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与博物馆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研究与实践 交流会在四川自贡举行

封面新闻记者 刘恪生

11月5日,四川省文博研学联盟2024年年会暨“青少年与博物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研究与实践”交流会,在自贡开幕。在“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授牌仪式上,为自贡四所学校进行了授牌。

活动现场

据了解,这四所学校分别是自贡市解放路中学、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自贡市大安区大安小学校。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盐文化馆校课例展示与点评、颁发优秀馆校课程设计证书等环节,嘉宾们还将分别考察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自贡恐龙博物馆。

活动现场

自贡是中国井盐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贡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文化事业繁荣,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地质公园,是全省唯一拥有两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地级市。

近年来,自贡实施综合类博物馆建设、革命类场馆提质、国家级博物馆提升、博物馆抱团发展四大行动,建成备案的综合类、专题类、革命类和乡史村史类博物馆19座和全市首家非国有博物馆,在属性上涵盖了国有事业类、企业类,在分级上涵盖了国家一级、二级类,全市博物馆事业迎来新发展阶段。

活动现场

近年来,四川省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全力推动四川文博事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2023年,全省共举办常设展览1141个、临时展览1002个、出入境展览21个,接待观众数量超8540余万人次,全省文创收入近2.37亿元,开展各类线下社会教育活动2.3万次、线上活动1381次。在四川这片土地上,博物馆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不断“破圈”走近大众。

活动现场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四川省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共同推进博物馆融入中小学教育。四川博物院相继发起并推动成立了“四川省文博教育联盟学校”“四川省文博研学联盟”“全国家-校-馆教育联盟”等多个平台,不断创新和探索“文教合作”新机制,在标准制定、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交流合作、课程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产、学、研全路径的文博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态势。

活动现场

同时,四川博物院的“学科学、鉴历史系列课程”、成都博物馆的“巴蜀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草堂一课”、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进校园”、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盐博馆里过佳节 多彩非遗伴成长”系列课程、自贡恐龙博物馆的《科考小侦探之恐龙事件》自助研学、中国彩灯博物馆的“中灯博之旅 二十四节气里的灯会民俗”、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的红色革命题材沉浸式剧本体验等一批优质课程和研学项目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认可。

活动现场

在2024年首届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和十佳线路推介终评会上,四川博物院的“小小国宝守护人”、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我来金沙讲堂课”以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草堂诗意研学”成功荣获文化遗产研学优秀案例,四川博物院的“长江之歌——长江流域文化主题研学”、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古蜀寻踪”荣获文化遗产研学十佳线路。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

