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故事绘就美丽新西藏

拉林铁路上疾驰的复兴号列车。通讯员 马生明 摄

列车乘务员积极服务重点旅客。记者 王莉 摄

列车乘务员与乘客热情互动。记者 王莉 摄

2021年6月25日,对于西藏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拉林铁路通车,高原复兴号动车组驶上了雪域高原,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方便了民众出行,带动了就业创业,加强了民族团结,成为雪域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年来,无数人的生活和这条铁路产生交集,紧密相连,他们与这条铁路的一个个鲜活故事绘就了一幅美丽新西藏蓝图。

紧挨着火车站的桑东村

桑东村是加查县离火车站最近的村子,步行大概五分钟路程。全村二十几户103人,23岁的索朗卓嘎从小生活在这里。去年她从云南大学毕业后,备考失利。今年她报考了拉萨市的一个培训机构,争取趁年轻再努力一把,实现自己“三尺讲台”的梦想。因此,往返拉萨与加查两地之间的动车上,总能看到她的身影。

“我出门只选择坐火车,既方便又安全”。曾在山南市乃东区上高中的卓嘎,经历过从加查到山南市区最长24小时堵车,体会过又冷又饿又害怕的旅途。“那时候,正常情况不堵车的话,四五个小时能到达,如果运气不好,遇到突发情况,就不好说了。”“我因为开学迟到还被老师训斥过,质问我为什么不早点出发。”回想当时的出门难、交通难,卓嘎仍心有余悸。

2021年暑假,拉林铁路刚刚通车不久,还是大二学生的卓嘎放假回家,从拉萨坐动车直接在家门口下车,用时不到两小时,车费63元。这令卓嘎欣喜不已,过去从加查出发去一趟拉萨,需要先到山南然后再绕道去拉萨,大概要耗费七八个小时,仅加查到山南的车费就是100元。

“开什么车呀,火车最方便。”说起乡亲们如何看待火车,卓嘎有模有样学起了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卓嘎这几年放假回家,和同学坐着动车去了日喀则、林芝、朗县等地游玩;村里的乡亲们坐着动车去拉萨走亲访友;每年藏历新年,加查当地的老乡坐着动车去拉萨或者山南购买年货;卓嘎在家务农的父母从加查分别坐过动车、普速列车去林芝,体验不同的乘车感受。

今年,卓嘎在拉萨就读大二的妹妹,只要遇到过节放假,就坐动车回家了。据卓嘎说,妹妹喜欢坐在动车上拍沿途的风景,上传的跟火车有关的视频,在抖音平台还获赞不少呢。

乘火车公益研学的师生们

6月21日,来自拉萨市的160多名中学生所乘坐的Z21次列车平安抵达拉萨站,结束了为期六天的公益研学之旅。18岁的白玛桑布就是其中一员,今年即将步入高三的他,已经对明年高考填报志愿有了清晰的规划。

和白玛桑布一样有过研学经历的还有他的同学丹努。丹努是首批“乘复兴号感党恩”公益研学的同学。至今回想起人生第一次乘坐动车的经历,17岁的丹努难掩激动的心情。他时常会与家人和同学分享当时手机拍下的照片。问起他心仪的大学,他坚定地说:“西藏大学”,接着补充道,“我的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也越来越现代化,令人激动。在家门口就能乘坐火车,离不开强大的祖国。我要好好学习,希望将来能在家乡就业。”

“我们计划今年在区内组织3批次学生继续开展‘乘复兴号感党恩’公益研学之旅。”拉林铁路通车以来,拉萨市教育局已开展5场次研学之旅,惠及学生千余名。

火车承载着希望和梦想。“我们一方面向学生普及铁路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交通变化感知西藏和国家的发展变化,让感恩共产党、报效祖国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研学带队老师罗追曲平说。

39岁的罗追曲平与铁路的缘分早在18年前青藏铁路开通时就结下了。当时还在石家庄上大学的他,乘坐了第一趟进藏列车。十几年后,他又带着自己的学生乘坐火车去不同地方。火车成为孩子们走出大山的重要交通工具。

