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哥 参加高考 来自上海这所学校 目标中科大少年班 12岁

6月7日,2024年高考开考。众多考生中,12岁的“小孩哥”刘尧格外引人注目。

上实老师们身着红色t恤为考生加油

刘尧来自上海市实验学校,他的目标是中科大少年班。校长徐红介绍,包括刘尧在内,今年学校共有5位学生已经通过中科大“少年班”的考试,他们都提前拿到了“高考体验券”,高考成绩达到相应要求就可以被中科大录取。

“不算很紧张。”“应该没有问题。”“没什么太大的压力。”当被问到即将进入考场是否紧张,学生们的回答从容淡定。

“高考对他们是一次体验,我们告诉学生和家长,不要考虑最终结果如何。每一个人都有对自己的‘认可度’,上实为孩子们感到骄傲!”徐红说。

站在一群大哥哥大姐姐之中,个子小小的刘尧在人群里格外显眼。

刘尧(左二)排队进入考场

12岁少年如何拿到“高考体验券”?他的成长背后,家长和学校是如何做的?第一教育和刘尧的妈妈和老师们聊了聊。

“像是来春游的”,

小孩哥应考松弛感满分

下午2点多,拎着一袋文具和一瓶水,刘尧在妈妈的陪同下,慢慢悠悠来到考点排队准备进场。圆圆的脑袋,鼻梁上架着一副圆形黑框眼镜,挺着有些圆鼓鼓的小肚子,还是一副“小孩儿”模样的刘尧和老师们一起合照时,腼腆地笑着有些“萌”。

“感觉你像是来春游的啊,这种状态很好!”看到刘尧像平时一样松弛,徐红和老师们都很开心,也趁机为同来的学生们加油打气,“大家都要像他一样,放轻松好好考。”

刘尧目前就读于上海市实验学校初中部。由于学校实行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一贯制弹性学制,年仅12岁的他已经进入初三。

刘尧妈妈介绍,他之所以能获得“高考体验券”,是因为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简称:中科大少年班)。

中科大少年班专门招收学习成绩优秀、创新潜力突出的高二(含)以下学生。经审核通过的考生在当地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高考科目要求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

经过初试的笔试和复试笔试、面试,刘尧最终获得a档的好成绩。这意味着,他的高考成绩(高考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的总分加上中科大在上海近五年普招录取学生的小三门总分平均分),只要达到上海市2024年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就可以被中科大录取。

对于儿子提前参加高考,刘尧的爸妈都非常支持。“我们全家都觉得,能考上少年班当然最好,不能考上这也是一次难得的体验,为他以后进入高中、冲击高考做准备。”刘尧妈妈说。

顺其自然成长,

家有兴趣广泛的理科小学霸

在刘尧妈妈眼里,刘尧是一个很让家长省心的孩子,从小就“自驱力”十足。很多孩子小时候需要家长陪着写作业,但这样的情形在刘尧身上几乎没发生过。“每天晚上做作业的时候,他基本上是自己独立完成。而且他的专注力也非常好,很能坐得住。”

进入初中后,刘尧的自学能力强的优势更加凸显,在学习中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开始自学高中数学。作为家长,刘尧妈妈尽量帮他寻找需要的学习资源,购买适合的辅导书。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发挥“后勤保障”作用,在生活上给予他支持。

“我们家长也帮不上什么忙,都是靠他自己。他特别喜欢理科,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可能是因为他从小就对数字和逻辑思维有着特别的敏感度。小时候,我们给他做过一些数学启蒙,可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

事实上,刘尧妈妈并不是印象中很擅长“卷”娃的家长,并没有给孩子做过太多的升学规划,而是顺其自然。用刘尧妈妈的话来说,就是“跟着学校的课程,按部就班地学习,学有余力适当拓展”。

“我们并没有特别去规划他的学习路径,只是尽力支持他的兴趣和选择,让他能够在体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刘尧妈妈说。虽然很多兴趣都没有成为他的“一技之长”,但在刘尧妈妈看来,这种体验本身就非常重要。

在课余时间,刘尧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阅读科幻小说。“世界科幻三巨头”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多部大部头的著作,以及刘慈欣的《三体》等著作,他都在小学就读完了。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激发每个孩子的智慧潜能

