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皮影。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说的正是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皮影戏。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它是一种用光源照射兽皮或硬纸等不同材质制作的影人,将其投影到影窗上,伴随音乐和演唱来表演的戏剧形式,也被誉为“最早的动画片”。皮影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说唱千古历史人物;营造特色光影空间,在世界表演艺术中独树一帜。
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成都博物馆合办的“皮影里的中国”展览于2024年7月17日至12月1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展出。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300件/套皮影及相关珍贵展品,是华南地区首次全面展示中国各地皮影的展览。
本次展览精心挑选独具特色的皮影造型,多方位呈现皮影戏“百地千戏”的特点,以《西游记》《三国演义》《白蛇传》等经典剧目中的标志性场景,重现观众耳熟能详的精彩瞬间;同时,结合皮影制作工具、传统乐器、剧本等实物展品,带领观众“解密”皮影戏后台。此外,展览融合了动画、高清视频、投影等多媒体技术,打造了沉浸式体验空间,生动展示了皮影艺术创新发展的蓬勃活力,推动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皮影艺术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展览第一章节“影迹寻踪”通过壁画、古籍、剪纸等勾勒中国皮影戏历史;以陕西、河北、四川、广东、湖北等地区的人物、道具等皮影组合共同构成了“百地千戏”的壮丽景象;还特别选取泰国皮影对比展示,展现亚洲皮影戏的特点。
第二章节“影戏连台”以《三国演义·古城会》《西游记·龙宫借宝》《西厢记·花园相会》等经典剧目为载体,展示了皮影戏戏剧冲突的张力与艺术魅力。同时,通过《天官赐福》、《刘海戏金蟾》、《魁星点斗》等寓意吉祥的皮影及形态各异的神仙云朵子、神怪皮影,呈现中国人无穷的想象力,并表达了对生活美好愿景的热烈追求与无限期待。
第三章节“影窗背后”通过展示皮影制作工具、乐器、剧本等揭开皮影戏后台的神秘面纱;结合清任薰绘拜月图轴、明仿唐月宫图铜镜等馆藏中秋时节特色展品,解析皮影戏的演出时间、地点选择以及表演流程等。
第四章节“光影不息”则通过皮影戏唱片、动画片、创新的皮影造型与陶塑《魅影》等展品讲述20世纪以来皮影戏发展历程,以及呈现在非遗时代下皮影戏传承创新现状。
百花齐放,华夏遍地有光影
本次展览策展人陈岱娜博士告诉记者,中国皮影分布广泛,风格相异,流派众多,一般以地域为划分,但对皮影的分类学,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本次展览采用的是北方皮影、南方皮影,以及安徽、河南等地南北兼容的三个大类划分,清晰梳理皮影发展历程,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门古老艺术。
说到中国皮影,陕西皮影是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其皮影制作精美、演技巧妙、影调复杂、剧本高雅,堪称经典。无论生、旦、净、丑诸角,影人都有高额头,俗称“岩颅”,显得神气十足。近代陕西皮影流派众多,粗略言之,东路有碗碗腔皮影,南路有道情皮影,西路有弦板腔皮影,北路有阿宫腔皮影。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多用虚词假声腔,假声唱法分“二音子”和再翻高形成的“尖音子”。
河北皮影则以冀东(唐山)皮影为代表,古称“滦州影”,以其高超的雕刻工艺、操纵艺术与演唱技巧闻名于世,影人造型简练,色彩绚丽。展览中的《五峰会》是“滦州影”中最具艺术性的代表剧作之一,讲述奸相沈恒威陷害忠良曹克让的故事,情节生动,造型到位。
在我国南方,湖南是中国纸影戏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陈岱娜指出,与北方皮影中常见的镂空造型有所不同,湖南纸影的影人并非完全镂空,而是在透光部位巧妙地夹入了一层透明纸,颜色更为鲜明,头部比例较大,人物面部和身体多采用独特的“五分脸”、“七分身”造型手法。纸影之外,当地也流行皮影。
