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 发展新质生产力 做出部署! 推进数实融合……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日前公布。《决定》明确提出, “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专家指出,这释放了进一步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度保障的信号,旨在通过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决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一系列部署。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立 :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进一步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以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张立指出,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很关键。 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人为壁垒,引导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高效集聚。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进一步优化制造业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机制,引导地方政府从本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

专家指出,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是坚实支撑,数字经济是重要驱动力量。

《决定》明确了“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等一系列要求,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立 :构建更加包容审慎的制度环境,坚持创新发展和规范发展并重,鼓励数字技术在更广范围试验应用,坚持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健康发展。

张立表示,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大量涌现,产业治理要素、主体、场景、环境日益复杂。为进一步拓展数实融合广度和深度,亟需健全与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立 :加强行业融合领域的制度创新,打破行业垂直管理壁垒,引导数据、金融等关键要素更多向数实融合领域流动,支持更多融合型业态和模式发展。

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还提到,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基于效率优先的原则不断细化分工,逐渐形成了环环相扣、紧密耦合的生产组织网络。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立 :要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形成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加强应用前沿整机带动,引导支持供需对接,为自主创新产品应用创造公平市场环境。

《决定》提出,要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成果应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

(总台央视记者 孙蓟潍 唐志坚)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 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作出了如下决策: 一、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全会指出,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妥善解决。 基本建设必须积极地而又量力地循序进行,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可一拥而上,造成窝工和浪费。 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全会讨论和原则同意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建议国务院修改后提交五届人大讨论通过。 会议认为,这个计划安排是积极的可行的。 二、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 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减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 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 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 具体措施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障,不允许无偿调用和占有生产队的劳力、资金、产品和物资;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人民公社各级组织都要坚决实行民主管理、干部选举,帐目公开。 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全国粮食征购指标继续稳定在1971—1975年“一定5年”的基础上不变,绝对不许购过头粮。 为了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的差价,全会建议国务院作出决定,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20%,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50%;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要分别情况,逐步作相应的提高。 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在1979年和1980降低10%到15%,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 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后,一定要保证城市职工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 粮食销价一律不动,群众生活必需的其它农产品的销价,也要坚决保持稳定;某些必须提价的,要给予消费者以适当补贴。 会议还讨论了加强农业科学教育,制定发展农村牧业的区域规划,建立现代化农林牧渔业基地,积极发展农村社队工副业等重要问题,并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全会还指出,城乡人民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 必须坚决反对对人民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 同时,我国经济目前还很落后,生活改善的步子一时不可能很大,必须把有关的情况经常告诉人民,并在人民和青年中继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思想教育,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以身作则。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的各种决策,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道路,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现改革开放,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主义的理论和政策、路线、方针,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这条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坚决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紧紧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开辟了党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经济领域,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 在政治领域,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思想领域,那种死气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潮流所冲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正在逐步形成。 在文化领域,科技、教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事业逢勃发展,欣欣向荣。 在军事国防领域,人民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外交领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外交格局的调整、“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总之,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这条路线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 , 中国共产党围绕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 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 ,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党的总政策 , 并构建了全新的政策体系。 (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政策创新,使中国共产党焕发了青春,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 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在城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全面出台了各个领域改革的新政策。 在所有制上 , 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政策 . 制定了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 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其次,紧紧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政策。 主要有,在党的领导下,行党政分开的政策;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运作方式的政策;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政策,等等。 这使我国的政治生活有了新的生机。 第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在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 又有政策创新 , 集中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围绕基本纲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政策创新。 在经济方面,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政策思路;制定了与科教兴国战略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政策和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口、资源、环境政策 ; 制定了所有制结构调整政策;制定了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制定了渐进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制定了“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政策;制定了与加快中西部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适应的资源、产业、人才政策,等等。 在政治方面 , 制定了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党的建设政策 ; 制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政策;制定了从国情出发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政策;制定了标本兼治的廉政政策;制定了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体制改革的政策;制定了与巩固和平、争取发展的国际战略相适应的对外政策,等等。 在文化方面 , 制定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唱响主旋律 , 打好主动仗”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方针;提出了文化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思路 , 等等。 而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又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增添了新的篇章。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吴邦国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 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全会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意义有哪些?

