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设立3只产业基金总规模135亿元 助力高端装备 生物医药与未来产业

7月3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首批14只产业专项基金在南京集中签约。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仲茜)7月3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首批14只产业专项基金在南京集中签约。当天,围绕产业专项基金组建进展及后续投资运作总体规划,基金发起人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无锡市创新投资集团、徐州市国盛控股集团、常州投资集团、苏州创新投资集团、南通科创投资集团、扬州市国金投资集团主要负责人等做专题介绍。

会上,苏州创新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牟介绍说,苏州与省级母基金合作设立的3只基金,分别是江苏省高端装备(苏州)产业专项母基金、江苏省生物医药(苏州)产业专项母基金,苏州未来产业天使基金,总规模135亿元。其中,江苏省高端装备(苏州)产业专项母基金总规模60亿元,重点投资新型储能设备、工业母机及集成化装备、智能车联网、人形机器人等各类高端装备和核心部件。江苏省生物医药(苏州)产业专项母基金总规模60亿元,聚焦创新药、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合成生物学等领域,陪伴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生物医药企业不断成长。苏州未来产业天使基金总规模15亿元,重点依托苏州在光子、低空经济、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的先发优势,加大对前沿新材料、量子技术、空天开发、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的投资。

作为此次3只产业基金的发起人,苏创投集团成立于2022年,是苏州市属一级国有创投机构,成立之初,就整合了国发创投、苏州科创投、苏州产投三家老牌国资创投机构,以及苏州的两只市级政府引导基金——苏州天使母基金和苏州基金,2023年初并入了苏州市产研院,后来又成立了苏州市科招中心,目前形成了“4公司2基金1研究院”的业务架构,注册资本180亿元,管理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主营业务包括母基金投资、股权直投、债权融资、科技服务、载体服务、产业研究等。两年来,苏创投正着力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服务集团,各项工作也卓有成效:新增基金管理规模347亿元,合作子基金总规模727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苏州640亿元;为1572个项目送去总额458亿元的投资助力,推进优势产业不断集聚;深化政、企、银多方资源战略协同,精准赋能企业发展,助推88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王牟介绍,这次在苏州落地的3只基金,投资方向与苏州优势产业及重点发展产业高度契合。高端装备方面,苏州的装备制造产业,在2023年实现工业产值14241亿元,同比增长1.5%,有力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是苏州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第二个迈入万亿级的产业集群。苏州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拥有汽车整车、电子及零部件,智能车联网,机器人及数控机床,新能源四个千亿级产业。生物医药方面,苏州集聚了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企业超3800家,拥有规上企业557家,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列全国第一方阵。全市4个产业园区入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50强,数量全省第一。全球医药、医疗器械10强企业,各有5家在苏州落户。未来产业方面,苏州在新能源、低空经济、智能车联网等新赛道激发出新动能,根据“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发布的《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苏州整体潜力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第6位,产业硬核能力排在第5位,企业成长潜力排第4位,综合环境生态排第5位。去年,苏州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发力元宇宙、氢能等未来产业,目标到2030年,苏州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到2035年,形成1到2个领跑全国的千亿级未来产业集群,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

