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解码·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更好构建 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中全会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题:培养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更好构建?

体系

新华社记者徐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其中,针对职业教育,《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新华解码·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7月30日,教育部在福建晋江召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教育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为何重要?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职、高职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决定》对职业教育作出的改革部署,既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思路一脉相承,又更加聚焦和精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进入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正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

专家表示,推进职普融通、深化产教融合,有利于破除“矮化”“窄化”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直击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介绍,职普融通就是促进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培养成果互认、发展路径互通等方式,双向赋能,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路径选择。

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有4500余所职业学校支持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启蒙教育,辐射中小学近11万所,参与人次超过1500万。

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指导各地推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转,支持高职专科和普通本科联合办学、贯通培养,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

“通过职普融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提高文化素质、创新品格、思维能力,增强软技能,而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共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曾天山说。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被认为是其突出的办学优势。

邢晖表示,通过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有利于使职业教育围绕产业需要来办学,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比如,自2022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来,教育部指导建设2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邢晖说,“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能力不断增强,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下一步怎么做?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强调了五方面工作——

一是做实“一体”,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

二是建强“两翼”,主动布局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序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三是办好三件大事,认真谋划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双高”建设,积极推动“职教出海”,高质量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

四是打通“四链”,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在纵向上内部融通,在横向上相互打通。

五是打造“五金”,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基地、金教材”,以教学关键要素“小切口”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完)


