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百家丨刘晓春 宏观经济管理需畅流开源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源

作者丨刘晓春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

编辑丨周炎炎

设计丨梁俏

新媒体编辑丨实习生 朱一丹

每当遇到经济困难,一般都会祭出“开源节流”的古训。传统智慧并不错,只是任何真理都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开源节流”也是如此。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机构,乃至于一个政府,在财务上都需要开源节流才具备可持续性。但在一个社会的宏观经济管理上,从宏观到微观都采用开源节流的方式应对经济困难,则可能导致整个经济的停滞甚至萎缩。一个社会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畅流以开源。

个人、家庭,财务需要量入为出,这“入”包括已有的劳务收入、资本收入等合法收入,也包括建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预期收入基础上的借贷。因此,个人与家庭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只有依靠收入的提高。超越未来一定时期内预期收入的过度借贷,必然会导致个人和家庭财务的崩溃。所以,当个人、家庭遭遇财务困难时,需要开源节流。不过,开源节流并不容易。相对而言,在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情况下,节流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可控性。开源则没有那么容易了,这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更取决于社会环境,比如就业机会、升职机会、加薪机会、创业机会、投资机会,甚至“996福报”的机会。因此,要扩大消费、拉动消费,社会就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开源的机会。所有触动个人和家庭被动节流的因素,都会使消费停滞或萎缩。

开源节流对于企业来说就复杂多了。企业财务发生困难,一般而言就是收入来源增长乏力甚至下降,如产品销售不畅、服务业市场萎缩、企业竞争力下降等,此时开源当然是关键,但会特别困难。如果是市场趋势逆转、消费偏好变化,则原有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之源已经枯竭,再努力也无源可开,必须转型升级开辟新源。但这需要新的投入。节流有许多方法,常见的有压缩原材料成本、压降运营成本、冻薪降薪、裁员、撤部门等。改良工艺,减少原材料消耗,是节流的有效途径,但把握不好,很容易变成降低产品质量、偷工减料,导致失去市场信誉,加速收入的下降。降低运营成本,可能会影响服务质量,同样会导致经营的每况愈下。减薪对节约成本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即刻严重打击全员的信心,对开源不仅没有助力作用,反而有很大的副作用。冻薪对员工信心的负面影响小一些,应对暂时的危机是有效的,但原有人员架构对需要大力度转型升级开辟新领域,可能会比较困难。相对而言,在判明情势的前提下,裁员和撤部门,或许更有利于重整旗鼓开新源。

地方政府和各类机构遇到财务困难,大致与企业差不多。不恰当的节流会造成公共服务的不足与不良。关键是要通过改革职能,减少非公共服务类的职能,简化无谓的流程,从而减少人员和部门,以达到节流的效果。政府、机构的开源与个人、家庭、企业的开源性质不同,是不能随便乱开开源的口子的。个人、家庭、企业开源,是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开源的。政府、机构,大多数情况下开源是占有社会价值,搞得不好会有损社会价值的创造。地方政府真正有效的开源,是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不增加税种,不提高税率,不增加收费种类,通过各种调节措施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税基的扩大与增厚。

以上是分析微观层面针对财务困难的开源节流。政府层面的开源已经触及了宏观经济管理。当遭遇宏观经济下行时,是不能套用微观层面的“开源节流”药方的。这时候如果全社会都“节流”,“开源”就无从谈起了。

公元1049年,范仲淹在杭州当地方官,面对江浙大旱,粮食歉收,价格飞涨,他出了“荒政三奇策”。首先是大兴公私土木之役。动员各地寺庙、官府等趁原材料价格和劳工价格低廉,大事翻修与新建。其次是纵民竞渡。鼓动富豪大搞龙舟大赛、游园庆典等活动,他亲自“日出宴于西湖”,自春至夏杭州旅游业大兴,商贸餐饮业畅旺。第三是增高米价,还沿江张榜,大肆宣扬。各地米商竞相日夜兼程运米进杭,很快解决了饥荒问题,还带旺了运输业。简单而言,范仲淹是巧妙利用行政力量激活市场机制取得了成功。大兴公私土木,是凯恩斯主义的古代版本,尤其是动员寺庙大兴土木更是奇哉妙也。不搞劫富济贫,而是激发他们花钱以形成市场。面对粮价飞涨,没有开仓放粮、没有打击囤积居奇、没有控制粮价、没有统购统销、也没有行政性的粮食调运和计划分配,还是激发市场机制达到供求平衡。