王牟表示,下一步,苏创投将高效推进3只基金的设立与高质量运作,深耕苏州产业与资本的“朋友圈”“资源圈”“生态圈”。


经济要稳住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什么

过去一年,我国积极应对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通过出台落实振作工业经济系列举措,全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工业经济有效发挥了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新的一年,如何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怎样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怎样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 记者_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请问,工信部在促进2023年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方面有哪些考虑?金壮龙:2023年,我国工业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更应看到,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和内需市场强大的优势突出,特别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给工业经济恢复发展带来重大积极影响。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稳增长工作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回稳向好。 一是加大稳增长政策供给和落实力度。 近期,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17条政策举措,在扩大市场需求、提升供给质量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 我们将落实落细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接续措施,充分释放政策累积效应。 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调度、形势研判和政策储备,适时推出更多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工业经济加速恢复。 二是聚焦重点行业和地区,稳住工业增长基本盘。 针对机械、石化、轻工、汽车、电子等规模大、占比高、带动性强的支柱行业,分业施策、分类研究制定稳增长工作措施。 针对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增长快、潜力大的新兴产业,加大培育支持力度,打造更多新的增长点。 支持工业大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支持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增长目标。 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同效应,形成更多经济增长极。 三是全面实施“十四五”系列规划,提振制造业有效投资。 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专项,组织地方和有关方面抓紧论证,尽早启动实施,形成实物工作量。 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等稳投资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瞄准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加大投入。 深化产融合作,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信贷投放支持。 充分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加强制造业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鼓励支持更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 四是积极扩大消费,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 着力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实施新能源汽车领跑强基工程,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 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开展百城千企进万家活动,打造中国消费名品方阵。 推进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大力培育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展。 记者_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请问工信部在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有什么考虑?今年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金壮龙: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已形成完备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定信心决心,聚焦自立自强,统筹发展和安全,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一是提高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加快突破一批产业链短板瓶颈。 扎实开展强链补链稳链行动,坚持全国一盘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不断丰富产业生态,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深入推进产业基础再造。 产业基础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 我们将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再培育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发挥重点实验室作用,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急需基础产品,培育更多专注产业基础的优质企业。 三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我国在部分重要领域已形成规模和技术优势,要加快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打造一批中国制造名片。 进一步巩固移动通信行业领先优势,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进6G技术研发。 同时,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推动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推动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鼓励采取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提高重点行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资源掌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效率效益。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 落实工业领域以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五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 我们将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物联网、车联网、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做好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培育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谋划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 记者_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工信部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困难方面成效如何?2023年还将采取哪些新的举措?金壮龙:去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作用,出台了一系列纾困解难的政策措施,助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2022年前11个月,规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2023年,中小企业平稳发展的困难挑战依然较大,我们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强化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全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健全中小企业法规政策体系,持续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和中小企业发展综合督查,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推动各类惠企政策落地生效。 二是加大纾困帮扶力度。 协调推动阶段性惠企政策接续与完善,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的若干措施。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形成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三是促进专精特新发展。 完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 四是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体系。 出台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服务标准,推动更多优质服务直达中小企业。 五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深化双多边交流合作机制,建设一批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打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国际合作品牌,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进展?2023年工信部有何举措?金壮龙: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优势。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总体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作用日趋凸显。 网络能力不断夯实,数字产业加快增长,产业数字化全面提速。 今年,我们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和应用拓展为主攻方向,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千兆城市建设行动,深化5G、千兆光网建设。 研究制定算力基础设施发展行动计划,统筹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IPv6性能和服务能力,完善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布局,加快车联网部署应用。 二是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 聚焦集成电路、5G、新型显示、关键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重点领域,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智能制造装备供给水平。 研究制定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配套政策,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主体。 三是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 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 深入推进5G扬帆行动计划,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 实施智能制造合作伙伴计划和标准领航行动,壮大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产业,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 四是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 贯彻国家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法律法规,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制度规范和标准,增强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型融合领域安全保障能力,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五是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创新电信市场监管,推广应用电子证照、告知承诺等优化服务措施。 指导督促平台企业合规发展,构建开放合作、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全面加强用户权益保护,深化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环境综合治理,协同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___

政府引导基金发展概况与案例分析

在当今经济大背景下,政府引导基金作为母基金的重要分支,正逐渐向二线及县市级市场渗透,扮演着关键的投资撬动者角色。 其设立初衷在于引导社会资本流动,借助财政杠杆,重点关注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 政府引导基金以其稳定性、区域布局优势和规范化进程,展现出强大的投资潜力。 2021年,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活动显著升温,新设立的基金数量在江苏、安徽和山东等地尤为活跃,其中江苏以17支位居首位,安徽和山东分别有13和12支。 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中国2021年政府引导基金30强中,江苏省基金尤为瞩目,重点聚焦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等16个产业集群。 成立于2015年的金财投资有限公司管理的母基金规模超过350亿,致力于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江苏省的子基金政策相对宽松,允许出资不超过30%,但投资于省内企业的比例不得低于60%,且对特定投资倍数有所要求。 安徽地区虽然未详述重点产业,但政府引导基金规模达到1,235亿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支持重大项目如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 山东省则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引导,设立规模庞大的基金,投资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鼓励开放合作。 在基金管理上,山东省新动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挥关键作用,母基金与子基金之间的出资比例根据不同产业类别有所差异。 江西省以航空、电子信息等万亿产业集群为目标,赣江新区的现代产业引导基金规模庞大,母子基金结构总目标高达3000亿。 湖北省则通过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投资于“光芯屏端网”等万亿产业集群,推动制造强省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市在数字经济领域表现出色,设立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达2000亿,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通过子基金驱动产业发展。 政府引导基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财务顾问的角色更是助力基金与优质子基金管理人合作,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 总的来说,政府引导基金在各地的发展态势各异,但共同体现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 深入研究和分析各地的政策与实践案例,对于理解其功能和影响至关重要。 欲了解更多详细信息,敬请参考相关研究报告和规划。

2022深圳私募规模2.27万亿利好哪些行业?

