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宏大配套齐全 住在里面是什么样的体验 成都惊现巨型小区

喜欢小编的朋友都知道,小编比较钟爱三线厂,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多数三线厂都承担保护重担,出于安全的需要,建设在偏远大山深处,因此才有"企业办社会"的说法。进入21世纪,住房性质发生变化,从福利变成商品,但都是地处城市,小区办社会的说法比较罕见,因此才有单独介绍鹭湖宫的想法。

近三十年先后出现了几个巨型楼盘,明星楼盘,比如北京的天通苑,贵阳的白宫等等,而成都鹭湖宫以前很少出现在网络,这次被驴友发现,完全是因为小区又大又富。位于温江区万春镇天乡路,处在成都西侧三环外城郊位置,距离火车西站不远,只有不到20公里30分钟左右的路程。

鹭湖宫是官方给小区取的名字,本地市民更愿意称其为国色天香,是成都置信公司早期在江安河河畔打造大型住宅小区,占地6300多亩,共分为19区建设,首期楼盘于2009年开盘,2012年入住,以高档别墅为主,后期还开发洋房和高层,风格也迥异,包括仿欧式、地中海式和现代风格等多种建筑。

鹭湖宫小区面积实在太大,投资方不得不高度重视,与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联合打造中国首个“花卉迪斯尼”,就像当年三线厂办社会那样,鹭湖宫也是一个大型社区,小区配套设施齐全,学校、医院、游泳池、银行和社区商业中心等,一应俱全,最经典的是小区还有自己的游乐园,其规模堪比乐和乐都。

鹭湖宫的游乐园又叫国色天香游乐园,作为小区游乐园,规模相当大,一期童话世界2007年都已经完工,占地面积600多亩,曾经是花博会的风情园;二期水上乐园占地300亩,由梦之港、花之岛、狂欢海三大主题区域构成;三期是占地300亩的陆地乐园,以“极限、挑战”为主题,除此之外还有四期冰雪世界。就这规模别说是在温江区,就是放眼整个成都,也算是地标景点。

鹭湖宫建设时间早,规模大,入住率比较高大型小区,居住在里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用业主自己的话说,小区配套设施很是完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很是方便。尤其是小孩读书,只要要求不高,小学到高中都可以不用出小区就全部搞定,应该说还是非常满意。

大型社区住宅一直都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北京天通苑也好,贵阳白宫也罢,大型社区集中规划打造,功能齐全,生活便利,这是毋庸置疑的优点,但也有不便之处,社区太大,上下班期间进出交通较为拥堵,也成为其较为突出的缺点,相比起来,鹭湖宫似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业主才满意,你说是不是?


长江起源

过去,人们探索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历来认为长江的中游和下游是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而对于长江上游文明的研究,则未引起重视。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长江上游地区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四川成都平原一系列事关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发现和发掘,证明长江上游同样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目前,在以四川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从考古学角度建立起了该区域先秦文化的发展序列(1),即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再到十二桥文化,最后到晚期巴蜀文化。 其时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经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历时二千余年。 与之考古文化同样发达的长江上游文明,正是循着这个文化序列,经历了从起源,到形成,再到发展的漫长而艰辛的演进过程。 迄今成都平原考古发现的一批批规模空前的中心聚落和城址,以及许多为世人所瞩目的珍贵历史文物,无不显示其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中心的特殊地位。 本文试图就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 一、长江上游的自然地理态势 长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自西向东主要流经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终在上海注入东海。 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为亚洲第一长河。 