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都会收藏着哪些中国书画名迹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1902年收藏了首件中国画,自此以后博物馆先后有两千多件中国书画入藏,藏品跨越1500年,包括了各种体裁、技法和风格,成为研究中国书画的重要资源。

澎湃新闻获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近日以“中国书画”为题,精选馆藏丰富作品,以时间为序、并辅以相关器物展示。从其网站公布的展览作品梳理,亦是一部与时代相关的中国艺术史。

宫廷

宫廷绘画,广义地说,是围绕着封建帝王生活、行政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反映了皇家的审美意识。较之宫廷以外的绘画,宫廷绘画以工笔设色的写实风格为主,以在北宋徽宗朝和清代乾隆朝最为盛行。至元代,由于文人画家供职于宫中,渐渐将儒雅纵逸的文人画风带进内廷,给宫廷绘画艺术的审美意趣增添了一些个性化的笔墨。

周文矩(约907年—975年)是五代南唐的宫廷画家,南唐李昪异元年间(937—943在位),已在宫中作画。后主李煜(961-975年在位)朝任翰林待诏,擅人物仕女,多以宫廷贵族或文士生活为题材,其线条挺健又略带抖动和顿挫。宋人称其“用笔深远,于繁富则尤工”。

佚名,《宫中图》(仿周文矩),1140年之前

《宫中图》是周文矩十世纪手卷的摹本,描绘了南唐后主李煜宫中女性的日常生活。李煜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宫女会歌咏他的诗词。

但这幅十二世纪的摹本并非一味摹古,而以后世李公麟(约1049-1106)的白描风格重现。这幅画是李公麟侄子于1140年委托完成的。画家专注于线条,省去了原作中的色彩,以被宋代评论家称为“铁线描”的书法用笔绘制紧绷而流畅的线条。

该十二世纪摹本被分为四部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是第四部分,其他三部分分别收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伯纳德·贝伦森收藏、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和哈佛大学的福格艺术博物馆。

佚名,《宫中图》(摹周文矩,局部),20世纪初

一位日本画家在20世纪初临摹了《宫中图》,但比宋代仅以墨和赭色绘制的摹本更为完整。这幅手卷使用了多种颜料,并附有着色笔记,加之构图略有不同,表明日本画家可能参考了原作的另一版本,是帮助当下理解中国绘画在被分割之前可能样貌的重要资料。

佚名,《戏婴图》(仿周昉),11世纪

在八世纪唐代画家周昉和十世纪追随者周文矩(五代南唐)的影响下,对宫廷女性日常生活的描绘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绘画题材。他们极其细致,甚至织物图案都被精心描绘,对宋代院体画的人物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11世纪的《戏婴图》中,人物紧凑地围坐于空白背景之上,是典型的唐代构图风格;然而,犹豫的笔触表明这可能是一幅较晚的摹本,可能是在北宋时期完成的。

五代/北宋 佚名 乞巧图(轴)

界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门类,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方法。这幅大型绘画是“界画”最早的幸存实例之一,它提供了一个宫廷内部视角——优雅的宫苑面向庭院,院中树木茂盛、莲花盛开,表明处于夏季。在宫殿二楼平台上的宴会桌旁,宫女对月穿针,这是农历七月初七,妇女们“乞巧”的场景。

唐 錾花鎏金银剪,8-9世纪

在宴会后方,一名宫女正在敲门,门外左边另一名宫女在床边拍手欲唤醒熟睡的人。右边第三位女子凝视着一株连理枝——也许是即将发生的爱恋的象征。

五代/北宋 佚名 乞巧图(局部)

这幅画暗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755年,由于疏于政务,引发了安史之乱,玄宗被迫逃亡。次年7月,唐玄宗逃至马嵬驿随行将士将叛乱归咎于杨贵妃,迫其自尽。唐代诗人白居易(772-846年)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描述了这个悲剧故事,这幅作品则从另一个角度暗示爱恋,让人联想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诗歌和绘画都被解读为是一种警示。

唐 彩绘宫女陶俑,8世纪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其中以宋徽宗时兼有“画学”职能的画院在机构、职能上最为完善,成为宫廷画院的楷模。南宋高宗重建画院时,保持了以往的建制,通过选拔、推荐招募画家,画院内人才济济。这一时期,农业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科技发展迅速;宋词兴盛,书法、绘画艺术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政治上却内忧外患。

北宋 定窑白瓷玉壶春瓶,10至11世纪,定窑以中国北方河北省的一个郡县命名,在北宋宫廷中十分流行。

一幅手卷绘于北宋末年的《晋文公复国图》,讲述了晋公子重耳避内乱外逃19年最终复国,在公元前636年继位为晋文公的故事。全图共分六段,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晋文公的形象多次出现,每段都有树石、车马、房屋作配景,图中人物的服饰尽可能还原春秋时的模样。

南宋 (传)李唐 晋文公复国图(卷),12世纪中期

虽然没有署名,这幅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宫廷画家李唐的作品,李唐曾在北宋和南宋画院任职,书法为宋高宗的风格。

南宋 (传)李唐 晋文公复国图(卷),12世纪中期,书法为宋高宗风格

北宋末年,康王赵构的经历和艰难与重耳类似,所以图中以宋高宗赵构手书的《左传》作暗景,目的是激发南宋君臣,忍辱负重,为复国雪耻而努力。可惜的是赵构不是重耳,没有复国的决心与愿望。1127年,金朝征服中国北方后,宋代朝廷偏安南方,为了维持帝国北部边境的和平,南宋每年向金朝进贡20万两白银和丝绸。

