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塔影 上图新展 看西方版画里的中国宝塔

在一个交通旅行并不便利的年代,是什么样的中国建筑得以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符号”?答案非宝塔莫属。7月2日起,上海图书馆东馆的美术文献馆新展“西风塔影——托马斯·阿罗姆版画里的中国宝塔”将带领读者探寻西方书籍插图文化中的中国宝塔风光。(展品介绍请看文末)

展览以19世纪托马斯·阿罗姆钢版画中的宝塔元素为核心,辅以上海图书馆馆藏西文图书与书籍铜版画,围绕17至19世纪中国宝塔在西方书籍文化中的形象流传、景观想象与艺术角色,分为“印画奇旅”“中国瓷塔”“名胜之塔”“湖光映塔”“塔下田园”五个部分,多角度呈现在文化交互背景下,西方艺术里以中国宝塔为代表的中国印象。

展览缘起:百年前,上海土山湾惊艳了美国旧金山

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有一件极富纪念意义的藏品《1915巴拿马万国赛珍会土山湾百塔图获赠头等奖凭》。1912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300多位孤儿在木工部主任、德国传教士葛承亮(Aloysis Beck)的指导下,用近三年时间制作近百座宝塔、一个巨大的牌楼以及一大批艺术品,用以参加1915年美国旧金山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博览会上,中国宝塔获得头等大奖。

《1915巴拿马万国赛珍会土山湾百塔图获赠头等奖凭》,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宝塔吸引了海外观众的目光,一方面是其工艺之美轮美奂;另一方面,宝塔是欧美观众眼中独具审美情怀的中国意象。17世纪起,西方的外交官、传教士、旅行家等陆续来华,记录所见自然人文景观。宝塔因其异域的建筑样式获得青睐,其形象进入各式游记、小说、瓷器与版画插图。18世纪,西方文化艺术中掀起“中国风”热潮,宝塔作为中国风情的象征,成为经典的视觉艺术元素。19世纪至20世纪初,“宝塔热”虽有减退,但其形象已成永恒的东方记忆。

这份石印奖凭记录了参展的82座等比例缩小仿真雕刻古塔的影像,其原型分布东到浙江、江苏,西至甘肃、四川,南临广东、云南,北抵直隶、盛京,堪称中国宝塔集萃,其中上海龙华塔编号36号。此次展览中出现的名胜宝塔亦可在土山湾百塔中找到踪影,如南京大报恩寺塔编号35号、浙江杭州雷峰塔编号21号、普陀山太子塔编号4号、江苏镇江金山塔编号43号。

第一展区“印画奇旅”

“印画奇旅”即由本次展览的核心艺术家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1804-1872)的艺术人生构成。“西风塔影”主要取材自19世纪阿罗姆为《中华帝国:古老的风光、建筑和习俗》(China:The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一书绘制的钢版画插图。阿罗姆从未到过中国,故需借鉴17世纪以来铜版画的图像风格与东方元素,在真实与想象间创作这部中国图像的插图百科全书。这套图册在近代西方颇有影响,被不断引用、传播,成为当时西方读者心目中“中国印象”的原型。

展区通过展现作为地形风景旅行插图画家的阿罗姆与作为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元老级会员的杰出建筑师阿罗姆的双重身份,从艺术家生平视角讲述这组中国插图的艺术社会史背景。在体会阿罗姆建筑与插图艺术成就的过程中,感受两种艺术门类在同一位艺术家身上的互通融会,一窥以中国宝塔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在这位画家兼建筑师心目中的艺术角色。

第二展区“中国瓷塔”

“中国瓷塔”取材自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此塔堪为17世纪以来西方知识与艺术界内中国宝塔形象的代表。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位于江苏南京,始建于永乐十年(1412年),原是明成祖朱棣为报答父母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罔极之恩”所建,亦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塔为八面九层,高78.2米,通体饰以琉璃。欧洲人将琉璃认成瓷,大报恩寺塔遂有“中国瓷塔”的美称。此塔于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其形象可通过各式中外图画与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所制的缩小仿真模型得以想象。

