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拿下中国奥运第二城

文|凯风

奥运,考验的是综合国力与城市竞争力。

日前,2024巴黎奥运启幕,塞纳河边上演“流动的盛宴”,一展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形象。

前些年,由于投资与收益不对称, 夏季奥运一度遇冷 ,申请者寥寥无几,2024奥运还有5城申办,到2032奥运就仅剩一城,直接晋级。

目前,2028、2032奥运会已花落美国洛杉矶、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最近一届 悬而未决的是2036奥运。

然而,最近两年,奥运突然回暖了,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表达申办2036奥运的意愿。

中国会否再次申办奥运?谁能代表中国出战?谁将成为中国奥运第二城?

奥运,为何突然又变热了?

前不久,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已经有 两位数的城市加入到申办2036年奥运会的行列 当中。

这些地区包括 印度、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德国、印尼、卡塔尔、埃及、波兰 等,涉及10多座城市。

印度官方甚至用了“不遗余力”来形容其决心,表示“这是14亿印度人的梦想和愿望”。

奥运申办回暖的背后,主要是 国际经济格局变迁所致 ,一批发展中国家崭露头角,亟待通过大型国际盛事展现自身。

印度、墨西哥、印尼等国家都是如此。作为全球产业大转移的受益方,这些国家GDP增速领跑于主要经济体,不无借助奥运展现发展成果的动机。

除了经济之外, 奥运似乎还被寄托着更高的期待。

埃及希望成为非洲第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印度试图展示新晋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发展速度,墨西哥致力于重现当年主办1968年奥运的历史荣光。

此外,奥运申办流程也大幅革新,不再限制单个城市,可以多个城市甚至多个国家(地区)联合举办,这也为 合办奥运 打开了大门。

当然,承办奥运是一场综合国力之战,投资动辄百亿美元以上,既要考虑到自身的体育设施,也不能忽视经济和财政的承受能力,更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还没到最终决定时刻,2036年奥运主办地最快也要等到几年后方能确认。

谁最有可能成为中国奥运第二城?

虽然官方从未有过申办新一届奥运的表态,但在社交媒体上,一直都有一份12城的名单广为流传。

这些城市包括 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武汉、郑州、青岛、厦门、西安等。

在这些城市中,呼声最高的不是某个城市,而是三大组合: 沪苏杭、广深港澳、川渝。

当前,中国只有北京承办过奥运会,且集夏季奥运与冬季奥运为一体,为世界为数不多的“双奥”之城。

上一次夏季奥运是2008年,距今已经过去16年。而 从2008年到2036年,更是横跨28年的长周期。

这些年,随着中国崛起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和制造第一大国,全球影响力早已今非昔比,而在北京之外,一众经济强市脱颖而出,屹立于世界之林,有能力也有动力承办新一届奥运会。

2036奥运之所以重要,在于 2035年之于中国,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时间节点。

这一年,是“两个十五年”的第一阶段收官之年,是我国基本建成现代化国家之年,也是步入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之年。

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内城市做出申办奥运的明确表态,但只要国家层面有意,以中国的综合国力、体育设施和城市发展情况,胜出的概率只高不低。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 ,这句话在我国可谓广为人知。

赛事从来不只是赛事,而是被赋予提升城市知名度、盘活文旅资源、促进公共设施建设乃至刺激经济的重任。

所以,只要力所能及,没有城市愿意错过这场国际盛宴。

如果真要承办2036奥运,谁能代表中国出战?

在众多城市中, 沪苏杭、广深港澳、川渝 三大组合呼声最高。

考虑到已举办奥运的京津冀城市群,这几地恰是中国最为成熟的 四大城市群 ,代表中国城镇化和综合交通体系的四极。

不仅如此,这些地区都不乏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如 广州、杭州举办过亚运会,深圳、成都举办过大运会 ,相关场馆等基础设施相对健全。

不过,能否承办奥运,既要看是否具有国际知名度,也要看经济财力能否承受。

从国际知名度来看 ,沪苏杭、广深港澳显然更胜一筹。上海、香港都是首屈一指的全球城市,广深在世界城市矩阵都位于第一梯队的“Alpha”级。

从经济财力来看 ,沪苏杭、广深港澳优势最大,经济强市林立,财政收入规模庞大,堪称我国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

与之对比,川渝国际知名度相对较低,虽然经济体量并不弱,两地GDP总量合计超过9万亿,但过度依赖转移支付,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仍旧存疑。

在经济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 举办奥运的战略意义 ,能否带动区域一体化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从区域发展战略来看,沪苏杭着眼的是长三角一体化,广深港澳立足的大湾区融合发展,川渝则是成渝地区的“双城记”。