金 (传)杨邦基 聘金图(卷)约1150年后

虽然没有题款可以证实,但此卷画的主题可能是宋朝使者会见金朝使者。金朝画家延续了北宋的风格,但与北宋巨碑山水的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代宫廷绘画大多追随晋唐传统;山脉辅以绛色青绿,山谷中弥漫着薄雾。

金 磁州窑白地黑彩鹘搏天鹅“春水”瓷枕,12-13世纪

春秋两季的狩猎是女真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女真人是来自东北的游牧民族,他们在金代控制了中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在其统治期间,玉器、纺织品和陶瓷中都出现一只小鹰捕捉大它得多的天鹅(或鹅)的图案,这也是一种暗喻。

北宋 酱釉执壶(北方陶器),11世纪

明宫绘画风格主要承袭南宋“院体”,既有工稳精丽之作,又有粗放纵逸之笔。

明 佚名 鸟贩图(轴),15世纪晚期至16世纪早期

在这幅画中,一位衣着考究的仆人扮演小贩的角色,向娇生惯养的男孩们展示一系列昂贵的物品。他们或是欣赏着刚买到的鸟儿,或贪婪地盯着其他诱人的物件。这类理想化的图像不仅作为装饰性绘画供人欣赏,还作为吉祥的象征,表现社会的和平繁荣。

元末明初 佚名 婴戏图(轴),14世纪晚期至15世纪早期

在另一件《婴戏图》中描绘了22个男孩在花园一角嬉戏。《婴戏图》是早期宋代皇家画院艺术家们的热门题材。从服饰和表现手法来看,这幅画很可能是在明朝初期完成的,明代宫廷在有意识地复兴宋代院体画风的过程中,将这一题材从日常风俗画转变为贵族的优雅幻想。

明 刘俊 纳谏图(轴),15世纪晚期至16世纪早期

提升君王形象也是宫廷绘画的作用之一,《纳谏图》描绘了君王虚心纳谏的情景,以鼓励言官直言不讳地提出看法和建议。但事实往往相反。

这件作品的署名为刘俊,他是一位宫廷画家,并获得了锦衣卫指挥使的头衔。这幅画证明了宋代传统的叙事绘画在明朝宫廷得以延续。虽然《纳谏图》的题材和人物风格基于宋代模式,但它展现的构图形式和程式化特征则是十五世纪末明代画院的典型特征。

不同的是,宋代宫廷绘画强调叙事内容和为情节营造可信的空间,明代绘画更强调象征内容。刘俊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讲述故事或描绘自然,而是通过充满象征意义的图像传达信息。

清 佚名 乾隆头等侍卫占音保像(轴)1760

在清朝满族皇帝统治下,肖像画再次成为朝廷赞助的重要艺术。这幅全身画像描绘了一位一等侍卫,是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委托创作的百幅忠臣和勇将肖像画之一,这些画原本悬挂在紫光阁。画作上方的诗以汉满两种文字题写,赞颂其作战的英勇事迹。

清 徐扬 仙山楼阁图 扇面 1753年

徐扬于1751年被招募为宫廷画师,成为乾隆皇帝的重要艺术家之一,并于1764年受命开始创作《乾隆南巡图》。根据画家的长篇题款,这幅作品是应皇帝之命为人生日所绘制。

道教仙境的奇幻想象图像是适合生日的吉祥题材。徐扬运用青绿山水,展示了他对这种技法的精通,他采用矿物色彩并辅以金色点缀,并对建筑进行了细致描绘。

清 徐扬等 乾隆南巡图 (卷四﹕黄淮交流)约1770年

文人

文人画,也称“士夫画”,始于唐代王维。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其中也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之表达。

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对文字的研究和拓片通常作为文人收藏的一部分。

东周 篆书石鼓文 明/清拓本,17世纪

篆书,为汉字古代书体之一。广义上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

石鼓也叫“陈仓石碣”“岐阳石鼓”,是十座刻有文字的石墩,刻于先秦时期,627年发现于今陕西省宝鸡市的荒野,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十座石鼓上都刻有文字,数字不等,共700多个,现在仅存不到500个,记述了周王太史来秦宫与王出游的故事。这些刻凿的文字珍贵,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历代都极受重视。石鼓文代表了商周青铜器上的“大篆”与秦朝(公元前 221-206 年)使用的“小篆”之间的过渡风格。用墨拓印石刻和木刻铭文的传统是中国印刷术的前身,使书法范本得以广泛传播。

东周 篆书石鼓文 明/清拓本,17世纪

806年,韩愈(768–824)为保护石鼓,上书朝廷请求把石鼓搬到太学府,但未被采纳。在近五百年后,韩愈诗的抄本被鲜于枢抄录。

元 鲜于枢 草书石鼓歌(卷) 1301年

《草书石鼓歌》是鲜于枢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鲜于枢是北方人,大约三十岁时南迁,最终定居杭州。在那里,他以其书法、鉴赏力和为人豪放耿直的性格给南方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鲜于枢曾向张天锡学书法,草书狂放奔逸,与好友赵孟頫并称“二妙”。赵孟頫称:“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鲜于枢笔法雄健,既展示了北方遗风的自由与活力,又体现了通过研究唐宋两代书家所获得的新技法。

元代的草原文化和汉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接触而产生相互影响,呈现出多彩混杂的面貌。其中耶律楚材(1190-1244年)是被汉化的代表,他大力推动文治,所主张的制度为元朝奠定了立国之基,对元朝的各项发展及治国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成吉思汗及其子窝阔台的信任辅臣,他引入了财政改革并实行了免除税债的政策。不幸的是,他的许多行政改革并未长期延续。