“同学们,我们高原复兴号的玻璃是防紫外线的,车内有两套供氧设备,这是弥散式供氧口,这是紧急供氧口……” 列车长刘文静对于这段写在记录本上的文字早已熟记于心,每回她值乘如遇学生,都会向他们介绍车内设施设备,并与之互动。

把真情服务留给旅客的铁路职工

35岁的列车长刘文静曾在青藏铁路工作过数年,有着丰富的乘务工作经验。为了和常年两地分居的爱人团聚,2021年10月转入拉林铁路工作。

近三年的时间里,刘文静带领班组乘务员把提升旅客乘车体验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利用大区间对车内卫生死角部位进行清理,日常加强乘务员形体、服务用语的培训。班组在全面摘下口罩后,把微笑服务贯穿始终,注重细节、主动服务,用真心真情润泽了乘客心田。“高原的阳光强烈,如果我们捕捉到过道处的旅客微眯双眼或用手遮挡眼睛等细微表情、动作时,就会主动征求靠窗旅客意见,放下遮光板,并微笑示意感谢。又比如,车厢遇到调皮吵闹的小朋友或是大声交谈的旅客,我们看到其他旅客紧蹙眉头,就会主动询问该旅客是否需要调换座位,或提供一次性耳塞等服务。”刘文静介绍。

“我们在确保列车安全的条件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旅客解决实际困难,让旅客在出行中感受到我们的专业和可靠。”

提到拉林铁路开通运营以来有什么变化,刘文静作为见证者,她说,开通初期,部分出行的少数民族旅客从最开始上车找不到车厢、座位,不知所措,到现在上车淡定从容,轻车熟路,而且少数民族中农牧民旅客用汉语交流的越来越多了,而汉族乘务员对藏语也越来越熟悉,偶尔经过聊天的旅客身边,大概知道他们在谈论什么。

刘文静能用满腔真诚和热情服务车上的每名旅客,也源于她的家庭。她的公公退休前在林芝市米林市(原米林县)工作,当时,从拉萨开车回林芝单程需要7小时,一路上要随时应对碎石、暗冰等复杂路况。如今好了,拉萨至林芝单程只需要3个多小时就能够安全正点到达。刘文静的公公退休后离开西藏,没有亲身体验复兴号也成为了他的遗憾。刘文静说,公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高原,她没有理由不干好自己的工作,力争要用最好的服务来弥补家人的遗憾。

生活越来越好的乡亲们

6月的西藏天高云淡、绿树成荫,湛蓝的天空如清洗过一般干净通透。23日一大早,带着2斤干虫草的加查县嘎吉村村民边巴次仁赶往火车站,打算去山南市区走一走、看一看。

山南市加查县是有名的虫草大县,不仅产量高,品质也优。据加查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全县虫草产量占西藏总产量的10%,占山南地区的70%。

每年4月20日至6月20日是采挖虫草季,采挖虫草是一项辛苦活,农牧民要在山上吃住两个月。拉林铁路通车前,虫草销售主要靠商贩上门收购,路径单一、价格偏低。拉林铁路通车后,很多散户、游客直接去当地购买,或者老乡们直接坐着动车去拉萨、山南等地销售。在虫草资源助力下,加查县的人均收入一直位居全市前列,是有名的富裕县。

“价格能够卖得高高的,我们在山上挖虫草吃的苦、受的罪就不算啥了。”边巴次仁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介绍,2023年他家靠虫草收入达到15万元,创下了历年最高纪录。

“通了火车,我的生意更好做了,和铁路通车前相比,年销售额增加了20%左右。这几年,我有不少甘肃老乡也来加查做起了小生意。现在街道上的商铺比以前明显多了不少。”在加查县做了二十年虫草生意的马哈比布说。加查县除了出产虫草,还盛产樱桃、蓝莓、千年核桃、黄香蕉苹果等农产品,以及石锅、木勺等手工产品,随着发展加快,正逐渐被大众所熟知。