在采访中,刘尧妈妈特别提到,她对学校的教育理念非常认同,尤其是学校尊重个性差异,挖掘孩子的智慧潜能。

“老师们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自己的成就感中激发潜能、获得自信,支撑他越走越远。”刘尧妈妈说。

初中班主任老师姜元倩介绍,上实有一套完整的早期识别学生潜能的机制,通过观察和评估,发现学生在学术或其他领域的天赋和兴趣。自从刘尧来到上实,老师们便敏锐地察觉到了他对数学学习异常浓厚的兴趣和才能。

基于刘尧的潜能和兴趣,学校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为他提供了超越常规年级限制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跨栏计划。为了让刘尧充分发挥潜能,刘尧“跨栏”到高三(6)班上课,与年龄较大的学生一起学习。

为了让刘尧充分发挥潜能,学校让其“跨栏”到高三(6)班上课图为刘尧日常照

姜元倩介绍,学校不提倡刷题式的学习模式,而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综合素养教育,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个性化评价机制、提供创新拔尖措施等方式,为学生尤其是拔尖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上实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课程,刘尧因此培养了不少兴趣爱好。每年刘尧都会换一门课程体验,比如初中一年级学了钢琴,初中二年级学了溜冰,初中三则选择了编程。这些课程都让他有机会去尝试不同的事物,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图片由学校提供


神童尹希17岁哈佛读博,本是我国物理新星,却娶美国媳妇,现状如何?

抬眼望去,浩瀚的天际有满天的星星。在我们的世界里,总是有人似乎生来就有着让人羡慕的东西。有些人有金钱,有些人是身世,还有些人是智商。而今天我们要了解的这个人就是这样一个神童,一路平步青云。不过,当人生的十字路口向他敞开远方时,他又会如何选择呢?

“神童”

1983年一月,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尹希,后来被人们称为天才儿童的“神童”。那么他的人生到底是如何让人震惊呢?

尹希的父母都是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高材生,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的尹希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很多我们上了大学才会学到的东西。而且他的父母还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启发他的科学思维,给他展示自然和科学的魅力。

当然他的父母不仅仅注重科学方面的培养,还注重尹希文学和国学的素养,从小让他学习唐诗宋词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教他要用文字去告诉别人他的经验和研究。而这一切对于尹希来说并不是被逼着学习,而是他对这些知识点真的很有兴趣也愿意动手去做。

除此之外,尹希的父母并没有让孩子待在屋里死读书,而是鼓励他在玩中找灵感,让他多和朋友们交流,多关注身边的自然变化。并且尹希还是马拉松的爱好者,后面还取得了马拉松协会的认证证书。

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尹希展现了他对知识最大的兴趣,也展示了自己在数学物理上的天赋。在八岁的时候便开始在书橱拿大学的微积分课本看,还在实验室里努力的寻找着发生神奇变化的原理。1993年,这个别人眼里还未满十岁的小“神童”,进入了北京八中的智力超常实验班,虽然年纪尚小,但是他却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从全班十六名升到了第一名。

他只在实验里学习了三年便参加了高考,当时年仅12岁的尹希以572分的高考成绩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少年班”是中国科技大学特别建造的,专门为像尹希这样的,我们所说的“神童”而设立的。1996年9月6日,《人民日报》第四版也刊登了这则新闻,从那时候起,尹希便被寄予众望,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的成长。

在当年高考结束后,尹希清楚的知道进入中科大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准备出国留学,去哈佛大学找到能给自己研究的实验室。,即使在中科大这样的顶尖学府里,他依旧鹤立鸡群,在中科大完成了五年本科制的学习后,表现突出的尹希同时收到了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的录取通知书。

在当年高考结束后,尹希清楚的知道进入中科大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准备出国留学,去哈佛大学找到能给自己研究的实验室。,即使在中科大这样的顶尖学府里,他依旧鹤立鸡群,在中科大完成了五年本科制的学习后,表现突出的尹希同时收到了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的录取通知书。

最终他选择了自己梦想中的哈佛大学,那一年尹希才仅仅十七岁。他是当年去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年龄最小的学生。进入哈佛攻读博士学位的他,选择的研究方向仍旧是理论物理学。