位于长江上游地段的主要是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 据地质学家考证,青藏高原远在第三纪末期时,海拔仅一二千米,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后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猛烈碰撞,导致这一地带隆起升高,形成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巨大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属典型的高寒区,气候条件恶劣,人类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史前时期更是如此,人口稀少,因而难以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 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则非常优越。 自古以来就十分适合我们的祖先生存繁衍。 四川盆地地处四川的东部,周围高山环绕,盆地内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和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 长江干流横亘四川南部,其自北而南的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和与从南向北流入长江的乌江、赤水河等大小支流的纵贯四川全境,构成一个水网密布、幅员宽阔的流域之地。 同时,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沿岸发育了众多地势低缓的河谷台地和山前地带,这里土质、水肥条件良好,有着理想的农业起源的地理环境,是原始农业生产的有利地区。 尤其是岷江支流,古代被当作长江正流,发源于岷山南麓。 主要由岷江、湔江、石亭江、绵运河等河流自上游挟带的大量泥沙流出山口冲积的扇形地连接而形成的成都平原,又叫川西平原,总面积达1.2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2.6%。 这里土层深厚,富含铁、钾、磷等养料物质,土质疏松柔软,易于农业耕作,特别是水稻粮食作物的栽种。 东部丘陵地带土壤肥沃,旱地水田分布甚广,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如水稻、小麦等。 受地形影响,四川盆地北部有高耸入云的秦岭、大巴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北方的寒冷气流不易长驱直入,气候温暖;夏季因太平洋、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丰沛,形成这里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种地理条件和气候特点宜于农业耕种,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同时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是我们先民栖息生存,农业定居的理想场所。 这些都为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客观的物质基础。  从大量发掘的考古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在旧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就有人类狩猎采集,劳动生息,至今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化遗存。 50年代初,著名资阳人的头骨化石(2)的发现,足以证明远在数万年至1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地区。 70年代中期,汉源、铜梁、资阳等地又相继发现了大量属于旧石器时代时期的文化遗存(3),并出土了一些打制石器。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分布更为广泛,到目前为止,以川西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发现和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0余处。 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遗存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人口的急剧增加,无疑标志着史前文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进而为长江上游成为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提供了可能。 此外,四川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独具特点,其北有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东邻发达的长江中下游文明,南有云南早期元谋猿人的发现,如此良好的文化氛围,极大地促进了长江上游文明的形成和走向成熟。  二、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的探索 (一) 宝墩文化的发现,迎来长江上游文明的曙光。  大约从公元前4600年开始,长江上游出现了哨棚嘴文化(4),其分布主要在今川东长江沿岸一带。 与此同时或稍晚一些,川西成都平原上发生了宝墩文化(5)。 除此之外,川北的绵阳(6)、广元(7),川东北的通江(8)、巴中(9),川西南的汉源狮子山(10)等地区也发现了有大量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 就目前诸遗存出土的考古材料看,它们都属于同一个大的考古学文化范畴,其中,以川西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为中心。 