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题“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小孩比之前难带了”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围观和热议。
一位网友发帖问到: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小孩比以前难带多了,之前三十几个都不觉得累,现在十几个都感觉很难带,真是一激动不如一届。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VCR了解一下吧!
对此,网友们纷纷留言,快来看看网友们都是怎么说的吧!
我电话客服[泪奔]每接完一个电话脑子里就是这句话[泪奔][泪奔]
就怕男方说因为女方身体不好才会流掉……
是的,我觉得备孕前好好检查身体倒是很有必要的,定期做好胎儿检查
怪不得一些婆婆总说她怀孕时怎么怎么样都行,是因为以前胚胎总体质量好些
竟然是差不多的情况,我家出生的这个幼崽,虽然才一岁,不仅精力旺盛,饭量过人,学东西还快[捂脸]堪称土匪头子
怪不得现在孩子体质都这么弱[泪奔]
也可能就是不想理你[笑哭]小孩子观察力很强的,而且耳朵很灵光,他在那边玩玩具,你在边上随口一说了什么,他都会立马替你干了(如果他想的话[笑哭]如果他不想,你一直喊他他都能假装没听见)比如你随口说有点冷,然后小孩可能立马就去屋里拿毯子给你了
一代也不一定就是卵子不好,很多情况都是输卵管或者子宫内膜啥的问题,做的一代
我怀孕前去看过华西优生优育科,老师说要尊重自然优胜劣汰。
果然这世界就是个巨大的甄嬛传啊。
以前小学也很多不会啊,只不过以前不会可以慢慢学,现在是必须马上学会,学不会回去家长教
唉 想起来网上曾经流行的 苦了孩子也不能苦了自己 这不是相当于养出来另一个自己吗
一位姥姥的带娃日记,感动年轻父母,说了什么呢?
现在的新手父母大多都是职场人,生娃后不久就要各自返回职场打拼,娃就只好交给老人带,可是两代人之间的育儿观点不同真心累。
“奶奶带的孩子多半娇纵”,“育儿观念不同世纪难题该如何解决”,其实这样的困扰都隐藏着这样一个信息:
一定程度上我们在“嫌弃”父母的观念跟不上脚步,但现实又摆在面前,养娃这件事情依然需要父母伸出援手。
但凡事皆有例外。
我的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她的育儿观念、和科学带娃的积极态度,一点儿都不输我和我的妹妹,如今她一个五岁的外孙和一个两岁的外孙女,都成长得特别好。
妈妈一听说我请求她把自己带娃的心态和方法总结一下,连夜翻阅她的笔记(她和我爸给两个孩子分别建立了一本成长日记),找出这些年带娃的关键点和心得,洋洋洒洒写了很多。
外孙成长日记,字有点潦草,呵呵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妈妈的文章吧,鼓掌哦:
我今年六十五岁了,是外孙和外甥女陪伴了我退休之后的生活,两个娃娃一天一个小模样,给我和他们姥爷带来了无限乐趣。
从我带外甥那天起,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比看自己孩子还要用心的,帮助女儿把孩子们带大。
这个带大的意思不是单纯的吃喝拉撒睡,重点要从教育,和好的习惯养成上下功夫,让女儿和女婿看到,孩子在我们手里成长的也很好,他们也能安安心心的干好工作。
最开始,我们下过不少功夫,因为深知,现在带孩子和过去带孩子,是不一样的。
以前的孩子讲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家长只要重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就行了。
现在,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要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或者取得一番成就,不仅取决于人的智商,还要讲究情商,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讲究逆商。
要想让孩子全面发展,首先要求我们带孩子的人,必须要自己不断学习,增长知识,才能有能力去带好孩子、影响孩子。
因此,我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关注了很多关于教育和养育孩子的公众号,针对孩子的每一个年龄段,采纳一些我自己能做到的,边学边用。
外孙成长日记,字有点潦草,呵呵
第一、关于孩子的身体,我们要做到力所能及。
宝宝出生前几个月,给孩子按摩,抚触,练习抬头,按时对孩子说话,帮助和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 按时给孩子放音乐,每次睡觉之前让孩子听故事等。
等孩子稍微大点,会坐了,每天孩子起床后,吃完早餐,我的第一件事是拿着绘本给宝宝讲故事,看图说话,把宝宝当成大人,对她唠叨。