留学

2001年,只有17岁的尹希拿着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开始了他在哈佛的开启了他的硕博生涯。尹希在读博的期间获得的成就十分显著,尤其在弦理论方面的成绩,让他的导师、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弦论领军人物安德鲁·施特罗明格都刮目相看。

2006年,尹希获得哈佛博士学位,并打算回国效力,但哈佛为了留住他,打破本校博士不得在学校继续博士后研究的300年规定,允许他进行博士后课程的研究。在留校的第二年,年仅24岁的尹希博士被哈佛大学聘为物理系助理教授。2015年,未满32岁的年轻的尹希晋升为哈佛大学物理学正教授,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华人正教授。

在2013年,尹希获得具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斯隆研究奖,同年,受他的母校中科大的邀请,开始进行暑假课程的教学。并在2016年获得2017年科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这个奖项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旨在表彰全球物理、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此大的成就,如果他能够回到祖国的话,一定会成为我国物理界新的闪耀明星。

据一些媒体报道,尹希在学成后,选择加入美国国籍,并在美国娶妻生子,有了安逸、稳定的家庭。而且到如今,他仍旧在哈佛当教授。

抉择

对于尹希选择留在美国发展的决定让很多人感到非常惋惜,甚至愤恨。在一次采访中,记者就问到了尹希关于为什么不回国的问题,当初他是这样表述的,他很看重工作的环境,他喜欢哈佛自由专注的研究氛围,欣赏哈佛成熟专业的研究团。

他认为,他在哈佛能够探索到更多的宝藏和奥秘。另外,他也指出,如果他要回国,他不会一个人走,本着对团队,对科研负责的态度,也会带着整个组的物理科学家回国。而有些许无奈的答复也应该让我们深思。

对于尹希的选择,其实我们不能评判太多,对待科学我们还是应更加严谨的去审视,看到差距才能弥补差距。况且尹希研究的是弦理论,但当时中国做该领域研究的人相当少,当时还处于起步阶段。尹希想要得到的科研器材国内也是无法供应的,所以现在的我们也应该要认证研究科研技术,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才留在国内,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当然,对于尹希来说,他的选择只是对于当时他个人而言是最好的,当时中国的科技研究设备和氛围的确没有外国强大,尹希作为一个科学家,选择了最有利于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地点这也是极好的。选择了一个认为更适合自己的地方,为世界挖掘更多的科研成果,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并不能用我们自己单一的想法和评判标准去评价别人的做法。

尹希是一位神童,他从小便展现了自己在数学物理上的天赋,加上他自己的努力,走出国门。在他的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不过是朝着他自己的方向走得远了些,也许他选择了留在美国对于我们来说是“不爱国”的。

但或许,我们应该从他的选择中看到更多,他是一名科学家,当年国家的科研实力还不足以让他从哈佛优秀的科研环境中回归,可能对他来说,他选择了一条相对来说对他的研究更加便捷的道路。

