是广东几家家电龙头中比较高的,而欧美市场又占到其出口市场的80%。 今年1 至7月份,尽管格兰仕在美国的销量增长了18%,但言及利润,大大咧咧的格兰仕常务副总裁和对外新闻发言人俞尧昌也只敢谨慎地说:“保本吧”。 俞尧昌坦言,“现在出口面临的压力确实很大。 但身强体壮的格兰仕倒不至于挺不过去。 ”扛,是大多数顺德家电企业共同的动作。 一位家电企业负责人在政府调研座谈会上表态:“现在就是看谁更能扛,熬过这段时间以后肯定会过得更好。 ”据一不愿透露姓名的顺德家电行业人士透露,顺德上半年关闭的中小型家电企业数目在上百家左右,这一数字跟历年来相比没有太大变化,有人关闭、有人建立,属于正常现象。 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些倒闭的企业案例往往被放大了。 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也要熬下去。 这种心态具有鲜明的顺德特色。 一位顺德当地的媒体人士表示,顺德的企业大部分都是本土发展起来的企业,它们已经把根深深地扎在了顺德,代代相传的家业,不可能因为一点风寒就轻易舍弃掉。 乱世之下,能扛下去的资本是什么?现金流!“格兰仕现在很有钱。 ”说到现金流,俞尧昌很干脆。 “老梁(梁庆德)很英明。 ”俞尧昌说,去年大牛市,很多家电企业都纷纷下水股市楼市,但格兰仕忍住了诱惑。 那时很多人都劝梁庆德趁机捞一把,但都被老梁一句话顶回去,“时时刻刻能赚钱的股市全世界找不到”。 在制造业利润微薄的情况下抵挡住了高回报的投机诱惑,现在格兰仕的现金流仍然非常充裕。 其实,这恰好体现了顺德家电企业稳健的经营风格。 顺德家电商会秘书长赖晓明对记者说, 顺德家电企业一般都靠自有资金积累发展起来,负债率较低,顺德以内源性经济和民营企业为主的特色决定了这一点。 目前不少好企业面对当前经济形势,自有资金充足也不愿再投资或扩能,或者干脆不投资也不贷款。 以格兰仕为例,去年银行给予格兰仕的授信额度高达68个亿,但格兰仕才用了不到10 个亿。 容桂镇另一家燃气热水器单打冠军万和集团也是如此。 该集团品牌管理部副部长李惠珍告诉记者,万和的负债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在资本运作上,万和也是坚持只进入一级市场,不涉足二级市场。 过冬路径各有不同企业们在客观形势下作出了不同战略选择,而对中小企业而言,向“制造品牌”冲刺更为现实与中小型家电企业的嗷嗷待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东一些大型的龙头家电企业却逆势飞扬。 有人分析,这是品牌营销的效果,说明具有自主品牌的大企业在逆势中能够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 因此,不少专家给中小家电企业开出的药方也是“告别OEM, 走品牌营销之路”。 但细究家电龙头们的市场表现,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各大企业的内外销比例。 同样是有品牌有规模的企业,出口依存度高达70%的格兰仕只敢说“保本”,而内销为主的康佳的第三季度净利润却能同比净增7倍!这样与其说是品牌、规模决定了利润差,还不如说是企业不同战略选择在客观形势下带来了不同的市场表现。 越来越多的企业深刻体会到,内需市场在企业发展定位中的重要性。 对于“品牌营销”,俞尧昌认为,尽管“看上去很美”, 但对于大多数举步维艰的出口型中小家电企业而言,这一“药方”实操性值得斟酌。 他认为,对于中小家电企业而言,向“制造品牌”冲刺可能更现实。 “哪怕是一个螺丝钉,在一个领域你做专、做绝,做到别人不敢做下去了,你就牛了”。 危中寻机力求突围进攻新兴市场,进一步深耕国内市场,拓宽内销渠道……冰层下涌动着企业们的突围冲动冬天很冷,可冰层下也涌动着企业们的突围冲动。 海信科龙的进攻目标是新兴市场。 本月初,海信在北非埃及的生产基地正式建成投产,这是海信继南非、法国、匈牙利、阿尔及利亚之后在海外建立的第五个生产基地。 集团副总裁林澜表示,希望能借此提升海信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进一步开拓中东、北非、澳洲等新兴市场。 康佳的战略则是向上游迈进和进一步深耕国内市场。 集团营运管理中心总监孙文博向记者透露,近日康佳已决定在昆山投资LCM液晶模组项目。 该项目投产,将改变康佳目前的彩电生产格局,使其所生产部分的价格比重占到终端产品价格的70%,获得更多的增值空间。 此外,康佳还意欲借着国家家电下乡的东风,深耕三四级市场,在农村城镇进一步夺取“渠道优势”。 希望开拓内销市场的,还有很多以生产小家电为主的中小企业。 曾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咖啡壶的顺德亿龙电器就是这样一家小家电企业。 面对出口困境,外销比例占95%的亿龙电器也将目光投向了内销市场,希望采取内外销并重的策略。 公司总裁周传伟说:“我们的目标是, 尽快让内销的产品达到产品总量的30%。 ”用他的话说,形势逼迫下,“适者才能生存”。 对于广大中小家电企业而言,内销之路最大的拦路虎是渠道。 为了破解渠道难题,顺德家电商会秘书长赖晓明最近正在张罗着一个“网上家电直销商城”,打出“源自中国家电之都”的牌子。 他的理念是让顺德的家电企业能集中起来,以此平台实现网络直销,最大程度削减渠道成本。 据其称,这种直销模式可让产品的终端价格降低40%左右,大大提升中小家电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这种抱团突围的模式,俞尧昌也有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广东制造要想突围,关键是要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狼群效应”。 