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今妹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赚更多的钱?
如何给自己赋能以实现更大价值?
难道只能靠大家的赞
才能加得起卤蛋鸭脚鸭肠猪肺猪皮横肝吗?
能不能凭实力要挟请求老板涨工资?
然而摆在今妹面前的
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没 本 事
直到我看到了这两位小姐姐——
荣雪莲 ,土生土长的三江侗族阿妹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绘画教育
却凭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绘画的热爱
自学成才
陈美美 ,自幼喜欢画画
因家庭原因一度放下画笔
但对绘画的热爱让她重拾梦想
农忙时在家劳作
闲时在画室里创作
两位小姐姐创作的三江农民画
荣雪莲的《美丽侗乡》
陈美美的《正月里来过新年》
这两幅画作
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这个展览每5年举办一次
规模堪称美术界的“奥斯卡”
今年柳州一共有3幅画作入选
是柳州市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是时候来了解一下咱们大三江的农民画了
三江农民画
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
深受人们喜爱
据了解,如今一幅农民画的收益
能达到7000元!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三江农民画也在不断创新
开发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
如餐具、背包、耳饰等……
三江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
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举办农民画培训班
开展电商带货、政府推广等途径
三江农民画实现了
从艺术创作到产业发展的转变
目前,全县农民画作者超过600人
全产业链年产值超千万元
真正实现了“一幅画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
(谁的DNA在蠢蠢欲动了……)
对了,如果你有机会去三江
除了去看风雨桥
必须打卡的还有 三江侗画馆!
三江侗画馆里有300多幅原创馆藏精品
60多种文创产品共8000多件
从侗布蜡染画到侗绣女士背包
从侗画瓷盘到侗画书灯
还有各种侗画小玩意
每一件作品
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魅力
据了解,三江侗画馆汇聚了
侗、苗、瑶、汉等多民族的20多位画家
其中包括8位农民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2020年起,三江侗画馆屡获殊荣
包括柳州市最具特色
志愿服务点、旅游商品人气奖等
2023年更是成为广西民族
手工业融合创新发展试点企业
每年还免费开展大量公益培训活动
是三江及外界朋友
学习、研究、体验、购买
三江侗画产品的好地方
是推介、宣传、了解三江文化的好平台!
最近,12名三江农民画的画家
还联手做了一件大事!
创作一卷36米长的农民画巨作
堪称三江版的“清明上河图”!
艺术创作
这幅长卷画作名为《财源茂盛达三江》
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农民画精髓与现代审美
构图布局以三江口的江河实景为中心
象征财富之源
表现了江河的浩荡与财源的广进
画面从远山云雾、茶园绿意
到侗寨的吊脚楼和风雨桥
再到侗族的迎宾曲和芦笙舞
层次分明,远近相宜
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农民画山水画卷
色彩上采用金色、黄色代表财富
绿色象征生机与希望
蓝色代表江河与天空
巧妙融入元宝、铜钱、珠宝等元素
以及丰收的茶叶
结合工笔画的细腻精致
和现代浮雕油画的技法
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时代感的艺术风格
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与细节的精妙
充分表达“财源茂盛达三江”的美好寓意
这幅长卷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普通人如果想接触农民画,有哪些方式?
能卖到7000元的农民画,画起来是不是很难?
这些问题,8月1日来照哥直播间
全部都能找到答案!
照哥将在三江侗画馆前与多位农民画作者
现场交流,观摩画作
和照哥不见不散!