一提到教育人们立即想到的就是学校:大学、中学、小学甚至是幼儿园,这些都是人们心中受教育的地方,但是人们长期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有意义的社会教育场所——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一个为社会和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盈利性的永久机构,其最终目标是面向观众,而当前的一些博物馆在收藏、研究方面很重视,在陈列、观众、社会教育的方面就比较轻视了,这种观念下就形成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淡化。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重视这一重要“教育机构”。 一、免费开放形势下的博物馆教育博物馆作为收藏、保管、研究、展示、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场所,如何利用馆藏资源更好地服务大众,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认知与教育的功能,长期以来一直是博物馆坚持不懈的追求。 免费开放的到来,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显得更加突出。 从目前情况看,根据激慧参观目的来分析,博物馆观众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有组织性的学习,包括科学研究;第二类是非组织性的观光休闲。 以上两类观众在参观总人数中约各占一半。 前者可称之为学习型,其中以学生占多数,传统的做法是一直将学生群体作为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对象,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事实也证明,博物馆一直是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 后者,即第二类非组织性的观众,其大部分是因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要求有更好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主要是指成年人,以市民和游客为主。 免费开放后,相比之下,后者的人数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不少先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表明,参观人数与以前相比有了数倍的增长,其中增长最多的就是当地的市民,相信他们今后会继续把博物馆当作娱乐休闲的一个好去处而经常光顾的。 另外,还有一部分游客包括民工也将会越来越多,尤其是节假日,民工因收入有限一般不愿去花钱消费,但又渴望更好的了解所在的城市和增加自己的知识与素养,免费开放后,作为保存文化记忆、提供文化认同的场所——博物馆,必然会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 因此,这些第二类非组织性的市民和游客观众将会成为免费开放后最直接最大的受益者。 据相关的统计看,第二类观众在参观的总人数上占绝对优势,并呈上升趋势。 对博物馆而言,合理有效地利用馆藏资源,让第二类观众更好地享受其基本的文化权益,使博物馆成为集娱乐休闲、艺术品位、知识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场所,成为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的前沿阵地,是博物馆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对第二类观众而言,休闲教育、审美教育和终身教育最能体现博物馆教育的特色。 由于博物馆集中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优雅的品位和高贵的档次,是艺术和美的殿堂,也正因为此,难以被一般的公众理解和欣赏。 但单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已满足不了公众的需要,他们更渴望如何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博物馆应在美学教育上多花点心思,引导观众如何去欣赏美的东西,鼓励他们鉴赏艺术品和提高对艺术品的认识水平,拉近高雅艺术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只有观众懂得了如何参观并利用博物馆提高审美情趣和激发美的创造力,才能使他们对博物馆保持长久的兴趣,养成定期来参观学习的习惯,免费开放也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 国外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不少观众已在潜意识中养成了去博物馆的粗铅肆习惯,如许多人参观卢浮宫,就是直奔其三大镇馆之宝(米罗的维纳斯、蒙娜丽莎、沙摩特拉的胜利女神)而去的,而这三大镇馆之宝无疑也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其本身的艺术文化魅力早已超越了博物馆本身。 加强博物馆的休闲、审美和终身教育的功能,使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到强大的推波助澜作用,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赢得更多的观众,是免费开放的必然要求和目的所在。 二、博物馆教育要服务社区发展教育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数以亿计的公民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全岩轿方位的教育。 我国部分地区近年来兴起的社区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新热点、新时尚。 有资料说:国外的社区教育最早的模式应算丹麦教育家柯隆威创办的“民众高等学校”。 之后,各国又相继涌现出一些各具特征的组织形式,如美国芝加哥大学首任校长威廉·雷尼创建的“初级学校”(后发展成“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和“发展终生学(教育)体系”。 法国的“耶勒斯教育文化中心”,意大利的“家庭招待所”等等。 博物馆是以实物标本为基础,通过陈列展览进行形象直观的社会教育机构,是传播历史和科学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必须重视社会教育,博物馆这种特有形象的直观的教育,是其它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 如果说博物馆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博物馆必须重视社会教育,那么,博物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立足点不可小视。 面对社区教育所派生出的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服务等,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小政府,大社会”。 而博物馆、纪念馆(国家级和风景区内的博物馆除外)大多数处于被支配地位。 这种被社区教育“合围”或“吞并”的情况,既是一种残酷的现实,又起到一种巨大的激励作用。 所以,博物馆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讲解工作,博物馆教育必须面对社会,尤其是面对社区。 从全国社区教育走在前面的地区情况进行分析考察,多数社区教育突出的是社区文化,如果一旦失掉了社区文化(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的配合),社区教育就会显得单薄而缺乏活力。 从转变人们教育观的角度讲,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管理体制的大改革,但我国社区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由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且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把“社区教育”真正地纳入教育总体规划中,这也是社区教育研究“底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是受旧文化教育观念影响严重,教育虽然减轻了学校“一统天下”的管理模式,照搬此法用于社区教育,又往往是行不通的。 从区域的角度讲,其行政长官是决定社区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因为,社区教育的机构人员、经费等都要由社区行政长官签订。 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也说明,没有政府的支持和认可,靠捐助或贷款搞这类公益事业是办不到的。 除以上两方面的因素以外,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教育人员的素质仍需调整和提高。 因为兼职人员过多,社区教育工作“走形式”就不可避免,更谈不上社区教育建设和发展了。 三、博物馆教育与信息网络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博物馆具有社会教育的特殊功能。 博物馆陈列的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直观再现,它是联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和桥梁,可以把前两者的教育功能延伸和升华、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博物馆面对的是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参观目的、不同兴趣与爱好的观众群。 所以博物馆教育是与其他教育不同的一个特殊领域。 信息网络时代,博物馆的特殊社会教育的功能应该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发挥。 以陈列展览为主要业务活动形式的博物馆,是通过宣传教育与讲解语言,把陈列物品介绍给观众,以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 而陈列物品的社会价值,即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在过去都是通过社教职能人员——讲解员的语言,艺术地再现出来,使观众在获得有关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艺术感染和精神享受,使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同时为之吸收。 所以,社教工作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必须认真对展品进行选择陈列,内容安排与解说词撰写;讲解活动中的节奏、语气、情绪、仪态以及围绕展品而制作的标牌、版面、环境布局与参观顺序,都必须在实物、音像、文字的综合展示中,浑然溶为一体。 给观众的印象、感受、记忆自然而明晰,生动而深刻,美好而难忘,达到物人合一,自然美与群体美完美结合的施教效果。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 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已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将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广开门路。 因此,博物馆的发展必须走信息化之路。 现代化博物馆的语言展示,已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已日趋展示出其高科技手段的优势。 信息技术,已被用于博物馆事业,如中国科技馆的信息技术展示的二进制展示器,会说话的打字机、声音数字化、卫星通讯、光纤可视电话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成套微机处理机和多媒体计算机,使广大观众和儿童都能上机操作,留连忘返。 博物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把古老文化与新技术联结起来,充分体现出信息网络时代博物馆教育的独特功能、巨大的吸引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已经使传统的博物馆纷纷触网、织网,互联网上建立的拟博物馆拉近了人们与博物馆的距离。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贮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崭新的高科技已经把古老的文明结合起来,使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形象正在产生根本的转变和历史性的跨越。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博物馆已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 网上博物馆最大的优势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突出了自身优势,以藏品特点、展览风格和研究成果取胜,在远程教育中,形成了互联网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出门就可以跨越时空,访问那古老的文明,无论是想浏览埃及的金字塔,还是要一睹那蜿蜒雄伟的万里长城,只要按动鼠标,法国卢浮宫的名画,一代兵圣孙武的军事思想就会展现在眼前,所需要的研究资料,无需实地考察就会获取到信息。 网上博物馆不受开放时间限制,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时了解到博物馆的最新动态,可以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网上虚拟博物馆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广泛化和多样化的发挥。 应该看到,博物馆的发展是以物为基础的,传统博物馆中的建筑、陈列物品、人的交流,是网上虚拟博物馆所不能替代的。 网上的宣传是为了扩大博物馆的影响,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其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最终走进真实的博物馆,网上所了解的信息无法与身临其境地感觉相比拟。 但是,信息网络将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活力,这预示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以上仅就几方面对博物馆如何发挥其教育职能作了一些阐述,而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发展首先是博物馆工作者的事,但更需要的是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使人们知道走进博物馆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更好的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 要做好这些工作,博物馆必须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教育职能,从而成为全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获缺的组成部分。 ‍