6月25日,既是拉林铁路通车三周年,也是35岁运输老板平措注册的运输公司三周年。几年前,平措还是靠给别人打工养活一家四口的务工者,如今已是有着6台车、5名员工的公司老板。

只有小学文化的平措,长期在拉萨郊区开渣土车,哪里有活就去哪,东奔西跑且收入不固定。而脑子灵活的他,早在几年前,得知家乡要通铁路后,便开始谋划未来了。

平措所在的布久乡朵村离林芝火车站不足四公里,站在村子就能看到铁路。平措的运输公司主要负责把到达林芝货站的货物往市区运送,一辆车一天最多可以往返三趟运送90吨货物。每个月抛去工人工资等开销,净赚八九万元。

近两年,随着林芝站货场货品种类的增加,平措运送的货品也越来越丰富。“拉林铁路开通初期,运输的货物品类主要是啤酒、饮料等,后来逐步扩大到大米、面粉、瓷砖、钢材、水泥熟料等。”林芝站货场负责人次仁忘秋介绍说。

三年来,拉林铁路这条“钢铁巨龙”穿山跨江,在推进雪域高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民生温度的发展故事。据了解,拉林铁路已累计运送旅客 303.7万人次、货物 78.3万吨,为富民兴藏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发生在拉林铁路线的既有温度又有厚度的民生故事仍在不断被续写着。(记者 王莉 通讯员 袁昌玲)


美丽的西藏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美丽的西藏表达了作者对青藏高原的无限神往和极力赞颂。 美丽的西藏表达了作者对青藏高原的无限神往和极力赞颂,讴歌了祖国的西藏的美丽、富饶、可爱。 西藏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