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简介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建院以来,学院党委带领师生员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科学发展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观,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不断创新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特色办学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工商结合,兼办文管”的办学发展定位,紧紧围绕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高技能人才,开拓进取,创新发展。 经过四次高职教育大讨论和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全院上下思想统一,人心凝聚,遵循“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在办学理念、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和谐校园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已成为黑龙江省内一所规模较大的高职院校。 编辑本段院长寄语欢迎您访问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主页,非常高兴通过互联网与您相识。 近年来,学院党委以邓小平校园风光(20张)理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不断创新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特色办学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工商结合,兼办文管”的办学发展定位,紧紧围绕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创新发展,短短五年,就使学院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增加了两倍,学生人数翻了三番,基础设施投入等于过去50年投入的总和,已成为黑龙江省内一所规模较大的高职院校。 几多耕耘,几多收获。 2004年,学院被省政府授予“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进入“省级文明单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位”行列;运动会(14张)2007年晋升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007年7月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学院广大教职工用辛勤的汗水浇出了满园春色,吸引了省内外新闻媒体的目光。 《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新闻中国》杂志、中央和省市电视台对学院分别作了报道。 2007年3月11日,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召开期间,中央电视台“两会”专题新闻记者专程来学院采访,并在当晚《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报道了我院高职办学的典型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反响。 编辑本段现任领导院长陈永昌,院长,男,黑龙江省海林市人,1949年11月9日生,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教系,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中央党校客座教授,黑龙江省政府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宏观经济专家组组长、首席经济专家,黑龙江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黑龙江省WTO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被媒体誉为“走上中国经济讲坛的龙江第一人”。 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苇河林业局副书记、副局长、政法委书记、党委书记、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宣传部长、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党委书记、省科顾委委员。 1998~2006年连续九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优秀经济专家。 2005年初荣获首届“亚洲管理创新百名杰出人物奖”。 2001年以来,公开出版发行《纵论向市场经济转轨》、《入世拉动中国改革》、《破解结构性矛盾与体制性障碍》、《东北经济走势与改革走向》、《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中国改革大视野》六部专著;在国家一级、二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转载;主持并完成省科技厅攻关课题项目5项;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建议近20件,有的得到省长的高度重视。 常务副院长李长禄,男,1949年7月生于黑龙江省青冈县,毕业于黑龙江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理论教育专业(函授3年),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法律专业(函授3年),东北师大国家教育高校管理干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部进修班,省委党校局级干部进修班。 正研究员。 现任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 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0年入党。 历任青冈县百货二商店副经理,县百货公司人秘股长,县商业职业中专学校副校长,县财贸办公室秘书,黑龙江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组织科长,团委副书记,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院长办公室主任,纪检处长)。 1990年任黑龙江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兼外事处处长)、培训处处长。 1997年任副院长。 1987年以来,一直工作在职业教育前沿。 多年来,兼职教学工作,讲授《组织行为学》,《推销行为学》,《思想品德教育学》课程,在勤奋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同时,钻研理论,笔耕不辍,先后在《黑龙江日报》、《中国培训》、《中国第三产业》等报刊发表管理学、高职教育等方面的文章近百篇,总计约50多万字,其中,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篇,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0多篇,有多项科研成果在全国、东北地区、省专业研究会上获奖。 