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美国对这片极寒之地的“兴趣”越来越大。
美国国防部日前发布《2024年北极战略》,对该地区性战略进行了2019年以来的首次更新。
更新后的战略宣称,将扩大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备能力和监视活动。
美国国防部官网截图
“美方报告显示出对抗色彩”
北极的大陆和岛屿面积共计约800万平方公里,相关领土主权分别属于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瑞典、美国等八个国家。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在北极开辟航道、开采能源和部署军力变得更加便利,从而使得这一地区的战略价值也愈发凸显。
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最新报告将北极描述为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战略意义在于“通往美国国土的北部通道”和“重要的美国国防基础设施”等。
报告称,美国防部力图加大对高科技传感器、雷达系统和一系列军事装备的投入,以确保北极不会成为所谓的“战略盲点”。
报告还强调了美国与加拿大等北约盟友在北极加强合作的必要性。其中提到,美国及其盟友计划到2030年投用250多架能够在北极地区执行任务的先进多用途军机。
美国“太空新闻”网站报道截图
此外,报告还强调了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报告称,北极变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三倍以上”,到2030年可能迎来第一个“几乎不结冰的夏天”。而随着北极冰层融化,人类活动增加将使发生事故、误判的风险变得更大。
在发布这份文件时,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希克斯在简报会上公然声称,俄罗斯对北极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为此,美国必须制定战略并确保美军做好准备,以减轻在北极地区发生潜在突发事件的风险。
她还透露,随着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美国已经与七个北极国家成为盟友。它们将继续在该地区开展军事训练和演习。
美国国防部官网截图(提图为希克斯)
在被问及对美国这份北极战略报告的看法时,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指出,美方报告显示出对抗色彩,而俄罗斯一直在北极问题上采取负责任的立场,“为确保北极不会成为纷争和局势紧张地区做出贡献”。
塔斯社报道截图
美国在为北极军事化寻找借口
外界注意到,美国近两年来针对北极地区动作不断。
去年,美国总统拜登任命了美国首位北极大使;同时,美国务院单方面宣布扩大对北极和白令海大片区域大陆架的主权要求,激起地理意义上最大北极国家俄罗斯的极大愤怒。
此外,美国去年提出要耗资6亿多美元将阿拉斯加州诺姆港扩建为美国首个北极深水港,而扩建的目的之一就是方便美国军舰停靠。
分析认为,扩建后的诺姆港将成为美国北极战略基础设施的核心。
美联社报道截图
而对于俄罗斯来说,北极地区十分重要。
有数据显示,俄境内80%以上的可燃气体和17%的石油(包括凝析气)储备分布于北极地区。
此外,在俄总统普京批准的新版海洋学说中,在俄国家海洋利益的覆盖范围中,北极也被列在第一位。
俄总理米舒斯京曾在政府会议上强调,跨经北极的北方海路对于向俄北部运送物资、向世界市场输送金属和能源、进行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过境运输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西方制裁之下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更积极地扩大俄罗斯的破冰船队”。
塔斯社报道截图
由于俄罗斯的北极领土面积广阔,且在破冰船领域拥有绝对优势,美国明显感到了“危机”,并为此加强与其他西方北极国家合作,共同对抗俄罗斯。
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延宕的背景下,美国加紧布局北极引起俄罗斯的高度警惕和强硬反制。
双方间敌意的加剧,导致北极地区安全形势更为严峻。
俄远东和北极发展部长切昆科夫指出,西方国家打算把北极变成另一个“战场”,“而对我们来说,北极是一个合作的区域”。
切昆科夫(资料图)
总台环球资讯广播编辑魏东旭分析认为,当前美国加紧在北极地区的战略部署,是在为北极军事化寻找借口:
美军要强化针对北极的监控能力和情报搜集能力,是想为其后续海空力量以及地面作战部队在北极地区采取军事行动铺路搭桥。
美军的战略轰炸机、战斗机、航母战斗群等进攻性作战力量今后会更多地进入北极范围内活动,从不同方向针对俄罗斯强化军事威慑。
美军强化在北极的排他性军事存在,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北极资源,同时拉拢其他北极国家共同制约俄罗斯的类似活动。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专家指出,作为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地区之一,北约需要受到保护。美国不应为了一己私利,将北极这片净土变成充满火药味的“热土”。同时,美国也无权对其他国家依据国际法正常开展的北极活动说三道四。
和平、稳定与合作,是一切北极事务的基础,冲突对抗不应被引入北极。北极不是某些国家的“北后院”,更不应沦为政治军事竞争的“角斗场”。
策划丨张哲
撰稿丨邵一平
编辑丨林维
签审丨王坚
监制丨关娟娟
求一部电影的名字
片名:Night at the Museum译名:博物馆奇妙夜/博物馆之夜导演:肖恩·利维 Shawn Levy主演:本·斯蒂勒 Ben Stiller 罗宾·威廉姆斯 Robin Williams 卡拉·古奇诺 Carla Gugino 金姆·瑞维 Kim Raver类型:喜剧/奇幻/家庭/动作片长:105分钟自然历史博物馆绝不是枯燥乏味的,它的珍藏是惊人的:有眼神狰狞的史前生物、凶猛的古战士,有早已消失的族裔、非洲丛林的动物,还有历史上传奇的英雄人物。 这些都被冻结在一个时刻,无论时间怎样流转,它们都不会改变。 赖瑞(本·斯蒂勒 饰),一名时运不济的梦想家,他有很多梦想却都无法实现。 赖瑞相信总有一天他能成就一番惊人事业。 当然,这一切只是梦想,现在摆在眼前的是他必须在圣诞节之前找到工作。 否则,他的小儿子就将判由前妻抚养。 赖瑞不愿让儿子失望,于是在他的努力之下找到了一份工作——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夜间警卫。 工作的第一个晚上,他拿着一个超大手电筒和一本详尽的指示手册,被孤单地留在安静得诡异、庞大的博物馆里。 博物馆的老守夜人告诉赖瑞,他的任务就是“确保在晚上没有任何东西能进出博物馆”。 赖瑞觉得这个守夜人是老糊涂了,整个博物馆除了他一人之外,还有什么活物呢?等等!那是什么声音?让赖瑞难以置信的是,那些史前生物和只有故事书里才活蹦乱跳的人物,竟一个一个活起来了!他们包围着他,而所到之处尽是混乱:暴龙和匈奴人把博物馆的大理石墙面捣坏了;狮子和猴子四处觅食,看上了珍贵易碎的展览物;三寸高的西部牛仔绑架了赖瑞,把他放在模型铁轨上;印第安勇士朝赖瑞投长矛……赖瑞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博物馆回到控制之下。 每天晚上这些活过来的模型都要把赖瑞折磨得痛不欲生。 而白天,人们都不相信赖瑞描述的事情,认为他精神有问题。 赖瑞绞尽脑汁,找来馆里同样活过来的纪念雕像——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罗宾·威廉姆斯 饰),帮他从这个惊魂夜幸存下来。 