过一会,就是反复的抱抱、亲亲、逗逗、笑笑,然后,和他一起玩玩具,就这样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天天做,两个孩子都是爱上了看书,听故事,同时还培养了专注力。
那时候,外孙在一岁多时,每天都有几个时间段,总是嚷嚷着“姥姥讲讲,姥姥讲讲”,我就耐心的给他讲,经常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听的津津有味。
同时,我们还让孩子天天使用点读笔玩着学。
就这样,他虽然不识字,但是他拿起这本书,就能说出书的名字,让大人都感觉惊讶,不知道他是根据什么记忆的。 这说明,不知不觉间也锻炼了孩子的记忆力,并给孩子很自然的打下了语文基础。
有一天,在出去玩的路上,等红绿灯的时间,他突然说:“外面有课大树,树上有只小鸟,啾啾啾”描绘得特别完整,他两岁时就会说好长的成语接龙。
两岁多的外甥女,世岁春有一天搜耐玩着玩着,就说:“我终于把这个小袋鼠关进笼子里了”,说的很完整。
他俩都说话比较早,外孙在两岁四个月和大人正常交流,外甥女两岁两个月和大人正常交流。
第二、关于孩子的情商和逆商,我们学习专家。
李玫瑾专家说: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和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会导致事业的发展。 所以,姥姥,姥爷,或爷爷,奶奶作为抚养人,必须与孩子的父母,共同做好孩子性格的早期培养,这是关系到孩子的命运与未来的大事。 ”
情商,究竟该如何培养,我就根据我的理解,只要孩子性格开朗、善说会道、有交往能力,就是好的情商。
我在微信上也看到很多说法,说唱歌、听音乐能使孩子变得活泼开朗,和增强自信。
正好,我也爱好唱啊跳啊,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时常放着音乐,唱起来,和宝宝一起跳起来。
潜移默化中,外孙当时还不会坐,听到音乐就小屁骨一掂一掂的,尤其是外甥女,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只要听到音乐声音,两只小胳膊就舞动起来,现在,不管在哪里,只要听见音乐声,马上跳起来。
多唱、多跳,给孩子带来雀空了快乐,陶冶了情操,现在五岁的外孙,很会交往小朋友,那怕是逛商场、外出旅游,遇见小朋友,马上就结交上好友了。
什么是逆商,我理解为抗挫折能力墙。 对于孩子而言,就是让孩子能听得进去批评,及时改正,不会因为受批评而满地打滚。
有的孩子,受不了一点委屈,就连句逆耳的批评都受不了。
现在都是六个大人,带一个孩子,把孩子捧着长大的,不舍的给孩子灭脾气,长大了就会心里不健康,没有抗挫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也不会太好的。
我们通过学习阅读,看过一些事例,意识到孩子必须从小进行这方面教育。
例如外孙在接近三岁时,每次出去玩他都唧唧歪歪,必须买玩具,达不到要求,就找事,并且一路上,车上所有人都必须听他自己叽歪,别人相互说话,他就大声喊着不让说话。
有时候还会用手把我的脸一下子转过去朝他,意思是要以他为核心,都听他说话……等等不良脾气。
发现这些苗头后,我们采取了李玫瑾心理学家曾经讲过的方法:
六岁之前要说不,就不能依随他。 他愿意哭,就守他眼前确保他安全,任凭他哭闹,过一会他就会好的。
那个阶段,就是这样做的,经过三四次训练,外孙脾气有所好转,也能听进道理去了。
外甥女前阶段也有脾气了,有不如意就立马躺下,边哭边用脚踢,发现她天天这样,要求大人干什么事,大人干的慢了她就发脾气,我们又采取了以上做法,等她不哭不闹了在讲道理,经过一周,她也有很大的转变,最起码会好好说话了。
这些不好的脾气,趁早纠正也比较容易,如果发现问题不及时纠正,就会形成一种性格。
第三、关于孩子的乐趣,我们积极寻找同理心。
会有很多人认为我们老一代把时间和精力都搭在看孩子这件事情上,会觉得我们委屈,尤其是两个女儿和女婿,他们经常会往家里买这买那,仿佛在感恩和取悦我们。
可是我们觉得,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晚年同样被拓宽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说句孩子姥爷经常说的话:
我们不是在看孩子,是孩子来陪我们变老的。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再看孩子们带给我们的乐趣就变成了:六七十岁可以玩碰碰车、玩儿童乐园、玩拍立得、玩遥控车遥控飞机、放风筝、过家家……每一项,都是祢补的童年。 这一点,真的得好好感谢这两个外孙。
每次玩完,我们都会在家认真地分享玩耍的心情、经验,引导孩子们把一天的经历复述出来。 我们会用大人的口吻认真地讲小孩子能听懂的话,让孩子们体会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快乐。
现在,两个孩子去哪里玩,都会脱口而出,下次要带姥姥姥爷来,因为在他们心里,我们不但是照顾他们的大人,更是他们的玩伴儿、好朋友。
第四、关于孩子的安全,我们之间没有秘密。
现在,外孙已经上幼儿园了,每个周末都会回到我们家,把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当然,在和他分享故事的同时,我们也是有私心的,那就是我们想知道他在幼儿园过得如何,有没有受欺负、受伤害。