元 耶律楚材 行书赠别刘满诗(卷),1240

这幅手卷上的书法粗犷宏伟,其中明显的钩点令人想起北宋黄庭坚(1045–1105)的奔放。这首诗赞扬了一位年轻官员的善政,反映了耶律楚材对推行新政的努力。

元 耶律楚材 行书赠别刘满诗(卷),1240

元代文人隐居不仕,以画自娱或抒情,元初赵孟頫、钱选、高克恭等人的托古改制,使山水画注入更多文人画的笔法、意韵。

元 罗稚川 古木寒鸦图(轴)13世纪末

这幅画作展示了元代南方画家罗稚川对北宋画家李成(919-967)和郭熙(约1000-约1090)笔法的重新诠释,这种诠释在1279年蒙古入主中原后有所增加。罗稚川的画作可以被解读为对蒙元统治下凄凉处境的评论,其中既蕴含了国破之悲怆和无可奈何的况味,又充盈着不肯俯首和不羁抗争的风骨。而“寒林”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志同道合的人在政治逆境中的隐喻。

元 罗稚川 古木寒鸦图(轴)13世纪末

纵观全画,枯树老枝、雾隐丛林、寒鸦漫天是典型的前代绘画经典元素,罗稚川在处理这些元素的手法上,学习了荆关李郭而又有所变化。树间地上,有两只形影相吊的雉鸡在觅食,或象征着隐居的文人,画面上部远景的山峦连绵,树丛依稀。那些回旋飞动的鸦群,则与地上觅食的雉、鸦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稍稍打破了整个画面的沉寂和凄苦。

元 赵原晴川送客图(轴),14世纪中叶

赵原(约1325—1374)原籍山东莒县人,随其父赵云迁居苏州。他虽不擅作诗,但交游皆当时江南一带诗文名家和文人,与元末画家如倪瓒(1306-1374)和王蒙(约1308-1385)等人尤善。

这件《晴川送客图》采用了类似王蒙的风格,赵原的点大小、形状、深浅各异,尤其引人注目。他的点不仅具有表现力,还控制了画面的质感和色调。赵原的职业生涯与许多著名的江南画家一样,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中断。

明人王鏊等撰《姑苏志》中记赵原:“明初召天下画士至京师,图历代功臣,原以应对不称旨,坐死。”虽然他生前盛享画名,但身后渐渐被主流画坛所遗忘。《晴川送客图》曾经先后为张珩、王季迁收藏,1973年归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购藏。

元/明 赵原 仿燕文贵范宽山水图,沈巽竹石 合卷,14世纪中叶

展览中另一幅赵原的小型山水画,以北宋画家燕文贵(活跃于约970-1030年)和范宽(活跃于约990-1030年)的画风为基础,展示了元末明初文人画的特点,即通过书法用笔对古代范本再创造。元末文人画家认为绘画是个人表达的载体,是艺术家的“心印”。

赵原的手卷创作于政治和社会动荡时期,反映了那个时代画作中的一个普遍主题:隐居生活——高耸山峰之下的僻静山庄,暗示着一种远离世俗的宁静生活。赵原生活在南方,他通过想象重现了北方山水。画面最左侧一个奇妙的山峰可能是受到观赏石的影响。

清 康熙 灵璧赏石

到了明代正德(1506-1522)万历(1573-1620)年间苏州地区崛起以沈周、 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的传统,成为画坛主流。

明 文徵明 小楷书文赋(卷),1544、1547

文徵明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攻诗文书画,热衷于收藏和研究古代书画。他在学习各种书法字体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楷书的庄重到行书的轻松,再到草书的潇洒自信。这幅晚期作品展示了文徵明高度有序的小楷书法,完美地平衡了结构、棱角和流畅度。

明 文彭 行书诗(册页)

文彭(1498年-1573年)是文徵明长子,幼承家学,诗文书画印无一不精。其书法初学钟、王,后法怀素,后期致力于孙过庭,以楷、草最为精粹。这是一首文彭为其父亲的一位朋友所作诗的草稿;在此,他抄录给另一位友人,希望探讨文辞。

明 王鏊 行书诗(扇面)16世纪

王鏊(1450-1524年)苏州人,是明中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官至内阁大学士和少傅兼太子太傅。终因无法挽救时局而辞官归乡,此后家居十六年,终不复出。

这卷《赠别诗》是其为官巅峰时期的书法,赠予同僚吴俨(1457-1519)。吴俨被皇帝任命为礼官,陪同其叔徐溥(1428-1499)在从内阁首辅职位上退休还乡。在诗的后面,王鏊添加了一段描述这一事件的说明,并以所有的朝廷头衔签署了这件作品,由此,私人赠别诗转化为吴俨作为皇帝使者身份的公共证明。

明 王鏊 赠别诗(轴) 1498

正如这种正式作品所需,王鏊以极具戏剧性的巨幅文字书写,最大程度地展示了独特的瘦硬笔法风格。这卷书法作品是艺术家兼收藏家王季迁的藏品,他的十四世祖便是王鏊。

明/清 王铎 行书书札(册页)

《行书书札(册页)》是王铎中年所写,显示出王羲之的风格。王铎的笔触速度不一,时常放慢以改变方向,使之结构严谨的字迹具有一种克制的力量感,这也让人想起米芾的风格。信中描述了王铎对一出戏曲的印象。

