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不平衡或成矛盾根源 景区预约成 世纪难题

“除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暑期旅游旺季将至,北京市文旅局日前发布关于提升暑期旅游景区基本服务质量、践行文明旅游的倡议。消息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景区预约制度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预约制度被视为提升游客体验、保护景区生态与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其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也引发了广泛争议。

尽管近日北京、苏州等地在取消景区门票预约方面给其它地方省市起到示范作用,然而,如何解决景区门票“预约难”问题,仍然是横亘在文旅行业的一道现实难题。

抢票成为“世纪难题”

如果北京之行没有抢到故宫、国博额门票,你还会去玩吗?

“和家人分开抢票,只有我一个人抢到故宫门票了,出发前只能取消这一项行程,真的很遗憾。”游客小鱼在社交媒体吐槽,原定的北京行程规划因未抢到门票而被全部打乱,只能选择不需要门票或者热度较低的景区。

2024,对于旅行社来说如何在北京抢到热门景区的门票依然是个“世纪难题”,对于向往北京的游客来说亦如此。

故宫提前7天晚上8点抢票,天安门广场提前9天12点抢票,国家博物馆提前7天下午5点抢票……对游客而言,预约抢票成为出行前的一道“大考”,能否抢到票决定旅程的线路规划。

北京景区此前预约时间表

不仅仅是北京,以华山景区为例,自2018年开始逐步推进实施“实名制分时预约电子票务管理系统”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但在热门旅游时段,预约难度仍然较大。不少游客反映,在旅游高峰期,按照指定的时间段进行预约,即使手速和网速都很快,也往往难以抢到门票。

年轻人尚无法保证100%抢到票,对中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或者外国旅客而言,往往面临操作上的困难。他们可能不熟悉手机操作或网络预约流程,导致预约失败或错过游览机会,这无异于一道“数字鸿沟”。

天安门升旗仪式预约界面

不少景区“一刀切”式实行预约制,甚至到了无预约不体验的地步。 比如,一些旅游景点不再设置线下售票窗口,对于直接到现场买票的游客,服务人员会直接给出一句“请线上预约”。

而对于部分景区而言,景区当日载客量为3000人,实际承载量为2万人,仍需要线上预约,线下到景区时也需要线上预约,景区门口的服务窗口落为形式主义。

有游客就曾吐槽过,河北一家人流量不高、票量充足的博物馆,依然坚持要求游客要提前预约,不能现场买票进入。

线上预约同样面临“黄牛”抢票的问题 ,“抢票一张没有,黄牛富得流油”的情况层出不穷。

搜狐旅游在某平台搜索“故宫门票”“代订”等字样,可以看到不少售卖门票信息,价格在100多元至300元之间,而故宫门票正常价格仅60元。闲鱼平台咨询一款阅读量超1500次的故宫门票代预约服务,一张成人票售价达200元,本应免费的未成年人票售价为110元,其中“加价”为抢票费用,客服表示出票率99.99%。

腾讯安全天御流量风控专家张鸿运曾表示,“黄牛”一般先通过各种平台收集游客的买票需求和真实信息,等门票开售时再用自动化工具抢票。“通常情况下购买门票需要完成填写信息、选择、提交和支付等流程,如果是真人操作,完成整个流程最快需要三四秒,而自动化脚本可以在0.0001秒完成所有流程。”

专家:门票预约制不可“一刀切”

预约制究竟要不要存在?事实上,旺盛的游览需求之下,对故宫、国博等人气极旺且必须控制人流量的单位实行预约,实属必要,也能很大程度保障游客的参观体验。

某景区负责人称,通过预约制度,游客可以提前规划行程,按照预约的时间段入园游览,能够有效避免现场排队等待的烦恼。据相关数据显示,实施预约制度后, 游客在景区的排队时间平均减少了30%以上

同时,在预约制数据支持下,景区管理者可以了解游客的游览习惯、喜好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和服务方案。并且 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和设施设备,确保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服务

对于人流量大的头部景区而言,实行预约制确实能够提升游客体验,但其他非热门景区是否也得这么做,恐怕就要打个问号了。

近日,搜狐旅游观察到武当山风景区公众号发布了“双预约”制度:武当山景区全面实现所有票型的实名制线上销售,游客服务大厅除保留个别特别票务售票窗口外,其他线下购票窗口全部关闭。其中,60岁以上老人、12周岁以上学生、大学生均需在网上购买门票。“一刀切”实行线上预约制,是否有利于提升部分游客体验,这恐怕还需要时间检验。

总体上来讲,当前旅游景区景点、度假区和文博场馆并未达到供不应求的状态。 文旅业内人士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景区景点、度假区、文博场馆是不需要预约的,但对于头部热点的景区景点、文博场馆又是需要预约的。要详细评估,不要“一刀切”。

在此前上海市和江苏苏州市曾相继发布消息中,除部分重点景区、热门景区和文旅场馆外,其余景区、文旅场馆等都取消了实名预约。如此弹性措施是对于民生关切、舆论期待的回应,也体现出应时而变、因地制宜的思路。

而在今年五一前夕,北京大部分景区事实上都已开启线上预售和现场窗口售票并行。这些优化调整正当其时,为的都是最大限度便利游客。

“景区预约难”根源何在?

