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门峡11月1日电(谢莹)“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闻声不见人、入户不见门、车从房上过、人在土炕睡”,还原了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的真实样子。从空中俯瞰,陕州地坑院犹如雕刻在黄土高坡地上的一个个“回”字。
10月31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媒体团一行走进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一探地坑院的前世今生。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由21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内设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
地坑院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庙底沟文化时期地坑院就已初具雏形,距今有六千多年的历史。陕州地坑院因此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人类穴居活化石”。
地坑院冬季窑内温度保持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则在摄氏20度左右,故此得名“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此外,地坑院还兼具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等特点。现今,地坑院现存12000余座,此类村庄有200多个,保存最完整最久的地坑院距今已有300多年。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陕州地坑院的建筑有什么特色?当地建筑有多长时间的历史?
中国有很多传奇的住宅,有建在山洞里,有漂浮在水面上的,今天我们要讲的,却是建在地下的村庄。 六千多年前,陕塬先民掘穴而居,与大自然的磅礴气势相依而生,创造了灿烂的庙底沟文化。 直到1950年,我们在河南省陕县发现了庙底沟遗址,才能沿着陕塬的黄土寻找失落的地下古村落,在陕州地坑院就能嗅到远古的气息。
陕州地坑院是非常巧妙的古老民居样式,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民居建筑;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这些在地平线5~6米以下的“地下四合院”默默存在了约4000年,也是人类原始“穴居”发展演变史的实物佐证。 如今“穴居”地坑院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保存较好,特别是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据说有“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住了六代人。
这种地貌在河南其他地区并不多见,它原指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歼磨刷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中间平坦。 在陕县,这种地貌十分平常,它们由厚为50米—150米的黄土构成。 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氏吵斗压、抗震等作用,为挖掘地坑院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研究陕县地图,一个这样的塬可以覆盖一个乡镇,甚至覆盖两个乡镇。 陕县近百个村落的近万座地坑院,就集中分布在东凡塬、张村塬和张汴塬三大塬区上。 这三大塬区,正处在仰韶文化遗址上,各地都有仰韶文化遗迹发现。 而仰韶文化时期,正是人类穴居文化的成熟阶段。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从地面看,只能看见树梢从地坑天井院里探出头来。 当游客沿着青砖小路顺着台阶走下,拐过弧形的甬道,原本幽暗逼仄的景象豁然开朗。 院内有数个功能各异的窑洞,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碰散、门洞窑等一应俱全。 而有条件的人家,一般都会在天井四周立起1米左右的女儿墙,内侧向院内挂瓦出檐,看起来美观大方,而且又能防止地表上的雨水流入。
陕州地坑院有什么特点好玩吗
陕州地坑院,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展现了民风民俗,更彰显了人类生存的智慧。 其建筑之精美,地方特色鲜明,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 探索这样的建筑民宿,有助于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与习俗。 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孙链清。 它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我唤隐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的陕州地坑院,可通过旅游专线车从三门峡市火车站直达景区。 开放时间为每日08:30至17:30。 游览陕县地坑院,可感受到极具地理特色的建筑风格。 尽管景区内多为新建地坑院,但在周边几个村落,仍可找到原生态的地坑院。 这些荒废与被少数老人继续居住的地坑院,提供了一个更加接地气、更具生活气息的选择。 在陕甘宁地区,黄土层的厚度和雨量的稀少,使得当地人民利用天然条件,凿洞而居,创造了环保节能的窑洞建筑。 这些窑洞,无论是靠山式还是下沉式,都是黄土高原的文化产物,象征着当地人民的生活。 陕州地坑院的特点与特色包括:1. 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2. 拥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3. 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4. 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祖祖辈辈黄土人割舍不尽流淌着的血脉。 与其他古村落不同,陕州地坑院是从平地而起,窑院藏于地下,人们在其中蛰居。 这种民居形式追溯至羲皇穴居时代则前,堪称最为古老的民居形式,充分展现了黄土地区的深厚文化。
游陕州地坑院作文600字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腔差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 ∞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特别是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 ∞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 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 ∞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见证早祥。 ∞地坑院是了解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一大景观,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更是研究人类原始“穴居”演进史的实物见证,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 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陕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是西周时期“周召分陕”之地,辖区内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四周陡峭,顶部平坦,土质粘硬,地下水位较深,这种独特的地理伍睁皮条件,加之少雨的干旱气候,是地坑院出现并延续千年的主要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在陕县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分布在县内6个乡镇,有近座院子,现存院子最早的有200多年的历史,居住已有六代人。 ∞这是位于河南西部的陕县庙上村,村民们居住在地坑四合院里,繁衍生息,享受着平静的“地下生活”。 在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位于陕县西张村镇的庙上村榜上有名,也是河南省16处入围村落之一。 这些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国初年,有100多年的历史。 现存的73座中,53座保存完好,20座经过整修,面貌焕然一新。 ∞建成的地坑院呈长方形和正方形,边长12—15米,深度6—7米,院子四壁挖10—12个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进深8—12米,宽4米左右,窑洞2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把其中一孔窑洞凿成斜坡,为阶梯形通向地面,称作门洞,供住户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