宝墩文化相当于中原的龙山文化时期。 这时宝墩的农业、手工业都很发达,并出现了多处大型中心聚落和城址,贫富分化明显,表明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中上游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 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以磨制为主,大多通体磨光,有的刃锋锐利,留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 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凿、石刀和石铲。 可见,从清除杂草、开荒垦地、中耕播种到农作物收割,工具种类齐全,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人们主要过着农业定居兼狩猎采集的生活。  陶器是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仅宝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就达千余件(11)。 制作方法为泥条盘筑加慢轮修整。 经慢轮修整后的器形规整,器表打磨光滑。 很多器物采用分体制作,然后粘接。 陶器中的圈足尊、喇叭口高领罐等器物及其纹饰的制作都相当精细,尤其喇叭口高领罐的火候较高,叩之有声,可谓当时的精品,说明制陶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石器制作也很精致。 部分石器选材考究,磨制细腻,如石凿,磨制精细且规整,石质较佳,个别似玉质,几可与玉器比美。 由于石器制作技术的娴熟,因而玉器的加工制造更加精美。 这一时期发现的玉器多为墓中随葬品。 大量陶、石质纺轮的出现,说明当时纺织业也很发达,男女有了分工。 房屋为木骨泥墙,经火烘烤,坚固结实,经久耐用。 正是由于有了夯筑技术,使得营建大规模的城垣成为可能。 这时一座座颇具规模的古城先后相继建立。  城址的出现是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迄今长江上游发现的史前城址主要是成都平原的新津宝墩(12)、郫县古城村(13)、都江堰芒城(14)、温江鱼凫村(15)、崇州双河村(16)和紫竹村(17)6座古城群,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古城群之一。 6座城址均建在平原冲积扇河流形成的相对较高的台地上,布局规整,大多呈方形或长方形。 各城的面积大小不等,最小的都江堰芒城有12万平方米,最大的宝墩龙马古城达60万平方米,其余在20万-30万平方米之间,这与长江中游的城址相当。 城内发现有大量的建筑遗迹、灰坑和墓葬,其中很多房屋的面积在10-50平方米左右。 遗址的中心部分往往有少数面积甚大、规格颇高的中心聚落。 1996年宝墩的鼓墩子发现一批规模较大的建筑群(18),面积约3000平方米。 鼓墩子在当时明显高出四周地面约1米,且正好位于宝墩遗址中心,这似乎说明鼓墩子建筑群是一处明显高于其它建筑的中心聚落。 它的出现表明,宝墩社会已经开始分化。 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统治阶层,才有必要建造如此规模的中心聚落。 因此,这种大型中心聚落可能就是上层统治者活动、居住的处所。  无独有偶,1997年郫县古城村遗址中部又发现了一座平面呈长方形,方向为西北-东南向,长约50米,宽11米,面积达55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19)。 该房址未发现有隔墙遗迹,此房间应为一个宽度不大,进深很长的通间,推测可能还有大型梁架结构。 这与一般的建筑不同,当不是一般性居址。 据房内留存的5个长方形台子分析,5个台子系卵石砌成,横向陈列于房址的中心部位,颇有规律,显然是有目的而为之。 这很可能为一座大型宫殿或宗庙一类的礼制性建筑,应是当时上层统治者宗教祭祀和政治活动的中心所在。 6座城址的四周均修筑有高大的城垣,至今这些城址地面上还残留有很多较完好的城垣遗迹。 这些城垣采用夯土建成,夯层清楚,夯面紧密,出现了版状夯土工具,一般长多达50厘米、宽10厘米左右,这为修建大型城垣提供了条件。 如,新津宝墩龙马古城垣(20),其周长3200米,宽8-31米以上,高度超过4米,土方量初步推算在25万立方米以上。 如此厚实的巨大城垣,连同城内的大片房屋,尤其是城址中心部位的大型聚落建筑,我们认为,宝墩文化的这些城址已基本具备了城的条件,而且可能已是某种意义上的都城。 因此可以说,至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 宝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增加了财富的积累,也加深了贫富的分化,这在墓葬规模和墓中随葬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宝墩文化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墓中随葬品的有无、多少在不同遗址中不尽相同。 有的墓中不但随葬品多,有时还随葬一些珍贵物品,有的墓中随葬品则十分简陋,有的甚至一无所有。 新津宝墩遗址仅见的5座墓中均无随葬品(21),成都十街坊遗址的19座墓中有7座中随葬骨器(22),而广汉三星堆遗址的仁胜墓地则随葬玉石器(23)。 由此可见,当时只有极少数贵族统治者拥有巨大的财富。  财富的集中也刺激了掠夺性战争的发生。 早期四川境内,部落民族众多,大小诸侯国林立。 原始社会末期,各部落为了扩充实力,不惜强取掠夺他人的资源和财富,因而战争烽烟四起,连绵不断。 为了免受战争的惨祸,更为了抗击强敌的入侵,各部落首领纷纷在其住地周围筑墙挖沟,造城设关。 