何俊涛、风情三江、三江侗画馆/图
值班编辑|邓闯
值班主任|李宁琳
值班总编|陶海华
出品 | 南国今报全媒体产品传播中心
谁知道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 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 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 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 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 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 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 《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 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 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清明上河图详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 传世名作、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 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 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 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 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 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 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临摹画制作精美,也是一种商业艺术,它更是你收藏,赠给亲朋好友的绝佳艺术礼品!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 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 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 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 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 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 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 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 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 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经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陆完字全卿,成化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 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不离身半步,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 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辞乖巧,非常会讨夫人欢心。 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 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只许他在夫人阁楼上欣赏,而且不许传给别人知道。 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 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 严嵩府上有一装裱匠汤臣,认出画是假货,便以此要挟王忬,令其出40两银子贿赂自己,但王忬对其不予理会。 汤臣恼羞成怒,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以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摩此画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抓去饿死狱中。 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 这之前严嵩确曾托王忬买过“名画”,王忬也确曾买苏州人王彪之摹本献给严嵩,后被识破。 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御史邹应龙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世蕃被斩,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到清朝后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 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 后被毕沅购得。 毕沅(1730-1797),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进士。 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 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二人印记。 毕沅在关中任职时,对地方上的文物尽心修缮保护,不料这些却成了他的“罪行”。 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阁内。 嘉庆帝对其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内。 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然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但居然逃过了劫难,均未受损。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 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 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而一片狼藉。 混乱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机进宫“抢洋捞”,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便在这场动乱中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 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7年,张克威同志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 《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 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 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 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市招文字皆统组一起,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整部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有如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画家张择端的过人笔力,不愧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 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清明上河图》中国古代书画上除了作者 的题跋和钤印外,往往还有收藏者的题款和钤印。 我国有这样一幅名画,上署有许许多多人的题跋,盖有密密麻麻的鉴藏印章。 可见它经过了许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 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 它历经八、九百年的岁月沧桑,饱经劫难,有的收藏者为其而遭不幸,作品终于幸免于难而保存下来。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 张择端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学习绘画,后为北宋画院画师。 虽然有关他的记载很少,但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后人永远地记住了他。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高248厘米,长528厘米。 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如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 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 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 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 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桥下舟楫相竞相争。 许多细小情节刻划得极有情趣。 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 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 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九流三教,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 画面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驰,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 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可贵的是,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因此,它还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在中国美术史上,《清明上河图》可谓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也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 从古至今关于《清明上河图》版本的考证、真伪的争辩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不解之谜;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皇宫贵族、文人墨客,对于《清明上河图》的掠夺和收藏从未停息过。 《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如何现世的?它的作者张择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呢? 《清明上河图》真迹惊现世间 公元1912年2月12日这一天,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走下了皇帝宝座,它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大梦,顷刻间土崩瓦解。 根据“优待条例”,溥仪仍然住在皇宫紫禁城内。 溥仪同中国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时期接受英国老师庄士敦的教育,从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一直有出国留洋的梦想。 为了离开皇宫后能有充足的经费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想到了皇宫中收藏的大量珍宝、字画。 由此,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清明上河图》,四次被收进皇宫,又一次次神秘失踪,这一次又开始了它神秘而漫长的旅程。 离开了皇帝宝座的溥仪利用自己的皇权,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时间里,以“赏赐”其弟爱新觉罗·溥杰的名义,将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移出皇宫。 这些中国历代珍贵的书画精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其中,《清明上河图》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明代画家仇英仿画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其他画家以苏州为背景仿画的“苏州片”《清明上河图》等。 尤其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溥仪打扮成商人的模样,在日本人的监护下,来到天津法租界的张园,他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宝、字画,也秘密地转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图》陪伴着溥仪在天津度过了七年多的时光。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侵华日军的操纵下,带着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宝、字画,从天津迁往长春,就任伪满洲国皇帝。 《清明上河图》又陪伴着溥仪,在长春度过了长达13年4个月的岁月。 长春伪皇宫的“辑熙楼”,见证了溥仪和他的家眷在长春度过的时光。 “辑熙”的名字是溥仪自己起的,“辑熙”二字出自于《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辑熙敬止。 ”然而溥仪认为,“辑熙”的“熙”字,与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仪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华和治国方略,因此,“辑熙”二字的含义不言而喻,溥仪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复满清大业。 为此,人们不难揣测出溥仪如此喜爱《清明上河图》的原因;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清明上河图》的目的,无不是被《清明上河图》中这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 1945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仪迁都通化,溥仪心中明白,所谓的迁都实际上是逃亡,溥仪请山田乙三宽限3天的时间打理行装。 实际上,溥仪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从北京故宫带出来的珍宝、字画。 13年来,《清明上河图》和大量的珍宝、字画,一直封存在长春伪皇宫后面的书画楼里,只有溥仪和少数贴身随从知道书画楼里面封存的秘密。 溥仪和贴身随从匆匆忙忙进入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他从大量的珍宝、字画当中精选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宝、字画被一些侍卫哄抢。 其中,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有哪一卷被溥仪带在身边?哪一卷流失于民间?人们不得而知…… 溥仪带着一部分珍宝、字画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长白山脚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沟。 溥仪在大栗子沟仅仅住了3天,之后又匆匆忙忙赶往沈阳,准备从沈阳逃往日本。 溥仪又从长春伪皇宫带来的珍宝、字画中再一次进行甄选,只选了少量的珍宝、字画,带着弟弟溥杰和两个妹夫、三个侄子、一个医生、一个随侍逃往沈阳,而将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宝、字画留在了大栗子沟,这些被遗弃在大栗子沟的珍宝、字画,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烧毁,最后被解放军收缴。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飞机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以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溥仪被苏联红军遣往苏联赤塔,后转至伯力,五年之后,溥仪被遣送回国,四个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有些书画作品保持完好;有些书画作品已经破损。 当杨仁恺先生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这幅长卷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法式,杨仁恺先生随后对这幅画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这幅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这幅画上虽然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 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 ”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 杨仁恺先生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 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长卷,纵24.8厘米,横528厘米,根据专家统计,《清明上河图》共画有人物684人,牲畜96头,房屋122间,树木174株,船25艘,车15辆,轿8顶。 如此浩瀚的画卷,画面结构严谨,有条不紊,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 “界画”画法,娴熟自然。 《清明上河图》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 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清明上河图有什么神奇之处?