主编,副主编教材10余部,出版专著1部,诗集1部。 第一主编教材中有2部被评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有1部被评为教育部200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精品教材。 副院长何承贵,男,汉族,1953年5月生人,安徽怀远人,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10月参加工作,黑龙江教育学院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级政工师。 1970年至1975年由上海市去黑龙江省逊克县务农。 1975年至1977年黑龙江机械制造学校铸造专业学习。 1987年至1992年黑龙江教育学院政治教育专业学习。 1978年至1990年黑龙江机械制造学校讲师。 1990年至1993年黑龙江省工业交通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副部长。 1993年至1994年黑龙江省机械制造学校副校长。 1994年至1996年里黑龙江省北方建筑安装公司经理,黑龙江省机械制造学校锅炉厂厂长。 1996年至1998年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助理,党委委员。 1998年至现在任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刘公远,男,汉族,1958年2月生人,黑龙江巴彦人,1974年6月参加工作,198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 1974年6月,双鸭山矿务局宝山煤矿工人。 1978年10月,双鸭山矿务局师范学校中文六班学生。 1980年7月,双鸭山矿务局师范学校中文教研组教师。 1981年1月,双鸭山矿务局办公室调研科科员。 1986年1月,双鸭山市人事局秘书、编制科副科长。 1990年3月,受双鸭山市人民政府“记功”奖励。 1991年12月,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常务秘书。 1994年6月,双鸭山市人民政府授予“模范工作者”称号。 1994年8月,双鸭山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1995年10月,黑龙江省机关事务工作协会理事。 同年,黑龙江省建委授予“全省安居工程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7年9月,双鸭山市政府办公室调研员。 1997年10月,黑龙江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第四研究室(综合分析研究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 2003年3月机构易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2003年6月,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2007年7月,被选为全国经济管理干部教育研究会后勤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党委副书记张玉山, 男, 汉族, 1953年9月出生, 黑龙江省安达市人,1969年11月参加工作,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行政管理专业结业,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 1969年11月应征入伍,在海军司令部(北京)历任班长、无线电报务学员、代理台长、助理教员、通信分队分队长、无线电正排职教员、无线电正连职教员、无线电通信连连长、营职参谋。 1984年4月转业到黑龙江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历任人事处科长、副处长、学院办公室副主任、培训部副主任;1993年3月任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培训部副主任;1996年5月任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2003年1月任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2006年6月任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编辑本段办学设施学院现有一栋综合教学主楼,七栋学生公寓楼,一栋图书馆楼,一栋实验楼,一个室内体育馆和一个塑胶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运动场,一个音乐喷泉广场和篮(排)球场,设有多媒体教室、数字化语音室、计算机房、实验实训室、省内外实习基地和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 学院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服务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设置专业。 现设有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热能环保工程系、会计统计系、财政金融贸易系、工商管理系、经贸外语系、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和基础部10个教学系部,36个高职专业,在校高职学生6665人。 学院构建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涌现出一批省内外知名教授和专业带头人,深受学生欢迎。 学院现有教师426人,正高职34人,副高职106人,中级职称90人,双师型教师180人。 陈永昌院长是中央党校客座教授,黑龙江省政府科顾委宏观经济专家组组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省WTO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著有《纵论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中国改革大视野》等六部经济学专著,在国家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2005年初荣获首届“亚洲管理创新百名杰出人物奖”。 作为知名学者和经济专家,陈永昌院长多次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为学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编辑本段图书馆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52年,至今走过了55年的历程。 经过几代图书馆人的共同努力,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能够满足教学、科研及学生学习需要的现代化图书馆。 图书馆馆舍面积为平方米,阅览座位1380个。 根据学院的性质和专业设置,我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是以专业及重点学科藏书为基础,保障素质教育类文献的收藏。 目前现有馆藏62.5万册,其中印刷型文献28.5万册,包括港台、外文原版图书3049册,古籍图书62函。 现订购中文期刊915种,其中人大资料89种。 在纸质文献建设的同时,我馆加强了电子文献的建设,现有电子图书2万册,并引进清华同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和重庆维普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19人,大专以上学历18人,其中研究生2人、在读硕士1人,副高级职称6人。 