博物馆教育理念及实践有什么意义

博物馆教育理念及实践有什么意义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具有收藏、研究、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功能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 在各种方式和形式的博物馆展览中,如何充分发挥其功能,如何吸引更多青少年观众来博物馆参观,如何让他们享受博物馆,从而爱上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

儿童探索博物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什么

据我学习掌握的内容来看,儿童探索博物馆的教育目标是u 让孩子亲自实践、观察、发现获得对这个世界的清晰认识u 让孩子亲自尝试、探索、思考掌握对事物规律的精准判断u 设计鼓励自主学习的互动展项,让孩子更加自信u 构建没有思维限制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u 组织场馆活动让孩子了解多元的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u 引导孩子接受挑战,挖掘潜力,树立拼搏精神其倡导的教育价值是:u 倡导尊重孩子u 重视家庭教育u 崇尚合作精神u 鼓励专注努力

参观博物馆有什么意义

拓展课外知识面,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素养。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磨陪会公共机构。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死亡诗社中的新型教育理念有什么意义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并且你的悬赏分也会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一,你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备游早二,您可以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决问题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问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四,网上很多专业论坛以及知识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资料,我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总是上论坛求解决办法的。 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么意思!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

博物馆的仿制品文物有什么意义

主要有实物(复制品),给观众外观上的感受和印象,能帮助所讲述内容的完整性,如去参观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只要标识清楚,不影响观众欣赏或学习效果。

让小学生参观博物馆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小学生了解历史,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希望采纳

博物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于我们学好历史,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文化生活,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所以,对社会的普及教育职能也是吸引人们参观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观杭州历史博物馆有什么仿雀意义?

有意义!杭州历史博物馆是市民、游客认识城市历史、感悟杭州辉煌的窗口。 作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中小学生丰富家乡历史文化知识,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理想场所。 杭州历史博物馆,可以领略杭州历史文化底蕴 ,感受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时代人文精神。

建立西周商都遗址博物馆有什么意义

建立西周商都遗址博物馆意义:无形中折射出一个国度、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以充分彰显当地多元的文化景致与精神趣味。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 距京城40公里,距京石高速公路琉璃河出口2公里。 博物馆建于商周遗址的墓葬区,占地平方米,楼阁式建筑,仿唐风格。 馆内有展厅、文物库和二处墓葬处,二处车马坑。 展示的文物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千件。 其中包括北京历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堇鼎和矩鬲、刻有43字铭文,记载燕马公长子克受封燕侯史实的克雷(雷为同音字)及克禾(禾为同音字)等国家级文物。