清 石涛归棹(册)约1695

石涛为明朝皇室后裔,1644年满洲入关后成为一名僧人。在南方四处漂泊多年并在北京待了近三年后,于1692年末回到家乡扬州。

清 石涛归棹(册)约1695

清 石涛归棹(册)约1695

这本册页包含24幅画作和诗评,山水与花卉交替呈现,每页画作及其诗句都构思为一幅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将绘画、诗歌和书法融为一体。绘画书法用笔,书法也在画意之中,字的大小和墨色变化多端,并模仿诸如兰花、山水等图画题材,甚至画家的印章也融入设计中。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图(册),1699

同为明宗室后裔的八大山人,也在明亡后削发为僧,住南昌青云谱道院。其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图(册),1699

在这些册页大小的山水中,八大采用了传统主题作为自己创造性即兴创作的出发点。有几页,稀疏的构图、干涩的笔触,以及光秃秃的树木和空荡荡的亭子,暗示了元代画家倪瓒,也有源自董其昌(1555-1636 年)山水的风格。然而,在每种情况下,八大都会改变他的摹本,或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添加人物或墨色。

宗教

中国人对“宗教画”的理解是十分丰富的,既有宗教层面,描绘中国人信仰中的“神仙体系”、呈现出佛道并行的状态,也有哲学层面,体现自然物体所具备的内在能动性的外化体现,更多是人的意识赋予。

元 方从义 云山图(卷),约1360–1370

方从义(约1302—1393)元末正一道(道教两大教派之一)道士,在定居于道教圣地江西龙虎山上清宫之前,广泛游历北方。他的画作充满了道教意味——将无形之物变为有形,并将有形之物化为无形。

元 方从义 云山图(卷),约1360–1370

根据道教信仰,强大的生命能量在山脉和水道中以龙脉的形式脉动。在《云山图》中,画家在米氏云山独特的积墨之外,融入自五代董源、巨然的“披麻皴”,线条舒展天然,充满张力,其动感笔法如旋风般运转,使山脉充满了生动活力,宛如一条腾云驾雾的龙。

元 张羽才 霖雨图(卷),13世纪晚期至14世纪早期

张羽才,正一道第三十八代教主,居于江西龙虎山。他曾因祈雨有功而受蒙古朝廷重用。《霖雨图》是张羽材唯一的传世作品,图中四条蛟龙穿梭、翻腾于苍茫混沌之中,其一爪握龙珠,其二喷云泄雾,其三崖下探首,其四云海翻腾,皆有气吞沧海、令人生畏之势。此图以四龙腾空超碧落、垂水卷沧溟之态表达祈求甘霖之意,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更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望。

龙作为自然元素力量的象征,自古以来就在中国艺术中被描绘。龙画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类别,曾被南宋画家如陈容(约1235-1262活跃)和禅宗画家牧溪(约1240-1275活跃)赋予强烈的表现力。在十四世纪画史记载陈容画龙“深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噀水成雾,特别是醉余大叫,脱巾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或全体,或一臂一首,隐约而不可名状者,皆得妙似。”

元 张羽才 霖雨图(卷),13世纪晚期至14世纪早期

在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陈容1244年的《九龙图》手卷上,有一则张羽才之子张嗣成(正一道第三十九代教主)于1331年所题的题跋。《霖雨图》在内容和风格上与陈容的《九龙图》密切相关,可能直接受到波士顿手卷或类似作品的启发。

而在佛教信仰中,观音菩萨以许多不同的形象显现,其中一种称为“白衣观音”。展览中一幅明代《白衣观音图(轴)》上有明初高僧宗泐(号全室)的题赞,他于洪武四年(1371年),应召称旨,任南京附近天界寺的住持,晚年居江浦石佛寺。二十四年(1391年)卒于寺。这幅画题于天界寺。

明 佚名 白衣观音图(轴) 宗泐题赞 14世纪晚期

“送子观音”则是观音中国化形象,通常观音怀抱婴儿坐在狮子上。婴儿系着镶满宝石的腰带,手握象征高官的大印,观音下方是善财童子。

明 佚名 送子观音图(轴) 14世纪晚期

这幅画介于用于正式寺庙仪式的庄严图像和供禅宗僧侣在冥想时使用的个人供奉图像之间。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的苦行经历与禅宗修行者对个体启蒙的追求相似。

元 佚名 释迦三尊图(轴)13世纪晚期至14世纪早期

画中的风景元素遵循南宋画院的细致风格。然而,人物飘动衣饰线条的角度轮廓平坦且程式化,暗示了这幅作品可能创作于十四世纪早期。

明 佚名(传仇英)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16世纪

仇英以擅长摹古闻名,类似的摹本在无法接触到原作的藏家和画家中备受珍视。这幅画有仇英的款和印章,但也可能是后期的摹本。

明万历 景德镇窑青花四仙捧寿长颈瓶,16世纪末-17世纪

回顾纽约大都会对中国书画经典的收藏,不能不提1930年出生于上海的方闻,他于1971年出任大都会亚洲部主任,他在任时提出,中国书画一件件地搜集为时已晚,必须收藏“收藏家”,而被收藏的“收藏家”便是王季迁(1906-2003)和顾洛阜(John M. Crawford,1913-1988)。王季迁收藏的董源《溪岸图》、五代《乞巧图》等在内的12件藏品捐赠给大都会博物馆。大都会曾特辟“王季迁家族艺术馆”,将其历时70年收藏的60余件中国历代绘画珍品陈列于此。

顾洛阜看来,自己只是古代书画暂时的守护人,在历史上,这些文物只能短期地拥有,但必须善为珍存,以期传之久远,他认为公共艺术机构是文物最好的归宿。1984年,大都会展出顾氏收藏,177件。