于是,一批规模空前的城址群在川西成都平原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并成为当时成都平原上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宝墩龙马厚实高大的城垣也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战争的频繁和激烈程度。 这时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兵器,如石钺等,制作精致。 随着阶级对立的加剧,贫富悬殊的加大,战争变得愈加频繁和激烈。 社会处在剧烈动荡和进一步分化中,同时也在迅速进步与向前发展之中,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三星堆文明。  (二)沉睡三千余年的三星堆文明的苏醒,长江上游文明引起世人的关注。  大约从公元前3700年开始,长江上游进入了三星堆文化时期。 这时,哨棚嘴文化和宝墩文化先后相继衰落,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以陶小平底罐、高柄豆、鸟首形器等为特色的新型的考古学文化,以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遗址(24)为代表,故称三星堆文化。 该文化在承继宝墩文化因素的同时,又受到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强烈影响--中原二里头文化南浸,最初在长江中游鄂西地区稍作停留,然后由鄂西地区溯长江西上进入四川东部,再由此折而西北上,最后向川西成都平原渗透,三星堆文化就是在这股强大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并进而发展为三星堆文明。 与三星堆文化相类似的古文化遗存,主要有川西的成都、雅安、汉源和川东北的阆中以及川东的长江沿岸一带,初期阶段长江中游的鄂西地区亦成为三星堆文化的分布范围。 在这样辽阔的地域内表现出三星堆文化的特色,反映了该文化兴盛强大的历史面貌。 这一时期三星堆遗址所出规模宏大的铜器物群,表明三星堆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特别是两个大型祭祀坑和数以千计的铜、金、玉、石、陶等不同质地的礼器、神器、祭品的出土,以及三星堆大型中心聚落和厚实高大的城垣的发现,都展示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长江上游文明已经正式形成。  三星堆文化的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 生产工具数量增加,种类也有所增多。 尤其是锄形器的出现,表明当时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 谷物收割工具石刀形制的改进,提高了劳动效率。 成堆的兽骨和大量和陶塑铜制动物,表现出畜牧业发展很快。 众多铜制陶质酒器的出土,既反映了酿酒业的发展,也表明粮食有了剩余。  手工业方面,新出现了制铜业。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多达500余件(25),有铜雕像群、礼器、神器、法器等种类。 如此规模的青铜器物群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业的高度发达。 这批铜器体形高大,纹饰繁缛,足见青铜的冶炼与焊铆连接技术已具有相当先进的水平。 其制作工艺之精湛与造型之精美,在同时代诸考古文化中无与伦比。 玉石器的加工制造向高精化发展,且数量大增,件件珍贵。 玉器制作较好地运用了锯、凿、挖、琢、钻、磨、雕刻、抛光等工艺。 有些玉器上的透雕和线刻画堪称艺术珍品,有些玉器制作规整细致,以玉璋最为引人注目。 其特点大而薄,长度一般在20-60厘米之间,最长者在1米以上,而厚度仅1厘米左右,凡此等等,无一不显示了当时玉石器加工技术的高超和娴熟。 陶器制作有了新的发展,地方特色鲜明,器形以高柄豆、、小平底罐、圈足盘、壶、瓶、鸟首形器等构成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陶器物群。 发现数万余件陶器、陶片。 部分陶器采用了轮制技术,纹饰十分丰富。 大型夯土、土坯砖城垣和木构梁架中心建筑群的出现,表明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不同质地、多种形制纺轮的出土,说明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青铜大立人像身着的长襟燕尾服饰(26),显示了当时缝纫和刺绣织锦技艺之高超水平。 金器加工、漆器制造和酿酒业也有很大发展。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手工业门类齐全,铜器、玉石礼器和陶器的数量具有相当规模,其加工制作技艺更胜一筹,且拥有独立的制造加工作坊和一大批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各种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熟练的工匠,说明当时已完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行业。  此外,三星堆遗址还出土数量众多的海贝、铜贝和玉石璧瑗(27),反映商品交换、货币经济已经出现,说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已经开始。  