面临着失去工作、让儿子再次失望的危险,赖瑞决心一定要打赢这一仗来保住博物馆,希望可以成为大胆、充满冒险精神的老爸。 他不正是等这一刻、等重大事情发生等了很久了吗?现在,机会终于到来了! 出场人物 1、新来的夜间警卫本片的主角是个有点鲁莽,但却拥有一种英雄特质的小人物。 制片最先想到的就是本·斯蒂勒。 斯蒂勒有丰富的幽默感,最擅长表现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让简单的角色一点都不呆板。 他是饰演赖瑞的最佳人选。 [理解角色〕斯蒂勒这样理解他所扮演的角色:“赖瑞是那种没有一件事可以做得很顺利的人,他总有新的点子出来,可都无法实现。 他很担心失去与儿子的联系。 而现在,就在圣诞节之前,他必须找到一份工作。 然后,就是到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当夜间警卫。 他想这一定是个很糟的工作,却没想到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 ”从读剧本开始,斯蒂勒就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这场冒险的主人翁。 他说,“我就在自然历史博物馆五个街区远的地方长大,而对一个孩子来说,那里有一种魔法似的气氛弥漫着。 不只因为墙上挂着的画,也还因为你可以亲眼看到古老的东西几可乱真地站在你面前。 ”[演绎角色] 对斯蒂勒来说,关键是保持一颗童心,才能回到小时候,表现出在博物馆里的好奇与热情,他的表演正是以此发展出来的。 虽然演过很多喜剧,但对斯蒂勒来说还是有很多新鲜的东西。 “我一直没有机会演出奇幻类型的电影。 为了要拍奇幻作品,反而要保持一种十分现实感的态度,才能让观众相信电影里的一切。 就是那种让你相信赖瑞真的是碰到了这些魔法,古老的生物和传奇人物真的就出现在眼前。 对我来说,关键在于要完全地融入故事。 ”演《博物馆奇妙夜》真的很辛苦,本·斯蒂勒面对了许多体力上的挑战,银幕上看起来许多刺激好笑的地方,他都是拼了老命要跑要跳。 奔跑是斯蒂勒的主要任务。 [导演评价] 不管斯蒂勒是要逃避狮子、匈奴人或小模型军团,还是和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罗斯福总统的对手戏,或展现给儿子看老爸多勇猛,导演发现这位喜剧演员永远都充满活力。 导演说:“他看每一件事都从光明和积极的角度去切入,很有朝气,很容易感染周围人。 ”2、老警卫们:三个老顽童赖瑞谋得自然历史博物馆夜间警卫的职位,取代了原来博物馆的三名老警卫的职位。 这三名老警卫可以算是博物馆的古董了。 为了生动地演绎这三个角色,剧组选了三位老牌喜剧演员,他们都有相当的知名度,包括难以模仿的狄克·戴、很有观众缘的米基·洛尼和在舞台剧、电视与电影都有很好成绩的比尔·寇伯。 狄克·戴有一种翩翩的绅士气质;米基则很有魅力,没有架子;比尔则带着神秘感。 他们出色的传达出了这三个独特的角色。 狄克·戴生于1925年,曾拿过五次艾美奖,获得过美国舞蹈协会颁发的年度最佳舞者,美国喜剧奖的终身成就奖得主,并登上好莱坞星光大道。 他不但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喜剧演员之一,而且还有许多叫好叫座的家庭电影经典,如《欢乐满人间》。 狄克·戴很兴奋可以饰演赛西尔。 赛西尔是原来的夜间警卫头头,也是负责“训练”赖瑞的人。 “有这些恐龙、匈奴人和动物,我想会变成一场暴动,当我读剧本时就知道这是一部适合不同观众的电影。 所以我说,我一定要当这三人中的一个。 和米基与比尔合作,我们三个年纪相仿,都是老古董,所以互相也有奇妙的化学反应。 ”米基·洛尼生于1920年,他的演出生涯长达83年,在他婴儿的时候就开始了。 1983年,他荣获了奥斯卡的终身成就奖,这是美国演艺学院的最高荣誉。 尽管拍电影遇到许多挑战,洛尼还是坚持他对电影的爱,一定要拍一部好看、故事感人的电影,而这正是《博物馆奇妙夜》打动他的地方,他说:“我想我们需要更多像这样可以让整个家庭一起娱乐的好作品。 ” 三人组再加上比尔·寇伯就完整了。 这个脸孔观众绝不陌生,这位老牌演员不甘于从他热爱的影坛退出。 寇伯尤其乐于演出这个有点不修边幅的老家伙,他说:“我在电影、电视和舞台剧里都有过许多快乐时光,但这次真是一次最棒的体验,这里有丰富的剧情、幽默的段落还有即兴的发挥,尤其是这个精彩绝伦的好点子!有了我,狄克和米基演起坏人就更得心应手了,而且将搞笑穿插其中。 我们外表看起来是一群善良的老人,可是完全不是,因为这样才有许多有趣的东西在里面。 ”3、博物馆讲师蕾贝卡[关于角色] 博物馆讲师蕾贝卡正在研究萨卡加维亚,并以此做为她的论文题材。 她对赖瑞‘博物馆正上演活的历史’这一非常“另类”的想法深感兴趣。 [关于演员] 蕾贝卡这角色由知性女演员卡尔拉·冈吉诺饰演,这位多才多艺的女演员曾演出《小鬼大间谍》系列电影里的妈妈。 冈吉诺非常喜爱这个特别的故事:“有这样一个故事让历史重来一遍,让过去的事情再次发生,而且还有许多有趣、刺激的东西,真是很特别。 ”4、博物馆主管麦菲博士[关于角色] 麦菲博士是赖瑞的主管。 麦菲博士既保守又狭窄,不希望任何事情出错,所以这个新来的警卫让他很伤脑筋。 饰演麦菲博士的是知名的英国喜剧明星瑞奇·葛维。 [关于演员] 葛维最高兴的是可以和本·斯蒂勒有对手戏:“和本合作很有意思,我们的角色之间轧来轧去,张力很强。 他是我的属下,是那种不停出乱子的人;而我是主管,可是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使我手足无措,这些反而让我的下属变成了英雄。 ”5、活过来的博物馆“居民”▲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蜡像)赖瑞即将在博物馆度过一个疯狂、难忘的夜晚。 在一片混乱之中,赖瑞发现了一个特别的人,可以帮他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最佳向导来头不小,他是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学识渊博、第26届美国总统——泰迪·罗斯福。 [关于角色] 罗宾·威廉姆斯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因为他身上有着真实、平易近人的气质。 威廉姆斯说:“阅读罗斯福总统的东西会使你了解他是怎样一个自律、严谨而又充满领袖魅力的人。 能够诠释这样一种人格特质真是太荣幸了。 ”随着威廉姆斯对剧情的深入研究,他对罗斯福的尊敬也与日俱增,尤其是他那种神采奕奕、相信什么事都可以做到的积极态度。 “他感染并鼓舞赖瑞:‘你可以作到,假如你可以让这里回归秩序,从此就再没有什么能难倒你’,罗斯福给了赖瑞许多古老但永远有效的建议。 ”到了拍片现场,罗宾·威廉姆斯玩得比谁都开心。 他对《博物馆奇妙夜》淋漓尽致的想象力毫无招架能力。 “究竟入夜以后的博物馆是什么模样,始终是人们好奇的东西。 想象着栩栩如生的这些展览品会突然有了生命是多么不可思议。 我非常喜欢缩小的模型军团那段,因为我收集模型,而且常想象着假如这个尺寸的世界是活的那会怎样呢?”[演员本·斯蒂勒的评价] 本·斯蒂勒说:“罗宾·威廉姆斯可说是唯一胜任这角色的演员,他的喜剧感是天生的,可是他很谦虚,为了扮演好罗斯福,他像学生一样勤读历史,希望把罗斯福总统表现得更传神。 他的深刻演绎使这位历史人物更加真实。 ”▲ 印第安妇女[关于角色] 赖瑞在博物馆里打交道的历史人物包括萨卡加维亚——肖尼河的印地安妇女。 这是美国重要的“路易与克拉克路线”(1804年两人共组27人探险队深入蒙大拿州,穿越落基山脉抵达太平洋,这是白人第一次进入原来只有印地安人和熊的土地)的重大发现。 《博物馆奇妙夜》中萨卡加维亚用她知名的技术帮助赖瑞让失控的博物馆重新物归原处。 [关于演员] 这位勇敢的女人由刚崛起的年轻女演员米索·贝克饰演,这是她第一次演出好莱坞电影。 她说:“这位女士聪明又有才华,对于找东西很有一套,她帮了赖瑞大忙。 这部影片集合了一切我所梦寐以求的东西:好莱坞的魔术、超大的摄影棚、奔跑的野生动物、珍奇古怪的东西。 