宁铂的人物事件

中国30年前曾经出现第一位神童,名叫宁铂,年仅13岁获准破格进入大学就读,是全中国第一个被公认的天才神童,但是宁铂最后却选择了出家修行。 前中国副总理方毅眉头深锁,和他较量围棋的正是当时轰动全中国大陆的天才神童宁铂,因为一封推荐信,1977年当年才13岁的宁铂成为中国第一位破格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 不过拥有诗词、医学、围棋等多项专长的宁铂,当时和同一批少年班的天才神童一样,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最爱的天文学系,反而被安排就读理论物理,身心无法调适,这对宁铂的未来产生了极大影响。 宁铂说:“并不是‘神童’(身份)害了我,这一点的话,我做为过去的经验,不管是怎么样,做为我人生经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这点给我的体会很多,使我认识了很多东西。 ” 虽说不后悔进入少年班当天才神童,但之后的宁铂却有三次报考研究生,三次都因为各种理由退出,甚至连考场大门都没踏进。 神童的大帽子让宁铂恐惧失败。 宁铂同学周逸峰说:“进少年班,在当时来看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一个人在这种荣誉感之后,如果用得好是一种动力,用不好它就是一种压力。 ”太多掌声、太早承受压力。 宁铂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前是1998年参加电视节目录影,2003年宁铂做出人生重大决定,出家当和尚,在世人的期许当中销声匿迹。 “中国第一神童”1965年,宁铂降生在江西赣州市一个普通家庭。 宁铂在1978年被中国媒体广泛报道,称这个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很早就表现出一些天赋: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 5岁,他在赣州提前进了供电局子弟小学,没多久随父母下放,去了于都县梓山公社河坑大队第4生产队。 那是“文革”岁月。 在采访中了解到,宁铂当时没学可上,在家待着“乱翻书,翻大人的书”。 他翻阅中医书,很快就会开药方;翻看围棋书,没多久就能与大人对弈,还能授三五子;他看唐诗宋词,即能吟诗作对,时年9岁。 父亲宁恩渐逐渐意识到儿子智力超常。 还有一个有待确认的说法:宁铂六七岁时生过一场大病,吃过一些滋补品,据说营养补剂促他早熟,他在11岁就进入青春期。 他显得比同龄孩子“沉静、坐得住,自控能力强,学习更自觉”,另一方面,他确实较早对异性产生兴趣。 一位培养了近20位“少年班”大学生的退休教师说,宁铂的基础其实打得并不扎实。 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他为大学生,并为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1979年,少年班学员开始选系,宁铂说科大没有他喜欢的系,要求调到南京大学学天文,但被学校拒绝,他只好选了理论物理作为专业,但把爱好转向了星象学、宗教和气功。 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19岁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助教。 1998年,宁铂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拍摄,在电视上猛烈抨击神童教育。 2003年,宁铂出家。 宁铂与少年班1976年“文革”结束前,李政道教授给中科院写信,要求快速恢复发展科技、教育,得到当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赞同。 1977年10月末,宁铂父亲宁恩渐的朋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给方毅副总理写了一封10页长信,举荐天才少年宁铂。 11月3日,方毅副总理将此信转给当时的中科院下属单位中国科技大学,上有批示:“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一句口号,少年班的气候初步形成。 信寄出10天后,中科大两位老师抵达江西,到宁铂就读的赣州八中面试。 考的是数学,同时参加的还有两位早慧少年,宁铂得了67分,排名第二,第一名80多分,第三名64分。 宁铂90年代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当时抽考物理他肯定最差。 他不明白比他分别大几个月和1岁的两位同学为什么没被录取。 1978年初,宁铂受到方毅副总理接见,两局对弈,宁铂全胜。 当年最吸引读者的新闻之一,就是江西“神童”宁铂的传奇,配有他与方毅副总理下围棋的照片。 1984年,邓小平接见华裔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谈及前3届少年班学生的优异表现:70%读了研究生,其中有16岁就获博士学位的。 丁肇中赞叹道:“这在国外是少见的。 ”“破格提拔”在1984年下半年面积扩大:从中科大一所高校扩展到13所高校,其中有北大、清华、华中工学院、吉林大学等等。 与之配套,全国省级重点中学开始为少年班输送优秀学生,当时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八中、人大附中、天津耀华中学、沈阳育才中学、无锡天一中学。 后来逐级向下,触角伸至小学。 于是,挂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跟中学生一起竞赛,个子短小的中学生跟大学生进一个课堂成为美谈,舆论异口同声,社会积极响应,恨不得家家出个神童。 “仔细想想,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跟当年的‘大干快上’、‘放卫星’、‘三年赶英超美’有相通之处,跟现在有些人抱怨的‘这国家跟打了鸡血似的’也是有血缘关系的。 直到这几年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之后,平衡、理性才纳入国家和人们思考的范围。 但是在当时,舆论是一边倒的,就算基层教师发现了一些类似‘拔苗助长’的问题,提出过一些质疑,也被大环境的声音淹没了。 ”一位当年给少年班学生开过小灶的中学物理老师说。 