2022深圳私募规模2.27万亿利好哪些行业?

7月28日,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21年深圳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情况报告。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深圳私募基金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私募行业发展量质双升

(一)行业规模稳步提升

近五年以来,深圳私募基金行业规模保持上升趋势,存续私募基金数量及管理规模平均年化增速分别达13.0%、8.0%。 截至2021年末,深圳4,308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共管理私募基金19,783只,管理规模2.27万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20.8%、15.1%,占全国同期私募基金数量、管理规模的15.9%、11.5%,位居全国第二、第三。 其中,私募股权创投基金6,914只,管理规模14,711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7.8%、6.2%;私募证券投资基金12,476只,管理规模6,494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31.9%、56.3%;私募资产配置基金3只,管理规模1.6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50.0%、45.5%。 2021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实现爆发式增长,新增备案基金4,536只,新增备案基金规模1,600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40.0%、59.7%。

(二)管理实力不断增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资本实力稳中有进,截至2021年末,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实收资本合计1,783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27.9%。 其中,191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实收资本超1亿元,实收资本合计1,311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45.1%。 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所有制类型虽以民营为主,但国有、外资背景占比逐步提升。 民营背景私募基金管理人3,910家,较2020年末下降3.7%;国有背景私募基金管理人189家,较2020年末上升1.6%;外商控股背景私募基金管理人78家,较2020年末上升1.3%。 员工专业能力大幅提升,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取得基金从业资格的员工数量达2.53万人,持证人员占比87.5%,较2020年末提升24.2个百分点。

(三)百亿机构持续扩容

近三年来,深圳管理规模超百亿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持续增长,头部阵营加速扩容。 截至2021年末,深圳管理规模百亿以上私募基金管理人47家,管理规模合计9,711亿元,分别较2019年末增长51.6%、47.0%,占深圳全部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的42.9%,较2019年末提升6.5个百分点。 其中,百亿规模以上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实现跨跃式增长至13家,管理规模合计3,013亿元,分别较2019年末增长333.3%、686.7%;31家百亿规模以上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合计6,143亿元,分别较2019年末增长40.9%、20.6%。

(四)行业结构有所优化

近几年来,私募基金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实力较强的管理人规模进一步扩大,缺乏持续经营能力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私募属性不明显的其他类管理人加速出清,行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管理规模分布上看,截至2021年末,深圳共有9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超50亿元,管理规模合计1.3万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14.3%、21.9%;近三年来,50亿元规模以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在深圳全部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中的占比持续扩大,由2019年的53.25%增长至2021年的58%;2,55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低于5,000万元,管理规模合计290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下降9.2%、3.2%;629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接近于零[0],较2020年末下降8.3%。 从私募基金管理人出清数量上来看,2021年深圳新增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211家,与2020年基本持平,其中因失联等原因被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注销112家,较2020年减少25.8%;存续其他类私募基金管理人89家,管理规模1,455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下降28.2%、13.5%。

近几年来,深圳私募基金行业投资者参与度不断提升,募资来源更加多元化。 截至2021年末,各类私募基金投资者合计出资2.17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2.4%;其中,以境外直接投资者、QFII、RQFII等为代表的境外资金增长最为明显,出资规模达94.8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57.8%;机构投资者[1]为深圳私募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占比近八成),出资规模1.68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0.4%。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募资来源中,85%来源于机构投资者,出资规模达1.28万亿元;11.7%来源于中长期资金[2],出资规模达1,761亿元,其中,保险资金增长较快,出资规模达849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1.9%。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募资来源中,境外资金增长显著,出资规模达9.14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9亿元。