建立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有什么意义

可以让人们了解西周更为直观,让人们也知道了西周的悠久历史,同时也让人们了解了西周的建筑特点,生活是什么样的。

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路坎坷,很不乐观,2008年4月24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组的筹备大会。 陶宏开教授作为特邀顾问。 陶宏开教授的素质教育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但是在会上,83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的几句话,道破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 他说,人类现在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此察各位教职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比如说,顺手带走没有喝完的水,这就是一种素质。 从现场来看,确实职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至少没有第二个人带走自己的水瓶,甚至地上随处可见。 可悲可笑可气!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 《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 ”——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 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森裂茄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 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 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陶宏开教授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 现行的应试教育被教育者以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 言简意赅! 但是高度有限,只针对孩子,却忽视了教育者自身以及所有社会人士。 1.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思想下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胡锦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高素质的理想社会。 没有高素质, “和谐”从何谈起?没有高素质,“社会主义”将是虚幻的理想社会。 2. 素质教育,应该从全社会的高度发起。 CCTV-1的公益广告,历经几十年,现在已经推起高潮。 但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假借某某活动知名(如:学雷锋日,奥运会,博览会……)发起,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组成的,生活由每一天源轮每一秒每一瞬间组成,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在体现你的素质。 “桥上的人在看风景,桥下的人在看你。 ”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3.素质教育应该从新闻人物做起,充分发挥新闻人物的社会效应。 毛主席的时代,是特殊时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民服务……那个时代,领导,榜样,先进,模范,标兵,做老实人……当年令人激动万分的一些词语,现在已经慢慢淡出。 可是现在只有政府官员,没有了“领导”! “为人民服务”换成了“形象重于生命”。 “是谁领导我们闹革命,是谁领导我们翻了身?”——谁能领导我们搞教育革命,素质教育。 ——“我们的亲人,毛主席!”“我们的亲人,共产党!”???4.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 领导带头,群众加油!为全人类,为社会主义建设,加油![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目标①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人格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 浸淫于浩若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 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 ②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产生过较大影响。 这一模式在今天已暴露出某些不足。 (1)“先确定目的然后确定手段”的做法,在课程设计中未必可行,不应把目的和手段完全分开。 (2)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点滴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处理的必要性。 (3)像理解力、鉴赏力等重要的教育结果,是难以测量和清楚地观察到的。 有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另外的观点,认为学习活动是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教材间以及学生与其他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充满着偶发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因此,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就对学习结果作出明确规定,而应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目标,并不断修正目标,使之随时适应新的情况。 简言之:既不应有预先统一的目标,也不应有恒定不变的目标,应当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 严格说来,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应有各自独特的发展目标,那么,还要不要统一的教育目标?要不要具体的教育目标?回答都是肯定的。 [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把它喻为“灵魂”“核心”“关键”,是我党三代领导核心一以贯之的思想,在今天具有尤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青少年学生表现出政治上积极上进,学习上勤奋刻苦,生活上丰富多彩的主流精神风貌。 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天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方面,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社会越来越把意识形态的渗透当做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思想阵地,争夺青少年一代。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另外,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影响也仍然存在,这些都必然影响青少年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 再加上一些地方和学校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不落实;体制、机制、队伍和投入政策措施不到位;重智轻德、重课堂轻实践等倾向十分严重;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和青少年发展的特点;一部分学校忽视思想教育工作,一部分教师不能为人师表,一部分地区的育人环境和舆论氛围起着负面导向作用,造成一部分青少年心理脆弱、理想淡漠、思想混乱,少数青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本质其实,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回答应该是清楚的。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了。 例如,它明确地区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在此目标导向下,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浅层次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牺牲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 第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数统计。 第三,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编辑本段]素质教育的机制一:约束机制实施素质教育既需要解决“令行”的问题,也需要解决“禁止”的问题,禁止是对背离、干扰、阻碍素质教育实施的行为的禁止。 “令行”与“禁止”互相关联,互为因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约束机制尽管着眼于“禁止”,其实是为了“令行”,是为了在社区内产生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舆论和共同的风尚习俗,造成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心理压力和动力,在行为上进行自我控制。 可见,必要的约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的约束包括法规约束、组织约束和文化约束等形式。 就法规约束和组织约束而言,也可以分为四个环节。 ①决策环节,这是对约束的方向、内容、力度等作出决定的过程。 例如国家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000年1月3日),规定的若干个“不得”,同时规定:“对加重学生负担的违纪事件,一经核实,必须严肃处理,对有关责任人要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分别制定了《约法三章》《十不准》等规范性文件,包括对违反行为的惩罚规定。 这些都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正确决策。 ②实施环节,这是落实约束手段的过程。 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约束与反约束的矛盾、冲突过程,既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也需要执行者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执法必严的气势,以利于维护决策权威,保证其真正落实。 据报道,为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山西省长治市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凡是教师工资不能兑现的地方,首先追究“一把手”的责任,凡教师工资发放不了的,县(区)书记、县(区)长和机关于部的工资一律停发。 仅仅40天后,全市5293名教师工资全部得到解决。 ③监控环节。 这是指决策机构对实施环节和约束对象进行监督、核察和调控的过程,也是对越轨行为施以惩罚的过程。 ④反馈环节。 有关的约束决策是否正确,约束是否收到预期效果,整个约束过程能否良性运转,对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反馈环节获得确切信息,以便对决策、实施、监控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 二:保障机制素质教育运行的保障机制,是指为素质教育运行提供必备的基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的,孤立的不需要任何条件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建立健全素质教的保障机制,就是提供保证素质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 素质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两个环节。 ①明确保障的内容和要求。 首先,要保证学校经费和设施达到规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简称“三个增长”)。 近年来总的形势不容乐观。 至今不少学校,特别是老少边山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仍然停留在“黑板+粉笔”的阶段,一些学校甚至连粉笔也要限量供应。 学校应该具备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运动场地和器材等,几乎是一无所有。 不少学校教师工资常遭拖欠、克扣,进修、培训的经费更是无从谈起。 学生生活单调,视野狭窄,孤陋寡闻,哪里谈得上提高和全面发展?其次,要尽快有效地改造薄弱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主要是指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差、教学质量差、社会声誉差的学校。 近些年来,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家长对子女的前途也越来越关心、重视。 在愈刮愈烈的“择校风”中,条件好的学校人满为患,而薄弱学校则难以为继,师生在精神上受到创伤,信心削弱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这些现象不利于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不利于维护公民教育和学习权利的平等,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动力机制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 提高人的素质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 就一个地区而言,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满足社区发展各种需求,符合包括学生及其家长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十分现实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尚未被充分揭示,少数学校和家长误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产生某种抵触情绪,因而,建立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首先就是要将阻力变为动力。 素质教育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①动力源开发环节,即激发人们对素质发展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引导人们将单纯的片面的文凭需求变为着重对素质的追求。 ②动力转化环节,将对优良素质的需要这一潜在形态的动力转化为追求优良素质的现实动力,转化为参与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 ⑧动力反馈环节,指整个动力机制输出结果对动力机制运行产生影响的过程,通过反馈,动力主体可以获得有关信息,从而对自身动力的方向、强度、持久性等做相应调整。 四:激励机制 素质教育激励机制是一种引导过程。 它包括四个环节。 1.导向环节。 《决定》颁布之前,人们对素质、素质教育等基本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因而一度各地各学校只是依据各自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自发地进行相对无序的实践探索。 《决定》的颁布,为素质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形成统一认识提供了政策性依据,为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应当把各地、各学校的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统一到《决定》上来。 地方政府要把“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提高本地区居民素质、提高地区综合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使这一目标作为一面旗帜,充分发挥其凝聚、感召、整合、激励等作用。 借用柳斌同志的话说,就是“应该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高高的,把素质教育的舆论造得浓浓的,把素质教育的劲头鼓得足足的,要理直气壮地抓素质教育。 ” 2.检测环节,亦即评价环节。 根据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素质教育目标、准则、制度等,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检测、评价。 包括硬评价和软评价两种,前者指政府部门(包括教育督导机关)按照既定的有关条例,对下级政府和学校以及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官、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委员会等实施素质教育的机构和工作人员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全面或某一方面的系统检查、评价,带有权威性。 后者指社会舆论对学校及教师工作的评价,包括媒体对学校和教师工作的报道、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有关评论等。 3.分配环节。 根据评价结果按一定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有关单位和个人。 社会资源分配包括物质性的,如增加工资、颁布奖金奖品等,也包括精神性的,如授予荣誉称号、晋升职务职称、颁发奖章奖状等。 4.反馈环节。 反馈环节应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分配结果与评价结果是否一致,二是获得较少社会资源的那部分单位和个人,如何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应当根据需要不断地对激励标难、手段和过程进行及时调节,使之更加合理公正,更加健全完善,更能使获得激励的那部分单位和个人成为其他单位和个人学习的榜样,使政府对素质教育的提倡变得具体形象,容易为公众广泛接受,从而扩散到整个社会。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35267.html
长征组雕 十六件作品歌颂长征精神
当地回应 系施工方弄错地址 村民3亩多果园被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