展区选用从17世纪荷兰约翰·纽霍夫(Johan Nieuhof)到19世纪托马斯·阿罗姆描绘大报恩寺塔的版画插图与涵盖报告、小说与童话等多种文学体裁的书籍文本,以大报恩寺塔的形象传播与图像演变为主线,勾勒中国宝塔在西方世界中从想象到确切、从作为知识对象的异国建筑到浸润文艺想象的艺术对象的形象史。

第三展区“名胜之塔”

“名胜之塔”将托马斯·阿罗姆笔下的中国名塔作为主展品,与18世纪英国学院派画家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所绘同类场景或民国年间对该塔的摄影插图并置,进行图像文献间的“对话”。1792年,英国以为乾隆祝寿为由派遣以马戛尔尼为正使的大型使团访华。制图员威廉·亚历山大根据自己的学院派“如画”趣味,对中国风土进行沿途记录。其中不少制成铜版画传播。阿罗姆参考了这批极具资料性与艺术性的图像,利用自己作为一名优秀建筑师的空间想象力,以不同的空间视角对原画进行艺术重构。

阿罗姆也是一位得到过学院训练的画家,其插图极具浪漫主义情调。该展区着重于阿罗姆插图与前人铜版画作品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在西方美术史的图像传统内,讲述阿罗姆作品的图像与风格小史。画作与实景摄影为读者了解阿罗姆的作品提供其艺术史背景与真实景物对照。图像间的启发与影响,使插图作品形成与真实相关却又平行的艺术世界。

第四展区“湖光映塔”

“湖光映塔”以来华西方人逐渐深入中国内陆的行旅路线为切入点,选取托马斯·阿罗姆钢版画中同水道航线相关的塔景,以阿罗姆的视觉想象呈现作为地标线索的中国宝塔在西方地理想象中的独特角色。于欧洲人而言,从澳门等港口进入中国之后,经过虎门,沿珠江水道便可见引航锁水的高塔。中国宝塔即是航道上的重要地标。随着旅途的进行,他们或沿海北上,或沿京杭运河航行,山峦间、河岸边的或荒废、或有人烟的无名小塔如影随形。旅途中不具地标性或明显功能性的宝塔,成为西人视觉经验中的朦胧意象。

中国宝塔在西人行旅中被一次次地目击,而作为视觉经验的塔影最终被一张张插图内化、定格成集体的地理记忆。本展区以阿罗姆版画中广州水道与京杭运河中的塔景为主,梳理宝塔图像背后的历史地理因缘。确切或无名的宝塔既构成了西人航行中的地理知识与地理印象,亦成为他们脑海中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景观。

第五展区“塔下田园”

“塔下田园”将视角彻底移向阿罗姆版画中不具名甚至出于创作需求虚构的宝塔形象。它们初看之下极不起眼,多为点景之用,以增加插图的中国风情感。同时,它们也成为阿罗姆插图及其读者们想象中国人生产生活的“背景板”。展区选用阿罗姆描绘中国农桑与日常风俗及节庆习俗的作品,诠释在18、19世纪的英国、法国学者建构“重农主义”的中国形象的需求下,画家是如何依据远播海外的真实中国绘画与学者的文字信息,让宝塔进入此时西方学术世界的社会想象。

阿罗姆对17世纪焦秉贞《御制耕织图》与18世纪布歇(Francois Boucher)版画的辗转借鉴使他的图像具有极强的信服感。透过《中华帝国:古老的风光、建筑和习俗》一书的图文,无论是阿罗姆还是文字作者赖特,都未能理解真正的中国风俗。阿罗姆的插图体现出一种试图理解中国文化的努力,图中塔影则为西方读者阅读图文提供象征中国的“文化地标”。

阿罗姆笔下的中国宝塔于今时今日的我们而言不只是“西洋镜”下的海内奇观,也不单纯是被西方作者观察、塑造的对象,它更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文化观照。座座宝塔与建筑、地理知识密不可分,参与了西人的旅行、视觉与知识经验;在艺术的维度中,宝塔形象成为创作与想象的源泉,亦成为西方表达、传播其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的视觉载体。在文明互鉴与互解的意义上,不失为一份独特的见证。