机构设置为五部一室:采编部、技术服务部、流通部、参考咨询部、期刊部、办公室。 我馆现已实现图书采访、编目、验收、典藏、流通、期刊管理、电子阅览室管理等业务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同时外借图书现已开架借阅,实现了藏、借、阅、检一体化的文献服务体系,读者可进入书库自由选择所需图书,为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编辑本段课程建设学院坚持深入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各专业都建立起了相应的能力指标体系,形成了以岗位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学院的课程设置贯彻“三用三精”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即:基础课以“够用”为原则,提倡“精选”;专业课以“实用为原则”,提倡“精干”;实习、实训课以“有用为原则”,提倡 “精练”。 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认真抓好考试内容及方式的改革,校正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突出技能教育的引导作用,形成完整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系统。 广泛推广和应用五种新课型,课堂教学做到“五要五不要”。 打造“乐学”体系,把“教”和“育”很好地结合起来,涌现出省级名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院级专业带头人35人,省级精品课3门,院级精品课12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本,国家级精品教材2本。 其中,能力指标体系的三个同心圆:外圆为基础能力,中圆为特长能力,内圆为核心能力.编辑本段机构设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加大专业的建设力度,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对每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个专业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充分的专家论证,按照“淘汰一批,转向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的办法,调整老专业、开设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 以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为重点,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专业特色,做强优势专业,发展重点专业。 2007年招生36个专业,其中有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9个,已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文、理科为两翼的“飞鸟型”专业结构,“一体”与“两翼”之间互补互动,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工商结合,兼办文管的专业体系。 编辑本段实习实训中心为了加强“以就业为导向,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于2005年3月组建了实习实训中心,负责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实习实训中心下设:实践教学管理科、产学合作科、教学设备管理科、创业教育科和计算机管理科。 学院设有实验实训楼1万平方米、实习实训工厂车间1.46万平方米及院镜泊湖实训基地、玉泉实训基地。 。 建有: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焊接技术、热能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图形技术、广告策划与制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技术、文秘办公设备等94个实训(验)室。 拥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加工中心等先进数控制造设备;车床、铣床、磨床、刨床、钻床等金属切削机床;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控制器、数字示波器、接口与单片机、自动控制设备、电工电子设备、电工仪表等电子电气设备;交流焊机、直流焊机、自动焊机、二氧化碳保护焊机等焊接设备;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各类教学仪器设备5000余台套,总价值3942万元。 逐步形成集实验、岗位实训、技能培训、创新设计、创业实践、技术开发与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教学基地。 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教育,已与省内外89个著名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教育关系,为学生实习与就业创造条件。 学院传承50多年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认真学习吸取中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实习实训作为高职教育的半壁江山,实习实训教学遵循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工艺的原则,深入开展职业能力训练,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并将职业能力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实行双证书(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与社会岗位要求对接。 编辑本段实习实训中心主任致辞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传承50多年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认真学习吸取中外职业教育的先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进教学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实习实训作为学院教育的半壁江山,实习实训教学遵循贴近企业、贴近生产、贴近工艺的原则,深入开展职业能力训练,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并将职业能力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实行双证书(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着重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突出职业教育“实际、实效、实用”的教育特色,为学生就业夯实基础,努力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与社会岗位要求对接。