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供图 周靖宇/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谭楚丹
近日,财政部披露了19份罚单,涉及3家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相关签字注册会计师。其中,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亚太所”)被暂停经营业务12个月,该所已经连续两年因城投业务等问题受罚。
亚太所作为老牌会计师事务所,此次旗下有8名签字注册会计师亦受到不同程度处罚,有两人被暂停执业12个月。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亚太所已有逾七成合伙人在今年离开。
为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监管部门采取“资格罚”的雷霆手段,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今年以来,已有5家会计师事务所遭限制业务活动。上述成立时间已有40年且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亚太所,其惨痛教训给审计行业敲响了警钟。
连续两年
因城投业务等问题受罚
早在2023年6月至9月,财政部组织检查组对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执业质量检查,如今处罚陆续落地。10月12日,财政部披露多达19张罚单,涉及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亚太所及其相关签字注册会计师。
其中,亚太所面临较为严重的处罚。根据罚单,经检查后,财政部发现亚太所存在五大问题,分别为“未识别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审计工作底稿存在虚假记载”、“审计调整依据不充分”、“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和“已知委托人的财务会计处理失当,不予纠正”。
出问题的项目基本为城投领域的审计项目,涉及的城投平台有重庆市南川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以下简称“南川城投”)、连江县国有资产投资集团(以下简称“连江国投”)、金湖尧乡文化旅游集团(以下简称“金湖尧乡”)等6家企业。
财政部表示,对亚太所给予警告,没收南川城投、金湖尧乡、连江国投3个2022年度财务报表审计项目违法所得80.8万元,并对南川城投2022年度财务报表审计项目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150万元、暂停经营业务12个月的行政处罚。
事实上,一年前亚太所已经被财政部暂停经营业务3个月。彼时该所同样因城投业务受罚,主要存在“期初余额检查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调增企业无形资产和营业外收入的依据不充分,发表的审计意见不恰当”、“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等问题。
多名合伙人另起炉灶
业内人士认为,财政部对一家成立有40年时间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停业重罚,在业内形成了有力震慑。中介机构要想打造“百年老店”,应提升内部治理、质量控制水平,推动业务行稳致远。
亚太所创建于1984年,总部位于北京,是国内首批获得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的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在全国有34家分所。该公司官网称,2021年该所综合实力在业内排名第17位。
从规模看,2023年亚太所收入总额为6.58亿元,其中证券服务业务收入为3.96亿元,占比60%。不过考虑到前述罚单的影响,业内预计其项目会面临快速流失。华东一名券商投行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分析,核心骨干和一线员工基本上已带着项目离开了亚太所。
据悉,2023年末亚太所有74名合伙人,352名注册会计师。记者查询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官网数据发现,截至今年10月13日,该所人员大幅流失,合伙人已锐减至19人,注册会计师人数剩余142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北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跑马圈地引人注目。于2021年获批执业的北京国府嘉盈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国府嘉盈”)今年接连在全国成立9家分所。记者查询发现,国府嘉盈16名合伙人中至少有9人来自亚太所。
今年快速设立6家分所的北京亚泰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也受到关注,其16名合伙人中也有多名人士来自亚太所。
审计监管迎新常态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从严从快查办恶性违法违规案件,释放强烈“严监管”信号,已有多家会计师事务所面临“资格罚”。
曾有监管人士认为,中介机构对审计企业的异常情形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对发行人重大异常情形进一步核查,从而未能发现相关项目财务报表进度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导致审计失败、尽职调查失效,反映出相关中介机构履职存在严重缺位。
5月13日,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因上市公司金通灵造假案被罚没逾4000万元,并被暂停从事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3个月后(8月16日),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因奇信股份项目被证监会罚没逾2000万元,同时被暂停从事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
9月13日,财政部、证监会分别发布对普华永道的行政处罚。因涉及恒大地产2018年审计项目的违法行为,财政部没收普华永道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共1.16亿元,同时对其警告、暂停经营业务6个月、撤销普华永道广州分所的行政处罚;证监会则对该所罚没3.25亿元。同月,因宏图高科造假案,证监会对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所罚没1950万元,并暂停从事证券业务6个月。
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内容
2007年1月1日即将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与旧版内容的不同比较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一) 仍然称为基本准则,所有企业均须执行,未按照国际惯例使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一词。 (二)明确了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会计目标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但是,我国会计目标显然将受托责任观放在第一位,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国际上普遍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一定差别。 (三) 删除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代之以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方面。 (四) 权责发生制融合在基本假定中,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计量部分。 (五) 会计要素定义遵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但收入与费用的定义部分地引入了资产负债观,这主要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的相关条款。 (六) 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 同时,对于利得和损失又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在理论上,前一种利得和损失实质上尚未实现,后一种利得和损失已经实现。 (七) 首次规范会计计量属性。 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而且强调企业在会计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财务报表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 (八) 取消了会计记账须用中文以及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要求。 二、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一) 符合条件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 这一规定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也就是那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如造船厂的船舶)。 因为象大型船舶这样的存货,造船厂仅靠自有资金根本完不成,必须借助于银行借款,而企业取得的银行借款又分不清专门借款与非专门借款,原准则规定只允许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不够合理。 (二) 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一是因为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二是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反映存货流转的真实情况。 (三) 取消了移动加权平均法。 因为移动加权平均法实质上是加权平均法的一种形式,国际会计准则也没有移动加权平均法。 (四) 明确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 三、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一) 缩小了适用范围。 与原《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相比,本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这一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一致。 (二) 对于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别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其投资成本,这主要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相协调。 (三) 重新规范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 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上述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对于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母公司应以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即俗称的“表上权益法”,完全不同于我国原来使用的“账上权益法”。 关于成本法与权益法适用范围的变化,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一致。 (四) 取消了长期股权投资差额。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四、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一) 投资性房地产须单独列报。 企业持有的土地、房产中专门用于投资而非自用的部分,应按本准则的规定核算,并在会计报表中单列“投资性房地产”项目。 (二) 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 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时,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类似,应提取折旧(或摊销)及减值;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此时不再对该部分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折旧或摊销。 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以公允价值模式为主。 五、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一) 首次定义了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 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 (二) 取消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与固定资产初始确认的原则相同,即该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也就是说,后续支出如果进行资本化,必须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 (三) 规定了未来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预计弃置费用等于未来处置固定资产所发生费用的现值,其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并计提折旧。 此类费用对于核电站、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大型固定资产尤为重要。 企业确认的弃置费用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确认一项负债。 (四) 重新定义预计净残值。 一是强调预计净残值应是现值,而不是终值;二是在企业准备出售固定资产时,应复核预计净残值(通常等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这一规定类似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的相关规定。 (五) 明确规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均属于会计估计变更。 (六) 将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六、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一)明确了生产特产的分类。 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对生物资产并没有明确的分类要求。 (二) 规定企业应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生物资产。 但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而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要求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 (三) 要求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而且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但公益性生物资产不得计提减值准备。 七、《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发生了变化。 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把可辨认作为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从而将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准则之外;取消了无形资产必须是“长期资产”的限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无形资产定义相同。 (二)允许外购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三)改革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新准则规定对企业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区别对待: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应予以费用化;研究达到一定的阶段而进入开发程序后发生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允许资本化。 我国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但美国会计准则规定所有研究开发支出均资本化,但这一规定并没有完全贯彻到所有准则中去。 (四) 根据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是否能够确定分别采有不同的摊销方法。 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在其使用寿命内进行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 (五) 取消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规定。 八、《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分别采用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计量。 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否则,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2. 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是判断非货币资产交换公允性的基本标准。 判断一项非货币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主要考虑两项因素:一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在产生现金流量时间、金额、风险方面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否不同,以及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否重大;二是交易的双方是否具有管理关系——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情况下,非货币交易一般不具有商业实质。 这一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与美国最近修订的第154号准则完全相同。 3. 改变了非货币交易损益的处理方式。 对于具有商业实质的非性资产货币交易,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同时确认资产处置损益和非货币交易损益;对于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交易,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来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交易的双方均不确认损益。 九、《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一)单列准则规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准则主要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使用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 (二)引入的资产组及资产组组合。 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这一规定与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 资产组组合,是指由若干个资产组组成的最小资产组组合,包括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以及按合理方法分摊的总部资产部分。 资产组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称作现金产出单元,而对资产组组合则没有单独定义。 (三) 明确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 只有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才需要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但对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四) 详细规定了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可收回金额时,资产即发生减值。 (五)明确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主要是为了防止利润操纵,这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但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相同。 必须注意的是,根据该准则的规定,不得转回的减值准备只包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按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提取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可以转回;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 (六) 单独规定商誉减值。 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商誉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为企业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 国际会计准则也规定商誉只能进行减值测试,不得摊销。 十、《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一) 规范了职工薪酬所涵盖的内容。 职工薪酬是企业付给职工的所有报酬。 值得注意的是,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福利也属于职工薪酬的范围,意味着企业必须确认职工带薪休假等类似福利所产生的负债。 (二) 统一了各项社会保险支出的列支渠道。 目前,对于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有些企业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有些企业根据职工岗位分别计入成本费用。 本准则规定所有的职工薪酬均应根据职工岗位分别计入成本或费用。 (三) 单独规定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相关支出的会计处理。 对于满足一定条件的解除劳动关系的相关支出,企业应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费用。 十一、《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1. 鉴于我国法律法规的限制,我国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只规定了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第26号中的设定提存计划退休福利的会计处理,这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别之一。 2. 企业年金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以及投资管理人的资产与账户要与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分开管理,分别核算。 3. 企业年金基金形成的投资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4. 企业年金基金的财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和附注组成。 十二、《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一)明确了股份支付会计规范的范围。 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 企业为获得商品而发行股份,不属于本准则规范的内容,而国际会计准则所规范的股份支付包括通过发行股份而获得商品的交易。 a) 股份支付均以公允价值计量。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 本公积;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其公允价值计入当期损益。 十三、《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一) 重新规范债务重组的含义,将让步作为判断债务重组的基本标准。 新准则关于债务重组的定义与2001年修订后债务重组准则相比变化较大,但与1998年最初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基本一致。 (二)允许确认债务重组损益。 债务人应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债权人应确认债务重组损失。 同时,对于以非货币资产进行的债务重组,债务人还要确认资产转让损益。 (三)债务重组形成的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 (四)债务人应当确认或有应付金额,但债权人不得确认或有应收金额。 十四、《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一)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由或有事项导致的符合条件的现时义务,应确认为预计负债。 (二)预计负债的计量引入了中间值、概率及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 (三) 首次明确变成亏损合同的待执行合同的会计处理。 如果待执行合同变成亏损合同,该亏损合同产生的义务满足预计负债条件的,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 例如,企业原签订的合同明确,企业将向购买方按每单位100元销售一批商品,但在资产负债表日,该商品的进价已经达到110元,企业履行该合同必定亏损,企业应对履行上述合同可能产生的亏损计提预计负债。 该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 (四) 企业不应当就未来经营亏损确认为预计负债,但可以为符合条件的重组确认预计负债。 十五、《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一)收入定义变化。 新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该定义引入要素定义的资产负债观,表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部分地转向了资产负债观,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渐趋同。 (二) 明确销售商品的合同价或协议价与公允价值差额的会计处理。 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这一规定实质上引入了货币时间价值概念,可以有效地划分商品(或劳务)收入与利息收入。 十六、《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本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差异不大,在此不予赘述。 (续) 十七、《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一) 政府补助全面采用收益法进行会计处理。 我国原来许多法律法规规定,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应采用资本法进行会计处理,即将政府补助计入资本公积。 而《国际会计准则第20号——政府补助的会计和政府援助的披露》规定,政府补助均采用收益法,即将政府补助均计入收益。 本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要求采用收益法核算政府补助。 (二) 将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 但是,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然损益。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计入当期损益。 (三) 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十八、《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一) 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包括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可以达到可使用状态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从而将存货纳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例如,船舶、飞机等制造时间非常长,相关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这一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 (二) 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 新准则规定,可以资本化的借款,不再仅仅局限于专门借款,还可以包括为生产、制造“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发生的一般借款。 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也允许一般性借入资金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三) 取消了借款溢折价摊销的直线法。 新准则规定,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不再使用直线法进行摊销,而国际会计准则对此没有明确规定。 十九、《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一) 禁止采用应付税款法,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而不是财政部1994年制定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会字〔1994〕第025号)规定的损益表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用暂时性差异取代时间性差异。 这是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结果,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趋同的结果。 暂时性差异是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所有的时间性差异均是暂时性差异,但某些暂时性差异并非时间性差异。