因为,经常在网络上看到新闻,幼儿园的老师没有耐心,或是同学们的家长缺乏同理心,会针对某个孩子。 而有些孩子在受到大人的恐吓后,回家什么都不说。
我们和孩子成为好朋友,孩子的心里有一种观念已经生根,那就是他们和姥姥、姥爷之间没有秘密,外孙会回家讲他和哪个男孩子吵架,也会讲哪个小姑娘可爱……
我们都不会取笑他,尤其不会把他跟我们讲的事,转述给别人。 有些内容,我们觉得需要告诉他的爸妈,会选择他不在场的时候认真转达,并不会当面让他尴尬。
和孩子在一起呆久了,你会发现,他们不喜欢亲人在外人面前提起他们的趣事,你们觉得有趣,他们会觉得被背叛了,时间久了,有事他们也不告诉我们了。
所以,尊重他们小小的心思,是我们相互信任、没有秘密的基础。
现在,我和孩子姥爷身体也越来越好,心情更是变得愉悦极了,虽然平日里诸多操心劳累,但是看着他们两个成长得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就格外有成就感。
真想向天再借五百年,让我们陪伴她们的时间久一些、再久一些。
好了,以上,是我作为姥姥的一点带娃小心得,各位爸爸妈妈们不要见笑,也请你们相信我们,有能力给你把娃带得棒——棒——棒,哈哈!
我是饭饭,看完妈妈讲述的这一切,格外感动。
儿子前几天在幼儿园体能测试,表现很棒,听说还在院子里组织孩子们自导自演音乐剧《我选我自己》,小演员不够的时候,姥姥姥爷还被要求凑数一起演。
儿子才五岁,但已经表现出了超人的领导力、组织力和表达力,我特别开心,但是这一切都源于孩子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的无私付出,我很感恩,也愿天下所有爸妈,都能发自内心地感恩父母,毕竟,帮自己带孩子,是他们自觉自愿地付出。
这一代接一代爱的传承,必将使我们变得更好,过得更幸福,加油,感恩!
为什么现代家长有普遍的教育焦虑,这点该如何缓解?
关于现代家长为什么普遍焦虑的原因,我看别的答主说得都很多了,在此不再赘述。 我来说点不一样的吧。
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洪兰曾经说过:“
经济是个供求关系,当老人越来越多时,防止失智的药就变成生意的卖点;当孩子越来越少时,让孩子变聪明的书也变成生意的卖点“。
就这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家长,焦虑得多,淡定的少。 这是 历史 的必然,也是 社会 的选择,是不可逆的潮流。
2018年有一则关于教育资源的新闻,曾经刷爆网络朋友圈。
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立新小学校舍房屋租约到期,800多名学生被临时安排到附近的苏州勤惜实验小学就读。 不料此举却引发勤惜小学众多家长的反对。 校方表示,将用铁栅栏设置隔离带,让两个学校的孩子分开管理和教学。 (源自2018年8月26日《扬子晚报》)
隔离门的一端,是花了大价钱买了学区房的家长,他们不满意学校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上学,所以频频“围攻”学校。 隔离门的另一端,是800多名外来打工人员的子女,也是怀揣着赤子之心来求学的孩子。
家长们有错吗?学校有错吗?其实都没错,这只是在现有教育资源不对等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得出的结果。 随着教育资源倾斜的越发严重,类似的情况也只会更多,而不会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中国的家长放弃焦虑,是不可能的。
对教育的定义,各国学者认识不同。 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
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将孩子培养成更好的人。 但是在现有的情况下,教育是 社会 中层留住自己地位的唯一手段了。
我们总是说国外孩子上学轻松,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我之前在美国访学时,曾经对做过调查,国外中产阶级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绝对不亚于中国的家长。
就美国而言,随着 社会 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私立学校和好的公立学校绝大多数扎堆在富扰纯人区。 教育资源正在日益走向 “世代遗传” ,父母的 社会 地位基本上决定了后代的发展。 美国大学有很多校友会,在选拔学生入学时,也会倾斜给校友的孩子,这简直就是公开的秘密。
所以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算是很平民化的了。 虽然大家总说“寒门难出贵子”,但是这条鲤鱼跃龙门之路,还是给了很多普通家庭翻身的机会。 和美国的教育壁垒相比,中国的教育资源猛拿尚没有出现遗传世代的情况。