范仲淹的三奇策,在当时可说是惊世骇俗,引来大量政敌的告状:“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范仲淹当然要为自己辩护:“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范仲淹是深通市场机制作用的。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落脚点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也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激发市场活力,使暂时失灵的市场重新发挥作用,而不是以政府挤压市场,甚至以政府替代市场。中国古人说“货欲畅其流”,宏观经济管理的要义,就是要让市场“畅其流”,一定不能“节其流”甚至“截其流”。

首先需要重新审视现代财政的作用。对财政的一般理解是政府的理财之政,包括为政府给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或财力保障、收入再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最后一项含有宏观调控的职能,但实际运行中,无论执行哪项职能,有关部门都是当作资源配置在处理的,是在为政府理财。这样的认知与操作显然是不符合现代宏观管理的现实的。应该在法律上、运作流程上清晰区分为政府理财和宏观调控两项职能。为政府理财,讲究的是资源配置的战略性、效益性、公平性和效率性,是保证政府的有效治理。宏观调控着眼于宏观经济运行的有效性,不是理财意义上的有效性。这与货币政策一样,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着眼的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健、流畅,而不是中央银行自身的效益。财政执行宏观调控职能,畅流开源是其原则。当经济处于下行阶段,需要通过宏观调控以激活市场,扭转下行趋势,所以激活市场是目标,至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在所不论。在经济恢复过程中,财政虽然不断加大了刺激力度,但市场反应不明显,其原因或许就是以资源配置的理念,以为政府理财的方式混同宏观调控的手段。因此,在明确区分财政为政府理财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还需要明确财政执行宏观调控职能的目标和手段。

其次需要关注地方政府不同开源节流手段对市场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宏观调控是中央职能,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同,地方政府行为对财政政策职能的发挥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政府部门的开源节流与个人、家庭和企业的开源节流性质不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不同,需要谨慎行事。政府部门开源手段,主要有增加税种、提高税率、增加收费项目、增加罚没名目等,还有阶段性提高上述手段的执行力度或扩大化上述手段的执行范围。所有这些开源方式,在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为收入的增加,但并不是创造社会价值而增加的收入,是占有社会价值而实现的收入增加。即使在经济上升阶段,这些手段的设计都要考虑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尽可能减少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讲究的是放水养鱼。当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期,社会经济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地方政府财政有困难,更要讲究开源的艺术性。地方政府的节流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地方政府财政理财没有以丰补歉的安排,遇到财政困难时期,只能压缩各部门的费用,这会导致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下降。再一个是停止各类可有可无的建设工程。这方面,如果是尚在计划中的还好,如果是已经建设中的,由于正值经济下行期,项目很难通过市场手段转让,造成巨大浪费。更关键的是,还会导致建筑企业及相关工程供应商的损失,并进一步影响市场信心。还有一个节流的途径是减薪。表面看,这是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有正面的示范效用,但大面积公务员和体制内人员降薪,由于这部分人都属于中等收入阶层,再加上民营企业的裁员减薪,可以说拉动消费的中坚力量不仅消费能力降低,他们的消费意愿和信心也降低了。这将给经济恢复增长带来更大困难。地方政府的节流,关键还在于通过改革职能,减少不必要的事项,从而减少人员和支出。

再次需要关注地方政府开源节流的法律依据和程序依据,维护政府信誉和保持良好的营商环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负债,解决地方政府财政自我平衡依然是个待解的难题。当在法律上、纪律上解决地方政府无度负债后,如何解决地方政府在经济下行阶段因收入减少出现的财政困难仍待破题。地方政府必须严肃财经纪律,量入为出,自求平衡,中央不为地方财政赤字兜底,这是一般原则。在目前地方政府因为经济下行,收入减少而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让地方政府自求平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财政如何自我平衡没有规范约束,任其所为,地方政府的行为在宏观上很可能会对冲中央政府的刺激措施。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一个地方的所谓营商环境,归根结蒂就是该地的法治环境和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不仅会抵消中央政府的刺激政策,更会严重打击市场和企业的信心。因此,对于地方政府的增收节支行为,需要有法律约束和程序约束,杜绝各种无序罚没、无序收费和无序追缴。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都有哪些类型