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即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三) 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四)税率变化时,要求相应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五) 禁止对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折现。 (六) 要求在资产负债日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 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二十、《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 (一)明确了记账本位币和境外经营记账本位的确定方法。 记账本位币的确定要考虑企业收入、支出及融资活动的所使用的主要货币;境外经营记账本位币的确定要考虑经营活动的自主性、企业交易占境外经营交易的比重、现金流量是否存在限制以及取得的现金流量是否足够偿还可预期的债务。 (二)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按采用的计量模式分别折算。 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 该规定与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期末对外币账户按期末汇率进行折算的要求有所不同,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规定相比,新准则没有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折算方法。 (三)首次规定 恶性通货膨胀条件下境外经营外币报表的折算。 企业在并入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时,应首先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对利润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变动予以重述,然后再按照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 (四) 明确了处置境外经营时相应外币折算差额的结转方法。 企业在处置境外经营时,应当将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下的、与该境外经营相关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自所有者权益项目转入处置当期损益;部分处置境外经营的,应当按处置的比例计算处置部分的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转入处置当期损益。 二十一、《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一) 明确了企业合并的定义。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企业合并还包括业务合并(如联想集团购买IBM的PC电脑业务)。 (二) 规定了企业合并的两种类型及其相应的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根据参与合并的企业合并前后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最终控制,把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判断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要运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按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即按账面价值核算所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及国际会计准则均禁止使用权益结合法,由于我国的企业合并大多涉及同一控制下的国有企业合并,加之我国市场发不完善,此类合并所支付的对价一般不够公允,按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容易抑制企业对利润的操纵。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属于同一方或多方最终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合并,属于非关联企业之间所进行的合并,对此要求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按公允价值进行核算,相关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 (三) 对于形成母子关系的企业合并,要求编制购买日的合并财务报表。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关系的,在购买日须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被购买企业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均以账面价值计量,被购买企业的自合并期初实现的利润及现金流量均应纳入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关系的,在购买日只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被购买企业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均以公允价值计量。 二十二、《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一) 取消了承租人未确认融资费用的直线摊销法和年数总和法,要求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采用实际利率法。 (二) 取消了出租人未实现融资收益分摊的直线法和年数总和法,要求出租人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当期的融资收入,将未实现融资收益在租赁期内各个期间进行分配。 二十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一) 明确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 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一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二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三是贷款和应收款项,四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分为两类:一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二是其他金融负债
你可以给我一份新的2010年会计准则吗?
2010年新会计准则目录新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8第一章 总则 8第二章 确认 8第三章 计量 8第四章 披露 9新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10第一章 总则 10第二章 初始计量 10第三章 后续计量 10第四章 披露 12新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12第一章总则 12第二章确认和初始计量 12第三章后续计量 13第四章转换 13第五章处置 14第六章披露 14新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14第一章 总则 14第二章 确认 14第三章 初始计量 15第四章 后续计量 15第五章 处置 16新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16第一章总则 16第二章确认和初始计量 16第三章后续计量 17第四章收获与处置 18新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18第一章 总则 18第二章 确认 19第三章 初始计量 20第四章 后续计量 20第六章 披露 21新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1第一章 总则 21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21第三章 披露 22新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22第一章 总则 22第二章 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 23第三章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 23第四章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 24第五章 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 25第六章 商誉减值的处理 26第七章 披露 26新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28第一章 总则 28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28第三章 披露 28新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29第一章 总则 29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29第三章 列报 30新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31第一章 总则 31第二章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32第三章 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32第四章 披露 32新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33第一章 总则 33第二章 债务人的会计处理 33第三章 债权人的会计处理 34第四章 披露 34新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35第一章 总则 35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35第三章 披露 36新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36第一章 总则 36第二章 销售商品收入 36第三章 提供劳务收入 37第四章 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38第五章 披露 38新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38第一章 总则 38第二章 合同的分立与合并 39第三章 合同收入 39第四章 合同成本 39第五章 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确认 