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努力改进我们的工作,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教学、一切为了教师”,进一步提高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努力将实习实训中心建成设施齐全、技术先进、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国内的一流实践教学基地。 我代表实习实训中心全体员工,欢迎每一位进入实习实训中心网页的朋友。 请对我们的工作给与指导与建议。 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编辑本段师资队伍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求学深造攻读研究生,送年轻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提高师资水平,同时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学院教师总数为426人:现有专任教师331名;非专任教师95人,其中兼职折算数55人、“双肩挑”教师13人、返聘教师27人。 全院青年教师有231人,其中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85人,占青年教师的36.79%。 全院专任教师中教授24人,副教授71人。 其他系列正、副高级职称19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11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 学院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255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180人,占70.59%。 学院现有企事业单位外聘兼职教师62人,其中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54人,占87.1%,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27人,占43.54%,所聘任的兼职教师大多数是企业的行家能人,所学专业与我院专业设置相适应 .学院开展优秀教师评比、观摩教学评比,优秀辅导员评比,通过优秀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带动和示范作用,体现教师新风貌。 获得省级表彰的有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模范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 院级专业(学科)带头人35人,教学与科研骨干教师79人。 编辑本段科研建设2004年以来,全院教师有1043人次参与科研,科研参与率达95%,省级教学科研项目63项,院级106项,参与企业培训73项。 发表各级论文718篇,其中国家级论文88篇,省级论文630篇。 学院有许多教师承担高职高专教材的主、参编等工作,尤其是特色教材的编写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目前学院96名教师参加编写教材126本。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本,其中获教育部精品教材称号2本, “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教材1本,教育部新世纪规划教材51本,教育部21世纪新理念教材2本,出版高职高专教材76本。 编辑本段学生天地公寓现有学生宿舍6栋,可同时容纳6000余人住宿。 公寓设有4人间、6人间、8人间,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室内服务设施齐全,配有衣柜、桌凳、宽带网、电话等。 各楼配备了洗衣房、晾衣间、自习室、学生服务部等。 学生宿舍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各楼配备了楼长、保洁员、保安员,实行24小时值班清扫制度。 公寓中心认真贯彻学院《后勤管理升级方案》,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认真履行服务承诺,以优质的服务和饱满的热情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环境优良的住宿环境。 饮食服务中心全体职工认真贯彻学院《后勤管理升级方案》,积极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认真履行服务承诺,统一着装,挂牌服务,实行食品采购准入制,保证供货渠道和采购物品的质量。 餐具消毒采用不锈钢热风消毒柜;一楼设有特色水吧;二、三楼增设了风味、特色餐厅;主、副食品种齐全、花样繁多,合理的营养配餐满足了学生的就餐需求。 编辑本段前景远眺学院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反弹琵琶”指导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具有高度的市场适应性。 教材建设成绩突出,正式出版高职教材176部,其中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7部(教育部精品教材2部)。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活化理论课教学效果,积极开展观摩教学,总结推广出五种新课型。 大胆进行考试环节的改革,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结合学生实习实训,成功举办了三届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竞赛项目23个,参赛4000余人次,涌现出一批技术能手。 在参加省级以上学生技能大赛活动中,2006年全省电子制作大赛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全省计算机调试技能大赛获优胜奖,全国ITAT大赛获三等奖;2007年全国电子商务大赛获三等奖,全省电子制作PK大赛中获第一名。 学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互建基地,大力开展“订单”式教育。 编辑本段硕果累累学院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已有5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 2004年被省政府授予“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分别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007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高职学院”。 半个世纪以来,学院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得到了快速发展,引起了省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新晚报》、《新闻中国》杂志和中央、省、市电视台分别做了报道,有力推动了学院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现在,学院正在以文明、和谐、奋进的全新姿态向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迈进!编辑本段学校地址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学府路7号