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兴奋的呢?”▲ 埃及王[关于角色] 对古老自然史兴趣浓厚的演员雷米·马乐扮演埃及王,这位年轻的埃及演员的脸孔常出现在电视影集《The War at Home》里。 埃及木乃伊和沉睡千年的年轻国王即将在这个晚上醒来。 [关于演员] 关于埃及王的传说和形象已经被制式化了,马乐很高兴有机会做出更立体的诠释:“也许观众的期待是那些法老王和诅咒的东西,但你将在银幕上看到有活力而且更有故事脉络的表现,看到一个年轻人他也想要拥有一段他的冒险,这是很新鲜但又不背离传统的。 ”▲ 中南美卷尾猴它是博物馆里的麻烦家伙,别看它体型迷你,捣起蛋来可是神通广大。 这只叫Dexter的猴子不是计算机动画,是一只叫克里斯托的真实卷尾猴饰演的幕后花絮◆背景篇故事缘起:进入博物馆——奇幻旅程开始影片的核心是一个经常在我们脑海里闪现的念头:当我们在博物馆里浏览的时候,眼前是许多令人大开眼界的展览品。 我们禁不住会想:这些模型标本会不会突然活过来?会不会从座台上、玻璃里走出来呢?整座博物馆变成一个活生生的现场,而不是只存在于历史之中?《博物馆奇妙夜》的故事点子让每个听过的人都称赞不已。 克罗埃西亚绘本画家米兰·崔克画了一本童书,讲的是一位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新来的夜间警卫,突然发现一副应该由他来看管的恐龙骨骼离奇消失了。 随后警卫发现自己被一群张牙舞爪的雕像包围了,它们把博物馆搞得天翻地覆。 这本书幽默、引人入胜,很快就成为家长和小朋友的最爱。 负责编剧的是托马斯·莱诺恩和劳伯·卡蓝。 两位编剧看过书后,大为赞叹:“我们都从纽约来,小时候都在自然历史博物馆晃。 我们甚至凭着记忆可以画一张博物馆地图,可见我们有多熟、多爱那里。 那里真是地球上最酷的地方!”童年记忆给了他们许多灵感,许多点子很快蔓延开来。 “我们首先需要是什么驱动整个博物馆的标本动起来?由于埃及人专注于将人与东西永保生命,所以从这里下手很合理。 这是一个祈望要永生、永保青春的咒语。 ”接下来,故事的核心转移到赖瑞身上。 编剧将他设定为一个有远大理想、却总不得志的人。 最重要的是,赖瑞之所以要接下博物馆夜间警卫的工作,是因为他不想再让他的小儿子对这个爸爸感到失望。 设定好了电影的主要人物,赖瑞接下来会遇到什么呢?在博物馆上班的第一个晚上首先登场的还有什么呢?博物馆里的主题太多了,编剧专门列出了一张长长的清单,把博物馆里的内容几乎都列了出来:有讲文明发展的、有讲美国铁路的,有关于复活节岛的秘密的,还有西洋镜馆的模型小人国世界等等。 另外,关于设置罗斯福这个角色,莱诺恩说:“我们要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作片中的另一个主要角色,是因为你站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会感觉到这个人的精神在那里。 更别说他本人就是一个学问渊博的自然史学家,许多展览可以说是出自他的想法。 ”罗斯福的格言:“失败固然痛苦,但从未尝试过则更糟糕”可以说是一句激发影片《博物馆奇妙夜》精神的重要格言。 ◆制作篇打造博物馆:全球最大的自然史现场即将在温哥华的Mammoth片场现身!《博物馆奇妙夜》的核心是让历史重现,因此它的制作设计工程量可想而知。 负责打造如此庞大、奇妙的视觉效果的是因《神鬼玩家》获得奥斯卡奖的美术总监克劳德·佩尔和服装造型师雷芮·艾波。 ▲ 电影的美术设计美术设计的任务是将这个世界驰名的博物馆重现在摄影棚里,每一个厅、每一个角落都要做到几可乱真。 电影以纽约这个全球知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作建筑外观,但是博物馆当然不可能拿珍贵的展览品开玩笑,所以内景必须在片场搭建。 剧组选在位于温哥华的Mammoth片场,许多票房大片正是在此催生的。 现在全球最大的自然史现场就要诞生了!一般来说,一部电影只需要处理一到两个时代的背景。 但是《博物馆奇妙夜》要用上许多不同年代的知识,从古埃及神殿到早期的蛮荒大地,每一段都有不同的历史。 经过几个礼拜的密集工作,电影的美术设计师几乎成了博物馆室内设计师了,他们创造了好几个独立的展区,每一个展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上演。 [金字塔模型] 美术设计小组搭建了一个埃及厅的金字塔。 这个灵感来自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埃及文物展。 为了突出该时空的氛围,表现出那种古老、神秘又威严的气势,他们做出了一个外观上极相似、但尺寸相对较小的金字塔。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蜡像] 美术小组设计出电影里非常重要的一座雕像——美国前总统罗斯福。 他坐在马背上,挥舞着剑。 为了表现出雕像如何在一夜间活过来,罗宾·威廉姆斯必须分毫不差地摆出那个姿势,这意味着演员要始终保持这个姿势。 为了具有雕像的金属质感,他身上要用绷带扎起来,表面要经过处理,让威廉姆斯和罗斯福蜡像看起来宛如一个人。 [缩小模型] 影片中精致的缩小模型活过来时会攻击赖瑞。 在制作缩小模型世界部分时,设计师首先对展览主题作调查,从马雅文明到美国铁路史。 接着,他们着手制作精致准确的模型,再把它们摆出来看空间如何掌握,然后把本·斯蒂勒放进去,以便安排这些小人与迷你设备的相互位置。 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 演员陆续抵达片场,每个人都对美术设计小组完成的场景大为赞叹。 一进入摄影棚,就仿佛走入了一个巨大的玩具世界。 ▲ 电影的服装造型服装设计雷芮·艾波必须面对这个不寻常的挑战。 等待她的不是一或两个时代背景,而是贯穿古今,从披着兽皮的匈奴人,到马雅文明,到武装的罗马士兵,再到美国南北战争的制服,还有21世纪的博物馆警卫制服。 艾波的服装设计作品有《后天》及《帕克夫人的情人》。 她很高兴参与《博物馆奇妙夜》的制作,这促使她对历史有更多细致的研究。 艾波到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挖掘到许多灵感。 她所期望的不只是要展现出她所观察到的多元精彩,还有就是如何在《博物馆奇妙夜》里让不同主题的服装互相呼应——有异质性也有一致性。 [最困难的服装设计——埃及王] 在艾波清单上最困难的一组服装就是雷米·马乐饰演的埃及王了。 在谈到埃及王的服装时,她说:“由于他是木乃伊,所以我们做出来的服装还要被包裹进去。 可是他做为埃及国王的尊荣和闪耀,又完全是不可以被缠起来的金色装束所掩盖的。 因此这部份服装花了许多功夫。 ”[没有参考依据的服装设计——匈奴人] 匈奴人的服装没有照片可以参考。 艾波发挥她的想象力,用了一些旧的毡毯,再将兽皮缝上去,接着搭配金属制的武器,还有马辔。 这也许不是百分百的准确,但看起来色彩缤纷,非常具有匈奴印象的风格。 ▲ 电影的化妆特效《博物馆奇妙夜》的挑战在于让真的演员看起来更像没有生命的蜡像。 负责化妆的是特效总监安瑞·莫鲁。 通过上蜡、亮光剂以及对脸部做的一些补充、调色等手法,化妆师对角色进行了表面处理,使质感更加突出,尤其是印地安人和匈奴人,让他们的妆容在活过来的时候依然还要像蜡像。 ▲ 电影的特技效果——博物馆成真的法宝当设计角色、挑选演员的工作准备好,现场的美术设计和场景也搭建完成后,最后欠缺的就是要让晚间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始运转的魔法——这依靠的可不是法老王的咒语,而是21世纪的神奇数字科技。 为了表现博物馆这些动物和雕像的动作与生命力,导演依赖曾有《指环王》三部曲等作品的VFX专家吉姆·瑞吉,还有好莱坞顶尖的视觉特效公司之一的Rhythm & Hues,他们的特效是业界评价最高的,曾有作品《纳尼亚传奇》。 特效小组主要的挑战是非洲动物区和赖瑞的追逐战。 赖瑞在这场戏里被动画合成的狮子追逐。 用计算机合成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并不容易,因为狮子所在的现场是摄影棚的实景,计算机银幕上没有整个脉络来调整。 