二、服务实体功能持续增强

(一)服务企业直接融资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在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推动企业上市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截至2021年末,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投项目17,096个,累计投向全国企业1.3万家,其中,投向中小企业8,000余家,投向本地企业4,300余家;在投本金9,769亿元,其中投向中小企业近4,000亿元,投向高新技术企业近3,000亿元,不断孵化培育出宁德时代、华大基因、怡合达、西部超导、华大九天等优质企业。 截至2021年末,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共助力近500家企业境内外上市,其中,2021年助力175家企业上市,较2020年增长68.3%。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专注投早投小投科技,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成效显著。 截至2021年末,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于中小企业的项目10,934个,占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全部投资项目的63.9%,在投本金3,039亿元,占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全部在投本金的31.1%;其中,投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项目合计7,380个,占比43.2%,在投本金2,442亿元,占比25.0%。 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在投项目7,939个,占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全部投资项目的46.4%,在投本金2,696亿元,占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全部在投本金的27.6%;其中,投资于初创科技型企业的项目3,537个,占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投项目的20.7%,在投本金597亿元,占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投本金的6.1%。 2021年,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在半导体、制药与生物科技、通信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较快,累计投资轮次分别达1,505、569、232次,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82.0%、50.5%、42.3%。

三)加速双向对外开放

在“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背景下,深圳私募基金行业牢牢把握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IE)试点、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PFM)试点等政策机遇,加速拓展跨境业务。 截至2021年末,深圳共有171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获得QFLP试点业务资格(港资背景企业占比达66.7%),管理QFLP私募基金53只,管理规模75.5亿美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8.9%、39.5%、30.2%。 69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获得QDIE试点业务资格,累计获批额度19.9亿美元,管理QDIE私募基金85只,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43.8%、28.0%、19.7%。 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获得WFOEPFM试点业务资格,管理WFOEPFM私募基金3只,管理规模0.4亿人民币,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300.0%、50.0%、90.4%。

(四)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深圳私募基金行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 在党建方面,深创投着力打造“投资一家民企促成一个党支部”特色党建品牌,以党建赋能民企创新发展,累计推动55家被投企业成立党支部,获得深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跟党奋斗示范项目”。 在服务绿色产业方面,深创投、中广核等公司积极践行“ESG投资”理念,加大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合计投向绿色产业超200亿元。 在支持社会公益方面,东方港湾被《公益时报》评为“2021中国公益年会年度公益企业”,公司累计捐款超1.3亿元;深创投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及助学工程,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50万元,完成16个帮扶项目,提供医疗救助帮助患病村民400多名,提供教育补助帮助贫困在校生100多名;同创伟业捐赠200万元驰援抗击疫情;诚奇资产捐款100万元支援河南抗洪救灾;凯丰投资、松禾资本等公司成立专项基金会,各类捐助累计超千万。

三、特色业务引领行业发展

(一)引导基金助推布局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引导基金作用,加速推进“20+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截至2021年末,市区两级政府共设立政府引导基金14只,基金总规模1,567亿元,财政实缴出资超98%,规模达1,545亿元。 其中,深圳市引导基金规模超1,000亿元,共参股子基金143只,参股基金总规模超4,7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比例近4倍;各直投子基金已投项目超3,000个,七大战略性新兴领域的项目超2,600个,约占各直投子基金已投项目的86%,投资金额超1,800亿元,约占各直投子基金投资金额的84%;已投项目中,700余家企业获得后续融资,上市企业19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0余家、独角兽企业180余家。

(二)创投基金助力创新

深圳创业投资基金规模稳步增长,不断发挥创新“加速器”功能,积极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 截至2021年末,深圳创业投资基金共有2,133只,管理规模2,667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37.1%、33.6%。 2021年度,深圳新增备案创业投资基金662只,新增备案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规模366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58.4%、21.3%;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参与度不断提升,投资轮次达9,967次,较2020年末增长38.0%。 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投项目数量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信息技术服务、半导体、电子设备、互联网服务及机械制造,项目合计3,868个,占深圳创业投资基金全部在投项目的49.9%;在投本金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信息技术服务、半导体、电子设备、生物科技及机械制造,在投本金合计740.3亿元,占深圳创业投资基金全部在投本金的45.7%。

(三)并购基金结构优化

近两年以来,并购基金规模有所下滑,但整体结构趋于优化。 截至2021年末,深圳共有42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开展并购基金业务,在管并购基金852只,管理规模2,650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减少5.3%、5.1%、0.8%。 从发展趋势上看,深圳并购基金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头部效应更加明显,管理规模30亿元以上的并购基金合计16只,管理规模合计971亿元,较2020年末分别增长6.7%、16.9%;形成主体更加集中,截至2021年末,机构投资者出资规模占深圳并购基金投资者出资规模的比例增至91.4%,自然人投资者出资规模占比缩减至8.6%;发挥作用更加积极,并购基金加大战略性新兴领域投资,投向信息技术服务、电子设备、医疗等新兴领域行业项目888个,在投本金669亿元,分别占深圳并购基金全部投资项目的51.7%、32.5%,累计投资轮次较2020年末增长18.2%。 其中,半导体增速最为明显,累计投资轮次较2020年末增长70.7%。