战士们高原地区的感人故事

高原的茶花在祖国边陲的昆仑山巅,常年积雪不化,积百年千年之雪。 几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上万名官兵像铆钉一样驻扎在高原的永冻层上。 他们都知道同一个故事,关于高原的茶花的故事。 那一年茶花四岁,第一次和妈妈出门走的就是远路,在辞旧迎新的时节。 被冰雪覆盖的高原依然以它千百年的沉静和冷寂来对待人类任何一个火红的节日。 高原恢宏的美丽是残酷的。 长长的青藏公路上,车越来越少,偶尔有一辆,也是从雪线回格尔木过年的。 从山东来的贺嫂带着四岁的茶花站在路口,焦急地盼望着能有一辆开往昆仑山深处不冻泉兵站的车,她要去那儿寻夫。 此时此刻她只有一个愿望:无论如何仨人要一起过年,那叫团圆。 这也是老贺每封信里一定要说的话。 贺嫂早已忘记兵站有条不让大人带小孩上雪线的规定,另外她怎么也不相信高原的空气真的就是什么“冷面杀手”。 大家不是都活得好好的吗?贺嫂抱着小茶花,手脚都冻得麻木了。 好不容易才拦住一辆进山的便车,但司机很不情愿捎这个脚。 “别人都下山,你偏上山,还带着个娃娃!”“我从山东老家来探望丈夫,约好在格尔木过节,谁知他临时有任务下不来,我这才往山里赶。 ”“你这是千里寻夫啊,丈夫在哪儿工作?”“他在不冻泉兵站当兵。 ”“那上车吧。 ”司机再没有说什么,他启动马达,开车。 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里。 小茶花轻轻地从干涩的嘴里挤出几个字:“爸——爸——”“她病啦?”司机问。 “我们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又坐了两天两夜的汽车,可能太累,孩子受不住。 ”贺嫂说着紧搂了一下小茶花,小茶花的额上很烫。 看着昏昏沉沉的小茶花,司机知道是让讨厌的高原反应症给缠上了,他加快了速度,想尽快把贺嫂送到丈夫所在的兵站。 汽车在盘山道上行驶,雪依然下着,两道刚刚出现的车辙,很快就被悄然无声的落雪盖住。 小茶花在贺嫂的怀里半醒半睡,不停地喊着:“爸——爸——”贺嫂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路,一会儿低头看女儿,两行热泪悄然而下⋯⋯自从上次老贺回家探亲,一别就是五年,女儿都四岁了,还没有见过爸爸,只知道爸爸在很高很高的地方当兵,而贺嫂想到这些,终于未能抵挡得住揪心的企盼,带着孩子奔昆仑山的不冻泉兵站来了。 老贺自从沂蒙山到昆仑山来当兵,一干就是十多年。 这些年,他在天寒地冻的不冻泉兵站操持着家什,他是那儿的上尉指导员。 他的所有柔情就是在写给贺嫂的信中的那句话:无论如何,年要仨人一起过。 看来这次能如愿,贺嫂想。 修建青藏铁路的资料与感人故事人们曾说修建通往西藏的铁路是不可能的,有5000米的高山要爬、12公里的山谷要架桥、数百公里的冻土区无法支撑铁轨和火车。 再说,谁又可能在稍动一下就要找氧气瓶的情况下铺铁轨?这条铁路是中国“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 铁道兵十师有位叫邓广吉的连长,为修建青藏铁路,他带病上了高原。 后来,他在高原得了白血病。 在家乡的医院抢救他时,他对亲人和战友留下遗嘱:“我若死去,把我的骨灰埋在青藏高原上,我生前没有把铁路修通,死后也要看到铁路修到世界屋脊上。 ” 原总公司党委书记孙有礼是青藏铁路建设中的一名指挥员,他的儿子孙胜很小的时候就随他一起上了高原,儿子到了8岁的时候,还不知鸭子是长腿还是不长腿。 还有许多人的孩子是在高原出生的,只吃过苹果,没见到过树木,下山时,到了西宁,见到杨树,大吵大闹要上树摘苹果。 他们只知道苹果生长在树上,但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竟有许许多多的树木。 王汉东是中铁十七局的施工处长,修青藏铁路时,勇猛得如下山的猛虎,但是,就在他不知什么是苦是累的时候,他不知不觉地得了病,后来死在了太原的一间病房里。 医生说:“他得的是高原病。 ”死前,他对局领导说:“当了铁道兵不悔,死了,让女儿也去当不穿军装的铁道兵,修路去。 ”他传给女儿的,不仅是创业的意识,还有江山的豁达和崇高,一种高山意识折射出的人生也当有如此的精神,渗给自己,也渗给了女儿 1974年,时为铁道兵四十七团副团长的王连清是第一批进入关角隧道的战士之一。 50年代,青藏铁路的修建第一次下马。 经过14年头后,关角隧道由于风蚀水浸,隧道内积满了水。 战士们打开封口,坐着林筏开始了初探。 第一次初探,木伐就翻了。 这似乎意味着部队在关角隧道会有一次恶战。 1975年4月5日10时40分,关角隧道出口30米长的边墙倒塌引起拱架倒塌,1600立方米的岩石落了下来,将正在施工的127名指战员捂在了隧道里。 洞中的同志为了抢险突围,关键岗位全部是干部、是党员,而让群众和新兵待在一旁。 新兵问:“为什么?”党员答:“这里有死亡。 ” 新兵们哭了,他们哭着求那些干部和党员们:“你让我们上吧,大家都在死亡的威胁中,虎口狼牙中,你们把一点生的希望留给我们,我们心里难受……”接着是一阵哭声…… 副营长吴德安在在氧气极其稀薄的绝境中,让大家不要惊慌,少说话,组织大家自救。 终于,洞内的同志在洞外同志的营救下,从死亡的黑洞中爬了出来。 他们一见太阳,全部昏倒在地,隧道口躺倒了一大片……这条神奇“天路”承载几多感人故事 应自治区政协的邀请,铁道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作了题为《神秘的青藏铁路》专场演讲。 孙永福曾担任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青藏铁路建设工作。 作为青藏铁路建设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孙永福在演讲中,除了向听众讲述青藏铁路工程建设和开通运营的全过程之外,还提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百人血书请战修“天路” 孙永福欣慰地说,广大建设者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努力地说,打造着“精神高原”。 当年提出修建青藏铁路的方案时,曾经有人劝孙永福,青藏施工环境这么艰苦,就不要做了。 还有人担忧,在“世界屋脊”上修“天路”会使人却步。 然而令他感动的是,青藏铁路修建进行招投标时,很多建设单位表现踊跃。 中铁十七局,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的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铁路建设工程中担任重任。 这次,中铁十七局来投标时落选了。 没有中标,职工们很失望:“我们曾为老青藏铁路洒下汗水,现在新一段铁路要修建,怎能没有我们的身影?”参加投标的局长背负众望,回到局里竟无法面对职工。 后来,这位局长找到孙永福,再三请缨青藏铁路修建,并带来100多人咬破手指写的请战血书,表达要上高原、要为青藏铁路修建做贡献的决心。 风火山观测站,海拔4700多米。 40多年来,三代技术人员守望着这个观测站,收集了1200多万个资料数据,为修建青藏铁路解决多年冻土问题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守望观测站的第一代人是该站的党委书记,他干了10多年后病倒了。 临死前,他留言:“我死了之后请将我的骨灰埋在风火山,我要看着青藏铁路的火车通过。 ”后来,他儿子参加了这个工作。 现在守在风火山检测站的第三代人已经干了30多年。 对付缺氧指挥长搞发明 在高原上,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人员的日常生活、施工都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甚至稍稍不注意,都有可能丧命。 但工程建设者们靠自己出谋划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当时,施工人员晚上起来解手都要走一段路。 几万人在高原上工作,条件有限,多数工地基本都在荒山野外,工程人员们都住帐篷,如果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晚上起夜解手的时候引起感冒,由感冒转为脑水肿、肺水肿。 怎么办?中铁十二局的指挥长琢磨出一个解决办法——造活动厕所。 晚上将活动厕所推到营地和营地的门对接起来,让大家不经过露天就可到厕所解手,白天则把厕所移走,这样一来,就避免大家感冒、着凉。 四五千米的海拔,正常人尚觉得呼吸困难,更何况还要进行打隧道这样的体力运动。 怎么保障工人们顺利施工?中铁二十局的指挥长想出办法,研制出高原制氧机在现场制氧,把氧气直接送到工地上去。 众人拾柴火焰高,当时,全线做了17台高原制氧机,使得沿线高海拔地区施工队伍的工作得到保障。 冻土路段正经受考验 令孙永福感到骄傲的是,截至11月,青藏铁路运送旅客95.3万人次。 进藏27万人次,出藏31万人次。 煤炭、石油、化肥、粮食等重点物资发送量逐步增长,有力促进了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 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是高原铁路建设的三大世界性难题。 青藏铁路已经运行了半年。 今年进入第一个冬天后,曾有媒体报道,冻土路段有部分发生轻微变形,这些情况对青藏铁路正常运行有什么影响?针对人们的疑问,9月份孙永福到西藏开会时,他特地从西宁坐车进西藏,感受铁路运行效果。 “据铁路沿线最近的监测结果来看,我们发现路基的变形程度很小,青藏铁路冻土路段只有很小部分发生轻微变形,路基有细微沉降。 ”孙永福斩钉截铁地回答,“总体上路基是稳定可靠的,并基本上达到了设计要求,目前正在经受寒冬的考验。 ”