总之,三星堆文化时期,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商业贸易的迅速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 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三星堆上层建筑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 这时的三星堆已是一个规模宏大,功能设施齐备,具有了国都性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三星堆遗址(28)位于成都平原广汉市境内的鸭子河与牧马河之间的台地上,是目前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诸遗址中最为重要的考古文化遗址。 这是一个由30余个文化点构成6个大的遗址分布区域,共同组成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大型遗址群。 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东、南、西三面为人工夯筑城垣,北面以鸭子河作天然屏障而形成的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大型古城,这样大的城址在全国尚属罕见。 古城布局不太规整,南宽北窄呈梯形状。 东城墙由主城墙、内城墙和外城墙三部分组成。 主城墙顶部系用土坯砖作为建筑材料,这在同时期的城墙修筑中是少见的。 城内发现大量的建筑遗迹,现已发掘房屋40多间。 房面分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以方形和长方形为主。 有面积仅10平方米的平民小房,也有面积超过60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一间进深8.7米,面阔23米,面积达200平方米,且数间相连,并具有木构梁架的大型宫殿式建筑。 房址间有散水设施和引水出城的沟渠。 这样精心建造的大型聚落,足见其规格之高,表明它是上层统治者集团活动的处所。 同时,居住区发现有丰富的陶器生活用器。 陶酒器独领风骚,酿酒的高领大罐,饮酒的觚、杯,盛酒的瓮、罐、壶,温酒的以及舀酒的勺,一应俱全。 陶食器数量也很多,碗、碟、盘、豆、罐等日常生活用具,应有尽有。 各种精美的工艺陶塑有虎、象、牛、猪、羊、鱼、蛙等,如此之多的陶塑工艺品出土,这在同时期诸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 玉石器主要是璋、璧、圭、琮、矛、斧、斤等高档消费品。 还有雕花镂孔的漆木器。 等等。 这些丰富的生活用品和高档消费品显然不是为一般平民所拥有,而是为少数贵族统治者所垄断,进一步说明三星堆遗址当是一批社会地位颇高、且掌握一定权力的特殊阶层活动的中心。 该遗址出土的两件双手反缚、跪坐的石人雕像,应为奴隶形象,反映了奴隶制已经存在,阶级发生了严重分化。  更为重要的是1986年三星堆发现了两个大型祭祀坑(29)。 坑内有次序地分层堆满了各种形制奇特,不同质地的玉石礼器、金器、青铜人像、象牙、骨渣等数以千计的文物精华。 这些器物不仅在四川是首次发现,而且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如金杖(30),长1.42米,重近500克,刻有精美的鱼鸟图案和人头像,这是国王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的象征,是国王最高权力的标志物。 数十件与真人大小相仿、神态各异的青铜人像和人面像,代表各诸侯首领,其中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的青铜大立人像(31),是目前所知我国最大的青铜雕像,有东方巨人之称,这应是以巫师身份出现的国王,表明当时国王是集政权、神权于一身,三星堆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实体。 两株高大的青铜神树作为沟天通地的祭祀用具最为引人注目,青铜、尊作为礼仪用器,其他各类铜器都具有宗教祭祀的性质。 玉石器也是如此,其礼仪用器多达千件,玉琮、玉璧用于宗教仪典,玉斧、玉戈、玉矛、玉剑作为仪仗,象征威武的军权,玉璋代表礼仪用器。 象牙、海贝等为奉献给神灵的祭品。 可以看出,当时三星堆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礼制体系。 如此隆重盛大的祭祀活动必定是一个实力强大的王国,以及一个享有崇高威望、拥有最高权力的国王才有能力举办这样的活动。 城内还发现有制陶窑址、玉石器加工作坊以及大量的手工成品、半成品、坯料磨石等。 遗址内出土的陶质坩锅、青铜熔渣结核和铸造青铜器的泥芯,也表明这里已拥有大型铸铜作坊。 毋容置疑,三星堆所出土的大量精品文物非本地制造莫属。 以上各个方面无一不透射出浓浓的王都气息,反映三星堆正处在一个兴盛的奴隶制国家时期。  早期殷商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观念。 祭祀与战争相提并论,同时被看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而三星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和众多玉石器精华,以及大量金器、象牙、海贝等重器都出现在两个大型祭祀坑内,足见,宗教祭祀在当时三星堆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战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星堆遗址出土数十件青铜、玉石兵器,说明当时战争的激烈和经常化。 当战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一定规模时,必然会产生强大的军队。