而通过奥运,上海将会强化其全球城市的地位,而广深港澳在国际上的存在感将会进一步凸显,成渝也得以跻身世界舞台。

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考虑,但最终谁能胜出,则要看经济、财力以及战略层面的考量。

上海,为何不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市,上海迄今没有举办过大型综合性国际赛事的经验, 无论是奥运会、亚运会乃至大运会,都未曾涉及。

虽然上海不乏国际顶尖赛事,诸如F1中国大奖赛、上海网球大师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但都局限于某一领域,而非综合性赛事。

对于一个以“全球城市”为定位、以 “国际体育赛事之都” 为目标的大都市来说,显然存在缺位。

事实上,对于奥运,上海虽然频频辟谣,但并非毫无波澜。

早在2018年,上海就曾发布“关于申办2032夏季奥运会可行性研究服务”相关公示,被认为竞逐奥运的信号,但后来被辟谣,当地解释此举属“构建赛事体系的基础性研究”,无需过度解读。

随后,上海在其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考虑未来城市发展需求,预留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场馆用地”,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

去年上半年,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造访上海时,有关方面表示, 上海将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并在国际奥委会的指导下,引进更多国际顶级赛事。

虽然没有直接表态,但无论出于战略规划还是长远发展考虑,上海都不乏成为中国下一个奥运之城的底气和实力。

当然,上海凭借一己之力也能承担奥运支出,但若能联合都市圈兄弟城市,无疑更能发挥奥运的综合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力几何?

早在10多年,广州亚运、深圳大运之后,就有广深或者广深港澳联合申办奥运会的建议,但最终不了了之。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横空出世,粤港澳三地正在通过跨海大桥、跨城地铁连成一体,不是一城,胜似一城。

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突破14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8600万人,堪称全球规模最大的 “城市区域”。

放眼世界,这一体量与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旗鼓相当,相当于第10大经济体,无论经济密度、企业密度还是创新密度,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

随着三地加速融合,无论是珠三角9市,还是港澳两地,都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以一个整体参与大国博弈与科技产业竞争,剑指全球最大的“超级城市”。

在体育赛事方面, 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以一个整体的形象露面 ,联合竞逐一些大型国际盛事。

2025年全运会,就由广东、香港、澳门联合承办,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也为未来共同争夺奥运会主办权打下基础。

正如官方所说, 十五运会是粤港澳三地承办 的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也是香港、澳门首次承办全国运动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如果说跨海大桥、跨城地铁带来的是硬联通,缩短湾区之间的物理距离;那么联合举办大型赛事,则是软联通的体现,缩短的是三地之间的心理距离。

当然,能否举办奥运、在何处落地,并不主要取决于地方意愿,而是国家意志和全局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申办奥运,更重要的用意在于三地的进一步融合,尤其是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奥运主火炬继08年之后将在鸟巢再次燃起,北京能成为双奥之城说明了什么?

北京能成为双奥之城,说明北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受到国际认可,也证明了中国作为一个崛起大国的地位。

北京市能成为中国第1个举办两次奥运会的城市,创下了中国的历史。 2008年举办的北京夏季奥运会是中国第1次举办奥运会,这一次奥运会举办非常成功,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让很多人记住了北京,记住了中国。 十四年后北京再一次承办二零二二年的冬季奥运会。

在激烈竞争中北京能脱颖而出,这得益于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力。 如果没有影响力,想要承办奥运会这种世界性的体育赛事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2008年到2002年已经度过了14年时间,北京的发展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在北京的外国人都非常惊叹北京这些年的发展,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北京市能成为双奥之城,可以看出实力强大。

北京强大实力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改变。 中国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还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是在14年成长过程中,中国已经由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上了一个台阶。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同时中国奥运健儿在奥运赛场上获得的金牌数量也越来越多。

这些成绩变化的背后是中国这几年综合国力,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变化。 奥运会不仅仅是举办体育赛事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国家向世界展示综合国力、经济、文化、精神面貌的舞台。 通过举办这次奥运会,能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北京。