家喻户晓的清明上河图,除了是一幅历史年代悠久的画作之外,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放大之后,里边的景象,很多令人难以置信。
首先是清明上河图里边有800多个人物,画作人物众多,实属罕见。 这800多个人,大的大概长三厘米,短的像大豆那么大。 最重要的是,这800多个人物形象各异,姿态各异,动作各异,这些人物干什么的都有,有娶亲队伍,有叫卖的商贩,有玩杂技的,有坐轿子的……真的是很佩服张择端,不愧是流传千古的大画家。
作为1比1比例的清明上河园,建坐落于河南的开封,今年四月份,清明节刚刚去过,还在非常出名的虹桥照了相。 当然,真的是完全还原宋代,包括工作人员的服饰、装扮等。 有喜欢中国古典文化的可以去看看,一定不虚此行的,欢迎来我们大河南!
其次是清明上河图表面上是描写北宋时期繁荣的景象,这画作里边也蕴含了张择端忧国忧民的情思。 比如里边有庸散的送国士兵,那些士兵不是严阵以待在训练,而是在大街上随意的在喝小酒。 张择端时在位的皇帝是宋徽宗,宋徽宗就爱画画、诗词、书法,反正就是各种玩耍,据说宋徽宗是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位收藏者,当时张择端画完之后就将此画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给这副画提了《清明上河图》几个字。 也可以说是宋徽宗造就了这副画,估计当时他都没看出来张择端忧国忧民的心思。
最后,清明上河图里边还有一对很有意思的男子,一个年长一些得在给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的男子刮胡子,两人关系亲密,可见当时北宋人不仅仅是爱美,还是很开放的呢!
怎样介绍清明上和图??急用!!
http:///?id=《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 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 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 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 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 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 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 《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 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 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 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坐落在市府广场东南隅的辽宁省博物馆,将于11月中旬隆重开馆。 届时,曾在沈阳“生活”了6年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将回沈“省亲”。 《清明上河图》问世近900年以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颠沛流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团。 9月13日,记者探询了《清明上河图》的身世,以及鲜为人知的经历———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北宋徽宗时期,张择端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后来“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 《清明上河图》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它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期,首都汴京(今开封)清明时节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 据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三国演义》的1191人、《红楼梦》的975人、《水浒传》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堪称价值连城的国宝。 颠沛流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流传后世后,以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 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逊位之后的11年中,受到“清室优待条件”庇护,仍在北京紫禁城里称孤道寡,并且监守自盗,乘机大肆窃取宫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为数之多,竟有千余件之巨。 借口赏赐盗国宝 溥仪12岁时,在张勋策动下,重登太和殿宝座,但没多久便再度逊位,处于“小朝廷”风雨飘摇之中。 此刻,溥仪着手下一步打算:留学国外。 他们留学国外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 于是,他便把宫廷内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运出宫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 运出的字画、古籍皆为出类拔萃的珍品,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册页,200种左右的宋板书。 其中,便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尽管有“清室优待条件”作后盾,但溥仪还是不敢公然盗窃宫中宝物。 他便以赏赐弟弟为名,行盗窃文物之实。 1922年前后,北京局势动荡,他的父亲便在天津英租界十三号路,代溥仪买了一所楼房。 从1922年起,他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收藏的古版书籍、历朝名人字画等文物,以赏赐为名,分批盗运出宫。 溥仪正式“赏赐”弟弟们,从1922年、所谓“宣统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开始。 溥仪利用两名弟弟每天上午“进宫”陪同溥仪读书的机会,将珍贵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们每天下学时运出紫禁城。 从开始“赏赐”起的两个多月中,有时是逐日“赏赐”,如1922年8月14日至26日,没有一天间断过。 这些宫中文物积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后,便运到天津英租界的楼房里存放。 携带国宝投他国 直到1924年11月5日,当时的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率领20名短枪手突然闯进紫禁城,撵走了溥仪,拆散了“小朝廷”,溥仪窃取宫中所有文物的计划因此中断。 