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 ⑤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走向)
今年以来,美国通货膨胀读数已明显回落,经济前景和劳动力市场也有所变化, 美联储 货币 政策面临转向。近期,美国就业数据不及预期,美联储也逐步释放温和的 货币政策 信号,市场对美联储 降息 预期有所升温。
物价和就业数据边际变化为美联储降息创造条件。6月,美国CPI同比上涨3%,为近12个月的最低水平;美联储更为关注的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2.5%,为2021年3月以来最低。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7月美国新增非农就业11.4万人,不及市场预期,失业率意外上行。通胀压力下降和就业数据疲软加剧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增长动能放缓的担忧,进一步增强美联储降息预期,金融市场也有波动。近期,黄金期货再创新高,美债收益率大幅走低,全球股市出现回调。7月美联储召开议息会议,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不变,但会后的新闻发布会强调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胀两端的风险,不少市场机构推断美联储降息可能临近。
美联储具体降息时点还会依赖于未来数据变化。一方面,美国经济韧性赋予美联储更多观察时间。二季度,美国环比折年率为2.8%,较一季度的1.4%回升;工资增速保持在历史高位,并高于消费价格涨幅。另一方面,当前地缘政治风险犹存,若未来国际供应链受阻、运输成本上升等问题再现,不排除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美国通胀反弹。
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对 新兴市场 经济体的外溢影响值得关注。近期,欧央行、英格兰银行已先后降息,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未来主要发达经济体政策利率可能由高位逐步回落,对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可能带来影响。
一方面,全球流动性环境趋于改善,总体上有利于缓解新兴市场经济体外部压力。宏观层面,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利差逐步收窄,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外流和货币汇率贬值压力趋于缓解。微观层面,发达经济体降息后,新兴经济体外币融资的利息支出将随之下降,偿债压力也会有所减轻。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相应调整。从历史经验看,在全球流动性面临拐点时,国际金融市场通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投资者情绪变化对金融资产定价也会产生影响。近期,主要国际金融市场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迹象。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部均衡, 人民币汇率 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趋于平衡,国内金融市场保持韧性。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动向,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有效应对外部挑战,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下一阶段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 聚焦支持实体经济
8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主要思路。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获悉,央行表示,要统筹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继续聚焦支持实体经济,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针对下一阶段,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此外,要密切跟踪研判物价走势,稳定社会预期,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稳定市场预期,加强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分类施策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具体放哪包括: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健全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二是继续落实和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运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实施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延期工作,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 三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实现金融与科技、产业良性循环。 四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畅通利率传导渠道,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 五是加强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市场风险。 坚持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持续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加强债券市场法制建设,压实中介机构职责,落实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要求,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持续落实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建设各项成果,坚决打击各类逃废债。 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更好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六是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金融供给。 坚持以强化公司治理为核心,深化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七是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 密切监测、重点排查重点领域风险点,抓紧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加快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协调。
央行:将于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点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决定于2022年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央行称,此番降准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 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
央行续称,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激发市场活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答记者问:
1、此次降准的目的是什么?
答:当前流动性已处于合理充裕水平。 此次降准的目的,一是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 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65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2、此次降准释放多少资金?
答: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 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有利于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
3、此次降准后有什么综合考虑?
答: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一是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二是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兼顾内外平衡。 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此次降准符合预期,充分体现了当前进一步对货币政策环境进行宽松的导向,对于房地产等产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一季度房地产市场的行情确实表现不好,所以确实需要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这是最为关键的地方。 所以在降准后,银行对于房地产业的支持力度会增加。 第二、从实际过程看,二季度房贷方面的额度会有继续增加的可能、利率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放贷的节奏有进一步加快的可能。 同时对于一些改善型购房需求来说,结合各地降低首付等政策,可以更好享受到此次降准政策带来的利好。 第三、降准的过程本身也是促使银行资金充裕的过程,对于一些特殊业务也可以有更好地应对能力,尤其是涉及到对月供的暂缓、一些有风险企业的贷款融资需求等层面,换而言之,有助于促进房贷市场中的平稳和风险的化解。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政策走向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明确表示,将延续并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遵循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整体战略,旨在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下一步,央行将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动态和物价变动,灵活调整政策策略,确保货币政策的精准度、效力和长期可持续性。 在具体操作中,央行强调将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运用,而非单纯依赖规模控制。 这意味着将采用一系列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等,以引导货币信贷的适度增长,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保持信贷市场的活跃,但又避免过度放水引发通货膨胀,旨在维持经济的合理增长和价格稳定。 它旨在找到平衡,既要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又要控制潜在的风险。