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础时代作为人类社会演变进程中具有特色历史内涵的发展阶段和宏观背景,对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总体性的支配、制约和影响作用。 政党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产生源于时代的发展,其兴衰成败、生死存亡也取决于如何处理与时代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89年的历程中,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始终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是因为始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1�走在时代前列是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第一,只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才能明确和完成好各个时期的使命和任务。 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一切先进的政党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解决时代提出的课题,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时代必然对一个政党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20世纪上半叶,我们党紧紧把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主题,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面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我们党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历史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我们党提出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确保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历史表明,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科学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实际和人民愿望的目标、任务,我们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只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才能不断巩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 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一个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阶级和群众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其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加强,适应自身阶级基础的这种新变化,党必须把阶级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统一起来,始终把握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适当方式把社会各阶层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把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分子教育引导和吸收到党内来,确保党的组织和领导有效覆盖社会生产、生活的全部领域,确保党具有更充分、更雄厚、更巩固的执政基础,使党不仅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第三,只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目标确定后,如何把握时代特征,实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同样关系到党的生命。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同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快速崛起和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而纵观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没有实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是其失败的重要因素。 历史表明,只有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实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我们党才能找到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正确道路,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2�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当前,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不同国家在国际关系上“和平”替代了“战争”,在国内形势上“发展”替代了“革命”,国际形势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南北经济差距依然很大,贫富悬殊问题未见好转。 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共同的愿望。 因此,中国共产党怎样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顺应历史潮流,充分体现这一主题,抓住机遇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从而更全面的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挑战。 第二,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当前,尽管世界单极与多极之间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发展,世界多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还需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但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已经形成了由两极争霸向多极世界过渡的态势。 这种趋势本身就说明世界多样化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只有正视世界多样化的趋势,才能使各国之间求同存异、和平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自发展。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松和停止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遏制与反遏制、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上的斗争,还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尖锐的。 另外,世界上的恐怖主义对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构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 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在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中,为我国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更大的空间,也是一个长期的考验。 第三,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进一步拓展而出现的。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实力和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制定符合其利益的“游戏规则”,极力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利。 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实力较弱,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增强,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国际竞争中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有着许多不利的因素,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加快发展自己,成为了重大现实课题。 第四,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 20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生了深刻的革命,基础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以及接踵而来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世界从电气和原子时代推进到了自动化和电子技术时代,继而又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和生物与基因技术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化更是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力。 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在全球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中,知识份额已经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了今天的80%—90%。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尤其是信息化水平不是在缩小而是进一步扩大。 这种情况不改变,南北差距就会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如何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缩小差距,是必须加快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五,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发展趋势与全球经济政治格局。 2009年,中国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挑战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危机仍在继续,世界经济的前景还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暴露出了二战后形成的世界经济治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的现实,必须在全球经济治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和改革、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上建立一种包括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新机制,这种世界经济治理体系应该是更适应这个时代需要的新的经济多边主义体系;另一方面,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经过危机洗礼,也将会呈现一个再平衡的趋势和格局,特别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受到空前关注。 作为世界经济中的第三大经济体,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可能将更多的扮演平衡者的角色,中国在现有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中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而且是起到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力量对比和影响力的一个关键参与者,应对好此次金融危机的挑战,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面对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背景,如何确保党始终走在前列,担负起引领中国发展的历史使命,十七届四中全会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使党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 党的各级组织是党的基础,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然要求,将使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 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党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国内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也世所罕见,推进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新的载体,注入新的动力。 1�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迫切需求对党的建设做出战略性转变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但我国社会转型的任务目前还没有完结,改革发展还是我们党致力于其中的重要使命。 当前的改革不仅要重点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党自身的改革也必须跟进,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否则中国没有出路,党也没有出路。 在全方位的改革中,党由于是执政党,处在矛盾统一体的核心位置,历史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前所未有的责任。 因此,党必须按照执政党的特点,遵循事业发展的要求,对党的建设做出新的安排。