我在学校接触过太多优秀但是不快乐的学生了。 好多孩子考上名校之后,反而得了抑郁症,连生活和学习都没办法继续,更有甚者直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应该…”这是我听过最多的从这类家长中说的话了。
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长大之后仍然保持对世界的敬畏和好奇。 好的家庭教育,会滋养孩子的理智脑,促进他们大脑发育和构建,也有助于他们将来能够与他人建立深厚、持久的 情感 。
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不仅学习能力强,而且懂得如何爱人、如何自爱。 这才是我们家长,可以给与他们的最好礼物。
最后,我也建议各位, 为了让孩子得到好的发展,你们也要好好照顾自己。 自勉!
随着 社会 的发展,伴随着几十年计划生育的政策熏陶,越来越多的家庭对于孩子的观念是只生一个好,中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即便是开放的二胎政策,很多家庭依然选择只要一个孩子。
其实教育焦虑自从孩子缓知咐孕育以来,就会在父母身上逐渐显现,为什么很多父母都有教育焦虑,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父母内心安全感的缺失
第一次做准爸爸或准妈妈的年轻人,在孩子的生养及教育上基本都是模糊的,很多都是看别人做或是听别人说,毕竟没有亲身经历,内心肯定是恐慌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总是担心其他所有父母都是用的同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而自己因为没有经验,会与所有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背道而驰,内心总会有各种不安定的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看到一群小朋友的父母在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其实大家都没有经验,都是你一言我一语,在一起进行心得碰撞,从中趋利避害。
二.攀比心理
这个 社会 充满了竞争,人与人之间也会有攀比,每个人心态不同,看到的每件事情,感受不同。 跟上一代人比,经济条件越来也好,虽然说孩子很小,但是在一起的时候,总会出现攀比的心理,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在孩子身上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逐渐形成了落差,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内心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能落后,不能比别人差,父母可以自己苦,拆房卖瓦,砸锅卖铁,都在不断地支持孩子。
三.寄希望于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年轻的时候也是一腔热血,志向远大。 但是随着 社会 的进步,上一辈的教育和环境跟现在差距比较大,做父母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不论何时都是希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管什么都是让孩子超前学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能往前赶的,坚决不往后排。 毕竟父母心中总是觉得一代更比一代强。 想通过孩子的不断学习,将来改变命运,出人头地,至少要过得比现在更好,将来能为整个家庭争光。
面对教育焦虑症的时候,冷静想一想,每个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父母埋头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的还是三三两两在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式。 各有不同,其实每位父母都没有完整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当你还在为教育焦虑症烦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回归初心
父母当初生孩子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需要多想想,每位父母都是这样,当一个还在在活蹦乱跳的时候,父母总是强迫孩子要会这个,要会那个;别人会的自己孩子要会,别人不会的自己孩子也要会,当时哪一天自己突然不舒服了,你只有一个目的,只要孩子健 健康 康,开开心心的,比什么都好;你可以什么都不图,只图最基础的东西。
二.阿Q思想