2004年校方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科大少年班创办27年来,共招收1134名少年大学生,在已毕业的942人中,85%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3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并涌现出如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被授予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卢征天、被誉为‘纳米博士’的秦禄昌、世界上第一位认知学博士张家杰等国际知名的杰出人才,说明少年班的成才率和成才度都是很高的。 ”中科大的校史陈列室里,已是微软全球副总裁的张亚勤位居醒目位置,在几张有宁铂等人出现的图片下方,他们被统称为“少年班同学”。 宁铂的同学们1978年3月,14岁生日还没过的宁铂走进中国科技大学校门,成为中国第一批少年大学生中声名最响的一个。 同一批进校的少年大学生还有20人,如谢彦波(入学时仅11岁),申喻(当年的《文汇报》和《解放日报》有这样的报道:年仅14岁的初中生申喻参加高中数学竞赛,提前1小时交卷,却夺得第一名。 科大三年级时,发现并修正了大学线性代数教科书中一类定理证明的错误,引起教授和校方重视,此事由新华社报道,并附申喻与教授们手捧书本的照片,后为各地报纸转载)、谢旻(现执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郭元林(现任清华紫光集团总裁)。 1979年,年仅13岁的张亚勤入校。 他后来回忆说,1978年,他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一篇报告文学,讲的是“神童”宁铂的事迹,看完后他激动了整整一天,整晚睡不着;几天后,他跳了级;6个月后,他也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他在科大默默无闻,后来赴美留学,获乔治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担任过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如今是微软全球副总裁。 2004年,他与科大校长朱清时一起出现在上海,应对自如,只是早生华发。 值得注意的是,1978-1979年,中科大试办两届少年班都采取学校派人亲自面试,自出考题、破格录取的模式,没有参加高考。 到1980年,少年班选拔一律通过高考,然后学校复试筛选。 “这等于说,对于那些有天赋、有专长的孩子,最后还是用应试教育这一套,用高考这把尺子去衡量。 ”那位培养了近20位“少年班”苗子的老教师说。 当年所有的大报、杂志上都发表过这样一张照片:宁铂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 这个葡萄架有段时间成为科大新生和来宾必瞻仰之处。 80年代,所有被归入“少年预备班”或“实验班”的神童苗子都记熟了宁铂这个名字和他的事迹,此外还有谢彦波、申喻、干政……许多家长也时不时拿一张珍藏的剪报出来吓唬自家天资平平的孩子:“你看看人家!” 事实上,宁铂入校后并不愉快。 1年后他就告诉班主任汪惠迪:“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 ”当时他被安排攻读理论物理——中国科学界最热门的领域,而他在赣州八中时就不喜欢物理。 汪惠迪打了一份报告,请求按照宁铂本人的兴趣将他转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 “但是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 ”多年以后,退休的汪惠迪告诉记者。 从正面理解,科大将宁铂看成本校的“荣耀”,实际上已经将他当作“棋子”——尽管这些词语可能有失厚道,或者也有违主事者的初衷。 启示从1978年入校到2004年元旦后离开科大,25年里宁铂做过许多次“离开”的挣扎,无一成功。 他必须服从人们安排好了的事,父母、师长、学校、国家,满足媒体围观一位神童的嗜好,譬如他的“七步成诗”;他必须压抑16岁甚至更早即已到来的青春期的骚动,不能说,也无处求教,因为他是宁铂;他还必须无数次与“分数不理想”的现实搏斗,他确实聪明过人,但他的分数与神话不符,这让有些人觉得“宁铂已经不行了”。 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装成一个天才的样子——在对天文学的求学之路阻断之后,他转向了对神秘的“星象学”的研究。 有老同学反映,“当时他就神叨叨的。 ”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又是一则抓眼球的新闻。 同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随后又放弃了;第三次,他又进一步,领取了准考证,但在走进考场前的一刻退缩了。 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正的神童。 但汪惠迪老师和许多人一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惧怕失败。 如果一个人被反复告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么这种选择属于正当防卫。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还原宁铂当时承受的那种“光荣”之下的压力。 1998年,宁铂与程陆华结婚,然后生子、给儿子喂奶、烫尿片、去菜场买菜……婚姻生活似不和谐,于是他醉心于研究佛学。 2002年,他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被学校领回去;一年后,他“成功”遁入空门。 在此之前,他引高尔基一句话形容自己:“我的心眼,是皮肉上熬出来的。 ”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求的产物,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我的那些同学,今天有的很棒,有些很平常,还有的不怎么好。 ”张亚勤认为就为这些当年的神童下定论为时过早。 “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大家的标准不一样。 我们这些人才30多岁40出头,这个年龄很难讲是成功还是失败。 如果宁铂以后成为一位高僧呢?”一个行业的成功者,很可能在其他方面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我们不能只用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人是否值得存在并不是用多么成功来决定的。

