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为何要借入国债 孙立坚

近日央行公告,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今年以来,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3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至2.5%下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创20年来最低。今年4月至今,央行已通过媒体等渠道多次对长债收益率进行预期引导,一度止住了年初以来债券收益率快速下行的趋势,但近期却又回落至较低水平。例如,6月28日当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30期国债收益率分别降至2.21%和2.43%。

考虑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当前宏观经济的重要推手之一,特别是财政通过大力发行特别国债来获得融资,一般而言 收益率越低,融资成本越低 。然而, 过低的国债收益率则可能不利于市场长期债券获得资金,从而导致需求不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借入国债的操作意味着央行有可能在近期通过“融券卖出”的政策行为干预当前过低的长端国债收益率,拉高国债收益率,一方面激活债券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避免 中美利差扩大导致的资金大量流出 ,确保人民币汇率稳定。

由于是“借入”债券,意味着卖出后会在价格低位时买进国债,此举也旨在通过引导国债价格走低,吸引长期资金进入中国。

一般情况下,实现国内的流动性充裕,需要利率较低,而要实现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对外目标,则要求利率不能太低,两个目标之间往往需要取舍选一优先级——即 对内需要低息实现化债目标,对外需要高息保持币值稳定 。因此,借入国债的方式作为货币政策组合拳的一部分,采取市场化的手段,一方面确保资金流出的压力减弱、短期利率不变,在不消耗外汇储备的同时平抑人民币汇率波动,吸引海外长期资金以较低价位进入,同时也能保持国内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这在根本上有利于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强化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增加人民币资产作为财富投资的渠道。

因此,可以看到央行开展借入国债操作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用价格手段而非数量工具来引导市场资金流动。在笔者看来,借债工具的操作方式可能成为央行未来稳定国债收益率的“常态工具”:过低时不仅影响债市交易的活跃度,而且更会影响当下汇率稳定和增加资本流出的压力(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所以,借债“变现”就可以以较低的政策成本和起到较高的政策效果来操作,像目前这样激活市场需求,同时确保人民币汇率稳定;若未来收益率过高时,则同样可以用借入国债的创新工具进行操作,央行通过借债持有,调整(降低)利率,发挥价格引领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功能。具体来看,若在收益率过高的背景下运用借债工具将实现以下几方面作用。

首先,是引导长期融资成本降低,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一直以来,政府债券被认为是价格风向标,长期国债收益率太高会影响长期投资的融资成本,通常情况下,债市与股市价格呈现负相关关系,降低国债收益率,就间接提高了股权的长期回报。央行通过国债借入操作引导国债收益率下行,从而有利于促使相当一部分长期资金主动调整资产配置策略,更多地流向权益市场并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升资本市场的造血能力,这是引导长期融资成本下行的一种合理方式。

同时,这一政策工具在国债收益率过高时,也可以实现收益率曲线管理的效应。 短期来看,这一操作将利好股市,产生流动性效应,帮助企业分散风险创造价值,有利于促进创新。但是,要实现股市的长期向好仍然依赖上市公司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创造业绩。同时,央行借入国债使得国债收益率下行,对于风险厌恶型的国债长期持有者而言,虽然当下收益减少,但未来的收益将会增加,从而产生投资者的收入增长效应。此外,在高收益率背景下,央行借入长期国债的措施能够提升债券价格,则有利于金融机构以高价格的债券做抵押品,在同业间进行资金拆借,解决抵押品不足的问题,从而带动消费投资能力的提升,改善当前金融服务条件。

再者则是提质增效的作用。 国债借入这一工具是充分利用央行的信用而不改变货币供给的货币政策举措,优势就在于其成本低而效果可能更为理想。在未来可能的国债过高收益率的情况下,国债借入实际上是央行通过事前的市场干预,探索市场预期管理的效果,尝试建立能降低事后宏观调控的成本和政策效果疲软压力的政策工具。与其通过降准降息投放货币、在事后释放流动性,不如事前解决市场造血能力,支持长期融资的资金标的,从而实现扩大就业的功能。通过引导过高的国债收益率下行,强化市场上长短资金的协同效应,从而降低事后宏观政策的成本。


会发生新一轮金融危机吗?