帮我查资料啊,奖励300啊

◇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职业教育经历了20多年、快速发展、调整提高三个阶段,进行了起步兴办、建设骨干学校、推进职教现代化三次创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们不断端正办学思想,转变办学观念,拓宽办学思路,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确立了职业教育“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服务,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服务”的“五个服务”的办学方向,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服务经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在服务中求生存、谋改革、促发展的办学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举措,紧紧抓住充分依靠企业、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这样一些关系职业教育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切实提高广东省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办出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一、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主要标志是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向新型工业园区集聚;新型工业化已见端倪,这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了珠三角产业带,工业经济竞争正由单个产品、单个企业竞争转向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取决于技术创新的水平,企业发展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源的优势。 新形势下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教育不断由经济生活的边缘走向经济生活的中心,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日益得到关注,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作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业教育恢复起步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行业部门直接举办的中等专业学校,还是地方政府举办的职业高级中学,都在主管部门的牵头下,与指定的企业进行着紧密的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生产教学设备和办学经费,可这种合作主要依靠政府行政部门的计划指令,缺乏以利益为纽带的合作有效机制,合作基础相当脆弱;第二阶段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时期,这时计划经济正向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学校和企业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在市场机制下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主要以服务贸易的市场交换形成,合作解决了企业用工的迫切要求,但这种合作还只是短期市场交易行为,带有一定的随机性,缺乏合作的长效机制;第三阶段是职业教育调整提高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生产力布局和链接得到重新组合,按照经济要素优化配置的原则,已有少数企业在优化自身发展环境的同时,将学校作为本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基地,融入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因此我们下阶段的目标应该是使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有序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要有比较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机制,使合作关系趋向稳定,合作效益不断提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体制形式,产学研结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二者的目的在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二十多年来,我们不断依靠行业、企业,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信息、人员、技术、设备、资金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内生、互惠、长久的合作机制,努力提高职业学校建设水平,努力服务江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积极探索,不断拓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新领域1、加强校企市场合作,推进学生就业与生产用工一体化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广义的产业链,学生就业与生产用工的结合是最基础的环节。 学校需要进入市场推介自己的学生,企业需要进入市场招收自己的员工,校企双方在同一个市场达成了学生就业的意向性协议,实现了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对接,迈出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 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培训,推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一体化。 校企市场合作,学校根据企业要求设置专业,减少了市场的盲目性,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校企教育合作,推进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校企合作不能仅停留在宽泛的招生、招工的合作,要提高合作的质量,就要向内部延伸、向纵深发展,谋求教育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合作,推进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校积极争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依靠企业力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是抓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核心环节——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邀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专家到校,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研究制订专业培养基本方案和适应企业特殊要求的专门化培养方案。 二是突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学生接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获得了完整的生产操作、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三是重点抓好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环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职业学校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常年工作在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生产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加强校企研发合作,推进生产、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创新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成为继生产、经营之后的企业的第三种基本职能,同时也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推行产学研结合。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提高创新能力也是职业教育做强的核心,创新的有效途径就是开展研究活动,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开发。 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和学校发展的共同课题,只要条件具备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将产教结合上升至产学研结合,促成企业与学校结成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同盟。 当然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活动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主要以应用层面、推广层面的技术、方法、产品的研究为内容,逐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我们首先从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开始,从研究性学习着手,从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经营等环节中寻找典型问题、典型项目和典型主题,对原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化处理,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主题式教学法、项目引导教学法等,通过实践,师生共同提高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三、互利双赢,努力寻求校企共同发展的机制新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企业不再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校企合作需要实现由政府推动向市场引导转变,探索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结合,借鉴市场运行机制,谋求合作的互利双赢,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1、职业学校投身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一是建章立制,满足企业对人才高素质的要求。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 企业对人才有自己评价的标准,赋予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是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学校普遍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专家指导学校专业建设,倾听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实行教育“召回”制度,对暂时达不到企业要求的毕业生实行再培养、再教育,一直到企业满意为止。 二是学制弹性,满足企业用人波动性的要求。 企业用人有自己的特点,有时难以恰好与学生毕业相衔接,2000年以来,我省在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工学交替,满足企业用人的突发性要求,平抑就业市场需求的波动。 三是全面开放,满足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 现代企业正改造传统管理模式,构建新的学习型组织,努力为员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迫切需要教育服务的及时跟进。 2、企业反哺教育,带动职业学校快速发展文化辐射,引导学校培养现代企业员工。 接受企业文化辐射,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重要保证。 我们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宣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创造学生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习,把学生带进企业的生产、管理的真实环境,提前对学生进行岗位熏陶,促进学生形成自觉服务社会化大生产的意识。 我们重点引进了企业的创业文化,推进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品德和就业能力。 3、采用2.5+0.5模式对应或相关专业学生用两年半时间在原校学完规定课程后,跨区转入我学院合作企业公司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实训半年(提早达标的学生提早安排工作),达到岗位标准后由我学院安排到行内企业就业