四川皮影在南方地区皮影中享有“魁首”美誉,主要采用黄牛皮雕绘而成,以成都皮影最具特色与代表性。受川剧人物形象和蜀锦制作技艺的影响,成都皮影人物颜色古朴,衣饰精美。一般的皮影关节只有7-8个,但成都皮影有14个,人物动作看起来更精细、灵活。展览中的《打虎收孝》就是四川皮影的代表作之一。
陆丰皮影是广东皮影的代表
广东皮影戏哪里的最出名?答案是潮汕地区。在潮汕,皮影戏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名字,叫做“抽皮猴”。
策展人陈岱娜告诉记者,很多人以为广东很少人看皮影,实则不然。据各地县志记载,广东民间自古以来普遍有看皮影戏的习俗,尤其在潮汕地区最为盛行。广东皮影以潮州皮影为代表,有纸影和皮影两类。纸影多用厚纸片雕成,皮影则有羊皮影与牛皮影。
在潮剧《荔镜记》中,故事描述了主角陈三和富家小姐黄五娘在元宵灯会上的意外相遇,而五娘正被皮影戏迷住了心。这一剧情不仅展示了古时潮汕民众对皮影戏的热爱与痴迷,更体现了皮影艺术在潮汕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介绍,陆丰皮影是目前潮州皮影的唯一遗存,它的唱腔采用正字戏、白字戏曲牌,易语而歌,后融入陆丰渔歌、民间小调等自成一格。陆丰皮影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造型贴近生活,五官轮廓分明,与北方皮影有着显著区别。
展览中的一件《琵琶仙》皮影,是陆丰皮影戏《飞天》的重要影人,采用了陆丰皮影艺术家独创的“正面影身”,灵感来自敦煌壁画。皮影艺人改进了该影人的关节,在三名演员的默契操作下,影人可以跳出“反弹琵琶”等高难度的各种敦煌舞蹈动作,仿佛穿越时空,将千年壁画中的仙姿神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观察
从展览看皮影的传承与创新
皮影戏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极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还形成了各自地域特色的风格。“皮影里的中国”展览还特别展示了泰国皮影和土耳其皮影“卡拉戈兹和哈奇瓦特”。
现场展品可见,泰国皮影造型独特,颜色丰富鲜艳。影偶可以用一根木棍操控,另有细绳拴在影件双手、肩膀、手肘、手腕等处,有时也包含腿和下巴,艺人举棍牵绳,就可以操纵自如。而土耳其的“卡拉戈兹和哈奇瓦特”则可以追溯至奥斯曼时期,在土耳其民间传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是广受欢迎的人物形象。
策展人陈岱娜表示,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皮影戏经历了观众流失、艺人生存困难的局面,但皮影界从未放弃创新发展的尝试。多年来,各地皮影艺人为提升演出效果,持续改进影人造型、剧本内容等。上世纪70年代,广东陆丰皮影艺术家创造了“正面影身”。这一全新的皮影人物造型,打破了中国皮影戏一直以来千篇一律采用侧面影身的单一格局,成为皮影数百年来最重要的创新。正面影身的五官轮廓分明、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眼睛能转动、嘴巴可开合,栩栩如生。
今天,包括皮影在内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唯有创新可以赋予皮影新的生命。陈岱娜表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始结合皮影和剪纸艺术创作出一批皮影动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观众的喜爱。除此之外,皮影动画的发展也离不开青年艺术创作者们的努力改进,比如近年的新版皮影动画片《三打白骨精》,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向世界展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艺术。
“皮影的未来在哪里?今天,我们希望看到怎么样的皮影戏?为此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策展人陈岱娜说:“整场展览从古到今梳理了一遍皮影的发展史,并在结尾处留下了这三个疑问,希望展览能够带动大家思考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罗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