很多父母都是在跟比自己孩子做得好的比较,家家户户都有孩子,比过来比过去,总是感觉有种恨铁不成钢 感觉,孩子总是别人家的听话,别人家的好,但是回过头来再想想,父母的攀比心理,只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让他们从小就背负各种不好的名词,在心理上对他们更是一个莫名家伤害。 这个时候为什么不拿做得比自己孩子差,比比呢。 这样一比较,是不是觉得还是自己的孩子好呢。
三.将心比心
所有人都是从小过来的,父母很多时候需要多问问自己的父母,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的,虽然两代人所处的 社会 不同,你不能做到的,凭什么要强迫你的孩子去做呢?可以让孩子尝试着突破自己,而不是强按着脖子喝水,多回忆回忆自己的小时候,再看看自己孩子现在背负的东西,会不会就会豁然开朗很多呢。
四.平常心
父母应该适当的控制自己的功利心,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盲目看着别人孩子干啥就让自己孩子干啥,都是第一次当父母,都是在摸索经验,心态放平稳,该学习的时候不含糊,该玩的时候就放肆的玩,孩子该是啥样就是啥样,需要努力的时候,你不说他都知道努力,如果真的需要努力的时候他没有努力,即便你说了,也是浪费自己的口水,还搞的他一肚子怨气。
做子女的不容易,做父母的更不容易,只要松弛有度,保证孩子身心 健康 ,才是父母最大的愿望。
我一名英文老师,同时我也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对这个父母教育焦虑的问题有一点自己浅薄的看法。 分享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现代家长存在普遍的教育焦虑,这已经是一种 社会 问题了。 能成为 社会 问题必然是具有多重原因造成的。
第一,大家更加重视教育。
从回复高考以来,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提升。 而且大家切实感受到了,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而且,通过学习、通过高考、考上大学改变命运,阶层向上流动,相对其他方式来说也是一种更加公平和更加容易的途径。
而且现在很多家长自己本身就是通过学习、通过高考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 就拿本人来说,从小在农村长大,如果不是通过学习考上大学可能一辈子就要待在农村了。 正是因为现在的家长从学习教育中享受到实惠,才会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第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家长对教育孩子教育重视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希望孩子上个好学校。 幼儿园要上双语的、小学最次也要上个区重点,中学辖区没有好中学那就通过小升初考试上民办的,考大学要考985、211的。
但是,好的学校就那么几所,学位就那么多。 你家孩子向上,我家孩子也想上,怎么办?小学还好,划片入学,只能从学区房下手。 初中,家长的选择余地就比较大了,孩子可以参加小升初考试。 考试的结果就是分数的高低、家长不重视分数能行吗?
虽说,现在为孩子减负、为家长减负,但是各种升学的标准并没有变,那就是成绩、就是分数。这种情况下,家长能不重视孩子的分数吗?
第三、各种辅导机构贩卖焦虑。
现在各种辅导机构遍地开花、竞争激烈,学习年龄不断下探,3岁的多的孩子都开始学习英语,而且收费不菲。
天天给家长洗脑,贩卖焦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3岁是孩子学习第二语言的黄金时期,不上幼小衔接孩子上小学根本就跟不上,小升初考试很多考试知识都考到初中了,不进行提前学习根本就没希望……一家机构给你这么讲你可以一笑而过,两家机构这么给你讲不可以置之不理,三家这么给你讲你是不是会动摇以下,你见过的没一家机构都给你讲,你是不是会坚信不移?
第四,别人的孩子都报了,我们也不能落下。
你可以看看身边,同事的孩子报了舞蹈班了、邻居的孩子报了英语班、亲戚家的孩子报了绘画班,孩子的同学报了围棋班……其他的孩子都在报班,我们不学点什么是不是会被别人落下啊!
在这种环境中,你能独善其身,坚持不给孩子报班。
第五、保持良好心态,缓解教育焦虑。
①孩子有其成长学习规律,家长要把握大方面不错。 让孩子自然成长。
②保持良好心态,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不要遇到问题就吵孩子,要学会跟孩子正确的沟通。
③对于,教育机构贩卖的焦虑不要太认真。 他们贩卖焦虑为了从你口袋里掏钱。
我倒是认为 焦虑源于认知局限 。
举个例子,父母觉得孩子看电视玩手机浪费时间,要求孩子多看书,但自己并不看书,矛盾么?
多的是给孩子一堆要求,但不以身示范带动孩子,无比焦虑的父母。
有人说教育现状,不优秀的孩子很难快乐。但是这个优秀,是什么标准呢?