他以顺德家电做例解:“顺德应该培养出一大批这样专注于自身领域的企业,从设计、制造到品牌营销,上下游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不管是生产微波炉、冰箱还是空调,都要实现顺德造最经济。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每个企业在产业链条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防风林中的一员,就不怕风吹霜冻了。 ”■专家献策?练好“内功”方是过冬良策面对出口环境恶化所带来的冲击,广东家电业将如何作为?部分业内著名的专家、学者给出了精辟的建议。 建议1、守好大本营“在这次金融海啸中,中国受到的冲击最小,我相信未来外资家电品牌会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拓展力度”,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表示,在坚持出口不放松的同时,广东家电企业必须珍惜原有的“蛋糕”,加大对本土市场的精耕细作。 在国内市场,家电企业特别是黑电企业受到外资品牌不断“入侵”的威胁。 这并非危言耸听,三星、索尼等全球彩电大亨们已经开始进军本是国产品牌阵地的二三线市场,2007年夏普在广东增加了东莞、佛山、中山等9个办事处,意图非常明显。 陆刃波建议,大的广东家电企业针对国内市场必须“双管齐下”,既要通过品质和技术在中心城市和“洋家电”继续竞争,同时将产品“沉下去”,利用国家推广 “家电下乡”的契机,把产品“沉下去”,以耐用价低的产品,迅速占领乡镇市场。 “和城市现在家电连锁销售业态为主不同的是,农村居民分散,依赖传统经销商、供销社等渠道,而这正是国内企业的强项。 建议2、调整出口结构虽然,出口放缓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但是专家们认为,并不必太过悲观。 著名营销管理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春花表示,从国际分工来看,中国制造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特别是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家电制造中心,加工能力、规模经济、成本优势等非常明显,出现大规模转移的可能性很低。 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徐东生也认为,在全球经济衰退时期,消费者会更注重产品的价格,因此,中国将比那些生产高档产品的国家反而更容易应对经济衰退的影响。 “家电产品特别是空调器、微波炉及小家电产品,其全球采购的首选仍将是中国。 ”徐东生建议,企业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应该开拓、深耕新兴市场。 他认为,受本次金融危机影响,明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对发达国家出口形势总体上看淡。 而今后,印度、俄罗斯、中东、南美等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将成为中国家电出口的主要增长点。 ”“应看到危机中的机会”,陈春花表示,过去广东家电出口以代工为主,没有品牌和渠道优势,而本次危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给中国企业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最佳机会。 “通过差异化和高品质,加强同海外高端渠道商的合作,开拓新的市场”。 建议3、盲目并购不可取值得庆幸的是,相对于海外和国内企业同行,广东家电企业在财务和资本运作上一般都偏保守,而过去繁荣期间存在的“家底”让它们在“冬天”里依然握有充裕的现金。 面临全行业的萧条所带来的收购机遇,手握重金的广东家电巨头们,是应该留着现金过冬,还是应该冒险扩张?“我还是坚持企业应该财务保守的观点”,陈春花表示,不要盲目并购,只有当规模增长有需求,有资源整合的必要时再去并购,并购应该以企业自身的发展为主线,而不是看中危机带来的低价买入机会。 陆刃波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并购应该慎重,毕竟需求萎缩是现实,与其偏面扩大规模,不如夯实自身,广东企业过去偏爱追求有形资产,未来在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上也要侧重”。 而在出口的“寒冬”,苦练内功显得更为重要。 徐东生指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家电业规模已经世界领先,但是产业升级步伐迟缓,当前摆在家电业面前最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未来的5—10年内实现产业的升级。 建议4、小企业改变定位如果说大企业还有能力过冬的话,广东大量依靠出口生存的小家电厂商又该如何应对呢?百灵达深圳工厂已经倒下了,危机仍在蔓延。 陈春花表示,即使没有金融海啸的发生,广东家电业的二次整合也将再会发生,“危机只是加速了这种过程,改革开放30年,也到了产业升级的关键时点。 她建议,小企业再去跟大企业在产品上进行直接竞争,并非明智之举,应该选择在配送、安装、维修等外包服务上下功夫。 从国际经验看,大企业在产业链上,也需要小企业进行“属地化配合”以提高效率,这对消费者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