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器底座发现有武士雕像,反映了军队已经出现。 军队是国家运转的重要机器,因而军队的出现,标志着奴隶国家已经建立。 国家乃文明的集中表现。 至此,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长江上游文明--三星堆文明已经走向成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十二桥、金沙遗址的发掘,展现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的步伐。  大约从公元3100年开始,盛极一时的三星堆古城突然被废弃,举世瞩目的三星堆文明亦随之终止了在该地的发展,神秘地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 这时,有着与三星堆同样发达的十二桥文化(32)在成都地区悄然兴起,其时间从商代晚期经西周到春秋中期,形成了长江上游文明在成都平原继续发展的历程。 十二桥文化完全是从三星堆文化中脱胎发展而来。 前期承袭了大量三星堆文化因素,到十二桥文化后期,三星堆文化基本消失,新的十二桥文化面貌开始出现。 十二桥文化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其分布范围为川西的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川中的嘉陵江流域、川东长江沿岸(33)、长江中游的鄂西地区以及陕南汉中地区(34)都发现有相类似的古文化遗存。 十二桥、羊子山、金沙等重要遗址所出的遗迹和遗物,展现了长江上游文明发展前进的步伐。  这一时期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工具又有所增加,新出现了大量的翻土工具--鹿角器(35)。 多种耕作农具的使用,表明了农业生产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防洪灌溉技术日趋成熟,出现了多处农田水利工程和治水设施。 1985年在方池街遗址(36)发现一处系人工用竹篾络卵砾石砌筑的水利工程,这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最早的水利工程。 大量动物骨骼的出土,反映了家畜饲养业的进一步发展。 据方池街、指挥街等遗址的动物骨骼鉴定材料(37)证实,家养动物有猪、狗、牛、羊、鸡等种类,其中家猪的材料最为丰富,约占家养动物的75%。 家猪又以半年至一年半之间个体为主。 可见,大多数已为成年猪。 家猪的饲养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 陶器制作技术也有进一步发展,种类更加丰富,以夹砂陶、灰陶为主。 典型陶器以尖底器、喇叭口罐为重要特色,并贯穿始终,前期继承三星堆文化因素,后期大量出现绳纹罐、釜和瓮。 玉石器加工制作更加精细,打磨更加规整,器表光洁,玉器的开料使用线割、锯割、板割等多种方法。 金器独具特色,金沙发现近300件。 其加工制作技术更加精湛和娴熟,不少金器成为同时期金器加工之代表作。 铜器数量大大增加,仅金沙遗址出土的铜器就达700余件,多数器型偏小,制作更加精美,工序也较为复杂,很多器型从三星堆沿袭而来。 大量磨制精细的穿眼骨针的出现,反映了纺织缝纫业的进一步发展。 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有木骨泥墙式建筑群,也有大型干栏式木构建筑群。  十二桥文化大型遗址群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即今成都市区偏西。 自西向东由抚琴小区(38)、十二桥(39)、方池街(40)、指挥街(41)、岷山饭店、岷江小区(42)和目前正在发掘的金沙遗址(43)等组成,绵延10余公里。 十二桥遗址为一处商代大型干栏式木构建筑群,位于今成都市区十二桥。 该遗址占地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其中,木结构建筑分布近1万平方米。 有屋面悬空,下为木桩支撑,平面呈长方形的干栏式小型房屋,也有地梁直接与地面接触的大型建筑。 有长约12米的地梁,其上凿有规整的方形和圆形卯孔,柱洞纵横对应整齐,推测上部已形成较为规矩的大型梁架结构。 很有可能这是带有庑廊的大型宫殿类建筑。 小型房屋与大型宫殿建筑相互连接,互为配套,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木构建筑群。  目前正在发掘的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郊,现已探明的分布面积约3平方米公里。 尽管至今尚未发现城垣遗迹,但从已发现的大规模建筑、灰坑、墓葬等遗迹和众多惊世骇俗的珍贵遗物来看,足以说明成都就是继三星堆后又一个国家级的重要都邑所在地。 考古发现该遗址内有一定规划和功能分区,每个区内又有一定的布局结构。 三合花园宫殿区发现大量房屋基址,其中有5座房址,均为大型排房建筑,布局很有规律,长度20米以上,最大的一座F6宽近8米,长度在54.8米以上,至少有5个开间,面积在430平方米以上。 这种成组的大型排房建筑可能是宫殿性建筑。 遗址中南部出土大量房屋建筑,红烧土堆积,成排的窑穴,400余个灰坑,90多座墓葬,陶窑数座以及数以万计的陶器日常用器和一部分玉石器、金器、铜器等文物精华。 陶窑均为小型馒头窑,面积约6平方米。 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组成。 窑室多呈前低后高的斜坡状,是目前四川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窑址群。 表明这是生活居住区、作坊加工区和一小型墓葬区。 遗址内诸如跪人、卧虎、盘蛇等众多圆雕石像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墓葬区在遗址中部体育公园一带。 