此次展览虽是对大都会收藏中国绘画的梳理,但依旧有不少精品不在展览目录之列,其中包括大都会馆藏中国画中最古老和最负盛名的、出自唐代韩干之手《照夜白图》,五代董源的《溪岸图》,以及宋代李公麟《孝经图》、赵孟坚《水仙图》、黄庭坚的书法《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马远的绘画《月下赏梅图》等。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月5日,其中部分展品将换展。本文根据大都会博物馆网站提供的展品目录梳理,并未囊括全部展品,小标题并非展览板块。


【保利华谊秋拍】徐渭《草书李太白诗卷》精彩赏析

徐渭草书李太白诗卷

手卷水墨纸本

约10.3平尺

题签:徐天池渭草书诗卷。 上上神品。 愚公。

钤印:王己千玺

题识:寻山僧不遇。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徘徊。 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过汪氏别业二首。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 迭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 我来感意气,捶庖列珍羞。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大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垒。 我行值木落,月东清猿哀。 永夜达五更,吴颜送琼杯。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待酒不至。 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 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 何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 春风与醉客,今日切相宜。 右述太白诗。 天池山人渭。

钤印:青藤道士、文长、天池山人

引首:龙飞凤舞。 王己千题。 钤印:王季迁

鉴藏印:宝武堂、震泽王氏季迁收藏印、怀云楼鉴赏书画之记、王季迁海外所见名迹、季迁心赏、竹里馆、马积祚鉴赏章

展览

「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3月。

著录

《宝五堂藏中国古代书画》,第43-46页,保利艺术博物馆编,2010年。

《宝五堂藏中国古代书画》

说明

1、本作品为马积祚、王季迁先生旧藏。

2、马积祚(1862-?)民国时期著名实业家、金融家和收藏家。 其藏古代书画众多,后散佚,多流失海外,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金代杨邦基《聘金图》卷,弗利尔美术馆藏王翚《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等。

RMB 20,000,000 - 30,000,000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徐渭像

悲情狂士自驰骋,雄浑恣肆化笔生

徐渭认为,艺术作品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人,所谓移情,即喜而颐解,愤而眦裂,哀而鼻酸。 徐渭的诗、文、书、画无不蕴涵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其一生际遇坎坷,积压于胸中的愤懑不平也通过其书法作品表现出来,而最能表现徐渭孤愤之情的非其行草书莫属。 张怀瓘在《书议》中说明了真书和草书在表达感情上的不同,曰: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 草书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 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草书李太白诗卷》局部一

徐渭草书《李太白诗卷》,内有《寻山僧不遇》、《过汪氏别业二首》、《待酒不至》三篇。 此卷草书徐天池运笔狂肆,张狂不羁,气势雄浑,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宣泄。 其如浩浩汤汤之江水,时而湍急,时而缓流,气象万千。 整卷书作一气呵成,随情感的波动而跌宕起伏。 试析此作分为三段,其一写《《寻山僧不遇》至《过汪氏别业二首》标题,其情感较为平稳,偶露峥嵘,随之复归平淡;其二为《过汪氏别业二首》首句至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段激情澎湃,时而鼓荡昂扬,时而连绵不绝;由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至尾,情绪婉转低昂作结。

《草书李太白诗卷》局部二

相应的,其章法虽似有安排,实一脉天真任自然。 首段书写出入规矩,用笔沉着浑圆,飞动跳跃的笔法又有米芾的情趣,颇能代表徐渭的风格。 如苔字的结体,拂的竖画拉伸,使我二字的穿插映带,无不显示出神来之趣。 其后二段书写线条飘逸,盘纡缭绕,随处可见突出夸张而不失法度的结体,姿态奇伟,姿媚现于其间,古雅有情致。 后段笔墨依然回环往复,映带牵连中不失厚重沈稳之味。 整卷草书高超的用笔、丰富多变的结字技巧与苍润变幻的笔墨相间,如音乐旋律在作品中给人以情感的冲击;虽满篇点画狼藉,但笔画跌宕起伏从容不迫,字体大小对比、字形的偃仰欹侧极具变化,笔意奔放豪迈,有如狂风骤雨,渴骥奔泉,酣畅淋漓而又苍劲浑厚,飞扬恣肆而又不失法度,令人叹为观止。 观徐渭之书,似观徐渭之际遇之坎坷。 正如袁宏道所说: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

《草书李太白诗卷》局部三

徐渭的手卷类作品为数不少,书法主要以行书作品居多,草书作品较少。 《草书白燕诗卷》、《草书春雨诗卷》是其草书手卷的代表作品,《行书自书诗卷》为楷、行、草相杂,变化多变。 本作《李太白诗卷》在雄浑恣肆处与《草书春雨诗卷》较为接近,低昂婉转处过之;前者于章法上,字距较密,气势浩大,绵密处不能插针,宽阔处亦能走马。 本卷草书,完全是情感主导者一切,其用笔之狂、线条之变、结字之奇、恢弘之势,皆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徐渭将作书视为抒发自己情感的途径,其摆脱礼法的束缚,虽主张要学古人书但不为古法所束缚,将情感完全付诸笔尖,挥挥洒洒、将自己的真性情表达出来。 徐渭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郁结之情赋予书法的线条之中,将其看作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图左为本卷取印