被称为双奥之城的城市是哪里

双奥之城是北京。 举办历史: 北京曾经举办过2008年夏季奥运会,又举办了2022年的冬季奥运会,使得北京将成为历史上首个同时举办夏奥会与冬奥会的城市,因此被称为“双奥之城”。 准备过程:经过近7年的筹办,赛事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北京已准备好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 从2008年到2022年,作为奥运史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举办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双奥之城”北京将再一次拥抱世界,竭诚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奥运历程:自1896年首届至2021年,夏季奥运会已走过了125个年头,共举办32届。 希腊、法国、美国、英国、瑞典、德国、比利时、荷兰、日本、芬兰、澳大利亚、意大利、墨西哥、加拿大、苏联、韩国、西班牙、中国、巴西等国家曾先后承办过夏季奥运会。 冬季奥运会历史相对较短。 法国、瑞士、美国、德国、挪威、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南斯拉夫、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地曾先后承办赛事,第24届冬奥会于2022年2月在中国北京举行。 中国元素: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神州大地上的人们已经开始感受到日渐浓厚的冬奥氛围:无论是从街头巷尾增多的冬奥元素,还是冰雪健儿们紧锣密鼓的备战,大家在期待着冬奥的到来。 为此,新京报评论部特别推出“关注北京冬奥会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位于北京东单路口东北角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 新华社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脚步日益临近,北京也将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 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而言,举办奥运会这样举世瞩目的重大国际赛事意义非凡,是一项无以复加的伟大殊荣。 能够既举办冬奥会又承办夏奥会,则在奥运会史上更是绝无仅有的,也更加凸显出北京市的独特魅力。 唯一的“双奥之城”历史上也有城市举办多次夏季奥运会或冬季奥运会,比如伦敦举办了三次夏季奥运会,巴黎和洛杉矶也将在未来举办第三次夏季奥运会。 类似地,瑞士的圣莫里茨曾举办过两届冬季奥运会。 但是,能够在一地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则非北京莫属。 未来可能还会有其他城市成为奥运会的“双料冠军”,而北京市却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双奥之城”。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举办取得圆满成功,国际奥委会发布的《北京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最终报告》,对北京市奥组委做出高度评价。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报告的致辞中认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令人瞩目”,“不仅给北京和中国留下了巨大遗产,也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座历史丰碑”。 这使我们对此次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充满信心。 作为全球最高规格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奥运会的赛期虽不长,但举办奥运会可以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带来一系列显在和潜在、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而且,冬奥会在北京和河北两地同时举办,也有利于通过体育赛事的纽带加强京津冀一体化,使京津冀地区实现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 北京冬奥会将带动北京市和河北省之间在交通、物流、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通力合作,有利于进一步缩小两地之间的差距,强化京津冀一体化。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奥运五环标志和国家体育场“鸟巢”。 图/新华社奥运精神会一直延续作为参与国家和运动员最多的全球体育赛事,奥运会是不同地区、文化、信仰、团体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主办城市和奥组委的密切合作,为各国代表团做好服务保障,也为提升城市的国际性提供了绝佳契机。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将在2008年夏奥会的基础上,让世界更多人认识北京、理解中国,会为提升北京市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的国家形象提供重要平台。 北京有着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 在这里,有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十三陵等历史文化名地,还有颇具地域特色的北京四合院、胡同、京剧等。 作为一座古都,北京在地域上,成为内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东北平原的渔猎文化和华北平原的农耕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 这也由此造就了北京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大气、严肃、正统,而不失闲适活泼,融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时尚于一体。 而起源于古希腊的奥运会,距今有近三千年历史。 作为国际性的重大体育赛事,现代奥运会也有着百余年的悠久历史。 冬奥会在北京的举办,通过奥运这个纽带将北京的传统与现代连接在一起,使国际交流传统与中国历史传统交相辉映,也使北京这座古都焕发新的生机。 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这样一个独特存在,使“北京+奥运”的组合成为最引人瞩目的全球城市品牌。 与此同时,北京市与奥运之间的联系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北京在奥运之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双奥之城”,而奥运精神也在北京的加持下更加富有东方色彩和中国元素。 目前,北京市在积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建设,冬奥会的举办也将为这些方面的工作开展助益良多。 奥运会赛程并不算长,但是奥运精神却会一直传承下去,通过赛事场馆、吉祥物、文化记忆等奥运遗产不断延续和传承。 气候和纬度:抛开举办冬奥会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基础建设及交通上的要求,既然是冬季奥运会,从气候环境上讲,举办城市就必须有分明的四季,而且冬季必须有冰雪;另外,由于冬奥会有一半以上的项目是在雪上进行,且须在山区进行,加之个别项目对场地要求甚严,仅气候和地理环境这两个严苛的条件就把很多城市排除在外。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伦敦、巴黎、洛杉矶、东京等城市即使有能力举办两次夏季奥运会,却无法举办一次冬奥会。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冬季比较寒冷的城市就具备承办冬奥会的必要条件。 翻阅历届夏奥会和冬奥会的举办地就会发现,其中不少举办过夏奥会城市的纬度位置并不低,比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慕尼黑、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俄罗斯的莫斯科等城市,纬度基本上都在北京之上;同时,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也并非个个都是高纬度,而且举办地只限定在欧洲中北部、东北亚和北美洲的12个国家,其中举办次数最多的是美国,共四次。 作为现代奥林匹克发源地的法国举办过三次。 瑞士、挪威、意大利、奥地利、日本、加拿大各举办过两次。 这些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并非个个都是高纬度,气温也都并非以严寒而闻名。 这些城市基本上都符合以下三个条件:都处于北纬30度到北纬60度之间,举办时间一般在2月份,平均气温基本上处于-17℃~10℃之间。 可以看到,无论是北京还是张家口都是达标的。 与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奥项目,尤其是在山区举办的雪上项目,本身受气象条件影响更大,风速、风力、气温、雪温等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技术发挥。 因此,雪上项目对赛址的选择有着近乎严苛的综合条件。 不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奥运会,开幕式都是世人瞩目的大事,如果室外气温过低,不仅影响现场演员的表演,还容易对运动员和场内观众造成伤害。 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的选择上有严苛的要求。 其中核心气象指标有两条,一是2月份平均气温是否低于0℃,二是2月份降雪量是否大于30厘米。 如果主办城市两项指标中有其中一项可能性低于75%,则没有申请冬奥会主办地的权利。 如果有一项或有两项指标的可能性在75%~89%之间,则该城市属于高风险城市,在申办的竞争中将处于相对劣势。 在以往的23届冬奥会中,绝大多数城市申办时这两项指标在分析后的可能性全部大于90%。 需要说明的是,最近几十年来,冬奥会已基本采用人工雪,对天然雪的需求大大降低。 如果说尚留个别需求,也仅仅是出于电视转播的背景需要。 在北京申办冬奥会之前,作为中国纬度最高、冬季运动项目开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哈尔滨早在1996年就承办了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 然而,2002年哈尔滨申办2010年冬奥会却无缘进入第二轮投票。 据冰雪界专业人士介绍,一个主要原因是过低的温度。 温度太低不利于运动员水平发挥,也容易导致冻伤。 赛地地理环境、雪量雪质: 冬奥会雪上项目本身就对自然地理条件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其中,高山滑雪、雪橇、雪车等项目要求场地落差要大。 比如高山滑雪赛道距离一般为3000米左右,但它要求场地落差要达到800~1000米,因此这类项目往往选择在山地举行。 奥地利滑雪小镇因斯布鲁克、意大利的都灵、法国的阿尔贝维尔、瑞士的圣莫里茨都是借助阿尔卑斯山脉的地形优势,加拿大温哥华和卡尔加里分别依托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俄罗斯的索契如果不是因为毗邻高加索山脉可能进不了候选名单。 从1924年的第1届至1960年的第8届,冬奥会一直只有四个比赛