1924年11月5日,溥仪回到父亲的“醇亲王府”;11月29日,溥仪逃往日本兵营,要求“避难”,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馆居住,在日本军国主义卵翼下恢复“小朝廷”。 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护卫下,溥仪潜逃到天津,在日本租界地张彪私宅“张园”中安顿下来。 可是,当时的经济来源远远满足不了他那浩繁的开支,于是,他便打起了变卖宫中国宝的主意。 国宝流落伪皇宫 通过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阴谋策划、天津日军的密切配合,将溥仪乔装成日本军人,于1931年农历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经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潜到营口,至鞍山汤岗子小住,然后前往旅顺口,进入日本殖民地。 1932年4月,溥仪进入长春伪皇宫,登上了伪满洲国皇帝宝座。 溥仪从天津出逃,必须经过国民军的驻扎地区,所以他只能轻装简从,大批的宫中国宝,仍然存放在天津。 1932年至1934年间,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中将参谋吉冈安直,将存放于天津静园的法书名画、宋元善本、珠宝玉翠等约70箱,运到长春伪皇宫内,将装有书画的木箱,存放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楼下东间,即“小白楼”;将装有古玩珠宝的金库,存放于“内廷”缉熙楼客厅。 携逃国宝被俘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伪满洲国汉奸们闻风丧胆,各奔生路。 当时,一直由日本关东军担任警卫的长春伪皇宫,改换成伪满军队警卫。 傀儡皇帝溥仪见大势已去,惶惶不可终日。 他最为忧虑的,是不可能将存放在伪皇宫的所有国宝统统带走,而只能有选择地将晋、唐、宋、元的法书名画大批携逃。 为了能够多带国宝,他把保护法书名画的楠木盒、花绫包袱皮等统统扔掉,将这些国宝硬塞进大木箱里。 1945年8月1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小田乙三宣布:伪满国都由长春迁到通化。 同年8月13日,溥仪从长春逃到通化大栗子沟;8月17日,溥仪乘坐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逃往日本。 当飞机经过沈阳时,溥仪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苏联红军俘获。 溥仪随身携逃的法书名画和一批珠宝玉翠,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后,上缴东北人民银行代为保存。 专家揭秘《清明上河图》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 东北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为东北人民银行拨交、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溥仪处缴获的名贵书画、珠宝翠玉饰品。 独具慧眼鉴瑰宝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是在溥仪携逃的众多法书名画中,独具慧眼发现了《清明上河图》。 历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先生过目的就有10余件之多。 1950年秋,从东北人民银行拨交来的一批《佚目》书画尚未整理,良莠杂存、玉石不分。 当时,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整理书画作品时发现,其中有3件同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 杨仁恺先生当时以为,这些都是过去常见的“苏州画片”一类的东西,根本没想到会在此中出现奇迹。 然而,使杨仁恺先生大为出乎意料的是,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意外发现!杨仁恺先生顿时“目之为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 ”真本解开百年谜 杨仁恺先生当时的激动心情是有根据的:因为在此之前,专家学者们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个什么面貌,一无所知。 他们只能从经常接触到的许多苏州画片上,推断《清明上河图》与其大同小异,以为《清明上河图》原作大体是苏州画片的原始所本。 《清明上河图》的本来面目,数百年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难怪杨仁恺先生看到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本后,“目之为明、惊喜若狂”。 至此,杨仁恺先生才真正了解到,苏州画片的作者根本没有见到《清明上河图》原作,只是参照历来文字记载构图铺陈而成的。 比如,《清明上河图》东水门前的虹桥为木结构,而苏州画片则为石头建筑;人物衣着、民房、铺面的形制等,也都与苏州画片大相径庭,尤其是船只写实描绘技巧生动自然,已达到出神入化境地。 张择端能将北宋京城开封的复杂纷繁景象绘入画图,要比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叙述得更为概括、更为形象,难怪《清明上河图》历代以来一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仇英临本辨真伪 3件《清明上河图》中既然已经发现了真迹,其余两件自然便是赝品。 然而,另外一个奇迹又在杨仁恺先生面前出现了:两件中的一件作品,竟然是仇英的重彩工笔《清明上河图》,并具名款。 该作品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但描绘的是苏州社会生活现实内容。 从此,揭开了“苏州画片”的奥秘:明代苏州坊间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原来都出自仇英此图。 由于历来的《清明上河图》赝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图》临本为背景,于是,仇英临本也就成为衡量《清明上河图》真伪的一个条件。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即现今的辽宁省博物馆)开馆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便始终珍藏在沈阳;1955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拨交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弹指49年过去,《清明上河图》来沈“省亲”,实在令人激动不已。 我们期待着《清明上河图》早日回“家”看看。 (记者 邱宏/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