图右为《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取印

有明一代,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渭。 徐渭诗文、戏剧、书画皆独树一帜,然其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徐渭于书法超越了整个时代,开启和引领了明代书法由复古书风向浪漫主义书风的转变。 公安派袁宏道赞其字曰: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其书法对晚明其他浪漫主义书家及其清代的扬州八怪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齐白石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黄宾虹则有诗曰:青藤白阳才不羁,缋事兼通文与诗。 取神遗貌并千古,五百年下私淑之。

王季迁先生像

王季迁

王季迁(1907.2.14-2003.7.3),又名季铨,字选青,别署王迁、王千、纪千,英文。 出生于苏州一个世家,家族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正德年间的宰相王鏊,唐伯虎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王季迁是王鏊第14代嫡孙。

王季迁少年时即随苏州名家顾麟士习画。 顾麟士不但书画均优,且收藏甚富,王季迁从顾麟士处不但学到了绘画的技巧,而且得以饱览顾氏过云楼祖传的珍藏,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中学毕业后,王季迁就读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律系,仍不忘绘事,拜上海名书画家、收藏家吴湖帆为师。 在吴湖帆身边,王季迁不仅艺事大进,更饱览了海上公私书画收藏。 吴湖帆和著名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庞莱臣是同好至交,王季迁经常跟随吴湖帆去观赏庞氏虚斋珍藏。 与此同时,北京故宫的收藏因躲避日本入侵的战火南迁,行至上海,吴湖帆受命鉴别审查,王季迁参与其中,因得精研故宫博物院全部书画名迹。 晚年,王季迁曾自述这段经历:数年之间,获观名人书画数以万计,心领神会,受益匪浅。 中国历代并无博物院,名迹均为私人所珍藏,一般画家不易目见古人手迹,而我竟在数年之间,在名师指导之下,饱观如此之多的旷世名迹,诚为千古难得的机缘。 也就是从那时起,王季迁兴起了收藏古迹的愿望。

王季迁先生和启功先生论画

(右侧为北宋郭熙《秋山行旅图》)

1934年10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主,选送中国历代艺术珍品前往英国展出,英方迅即将展览命名为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London(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以教育部长王世杰为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交通部常务次长张道藩、铁道部政务次长曾仲鸣、内政部政务次长陶履谦、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等11人组成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组织了以杨振声为首的专门委员会负责从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国立北平图书馆、河南省立博物院、安徽省立图书馆等机构提供的藏品中征选展品。 王季迁遴选为审查委员,不仅得以见识许多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画,也同时确立了其在中国书画鉴赏领域的地位。 1940年,王季迁与德籍美术史学家维多利亚孔达(Victoria Contag)合编《明清画家印鉴》,至今仍是鉴定明清书画的重要参考书籍。

王季迁在上海的住处离国画大师刘海粟家不远,他常到刘家走动。 刘海粟对他说,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必须到国外开拓眼界,西方油画有许多值得中国画家学习借鉴的地方。 正好又有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发出邀请,王季迁遂于1947年赴美考察。 时值二战甫歇,惨罹兵燹的欧洲、亚洲百废待兴,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文化重心,包括中国古代书画在内的世界艺术精品源源不断地由亚洲、欧洲流入美国。 王季迁在美国逗留了大约一年时间,目睹这一景况,痛心之余,也为自己的学识能得以施展而兴奋不已,将身上的钱都用来买画,还起了在美国生活的念头。 1949年,国内战火正炽,渐渐逼近上海时,王季迁将妻子和两个还不到十岁的小女儿接到美国,定居纽约曼哈顿。

单国强(左一)、启功(左二)、杨新(右二)在王季迁家中,右一王季迁之孙王义强

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内动荡,大量中国书画和文物流到美国市场求售,但识者不多。 这令王季迁如鱼得水,每逢看中者,只要财力能及,无不尽量收购。 五代《唐宫乞巧图》、五代董源《溪岸图》及北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等名迹都是王季迁意想不到的收获。 王季迁书画收藏的特点,曾有专家评论,在于不拘泥成见,不囿于个人爱好,而是从传统主要流派征集入手,与博物馆的购藏计划近似,在一般私人藏家中堪称罕见。 全世界传世的宋元真迹有如凤毛麟角,而他所收藏的宋元名迹之多,为国内外博物馆所未必能够办到,所谓富可敌国,在这个意义上说,并非夸大之词。 1973年,王季迁将包括南宋马和之《九歌图》及赵孟坚《水仙图》等 25 件宋元名画以 250 万美元的价格让售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该馆自此有了重量级的中国书画收藏。 1997年,为了感谢王氏家族在推广中国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大都会博物馆特别设立了王季迁家族艺术馆。

王季迁于1973年和1997年的两次让售,使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全球中国古代书画收藏的重镇之一。 想要完整的研究中国美术史,就必须到美国,到大都会。 而这不能不归功于王季迁。 作为20世纪中国画收藏领域的泰斗和关键人物,王季迁也是将中国书画艺术推向西方的灵魂人物。 凭着对中国艺术的深刻理解,他在美国50多年的创作、鉴赏和收藏活动为中国传统艺术在美国的传播和认同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他的前半生在中国,后半生在美国,他就是这两个世界的桥梁。