谢国忠:美国即将引领世界走向新一轮经济危机迄今为止,美国依然是不确定性最大的源头,亦是量化宽松大战的始作俑者。 造成上一场经济危机的那些人,将引领我们迈入下一场危机。 另一轮全球性危机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编者按:近日,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福布斯》网站发表文章,就美国施压各国提高汇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为观点摘录。 谢国忠:整个世界烟雾四起,一场货币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量化宽松(QE)是这场战争所选择的武器。 如果你敢印1万亿,我就敢印1万亿。 当然,他或她也会这么做。 倘若印了1万亿钞票之后,汇率还是没有变化,怎么办?没关系,让我们实施第2轮量化宽松政策。 在美国财长盖特纳等人看来,世界末日已经离我们非常近了。 不仅仅是中国人,世界各地的富人都在争相购买黄金,以求得心境的一丝安宁。 实际上,他们正在把一吨一吨的黄金拉回家。 当货币在量化宽松大战的硝烟中变得一文不名时,富人至少还有黄金来维系自己的财富。 在美国的专家、政客和政府官员看来,这一切全是中国人惹的祸。 中国绝非一身清白。 其货币政策当然称不上完美无瑕。 但中国并不是世界经济的病根。 迄今为止,美国依然是不确定性最大的源头,亦是量化宽松大战的始作俑者。 美国的精英创造了自1929年以来最大的金融泡沫,甚至去除了旨在预防这类泡沫的监管措施,泡沫破裂之后,美国经济一片狼藉。 现在,正是这些人想找一个快速疗法,以维系其权势。 不幸的是,这种快速疗法是不存在的。 美国已经将利率削减至零水平,其预算赤字已攀升至GDP的10%。 这是凯恩斯主义政策的“震慑”(shock-and-awe)版本。 但是,在经历了几个季度的强劲增长之后,美国经济再次呈现下行势头,失业率依然接近10%(如果将未充分就业和已经不再寻找工作的人包括在内,失业率或许远不止这个数,很可能跟西班牙差不多,接近20%)。 经济刺激计划业已失败。 那么,应如何解释这个结果呢?如果你是保罗•克鲁格曼,你肯定会说刺激力度不够。 当然,如果政府将预算赤字提升至GDP的20%,并且实施另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依然起不到效果,他可能还会说力度不够。 你永远也没有办法证明克鲁格曼是错的。 好聪明的家伙!第二种解释是,经济的康复是需要时间的。 没有哪个经济体在经历了如此庞大的泡沫之后,依然能迅速复苏。 当巨大的泡沫长期延续的时候,资源错配异常严重,进而导致重新配置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尤其是当劳动力市场严重错配时,它根本就没办法迅速自我矫正。 因此,当一个经济体处于错配状态时,刺激措施可以通过自身的能量,启动经济增长,但无法实现维系经济可持续增长所需的乘数效应。 第三种解释是,这是中国的过错。 诚然,在美国刺激计划带动经济增长期间,中国对美出口急剧攀升,也就是说,部分刺激效应流向了中国。 但这又该怪谁呢?苹果公司的iPhone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因为甚至在中国工人工资大幅上涨之后,每部iPhone的制造成本依然不到20美元。 苹果公司的毛利是流向中国的加工成本的30倍。 苹果的例子或许有些极端。 但事实是,中国对美出口商品在美国的零售价是其出厂价的3到4倍。 美国公司乐意在中国制造商品,以满足刺激计划带动的需求。 盖特纳等人可能会说,中国应该提升人民币汇率,迫使美国公司将生产线搬回美国。 我猜想,这或许就是逼迫人民币升值背后的全部逻辑。 但人民币汇率处于何种水平时,美国公司才会产生这个念头?美国的工资10倍于中国。 难道中国应该将人民币汇率提升10倍?当然,美国的专家是不会这样说的。 他们会提及中国经常帐户的盈余,以及不断攀升的外汇储备,并将其视为中国进行汇率操纵的表面证据。 我并不想否定,不断攀升的外汇储备是中国必须要应对的一个问题。 但这是另一项议题,跟美国经济并无关联。 人民币升值也并非解决之策。 在我看来,人民币其实被高估了。 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在过去10年呈爆炸式增长,从12万亿飙涨至70万亿。 没有哪一种货币在货币供应量海量增长之后没有出现过贬值。 中国产业的迅猛增长,只能解释货币供应增长的部分原因。 大批货币流向了估值过高的房地产市场。 当房产市场实现正常化之后,资金流出,人民币贬值压力随之显现。 估计2年内,我们就将目睹这一幕。 正确的措施现在并不重要。 政治上的权宜之策才是重要的。 美国人想快速摆脱经济困境,并且试图通过美元贬值的方式来实现这一愿景。 如果美国能逼迫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那么日元、欧元和其他主要货币也将同步升值。 占全球经济总值四分之一的美国,就可以通过出口摆脱困境。 问题在于,其他国家并不会遵循美国人的如意算盘。 中国不可能大幅度提升人民币汇率。 这样做将导致热钱涌出,房地产市场全面崩溃,进而导致银行体系崩盘。 中国现在进退维谷。 中国正开始启动紧缩措施,以期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也会阻止热钱离开。 这套组合拳或许将支持一个延续数年的调整期,从而为银行业赢得筹募资本的时间。 日本现在也不能让日元大幅升值。 日本的产业在竞争力方面,已经输给了德国,甚至美国。 日本公司好多年都没有推出一款全球热卖的产品了。 德国和美国的汽车业正在蚕食日本公司的领地。 日元大幅升值这一幕是很难看到的。 日本央行很容易受到政治压力。 它在这方面的履历并不算好。 如果日本央行放任日元摧毁丰田、本田等公司,其独立性将难以保持。 因此,它会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压低日元币值。 欧元正在高歌猛进。 欧洲央行(ECB)现在的口气依然像德意志联邦银行。 但倘若欧洲再次爆发主权债务危机,ECB的立场恐怕也延续不了多久。 