【展品介绍】

1915巴拿马万国赛珍会土山湾百塔图获赠头等奖凭

石印本,w97*h25cm

1912年,上海徐家汇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300多位孤儿在木工部主任、德国传教士葛承亮(Aloysis Beck)的指导下,用了近三年时间制作了近百座宝塔、一个巨大的牌楼以及一大批艺术品,于1914年底运到美国旧金山参加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博览会上,中国宝塔获得头等大奖。图册中有82座古塔,其中南京大报恩寺塔编号35号,上海龙华塔编号36号,均为等比例缩小仿真雕刻古塔。

皇城内苑——北海公园(复制件)

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绘,钢版画,出自《中华帝国:古老的风光、建筑和习俗》(1849英文版),w28*h21cm

作品表现的是清朝北海公园中琼华岛的场景。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毁琼华岛诸殿改建为佛寺“永安寺”,并应西藏喇嘛之请,于山顶建白塔,琼华岛因而又名“白塔山”。赖特文中称该塔是为彰显清王朝开国之君努尔哈赤的文治武功而建。

北海公园(复制件)

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绘,铜版画,出自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1797英文版),w59*h43cm

图中白塔山旁的两座小山与宝塔与实际景观不符,可能为画家出于画面构图需要所添加。

中秋拜月(复制件)

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绘,钢版画,出自《中华帝国:古老的风光、建筑和习俗》(1849英文版),w28*h21cm

赖特点明图为扬州城外,主妇们正主持中秋祭祀,并在文中混淆了中秋与谷神祭祀。明清时中秋常供嫦娥、吴刚或兔儿爷,图中神像皆不相类。图中还同时出现了棕榈状植物与宝塔,皆为西方表达中国风情的经典意象。

展期:2024.7.2—2024.9.18

地点:上海图书馆东馆5F美术文献馆


落 叶 落叶在春天纷纷而下,这是南国特有的奇观。北国的朋友也许以为怪异。因为,在北方,落

1.老叶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让位给新叶,实现新老交替。 (或:老叶融入春泥,化作甘露玉浆,滋润着新叶的成长。 )(意对即可)2.因为北方的落叶是以自我牺牲来保护树木度过冷酷的寒冬,所以说是“悲壮的”。 (意对即可)3.(1)北国的落叶在秋季,呈黄金色;南国的落叶在春天,是苍青色。 (2)北国的落叶,渲染出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南国的老叶没有悲戚,老叶也一样唱它们雄壮豪迈的进行曲。 (意对即可) 4.“略”,能扣住本文的思路展开即可。

读世界局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7分)(2

(17分)(1)(7分)B地降水量多于A地(1分)A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影响时间短;冬季受来自大陆内部的干燥气流的影响;加之沿岸寒流经过,降水少。 (3分)B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西部为高大山地,对湿润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 (3分)(2)(6分)C地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形成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偏北风温降水较少,月均温最低为2月(或最高温为8月)(3分);D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离岸风),高温少雨。 (3分)(3)(2分)沿北太平洋暖流航行,速度较快;基本沿通过地球球心的大圆的劣弧,航程较短。 (4)(2分)①地为寒、暖流交汇区,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②地为上升流海区,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 试题分析:第(1)题,通过图示可知B处降水量低于A处;主要从两地的气候类型和洋流、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第(2)题,结合两地的气温、降水直方图资料可判断出:C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而D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C地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季风气候;D地冬季受西风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第(3)题,从C到D地的航线多选择沿较高纬度航行,主要是因为沿北太平洋暖流航行,速度较快;再者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地球球心的大圆的劣弧,航程较短。 第(4)题,①为日本北海道渔场,主要从寒暖流交汇角度分析;②地为为上升流海区,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明确气候类型、洋流、地形对A、B两地降水的影响。 (2)对于C、D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一要比较两地的气温与降水,二要比较两地气候的成因。 (3)明确世界渔场的成因,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海区。

读北印度洋部分洋流图(如图),回答13~14题.图中洋流①②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风海流、寒流B.

从图中洋流方向可知,①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是北印度洋冬季的洋流为索马里暖流;②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是北印度洋夏季洋流为索马里寒流,主要是因为离岸流,造成海水上翻形成上升流,深层海水温度低,所以形成寒流;冬季北印度洋海区盛行东北风,在东北风的吹拂下形成索马里暖流.故选:D.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40885.html
广东首个 黄埔17个楼盘上架村民可用房票选购 开张 房源超市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