冬奥会的意义是什么?

引言:在冬季的时候人们都会因为天气冷而不出去,但实际上在冬天,尤其是天气冷的时候也是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 尤其在那些常年低温的国家,他们也会通过滑雪滑冰等活动来丰富自己的休闲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冬奥会,那么冬奥会的意义是什么?

一、促进冰雪运动

很多人会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运动,但实际上冰雪运动也会有很多的特色。 而且冰雪运动玩起来也是非常舒服的,冬奥会的出现其实就是很大的促进了冰雪运动,通过在冰场和雪场中进行游玩,从而能够在冬季的时候改善人的身体体质。 而且大多数的冰雪运动都十分的优美,所以观赏性非常的强,不仅可以进行体育竞技,观众也会在观看冰雪项目的过程之中,能够感受到运动的美好。

二、举办冬奥会的好处

冬奥会也是一个国际性的赛事,它也属于奥林匹克运动,所以有各种各样国家的人都可以参与到冬奥会的过程之中。 当然肯定会有一些国家会有传统的优势,比如说那些常年都覆盖了冰雪的国家,但是还是有一些运动员能在这个过程中去突破环境的限制的。 而且冬奥会的举办不仅仅能够在国家之内推进冰雪运动,同时也能够增加国家的风采,同时有很多人都会在冬奥会的时候去举办国观看,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增进了国家的影响力和国际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我国的冬奥会

实际上北京已经成为了首个同时举办了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在冬季奥运会的举办之中,时间也越来越近了。 在这个过程之中开办了各种各样的项目,也推动了更多的群众去走向悲惨,走进雪场,同时增加了对冰雪项目运动员的培养以及人才的吸引。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3678.html
米兰3
美国国防部承认曾散布信息诋毁中国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