当欧元高企时,一些经济体(不会是德国和法国)将坠入危机模式。 ECB或许也将加入量化宽松大军。 在采用量化宽松政策方面,英国是不需要外人劝说的。 英国就像是一个大号的香港,完全依赖炒股票和炒房产度日。 但泡沫破裂后,它就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 货币贬值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韩国虽小,但总想步大国后尘。 汽车、电子和化工产品在韩国经济的地位举足轻重。 韩国政府会主动关注汇率变动。 最近,它正在“调查”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的不合需要之举。 温和的巴西也被激发起来了。 过去10年间,巴西任由市场将本币汇率翻了一番。 巴西人对由此而来的低通胀率心存感激。 但经济的增速相当缓慢,对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来说,这显然不够好,更何况它还自夸为“金砖四国”的一员呢。 似乎没有哪个国家想让其货币升值。 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愿意采取措施,压低本币汇率。 对于美国来说,这是一盘将死之棋。 倘若货币贬值无法带动出口增长,量化宽松政策就只会造成通货膨胀,这将首先体现在不断攀升的油价上。 美国人正在承受房价下跌和高失业率的打击。 如果油价在现有水平上翻一番,这个国家或许就陷于动荡。 它的精英将作何反应呢?或许会出台更多的类似措施吧。 世界正在步入一个高通胀率和政治不稳时期。 另一轮全球性危机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首要迹象将是国债市场的崩溃。 美联储正在通过其量化宽松项目控制收益率曲线。 但其他投资者不会陪它玩这个疯狂的游戏。 留在国债市场的唯一理由是,美联储不会让市场下跌。 但国债的潜在价值正在随着不断增长的货币供应量及其引发的通胀后果而逐步蒸发。 当所有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都会仓皇出逃。 美联储将无力阻止狂奔的人群。 如果它引发的钞票足以接管整个市场,那么,拿着新鲜出炉的美元的人们势必想将其转化为其他资产。 美元也将彻底完蛋。 世界似乎正径直走向将于2012年爆发的另一场危机!造成上一场危机的那些人现在依然掌握着权杖。 他们将引领我们迈入下一场危机。 冰岛前首相因导致银行危机,被送上特别法庭接受审判。 比之更糟糕的命运,正等待着正在煽起下一场危机的精英们。 马光远:突然加息预示通胀已成经济头号大敌在8月份CPI再次冲高至3.5%之后,9月份CPI创新高已成定局。 这意味着,收缩流动性,控制通胀向恶性发展已经提升为央行首要的任务。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 这是自2007年以来,时隔34个月央行第一次加息。 这次加息特别令人意外,就在前不久央行行长周小川还表示,中国年内不会加息,而且,就时机而言,恰逢全球汇率战争一触即发,欧美逼人民币升值的敏感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加息,不仅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更会使得热钱加速涌入,而央行在这个时刻依然加息,剑指何方,的确耐人寻味。 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加息是一把无奈而又不得不拔出的利剑。 所言无奈,是中国目前已经进入通胀时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就货币政策的基本目的而言,管理通胀预期是其首当其冲之责,在8月份CPI再次冲高至3.5%之后,9月份CPI创新高已成定局。 这意味着,收缩流动性,控制通胀向恶性发展已经提升为央行首要的任务。 特别是,房地产调控历经一年而收效甚微,在负利率的推波助澜下,买房成了很多人保值的最好选择,而各种商品的轮番涨价使得“价格翘尾”的种种说辞不攻自破。 可以说,负利率和宽松的流动性已经成了当前价格高烧不退的主要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加息事实上成了央行不二的政策选择,但在欧美等国经济复苏前景不明,美国的宽松量化和零利率政策遥遥无期的情况下,中国一旦加息,基于人民币升值和热钱的压力,对于依旧不确定的外贸前景将产生负面影响。 这样,央行一度陷入两难:如果要治理通胀和房价泡沫,改变负利率,则必须加息;但一旦加息,人民币将升值。 但是,一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基于本国经济的基本面,既然通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头号大敌,而以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泡沫也成了悬在中国宏观经济之上的堰塞湖。 就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而言,是通胀,而不是热钱和人民币升值。 货币政策急需从宽松向适度从紧转型,而这个质变,只有通过加息的信号才能真正传递;目前的负利率只能通过加息来改变,房价也只有在加息等政策利器之下才会回归理性。 因此,加息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尽管属于“两难”的选择,会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热钱,对中国的外贸形势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考虑到中国经济的长治久安,加息应该是一个必须的选择。 从这次加息的力度来看,属于非常温和的加息,而且,加息之后负利率的情况依旧没有改变。 但通过加息,透露出货币政策对于未来通胀的担忧和宽松货币政策的逐步退出,达到这个信号传导的目的即可。 