40第六章 披露 41新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41第一章 总则 41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41第三章 披露 42新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42第一章 总则 42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42第三章 披露 43新会计准则第18号——企业所得税 44第一章 总则 44第二章 计税基础 44第三章 暂时性差异 44第四章 确认 44第五章 计量 45第六章 列报 45新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 46第一章 总则 46第二章 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46第三章 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47第四章 外币财务报表的折算 47第五章 披露 48新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48第一章总则 48第二章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48第三章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49第四章披露 50新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51第一章 总则 51第二章 租赁的分类 51第三章 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52第四章 融资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52第五章 经营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 53第六章 经营租赁中出租人的会计处理 53第七章 售后租回交易 53第八章 列报 54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54第一章 总则 54第二章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 55第三章 嵌入衍生工具 60第四章 金融工具确认 60第五章 金融工具计量 61第六章 金融资产减值 62第七章 公允价值确定 63第八章 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定义 65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2006) 65第一章 总则 65第二章 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 66第三章 金融资产转移的计量 67新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69第一章 总则 69第二章 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 69第三章 套期确认和计量 71新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 73第一章 总则 73第二章 原保险合同的确定 73第三章 原保险合同收入 74第四章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 74第五章 原保险合同成本 75新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 76第一章 总则 76第二章 分出业务的会计处理 76第三章 分入业务的会计处理 77第四章 列报 77新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78第一章 总则 78第二章 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 78第三章 油气勘探的会计处理 79第四章 油气开发的会计处理 80第五章 油气生产的会计处理 80第六章 披露 81新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81第一章 总则 81第二章 会计政策 81第三章 会计估计变更 82第四章 前期差错更正 82第五章 披露 82新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83第一章 总则 83第二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83第三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 84第四章 披露 84新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84第一章 总则 84第二章 基本要求 84第三章 资产负债表 85第四章 利润表 87第五章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87第六章 附注 87新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 88第一章 总则 88第二章 基本要求 88第三章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89第四章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89第五章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90第六章 披露 90新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 91第一章 总则 91第二章 中期财务报告的内容 91新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93第一章 总则 93第二章 合并范围 93第三章 合并程序 94第四章 披露 96新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 97第一章 总则 97第二章 基本每股收益 97第三章 稀释每股收益 97第四章 列报 98新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 98第一章 总则 98第二章 报告分部的确定 99第三章 分部信息的披露 100新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101第一章 总则 101第二章 关联方 101第三章 关联方交易 102第四章 披露 102新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103第一章 总则 103第二章 金融工具列示 103第三章 金融工具披露 104新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109第一章 总则 109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109第三章 列报 111
会计准则的具体准则包括了哪些内容
领学网为你解答: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内容1.基本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修订征求意见稿是以1992年版本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基础,以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依据,借鉴IFRS《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修订而成的。 它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到统驭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准则的准则”,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另一方面,当出现新的业务,具体会计准则暂未涵盖时,应当按照基本准则所确立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 基本准则规定了整个准则体系的目的、假设和前提条件、基本原则、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报表的总体要求等内容。 会计准则体系的总体目标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人、债权人、社会公众、有关部门和管理测光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是全社会对会计信息共同的基本标准。 总则部分同时也明确了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持续经营(表明该准则体系中不含破产清算会计准则)、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其中对会计分期问题,由于《会计法》的限制,仍然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 基本准则第二章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就是会计基本原则。 其中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 刘玉廷认为:信息披露的明晰性和重要性原则贯彻不够,造成了大量“废品”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 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分期基本假设,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 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会计要素仍保留原先的六要素分类,规定的主要内容为定义和相关的定性规定。 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表述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类似,但在内涵上借鉴了IFRS《框架》,有所扩大。 会计要素的计量单列一章。 计量是本次准则修改中重点把握的问题。 美国会计准则和IFRS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为此财政部多次与IASB讨论相关问题,例如生物资产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等。 公允价值反映现时价值,与决策确实比较相关,但如何取得并确保其可靠性?而且公允价值增值的收益并无相应的现金流。 基本会计准则明确以历史成本为各会计要素的计量基础,但如果能取得公允价值并且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本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财政部认为:投资性房地产可视同投资,且各大城市均有房地产交易市场,该市场的交易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中,可以认为有活跃的市场。 