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聪
“生活质量”是一个后起且综合多种学科视野的概念。就目前明史学界的研究现状而言,有关明朝人生活质量研究的成果较为薄弱,仅有部分论著中涉及了时人的生活状态,将明朝人整体生活质量加以系统分析探讨的专著更是付诸阙如。人民出版社出版、陈宝良著的《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上下册)是断代史生活质量研究的创辟之作。陈宝良借助“生活质量”这一概念,从明朝人的日常生活水平、生命质量、幸福感知三个层面展开,通过对明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民生家计、收入、消费、徭役负担乃至不同区域、阶层生存状态等的考察,有力地深化了明代生活史研究,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
社会史研究内容与路径的新转向
过去数十年,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作为社会史分支的生活史研究经历了从社会形态史向社会生活史、从社会生活史向日常生活史的两种转向。在此基础上,陈宝良实践了第三种转向,即“从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的叙事,进而转向对各个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乃至生活质量的探讨,既有物质性的生活形态,又包括群体或个体的精神性感受”。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使得研究内容和研究路径较之以往取得了较大突破。
首先,就研究内容来看,它完成了从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向生活质量的转变,所谓的生活质量研究,不仅内容上包括了时人客观的生活水平,还包括了时人主观生活满意度。
其次,从研究路径上看,它采用了社会经济史与社会文化史相结合的方法。为何采用这两种方式结合的研究路径,陈宝良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一,从研究内容来看,既有属于经济史,也有属于社会史,同样还有属于文化史范畴的,因而必须采用多途径整合研究的思路;其二,研究明代生活质量,既需要将经济史的内容置于社会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也需要将文化史的内容置于社会史的背景下加以探析。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在掌握充分史料的基础上,陈宝良在研究内容与取径上亦取得了新突破,揭示出了明代生活质量的内在变迁理路与内在本质,据此不难判断,此项研究在历史学科生活质量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有关明代生活质量的历史定位
即使钻研某一历史领域,要想准确地回答好研究时期或研究内容的历史定位和时代主题等问题,对学者而言也往往并非易事,非视野广阔及学养深厚者不能完成。
在对明代生活质量涵盖的诸层面进行了一番全面扎实的研究后,如何对明代生活质量进行合理历史定位便成了需要直面的问题,陈宝良在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其一,他不同意追求生活质量是工业时代尤其是知识化时代人们的专利,明朝人的生活目标同样是追求生活质量,不同之处仅仅是生活质量的高低;其二,从社会史演进历程来看,明朝的生活质量仅仅限于农业时代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背景,当时多数人生活目标仍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仅有少部分人关心生活质量;其三,任何时代的生活质量都是建立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
对古人幸福感知的注重
生活质量研究同以往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区别之一便是注重关注个体或群体的精神性感受,明朝人的幸福感知是陈宝良重点关注的内容。毫无疑问,明朝人的幸福感存在着社会阶层差异,士大夫阶层与庶民百姓的幸福感便存在着较大区别,同一阶层内部不同群体的幸福感也不尽相同。这项研究不仅关注士阶层,还关注到了农民、牧民、渔夫、樵夫等社会下层群体的幸福感知问题,“农乐于野,工乐于肆,商贾乐于市,仕者乐于朝”,“豪客”之乐乃“画船箫鼓,歌童舞女”,“幽人”之乐乃“奇花异草,危石孤岑”,“游客”之乐乃“酒坛诗社,朱门紫陌,振衣莫厘之峰,濯足虎丘之石”,此类言语于明人文集中多处可见。
随着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以及社会的变迁转型,传统的孔颜之乐在明代发生了三个历史转向:其一,从“无逸之乐”转向“逸乐”;其二,从“以贫为乐”转向“以富为乐”;其三,“及时行乐”观念盛行于世。由此可知,明朝人对幸福感知的理解有其独特之处,但追求内心的幸福愉悦,是人类永恒的奋斗目标,这项研究对包括幸福感知在内的明朝人生活质量的探寻,同样可以为当下建设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社会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社会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与初步发展
社会史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史学研究逐渐摆脱单一的政治史框架,开始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深化与拓展
进入90年代,社会史的研究逐渐深化和拓展。 学者们开始从多元的角度研究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家庭、职业、城市、乡村等各个领域。 同时,社会史的研究也与其他学科产生了深入的交叉,如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
三、近年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社会史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学者们不仅关注大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结构,也开始关注微观的社会现象和个体的生活经验。 同时,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也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详细解释
起源与初步发展:
社会史的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最初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展开的。 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史学研究开始摆脱单一的政治史框架,逐渐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重新评估历史,寻找历史的多样性,社会生活开始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深化与拓展:
进入90年代,社会史的研究逐渐深化和拓展。 学者们开始从多元的角度研究社会问题,不仅关注宏观的社会结构,也开始关注微观的社会现象。 同时,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社会史的研究也与其他学科产生了深入的交叉。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使得社会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近年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社会史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学者们开始关注微观的社会现象和个体的生活经验,如日常生活、家庭关系、职业变迁等。 同时,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也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通过数据分析,学者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使得社会史研究更加科学和精确。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社会史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 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视角使得社会史的研究更加开放和多元。
陈宝良:明代的物价波动与消费支出——兼及明朝人的生活质量
在明代,人们的生活质量深受收入和物价波动的影响,物价稳定与丰歉直接决定了百姓的日常消费。 消费模式分为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休闲娱乐以及宗教活动三个方面。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奢侈之风的兴起,休闲和宗教消费逐渐增加,特别是日用必需品和奢侈品的价格波动,对生活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 米、柴等基础消费品在战乱和灾荒时期波动尤为明显,例如晚明时期,米价一度飙升至每石超过1两银子,柴价也随之大幅上涨。 这表明,尽管明朝人竭力满足基本生活,但他们也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享受。 江南地区,苏州、松江和嘉兴等地在崇祯年间,米价显著上涨,如苏州糙米和冬粟米价格均远超万历年间,这反映出米价受副业补贴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 物价波动尤其体现在米价上,政府虽然设法平抑,但晚明时期米价普遍高于1两/石。 油品如油价在崇祯末年苏州高达每斤70-80文,西北地区的油品更显昂贵。 盐价在松江府因水灾而上涨,每100斤值银0.5两,而茶价则相对较低,明末优质茶叶每斤约值2钱银子。 总体来说,晚明社会的消费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 奢侈品如茶叶、白糖、棉布和丝绸在明代价格不菲,如极品茶叶每斤值银2-3两,白糖每斤值银3-4分,普通棉布每匹值银0.15-0.2两,丝绸则贵10倍。 物价自中期后显著上涨,例如南京的猪肉价格从正德年间7-8文涨至天启年间40余文,涨幅惊人。 陕西华州的稻米价格在崇祯年间每斗高达2.3两银子,肉食、燕窝等已不再是贵族专享,成为寻常富贵人家的日常消费。 明代的消费支出包括衣食住行、娱乐与宗教活动,其中衣食是核心部分。 官员的年支出差距巨大,从京官的最低100两到地方官的数百两不等。 庶民家庭的开支主要围绕米盐,僧道的粮食需求、流民的生活标准和养蚕家庭的支出都有详细记录。 养蚕业的收支对比显示,即使上等蚕的收益也不足以抵消高昂的成本,商人消费习惯各异,徽商虽以节俭闻名,但仍不乏奢侈行为。 随着娱乐活动的增多,如松江的迎神赛会花费惊人,富商豪绅在休闲娱乐上更是挥金如土。 宗教消费方面,寺庙修建和香火费用成为普通民众的主要开销。 民间宗教活动频繁,如“随会进香”需花费数百文,泰山进香的交通、住宿和宗教用品费用不菲,如冯梦龙《山歌》所描绘的苏州妇女进香故事,可见其消费之大。 物价波动在明代社会中划分为恢复、顶峰和下降三个阶段,这些波动不仅影响了民生,也与吏治密切相关。 相关研究如《阅世编》、《明宪宗实录》、《徐光启集》等历史文献,详尽记录了米价的波动及其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明代物价与消费支出如何塑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
日本女子大学学校概况
日本女子大学,英文名Japan Womens University,创立于1901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日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自1948年开始提供大学教育以来,该校以其高质量的教育和出色的就业前景而闻名。 每年,学生毕业后的就职率平均高达95%,显示出其在业界的广泛认可。 学校设有多个学部和研究科,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 家政学部包括儿童学科、食物学科、居住学科、衣物学科和家政经济学科,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研究家庭生活的专业方向。 家政学研究科则在各个细分领域如儿童学、食物营养学、居住学和被服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文学部提供日本文学、英文学和史学科,满足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文学研究科则设有日本文学专攻、英文学专攻和史学专攻,为学生在学术领域追求更高层次的专精提供可能。 理学部设有数物科学科和物质生命科学科,研究科则聚焦于数理物性构造科学和物质生物机能科学的前沿研究。 人类社会学部设有现代社会学科、社会福祉学科、教育学科、心理学科和文化学科,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学科视角的社会问题解决者。 人类社会研究科进一步深化了这些领域的研究,如社会福祉学专攻、教育学专攻等,以及对现代社会和心理学的深入探讨。 最后,人类生活学研究科专注于人类发达学和生活环境学,探索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为提升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这些多样化的学科设置,体现了日本女子大学在教育和研究上的全面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