而这种谨慎的做法主要还是担心加息如果过猛,热钱加速涌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难以承受。 因此,就控制未来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这次加息的“药量”显然还远远不够,未来依旧不排除还有再次加息的可能。 孙立坚:央行突然加息意味着什么?央行突然加息了!在主要发达国家继续采取超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时候我们逆势而为意味着什么?主要有三大方面的意义:1.通胀和楼市泡沫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主要的问题,而靠数量调整力度不够。 2.人民币增值加快会带来人民币金融资产升值的预期,当年德国和日本都经历过,所以加息防止泡沫膨胀。 日本当年没有加息,直到今天还在为那时的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资产泡沫而后悔。 而德国当年加息却避免了日本的悲剧!3.告别宽松货币政策的特殊环境。 十二五规划,政府提出了不求高增长而求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目标,加息就是为今后健康的货币环境打下基础,也就是中国率先释放退市的信号!当然,今天只是打开了加息的通道,加息的力度是有限的。 更多地是一种心理上的示范效应——不至于让还处于宽松货币政策“惯性”中的中国经济掉头过猛!所以,今后央行还会根据上述所提到的三点政策目标实现的效果好与坏,再来决定是否采取继续加息的策略。 不可否认此时加息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在世界跟我们相反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会激发热钱的流入,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其次,虽然银行息差不变,但银行信贷业务正在面临全面整顿,加息对银行的利润也是一个打压;另外,加息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内外市场消费能力有限,企业的盈利能力会受到影响;最后,因为消息突然,还可能对股市暂时带来利空影响。 但不管怎样,既然政府在此时“选择”加息,一定是做好了相应的“补救措施”!比如,加强对外资流入的管理,疏导银行资金进入“十二五”规划所扶持的产业领域等。 至少我认为,物业税和房产税等会推迟一段时间。 从另一个角度看,今天中国政府主动采取人民币升值和加息的政策组合拳,事实上意味着我们正在负起大国的责任,没有加入到今天愈演愈烈的贬值竞争游戏中!目前由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继续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解决他们所遭遇到的高失业等“大国的烦恼”问题,这使得全球的流动性迷失了价值方向,市场正在从美元资产、欧元资产等“软通货”转向大宗商品和新兴市场的“硬财富”上,导致这类“资源”所在国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货币升值、通胀加剧、泡沫膨胀的冲击。 所以,我们才看到今天反而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受不了外来游资的冲击,率先加息,尤其是经济还没有复苏的国家,更加凸显出它们“小国的痛苦”!造成今天混乱动荡的世界经济局势,单靠中国一方面负责任的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关键的问题是今天充当全球“货币锚”的国家和地区,即美元、欧元和日元等相对应的国家和地区,如果不继续承担“金本位”国际货币体系崩溃后所肩负起的信用本位体系下货币稳定的责任——即停止目前用超宽松货币政策救市的做法,而是一味地只考虑本国当前的利益,甚至伴随着今天恐慌性的国际资本的流出倾向的加剧,为了遏制国内流动性的减少,而继续变本加厉地向国内投放货币的话,那么,这不仅会造成有责任心、并率先采取行动的中国蒙受单方面的利益损失,而且更严重的是让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稳定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美好愿望也付诸东流。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充当“货币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复苏问题,应该放到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的框架下共同来加以解决。 否则,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大国的烦恼”和“小国的痛苦”局面,靠“自力”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在今天开放的经济环境中,会给其他国家的努力造成更大的麻烦,恶劣的外部环境反过来也让自己吞噬由此带来的苦果。 事实上,今天“货币大战”的火种已经在向全球蔓延,而且越烧越旺,这样自由放任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本文摘编自孙立坚个人博客)

央行放1700亿对债基有什么影响