如果论成绩,一个班级总有前几名和倒数几名, 哪怕是名校的火箭班,一个班里也总有考倒数的孩子。 这个孩子不优秀么?但他的父母很难不焦虑。
所以,父母先要有预期,而这个预期不能以考试名次衡量,因为有第一必定有倒数第一
我也是孩子母亲,我希望孩子能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顺利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课程。 能在学校学到基本常识,学到与人相处,沟通合作。
题主说不能忍受孩子浪费时间,这个浪费,大致是家长眼中的浪费了。
如果孩子蹲在地上看蚂蚁,在树林里找昆虫, 花了时间,家长却觉得这时间花的没可见成效,是浪费。 但对孩子而言,这些都是最值得的时间。
所以,时间是否浪费,请换位思考
记住,你希望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先做好引导。
例如看书,先布置一个好的阅读角,营造温馨的阅读氛围,并且家长主动读书, 让孩子习惯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水到渠成。
1.家长深知现实生活的残酷—优胜劣汰。
从 社会 角度看,家长们混迹 社会 已经很多年了,深知现实生活的残酷,甚至其中不乏一些家长已经领教过优胜劣汰的 社会 生存法则。
正因为如此,家长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步入后尘,不希望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内心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很上心,无时无刻不盯着。 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哪里懂得 社会 的残酷,又哪里懂得家长内心是多么的着急,往往孩子的行为与家长内心的担忧就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家长自然而然就会由着急演变为焦虑。
2.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家长存在选择困难。
通常情况下家长们文化水平一般,面对与日俱新的课本知识的变化,家长很难能够亲自辅导孩子学习,因此很多家长将孩子的学习寄希望于课外辅导班。
那么问题也就随之而来,面对这些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家长们存在选择困难,对于辅导班的情况根本不了解,在选择过程中往往存在赌运气的成分,但是要知道学生的教育问题可不是仅靠赌运气就能够轻松解决的。 这就导致很多家长一直徘徊于辅导班的选择,但同时又秉着对自己孩子教育负责的态度,使自己陷入窘境。
3.家长的攀比心理严重。
很多时候家长之间互不认识,但往往都能通过孩子的教育问题打开话匣子,相谈甚欢。 在这些谈话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讨论,当着这么多家长的面肯定是要对自己的孩子赞不绝口,自然而然也就讨论到自家孩子的报班情况。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听说别人家的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并且效果不错时,就会心中暗自神伤。 家长们回到家之后总感觉自己的孩子比别人欠缺一些,索性再给孩子多报几个辅导班,但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孩子能否承受的住。 在这样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导致家长和孩子均精疲力尽,在这些繁重的课外辅导班的压力之下,家长和孩子都喘不过气来。
4.成绩仍然是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虽然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以成绩为横准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成绩决定了是否能够进入重点中学,成绩也决定了是否能够进入985或者211等知名大学。
因此,家长们对于成绩那是相当的看重,一切都以成绩说话,甚至很多家长不惜与孩子制定奖惩制度,考得好就给予较高的物质奖励,考得不好就没收一切。 其实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成绩总会有起伏,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父母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孩子还不够努力,还不够勤快,这样的孩子被压的始终喘不过气来。
5.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升学压力。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原因,目前很多孩子都面临升学压力。 无论是小升初还是初升高,家长们一直都在追求重点,因为这样的重点学校升学率确实高,为了能够让孩子顺利进入重点学校,不惜一切追求学区房,原以为这样做就能够保证自己的孩子顺利升学。
家长们很多时候不愿接受平凡的孩子,自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追求,但是一个班级里佼佼者总是仅有那么几个人,大部分还是普通人。 家长心里认为自己不惜一切让孩子升入重点,孩子就应该有好成绩,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面对现实的升学压力,家长们已无计可施,内心确又不甘,长期下来就会产生教育焦虑。
至于为什么现代家长会出现教育焦虑,我想上面的种种原因逃脱不了干系,那该如何做才能缓解呢?