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 历史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综合国力的增强,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发展,那些过去小心绕开或者隐蔽的各种棘手问题和矛盾,正在开始显现出来,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显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这些变化在显示了中国社会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给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的压力、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对开放型经济风险的压力等等各种矛盾同时出现,并交织在一起。 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党如何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战斗力和社会影响力,顺利实现党的历史任务,无疑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以及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这就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现实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各级党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当前,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制定者和实践者,党的自身建设只有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些新要求相适应,才能真正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3�以学习推动事业的大发展大进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尤其是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的重要时刻更加强调这一点,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会推动我们的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各种先进知识,深入研究中国具体国情,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而在旧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较量中脱颖而出并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任务,我们党努力学习过去不熟悉的东西,艰苦探索,不懈奋斗,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更是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加强学习建设,号召全党努力学习一切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政治局带头坚持集体学习制度,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89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党领导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成就,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指导,就是因为不断用人类的先进文化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继承和弘扬了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体现了我们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 因此说,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将对解决新时期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领导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新的动力。 三、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紧迫任务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层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因此,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全党就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1�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党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的根本条件。 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的。 先进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基础不可能巩固,执政能力不可能提高。 而党的执政能力则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现实体现,一个政党如果不能通过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就不可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就谈不上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我们之所以能够长期执政并执政好,根本原因就在于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前列,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因而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而世界上一些大党失去政权的经验教训也表明,一个党失去了先进性,不论拥有多么强大的手段,都会走向衰败甚至消亡。 可以说党的建设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归根到底要靠自身理论、路线、纲领、政策和实践的先进性。 所以,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 同时也要看到,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因此,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加强学习,体现时代要求,反映人民心声,成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2�执政党自身建设情况发生了新变化,给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带来了新挑战第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新变化。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政党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了,政党的行为模式当然也要相应变化。 像第一个历史性转变反映到政党形态,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第二个历史性转变则要求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主要任务;第三个历史性转变要求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建设社会主义而且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教科书可参考、全要靠自己探索的全新实践,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第二,党的队伍发生了新变化。 我们党已经由成立时的十几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7600多万名党员,成为领导13亿人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党员队伍的空前壮大,是我们党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兴旺发达的象征;与此同时,组织和管理的任务也比过去艰巨繁重得多。 如果疏于和放松教育与管理,就会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 从党的干部队伍来说,现在正处于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如何把党建立89年和执政61年形成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传给下一代,并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发扬光大;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领导干部队伍,保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这是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 第三,长期执政给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执政党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原因。 由于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履行执政职能,这使我们党有条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各项事业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要比执政前艰难得多。 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党内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长起来,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严重侵蚀着党员、干部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加强。 第四,改革开放也给党带来了新变化。 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准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但是发展市场经济,在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也乘机滋生蔓延起来。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吸收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西方各种腐朽思想也乘隙而人。 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利用各种手段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复杂激烈,这些情况必然会对广大党员干部产生巨大影响,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3�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从提升精神境界来看,治心养性,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学习。 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讲,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他把读书学习与加强世界观改造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 而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只要有了高尚的人格,就会被群众赋予极大魅力,从而增强自身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从知识更新上看,读书学习是最根本途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仅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 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 面对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地学习成为了时代所必须。 从工作实践上看,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是提高素质、增强本领的重要手段。 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党员干部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党和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因而使党员干部承担的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多。 如何避免党员干部被压力压垮、被考验“烤煳”,从根本上说就是学习。 学习会使人知识面更加宽广,视野更加开阔,业务更加熟悉,决策更加科学,工作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可以说,党员干部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为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2013年深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改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统揽全局,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增强,改革广度有历史性拓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对改革重要作用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并合理布局了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线路图,形成了完整的战略设计。

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推进“营改增”改革,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好全国“一盘棋”……一项项改革利当前、谋长远,护航中国经济稳健前行、迈向高质量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看点:

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289.html
如何分级 国家应急响应机制何时启动 关于防汛防台风
9月1日发售 中世纪题材 Mirthwood 开放世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