2023年暑期,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8.39亿人次,占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的2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1万亿元,约占全年国内旅游收入的28.7%。去年的报道提到,许多景区的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景区预约制引发很多争议,但是问题的关键在哪儿呢?

业内人士认为, 预约制争议本质上是头部景区供应与游客需求不对等的矛盾,如今国内旅游对于头部景区的旅游热情不减,而国内头部景区数量较少,同时国民假期总数偏少、人口基数大,加剧了假节日、暑期旅游供需的不平衡。

对于如何化解景区预约制下的矛盾,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此前的采访中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来设定要不要实行预约。“实行预约制度的,也希望尽可能多一些人性化举措。比如一些热门景区、地标性文化场馆,预约通道和制度的安排上要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在预约的时候,要尽可能采取简洁的界面。比如说电话预约可不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预约可不可以;甚至连互联网都不会使用,通过信件来预约可不可以?”

对于承载力严重不足的热门景区、网红景区,以及文物保护等级高的文博场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自然保护区、游览空间比较有限的古典园林、主题博物馆等,实名预约流程需要持续下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 吴丽云表示,一 是要增加供给,尽可能按照最大承载量提供参观接待的数量 ,这是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效的方式;二是 延长开门时间,可以是晚上时间适当延长一些 ,这样从另外一个角度增加了它的供给量。

景区承载量的“硬件限制”的确很难突破,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持续探索“最优解决方案”并期待政策创新优化。

当前,各地政府正积极探索推动旅游数智化建设,如何从技术层面降低景区预约制的使用门槛,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搜狐旅游将持续对中国入境游发展保持关注。

联系我们 | contentlvmei@sohu-inc.com


怎么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现在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确实不小。

首先是因为大学生的择业观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想留在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很多大城市人才过剩,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又招聘不到人才。 除此之外,都想去待遇好又轻松的单位,由于给自己设定的就业目标太高不切实际,又不愿意屈就,造成无法实现自己愿望。

其次,没有客观认清现实,自以为是。 都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可是现在娇子太多了也就不那么稀罕了。 但是有些人就是转变不了观念,给自己预订的目标远远超出了社会对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职场新人所愿意支付的薪酬,所以也不好找工作。

第三,毕业生太多,竞争激烈。 学校分三六九等,招聘单位当然愿意收留名校毕业生。 但名校毕竟是少数,多数普通大学生在竞争中不占优势,没有竞争力,所以困难重重。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为什么爆发济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日益显现,进而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开始于1825年,首先发作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始国英国,1830年代蔓延到整个欧洲,到1840年代酿成灾难,整个欧洲的产业规模缩减了三分之二。

人类社会对此束手无策,社会科学领域对此毫无准备,没有任何学者能提出啥解决方案。 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人类社会一直到今时今日,都没有什么太多的进展。

扩展资料: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市场经济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 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

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

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 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

