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理模式为印度提供重要借鉴 印度专家看二十届三中全会

印度前总理顾问、“新南亚论坛”创始人苏廷德拉·库尔卡尼7月26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近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国的治理模式为印度提供重要借鉴。

漫画作者:中国日报 金鼎

《决定》彰显中共改革决心

文章指出,印度和中国是共同迈向现代化的文明古国,都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有鉴于此,印度政治家、决策者和知识分子应该认真研究中国的政治论述。在此基础上,他们将认识到,尽管两国的政治体系和治理体系存在重大差异,印度仍然可以从中国的有力举措中受益,反之亦然。

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印度提供重要借鉴。印度往往将改革狭隘地理解为经济改革,而《决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领域深化改革的决心。

《决定》全面看待中国经济,强调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等。

《决定》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为此,中国致力于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要完成相关任务,中国必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应对外国施加的制裁,并取得世界级成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决定》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

中国正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与此同时,中国加大对文化领域投资力度。《决定》强调,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决定》为印度提供重要借鉴

文章进一步分析称,这些改革对印度而言同样至关重要。印度应该关注中国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所作的努力。印度在城乡现代化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无法为公民提供良好的住房、供水和卫生设施,也难以改善交通条件、保护环境、建设公园和其他娱乐设施。

两国有望实现合作的另一个重大领域是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不仅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且致力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印度总理莫迪近期宣布,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是印度的发展重点。中国是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电池领域的全球引领者,因此印度应当与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建立密切合作。

印度主要企业几乎都想在相关领域与中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特别是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印度必须融入中国的供应链,吸引中国的投资。

印度政治家若研究《决定》,将会获得有用的经验。二十届三中全会不仅阐述了需要进行哪些改革,还涉及如何推进这些改革。

《决定》强调,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很显然,印度也需要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并制定有时限的实施计划。

总而言之,印度需要进行广泛改革,与中国对话和接触或许大有助益。

(英文原文刊发于《中国日报》智享汇栏目)

(编辑:严玉洁 王辉)


你如何看待福奇建议印度政府学习中国抗疫经验这件事?

福奇的表态就能够说明中国对抗疫情的经验是解决印度疫情危机最好的办法以及手段。

福奇让印度政府学习中国抗疫经验并不存在任何私人因素,因为福奇是非常优秀的医学专家,所以福奇基本上都会从医疗问题方向来发表一些建议。 而福奇之所以会要求印度政府学习中国,就是因为印度和中国都同样是人口众多的国家,而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确实交出了非常满意的答卷,这也使得中国的抗疫经验能够值得其他国家效仿,如果印度政府能够学习中国经验,那么印度国内的疫情将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一、中国的抗疫举措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福奇建议印度政府采取强制封城的措施,而且同时也要限制老百姓的社交活动范围,福奇的这些建议都是中国的抗疫举措总结出的经验。 因为在印度如此混乱的局面情况之下,只有采取强制手段才能够彻底根除如此严重的疫情危机,而从目前来看,印度政府以前的防疫举措已经彻底失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中国的抗疫举措经验才能够打破目前的僵局。

二、印度的疫情肆虐更多的还是人为因素问题。

虽然印度是一个非常信奉神明的国家,但是这一次的印度疫情问题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由于印度政府的监管不力,如果印度政府能够及时改掉监管不严问题的话,那么印度的这一次疫情危机就不可能发生。 而目前印度的疫情继续按照以往的模式来进行管控已经不太现实,所以只有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才能够彻底弥补印度政府的错误。

三、福奇的表态也就说明国际社会非常关注印度的疫情问题。

虽然在很早之前就有人预测印度的疫情问题将会埋下巨大的隐患,但是这样的言论却并没有得到印度政府的重视。 而这一次印度疫情爆发之后,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印度的疫情问题,因为印度的疫情一旦出现全球扩散,将会给全人类造成巨大的危机,而医学专家福奇的表态就足以说明国际社会也希望印度能够采取更加有效的中国抗疫经验来治理国内的疫情问题。

印度国内的疫情还远远没有到达结束的阶段,甚至印度疫情还会有三次,甚至是更多次数的爆发隐患。 如果国际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不团结一心来共同解决印度疫情问题的话,那么最后印度疫情将会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安全。