于是特效人员使用最开始的布景做参考点,再小心地对上去,才能让整个段落顺下来。 最后完成狮子的爪子差一点就搭到赖瑞肩膀上的场景。 VFX团队的另一大挑战是缩小模型部分。 缩小模型只有几寸大小,如何让这些玩具军队动起来并和真人进行一场激烈的较量呢?在这部分,特效工作室重新打造出89个基本模型,由此通过计算机演变出上百种动作。 通过拍摄真人不同的打斗动作进行仿真,再扫描进计算机。 模型小人国因尺寸悬殊带给大家许多难题。 如果用原来摄影机去拍小人国,只要摄影机稍微一动就会超过整个国界。 所以必须用绿幕去拍演员的表情,最后再贴在一起,这样才能让演员们大展喜剧天份,观众将会被这些小英雄异想天开的勇气和脾气惹得啼笑皆非。 ◆ 花絮篇▼ 片中让赖瑞谋得博物馆夜间警卫一职的,即扮演职介所工作人员的演员是和本·斯蒂勒有亲近关系的神秘人物——那就是本·斯蒂勒的母亲,一位优秀的喜剧演员——安娜·米拉。 这是第一次母子两人正式在大银幕上有对手戏,斯蒂勒说:“能和老妈一起演戏真酷!”▼ 电影中许多场景与道具的呈现都迷人极了,而美术设计克劳德·佩尔对设计成果的最爱则是精细度最高的——博物馆的地板。 它的质感其实就是《博物馆奇妙夜》全片的视觉主题。 佩尔说:“地板是场景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衬托出每一样东西,使博物馆看起来更加庄严。 它非常光滑,也正方便本·斯蒂勒狼狈地滑跤。 ”▼ 两位编剧在写作过程中,经常是用很孩子气的方式争论博物馆中谁活过来后会是最恐怖的。 本来很可怕的史前动物也有了可爱的一面。 个子大不一定就会造成威胁,相反那些体型小、憨态可掬的生物却有点邪门,才是重点防范对象。 ▼ 为了帮助本·斯蒂勒更适应赖瑞的奇妙经历,导演肖恩·莱维亲自上场,把自己扮成暴龙,发出咆哮声,并追着斯蒂勒在走廊上跑,为的是让他更进入状态。 ▼ 在挑选饰演埃及王的演员时,试镜的人不只是一般的念念台词,由于剧情的要求需要试镜演员表演一下从大理石棺材里跳起来的样子在新浪找到的介绍应该就算这部电影了我看过感觉还行挺好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回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 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 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 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 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 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 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从1905—1913年,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国际危机,甚至引起局部战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战争爆发前,两大军事集团都加紧扩充军备。 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 19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陆军兵力为634万人。 在空军和海军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 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仅有232架军用飞机。 战争开始前,协约 国海军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战争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战争,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和进行持久战争的准备。 反映在战争 计划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战争作为制定战争计划的前提。 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计划(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计划),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战争。 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集团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 在海上,集中海军主力对付英国海军,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海军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战争计划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 法国的战争计划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 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海军于亚得里亚海。 俄国的战争计划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 英国计划把战争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 海军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海军,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战争计划,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 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陆军和海军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计划。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 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 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 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 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 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 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空军第一次用于实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按战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 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 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脏 地区进军。 