分析张大千的艺术特点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 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大千风格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 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 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 自古以来,一个画家能否承前启后、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传统功底是否深厚。 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的作品更是维妙维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 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 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 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 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 历史上许多人临摹的画一般只能临其貌,并未能深入其境;而张大千的伪古直达神似乱真。 为了考验自己的伪古作品能否达到乱真的程度,他请黄宾虹、张葱玉、罗振玉.吴湖帆、溥儒、陈半丁、叶恭绰等鉴赏名家及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专家们的鉴定,并留下了许许多多趣闻轶事。 张大千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晶已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等。 师古人与师造化历来是画家所遵循的金玉良言。 师古人自然重要,但师法造化更重要,历代有成就的画家都奉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做法。 大千在学习石涛的同时,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并能身体力行。 张大千说:“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 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 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的。 ”他又说:“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 ”他平生广游海内外名山大川,无论是辽阔的中原、秀丽的江南,还是荒莽的塞外、迷蒙的关外,无不留下他的足迹。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 ” 在大千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终把黄山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 大千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之师,又为石涛之友。 大千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 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 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 ”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 张大千先后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居住,并游遍欧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的名胜古迹。 所到之处,他都写了大量的纪游诗和写生稿,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同时为他日后艺术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读书对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传说有人问唐伯虎的老师周臣,为什么他画的画反不如他的学生唐伯虎,周臣说:“只少唐生数千卷书。 ”与其他成功的画家一样,大千也是一个用功甚苦,读书渊博的画家。 他平时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画画和读书都是大千的日常生活。 过去是如此,借居网狮园后更是这样,朝夕诵读,手不释卷。 在外出旅途的车中船上,大千也都潜心阅读。 一次,大千从成都到重庆,友人托他带一本费密的《荒书》。 到家后,大千即把路上看完的《荒书》内容、作者的见解、生平以及这位明末清初的四川学者和石涛的关系,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实在令人惊讶。 因为这是一本艺术之外的学术著作。 读书的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 他常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是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的变化气质之道。 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并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

顾洛阜:中国书法收藏北美第一人

顾洛阜(John ,Jr.1913-1988年),专门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的美国人,其斋号汉光阁,是当代西方最突出的中国书画收藏家。

顾洛阜

环球旅行与书籍收藏

顾洛阜出生于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家里还有一个姐姐。 他的家世与教育背景与中国毫无关系。 他父亲开始以做寄运货物的小职员为生,经过辛苦创业,拥有了一家生产石油钻探设备的公司,而且生意一直经营得红红火火,因此能供给子女良好的教育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也培养了顾洛阜在历史研究、书籍收藏、戏剧和音乐等方面的兴趣。

顾洛阜大学就读于布朗大学,主修文史专业,大学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1937-1938年,顾洛阜踏上了他的毕业环球之旅,去到了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香港、日本等亚洲国家,这次旅行让他真正见识到早年为之着迷的历史书籍中的亚洲,同时,也加深了他对亚洲和亚洲文化的认识,也许也为他日后收藏东亚艺术埋下了伏笔。

顾洛阜大学毕业后在宾夕法尼亚的一所男子高中任历史老师,之后又到纽约做过出版工作,发行过关于书籍收藏的刊物。

顾洛阜对于收藏的爱好开始于大学时代,他加入了限量版俱乐部,他还常去纽约逛旧书店。 1941年,顾洛阜移居纽约,当时正处于二战后收藏的活跃期,顾洛阜借着好时机,稳扎稳打的壮大了自己的书籍收藏,这其中包括中世纪的手抄本、印刷品、精美的书籍装帧和各种罕见的书本,他还特别注意收藏威廉莫里斯、爱德华乔斯顿和嘉瑞利海维特等人的英文书法手稿。 到1960年代,顾洛阜已经成为出色的威廉莫里斯书籍收藏家,并且,他还曾在布朗大学图书馆和格里罗尔俱乐部展出过这些藏品。

醉心中国古书画收藏,西方中国书法收藏第一人

顾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近结束时开始收藏中国美术,先收十七、十八世纪陶瓷,然后古玉、雕塑、鎏金铜器,青铜礼器。

1955年8月的一个下午,他的熟人即日本古董商濑尾梅雄请他到铺子里看刚刚送到的中国书画卷轴,这一看,竟改变了顾氏一生。 当天,他从濑尾梅雄手中买下了三件名迹:1、传宋高克明《溪山雪霁图》,2、传五代《别院春山图》,3、乔仲常《后赤壁赋图》。 之后凭借着父辈留下的财富和他个人对中国古书画的兴趣,顾氏完成了大量的中国书画收藏。

北宋郭熙《树色平远图卷》

顾洛阜与濑尾氏最著名的合作项目,就是购藏了一批张大千大风堂收藏的书画名迹,先后有二十一件之多,均曾著录于《大风堂名迹》之中。 其中著名的有宋人李结《西塞渔社图卷》(后有范成大、洪迈等七位宋人题跋)、宋人郭熙《树色平远图卷》、宋徽宗《翠竹双禽图卷》(一名《竹禽图》),另外还有马远、刘松年、梁楷、李迪、吴镇、倪云林、沈周、唐寅、仇英、石涛、八大、王翚等名作。

顾氏后来收藏的几件书法名迹,一直误传为也是张大千收藏的书法名迹: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合传》、米芾《吴江舟中诗卷》、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等,但其实并非是张大千藏品,而是香港收藏家王文伯的藏品。 可能是濑尾氏想借重张大千的名望而有意讹传。 后来,顾氏随着自己的眼力增高,开始独立购藏而跳过濑尾氏时,濑尾一怒之下与顾氏断绝了来往。