求关于西藏的传说,能写到作文里的故事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著名长篇英雄史诗,从其原始雏型发展到今天共有百余部之多,可谓长篇巨制,《格萨尔王传》在民间以两种形式流传,一是口头说唱形式,一是以抄本、刻本形式。 口头说唱是其主要形式,是通过说唱艺人的游吟说唱世代相传,而说唱艺人有着各种传奇。 在众多的说唱艺人中,那些能说唱多部的优秀艺人往往称自己是“神授艺人”,即他们所说唱的故事是神赐予的。 “神授说唱艺人”多自称在童年时做过梦,之后生病,并在梦中曾得到神或格萨尔大王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喇嘛念经祈祷,得以开启说唱格萨尔的智门,从此便会说唱了。 在藏区,有些十几岁目不识丁的小孩病后或一觉醒来,竟能说唱几百万字的长篇史诗,这一神秘现象至今无法解释。 野人之谜西藏“野人”之谜历来被炒得沸沸扬扬,是“世界四大谜”之一。 早在1784年,我国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献记载。 近年来,在喜玛拉雅山区不断有人目击野人活动并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 已有若干考察队深入藏东考察,但目前野人仍是一个迷。 红雪之谜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冰雪表面,常点缀着血红色的斑点,远看如同红雪。 这些红斑点是由雪衣藻、溪水绿球藻和雪生纤维藻等藻类组成的。 在永久性冰雪中,高原藻类分布广,耐寒性强,零下36度也不至于死亡。 因其含有血色色素,故呈红色。 巫师之谜在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下的藏族先民们认为:无论是在天上、地下或是水中,都有神灵,而且世间万物也都无不听命于这些神灵。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幻想能控制和影响客观事物以及部分自然现象,于是便产生了祭祀和巫术活动,巫师也随之出现。 作为藏族原始宗教祭祀主持人的巫师,据说都是能通神,且能同鬼神通话,以上达民意、下传神旨;可预知吉凶祸福,除灾祛病;还能从事征兆、占卜、施行召魂、驱鬼等巫术。 他们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享有十分崇高的威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巫师的各种情况,如名称、传承、服饰、法器、神坛、咒语、巫术、占卜等,几近一无所知。 或许在某个偏远的地方,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较为接近于原始宗教巫师的面目,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考察。 虹化之谜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 据说,修炼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 珠峰旗云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 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 如果旗云飘动的位置越向上掀,说明高空风越小,越向下倾,风力越大;若和峰顶平齐,风力约有九级。 因此,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象雄之谜象雄,意为“大鹏鸟之地”,汉史记载“单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 据考古学研究和史籍记载,象雄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在西藏高原崛起,且早于吐蕃与唐朝建立关系。 在公元6-7世纪,象雄已是以牧为主,兼有农业了。 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西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 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八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 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献、宫殿遗址等至今无从考证,留下了千古之疑.古格之谜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第九世赞普朗达玛被杀,其曾孙逃往阿里地区。 约公元十世纪,其后裔建立了古格王国,在近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1630年,拉达克人入侵并消灭了古格。 然而,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古格文明的消失和玛雅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发生得异常突然。 在今天的遗址附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十多户人家守着一座可供上千人居住的城市,而这十多户人家并不是古格后裔。 那么当曰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如今,浩大的古格王国遗址、神奇的“古格银眼”、无头干尸洞和无数的古物珍宝吸引着考古学家的探索。 但古格文明何以突然消逝,仍是一个谜。 伏藏之谜伏藏是指苯教和藏传佛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曰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 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等。 最为神奇的就是识藏。 识藏是指埋藏在人们意识深处的伏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 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这一现象就是伏藏之谜。 香巴拉之谜香巴拉,又译为“香格里拉”,意为“持安乐”,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时轮教法的发源地。 关于香巴拉的是否存在人们始终持怀疑态度,而佛学界则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 藏文史籍对于香巴拉的记载很详细:香巴拉位于雪山中央的西端,圆形如同莲瓣,周围被雪山环抱,从白雪皑皑的山顶到山脚下的森林,生长着各种鲜花和药草,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青草茂盛,绿树成荫,有许多修行圣地。 其中央耸立着富丽堂皇的迦罗波王宫殿,宫殿中央是各种王的寝宫宝座,王们拥有许多大臣和军队,可以乘骑的狮子、大象、骏马无数。 这里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从王臣权贵到庶民百姓都虔信佛法,供奉三宝……但香巴拉(即香格里拉)存在与否,至今仍是一个谜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39690.html
广州月成交破万套!大湾区多城二手房迅速回暖 少数业主开始涨价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