我国劳动力供求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首先是供大于求,其次是普遍知识技能较差,三是地域供需不平衡,四是结构不合理,五是流动性过快。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由于我国有着世界最多的需就业人口,因此这一问题又显得更为突出。 国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问题。 国际上的一些学者也持这一观点。 2004年4月的博鳌论坛之后,兰德公司 高级经济顾问、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Charles Wolf JR)曾经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这两个目标的矛盾。 各国在解决就业问题的时候,有两个主要的关注群体,其中之一就是青年。 (注:另一个主要的关注群体是以妇女以及残疾人、罪错青年等为代表的就业弱势群体。 因为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公平待遇需要额外关照才能得到保障。 许多国家都有专门针对青年就业和妇女、残疾人等弱势就业群体就业的专门法律。 )因为青年是面临失业的主要群体,在全世界范围内青年的失业率基本上都大幅高于成年人。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最新估计,全球大约有8820万15-24岁的青年失业,占全球失业人口的47%。 在我国,青年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主体对象。 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中,青年人已占70%,这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出现的新情况。 因此,青年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事关青年的切身利益和生存发展,而且事关党和国家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全局。 随着青年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特别是青年研究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我国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学术界以及政府又对青年就业问题中的农民工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青年就业问题中的“青年”,与国际上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对青年的年龄界定有所不同。 按照联合国系统的定义,青年指15-24岁的人群,其中15-20岁被视为青少年,20-24岁为青年成人。 因此,国际上所说的青年就业问题指的是15-24岁的人的就业问题。 而我国对青年的界定比较宽泛。 我国《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同时,我国的劳动法还将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界定为未成年工。 我国在统计劳动人口时,将16-35岁的人群统计为青年。 因此,在我国所谓的青年就业问题,特指16-35岁的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 一、对几种失业类型的简单分析经济学家将失业分成“摩擦性失业”、“总量过剩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三大类。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变动职业而引起的失业。 这种失业的时间很短,通常在6个月以内,而且这种失业很多时候还是劳动者的一种主动或自愿的选择。 比如,因为跳槽、迁居等原因而造成的暂时性失业就属于摩擦性失业。 总量失业,是由于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引起的失业。 比如,现在有100个人需要就业,但只有80个岗位,比岗位多出来的20个人自然要处于失业状态。 由于经济增长呈周期性变化,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总体经济活动水平降低,总需求不足,总量失业往往集中出现,因此总量失业又称“周期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失业的时间较长,通常在6个月以上。 由于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使得有的劳动力找不到岗位,有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劳动者,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这是结构性失业的最显著特点。 比如,现有100个需就业劳动力,也有100个岗位,但是其中的20个工作岗位与现有劳动力不匹配:100个岗位里有25个需要高级技师的岗位,而这100个劳动力中只有5个高级技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20个人失业,同时空出20个岗位。 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大于求和供需不匹配的情况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一定会同时出现总量失业与结构失业。 所以,当有100个人的时候,可能只有80个岗位,而这80个岗位中还会有一些岗位与现有的劳动力不匹配。 因此,当有100个需就业劳动力和80个岗位的时候,失业的人数往往是大于20的。 以上对总量过剩失业、结构性失业、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失业并存三种情况的分析,是在排除了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单纯从劳动力供求情况出发对失业情况所作的简单化分析。 这种简单化的解剖说明了劳动力供需情况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当然以上的举例都是一种理想状况,现实情况往往复杂得多。 在劳动力寻找岗位和岗位寻找劳动力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许多干扰因素也会影响就业:市场信息反映不灵,劳动力流动障碍等等。 在三种失业中,摩擦性失业是基于劳动者的变动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对劳动力市场和整体就业形势的影响相对较小。 而由劳动力供求数量、结构问题引起的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较难解决,对劳动力市场和整体就业形势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相当尖锐,同时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因此,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要同时面对这两大矛盾。 二、我国青年失业中的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一)未来20至30年内,青年劳动力还将持续大量涌入就业市场,青年劳动力的总量过剩将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难题21世纪头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亿人。 “十五”期间(2001-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1360万人。 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1亿左右的需就业青年。 (注:到2020年,这部分新增劳动力中年龄最大的也才36岁。 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中,有一部分将因为就读于中学或大学而暂时延迟进入劳动市场,但每年都将有差不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需要就业。 因此,从一定时期来看,进入劳动年龄人口与进入劳动市场的人口是大体相当的。 )这还只是单纯的自然增长所带来的新增青年劳动力,不包括现有的历史积淀下来的尚需就业或转移的部分。 农村尚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其中有一亿多是青年。 这部分青年加上新增劳动力,仅这两项就意味着新世纪的头20年我国平均每年要安排一千余万青年就业。 再反过来看看岗位的供应情况。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能创造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在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当经济增长率达到3%的时候,失业率保持不上升也不下降的状态;经济增长率高于3%,失业率会大幅下降;经济增长率低于3%,失业率会大幅增长(张车伟,2003)。 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以7-8%的速度增长,失业率却不断攀升(见下图)。 资料来源:《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 之所以如此,一是这几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等原因,许多原来积淀的冗余人员下岗失业,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所增加的就业机会。 同时,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指经济每增长1%就业增长的百分比)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注:2003年,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约29%,而美国高达74%,马来西亚、印度等国也都达到了40%以上。 由于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高,因此能吸纳大量劳动力,有力地缓解失业压力。 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7.7%,而发达国家,如美国为74.5%、法国为74 %、英国为72.8%、日本为63.1%、德国为62.6%;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己达到50%左右。 )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岗位增加极为有限。 “九五”期间(1996-2000 年),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4个地区出现了就业负增长;有一个地区出现零增长;只有三个地区平均就业增长率在2 %。 与其他时期相比,所有地区就业增长率都大幅度下降。 各地区就业GDP 增长弹性系数都比较低,就业资本投入增长弹性系数也比较低,出现了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而就业是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情形(胡鞍钢,2003)。 从1998年到2002年的4年间,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从人民币亿元增加至亿元,年增长率为7.8%。 同时,统计数据显示,这4年间的就业岗位数从7.06亿个增加到7.37亿个,年增幅为1%。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将有大量青年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与青年劳动力的增加速度之间将有较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意味着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 因此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青年的就业问题将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二)我国青年劳动力的技能、观念、地域分布等方面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适应,存在突出的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不适应市场需求包括劳动力的技术、知识、经验、种类、年龄、性别、地区分布、观念等许多方面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青年劳动力在这些方面不适应市场需求,都会造成青年失业。 我国青年中存在较为突出的是技能性结构失业、地域性结构失业和观念性结构失业。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8108.html
视频丨哈萨克斯坦战机为习近平主席专机护航
思想纵横 新质生产力的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