1.调整自己的心态。
这里所说的调整心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面对孩子成绩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心态以及家长们拒绝攀比。
面对孩子的心态: 面对孩子的心态不等同于面对孩子成绩的心态,坦然面对自己的孩子这一点很难做到。 很多家长心里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平凡普通的孩子的现实,始终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是就是不认真学,现实生活中这句话我们听过无数次,正因为如此,家长们深信自己的孩子肯定能够出类拔萃,殊不知这是在作茧自缚。 用平凡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就不会再那么的焦虑。
家长们请拒绝攀比: 家长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长自身的攀比心理,因此各位家长请放下攀比心理,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别人家的孩子始终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学的再多不不等同于我们自己的孩子能够达到同样的水平,不要让攀比心理害得自己陷入焦虑,也不要害得自己的孩子始终喘不过气来。
2.理性面对 社会 压力
这里所说的 社会 压力一方面是孩子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是生存压力。 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家长们可以盲目采取措施、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本来就不适用于孩子的教育之中,理性对待才是关键。 既然这些压力一直存在,那就坦然面对好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将压力变为动力。
3.给自己放个假也给孩子放个假
等到孩子进入大学,很多家长都长嘘一口气,感觉自己终于可以解脱了。 这足以见得这么多年来家长是如何的辛苦,与其说孩子努力了十几年,倒不如说家长们的心紧紧的崩了十几年。 适当的给自己放个假,也给孩子放个假,这样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成绩提高了,家长也就不会过于焦虑了。
结束语:孩子的教育让各位家长身心憔悴,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教育焦虑已成为家长们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何才能够缓解?关键在于家长良好的心态。
今天在小区里看到一只刚出窝的小麻雀在草坪上蹦蹦跳跳,突然飞来一只喜鹊,叼住了小麻雀,三只老麻雀立即飞来,在喜鹊周围飞来飞去,发出了焦急的鸣叫。喜鹊放下了小麻雀飞到了大树上,三只老麻雀也追到大树上,愤怒的鸣叫久久不绝……麻雀尚且如此,我们面对教育孩子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能不焦虑吗?
家长面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恰好反映了中国教育的迷茫,而这种大趋势则不可逆转地在普众身上表现了出来。
现代 社会 本身就是个容易引发焦虑的 社会 ,因为生活节奏太快,如果不注意调节的话,就很容易受人影响,把自己也变得焦虑了。
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几乎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相对来说要求也高,那就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了。
1.整个 社会 大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如果一个人总是处于攀比焦虑的环境中,那这个人很难不受到影响,而家长也是一样,别人家的孩子都去伤心去吧,别人家的孩子都不甘落后,那自己也很容易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再加上学校和老师的压力,有时候家长是被迫焦虑的。
2.家长自身的定力不够。
不得不说现在有很多家长自己对孩子的定位不清,要求不明,雷同化比较严重,明明自己是个平凡的人却不甘心也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平凡。条件不一样,出身不一样,层次不一样,对孩子的要求却一样,那能不焦虑吗?
3.对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
不管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大部分人对孩子成功成才的理解就是考上好大学。 只有这样才算是孩子成功了,家长熬出头了,学校有升学率了。 成绩高于一切的观念导致整个 社会 焦虑,家长和老师也焦虑。 再加上有的家长和老师本身素质不高,能力不足,对如何做家长如何做老师没有清醒的认识,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至于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
第一,家长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做家长是一场修行,不是生了孩子自动就会做父母了,做父母必须要学习。 我们要理解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要去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和潜力,让孩子主动去学习,而不是我们逼迫他学习。 我们要明白怎样才是对孩子真正好的教育,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不是考了好大学才叫成功,不是高考才能决定人生的一切。 当家长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时候,焦虑也就会减少很多。
第二,不要和别人攀比。
做家长最忌讳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因为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基因不一样,能力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所以没有可比性。 我们需要多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把自己的孩子纵向进行比较,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那就是很大的成功。 如果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人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那注定会焦虑。
第三,放平心态,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
精英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成为 社会 精英,大部分的孩子注定会成为一个跟我们一样的平凡普通人,会做着平凡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幸福,我们要接受孩子最终会成为这样的普通人。 如果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要求孩子成为人中龙凤,那孩子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一旦他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就会焦虑无比。