以5年理财老平台无界财富为例,90天的产品年化收益率为9.3%,如果你的本金是1万元,则90天后你的利息为×9.3%×90÷365=230元,到期后本息一并到达你的存管银行账户上。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是在你投资前就知晓并且确定的。 而余额宝(货币基金)这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只是预期收益,当天的利率无法代表以后的利率,只能作为参考。 这就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和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区别。 补充一下无界财富的新手注册小窍门,直接注册只有100元新手红包,而通过活动页面注册还可以额外领取500元京东卡。 活动页面也帮你们找到了:点击进入活动页面领取福利吧~

在传统商业银行中,资金的代管何运作属于银行的哪一项业务

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是在利率管制、金融脱媒、分业监管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金融创新性质的业务。 从宏观角度看,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速金融体制改革、改善社会融资结构;从中观角度看,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推动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构建银行业的新型盈利模式,增强银行业经营的稳健性;从微观角度看,资产管理业务一方面可以满足客户投资和财富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保证银行向客户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提高社会资金的流动效率。 因此,资管业务具有与银行传统业务完全不同的功能定位、运作规律和风险管理方式。

什么是大资管时代

作为银行业,我们也会主动拥抱资本市场这轮改革的牛市,主动拥抱银行的大字管时代,给客户保护好资产,为客户创造价值。 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居民财富的快速积累,中国的资本市场管理行业已经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据统计,到去年年底,资本行业的资产总规模已经达到了57.5万亿,这个数字比2013年末增长了40%以上。 从增速来看,公募基金同比增长58%,基金子公司发展速度非常快,同比增长200%以上,可以说速度非常抢眼。 但是从绝对增长来看,目前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可能还是银行的理财产品。 去年银行的理财已经超过了15万亿,同比增速也不低达到46%。 可以说大资管时代的到来为银行、金融业各类机构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现在我们商业银行也正在抓紧布局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加快从信用中介向资产管理中介的转型。 下面我想就商业银行在大资管时代中的发展和定位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针对宏观形势,刚才余部长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我们感觉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应对推动盈利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从资产端来看,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客户已经通过股票、债券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融资。 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逐步下降,我看了人民银行的通报,到去年年底间接融资在社会总体融资规模里面占到59%,实际上这个数据比2013年提升了8个百分点,我印象中2013年大体是51%,曾经2014年银行的间接融资低于50%。 大家想十年前是什么状态,当时间接融资超过90%,尽管去年间接融资有所回升,但是大的方面是呈下降的趋势。 如果从负债端来看,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理财意识的觉醒,银行存款现在在大量的流失。 众所周知,负债业务放缓会制约资产业务的快速扩张,在利差收入仍然占大头的情况下,双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所以下一步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逐步形成以代客投资管理资产为基础的盈利模式,不仅可以缓解双脱媒的冲击,而且有利于银行从传统的存贷利差为主的单盈利模式向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转变,这是从应对双脱媒的角度。 其次,我觉得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重要手段。 居民和企业的金融需求正在从传统的存贷汇向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更趋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转变。 应该说最近十年到二十年以来,在欧美国家金融服务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零售银行,第二个阶段是财富管理,第三个阶段是私人银行。 在中国是什么情况呢?目前我国的高端个人客户也正在从零售银行向财富管理这个方向去迈进和转变。 同时私人银行的发展速度这几年也是非常快的,这是高净值的客户。 就普通的大众客户来讲,应该说追求高收益、便捷化、体验良好的新型理财服务,这些是普通大众客户新的需求。 于是各种报告,包括p2p这些产品应运而生,可以说吸引了大批年轻客户的眼球。 同时,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主动进行财富管理,也已成为居民养老保障的重要来源。 