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 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 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 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军队。 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 德国对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9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 土耳其于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 战局更 趋复杂。 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 在这一阶段,英德海军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反封锁,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 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 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 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 19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 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著名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 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战争。 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 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 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 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 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 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 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 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军队的防线。 此间,意军也对奥匈军队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 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 19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军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海战。 19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战争,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 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 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战争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9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 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 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大规模骚乱。 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 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 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战争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 19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美军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 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美军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 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军事统帅。 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 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 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 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 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 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国。 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 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 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 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 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德国战败,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 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19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 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歧视。 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中国,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 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中国承认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次大战、一战、欧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Entente Powers)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塞尔维亚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 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 战场主要在欧洲。 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德国和奥匈帝国战前的同盟,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 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战雾弥漫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 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 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 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 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 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 此外,俾斯麦转而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与孤立的意大利结盟。 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 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 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 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 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援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 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定。 这协定并不是军事同盟。 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定。 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条约。 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鄂图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 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 后来,国内商人势力兴起,便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 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 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 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发加大。 军备竞赛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欧洲列强在1914年的海军力量 国家 人员 大型炮舰 吨位 俄罗斯 54,000 4 328,000 法国 68,000 10 731,000 不列颠 209,000 29 2,205,000 合计 331,000 43 3,264,000 德国 79,000 17 1,019,000 奥匈帝国 16,000 3 249,000 合计 95,000 20 1,268,000 来源: Ferguson 1999 p 85 争夺摩洛哥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及西勒(或称为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并达成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 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 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 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 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 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线。 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 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第二把交椅(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 (蒙特内格罗) 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 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阿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 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 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 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藉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cis Fredinand)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年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 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得到德国的支持后,于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尔维亚。 战事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 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 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为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 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西面战线速战计划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 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 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 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 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且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 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逼后撤。 