但是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 另一方面,IFRS也并未完全否定历史成本计价,因此公允价值运用程度上的差异不构成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于IFRS之间的重大差异。 本次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已经引起中评协的关注,认为是拓展评估师业务的重要时机。 主要变化2. 各具体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1)存货准则。 这是对原准则的修订。 主要修订内容为:l 取消后进先出法,原因是IAS2在2003年度的改进计划中已经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理由是成本流与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致。 本次准则体系建设中,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尽可能与IFRS保持一致。 l 对于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问题,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也就是可资本化的资产不再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 (2) 投资准则。 主要修订内容为调整投资的分类方式。 调整后的投资分类为:l 交易性证券投资,类似于原先的短期证券投资。 期末按交易所市价计价(视为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采用现行的单边调整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l持有到期投资,即原先的长期债券投资,期限、面值、利率均固定,且持有期限较长,主要为债券。 此类投资以历史成本计量,但如发生减值,则需计提减值准备。 l 权益性投资,即长期股权投资。 其成本法、权益法核算基本维持现状,这与IFRS仅在合并报表中使用权益法不同,可称为“会计核算的权益法”,准则同时管到会计核算而不仅仅是报表列报,IASB对此也已认同。 (3) 固定资产准则。 基本变化不大,主要变化是在确定净残值时,引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概念。 由于尚难直接借鉴和全面引进IFRS5《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经与IASB协调,要求改变固定资产净残值的确定方法。 (4) 生物资产准则。 本准则主要规范农垦企业对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将生物资产划分为生产性、消耗性、公益性三类,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该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强,其规定与农垦企业的现行会计实务也比较接近(另一项与相关企业的会计实务比较接近的是《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 该准则不引进公允价值计量,这里的部分原因是在调研时农林主管部门反对。 (5)资产减值准则。 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以及可收回金额为协议销售价格减去处置成本后的净额或者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 同时明确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是考虑到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很大。 新会计准则体系与IFRS的实质性差异之一,对此IASB表示,因美国准则也不允许减值准备转回,所以他们将与美国方面协调此问题)。 在执行该准则时,应注意避免在计提金额确定上“拍脑袋”。 (6)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该准则是一项新准则,用于规范土地、房产中专门用于投资(而不是自用)项目的处理。 在会计报表中将单列“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会计处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与固定资产差异不大)或者公允价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为主导。 同时规定如有活跃市场,能确定公允价值并能可靠计量,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者减值准备。 财政部的观点也是谨慎使用公允价值,但在准则中不能排除公允价值的使用,这与IAS40以公允价值为主导还是有差异的,但IASB也已表示认可。 (7) 职工薪酬准则。 对应于IAS19,职工薪酬也就是企业付给职工的所有报酬,包括工资、福利、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其他社会保障性缴款、住房公积金等。 该准则规范的内容与现行政策基本比较接近。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最终定稿可能会取消计提应付福利费的规定,而改为所有企业一律据实列支,职工福利类支出超过税法规定的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限额的部分进行纳税调整。 补充养老保险在准则中也有规定,并已在深圳、上海等城市试运行企业年金。 年金缴款可以交给信托管理人或者其他受托投资管理机构。 年金在IFRS中有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两大类,其中设定提存计划的处理基本与补充养老保险一致。 设定受益计划在国内的法规中未作规定,实务上国内也没有,所以准则中对此未作规定。 (8) 债务重组准则。 改变现行的“一刀切”将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而是恢复最初债务重组准则的原状(但规定限制条件),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财政部认为,此时抵债物资虽然可能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但是可以通过评估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果双方是非关联方,双方的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 (9)所得税准则。 该准则是新准则体系中实施难度最大的准则之一。 与现行的应付税款法相比,该准则的理念有重大变化,参照IAS12的规定,强调权责发生制原则和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以利润总额为基础调整若干项目后求得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基础(按资产负债表观调整利润总额)。 (10)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引入公允价值和评估作价。 如没有活跃市场,则非关联的交易双方在无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协商作价,也可视为公允价值。 (11) 企业合并准则。 本准则的影响较大。 企业合并在法律形式上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 按照合并双方是否处于同一控制下,分为处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中国的企业合并中为大多数)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控股合并不取消法人资格,实质是股权投资,在投资准则中规范;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是本准则所规范的内容。 而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例如中央、地方国资委所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合并,或者同一企业集团内两个或多个子公司的合并,这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 商誉的减值问题在资产减值准则中单独予以规定,只减值不摊销。 该准则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方法与IFRS3一致;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IFRS中尚无规定,因此该项规定不作为中国会计准则与IFRS之间的差异看待。 (12)合并财务报表准则。 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该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以控制的存在为基础,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 准则排除了比例合并方法,但要求业务与母公司差异较大的子公司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13)每股收益准则。 该准则为新制定的披露准则,不涉及确认和计量问题。 重点是解决可转债、期权性质的认股权证等问题。 该准则的制定背景是:继续沿用2001年证监会发布的第9号编报规则《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已不能满足要求。 本准则借鉴IAS33的规定,要求计算基本EPS和稀释EPS,且这里的稀释EPS概念不同于证监会9号编报规则中的摊薄EPS,计算方法更加科学化。 同时,在利润表的后面直接披露EPS数值。 (14)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 本准则基本维持现状,无重大变化。 但与IAS24相比存在实质性差异。 IAS24中已取消了“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不能仅仅因为同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这一豁免规定,但中国的国有企业,其性质不同于西方,国有经济规模大,取消该豁免条款不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对国有企业之间的关联方关系的确定延续已有的规定,即国有企业之间只有当存在投资纽带或者其他实质性控制关系时才认定为存在关联方关系。 IASB表示对中国国有企业之间的关联方关系问题将在IASB下次理事会会议上作专题研究,并且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国有企业之间的关联方关系、捐赠与补助视同国家投资等现中国会计准则与IFRS存在实质性差异的方面,以及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研究中希望得到中国的帮助。 (15) 捐赠与补助准则。 IFRS对政府补助和政府援助采用全面收益法,但中国有所不同,准则规定对研发拨款等文件明确会计处理方法的,应从其规定(例如将专项拨款视同国家投资,计入资本公积);没有特殊规定的才计入收益。 这是中国会计准则与IFRS的第三项实质性差异。 (16) 金融工具准则。 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较大,例如将金融资产分为四大类。 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 中国自1987年在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成立了七个研究组,其中一个就是“会计原则和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 该组织曾先后于1989年起开始研究和探索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于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开了二次研讨会,分别讨论了会计准则和物价变动与外币业务会计两个专题。 1989年1月,这个研究组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必要性、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内容、会计原则与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的思路等问题,会后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会计原则说明和研究报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并更名为“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 研究组以合适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成果,并向财政部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建议。 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也于1988年10月建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 课题组在1989年3月提出了《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和《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需要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征求意见稿)》,并在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讨论稿)》。 1991年11月26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的通知》,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在1992年7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讨论后,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长令形式正式发布了建国以来中国第l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并决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以后,财政部即着手草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为保证准则质量,分别成立了国外、国内两个咨询专家组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分四辑印发各地征求意见。 到2001年先后修订、颁发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颁发38项具体准则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这些具体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规范了中国会计实务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4年1月至7月,财政部陆续发布/新增了八项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 其中新增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最新准则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二、《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三、《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四、《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五、《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六、《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七、《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八、《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小企业会计准则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小企业会计准则标准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 下列三类小企业除外:(一)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 (二)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 (三)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 前款所称企业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相同。 第三条 符合本准则第二条规定的小企业,可以执行本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一)执行本准则的小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本准则未作规范的,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不得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选择执行本准则的相关规定。 (三)执行本准则的小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导致不符合本准则第二条规定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当从次年1月1日起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四)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不得转为执行本准则。 第四条 执行本准则的小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小企业的划分详见: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财政部关于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通知关于印发《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财会[2011]17号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我部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现予印发,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 我部于2004年4月27日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同时废止。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附件下载:小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 财政部二○一一年十月十八日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框架比起公认会计原则需要公开的信息较少:例如,无需现金流报表,更少使用公允价值等。 民营中小实体(SMEs)不需要根据公认会计原则(GAAP)报告财务信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昨日公布(AICPA)其拟议的框架,民营中小实体有自己提议的一套财务报表标准。 框架是专门为有限股东公司的所有权管理者设计的,据AICPA,这项框架可以帮助美国2000多万民营中小实体不必遵循美国GAAP标准,除了一些私人公司自己自愿,否则只有上市公司按照要求必须在财务报告中需要遵守GAAP。 AICPA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巴里·梅兰肯在一份声明中说, 协会曾收到注册会计师和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家“迫切希望解除财务报告的请求”。 指导的设计比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更简单,易于理解且更便宜,例如,根据发布在AICPA网站上一个情况说明书来看,框架中不再要求现金流量表,框架将以历史成本为其计量标准,及不再使用公允价值。 除此之外,指导中不再需要对衍生产品、对冲活动和股票报酬进行复杂的叙述。 框架中还包括其他内容,例如其他综合会计基础(OCBOA)方法,以及不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准则将收益所得税和传统会计合为一体的做法,这已经被会计专业人员所使用。 AICPA中小企业财务报表框架特别小组主席大卫·摩根,以及会计咨询管理合作人布莱、摩根、该隐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样做对许多小公司来说,既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同时产生的财务报表与业务所有者和贷款机构的相关度更高。 ”新框架还将减少协调纳税申报收入和账面收益的需要。 AICPA声称:银行会特别欢迎新框架,因为它将包括传统的会计原则和利息所得税计算方法,贷款银行对这些已经非常熟悉了,多年来一直使用这些为贷款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