适度的焦虑是可以的,但过分的焦虑就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也会让亲子关系变得剑拔弩张,如果总是这样,那不但孩子很累,家长自己也是压力山大,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的焦虑,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样,孩子也会以我们为榜样,他可能成不了精英人才,但他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竞争意识造成了这种所有人都骑虎难下的局面。 因为大家都不想垫底,所以每个人都往前挺近一点,再往前挺近一点,于是,总体水平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终于大到连家长都倍感辛苦的时候。
其实在家庭里,父母怀有正向的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高品质的生活品质,营造一个和谐恩爱的家庭氛围,比任何的家长焦虑都有用一万倍。
家长要花时间陪伴孩子,要蹲下来听孩子给你讲的每一句话,听取孩子的意见,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焦虑确实让很多家长在学习在进步,但是还是想很坦诚的告诉家长,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孩子还是有小小的能力给予父母犯错改正的机会的。 只要你想成为好父母,那你一定有机会,跟你是不是焦虑并没有关系。
孩子不是员工,家庭不是公司,生活不是市场,人生不是竞争。 “生活是理想和兴趣的演出”,而非做给别人看的。 当知晓了这一点之后,自然就不会为外界的变化而焦虑了。
想让家长不焦虑是需要 社会 环境和自身条件的。 不焦虑的家长往往拥有的更多,不仅仅是物质上还有精神上的。
源于 社会 的焦虑状况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甚至是焦躁的。呵呵
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不打骂不听话啊
一、不是没有心理问题,而是不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那个年代能保证身体健康悔肆则就很不错了,谁还会关注你有没有心理问题?而且心理问题除非特别严重,否则往往不大容易察觉。 它不像身体问题能通过肉眼或者仪器拍片就能看出来,它只要没有表象,或者当事人自己不承认,就根本不会引起人们发觉。 再加上经常受打骂粗暴对待的人,很有可能也会成为暴力的实施者。 在他弱小时,他被欺负,可是一旦他拥有了绝对的力量就会以同样的方式欺负别人。 所以他当然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有问题的都是别人。 (参考孙小果案件)一代一代都是如此,但绝不能说明以前的教育就是对的 ,就是没问题的。 二、确实没有心理问题,但是这也并不能说明粗暴的打骂教育没有问题不可否认,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 确实可能存在那种比较皮实的,脸皮比较厚,心比较大的孩子。 经常挨打挨骂还活蹦乱跳,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 但这只是一部分孩子,有可能未受到打骂的负面影响。 这不代表打骂教育就不会给所有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更不能代表打骂教育是正确的。 而且就算这一部分健康的孩子,我们只看到了他受到了打骂教育,却没看到他除了打骂教育外,还可能受到过来自教养成员其他方式(比如温和的,鼓励式)的教育。 比如来自爷爷,奶奶辈的关怀,比如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支持。 这类孩子长大,一般轻易也不会使用打骂教育。 因为他的内心是积极的,阳光的,是温柔又有力量的。 他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 ,而不是单一的打骂。 三、曾经遭受过心理问题,但经过自我调节和良好的教育,和过去的父母雹慎和解了,成功走出了心理问题。 这类走出心理阴影的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肯定不会再贯彻打骂教育。 因为他们自己最知道其伤害性。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偏差呢?1、两代人面临的问题不同。 父辈这一代人生活在建国碧棚后的那段时期,时代主题就是大干快上建设社会主义,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先进模范值得学习,大家都是精神饱满、热火朝天干工作,一切都是政治挂帅、以工作为核心,精神上的富足让心理上的问题少得多。 而现代社会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家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追求各自的事业成功,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优胜劣汰异常残酷,身处其中的个体身心疲惫,心理问题难免频繁出现。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人的心理问题的确多些。 2、幸存者偏差。 父辈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包括物质匮乏、阶级斗争、繁重的劳动等等,说实在的,能挺下来,活过来的都是强者,而很多中途夭折或去世的人,也没有机会教训后辈。 因此能活下来的父辈并不代表他们接受的教育有多好,只能说他们作为幸存者活下来而已。 3、社会发展的结果。 父辈所处的社会,医疗条件没有现在好,有些心理上的问题根本没受到重视,纵然出现问题也归结为其他笼统的原因。 不像现代社会,各种心理问题分门别类,非常细致。 就算没什么问题,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也受到大家的重视,而且还呼吁个体要提前介入治疗或预防,而这些问题父辈们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所以现代社会中,人们心理问题多,与整个社会重视、心理学及医学高度发达有关。 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关注点,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另一类人群是值得商榷的。 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抗压能力。 什么是抗压能力?是人在面对挫折,困难时,内心坚定,坚持,有信心,毫无畏惧地相信一定能成功的勇气和信念。 他需要你内心生出无比坚定的力量。 而这是需要拥有足够多的爱,接受足够多的信心,足够多的支持才能生出。 他是爱浇灌出来的,而不是打骂,打压,欺骗。 打着给孩子制造挫折教育的幌子,对孩子动辄打骂,打压,并不能结出“抗压能力”这样的果。 相反很容易生出胆小,软弱,极度自卑的人。 比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在面对父亲时,日常的聪明伶俐劲一扫而光,转而哆哆嗦嗦,答不上话,就是一种病态的胆小,畏惧,害怕,极度的不自信。 这样的人内心能得到滋养吗?能有稳定坚定积极的情绪面对挫折和困难吗?怕,很难。 打骂教育不是挫折教育,披上再好的外套,裹上再美的外衣,也改变不来这种教育方式造的“恶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