发展

如何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促进就业、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手段。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速培养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对于更好更快地推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现就建立城乡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出如下工作意见: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促进就业为宗旨,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 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全职业生涯、全过程衔接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 完善培训政策,健全培训体系,进一步提升培训层次,扩大培训规模,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为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提供大量技能人才。 二、工作目标和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企业以及劳动者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让每位新成长劳动力享受一次技能培训,在劳动者职业生涯中能享受多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技能素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 全市每年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其中新成长劳动力1万人,培训合格率达95%,培训后就业率达85%。 三、工作措施1、健全培训制度。 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在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战略新兴产业、公共公益服务等相关岗位,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落实职业资格准入。 鼓励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推行企业新录用人员先招用、再培训、后上岗的岗前培训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以企业为主体,紧密结合岗位实际需求,实施在职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探索培训资金直补企业和劳动者的办法,促进职业技能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2、完善培训政策。 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全职业生涯、全过程衔接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让城乡每一位劳动者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能得到政府提供的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 城乡劳动者在劳动年龄段可参加专项能力、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6个等级职业培训,享受6次培训补贴。 获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和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分别按照300元/人、600元/人、1000元/人和1200元/人的标准各补贴一次;参加高级技能培训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按照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补贴政策,分别给予2000元/人或2500元/人的补贴。 对于转型升级需要和产业发展需要的紧缺型工种,劳动者可以每年参加一次培训。 3、健全培训体系。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功能定位,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建立需求导向、覆盖广泛、形式多样、管理规范、进退有序、保障监管到位的职业培训体系,通过改造一批、提升一批、联合一批,优化职业技能培训资源配置,形成竞争有序的职业技能培训市场,构建企业为主体,公办职业培训机构为主导,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抓好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培养示范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支撑,不断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环境。 4、创新培训模式。 建立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时间自主化的适合城乡劳动者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一是针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加大现代制造业、医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所急需工种的“订单式培训”,引导其掌握技能、技能就业、素质就业。 二是针对空岗资源开展技能人才“储备式”培训。 针对滞留在低端、低效、低薪岗位的劳动力,通过了解培训需求、空岗信息,及时掌握潜在的岗位资源信息,提前做好技能人才培训储备,从而更好地实现技能培训与岗位资源的有效对接。 三是加快在职职工技能提升培训。 针对技能岗位需求,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级的技能提升培训,通过提升在职职工的技能水平促进其职业发展,推动企业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 四是针对初高中不再继续升学的毕业生开展“定向委托式”培训,经企业面试合格的,委托技工院校进行1-3年技工教育,企业、学员、院校三方签署就业和委托培养合同,毕业后直接入职委托培养企业,在指定岗位工作,有效缓解当前职业教育与产业用工需求脱节的矛盾。 5、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技能培训促进职业发展和提高岗位待遇的激励机制。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薪酬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在企业薪酬中充分考虑技能所做贡献的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制度,使高技能人才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企业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 技工院校高级工班毕业生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大专学历毕业生待遇确定。 建立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制度,按照《关于在市区企业实施技师政府津贴制度的通知》(泰人社发[2013]101号)文件,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分别按每月100元/人、200元/人发放政府津贴,引导劳动者向更高技能等级目标努力。 完善劳动力市场价位机制,定期发布本地区不同岗位、不同技能等级的工资价位,形成社会重视技能人才、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良好环境。 四、责任保障1、政府引导,部门配合。 建立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发展改革委、教育、科技、财政、住建、农委、国资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总工会、团委、妇联等社会团体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全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和总结,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及时解决、协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优秀集体进行表彰。 2、企业为主。 企业是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也是使用技能人才的主体。 要突出企业培训的主体地位和主要作用,落实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责任机制,指导各类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列入企业发展规划,建立内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完善职工培训机制。 强化行业、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的紧密联系,适应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全面推行校企联合的基地化培训模式,建立不同行业、不同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多形式、多层次、多对象的基地化培训。 3、资金保障。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机制。 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对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完善和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合理提高培训补贴标准。 鼓励企业成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征收和使用管理。 强化对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监察,促进政府、企业应投入的职业教育培训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培训标准制定、教材题库开发、师资培训、质量督导、职业技能竞赛、评选表彰等基础工作给予资金支持。 4、构建城乡均等化的培训服务体系。 制定相关制度,在政策上保障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与城乡培训服务均衡发展。 依托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完善市、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网络,全面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管理,提高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信息化水平。 探索培训服务新模式,积极发挥网络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为载体的开放灵活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配置、职业分析、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能力开发五位一体的信息共享应用服务。 五、监督管理1、完善技能培训与岗位有效对接机制。 策应转型升级需要,精选培训专业,确保培训与意向相吻合、培训与就业相挂钩、培训与技能相联系,补贴政策向转型升级、产业发展需要的工种(专业)倾斜。 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加强培训学校与合作企业的有效对接。 在培训专业设置方面与企业用工需求对接。 提升培训质量,加强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对接。 培训机构积极推荐培训学员就业,加强学员与企业对接。 2、严格职业培训考核体系。 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严格规范考核发证程序。 健全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重点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完善“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考评机制,进一步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完善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机制,每年举办行业、地区性职业技能竞赛。 3、构建三位一体监管防控体系。 切实规范民生资金运行,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一是对培训过程实施第三方监管,人社部门委托第三方监管机构随时随机抽查课堂授课情况,第三方不与培训机构直接接触,监管结果作为申请补贴的主要依据。 二是对培训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加强对培训管理机构监管,对培训授课真实性进行审查,控制管理漏洞。 三是加强考核发证管理,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照鉴定规范和工作流程严格考核发证,财政部门和培训管理机构对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过程进行不定期巡查。 加大对参培人员的管理力度,参培人员恶意旷课、旷考的不再享受我市相关培训政策。 4、加强资金拨付审核。 规范培训补贴资金审核拨付,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资金用途、申领拨付程序和监管措施,形成内部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财政部门事中、事后对职业技能培训监管,确保培训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率及安全。 进一步加大对培训机构的指导力度,规范培训机构的业务和财务管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6110.html
想哥 车企大佬围攻理想发周榜 收手吧!
万里河山 有你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