遗址东部是宗教仪式活动区,也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遗存分布区,这里约8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金器、铜器、玉石器等礼仪用器2000余件以及众多的象牙、龟甲等祭祀珍品。 该区还发现了三处特殊的祭祀遗迹:一是象牙堆积坑。 坑内有规律地平行放置大量象牙,最长者近1.5米。 从断面观察,共分8层。 数以吨计的象牙出土为全国所罕见。 伴出有玉器和铜器;二是石璧、石斧、石璋形器半成品分布区,面积约300平方米;三是成片的野猪獠牙、鹿角、象牙、陶器、美石集中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 金沙遗址出土的重器,如金冠带,系用金条锤打而成,长59厘米,宽4厘米,其组合图案与广汉三星堆金杖上的鱼鸟图案和人头像十分相似,同样具有王权的象征。 玉器历来作为贵重物品,上乘的玉器价值连城。 遗址内出土的玉器主要是礼器,数量之多,达900余件,是目前我国出土玉器最多的遗址。 其品种齐全,几乎囊括了中国青铜时代玉器的主要种类,很多玉器还是第一次出土。 以上都是一般邑聚所无法比拟的,居住在宫殿中的不是一般的部落首领,应是国家的统治者。  1956年羊子山发现的大型土台是目前我国先秦时期发现最大的礼仪性地面建筑。 该土台为四方形台阶式建筑,台身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高10余米,厚6米,分上下三层。 边墙用泥砖垒砌,中用填土夯实。 估算用泥砖约130万块,土方在7万立方米以上(44)。 规模如此宏大,雄伟气派,俨然是一座国家级的祭祀土台,是当时这一地区举行国祭活动的重要场所。 可以看出,商周时期的成都已经形成一个综合国力十分强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一时期方池街、金沙遗址大量石人跪坐、双手反缚奴隶雕像的出土,反映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奴隶制国家已经发展状大。 贫富悬殊更加明显,表现在墓葬中,约半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器物也不多,主要是陶器,只有5座墓随葬器物丰富,有陶器和一定数量的铜器、玉器,说明财富愈加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这样,必然会

池州那边到底哪里比较好玩

池州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全市森林覆盖率60%以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国家标准的35倍。 牯牛降是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升金湖是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有“中国鹤湖”之称。 目前,池州已拥有5A级景区1 个,杏花村、大王洞等4A级景区6 个,大历山、蓬莱溶洞群等3A级景区多处,是一座名符其实的自然生态公园和山水名城。 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安徽省“两山一湖”(安徽九华山、太平湖、黄山)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 交通从池州火车站对面乘坐开往九华山的大巴车,票价6元,车程1 小时。 门票旺季190 元淡季140 元九华山大门票+ 百岁宫缆车票285 元九华山大门票+ 天台索道票325 元牯牛降 牯牛降坐落在石台县境内,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创世纪以来留下的一块古老的天然净土。 牯牛降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山岳旅游风景区。 这里青山绿水相依,烟云变化无常,于险峻中见温柔,秀美中显恬静,奇幻中露幽雅,实乃旅游观光的理想之所。 若登峰环顾,由近及远,齐云胜境近在咫尺;黄山、九华遥遥在望;长江如同白练,蜿蜒于千峰绿野之间,恰如一壮美的山水画长卷,使登临者浮想联翩,激动不已。 门票旺季3 月1 日——11月30日票价100 元/人淡季12月1 日——翌年2 月底票价80元/人 交通可由合肥、安庆、池州、祁门等方向乘坐直达石台县城的汽车,然后再在石台汽车站对面的车队乘坐牯牛降旅游专线车直达牯牛降景区。 池州杏花村 国家4A 级旅游景区——池州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西郊,距今已有1300 年历史,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著《清明》诗使之名扬天下,邑人郎遂撰《杏花村志》,收录中国《四库全书》。 世人誉杏花村为“天下第一诗村”,村内树木葱郁,杏花在林,小桥流水,酒旗若现,怀杜轩、青莲馆、昭明堂、吟诗台、半亩园、杏花岛、六朝长廊处处流露出村的意境、诗的芬芳。 门票88元公交坐2 路/3路/5路公交车可到达秋浦胜境大王洞 大王洞,坐落在府城西南的牌楼镇大山、穿山境内。 全洞由大天潦、小天潦和大王洞三洞呈“丁”字形组成的巨型溶洞,干线总长2200 米,总面积达10万平方余米,规模宏大,奇景天成,堪称“洞中大王”。 是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是秋铺仙境的一块奇异的瑰宝。 大王洞风景区由“天桥奇观”、“神仙河谷”、“大王洞府”和大王湖四大景区组成。 门票旺季95元淡季70元交通池州客运站坐15路车到西门车站,那里有去大王洞的车。

天津最好玩的地方?