“中国模式最独特的吸引力是什么”写一篇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果,让整个世界为之称奇。 从越南到巴西,从莫斯科到布鲁塞尔,从北美大陆到非洲草原,到处都在谈论中国的富裕,惊叹中国崛起的速度,感慨中国广阔的发展前景。 西方媒体惊呼,“西方国家在午餐后小酣的瞬间,中国就变成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且“顺便让一半中国人摆脱了贫困”。 西方媒体承认,在中国奇迹面前,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福山先生1989年在其《历史的终结》一书中作出的“美国模式优于任何发展模式”的断言,显然不堪一击。 众多西方学者指出,中国不仅在借鉴他国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且提供了可被其他国家效仿的强国富民的途径。 德国社会学家韦尔策先生指出,中国模式甚至有可能成为比西方模式更具魅力的模式,而傲慢的西方模式已经让时间停顿。 国际问题观察家们认为,“中国模式”意味着政治稳定,而稳定的政治局势对任何国家的政府和民众来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韩国学者认为,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经济发展要以政治稳定作保证,这样的思路符合亚洲民众的心理特征。 国外一家网站的一项调查表明,改革、开放、发展、渐进、试验和稳定是最常用来描述“中国模式”的词语。 参与该项调查的网民表示,“中国模式”以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渐进式改革、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为特征。 日本媒体认为,对其他国家而言,“中国模式”中的一些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赏的关键因素,不仅适合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国情,而且对欧美发达国家来说,其价值也未必不是价值连城。 寻找经济快速发展的秘诀,这恐怕是世人热衷研究“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模式”意味着经济高速发展,谁不想在这一新型发展模式中找到可借鉴的秘方呢?新加坡《海峡时报》在一篇题为“中国模式的胜利”的文章中称,中国的成功故事和经济崛起,导致人们把“中国模式”赞誉为华盛顿共识的替 代物。 中国经济增长率之高令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所有国家羡慕。 穷国希望在经济上赶上富国和创造财富,而富国则想在竞争中继续领先。 它们都希望发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诀。 俄罗斯学者坦言,“中国模式”是俄罗斯领导层的政治灵感之源,增强了俄罗斯人再度崛起的信心。 分析家们认为,世界各国的政治家们已经注意到一种“中国式的新的外交理念”在“中国模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对外关系上,不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不搞虚张声势的威胁,不搞小圈子,不拉帮结伙,并尽可能考虑到对方国家民众的感受。 在习惯了冷战思维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冷静、务实而又不乏儒家风范的外交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正如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主任霍尔斯拉格先生所言,中国外交有效地使其他国家认可中国发展,并确信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并非挑战,而是难得的机遇。 “中国模式”对世界充满魅力,因为它的意义和影响已关系到世界将以何种方式走向哪里。 德国学者贝特霍尔德先生早就说过,西方资本主义越来越暴露出其低效无能,已无法解决包括环境恶化在内的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世人热衷“中国模式”的原因是否也在这里关键词: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 中国模式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影响深远。 近几年关于“中国模式”(或曰“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等)的议论频频见诸报端。 其实,所谓“中国模式”只是国外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解读。 一、“中国模式”概念的崛起 近来,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似乎有了新的认知和比较确定的看法。 一个新的概念正在各国政治人物和决策者中间流行起来。 这个概念就是“中国模式”。 在学术界,这个概念并不很新鲜,人们在邓小平南巡以后就开始讨论“中国模式”问题了。 不过,最近各国政治人物的认同已经给这个概念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和新的生命。 确切地说,第三世界国家对中国的发展经验早就开始重视了。 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对本国经济得不到发展,民生得不到改善一直忧心忡忡,苦于找不到好的模式。 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历来就主张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民主政治模式。 很多国家也的确在这方面做了诸多的尝试,但大多以失败告终。 不仅民主制度建立不起来,反而导致政治失序,经济落后,民生艰难。 中国是第三世界中最大的国家,其一举一动都会对第三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国人自己现在认为,毛泽东式的发展模式是失败的。 但是,即使是毛泽东模式在当时也为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所青睐。 现在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中国迅速崛起。 这种发展经验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至少提供了一个有别于西方民主的发展模式。 最近包括埃及在内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正式使用“中国模式”的概念。 可以预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概念”会对这些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同样是第三世界一员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印度在近年来的出色经济表现也已经对“中国模式”构成了相当的挑战。 对中国领导层来说,总结已有的经验很重要,既有利于中国自己的未来,也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追求软力量。 但更为重要的是虚心努力,着眼于“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和不断完善。 二、中国经济模式独一无二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经济体 却能在较长时期内强劲增长 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多,但大家都会同意中国和印度的增长和发展,是使世界经济改观的首要因素,它们发展的规模和重要性之大,影响人口之多,都是空前的。 中国自1978年始,经济快速发展,增长率不断提高,成就非凡。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不断发展和摸索的阶段,却能不断回应和了解市场力量,这意味着中国正经历异常复杂的转变。 与北美和欧洲等已发展经济体不同的是,后者有某些经济模型做政策决定的依据,反之,没有简单的经济模型可作为中国经济决策的依据。 中国自1978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一直以惊人速度增长:到2001年,其实质人均GDP平均年增长率达8.1%。 摆脱贫穷 分享增长成果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中国贫穷人口大幅减少,这从中国基尼系数相对较高,且不断上升可见一斑;然而,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使百姓得以摆脱贫穷,“后富起来的人”得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这点更为重要。 根据纽约证交所驻中国代表莱约翰搜集的数据显示,1980至2001年间,新兴市场以倍数增长,增幅达2.6倍——这不是百分比而是增长倍数!有不少曾经让人寄予厚望的国家,尤其是一些南美洲国家,其增长速度实际上远逊于新兴国家的平均水平。 此外,中国和其他新兴的亚洲国家的出口增长亦非常强劲,这从欧美出入口分类数据可见一斑,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地区出口不断上升;同时,中国从亚洲其他国家的进口增长亦较从其他地区的进口要来得快,这反映了中国在过去25年间,已成为亚洲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扭转差距 增社会凝聚力 过去五年来,中国互联网的渗透率高速增长,我相信实际数字要高于一般人的估计。 最后我想再提几个事实:中国由农村迁移至城市的人口,至2001年为止约占总人口的两成,到今天绝不止此数。 你可能认为,中国仍是农业国家,这两成微不足道,但当你考虑到13亿人口的两成时,你就能理解到这是罕见的人口流动。 中国经济改革开始时,城市收入远高于农村,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收入一度跌至约相当于农村收入的1.5倍,接着在这个水平停滞一段时间,后来中国制造业起飞,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有所拉开,但我认为中国政府将有能力扭转这一状况。 