在此,必须提到的是顾洛阜的书法收藏。 美国的中国美术收藏,向来是以绘画为主,由人物画而伸延向山水画花鸟画,再转向西方美术习惯的视点如建筑、雕塑、石刻等古物,而对于书法,一则不识汉字,二则不懂汉文化,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美国人无法逾越的难关。 故而过去西方人的中国收藏,重绘画雕刻建筑而无视书法,实为常态。 顾洛阜以前,人人皆持此想;而自顾洛阜开始,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书法收藏。 除上述提到的书法作品,其还收藏有南宋皇帝理宗赵昀所书的一系列扇面,还有南宋赵孟坚的《梅竹三诗》、鲜于枢《草书韩愈石鼓歌》、赵孟頫的《右军四事行草书》和《行草书即事绝句》等。

北宋黄庭坚《廉颇蔺相如传》(局部)

在顾洛阜收藏书画的年代,欧美艺术品拍卖公司的中国书画拍卖业务并不多,所以顾氏收藏书画主要是通过藏家前来献宝或通过中介人代理,他偶尔也参加拍卖,但极少独自外出寻宝。 古今中外的收藏界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坐家收宝往往比外出寻宝更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但这一前提条件就是要拥有雄厚的资金。 顾洛阜凭借这一优势,并且采取了人弃我取的方针,重点购藏书法,逐渐成为当时北美地区收藏中国古代书法的第一人。

1962年,顾洛阜借纽约摩根图书馆首次举办藏品展览,并出版展品图录,参展的84件藏品中超过半数是14世纪以前的早期作品,轰动一时。

1981年,华美协进社为顾洛阜举办宋元法书名迹展览,黄君实先生在目录中称顾洛阜是西方第一个收藏真正重要的中国书法作品的收藏家。 托马斯劳顿教授也用敏锐的直觉、先行者、前瞻性、勇气等词来形容顾洛阜的气魄和成就。

同时,大家都知道,要成为某个领域的先行者,除了魄力和勇气,真才实学也同等重要。 当顾洛阜见到米芾《吴江舟中诗》卷时,他立马做出要购买的回应,因为此作品在纸上所呈现出的墨迹非常打动他,这是他以前从事善本书籍出版的工作中学习到的审美趣味;而且,尤为触动他的是,作品中的字迹表现出的那股受人敬慕的挥洒自如与一气呵成。 这说明,顾洛阜投入书法收藏并不只是匹夫之勇,他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训练。

1962年《中国书画谱》展览精装目录

顾洛阜生前曾经出版有多种自己的藏品集,由于他不懂中文,所以藏品集的相关事宜均委托书画史学者或好友编纂。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几种:《顾洛阜藏中国书画谱》(1962)、《从顾洛阜藏品中看文徵明和他的朋友》(1974)、《中国书画概观》(1978)、《顾洛阜藏宋元法书名迹》(1982)等,身后还有《形象之外:中国书画(814世纪)》(1992)。 但上述图书或目录大多是为了配合展览而出版,且均为英文。

2009年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顾洛阜生前好友、美籍华裔收藏家兼书画史家翁万戈先生编的《美国顾洛阜藏中国历代书画名迹精选》一书,共收入顾氏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一百零八件(组),顾氏一生收藏的中国书画名迹基本均包括在内。

顾洛阜在近三十年左右的收藏生涯中,总共约收藏有二百余件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另外还有少量的当代中国画作品,其中主要是张大千的作品。 总体来说,顾洛阜的中国书画收藏不算庞大,不过他的藏品质量却艳压群芳,成为顾氏收藏之傲。

藏品尽归博物馆,收藏最好宿命

因为顾氏也兼书画商身份,所以难免以藏养藏,也时常出售一些藏品,但总体而言是藏多售少,他出售的对象主要是美国各地的博物馆。 加之其一生只有男性伴侣,并无子女,也不存在财产继承人问题,故最终他选择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作为自己藏品归宿的理想之地。

南宋杨妹子 书法团扇

所以从1981年起,顾洛阜逐步开始向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捐赠或半卖半捐自己的藏品。 其中捐赠有北宋郭熙《树色平远图》卷,转让有宋徽宗《竹禽图》卷,更于1984年捐赠有米芾《吴江舟中诗》草书长卷。

当时的《纽约时报》发表专文,援引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蒙地伯乐(Montebello)之论:这是西方第一家博物馆,能将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平分秋色地好好表现出来。 须知在当时,西方尤其是美国,收藏中国绘画已成大项,而书法正乏人问津。 书画之间轻重失衡,畸形欹脉,甚见于此。 故蒙地伯乐馆长对顾洛阜的特殊评价,揭示出了一个在美国与西方收藏史上而言堪称转折点的重要事实。 在1984年10月,大都会博物馆为顾洛阜捐售藏品举办了一个展览会,并出版了一本展览《清册》,共计177件(组)书画展品。

顾洛阜一生实行自己的主张,把世界文化遗产公诸同好,不受私人任意玩弄或变为商品的噩运。 同时,他是艺术不分时代及国界的见证。 他从未正式研究过中国的文史美术,但有见识,认出书画是中国创造形象美的峰巅;又有魄力,面对好书好画,能当机立断出资收藏。 天假良缘,正当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东亚大局动荡中文化珍宝流散的时机,他能脱颖而出,成为西方以巨资收购国宝级中国书画尤其是书法的第一人。

参考阅读:

另一位重点收藏中国书法的美国人(华裔)是:大收藏家403期:Yahoo杨致远,引领科技新贵收藏风尚

参考资料:

杭州日报:美国人顾洛阜的书法收藏历程

陈麦青 :顾洛阜收藏中的精华

廖昕:汉光阁遗珍:顾洛阜及其中国书画鉴藏研究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5865.html
两款无双一个池子 低至1元 公孙离确认无双 至尊宝返场
网友疯狂撮合两人 双方家庭关系密切 霍启山和谷爱凌妈妈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