海 河』海河起自天津市西部的金钢桥,东至大沽口入海,全长70多公里,横贯天津市区。 流域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是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北运河、永定河5大水系的入海通道,兼有排涝、蓄水、供水、航运、旅游和环境保护等综合功能。 海河是天津人的母亲河,也是天津的象征。 天津人日常生活闲逛、休憩的地方都离不开海河两岸,新型的建筑物以及游乐地点都围绕在夹岸两旁。 海河两岸是一览天津人面貌的最佳地带。 『鼓 楼』鼓楼是旧时天津“三宗宝”之一,位于天津老城中心,紧邻闻名遐迩的广东会馆,周围与国内外著名的古文化街、天后宫、吕祖堂等景点相辉映,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 重新修复后的鼓楼举办了与天津历史有关的各种展览,如天津危改展览、天津住宅发展史展览——展出金、元、明、清、近代、解放前几个历史时期本市住宅的发展变迁史,此外还开辟了天津风貌和名人名居展览,集中展示了70多处典型建筑和名人名居等。 『古文化街』古文化街由宫南、宫北大街和宫前广场三部分组成,全长580米,天后宫位于全街的中心。 全街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全部建筑为砖木结构,是目前天津市最大的一处仿古建筑群。 建筑格调为“仿清、民间、小式”的风格,配有油漆彩画、砖雕、木雕。 『石家大院』位于西青区杨柳青镇,是清代津门八大家之一石万程第四子石元士旧宅。 始建于1875年,占地6000多平方米,由大、小四进院落组成,规模宏大,建造精巧,有“华北第一宅”之称。 现辟为杨柳青民俗博物馆。 藏有大量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砖雕等民间艺术珍品。 同时,石家大院内还设有石府戏楼,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戏楼。 『五大道小洋楼』天津有近千幢漂亮的小洋楼,古旧韵味引人入胜,英式、法式、德式、俄式、意式等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物争奇斗妍,天津又被称为“世界建筑博物馆”。 这些小洋楼集中在五大道(成都道、重庆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 当时,一些西方人、皇亲国戚、巨商富贾把天津视为建立“小公馆”和别墅的理想地点。 天津这些小洋楼,几乎都有近百年的历史。 『海河意式风情区』座落在河北区南端,曾是天津近代史上意大利租借地的中心区,已有近百年历史,原有街区及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是至今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意大利文化集中地。 在这个区域的周围有诸多著名的近代和现代历史名人故居,有梁启超饮冰室、李叔同故居、曹禺故居和袁世凯、冯国璋宅邸等。 『蓟县风光』蓟县居津京唐承四市的腹心,古称渔阳,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古城,境内山青水秀、峰峦叠翠、名胜古迹遍布全县。 有闻名遐迩的盘山、黄崖关长城、翠屏湖、石趣园、辽代白塔、唐代独乐寺;还有以“八仙”在此野餐小憩的神话故事命名的八仙山、号称“天津第一高峰”的九山顶、有观赏与科研价值的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水伴石生的大峡谷。 『七里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宁河县西北部,是海退后形成的古泻湖潮洼地。 潮白河南北贯穿,将湿地分为东、西七里海,总面积约为9500公顷。 七里海生物物种多样,是许多珍稀和濒危野生动物迁徙、栖息、繁殖的基地。 水生植物涉及12群落,植物200多种,国家保护三类植物3种,主要植物为芦苇;动物有100多种,其中国家保护一类动物11种,二类动物14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达10多种。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8595.html
比亚迪卖了超160万辆 新能源汽车上半年销售火爆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