一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将在6月18日开始招标发行,首发1700亿元。 这三期抗疫特别国债将采取记账式国债发行方式,发行对象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也可购买。 受访人士认为,特别国债对资金面的冲击不大,但未来央行仍可能会采取一定手段对冲。 “三连发”,首批抗疫特别国债发行正式拉开大幕!那么,什么是特别国债?个人能否购买?筹集的钱用来干什么?对资金面影响几何?未来政策将如何走?《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期望能为大家解答疑问。 前三期发行1700亿据财政部消息,此次共将发行1700亿元的特别国债。 6月15日,财政部宣布,为筹集财政资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定发行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一期)和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二期)。 根据通知,一期国债为5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500亿元;二期国债为7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500亿元。 两期国债定于6月18日招标,6月19日开始计息,招标结束至6月19日进行分销,6月23日起上市交易。 6月16日,财政部又下发了第三期抗疫特别国债的通知。 三期国债为1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700亿元,将于6月23日招标,6月24日开始计息,招标结束至6月24日进行分销,6月30日起上市交易。 故名思义,特殊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个人投资者可购买特别国债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借民间储蓄转为政府带动经济复苏所需要的正常支出,大大减少了西方世界财政赤字货币化导致的通胀和资产泡沫。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孙立坚此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称,“之所以发行特别国债,主要原因一是不会增加地方赤字规模;二是发行机制灵活,特别国债审核流程简便,只要人大常委会审议;三是特别国债用途明确等。 ”但与之前市场预期的不同,首批特别国债的发行并没有全部或是部分定向投资,而是全部市场化发行。 记者注意到,按《2020年记账式国债招标发行规则》招标工作执行,不但机构投资者可以购买,个人投资者也可购买。 目前已有承销机构表示,此次发行将面向个人投资者。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从发行方式看,三期一共1700亿元的特别国债按照普通记账式国债执行,无特殊安排。 之所以这样安排,背后可能是出于不占用太多商业银行流动性以致影响实体经济资金投放的考虑。 市场化的发行方式也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之前赤字货币化的猜测。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表示,国债既是财政的重要工具,也是金融市场的核心产品,坚持市场化发行可让中外资金融机构广泛参与投资,这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利于构建成熟完善的国债市场。 用于增加公共卫生投资我国此前共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第一次于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财政部定向对工农中建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第二次于2007年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成立中投公司。 此次发行的特别国债不同以往,贴上了“抗疫”标签,将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 6月12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有一定的资产收益保障的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的相关支出,包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财政贴息、减免租金补贴等。 各地可以在分配的额度内按照一定的比例预留机动资金,解决基层特殊困难的急需资金需求。 “各地可以在分配的额度内按照一定的比例预留机动资金,解决基层特殊困难的急需资金需求。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用在有一定资产收益保障的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方面。 但也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用来解决一些特殊问题。 ”许宏才说。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此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通过国债筹集的资金应切实用于解决老百姓的困难问题,比如保障失业、低收入人群,保障就业、提升消费能力等。 他指出,资金也可以适度投入新基建等项目,但一定要注意规模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对资金面影响较小7月前发行完1700亿的特别国债是否会对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专家表示,特别国债对资金面的冲击不大。 首先,目前市场流动性充裕,利率水平总体平稳。 