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同名舞蹈诗剧改编的电影《只此青绿》上映,成为了银幕的一道异观。这是多年来国内难得一见的舞蹈片,精简剧情,抽去对白,通过舒展的舞姿,将电影与舞蹈融合成新的艺术性呈现在观众面前。电影《只此青绿》,是银幕放大了舞剧之美,也让舞剧走入了大众视野。
早在三年之前,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演出便引起轰动,2022年登上央视总台春晚舞台,更是令其在覆盖超过80 亿人次的观看中,引发“青绿潮”的出圈。《只此青绿》成功的背后,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和独特呈现。尽管该剧目已经演出70多个城市,累计巡演近600场,但《只此青绿》所到之处仍是一票难求。为了让更多观众一睹真容,电影版的诞生是题中应有之义。
此次,电影《只此青绿》保留了原版剧目的精髓,讲述了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见证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历程。电影以舞蹈诗剧为蓝本,在“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原有章节上,新增了“初见、听雨、青绿、苦思”等篇章,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深度。电影版不会让熟悉舞蹈诗剧的观众感到陌生,又能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它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希孟的创作过程和内心世界,感受他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
从舞台到银幕,艺术表达的空间语言发生了重大转变。舞台上由于空间相对有限,主要依靠演员的肢体语言和舞台布景来传递内容。而在电影中,则可以通过实景拍摄、虚拟摄影、蒙太奇组接、动画、特技特效等电影手法技术,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空间语言和艺术情感,拓展叙述维度。
片中,有许多场景是在自然环境中完成拍摄的,如雨中、湖边等,这些场景为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真实感染力。同时,电影还运用了虚拟摄影等技术,将观众带入了宋代的山水画卷之中。电影以更自由的视角、更绚丽的光影和更丰富的想象力,在大银幕上带领观众赏析宋风雅韵和壮哉美哉的《千里江山图》。
初见篇中,展卷人与希孟对舞,精神相连贯通千年;唱丝篇里白衣女子在湖上芳洲翩翩起舞,有如山水画般如梦如幻;听雨篇里,希孟在雨中舞蹈,他从水中舞到房中地板上、绢上运笔作画,如同孩童一般肆意酣畅,与自然融为一体,他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希孟的创作感兴之中;青绿篇中,令人惊鸿一瞥的“青绿腰”再度登场,众女舞者的青绿服装与画中青绿山水相互映照,幻化的人体舞姿将青绿颜料变得鲜活生动,宛若星河流转、天地初开;苦思篇则表现了希孟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作画的态度,传达了他的心中丘壑……
这些精彩画面,使观众既能感受到舞剧的灵动与诗意,又能享受到电影的高清立体视听效果,让观众更加全面而真切地体验到宋代画家的心理世界及其笔下青绿山水世界的魅力。观众可以通过电影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细微的动作变化,捕捉到那些在舞台上可能会被忽略的细节。当看到希孟落泪的特写镜头,有观众说:“大美中有大悲,为一卷丹青燃尽生命。”不禁也动容落泪。
电影不仅展现了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上下求索,更通过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等,集中展现多项中华非遗技艺,体现了无数劳动者的匠心创造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接续守护。
《只此青绿》以独特的方式将《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呈现在大众面前,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幅传世名画的创作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华非遗技艺。它以希孟的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一位少年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同时也呈现出宋代的文化特色和美学理念。电影通过展卷人与希孟的跨时空对话,还深入探索了艺术家微妙的心理世界。希孟问道:“何谓青绿,是心中所念,还是手中所痴?”展卷人发出灵魂叩问:“如果你知道此生只有短暂的 18 岁,还会为了一幅画而燃尽自己的生命吗?”这些问题引发了观众对生命与艺术的深刻思考,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千里江山图》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最后的入画篇,将全片推向高潮。当“青绿”与《千里江山图》重叠交合,真正实现了“此图,与天地众人共绘”。在90分钟的时间里,观众见证了一幅画的诞生,更完成了中国古典审美的代际传承,实现跨越千年时空的文化联结。有观众说这是一堂最好的“美育课”,“电影中的画面太美了,让人仿佛置身于宋代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壮美。”
(大众新闻 齐鲁壹点记者 刘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