中国各个地区的收入增长不尽相同,但整体维持在7.3%~9.6%之间,由于所有人都受惠于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贫穷人口亦随之减少。 重视教育 适应转型挑战 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 虽然许多亚洲国家过去亦曾经历高速且持续的经济增长,但我们从未见过像中国那样规模庞大的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以如此强劲的步调增长。 工业革命源自英国,其年增长率在长达一个世纪期间,一直维持在1%的水平,这被认为是极快的了;按1%的年增长率计算,经济规模大约每七十年扩张一倍,经济发展过程虽会遇上一些特殊情况,但要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在一代人的期间内彻底改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可是,增长率若高达8%,由于行业的兴衰更替,人们可能会经常转换工作,在这种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要面对人口移动和就业转型等重大挑战。 这是教育对经济发展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够学习新事物,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会被行业兴衰更替吓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三、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道路政治文明程度高低是政治发展状况的综合反映,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过程实际上是政治发展的过程,从传政治文明向现代政治文明演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政治文明建设要*推动政治发展特别是政治现代化来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走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既明显不同于过去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更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模式;相反,中国正在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政治模式,中国共产党把这种政治模式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理想目标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这种政治模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通过增量改革来逐渐推进中国的民主治理,扩大公民的政治权益,因此,我把它称为“增量民主”。 我在这里提出的增量政治改革和增量民主,有以下八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换一个角度看,这八个方面也将是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 其一,中国民主的发展将是一种“增量式”发展。 中国的民主改革将以“存量”为基础,即以已经取得的政治民主的成就和经验为前提,具备充分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发展民主政治的速度和力度将与既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按照增量民主的理论,旨在推进民主治理的重大改革,必须拥有现实的政治力量,取得大多数人民群众和政治精英的支持,拥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这些改革应当最大限度地符合现存的政治法律框架,不能违背现有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其二,中国的民主政治将在渐进发展中有所突破。 中国的政治发展在过程上是渐进的和缓慢的,但将不时有突破性的变革。 根据增量民主的逻辑,中国的政治发展从总体上看将是渐进式的。 这种渐进改革或渐进民主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它不能离开先前的历史轨道,是历史发展的某种延伸。 中国未来的民主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设,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形成一种新的增长,是对“存量”的增加。 这种新的“增量”,不是对“存量”的简单数量增长,而是性质上的突破。 突破性的政治改革并不是一种休克式的政治突变,它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是长期积累性改革的结果,是一种厚积薄发。 其三,增量民主的实质,是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新的政治利益。 下一步的政治改革将着眼于调整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缩小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 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使更多的人,特别是基层的普通工人和农民及困难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将是未来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重点所在。 其四,动态的政治稳定将逐渐取代静态的政治稳定。 所有政治改革都必须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但增量民主所要达到的不再是一种传统的以“堵”为主的“静态稳定”,而是现代的以“疏”为主的“动态稳定”。 动态稳定的实质是它绝不是像“文革”时期那样的无序状态,而是使秩序由静止的状态变为一种过程的状态,达到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其五,政治改革将持续推动公民的政治参与,形成一种有序的民主。 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人民的政治参与,人民的参与过程是实现民主的根本途径。 因此,积极鼓励公民的政治参与,将是贯穿中国所有政治改革的一条主线。 但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是合法的、有组织的和有秩序的。 发展增量民主的基本途径,就是致力于“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尽可能地将公民自发的、零散的、无组织的政治参与,纳入到党和政府主导的政治框架之内。 其六,推进民主与加强法治将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从邓小平开始,中国领导人一直认为,民主与法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法治,就没有民主。 要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首先就必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法治的实现程度,几乎也就是民主的实现程度。 中国民主政治的每一步发展,都将离不开法治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目标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发展民主与建设法治,将是中国未来政治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倡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其七,培育公民社会,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让民间组织更多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政府更加主动积极地与民间组织合作,共同管理社会政治生活,扩大公民自我管理的范围,提高社会自治的程度,是民主治理的方向。 因此,改革现行的包括社会保障体制、社会治安体制、户籍制度和社区治理制度等在内的社会管理体制,扶持和培育公民社会组织,让各种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八,通过三条途径,全面推进增量民主。 在可见的将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将沿着以下三条路线图稳步地向前推进:第一,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拥有7000多万党员,聚集了广大的社会政治精英。 没有党内的民主,中国目前的民主就是一句空话。 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是推进中国民主的现实道路。 第二,逐渐由基层民主向高层民主推进。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长期中央集权传统的大国推行民主,当然必须上下互动,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同时进行。 但是,中国现阶段民主政治的重点和突破口是基层民主,一些重大的民主改革将通过基层的试验,逐步向上推进。 第三,由更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 不论何种形式的民主,都离不开人民对政府领导及政府政策的自由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民政治选择的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是由更少的竞争性选择到更多的竞争性选择的过程。 中国的民主之路也将遵循这一规律。 总之,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增量民主,完全符合中国共产党自身的长远利益和根本价值,是中国政治改革和政治发展不可变移的直接目标。