5月中上旬,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市场隔夜利率一度运行在1%下方,金融机构“滚隔夜”加杠杆、期限错配交易增多,资金出现空转和脱实向虚。 “为抑制资金套利,央行自中下旬对公开市场操作进行边际调整,隔夜利率开始向短期政策利率靠拢。 本月有2期合计7400亿MLF到期,6月15日央行一次性缩量续作了2000亿元,净回笼5400亿元,但从市场利率走势来看总体平稳,反映当前流动性还是比较充裕的。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加之上个月有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前发行,降低了本月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压力,因此,首批特别国债发行不会对市场流动性造成压力。 此外,目前发行的特别国债占总额度1万亿元的20%左右,规模有限。 业内人士表示,央行发行特别国债的节奏均匀,且若能把地方政府债券的主要发行量放到七八月份,则能减轻特别国债发行的压力。 “1700亿元的发行规模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应该较小。 ”陶金说,短期内可能对市场造成程度较小的波动,这同时取决于央行是否采取一定规模的市场操作或降准等对冲措施。 国泰君安固收团队表示,事实上,与5月份专项债冲击相比,这一次特别国债造成的供给压力边际减轻。 6月份环比来看,利率债供给压力将边际减轻。 “一方面,记账式国债计划发行规模约3800亿元,较5月份的6800亿元大幅减少44%,而地方债供给约环比减少74%(假设月内匀速发行);另一方面,仅考虑增量的特别国债,6月18日至7月末,周均发行1600亿元左右,远远不及5月份单周供给达到5000亿至7000亿元。 ”国泰君安固收说。 对于债市的影响,陶金指出,由于债市的驱动因素更多涉及经济复苏情况、货币政策、利率走势等,尽管短期内可能会受到流动性上的边际波动,但中长期看,债市走势并不受特别国债发行的明显影响。 未来降准仍有必要目前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流动性压力的减小背景下货币政策投放较为收敛。 未来配合特别国债的发行,是否会有新的动作?“考虑到适逢上半年末考核时点,季节性流动性压力仍然存在,预计央行将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并有可能重启28天逆回购操作,保持短期市场流动性稳定,支持特别国债发行。 ”温彬表示。 而陶金则指出,尽管短期内流动性和债市受到特别国债的影响可能较小,但未来央行很可能会采取手段对冲。 “对于1万亿元的特别国债发行,央行很可能会采用降准和适时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冲,同时其他类型的政府债券如国债、地方债等,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放缓发行节奏。 ”陶金指出。 光大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6月底前降准的概率较高。 原因在于,2015年地方政府置换债密集发行阶段,央行多次降准进行配合;在今年1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密集发行前,也进行了降准。 当前临近半年末,且在月底前有5400亿元公开市场资金到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政府债券融资规模较大,其中一部分资金会于6至7月支出,这部分资金的“解冻”也可以提高银行的超储水平,弥补特别国债发行所造成的流动性消耗。 温彬也指出,未来降准仍有必要。 “从下阶段看,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信用债等还有超过4万亿元待发行,因此全面降准仍有空间和必要,通过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操作,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降低政府和企业发债成本,稳定和扩大内需,支持宏观经济继续企稳回升。 ”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 直接影响相对有限:中国官方储备及商业银行投资的美元资产在本轮危机中一度暴露于风险中,但总体而言投资损失有限,不会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较大冲击。 2.具体的影响: (1)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和美林公司被收购与始自去年的次贷危机一脉相承,在众多专家看来,这个事件仅是整个危机过程中泛起的一朵浪花,不应该被孤立看待,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际上也是次贷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延续。 可以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来理解这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出口方面:可以预料的是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将由于此次席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而更显严峻。 