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逼撤退至波尔多。 9月5日 - 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玛恩河枣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始演变为阵地战。 接著,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 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 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战事僵持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 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 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 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 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 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 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美国参战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加上在之前德国使用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多只船只被击沈,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 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 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 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 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最后进攻1918年初,东面战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 1918年3月 - 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 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 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 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 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东面战线 德俄交战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 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 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 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 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援,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 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 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列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 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土耳其参战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 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 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 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 意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 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科孚岛。 俄军反击在战壕里作战的士兵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 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 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 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份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君士坦丁堡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 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 在近十一个月的战事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逼撤退。 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俄国革命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 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俄国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发,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 但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 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之资本主义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 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盟国投降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 - 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 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海上战争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德军少数布署在海外殖民地的巡洋舰队在开战的头一年即遭优势英国海军的肃清(虽然其中不乏如轻巡洋舰恩登号这样成功的通商破坏舰),德国公海舰队也被英国海军封锁在波罗的海内,1916年,德国海军意图突破封锁,随爆发英德海军间唯一的舰队决战日德兰海战。 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 但当德国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沉,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 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 - 美国的参战。 世界大战日本出兵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 日本的这种举动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诸国参战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诸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 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参战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为了获取利益,于是便投向较有利的一方 - 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大战结束德国“变天”1918年8月 - 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余挺。 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 9月,兴登堡元帅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 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 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 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 11月11日,德军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巴黎和会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 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 Wilson)、英国首相劳莱·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 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崇,主张严惩德国。 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 - 《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 但同时间,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 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他和约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奥斯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 ,彻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 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影响民族国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 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英国削弱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而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共产革命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共产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此共产主义便开始在世界各国散布,世界各地相继建立共产政党或政权,直至冷战结束,这情况才有所改变。 美日兴起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德国复仇《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 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骄傲的日尔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 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 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 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他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即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国际联盟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简称国联)。 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统计资料协约国士兵的阵亡: 5,497,600比利时: 13,700 英国: 908,000 澳大利亚: 60,000 加拿大: 55,000 印度: 25,000 新西兰: 16,000 南非: 7,000 联合王国: 715,000 法国: 1,240,000 法国殖民地: 114,000 希腊: 5,000 意大利: 650,000 日本: 300 黑山: 30,000 罗马尼亚: 336,000 俄罗斯帝国: 1,700,000 塞尔维亚: 450,000 美国: 50,600 同盟国士兵的阵亡: 3,382,500奥匈帝国: 1,200,000 保加利亚 德意志帝国: 1,770,000 奥斯曼帝国: 325,000 平民被杀: 6,493,000奥匈帝国: 300,000 比利时: 30,000 英国: 31,000 保加利亚: 275,000 法国: 40,000 德意志帝国: 760,000 希腊: 132,000 罗马尼亚: 275,000 俄罗斯: 3,100,000 塞尔维亚: 650,000 奥斯曼帝国: 1,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