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有:

一、经济建设现代化

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代化方面,我国进行了多种探索。 在较长的时间里,我们曾采取计划经济体制,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新事物。 历史地看,该体制在两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

1、是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

2、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现了基本社会福利人人享有。

3、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最为突出的创新,是大胆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功不可没。

二、社会建设现代化

在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现代化方面,我国的探索和创新十分突出,尤其是探索构建了覆盖巨大人口的现代医疗体系、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

1、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的现代化,极大提升了国人的健康水平。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2012年的75岁,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14年的8.9‰。

2、在教育现代化上,我国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创新。 我国在农村普遍建立小学,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2015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7.5%,在国际上也属于较高水平。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是制度执行力。 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建立更加成熟定型、更具现代化特色的制度体系。

中国这个巨型社会自古以来就依靠巨大的管理体系运行。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要创造低成本、高效率、奉行良法善治、广泛参与的治理体系。 从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新技术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持。 建构这样一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四、人的现代化

社会的主体是人,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权利义务、文明程度等全方位的现代化。 如果中国人都能成为有理想、有信念、负责任的现代人,中国必将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更大尊重和支持。

五、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加强,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建国之初,就得到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承认。 印度、缅甸、瑞典、瑞士等国同我建交;英国也很早承认了新中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为很多国家所接受,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民网——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当今聚焦)

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 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3541.html
死侍与金刚狼 被死侍一顿嘴炮输出 乔恩费儒的戏份到底有多短
天津市不再统一要求A级旅游景区施行实名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