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2008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一度在6-7月份冲高的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又将遭遇考验,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 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 进口方面: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从而导致其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继续降低,而投资支出将出现增加,“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美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减少而制造业因投资增加而逐渐恢复活力,那么势必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2)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从可以观察到的数据来看,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中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倒闭、美林公司被收购不期而至,再加上一周前被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的“两房”,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 虽然美国经济形势在二季度表现优于预期,体现出了足够的韧性,但这是由于美元弱势所带来的强劲出口所致,因此,在金融风暴袭来,国内需求更趋疲弱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将继续推动“弱势美元”下的出口,给美联储预留出进一步降息的空间。 虽然中长期还是看好美国经济走强和美元汇率走高,但是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3)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是美国次债危机的延续,带给金融机构的损失和震动相当大,华尔街五大投行拥有强大的投资和研究团队,资产超过数千亿美元,信息资源也极为丰富,这样大型的投行也纷纷倒闭,说明了此次危机的严重性。 “不同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有所区分的只是损失额度大小,像雷曼兄弟,还包括前面被美国政府接管的“两房”和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等,但与其估算投资者的直接损失不如考量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打击。 具体到中国而言, ,影响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市场信心,美国出大问题的机构相继破产,给中国的投资者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可以获得印证的是,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消息传来的次日,正值A股结束中秋三天假日开市,沪深两市银行板块全线暴跌,其表现只能以“惨不忍睹”来形容,其中,工商银行跌9.95%,建设银行跌9.94%,中国银行跌9.17%。 在多方利空消息的垂直打击之下,沪深两市银行股全天放量大跌超过9.0%,多达8家银行股跌停。 招商银行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其中,高级债券6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000万美元,并且公司尚未对上述债券提取减值准备。 (4)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雷曼兄弟破产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的直接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多的次级债券,形成实际损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 对持有大量美国金融机构股票和基金的中国银行业的担心。 根据破产文件显示,雷曼兄弟前30大无抵押债权人主要是亚洲金融机构,包括日本的Aozora银行、中央三井信托、住友三井金融、瑞穗实业银行、信金中央金库、国内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再度被牵涉其中。 据报道,雷曼对日本Aozora银行欠款额达4.62亿美元,对瑞穗实业银行欠款额达3.82亿美元,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2.75亿美元,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 3. 教训深刻宜引以为戒:中国可以在美国本次危机中学得以下教训: (1). 宽松的货币政策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给日后金融系统危机带来潜在风险。 (2). 面对国际市场这碗“深水”, 中国的“走出去”政策须更为谨慎,对外投资需要有严格的风险评估和多元化的投资策略。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40975.html
即将迎来最艰难的三季度 国内汽车行业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