(四)量化基金增长迅猛

2021年,量化私募迎来高速发展年,全国共有百亿量化私募机构27家,较2020年末增长145%,其中,深圳2家。 在管理规模方面,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2021年末,深圳管理规模20亿元以上的量化私募机构[3]9家,较2020年末增加5家,管理规模1,045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347%。 头部量化私募机构规模增速显著,以诚奇资产为例,2021年规模增至580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近5倍。 在策略分布方面,深圳量化私募机构以多策略为主,包括量化多头、股票多空、量化CTA等;在系统建设方面,深圳量化私募机构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8家管理规模20亿元以上的量化私募机构已自建交易系统。

(五)特色赛道多点开花

近年来,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向细分领域加速渗透,特色赛道多点开花。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中,涌现出了各类聚焦细分领域的专业化机构,如聚焦硬科技赛道的松禾资本、华润资本,聚焦生物医疗赛道的高特佳、分享成长,聚焦消费升级领域的天图资本、黑蚁资本,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石资本、招商局创投等。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中,秉承长期价值投资的林园投资、新思哲投资,聚焦宏观策略的凯丰投资,聚焦量化策略的诚奇资产、深圳凡二等均在各自领域展现出比较优势。 此外,深圳私募基金管理人持续开拓创新业务,如2021年深创投发行了深交所首单物流仓储公募REITs产品,发起设立了国内首只人民币架构的重组接续基金。

四、行业良好生态逐步形成

(一)行业风险趋于收敛

面对“伪私募”“乱私募”“类私募”问题,近两年来,在市区金融局的大力支持下,深圳证监局综合运用自查自纠、风险监测、现场摸排、核查处置等手段,在组织深圳4,000余家私募机构开展自查自纠的基础上,摸清行业风险底数,强化问责惩戒力度,累计采取监管措施170余件,依法通报涉刑线索和异常情形,公开通报私募涉刑个案,公布黑名单机构,发布12期监管情况通报。 随着日常监管的进一步加强,监管压力的进一步传导,央地协作的进一步优化,深圳黄色机构数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绿色机构占比由2020年底的58.3%提高到2021年底的80.1%,2021年新增私募基金投诉举报件较2020年末下降54.32%,行业风险相互传染的链条得以阻断,风险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增量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深圳私募基金风险底数基本清楚,行业风险整体趋于收敛。

(二)科技监管高效融合

近年来,深圳证监局紧密依靠地方政府资源力量,协同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先行先试、共建共享,创建私募基金监管系统。 构建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总结形成私募基金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伪私募”风险识别率高达80%;提升风险监测效能,提炼逾期风险、失联风险、自融自用、体外游离等14个风险主题,自动扫描预警分析,有效识别风险私募机构;创新私募监管模式,嵌入一键生成4,000余家私募机构非现场检查报告、数据统计报表、行业监管季报、自查自纠报告,一键下发风险核查任务,一键反馈自查自纠结果等模块,实现科技与监管业务的高效融合。

(三)生态体系初步搭建

2020年8月,在深圳证监局推动下,深创投、前海母基金等14家行业头部机构发起设立全国首家由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作为业务指导单位的地方私募行业协会。 截至2021年末,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会员数量达到672家(人),其中普通会员[4]631家,管理资产规模合计2.13万亿元,占深圳辖区私募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的八成以上,特别会员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科技公司、银行、券商等41家机构。 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目前已累计举办专业培训20期,覆盖2.6万余人次,举办各种形式论坛及座谈会8次,走访555家机构,构建覆盖私募机构各层级人员的培训及交流体系。 辖区私募基金行业生态圈基本形成。

(四)自律监管有效协同

深圳证监局指导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切实发挥“监管助手”“服务能手”“发展帮手”职能。 履行自律管理职责,开展自查自纠电话通知2,000余人次,参与私募机构自律检查近300家,多渠道开展投教工作;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探索建立“白名单”机制,制定基金合同范本及必备条款,开展专项调研课题,积极接洽地方资源,实现深圳私募行业自律与监管有效协同的新突破。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40168.html
浙博馆藏明清书画赴京展出 看沈周笔下杭州胜景
唯一的弟弟 刘邦家事 和吕雉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