“天才神童”12岁考入中科大,17岁在哈佛读博,现在过得怎样?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里有一个叫做谢尔顿的物理学家,在剧中他还拿到了诺贝尔奖,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十分骄傲,认为自己很聪明,有的时候面对自己的同事都常常表现得很不屑。不过,即使是这样一个自大的人,还是会说,在中国有一些很聪明的人。

谢尔顿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事实上,在当今世界,华人在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中占比实在不容小觑。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主人公就是一位很厉害的华人物理学家。和很多智力超群的人一样,他从小便展现了他异于常人的天分,然而,他的成功与经历却是不可复制的。

1983年,尹希出生在了中国,或许家里人都没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有那么大的成就。1993年,尹希还不到十岁,可是年龄却从来都是不尹希的绊脚石,年仅九岁半的尹希考上了北京八中的智力超常实验班。要知道,能够进入这个班级的孩子,都是一群智力非凡的天才儿童们,尹希在这个班里年纪已经是最小的那几个之一,不过在智力超常班里,尹希还是学到了很多。

时间一天天的催促着尹希长大,三年后,这时尹希顺利的从北京八中的少儿班毕业,并且以572的高分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然而这时的尹希也才十二岁。与他同龄的孩子们大多还刚刚小学毕业,而他已经迈入了大学的门槛。

当时《人民日报》曾经发布了一条关于尹希12岁就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报道,一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家长还是小孩,都对尹希的成功表示敬佩。自此以后,他的身上不仅仅有父母的愿望,更有来自全国各地关注他的人的企盼。

五年之后,也就是2001年,尹希完成了本科学业,一毕业就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就这样,十七岁的尹希奔赴美国继续攻读物理学博士。

尹希的求学、求知的路看起来一直是畅通无阻的,2006年,他便成功的拿到了博士学位,更加令人钦佩的是,哈佛大学甚至为尹希打破了惯例,让尹希博士毕业后继续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2008年,尹希被哈佛大学聘为物理系的助理教授,七年的时间里,他又成功的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对于普通人来说需要奋斗很久、甚至即使经历不懈奋斗也无法获得的东西,尹希却用了最少的时间都得到了。

然而,我们不能把这一切全部归结于尹希天资聪颖,要知道,在中国有十几亿人口,聪明的人其实太多了,但是世界上却只有一个尹希。

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因为尹希做事十分认真,简直是把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很多人都一个固有印象,那就是做研究的人都是书呆子,然而尹希除了在学术上做得很好,其实体育方面也很厉害。2004年,尹希就曾经参加过马拉松比赛,最终,历时四个多小时后,尹希成功抵达终点。马拉松的漫长的行程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很难克服的,然而尹希却一步一步的奔向了终点。倘若尹希没有那种把自己已经决定做的事情做到最好的决心的话,是不可能那么轻易的跑完整场马拉松赛的。

除了拥有坚定的决心,尹希的成功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的支持,那便是家庭环境。中国人都很熟悉仲永的故事,聪慧的仲永在成年后却泯然众人矣,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他的父亲并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只看到了眼前小利。好在尹希有一双开明的父母,虽然一开始尹希的母亲以为尹希看她大学时候微积分的教材只是瞎闹,可是在知道尹希是认真的阅读后便立马从反对面换到了支持面。并且,他们很注重对尹希的培养,在发现尹希的过人的才智后便把他送到最适合他的学校,培养他,让他接触到更多、更完备的知识。所以最终尹希成为了当今世界上一颗瞩目的物理研究方面的明星,虽然年仅轻轻,却受世人瞩目。

时至今日,尹希早已步入了而立之年,并且慢慢的向着不惑之年进发,年岁从来都是令尹希困惑的东西,年少时他就超越年龄的束缚,热切追求他渴望的知识,时至今日,他仍旧在他喜欢的弦理论研究方面孜孜不倦地研究着。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6833.html
一集就劝退 剧情狗血女主绿茶 若不是刘亦菲来演 玫瑰的故事
这些离谱观点别再信! 点卡可能会重现 魔兽世界国服月卡将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