应该说大力发展自主管理业务,继续参与客户资产配置的全过程,不仅可以满足客户多元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而且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由单纯的产品销售向财富管理方向转移。 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打造轻级银行的有效途径,目前银行业传统的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监管部门给银行现在上了两道紧箍咒,第一道紧箍咒就是资本充足率。 大家知道从监管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第二道紧箍咒就是前不久发布的杠杆率的管理办法,你不能低于4%,这两道紧箍咒可以说控制了银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 因此银行必须探索集约化的发展模式。 资产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托委托关系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不持有风险资产,资本占有相对较小。 因此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是银行优化业务结构,打造轻级银行的有效途径,以上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是商业银行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要发挥自身优势,也是呼应刚才王主任的观点。 面对大资管背景下竞争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化,现在商业银行要想真正的资产管理转型,在此过程中既要发挥自身优势,也需要积极的与基金、投资管理公司等各类机构开展合作,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首先在产品端,要建立适应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体系,银监会提倡银行理财要向净值化转型,这确实是打造银行隐性担保的有效方式。 现在监管部门正在紧锣密鼓的起草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我们预计不久将会出台。 这个办法借鉴了一些基金行业的监管规定。 银行要很好的向基金公司来学习,这里面有的基金公司也会担心,银行理财净值化以后会加速跟基金同质化的竞争。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过去银行预期收益率型的产品对基金形成了一定的替代。 银行理财净值化,就跟基金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我倒是认可第二种观点,我认为未来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就是新型化的产品会成为银行资管业务主要的产品形式。 但是预期收益率、固定期限类的产品仍然会存在。 比如说针对低风险偏好客户的保本型理财产品,针对高端客户的私募产品,项目融资类产品等等。 另外从覆盖面来看,银行的客户分布是最广的,它包含了低中高收入不同风险偏好的个人和机构等各种类型的客户。 因此需要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所以我觉得从产品端银行和我们在座的基金管理公司,以及我们的投资管理公司都有很深很广阔的合作空间和领域。 从资产端来看,要打破市场交易的能力,资产配置与市场交易能力,银行原本的优势在于信用风险管理,我们最熟悉的还是债券管理。 类信贷非标投资可以说发挥了银行的这一特长,所投资的债券也多是持有到期,监管部门提倡非标要转标,标准化的资产其实就是证券化的,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资产,银行需要增强在各个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能力。 但是我们在每一个市场上,应该说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领先者,这需要银行借助证券、基金、保险、信托、期货、私募等机构的优势。 当前银行理财和基金公司的合作也正在逐步的加深,很多银行理财已将投资货币化基金作为流动性管理有效的途径。 基金公司也更加重视银行理财的投资顾问服务。 同时,银行也能凭借自身结算优势,发挥信用职能,通过资产的托管服务为基金等机构正常运作来保驾护航。 因此,各金融机构之间,我们感觉应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生共赢,共同塑造一个既有竞争,也有融合蓬勃、多元、互通的大资管格局,这里面包括银行、基金、证券、保险方方面面,我觉得我们都有共同的责任。 持续强化跨界资产配置能力与市场交易能力,不仅是银行实现价值创造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资管行业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这是从投资端的角度来看。 在销售端要发挥银行连同线下线上的优势,客户的投资决策,要考虑一些综合的因素。 比如说收益、便利性,而银行全方位的网络覆盖能够为客户带来优质的服务体验。 一些相对标准化的比较低风险的简单产品,可以随时随地的快速交易。 而对于信托结构化理财、股票型基金、寿险等相对复杂的产品很多时候需要面对面的交流,银行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理财经理向客户说清楚、讲明白风险和收益,来帮助客户更理性的决策。 这里面我有一个观点,我觉得现在大家提互联网金融,似乎讲金融部提互联网金融就out了,实际上互联网金融不是万能的,它不能造飞机,它一定需要最后一公里。 我觉得互联网一定要和传统的行业融合起来,才能产生叠加的效果。 银行通过打造o2o立体化的销售网络,将极大的提升客户的体验。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8547.html
的爱情故事 欢迎来到我身边 首映 可盐可甜 于适王影璐演绎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